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承就,賴慧婷
(廣西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廣西 南寧540003)
香港,這個矗立在亞洲東部,被冠以“東方明珠”美譽的現(xiàn)代化大都市,以其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飛速發(fā)展的經(jīng)濟、文化成就贏得了海內外無數(shù)的艷羨目光。在老一輩黨和國家領導人那里,香港曾經(jīng)被寄予了“引領中國進入現(xiàn)代化”的厚望。香港歌手張明敏在1984年中央電視臺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上以一首名為《我的中國心》的歌曲,唱出了數(shù)百萬香港民眾對祖國母親的深深眷戀和摯愛深情。1997年7月1日香港順利回歸祖國懷抱,香港社會迎來了歷史的新紀元,香港民眾深切體會到了挺起胸膛做中國人的激動與自豪。可曾幾何時,香港與祖國內地的關系陷入了一個怪圈。中央政府和港區(qū)政府致力于改善香港治理和增進民眾福祉的政策舉措被一些別有用心的媒體、人群“泛政治化”,“港人治港”“高度自治”被斷章曲解,更有甚者觸碰中央管治權威和“一國兩制”底線,猖狂叫囂“香港民族”“香港城邦”的分裂口號,上演了一幕幕有組織、有預謀的“反中亂港”丑劇,這讓每一個關愛香港前途命運的中國人為之困惑與憤怒。香港到底怎么了?香港人無論從民族血緣還是從文化傳統(tǒng)上來說不都是中華民族的成員嗎,何來“香港民族”一論?香港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下轄的地方特別行政區(qū)何來“城邦”一云?理應具備的民族認同、國家認同為何在香港回歸祖國二十多年后在民眾心中未能同向深植?“香港之困”如何破局?我想,習近平總書記應時代之需提出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踐命題可以給我們破解當前的困頓局面提供一個有效的切入口。
《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是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次系統(tǒng)闡釋其唯物史觀的經(jīng)典著作。在這部巨著中,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次提出“共同體”的概念并對不同所有制下的共同體所具有的不同性質進行了分辨。不管是代表資產階級少數(shù)人特殊利益而以“虛幻的共同利益”為標榜的“虛假”的、“冒充”的共同體(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99頁?!Y產階級國家,還是馬克思和恩格斯所向往的代表全體成員的“真正的共同利益”(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第164頁。的共產主義社會,“共同體”這一概念都表達著一種因共同的信念追求、價值選擇和利益訴求而建立交往走向聯(lián)合的群體。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繼承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作家關于“共同體”思想的基本內涵,結合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的實踐需要,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概念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踐命題,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凝聚人心、整合力量指明了方向。
“中華民族共同體”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兩者之間是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中華民族共同體”作為實然的存在之物,“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則是對它的認知和反映。但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它又具有相對獨立的特點,那就是對實然之物的反映會有不同步的特點,具體表現(xiàn)為它有可能對實然之物的認知存在片面性,或是落后于實然之物的實際變化與發(fā)展。因此,這就有了在主體間“培育”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踐命題。那么,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今天,我們該如何正確理解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時代意蘊呢?
首先,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意指一種國族身份的認同。中華民族的概念最早是由梁啟超于1902年在其著作《論中國學術思想之變遷之大勢》中正式提出的。此概念提出后,其意義不斷調整和豐富,今天在我們的日常語境中,“中華民族”是指生活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56個民族的統(tǒng)稱,是56個民族作為一個共同體的名稱。(3)《中華民族稱謂的由來》,2014年5月8日,http://tyzx.people.cn/n/2014/0508/c372202-24992346.html,2020年12月29日。確切地說“中華民族”是一個國族概念,所謂“國族”即一個廣義的人的聚集體,通過共同的血緣、語言或歷史被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而形成的人群共同體,通常以一定的政治目的而組織為獨立的主權國家且占居一定的領土。換言之,中華民族不是一個單純的民族學意義上的概念,而是一個代表國家認同的政治概念;它不是指一個單一民族,而是由56個不同民族以中華人民共和國為認同對象而構成的國族共同體;它以“統(tǒng)一國家為框架,是一個與統(tǒng)一國家互為表里”的國族共同體。中華民族與中國是“一體兩面”的關系,(4)王震中:《強化國家認同與民族凝聚》,《人民日報》2015年10月15日,第7版。因此,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必然指向國家認同。
其次,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意指對本民族忠誠向對國家忠誠的延展。中華民族共同體作為一個國族概念,意味著不同的民族因一定的政治目的而逐步融合為一個統(tǒng)一的“大民族”——國家的過程,必然引導各民族對本民族的認同和忠誠向著對國家的認同和忠誠延展。以國族認同為基礎的國家認同,并不排斥各民族對其民族自身的認同和抹殺各民族特點,它尋求的是在同一政治與地域空間范圍內國家與民族間共生共存的基質。因此,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意在謀求民族與國家之間利益的“最大同心圓”。
從實踐的向度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順時代變化要求而生,應實踐發(fā)展要求而成?!皟蓚€大局”,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zhàn)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發(fā)生、形成和作用的時代背景。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命題的提出,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新時代處理民族團結進步事業(yè)理論的原創(chuàng)性貢獻,是解決國家統(tǒng)一、民族團結、社會安定這類治理難題,體現(xiàn)中國特色、飽含中國智慧的創(chuàng)新性探索。
在2014年9月28日召開的中央民族工作會議暨國務院第六次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積極培養(yǎng)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解決好民族問題的精神保障。(5)《中央民族工作會議暨國務院第六次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舉行》,2014年9月29日,http://www.gov.cn/xinwen/2014-09/29/content_2758816.htm,2020年12月29日。在2019年9月27日召開的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華民族迎來了歷史上最好的發(fā)展時期。同時,面對復雜的國內外形勢,我們更要團結一致、凝聚力量,確保中國發(fā)展的巨輪勝利前進。各族人民親如一家,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定要實現(xiàn)的根本保證。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把民族團結進步事業(yè)作為基礎性事業(yè)抓緊抓好?!?6)《習近平: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的講話》,2019年9月27日,http://www.qstheory.cn/yaowen/2019-09/27/c_1125049226.htm,2020年12月29日。當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踐命題旨在解決國家統(tǒng)一、民族團結、民族共同繁榮和社會安定和睦的問題,更進一步說是積極應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風險和挑戰(zhàn),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目標所提出的凝聚人心、整合力量的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從理論特質來看,首先,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個概念具有極強的包容性。如前所述,它在民族與國家之間尋求最大公約數(shù)、畫出最大同心圓,并不以排斥民族利益和抹殺民族獨特性為前提,具有海納百川、求同存異的極強包容性。其次,這個概念具有可塑性和靈活適用性?!爸腥A民族共同體”作為一個國族概念決定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個實踐命題起點于民族,落腳于國家。因此,它絕不僅限于就民族論民族,隨著時代發(fā)展和實踐需要,其理論的適應性在實踐探索中將會得到不斷調整和塑造,以便更好地服務于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再次,人民性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論本色。國家統(tǒng)一、民族團結、民族共同繁榮、社會安定和睦既是國家的最高利益,也是中華民族全體成員的共同利益。因此,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事關人民福祉,體現(xiàn)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理論本色。
針對香港回歸之后香港民眾的身份認同問題,香港大學從1997年開始每年通過電話采訪和問卷調查的方式進行研究,并公布結果。該研究以“香港人”“中國人”和“混合人”(“香港的中國人”和“中國的香港人”)作為市民身份認同的選項。1997年到2019年20多年的研究數(shù)據(jù)顯示,“中國人”的身份認同經(jīng)歷了先上升后下降的變化趨勢,1997年為18.6%,2008年達到上升峰值38.6%,之后開始下降,到2019年這一認同跌至10.8%。與此同時,“香港人”的身份認同數(shù)據(jù)從1997年的34.9%躍升至2019年的52.9%。同期,“混合人”的身份認同數(shù)據(jù)分別為1997年的44.9%和2019年的35.8%??傮w看來,香港民眾對“中國人”和“混合人”的身份認同呈現(xiàn)下降趨勢,對“香港人”的身份認同在不斷增強。此外,研究還發(fā)現(xiàn),即使選擇認同“中國人”身份的受訪者,他們對“中華民族一分子”的認同感強于“中國國民”的認同感。(7)《你會稱自己為香港人/中國人/香港的中國人/中國的香港人: (按次計算)》,2019年6月26日,https://www.hkupop.hku.hk/chinese/popexpress/ethnic/eidentity/poll/datatables.html,2020年12月29日。
以上這些感性的數(shù)據(jù),凸顯了香港民眾對國家認同的觀念淡薄,也從一個側面印證了2004年以來,香港社會與內地、中央政府之間的關系受到影響。當前香港社會的困頓局面是歷史與現(xiàn)實、內部與外部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從社會心理和思想潮流的視角剖析,這些現(xiàn)象背后的深層思想根源就在于香港社會“本土意識”的異化、扭曲,向“本土主義”和“反中亂港”思潮的嬗變。
香港的“本土意識”覺醒于港英政府的殖民統(tǒng)治時期,它是作為一種香港民眾因殖民政策被迫與祖國母體分離,在獲得祖國母體庇護無望,同時要反抗英帝國殖民壓迫時而建立起的一種“香港是我家”的歸屬情結。其本真的含義包括了一種反殖民主義的自我身份認同,為捍衛(wèi)自身利益而進行抗爭的民眾自覺。這一意識也逐漸成為團結香港民眾共同反抗殖民壓迫和戰(zhàn)勝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中各種風險、困難的聚合劑。(8)祝捷、章小杉:《“香港本土意識”的歷史性梳理與還原——兼論“港獨”思潮的形成與演化》,《港澳研究》2016年第1期,第12—22、93頁。
但是香港回歸之后,內地與香港之間的摩擦由于交往的頻繁和深入逐漸增多,香港的“本土意識”在其發(fā)展中經(jīng)歷了嬗變,這其中不乏一些別有用心的人有意為之。從2003年“反23條立法”、2012年“反國教”,到2014年非法“占中”、2016年“旺角騷亂”,再到2019年“修例風波”,香港的“本土意識”逐步走向極端,演變成一種“本土主義”,即以“捍衛(wèi)地方獨特性和地方利益”為名,突出地方利益優(yōu)先、凸顯地方優(yōu)越性而強烈排拒外部主體對本地利益的分割,并最終走向拒斥中央、反對中央一面的狹隘地方主義。由此,原本作為聚合香港民眾反對殖民主義、捍衛(wèi)香港利益的“本土意識”,嬗變成一種狹隘的本地優(yōu)先、本地利益優(yōu)先并拒斥中央、反對中央的“本土主義”。(9)李捷、李文慧:《“港獨”的極化機制與過程研究》,《統(tǒng)一戰(zhàn)線學研究》2020年第3期,第45—61頁。
“本土主義”的“反中”情緒特性正好迎合少數(shù)妄圖把香港從中國分裂出去的“反中亂港”分子的理論需求,他們借用“本土意識”或“本土主義”的思想外衣,故意強化香港與內地、中央的矛盾摩擦,把“愛港”與“愛國”根本對立起來,以“捍衛(wèi)香港獨特性”和“捍衛(wèi)香港利益”為旗號博取香港民眾的同情,并喊出香港“民主獨立”“民主自決”的口號,把“反中”情緒引向“抗中”的極端,從而實現(xiàn)他們分裂祖國、禍亂香港的目的。(10)祝捷、章小杉:《“香港本土意識”的歷史性梳理與還原——兼論“港獨”思潮的形成與演化》,第12—22、93頁。
2020年7月11日,香港特區(qū)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香港教育高峰論壇的致辭中深切表達了她對當前香港青少年由于缺乏國家認同、守法意識薄弱,深受“港獨”思潮蠱惑而被煽動從事非法危害國家社會活動的擔憂。林鄭月娥指出,2019年的“修例風波”引起的暴力違法事件,令香港飽受創(chuàng)傷,法治受到?jīng)_擊。在這次事件中,一共有3000多名大、中、小學的學生因為參與違法暴力事件而被捕,占所有被捕人士百分之四十,而學生中18歲以下竟然占了四成半。除了大量學生被捕外,香港中文大學和香港理工大學事件似乎表明大學校園好像變成了“暴力溫床”,學生守法意識薄弱,習慣于用口號或暴力抗爭的手法去表達自己的訴求和爭取自己的利益。一些中學生組“人鏈”、叫有“港獨”含意的口號等行為,令人極度擔心排拒國家和反對政府的思想已經(jīng)植根于時下青年人的心中。 “修例風波”還催生了一些中學生連線的組織,他們鼓吹罷課,甚至“港獨”。(11)《香港行政長官出席香港教育高峰論壇致辭》,2020年7月11日,https://sc.isd.gov.hk/TuniS/www.info.gov.hk/gia/general/202007/11/P2020071100348.htm?fontSize=1,2020年12月29日。“本土主義”和“反中亂港”思潮的泛濫,不僅破壞了今天香港社會本該有的繁榮和穩(wěn)定,也荼毒了肩負香港明天、再創(chuàng)輝煌大任的香港青年一代的精神世界。因此,在破解“香港之困”這道難題的時候,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不言而喻的重要性和緊迫性。那么,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破解“香港之困”何以可能呢?
首先,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統(tǒng)一了“愛港”與“愛國”的情緒表達,為香港社會在文化心理、價值追求等方面提供方向指引。 “愛港”和“愛國”不是對立的,而是統(tǒng)一的。港人“愛國”,這并不會減損“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權利,反而因“愛國”維護中央政府最高管治權威,捍衛(wèi)國家主權、安全和發(fā)展利益,從而獲得“高度自治”的堅強后盾和有力保障,真正把“愛港”落到實處。今天我們有必要在助力香港“本土意識”回歸本真即“熱愛香港、捍衛(wèi)香港的繁榮穩(wěn)定”的同時,引導“本土意識”朝“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方向發(fā)展。
其次,從“本土意識”到“本土主義”再到“反中亂港”思潮的嬗變分析中,我們不難看出,無論是“本土意識”“本土主義”還是“反中亂港”思潮,都是一定群體為實現(xiàn)其目的而打造的“精神黏合劑”,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本身就是一個突破了單一民族或狹隘的地域局限性認同,轉向中華民族作為整體的國族認同的心理粘合劑,它追求各民族、各地區(qū)與國家整體之間最大利益的同心圓,并不以排斥各民族、各地區(qū)利益和抹殺民族或地域特殊性為前提,因此它具有極大的包容性和理論適應性。
最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僅內含著從“民族認同”到“文化認同”再到“國家認同”的心理認同路線邏輯,它還內含著從構建“民族共同體”到“利益共同體”再到“命運共同體”的實踐路徑邏輯。因此,無論從思想上還是從行動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都為破解“香港之困”指明了方向。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培育過程就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香港民眾的頭腦和行動中沿著“知”— “情”— “意”— “行”軌跡的升華過程,就是一個將該意識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發(fā)生過程。因此,對于培育路徑的討論就要落腳于讓香港民眾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所“知”、有所“情”,在加強公共領域的管理和導控、完善治港管港的法律法規(guī)基礎上,使香港民眾面對香港與中央、內地的關系問題時,能夠堅定立場,不受外界蠱惑(“意”),自覺做出將兩者統(tǒng)一而非對立的選擇(“行”)。
教育是進行文化傳遞、思想宣傳和精神塑造的有效渠道。有學者認為,造成今天香港社會民族認同、國家認同意識薄弱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香港在1997年回歸之后,去殖民教育的不徹底和國民教育不給力。雖然香港特區(qū)政府在香港回歸之后也有意識地在學校教育中開展國民教育,但由于害怕力度太大引起社會反感,同時在一些政治力量的反對下,香港的國民教育長期以來一直畏首畏尾,遲遲不能理直氣壯地推行下去,2012年的“反國教”事件(12)“反國教”事件即“反對國民教育”事件。2012年港區(qū)政府計劃在小學和中學先后引入“德育及國民教育科”,以加深學生對國家的認識及對國民身份的認同,提升學生的個人品德及國民素質。但“泛民陣營”卻故意炒作國民教育,宣稱國民教育有“染紅”“洗腦”的嫌疑。2012年7月29日下午由香港“民間反對國民教育科大聯(lián)盟”發(fā)起大游行,要求特區(qū)政府撤回擬開設的國民教育課程。就是一個例證。因此,當前在香港民眾中開展系統(tǒng)性和針對性的國民教育,增強民眾的國家認同和民族認同,是破解香港困局的有效利器。
1.必須明確香港國民教育的目標。當前香港國民教育的目標就是要培育香港民眾的國家認同、公民身份認同和中華文化認同,引導香港本土意識融入國家大局意識,戰(zhàn)勝“反中亂港”分裂思潮,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種子深植香港民眾的心田,使其成長為牢不可摧的信念,化為凝聚香港各界力量,團結統(tǒng)一推進香港發(fā)展進步的軟實力。
2.必須選好香港國民教育的內容。(1)歷史教育具有“尋根”和“指路”的功能。通過歷史教育幫助香港民眾正確解決“我從哪里來” “要到哪里去”的困惑。當前,要重點加強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中國近代史、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中國改革開放史的教育,使香港民眾增強民族文化自尊心、自信心,正確看待鴉片戰(zhàn)爭后港英殖民政府統(tǒng)治下香港社會的發(fā)展,了解中華人民共和國創(chuàng)建的艱辛和偉大,以及當前中國創(chuàng)造的“經(jīng)濟奇跡”和“穩(wěn)定奇跡”是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的正確領導下順應歷史潮流進行改革開放和艱苦奮斗的結果,從而提高香港民眾對中國歷史和中國國情的了解,增強其對國家、民族和文化傳統(tǒng)的認同感和歸屬感,自覺反對各種歷史虛無主義。(2)公民教育具有道德教化和社會核心價值觀的塑造功能。當前,在香港的公民教育中,要特別加強愛港愛國的教育和宣傳,使民眾正確認知“港人治港”的“港人”指的是“愛國愛港者”,只有這樣的“港人”才是香港的真正主人,才是“治港”的主體。此外,順應時代變化和時局變遷,構建新時代香港社會的核心價值觀。新時代香港社會的核心價值觀必須剔除個人主義、片面追求利益最大化等資本主義價值觀體系所具有的狹隘性,使香港社會的核心價值觀真正能夠體現(xiàn)時代進步要求、發(fā)揚香港民眾敢闖敢拼精神,成為凝聚香港社會各界的黏合劑。(3)形勢和政策教育具有增強民眾對國情、民情、世情、黨情的了解和認知的功能。當前,在香港民眾中要做好國家形勢和政策的教育和宣傳,增強香港民眾的家國憂患意識和對國家大政方針的了解。要加強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教育和宣傳,廣泛調動香港民眾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渴望和為實現(xiàn)夢想的奮斗激情。(4)法制教育具有培育公民法治觀念、培養(yǎng)守法意識和規(guī)范社會秩序的功能。當前,在香港民眾中要重點加強《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簡稱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qū)基本法》(簡稱基本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qū)維護國家安全法》 (簡稱《香港國安法》)和“一國兩制”方針政策的教育,使民眾正確認知“一國兩制”不是“一國兩治”“一國兩府”,中央對香港擁有完全的主權和全面管治權,“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政治前提是堅持“一國”,即中華人民共和國,將捍衛(wèi)國家領土、主權和安全,維護國家統(tǒng)一、民族團結,維護中央最高管治權威置于最高地位,香港社會只有承認和堅守這一前提,才能享有“高度自治”的權利和自由。
3.必須注意香港國民教育的技巧。教育的目標和教育的內容能否落實下去并取得預期效果,教育的技巧至關重要。從香港以往國民教育的經(jīng)驗和教訓來看,國民教育必須是理直氣壯的教育,容不得半點的退讓與遲疑;對于各種錯誤的思想和觀念必須旗幟鮮明地反對,必須廓清思想迷霧、糾正思想誤區(qū),這一點我們是有《憲法》 《基本法》和《香港國安法》作為法律保障的。此外,國民教育要注重循序漸進的教育規(guī)律,“滴灌式”地、潛移默化地融入香港民眾日常的生活和學習中,在長期堅持中呈現(xiàn)教育效果;要采用具體而微的形式,通過“視聽中國” “走讀中國”等方式、途徑達到“感知中國”的目標效果。
“公共領域”和“公共輿論”是20世紀下半葉以后人文社會科學界的流行術語。西方馬克思主義學者哈貝馬斯在他的《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的著作中對“公共領域”的概念及其功能進行了界說。哈貝馬斯認為,“公共領域”是在國家權力機關之外的,與私人領域相對的“公眾輿論領域”。公眾輿論往往以批判者的身份出現(xiàn),對國家權力機關形成某種監(jiān)督和壓力。中國古代的史書典籍《晉書·王沈傳》中也有“自古圣賢,樂聞誹謗之言,聽輿人之論”的成語典故。“輿人”即眾人,“論”即言論、評論。“輿人之論”就是指眾人的意見和評論,它反映了一定群體的共同意愿和訴求,會對統(tǒng)治集團的決策產生一定的影響,而自古以來圣明賢達的統(tǒng)治者是樂于聽取民眾的意見和建議的。就“公共輿論”的形成來看,它既可以由群眾中自發(fā)形成和傳播,也可以由國家、政黨或是社會集團提出并在群眾中有意地引導和傳播。今天,特別是借助報刊、廣播、電視和互聯(lián)網(wǎng)等大眾傳媒的推廣,“公共輿論”的影響力和作用力大大增強,往往成為某些公共事件的“導火索”。因此,要辯證看待公共領域和公眾輿論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對其加強引導和管理使其朝有利于維護國家統(tǒng)一、民族團結、維護香港社會健康發(fā)展的方向發(fā)展。
1.加強對政治團體的有效監(jiān)管。因為實行的是“一國兩制”的政策,香港保留了獨特的政治形態(tài)。由于香港特別行政區(qū)迄今尚無規(guī)管政黨注冊的專門法例,在香港政治中代表社會不同聲音的各種政治力量—— “政黨”,均是根據(jù)《公司條例》或《社團條例》登記,它們在法律上的地位都是“公司”或“社團”,這就無形中加大了管理各種政治力量的難度。(13)閻小駿:《香港治與亂——2047的政治想象》,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109頁。在此背景下,借助注冊之便,一些具有“反中亂港”性質的“政黨”“社團”“陣線”“聯(lián)盟”得以成立并走向政治活動前臺。例如,2015年成立的“香港民族陣線”、2016年成立的“香港民族黨”和“香港眾志”,實踐證明都是一些違反基本法和“一國兩制”方針,從事破壞國家主權、安全和發(fā)展利益的“反中亂港”組織。在他們的煽動和蠱惑下,不少香港民眾,特別是青少年學生失去理智、思想偏激,淪為“反中亂港”分子從事暴力和騷亂活動的棋子。因此,必須加強對香港政治團體的有效監(jiān)管,完善相關立法工作,堵住法律漏洞,不讓“反中亂港”分裂勢力有可乘之機。
2.加強對大眾傳媒、報刊和互聯(lián)網(wǎng)的有效導控。有學者研究發(fā)現(xiàn),香港畸形的媒體環(huán)境對造成“香港之困”的局面具有推波助瀾的作用。長期以來,香港的主流媒體被控制在一些工商壟斷集團手里,缺乏客觀、公正的媒體立場,甚至成為故意制造香港與中央、內地矛盾事端的罪魁禍首。由于客觀、公正媒體的缺失,加之中立的媒體,如《大公報》和《文匯報》被打壓和妖魔化,這就大大地削弱了中央政府在香港地區(qū)的管治權威,誤導了香港民眾。(14)李捷、李文慧:《“港獨”的極化機制與過程研究》,《統(tǒng)一戰(zhàn)線學研究》2020年第3期,第45—61頁。此外,一些學術刊物以學術討論為名,公然宣揚“反中亂港”等分裂思潮。如香港大學的學生會官方雜志《學苑》,2013年編印了一本名為《香港民族論》的書,主張香港“尋找一條自立自決的出路”;2014年2月,該刊物還以“香港民族命運自決”為封面專題。假若不對此類媒體和刊物進行有效導控,勢必會誤導廣大的青年學生走上“反中亂港”分裂勢力精心設計的禍國亂港之路。需要特別澄清的是,加強對大眾傳媒、報刊和互聯(lián)網(wǎng)的有效導控,“不是說只能有一個聲音、一個調子,而是說不能搬弄是非、造謠生事、顛倒黑白、違法犯罪,不能超越憲法和法律界限”(15)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337頁。。同時,報刊、互聯(lián)網(wǎng)等大眾傳媒要多說多做有利于國家統(tǒng)一、民族團結和社會安定和睦的話和事,爭做香港和祖國共同繁榮發(fā)展的建設者和促進者。
堅持依法治國,建設法治政府、法治社會、法治國家是現(xiàn)代國家的一個重要標志。香港是個法治社會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香港以往的經(jīng)濟發(fā)展和社會治理的輝煌成就均可明證。但是,隨著香港時局變遷和各方面發(fā)展變化,原有的法律和法規(guī)需要得到不斷補充和完善,如上面已提到的政黨注冊法例的缺失就是一個例證。因此,必須不斷完善香港法制建設,以滿足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fā)展利益與維護香港繁榮穩(wěn)定的實踐需求。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良好的法治環(huán)境是相輔相成的辯證關系,良好的法治環(huán)境有利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香港民眾中的培育;反過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確立也有利于香港社會安定有序,從而形成良好的法治環(huán)境。健全的法律法規(guī)是良好法治環(huán)境的前提。針對近年來香港當局面對止暴治亂時,原有法律法規(guī)的缺失與無力,2020年6月30日第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次會議全票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qū)維護國家安全法》,并將其納入香港基本法附件三。2020年10月4日,香港特區(qū)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召開特別行政會議,決定引用《緊急情況規(guī)例條例》,訂立《禁止蒙面規(guī)例》(也即“反蒙面法”)并于2020年10月5日零時起實施。香港國安法和《禁止蒙面規(guī)例》的制定和頒布是香港法制不斷健全的表現(xiàn),也是全面貫徹依法治國戰(zhàn)略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成果,其實施將有效防范、制止和懲治任何分裂國家、顛覆國家政權、制造恐怖活動、勾結外部勢力危害國家安全的犯罪行為。
此外,要加強法治宣傳教育,準確理解和貫徹“一國兩制”方針,牢固樹立《憲法》和《香港特別行政區(qū)基本法》(以下簡稱《基本法》)在香港法制體系中的至上地位和最高權威?!稇椃ā肥侵腥A人民共和國的根本大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根基?!痘痉ā肥窍愀厶貏e行政區(qū)的憲制性文件,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根據(jù)《憲法》制定并通過的?!稇椃ā泛汀痘痉ā饭餐_定了香港“一國兩制”的憲制秩序,是“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法律依據(jù)。2020年是《基本法》在香港頒布30周年,11月17日香港特區(qū)政府律政司首次就《基本法》頒布舉辦法律高峰論壇。香港特區(qū)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出席論壇致辭時指出,維護國家統(tǒng)一和領土完整,保持香港繁榮穩(wěn)定是鄧小平同志當年制定“一國兩制”政策的初心,當前要正確認識香港基本法必須回到這個“初心”。(16)《香港律政司首次舉辦基本法頒布法律高峰論壇》,2020年11月17日,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3597494217060482&wfr=spider&for=pc,2020年12月29日。香港律政司司長鄭若驊22日在網(wǎng)志中也表示,只有正確理解“一國兩制”的前提是“一國”,才能正確認識和解讀《基本法》,處理好《憲法》與《基本法》的關系。(17)《香港律政司司長:有人不理解或故意選擇性解讀〈基本法〉引起很多誤解》,2020年11月22日,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4059399514512126&wfr=spider&for=pc,2020年12月29日。2021年7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建黨百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也一再強調,要全面準確貫徹“一國兩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針,落實中央對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qū)全面管治權和特別行政區(qū)維護國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執(zhí)行機制,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發(fā)展利益。(18)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21年7月2日,第2版。因此,當前在香港民眾中進行《憲法》和《基本法》的宣傳教育,使香港民眾全面準確理解“一國兩制”方針,正確認識香港的“高度自治”與中央的“全面管治”的關系,具有正本清源的重大意義。
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分析人的意識與社會生活關系時說道:“意識在任何時候都只能是被意識到了的存在,而人們的存在就是他們的現(xiàn)實生活過程?!?19)《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52頁?!爸腥A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萌生源于對“中華民族共同體存在”的體認。香港民眾的“思想之困”根源于香港社會“現(xiàn)實生活之難”。香港在20世紀90年代以后因沒能適時完成經(jīng)濟轉型升級,在當今復雜多變的國際經(jīng)濟格局中,其20世紀七八十年代形成的傳統(tǒng)發(fā)展優(yōu)勢逐漸式微。與此同時,祖國內地經(jīng)濟社會的發(fā)展由于乘著改革開放的春風一路高歌奮進,在兩相對比之下,香港民眾心中不免會有失落感和困惑。因此,尋求香港經(jīng)濟轉型升級的突破口、創(chuàng)造香港經(jīng)濟新的增長極,改善和增進民生福祉,是在香港民眾中培育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物質保障。當前要特別加強香港和祖國內地之間經(jīng)濟社會等各方面的交往與合作,建立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我無法分割”的利益關聯(lián)、命運關聯(lián),在“利益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的實然基礎上逐漸培育和鑄牢香港民眾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正式印發(fā)《粵澳港大灣區(qū)規(guī)劃綱要》。打造粵港澳大灣區(qū),建設世界級城市群,這既是新時代推進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的新嘗試,也是“一國兩制”事業(yè)建設的一項實踐創(chuàng)新?;浉郯拇鬄硡^(qū)建設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要充分發(fā)揮粵港澳三地的綜合優(yōu)勢,深化港澳地區(qū)與內地的交流和合作,將港澳地區(qū)的發(fā)展融入國家發(fā)展大局,讓港澳同胞共同投身中華民族復興偉業(yè),共享祖國發(fā)展成果。2021年3月11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表決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jīng)濟和社會發(fā)展第十四個五年規(guī)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也明確提出:“完善港澳融入國家發(fā)展大局、同內地優(yōu)勢互補、協(xié)同發(fā)展機制。支持港澳參與、助力國家全面開放和現(xiàn)代化經(jīng)濟體系建設,打造共建‘一帶一路’功能平臺?!薄凹訌妰鹊嘏c港澳各領域交流合作,完善便利港澳居民在內地發(fā)展和生活居住的政策措施,加強憲法和基本法教育、國情教育,增強港澳同胞國家意識和愛國精神。”(20)《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jīng)濟和社會發(fā)展第十四個五年規(guī)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2021年3月13日,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21lh/2021-03/13/c_1127205564.htm,2021年7月15日。通過粵港澳大灣區(qū)的建設,使香港民眾在經(jīng)濟社會的發(fā)展中真切體驗到與祖國母體的利益相聯(lián)、命運共通,增強對國家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從而接納并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青年人是國家的希望和民族的未來,黨和國家領導人歷來高度重視青年一代的教育和培養(yǎng)工作,鼓勵和歡迎廣大港澳青年來祖國內地追夢、筑夢、圓夢。2020年10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圳經(jīng)濟特區(qū)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要充分運用粵港澳重大合作平臺,吸引更多港澳青少年來內地學習、就業(yè)、生活,促進粵港澳青少年廣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增強對祖國的向心力。”(21)《習近平在深圳經(jīng)濟特區(qū)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上的講話》,2020年10月14日,http://www.bjnews.com.cn/news/2020/10/14/777388.html,2020年2月29日。2021年7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發(fā)表重要講話,在談到民族團結統(tǒng)一的重要性時,指出:“以史為鑒、開創(chuàng)未來,必須加強中華兒女大團結……形成海內外全體中華兒女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的生動局面,匯聚起實現(xiàn)民族復興的磅礴力量!”關于青年一代的成長和發(fā)展,習近平總書記期望:“新時代的中國青年要以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不負時代,不負韶華”,“成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先鋒力量”。(22)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21年7月2日,第2版。廣大港澳青年要將個人的夢想追求融入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當中,以擔當民族復興偉業(yè)舍我其誰的氣魄,增強做中國人的精、氣、神。
綜上所述,通過培育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破局“香港之困”的過程就是一個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香港民眾的頭腦中從無到有、從弱到強,不斷聚民心、強信心、筑同心的創(chuàng)建性過程,也是一個用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引導香港“本土意識”融入國家大局意識,彌合地方認同和國家認同之間鴻溝的融合性過程,還是一個用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戰(zhàn)勝“反中亂港”分裂思潮,捍衛(wèi)國家主權、安全、發(fā)展利益,維護香港地區(qū)繁榮穩(wěn)定的偉大斗爭過程。因此,這個過程必將充滿無數(shù)困難和挑戰(zhàn),必然異常艱辛和漫長,需要我們充分發(fā)揮中國智慧,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和信心去戰(zhàn)勝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