趙瑞青
(陽泉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山西 陽泉 045200)
民間文學是指神話、傳說、民間故事、民間曲藝、歌謠、諺語等形式在內的,在人民中間廣泛流傳的文學,主要指口頭文學。民間文學是廣大人民生活、歷史的全面而生動的反映,積淀著一個民族特有的、豐富的思想道德和文化意識形態(tài),堪稱是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作為在人民中流行最為久遠最為廣泛的傳統(tǒng)文化,中國民間文學承載著中華民族的精神實質,藴含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天然質素。
家庭是個體最基本的社會承載單元,是個人社會化和道德養(yǎng)成的起點。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礎,其中包括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是德育。對大學生進行德育教育,不僅僅是高校教育的任務,更是家庭教育的終身任務。只有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相配合,才能實現大學生德育教育的實效性。但是,當前大學生在家庭德育方面卻存在著不少現實困境。
當前,很多學生家長不能正確認識家庭德育對大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意義。一方面,很多家長認為孩子考上大學后,從此就離開了家庭,大部分時間生活在高校之中,思想上便產生了“卸包袱”的錯誤想法,認為自己的教養(yǎng)任務基本完成,子女以后的教育、管理、發(fā)展都應該交給高校來負責,作為家長僅僅在物質上提供支持就可以了。還有一些家長,受經濟條件不足和文化素養(yǎng)不高的影響,一門心思都放在賺錢養(yǎng)家上,無暇顧及子女的家庭教育問題,缺乏與子女進行思想溝通和交流,對子女的德育教育更是采取漠不關心、放任自流的態(tài)度。更有一些家長出于自身功利價值觀影響,在應試教育背景下,他們普遍重智輕德,認為孩子只要學習成績好就夠了,再加上獨生子女現代家庭結構的影響,很多家長在孩子教育上過分擔憂或溺愛,將孩子養(yǎng)成了不能獨立的“巨嬰”,導致孩子出現一些個人品德缺陷甚至心理問題。德育教育主體的缺失,家庭德育意識的淡薄,必然會導致大學生在家庭中扣不好人生的第一??圩?。
家庭德育應該堅持以人為本。不少家長在教育觀念和方式方法上存在誤區(qū),他們認為德育和書本知識的傳授一樣,依靠簡單的說教灌輸即可,導致家長和子女在信息傳達與接受上興趣點的不對等;或者認為德育只是單方面對孩子的要求,自己踐行不踐行無所謂,“只許州官點燈,不許百姓放火”,導致家庭中不能形成穩(wěn)固的德育氛圍。這些錯誤的方式方法都造成了家庭德育的低效或失效。因此,家長首先要認識到家庭中對子女進行德育的必要性;其次,還要學習科學的教育理念,更新家庭教育觀念,以大學生的興趣為著眼點,積極探索有效的德育途徑,有的放矢,對癥下藥,將德育教育生動靈活地滲透到大學生生活和學習中,才能使其真正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再次,還要在家庭中形成穩(wěn)固的家風,用良好的家風約束家庭中的每一個成員,上行下效,世代傳承,才能真正使德育教育根植于大學生靈魂深處。
民間文學作為最大眾化、最生活化的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是勞動人民意識形態(tài)的真實寫照,優(yōu)秀的民間文學作品中更是包含了許多天然的道德教育因子。針對上述困境,利用民間文學來對大學生進行家庭德育具有極大的現實意義。筆者以山西平定民間文學為例,具體分析民間文學在大學生家庭德育中的價值。
平定縣,位于山西省中部東側,是晉冀之間的出省要道,自古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素有“文獻名邦”之美譽。平定民間文學有故事、傳說、諺語、笑話、民謠、戲曲、秧歌、評說等多種形式,內容豐富浩瀚,博大精深,是千百年來這一方水土上特有的、豐富的思想道德和文化意識形態(tài)的反映,其中蘊含著得天獨厚的德育資源,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和價值。
1.保家衛(wèi)國,對美好社會的追求和向往
《竇大人定臺灣》故事系列中《竇大人煮?!分v的是平定名人竇瑸在平定臺灣匪亂的戰(zhàn)爭中,用牛車載滿生石灰,然后把牛尾點燃,牛車沖向海里,生石灰遇水融化沸騰,海盜全被燒死的故事。竇瑸(1715年-1802年),山西平定東關人,清朝乾隆時期九門提督,曾兩赴“千叟宴”,他一生文韜武略、清正廉明,被平定百姓尊稱為“竇大人”,有關竇大人保家衛(wèi)國的故事和傳說在平定街巷皆知廣為流傳,人們在歷代的講述中增添了許多神話演繹的成分,使得這位家鄉(xiāng)英雄儼然成了一位萬民敬仰的神。此外,《平陽公主駐守娘子關》以及郗富根平定解放系列評說,其中都寄托著人民對國家統(tǒng)一、安定、富強、和諧的愿景,是極好的德育教育資源。這種民間文學中的愛國英雄崇拜,實際上就是人民對愛國主義的傳承和弘揚。無論任何時候,愛國主義教育都是最基礎的德育,是實現民族復興的強大精神動力。
2.嫉惡如仇,對社會公正秩序的追求
《冠山相思松的傳說》講的是平定冠山腳下美麗姑娘秀姑和英俊后生海生凄美的愛情故事。秀姑和海生本是一對情投意合的情侶,不料在四月初八冠山廟會上,秀姑被一個叫惡虎的富戶盯上,惡虎想霸占秀姑,就使錢買通了縣衙,將海生征去修皇陵,惡虎強娶秀姑,秀姑不從,終日站在冠山上瞭望京城的方向,最后化作了一顆相思松。還有《乾隆帝與冠山連翹茶的故事》,說的是地方官吏不顧人民死活,強迫老百姓懸崖采連翹茶進貢皇帝的故事。以及相關的一些歌謠傳世:“冠山懸崖萬丈高,倒吊金鐘采連翹;人被摔死千千萬,骨頭棒棒當柴燒。”這些傳說歌謠中寄托著平定人民嫉惡如仇,追求社會平等自由以及公正的理念精神,與當代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謀而合。
3.重情重義、讀書報國的家國情懷
平定的書院文化本就是當地人尊孔重儒,發(fā)奮讀書,報效國家思想的典型代表。有關冠山書院的故事傳說、戲曲歌謠不勝枚舉,最典型的比如喬尚書故事系列。喬尚書,即喬宇,明朝嘉靖時期兵部尚書,傳說幼年曾在冠山書院讀書,刻苦用功,感動了山上的狐仙,在狐仙的舍命幫助下,考中進士,得以報效國家。更難得的是,喬宇發(fā)達后不忘狐女,歸鄉(xiāng)探墳并追認狐女為結發(fā)妻子。這種重情重義、讀書報國的家國情懷,充分體現了當地百姓對理想人性的價值觀追求,對當代大學生如何處理好個人情感與事業(yè)追求,處理好小家與國家的關系也有積極的借鑒意義。
4.吃苦敬業(yè)、孝親敬老的傳統(tǒng)美德
平定隸屬三晉,晉商文化吃苦敬業(yè)的價值觀也淋漓盡致地體現在當地的民間文學中。比如,出省口娘子關一帶流傳著一首描寫平定幫商人的歌謠:“身上有股鐵銹味,要不一團靛足氣,背靠肩挑不嫌累,吆喝騾馬嗓音脆?!痹诿髑鍟r期, 平定商人大多靠趕馱肩挑,販運鐵器,走染坊,賣砂貨為生,他們憑著堅強拼搏的信念和吃苦耐勞的勁頭賺得了豐厚的物質財富,更為子孫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平定民間文學中還有勸人孝親敬老的,如童謠“麻眼鵲,尾巴長,娶下媳婦忘了娘。媳婦請到熱炕上,老娘放到山坡上?!眲裾]勤儉持家的,如童謠《月兒月兒明當當》;勸人莫貪的,如《冠山聚寶盆的傳說》;勸人向善的,如《三媳婦的故事》、評說《勸戒煙》、風秧歌《賭孽》等等。這些德育資源對當下大學生的職業(yè)道德及社會公德、家庭美德教育都有很好的現實意義。
平定民間文學中富于德育訓世意味的內容,體現著老百姓的家國觀、善惡觀、是非觀及榮辱觀,體現了人民對于真善美的追求和向往。這些思想意識是當地人民最樸素的生活經驗總結和價值指向,其中蘊含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元素,是核心價值觀最為廣泛、生動、具體的闡發(fā),是極好的天然德育教材。
1.對于家長來講,民間文學非常契合家長自幼所受的傳統(tǒng)文化滋養(yǎng)和道德認同
民間文學是屬于集體記憶的文學,也是方言的文學,它是一個地區(qū)祖祖輩輩價值觀和道德范式的載體,也是一方水土上特有的審美趣味和情感表現方式。中國當代大學生的家長,大多出生于傳統(tǒng)家風約束力較強的家庭,成長于現代媒體不甚發(fā)達的年代,民間文學作為一種不可或缺的生活樣式,陪伴他們度過了童年、少年甚至青年,其中包含的思想道德理念和審美趣味都不知不覺地滲入了他們的骨髓。因此,民間文學對當代大學生家長來說,具有天然的親和力和認同感,用這些祖輩傳下來的已經根植于他們靈魂的價值觀理念去教育子女,他們當然非常樂意且駕輕就熟。
2.對于大學生來講,民間文學的內容和形式非常符合大學生生活化生動化的接受心理
民間文學的演述,不同于嚴肅的政治說教,是一種輕松、歡樂、溫馨的民間場域,觀聽者首先獲得的是心身的愉悅和滿足,在愉悅之余接受其中的道德教引那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對于低幼時期的孩子來講,童謠、兒歌、童話等迎合了兒童的接受習慣和審美趣味,隨著他們的傳唱或傳說,這些傳統(tǒng)道德的種子便會悄悄地在孩子們心里生根發(fā)芽。而對于大學生來講,從父輩那兒聽來的本地名門望族故事,從傳統(tǒng)節(jié)日慶典里了解的家鄉(xiāng)民俗故事、家庭旅游時和爸爸探討的歷史傳說,以及參與家庭勞動時聽媽媽隨口說出的詼諧語與諺語等等,這些隨意的、輕松幽默、接地氣的文學形式,不僅能激發(fā)大學生與家長的交流興趣,拉近親子關系,而且能讓他們接受傳統(tǒng)文化熏陶,從而潛移默化地培養(yǎng)他們的價值觀。這種自然而然的教引,實在比那些板起面孔的理論灌輸不知道有效多少倍。
3.民間文學有助于形成穩(wěn)固良好的家風
家風即門風,是指“一個家族世代相傳的道德準則和處事方法?!眱?yōu)良的家風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積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家庭中的穩(wěn)固體現。民間文學中自古就包含著許多有關家風家教的故事傳說,比如平定民間流傳有喬尚書輟學的故事,體現的就是喬宇家族崇尚讀書,注重子女教育的家風。相傳喬宇九歲就被父親送到冠山書院讀書,先生嫌喬宇資質愚笨,不想教他,就通知其父接他回家,喬宇遠遠望見父親,就大喊爹爹,其父便懇求老師:“孩子腦子笨,就讓他多記幾遍,你看他一見我便叫爹,這就是見多的緣故?!毕壬宦犛欣?,便留下了喬宇,而喬宇也發(fā)奮苦讀,終于考上了進士。再如平定籍女作家石評梅家族祖先賣油糕起家的故事,講的是石家勤儉持家,仗義行善的家風,還有平定老字號“三元景”劉家“兩個制錢辭伙計”的故事,講的是劉家守素為本,以誠待客的家風。這些民間文學中的優(yōu)秀家風呈現,具有很好的仿效性。家庭、學校、社會互相配合,積極挖掘整理本地民間文學中的這些家風故事,利用家風故事征集、家風故事講述、家風好家庭評比、建立地方家風文化館等等方式推動家庭文化建設,倡導新時代優(yōu)良家風,在家庭中樹立長久的、涵蓋每個家庭成員的價值觀約束機制,也是強化大學生德育教育的必要途徑。
綜上所述,作為德育教育的天然載體和行之有效的教育實施途徑,中國民間文學在家庭德育中有非常獨特的價值。利用民間文學對大學生進行家庭德育教育,可以加強他們對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和接受,使中華美德教育融入其學習和生活的各個層面,從而成為一種穩(wěn)定而持久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方式,這對整個中華民族品格的形成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