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 皓
“手”作為人類生產生活的重要工具,不僅對人類社會的進步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也是人類早期語言溝通和情感交流的重要工具。[1]1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人們開始有意識地對“手”進行藝術化的提煉加工并賦予其更多內涵,使其具備功能性的同時具備觀賞性。中國古典舞的手形作為經(jīng)過藝術加工提煉而來的產物,它是中國古典舞教學、表演、創(chuàng)作的重要依據(jù),不僅體現(xiàn)出華夏民族的審美特點,同時也呈現(xiàn)出我們祖先的哲學理念??v觀中國古典舞的發(fā)展歷史,其手部形態(tài)的形成與宗教、戲曲、武術三者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2]71-72,古代的壁畫、戲曲的行當、武術的招式中,每一種手形都有其自身獨特的含義,同時也展現(xiàn)出獨樹一幟的藝術品格。中國舞蹈家們在創(chuàng)建中國古典舞的過程中不斷借鑒這些傳統(tǒng)藝術門類,從中汲取營養(yǎng),最終形成了中國古典舞手部的基本形態(tài),為課堂教學、舞臺創(chuàng)作、劇場表演確立了統(tǒng)一的標準。無論在此過程中手形怎樣變化都“萬變不離其宗”,成為這一舞蹈種類自身的獨特符號。本文就中國古典舞手形的文化成因和敘事功能展開述之。
說到中國古典舞的手部形態(tài),就不得不提中國古典舞教學體系的創(chuàng)建以及“身韻課”的產生,兩者構成了現(xiàn)在我們所認識的中國古典舞。中國古典舞學科創(chuàng)建于1954年,當時由葉寧、唐滿城、李正一、孫穎、孫光言、楊宗光、張佩蒼等老一輩舞蹈工作者以中國戲曲舞蹈為基礎,并以芭蕾訓練為依據(jù)進行梳理歸納總結而建立起來教學體系,確立了中國古典舞“手”的基本形態(tài)特征與審美標準。[3]11在20世紀80年代,以李正一、唐滿城為代表的舞蹈教育研究者們通過深入研究戲曲舞蹈,并借鑒武術等傳統(tǒng)藝術門類,最終形成了具有傳統(tǒng)審美意蘊與獨特風格的專業(yè)課程,即“身韻課”。[4]114-128身韻課的建立不僅擺脫了以行當劃分戲曲的影響,更進一步豐富了中國古典舞身體的運動方式,使得“手”部運動從原有比較單一的抽象化中產生了更符合舞蹈本體的表意性和語匯性。
1.掌:“掌”是中國古典舞在教學以及舞臺表演、創(chuàng)作中運用的最多的一種手形,手部形態(tài)分為男、女兩種,形態(tài)差別較大。男掌,強調虎口張開,四指并攏,指根壓緊上翹,掌側用力,掌心呈45°渦狀;女掌,拇指伸直靠攏中指,其余手指上翹,中指前挺,由于形態(tài)酷似蘭花,故稱為“蘭花掌”或“蘭花指”。
2.拳:在中國古典舞身韻流派中同樣也是分為男、女兩種。男拳,強調拇指壓于食指之上,拳面平扣腕內旋,四指內卷中間呈實心狀,故稱為“實心拳”或“虎頭拳”;女拳,拇指與食指、中指捏在一起,四指與小指微曲,中間呈空心狀,由于形態(tài)酷似鳳凰的頭部故稱“鳳頭拳”,或“空心拳”。
3.指:“單指”與“劍指”是古典舞手部形態(tài)重要組成部分,它不似前面的“掌”“拳”通過性別分類,而是依據(jù)戲曲中的行當進行劃分,所以在指的應用上“單指”與“劍指”兩種指形都可以直接運用?!皠χ浮睆娬{中指與食指緊貼,拇指貼于四指與小指之上向外撐,中間呈空心狀。劍指常用于身韻課程“劍”的道具學習,并形成手形與道具意蘊上的統(tǒng)一?!皢沃浮蹦粗概c中指相貼,食指挺直為上翹,小指微曲抬,中間呈空心狀;該指形多用于身韻流派中小生以及花旦的表現(xiàn)之中。
1.戲曲文化的影響
縱觀中國古典舞身韻流派“手”部基本形態(tài),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它與戲曲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每一個手部形態(tài)我們都能夠從著名折子戲和經(jīng)典片段中找到其原型,[3]69尤其是梅蘭芳先生的梅派“五十三式”,更是中國古典舞手形的重要來源。究其原因主要是在學科創(chuàng)建之初,我們的先輩大量借鑒了戲曲元素,并從戲曲生、旦兩個行當中提取了極具中國自身特點的手形手勢并融入中國古典舞教學體系當中,因此我們將戲曲行當特點歸納出“掌”“拳”“指”三個基本形態(tài),并在此基礎上進行舞蹈化的提煉及應用,最終形成了中國古典舞獨具特色的符號。
2.佛教文化的影響
說到中國古典舞手部形態(tài)的成因,除了前面所說借鑒戲劇表演之外,我們還不得不提到佛教文化對中國古典舞手部形態(tài)的影響。在對手形的研究分析過程中我們會發(fā)現(xiàn),戲曲的手部形態(tài)特征與佛教的手勢有著許多緊密的聯(lián)系,佛教手部造型形態(tài)各異、姿態(tài)萬千,其形成的時間據(jù)推測也遠遠早于戲曲手部造型的形成。我們以時間為縱軸進行劃分甚至可以追溯到魏晉南北朝時期,當時隨著古絲綢之路商貿的興盛,本土思想與外來思想也進入了一個歷史交融時期,有許多僧侶開始從西域經(jīng)由河西走廊進入到中原地區(qū)進行傳教,并與中原文化相結合創(chuàng)作了許多形態(tài)各異的佛教造型,而這些造型除了體態(tài)各異,手部形態(tài)也展現(xiàn)出其獨特性。這些獨特的手部形態(tài)我們可以從許多具有佛教色彩的歷史雕塑壁畫中清楚地找到,例如在莫高窟、云岡石窟、龍門石窟、麥積山石窟等等一些佛教的石窟中的羅漢、金剛等都有具體的呈現(xiàn)。除此之外,唐代寺廟講唱文化對佛教的傳播起著重要的作用,[3]58-59當時的僧侶為了方便傳教,汲取了許多當時的民間小調,用通俗易懂的形式來改變晦澀難懂的梵文,使得佛教文化在中國得以廣泛傳播,而這種傳教方式也就催生了唐代寺廟講唱文化的興起。寺廟講唱文化的發(fā)展更為后期雜劇、金院本乃至最后戲曲的形成提供了營養(yǎng),所以說戲曲的形成與佛教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而戲曲中的手形作為重要的形態(tài)組成部分也是與其分不開的。
3.道家思想的影響
道家作為中國本土文化思想的代表,不僅深刻地影響中國古代歷史發(fā)展進程, 其對于藝術的審美也有著自身獨到的見解。許多古代文人都以道家思想理念作為自身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并將許多藝術詩歌創(chuàng)作與道家思想相融為一體,體現(xiàn)出濃郁的浪漫主義色彩與豐富的自然哲理,例如詩人李白的《望廬山瀑布》就是典型的具有道家思想的作品。除此之外,信奉道家思想的文人也經(jīng)常把自己稱之為“隱士”或“居士”并以梅、蘭、竹、菊作為別稱彰顯中國人的氣節(jié)、風骨,中國文人的這些追求恰恰與中國古典舞所傳遞出的雅致寓意相一致。[5]60例如 “蘭花掌”其手形就取自蘭花,因其是優(yōu)雅的象征,用以形容文人的氣節(jié),這使得蘭花指不再只是表現(xiàn)自然界的蘭花,而是凸顯民族文化底蘊的一種審美表達。此外,身韻流派的手形,我們經(jīng)過細致的觀察,會發(fā)現(xiàn)其在形態(tài)上都具有“陰陽”“虛實”的特點,而且都呈圓弧走向,在手部用力方式上強調指尖上挑。這充分表現(xiàn)了道家的自然相“和”與“圓”的觀念,彰顯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道家哲學觀。[5]61-62
在中國古典舞中,手形除了自身所具備的功能性與審美性以外,更重要的是在形象塑造以及作品呈現(xiàn)上所起到的敘事達意功能。表演者在表演中對于手的使用可以讓欣賞者不僅能夠讀懂舞蹈本身所要表達的情感,同時也能夠向舞蹈欣賞者傳遞語匯,使欣賞者能跟隨著舞者本身所傳遞出的意蘊而去切身體會。一部好舞蹈作品在形象塑造與刻畫中一定是標新立異且深入人心的,而這種體現(xiàn)離不開手形的配合,只有將古典舞手形與身體其他部位的綜合配合才能使人物形象更加豐滿,更具藝術性。
在中國古典舞中,劇目創(chuàng)作與劇目表演是離不開情感的表達,它是舞蹈藝術體現(xiàn)形式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形式。而情感的表達本身離不開優(yōu)美的舞姿線條,通過身體不斷地變換,給觀眾營造出情景交融的藝術表達與美的感受,這也是藝術作品價值的具體體現(xiàn),而手部的動作與造型對于整個舞蹈情感表達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6]94-95例如在塑造梅花的形象中,通常在設計的動作時,編導會經(jīng)常使用“蘭花指”這一手部形態(tài)。究其原因除手部形態(tài)本身與梅花這一形象相似之外,更重要的則在于通過肢體來表現(xiàn)梅花這一形象,能夠營造出梅花的傲骨品格與不畏嚴寒精神。此外,在一些抒情性舞蹈段落中,手部的形態(tài)也能夠營造出不同意境與情感。例如,古典舞《狂歌行》在劇目的表演過程中手部形態(tài)都以“掌”形呈現(xiàn),過程中掌有松有緊,在這手部松緊之間的轉換與變化中,不僅營造出古代文人在激情時灑脫浪漫的情懷,同時也表現(xiàn)出其在孤單時的黯然神傷。通過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情感的表達離不開肢體呈現(xiàn),而肢體展現(xiàn)也離不開情感表達,這些因素構成了藝術作品中情緒的體現(xiàn),使觀眾能夠從簡單的肢體動作中,體會到作品本身所傳遞出的思想以及舞蹈本身所表現(xiàn)出的情感。
在舞蹈表演中,敘事性的動作語匯是舞蹈表演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這類動作通常能夠使觀眾很快捕捉到表演者肢體所要表達的含義,從而使觀眾充分理解舞蹈本身的語匯。例如,舞蹈表演中面部情緒的表達就具有明顯的語言表述功能,在痛苦時我們的面部五官會向中間靠攏呈現(xiàn)出難受的表情,當生氣時我們會眉頭緊鎖,這些都是具有敘事性的面部動作。而“手”作為身體變化最多且最豐富的一個部位,在舞蹈表演中同樣具有區(qū)別于身體其他部位明顯的敘事達意功能。主要原因是“手”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除了具有勞動、娛樂等功能外,更重要的是具有語言上的交流功能。例如,當我們稱贊一個人時,我們通常會給對方豎起大拇指以表示給對方的贊許。同時,給對方鼓舞時,我們也會用鼓掌方式來傳遞信息給對方,這充分體現(xiàn)出“手”除勞動以外所具有的交流功能。在舞蹈表演中,表演者通過手形與手臂的配合不斷地變化來達到與觀眾在肢體語言上的溝通,利用“手”部細微動作來傳遞舞蹈的語言。例如,在舞蹈《萋萋長亭》中當女子將手輕輕地搭在男子肩膀時所表露出是對對方的不舍與挽留。而在筆者所創(chuàng)作的《大漠丹心》中當演員利用滑步?jīng)_到舞口,并用“劍指”定在一個點上,表現(xiàn)出人物林則徐的堅定正直。從以上兩個例子我們不難看出“手”在舞蹈作品中語言的作用,有時在舞蹈的表演中不需要很復雜的動作,往往只需要手上的一個變化就能夠充分地表達舞蹈本身的語言。
在中國古典舞訓練體系中,手形無疑具有極其重要的核心地位,除了自身所具有的審美性與藝術表現(xiàn)性之外,更重要的是訓練過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性,它是課堂教學訓練中自始至終要強調的重點,并貫穿于整個課堂教學過程。在中國古典舞基本功訓練中,“手”的牽引功能化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1.“手”是舞姿形態(tài)變化中上肢不可缺少的要素。例如,在控制組合中許多上肢舞姿形態(tài)雖然千變萬化,但是我們會發(fā)現(xiàn)“手”始終參與在組合運動過程當中,它會隨著舞姿的不斷變化以及配合身體運動做到對學生身體控制力的訓練,進而達到一種平衡狀態(tài),這也充分展現(xiàn)出在訓練中“手”的功能性。[6]952.“手”是旋轉、跳躍等技術中重要的發(fā)力來源與平衡要素。例如,在跨腿轉等旋轉技術中,“手”正確的發(fā)力不僅能使舞姿穩(wěn)定、立點準確,雙手的協(xié)調配合也能夠平衡在旋轉過程中的舞姿形態(tài),進而產生旋轉的力。同時,我們會發(fā)現(xiàn)在旋轉的過程中,手形會根據(jù)組合不同特點進行轉換,而這種轉換在某種程度上也是為了更加適合對旋轉進行調整,達到對旋轉不同目的訓練。而在跳躍中“手”的功能性則主要體現(xiàn)在技術升力的引領上,這是因為在跳躍的過程中我們人需要一定的離地高度并在空中完成具有難度的動作,而高度的產生除了腿部蹬地所產生原動力外,“手”的功能也至關重要。原因在于跳起的過程中,通過手的帶動與引領能夠使人輕而易舉地得到身體尤其是上身的提升,而這種升力不僅減輕了腿部蹬地的負擔,進而從中獲得空中所謂的二次發(fā)力(即“滯空力”) ,同時也使得跳躍技術在空中的身體舞姿更加舒展美觀。3.在中國古典舞訓練的過程中,身體動作的線路和走向是極其重要的,路線的飽滿使得動作更加美觀達到“出其不意、千變萬化”的作用,而“手”在這個運動過程中起到極其重要的作用。因為在古典舞訓練中許多動作都需要“手”來進行整個肢體動作的引領與方向變化。例如“穿手”無論是上穿、下穿、平穿、斜穿,手的作用至關重要;如果沒有“手”的引領,就不會出現(xiàn)“穿”的這些動作。
在中國古典舞教學中手形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會根據(jù)組合的特點、情緒的變化而派生出不同的形態(tài)來豐富動作的情感表達,體現(xiàn)出中國古典舞獨有的氣韻和神韻,例如,“立掌”“攤掌”“揚掌”其基本形態(tài)就是圍繞“掌”發(fā)展而來,所以在課堂訓練中我們不僅會嚴格要求手的基本形態(tài)(即:掌、拳、指),同時我們也會注重其變化,達到“破其形,揚其神”。除此之外,手形本身不僅是一種形態(tài)上的規(guī)范,更重要的在于運動過程中與身體的配合,例如云手、搖臂、風火輪,青龍?zhí)阶Φ鹊?,這些動作運動軌跡除了彰顯出中國古典舞“圓”的動作理念,這些動作的變化還是中國古典舞獨有的特點所在,它體現(xiàn)出我們民族獨有的宇宙觀與自然觀。所以我們要從整體的視角來觀察手部的變化,它既包括形態(tài)的變化,同時也包括手臂運動的變化。例如,“梅派五十三式”就是經(jīng)過梅蘭芳先生的精雕細琢,使其形成了具有強烈審美價值的藝術動作,成為戲曲界的瑰寶。[7]8-9
舞蹈作為肢體藝術,它是用身體來訴說生活中的情感,而“手”作為身體的組成部分其形態(tài)呈現(xiàn)更是情感表達的濃縮。它將抽象的肢體動作形成具有明確含義的肢體語言,使藝術理念付諸藝術形象,做到形神統(tǒng)一、真善美的統(tǒng)一,[8]44本文對中國古典舞手形的文化成因及其功能進行了深入探究,在整個探究過程中通過對中國古典舞手部基本形態(tài)的歷史成因進行分析,從中發(fā)現(xiàn)舞蹈手部形態(tài)所蘊含的人文思想,以及中國古典舞手形所具有的文化價值。其次,通過結合課堂教學與舞臺實踐過程中手部不同形態(tài)所展現(xiàn)出的抽象性的情感表達與具象性的敘事達意等功能,闡明“手”在教學與舞臺中的價值。研究不僅豐富中國古典舞動作語匯,同時對中國古典舞的發(fā)展具有積極推動意義,也為后面對中國古典舞在微觀世界探索提供一定依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