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飛 劉玉平
(江漢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北 武漢 430000)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傳承和弘揚黨的革命精神。2018年1月5日,他在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研討班上指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就不要忘記我們是共產黨人,我們是革命者,不要喪失了革命精神。”[1]702021年2月20日,他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強調:“我們黨之所以歷經百年而風華正茂、飽經磨難而生生不息,就是憑著那么一股革命加拼命的強大精神。”[2]
革命精神是對中國共產黨在特定的歷史時期和特殊的歷史環(huán)境下,領導人民群眾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過程中形成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和作風的高度凝練。革命精神按照主體、時間等標準可以劃分成不同類別,本文中的革命精神是指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所形成的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蘇區(qū)精神、長征精神、抗戰(zhàn)精神、延安精神等。這些革命精神不僅是對當時革命實踐經驗的高度凝練和升華,其體現出來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和作風,對于當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也有著重大借鑒意義。尤其是對于當代大學生來說,作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主力軍,他們肩負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重任,沒有先進科學精神的引領是經不起歷史考驗的。
中國共產黨的百年歷史,既是一部不屈不撓的抗爭史,也是一部矢志不渝的奮斗史。尤其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在中國共產黨的引領下,中國人民經過浴血奮戰(zhàn),洗刷了百年屈辱,建立了新中國。在這一偉大的歷史過程中,革命精神成為中國共產黨凝聚力量、排除萬難的重要精神支撐。雖然革命精神是同具體的歷史時期和歷史事件緊密相連,體現出明顯的時代特色,但是其表現出的崇高的理想信念、正確的政治方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實事求是、艱苦奮斗等精神信仰,卻是一脈相承的。
近代以來,無數仁人志士為了探索民族獨立、國家富強的道路而拋頭顱、灑熱血,他們的革命意志不可謂不堅定,犧牲精神不可謂不偉大。但是由于階級的局限性,農民階級、地主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領導的舊民主主義革命無一例外的失敗了。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始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實現共產主義為最高理想,開展了艱難竭蹶而又轟轟烈烈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無論國內外形勢如何錯綜復雜,也無論帝國主義及反動勢力多么窮兇極惡,中國共產黨始終堅定共產主義信仰,堅持馬克思主義道路,領導全國人民進行不屈不撓的斗爭,正如鄧小平同志后來所說的,革命時期“物質條件很差,就靠精神文明??坑欣硐?,靠堅強的信念,什么困難都能克服。在某種情況下,這種精神有決定意義”[3]。正是在這樣的理想信念的支撐下,才最終取得了革命的勝利。
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中國共產黨除了工人階級和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沒有自己特殊的利益。1942年5月在延安舉行的文藝座談會上,毛澤東同志明確指出:“我們是無產階級的革命的功利主義者,我們是以占全國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最廣大群眾的目前利益和將來利益的統(tǒng)一為出發(fā)點的?!盵4]8641944年9月在張思德同志追悼會上,毛澤東同志更是明確提出“為人民服務”??梢哉f,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正是由于中國共產黨努力實現和維護中國人民根本利益的責任和擔當,真正為國為民的真摯情懷,感動著、吸引著無數有識之士、熱血青年、愛國學生,紛紛投奔而來,投身革命,服務人民,報效祖國。
革命精神是同中國革命實踐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是中國共產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直接體現。大革命失敗之后,中國革命一時間陷入了“左”傾錯誤的泥潭,尤其是王明的“左”傾錯誤幾乎葬送了中國革命的前途。危難之際,中國共產黨人不唯書、不唯上,只唯實,肩負起中國革命和中華民族的命運。長征途中的遵義會議成為中國共產黨人真正意義上獨立自主領導中國革命的開端,成為中國革命的偉大轉折。后來的延安時期,無論是思想上的整風,還是實踐上的大生產運動;無論是革命政權的“三三制”,還是農村的土地革命政策;無論是抗日民主統(tǒng)一戰(zhàn)線,還是人民民主統(tǒng)一戰(zhàn)線等黨的各項方針政策,無不處處體現出中國共產黨人時時刻刻以民族大義為重,以國家人民為先,充分認知實際情況,將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同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正如毛澤東所指出:“‘實事’就是客觀存在著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觀事物的內部聯系,即規(guī)律性,‘求’就是我們去研究?!盵4]801既破舊立新又腳踏實地,最終領導中國人民取得了革命的勝利。
新民主主義革命精神直接來源于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斗爭實踐,沒有艱苦卓絕的革命活動,就不會產生偉大的革命精神。井岡山精神、蘇區(qū)精神、長征精神、抗戰(zhàn)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革命精神的形成,無不是以中國共產黨人領導革命軍民艱辛地探索中國革命道路為基礎;無不是在經歷土地革命戰(zhàn)爭、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時期無數血與火的戰(zhàn)爭考驗,經歷兩萬五千里的長征,“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大生產運動,“耕者有其田”的解放區(qū)土地改革運動等無數艱辛的實踐活動之后形成的。沒有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就不可能有這些革命精神。艱苦奮斗也成為中國共產黨人重要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共產黨也有他的作風,就是:艱苦奮斗!這是每一個共產黨員,每一個革命家的作風”[5]。
新民主主義革命精神產生于革命與戰(zhàn)爭的時代,但是其精神內核同中國共產黨的初心是一脈相承的,因此,“紅色革命精神是新時代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精神資源,有助于從精神上把全體人民凝聚起來,共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奮斗”[6]。尤其對于當代大學生成長成才有著重要意義。
當代“00后”大學生群體,雖然展現出思維活躍、個性突出、敢于嘗試、勇于創(chuàng)新、學習能力強等優(yōu)點,但是也存在著集體意識薄弱、理想信念淡薄、受挫抗壓和責任擔當能力不足等問題。將革命精神有效地融入當前高校思政課程,結合學生實際情況,更有針對性地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能夠促進當代大學生成長成才。
當前“我國處于近代以來最好的發(fā)展時期,世界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兩者同步交織、相互激蕩”[1]428。恰恰是在這樣一個關鍵的歷史交匯期,給當代大學生帶來了理想信念的重大考驗。一方面是經過40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社會生產力有了極大的發(fā)展,社會物質生活資料日益充裕,雖然還一定程度上存在著發(fā)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客觀問題,但是作為一個已經全面脫貧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在物質文明層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而絕大多數為獨生子女的當代大學生,從小就生活在一個相對優(yōu)越的物質環(huán)境之中,容易滋生個人主義、拜金主義等錯誤的思想觀念。另一方面,由于信息技術的迅猛發(fā)展,整個世界連為一體,各種信息工具日新月異、與日俱增,現實生活中人們獲得信息的渠道越來越多,速度越來越快,范圍越來越廣,而在這信息的汪洋中又是魚龍混雜、泥沙俱下,夾雜著太多虛假丑惡的信息。當代大學生從小就生活在這樣的信息社會中,由于缺乏必要的社會實踐經驗,在其“三觀”形成的關鍵階段,很容易受到資本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誤導和誘導,滋生極端利己主義、享樂主義等錯誤的價值觀。這都在無形之中沖淡了當代大學生的理想信念,而對其進行革命精神的宣傳教育,能夠使其了解并學習革命先烈為民族獨立、人民解放拋頭顱、灑熱血,無畏犧牲的革命意志和品格,懂得當前美好生活來之不易,進而幫助其重新審視自己的思想觀念,使其深刻了解“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科學內涵,進而樹立科學而崇高的理想信念。
“00后”大學生出生于新世紀,成長在新時代,穩(wěn)定而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和生活環(huán)境,使他們能夠衣食無憂地彰顯著自我。但長期的安穩(wěn)反而容易使他們認為這一切都是理所當然,而看不到祖國的繁榮富強才是其良好生活的堅實基礎。這不僅容易使當代大學生失去憂患意識,同時也容易造成其家國情懷的淡薄。并且,一些別有用心者利用信息技術工具對社會存在的少數貪污腐敗問題、社會丑惡現象進行蓄意渲染和擴大,容易對一些涉世未深的當代大學生產生不良影響。并且西方敵對勢力從未停止資本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滲透和文化入侵,也容易擾亂當代大學生的辨別是非的能力,甚至對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產生誤解。因此,用革命精神教育當代大學生,能夠使其深刻認識到中國共產黨在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過程中不可替代的歷史地位和作用,能夠進一步加深其對中國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的認識,燃起大學生的愛黨愛國情懷,進而積極響應黨和國家的號召。
當代大學生所處于的社會生活環(huán)境,往往更容易使其失去責任擔當意識。從家庭環(huán)境來看,當代大學生絕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一定程度上從小就被動地扮演著“小太陽”的角色,再加上祖輩和父輩都是“吃過苦”的人,補償的心理機制往往更容易使子女飯來張口衣來伸手,長此以往,當代大學生索取的意識越來越強而奉獻的意識越來越弱。從教育環(huán)境來看,雖然我們一直重視素質教育工作,但是實際上應試教育仍占據著主導地位,而受挫教育、抗壓教育,甚至是道德、法治教育都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缺失,思維和行為的慣性,使得部分大學生仍習慣分數優(yōu)先,只知考公考研,不知家國情懷;只知個人命運,不知國家前途。從社會大環(huán)境來看,當前我國社會繁榮穩(wěn)定,人民安居樂業(yè),人民群眾對未來都是充滿著美好的期待與憧憬。而當代大學生一直生活在這樣的環(huán)境當中,既容易好高騖遠、眼高手低,又容易失去憂患意識和危機感。因此,對當代大學生進行革命精神教育,促使其更深刻、更全面地了解并學習革命先烈不計個人得失成敗,始終以救國救民為己任的革命情懷,能夠使他們認清自身的使命和擔當,從而腳踏實地看待問題和解決問題。
“00后”大學生,生活在中國近代以來最好的時期,革命戰(zhàn)爭年代的血雨腥風,新中國建設時期的艱難困苦,改革開放以來的艱辛探索,對于他們來說都是教科書上的內容和影視作品中的場景。不同于他們的父輩,更不同于他們的祖輩,其既無法設身處地地體會節(jié)衣縮食、劃粥斷齏的生活狀態(tài);也無法身臨其境地感受前輩們夜以繼日、埋頭苦干的工作熱情。現有的充裕的社會物質生活條件,使他們根本不用擔心“有沒有”,更多的只是關心“好不好”。再加上當前社會中各種“喪文化”“宅文化”“佛系青年”等消極價值觀的影響,使得很多大學生都想著過一種所謂“與世無爭”“風輕云淡”的慢生活。面對困難不是迎難而上,而是知難而退,不是想方設法創(chuàng)造條件解決問題,而是退而求其次的自我麻痹。長此以往只能成為意志薄弱、態(tài)度懶散、行為軟弱的人,而這樣的人是不可能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對當代大學生進行革命精神的教育,能夠使其對革命戰(zhàn)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革命軍民篳路藍縷、手胼足胝的艱苦奮斗有更深刻的認知,進而培養(yǎng)其品格、鍛煉其意志、激發(fā)其活力,從而成為可靠的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革命精神內容廣泛,內涵豐富,意義重大,在高校思政課程教學實踐中,只憑某一門思政課或者只靠某一階段的學習不可能將其講全說透,不能發(fā)揮其最大效用。只有將革命精神同具體思政課特點、先進的教學方法以及大學生的日常生活緊密結合起來,多管齊下地形成協(xié)同效應,才能使其更好地融入高校思政課程,使二者相得益彰,既傳承和發(fā)揚革命精神,又提升高校思政課教學效率。
新民主主義革命精神是對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重要革命實踐經驗的高度凝結,是寓于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各領域各方面的革命實踐之中的。而高校思政課作為一個系統(tǒng)性的課程體系,每一門課程都有自己的特點和任務,只有將各自的特點同豐富的革命精神和實踐結合起來,才能發(fā)揮出系統(tǒng)性的合力,既能充分展現革命精神,使學生全面了解革命精神,又能夠展現出其當代意義,指導學生的實踐活動。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在于通過對重點歷史事件的講解,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歷史觀。因此,應該將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主要的革命實踐活動、典型的歷史事件、重要的政策文件等向學生詳細講解,使學生能夠了解革命精神產生的歷史背景、實踐來源,從而能夠在整體上進行把握?!端枷氲赖屡c法治》則是從大學生面臨和關心的現實問題出發(fā),幫助大學生形成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因此,應該側重從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領袖人物、先進黨員干部、革命軍民的感人事跡出發(fā),使學生能夠感受到這一時期先烈的堅定的理想信念、樸實的革命情懷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恶R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主要通過對大學生進行唯物主義哲學的基本原理教育,幫助大學生形成科學的哲學觀。因此,應該側重于從物質與意識辯證關系、實踐與認知的關系、尊重客觀規(guī)律與發(fā)揮主觀能動性、一切從實際出發(fā)等辯證唯物論出發(fā),闡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革命實踐與革命精神之間的關系,使學生能夠從理論的高度深刻認知革命精神?!睹珴蓶|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主要通過講授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歷史進程,幫助大學生形成正確的政治觀。因此,應該側重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的主要領導人如何將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同當時的革命實踐相結合,具體分析當時的客觀實際情況,因時、因地、因人制宜地制定不同的方針政策,最終實現和維護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能夠使大學生在深刻把握革命精神的同時,加深對中國共產黨的認知,增強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
將革命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不但要強調“精神”的內在融入,還要強調“形式”的外在表達,從而才能達到神形兼?zhèn)?,才能在增強歷史厚重感和立體感的同時,使學生全方位地了解革命精神。而當前的高校思政課教學形式,已經遠遠不是傳統(tǒng)的一位教師、一支粉筆和一塊黑板的“三個一”工程了,也不是簡單的PPT課件展示教學,而是信息技術背景下的信息化教學方式,將最新的信息技術應用到高校思政課教學中,能夠顯著增強課程吸引力,提升實效性。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fā)展需求和期待?!盵7]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留下了大量珍貴的影像、照片、文物、文件等歷史素材,這些歷史素材能夠為所有的高校思政課提供支撐,并且能夠極強地增加學生的代入感,更能為學生所認同和接受。但是由于這些材料稀缺而珍貴,不可能在授課過程中進行原件或實物的展示,因此有必要借助信息化教學方式,將其生動地呈現給學生。一是利用多媒體技術教學。將當時的影音材料、文物文件圖片等綜合地展現給學生,革命風云人物、生活戰(zhàn)斗場景等躍然紙上,使學生能夠更為具體、直觀地了解當時情況。二是利用云端博物館進行教學。通過指導學生網上參觀嘉興南湖革命紀念館、八七會議舊址、遵義會議紀念館、延安革命紀念館等相關數字博物館,學生能夠聲情并茂地了解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革命實踐的經過,了解革命精神的形成過程。三是利用先進的VR、AI等信息技術進行教學。通過VR技術,能夠重現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重要的革命實踐場景,使學生能夠真正地身臨其境,完全融入歷史事件之中,甚至能夠和革命軍民面對面,進而形成難忘的深刻印象。AI技術不但能夠修復殘損、模糊的歷史資料,而且能夠將老照片進行動態(tài)展示,使嚴肅沉靜的變得生動活潑,從而能夠使學生近距離地感受到革命領袖人物的一顰一笑,體會到革命軍民的精神面貌,進而增強史料的親和力和感染力,增加學生的興趣,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
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不拘一格的校園文化是大學生活的重要特點之一,不但可以發(fā)揚科學人文精神、塑造和諧融洽的校園氛圍、陶冶大學生道德情操,而且能夠對大學生起到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新時代高校思政課教學也應該延伸和拓展到大學生的第二課堂,同大學生校園活動緊密聯系起來,思政課教師必須發(fā)揮關鍵的聯結作用,“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教師,關鍵在發(fā)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8]。思政課教師不能認為責任只在課堂上,而是應該通過各種方法引導、指導、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參與性,開展有目的性、有針對性的校園活動,使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始終圍繞著學生,影響著學生。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革命斗爭殘酷而激烈,革命實踐艱難而曲折,既要堅決抵抗和反擊猖狂的日寇和反動的國民黨,又要應對和解決自身面臨的各種困難。但是艱難困苦,玉汝于成,革命軍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始終保持著高昂的革命熱情,在取得革命勝利的過程中,也留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和文學藝術作品。并且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也涌現出很多反映這一時期革命斗爭實踐的影視、文學作品,這些都很好地表現出當時人民群眾的精神風貌。當前通過各種形式的大學校園活動,將這些時代風貌重新展現在當代大學生面前,既能夠加深其對革命精神的深刻理解,同時又能夠起到“潤物細無聲”的教育作用。一是可以舉辦新民主主義革命主題的文藝匯演、話劇展演、詩歌朗誦等,通過藝術渲染的方式給學生以心靈的洗禮和震撼。二是可以通過舉辦反映新民主主義革命主題的書畫展,以更加形象直觀的方式讓當代大學生感受到當時革命軍民的精神風貌。三是可以通過舉辦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和反映這一時期的文學作品誦讀會,使學生理解革命精神在革命實踐中的具體展現,切實感受到革命精神的力量。四是可以舉辦反映革命精神或新民主主義革命實踐活動的影視節(jié),用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了解革命先烈英雄事跡的同時,傳播革命精神。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效性不僅僅體現在通過知識的講解、觀念的傳授,從而使學生的思想觀念發(fā)生積極的轉變,更體現在使這種科學進步的思想能夠切實指導學生的行為,進而使學生在現實生活中展現出積極性、主動性,真正做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除了保質保量地完成課堂教學,還要結合實際情況指導學生社會實踐活動,使學生的“學”和“做”、“理論”和“實際”緊密地融合在一起,既能感受到實踐的作用,同時也能夠體會到認知的強大力量,幫助學生學有所用、學以致用。
新民主主義革命精神本身源于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各項革命實踐活動,同時又對當時的革命實踐活動進行了科學的指導,最終取得了革命的偉大勝利。在新時代,其對于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同樣具有重要的價值。而作為肩負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重任,被譽為“強國一代”的當代大學生們,只有在在校期間就廣泛地參與到以革命精神為主要指導的各種社會實踐活動,并將各項社會實踐活動同其主要的精神內涵緊密聯系在一起,才能夠在實踐中磨煉自己的意志和品格,才能夠肩負起將來建設社會的歷史重擔。而在這一過程中,高校思政課的作用在于:一是強化校內思政課實踐教學。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目的就是為了使學生能夠將課堂上所學到的內容同具體實際聯系起來,提升其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一方面通過傳統(tǒng)實踐教學,既由思政課教師帶領,師生共同參與的方式,將革命精神融入實踐活動,如組織參觀考察、座談訪問,使學生近距離體驗和感受革命精神;另一方面通過現代信息技術實踐教學,由思政課教師指導,通過網絡課程平臺、網上云參觀、網絡視頻會議等方式,將革命精神同學生實際情況、客觀需要緊密結合,增強學生的代入感和體驗感。二是優(yōu)化校外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作為大學生直接接觸社會、深入了解社會的重要方式,越來越被高校所重視,但是在實際上還客觀存在如計劃性不足、目標性不強,甚至重形式、走過場的問題。因此,將由思政課教師指導的體現出較強針對性、目的性的同思想政治教育高度融合的社會實踐活動,作為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重要組成,如革命精神的理論宣講、弘揚革命精神的社會服務或公益勞動等,既能夠傳承革命精神,又能夠充實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提升其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