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添
(遼寧師范大學 文學院,遼寧 大連 116081)
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要堅持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tǒng)一,挖掘其他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實現(xiàn)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保?]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除了要講好思想政治理論課外,還要挖掘其他課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人才培養(yǎng)全過程和各環(huán)節(jié)?!肮糯鷿h語”是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的一門基礎課,在整個課程培養(yǎng)體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從師范生培養(yǎng)角度,對“古代漢語”課程思政的重要性進行了探討,從教學內容與方法改革方面對師范生“古代漢語”課程思政進行一些探索。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形成了偉大民族精神和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這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長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也是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要結合新的實際發(fā)揚光大?!保?]從殷商到“五四”時期,我國的典籍幾乎都是用文言文寫成的,要學習研究我國的歷史與文化,就必須先學會讀懂文言文。通過“古代漢語”課程的學習,不僅使學生能夠較為系統(tǒng)地掌握古代漢語語音、詞匯、語法、文字、修辭的基本理論,還能夠將所學的古代漢語理論和知識內化為閱讀、分析古代典籍文獻的方法,具備古書斷句、標點與翻譯的能力。在“古代漢語”課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能夠使學生在具備古代經典文獻閱讀研究能力的同時,更加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與民族傳統(tǒng)文化,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愿意為繼承我國古代優(yōu)秀文化遺產、發(fā)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貢獻自己的力量。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的《關于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指出:“系統(tǒng)推進育人方式、辦學模式、管理體制、保障機制改革,使各級各類教育更加符合教育規(guī)律、更加符合人才成長規(guī)律、更能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著力培育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苯逃α坎粦撌窍嗷ジ盍选⒐铝⒎稚⒌?,而應該形成合力,即所謂的“系統(tǒng)育人”。各個學科只有“在自身作用力和影響力上,既各盡其責,也在育人目標、育人方式上達成共識,協(xié)同構建有助于形成相嵌、鏈接、互補、共生的教育合力的育人體制機制,應試教育的局面才有可能在根本上得到扭轉,立德樹人的目標才可能得以實現(xiàn)”[3]。師范生的“古代漢語”課程,不僅僅要培養(yǎng)學生扎實的古文閱讀能力,還要使學生明確“古代漢語”在整個專業(yè)課程體系中的地位,理解古代漢語與其他學科的關系。將思想政治內容融入“古代漢語”課程中,使其與古代文學、文藝理論等其他學科進行互動,共同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知識、人文情懷和審美情趣,使學生具有理性思維、批判質疑、勇于探究的科學精神,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從而實現(xiàn)立德樹人的目標。
師范院校的漢語言文學專業(yè)是以培養(yǎng)德才兼?zhèn)涞幕A教育語文教師為主要目標的。在“古代漢語”課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學生不僅掌握了古代漢語知識,提高了古文閱讀能力,更能夠堅定其教育理想和教育信念,具有成為語文教師的職業(yè)認同感和為教育事業(yè)做貢獻的精神。因此,大學教師在本科階段的“古代漢語”教學,一定要讓學生深切感知我國幾千年來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從那些精華中汲取養(yǎng)料,培養(yǎng)學習興趣,從而讓他們成為優(yōu)秀文化的繼承者和傳播者[4]。只有在大學階段就將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知識、價值理念及精神追求入耳、入腦、入心,畢業(yè)后走上中小學的講臺,才能夠認真學習和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具有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以德育德的理念,遵守教師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成為愛國守法、愛崗敬業(yè)、關愛學生、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的人民教師,并根據(jù)小學、初中、高中等不同學段學生特點,認真開展中小學語文課程思政,推進大中小學課程思政一體化建設。
如今師范類專業(yè)認證工作要求在師范生的培養(yǎng)上采用OBE(Outcome-Based Education)理念,即以產出導向實施教育。“既不同于以學術為中心的學術主義取向,也不同于以技術為中心的專業(yè)主義取向,還不同于以社會問題為中心的改造主義取向,而是突出師范生在知識、技能、情感或素養(yǎng)等方面的綜合達成。”[5]師范生教育的最終目標是培養(yǎng)出專業(yè)知識過硬、教學技能嫻熟、具有良好的道德修養(yǎng)的人民教師,因此在教學目標設定上就不能只注重古代漢語理論知識的培養(yǎng),還要注意突出課程的德育內容。但是,現(xiàn)階段師范生“古代漢語”課程并沒有設定德育目標,或者雖然設定了德育目標,但在課堂教學時并沒有有效滲透,使德育目標流于形式。
“古代漢語”的教學內容覆蓋古代漢語的文字、語音、詞匯和語法等內容,要求學生在經過學習后能夠對古代漢語基本知識有比較全面的了解與把握,從而提升閱讀和理解古文的能力。目前師范生普遍使用的教材依然是王力先生主編的《古代漢語》,教材共四冊,采用了文選、常用詞、通論和文化常識四位一體的結構,內容豐富,60年來得到了廣大師生的一致好評。但是由于師范專業(yè)課時有限,在使用這部教材教學時,難以將其內容全部講完,因此通常的做法是選擇語言點較為密集的文選進行精讀,梳理講解其中的語言現(xiàn)象,再以通論中的重點理論知識配合鞏固。這樣就使教學內容主要集中在語言知識學習上,而其工具課性質體現(xiàn)較弱,學生難以通過學習古代漢語理論而更加熱愛我國的傳統(tǒng)語言文化。此外,作為師范生,還迫切需要利用古代漢語知識分析和解決教育教學過程中出現(xiàn)的一些實際問題,但目前師范生“古代漢語”課程在教學內容上對這些方面并沒有過多關注。
目前師范生“古代漢語”課程教學方法依然以傳統(tǒng)的講授法為主,教學手段也僅限于利用教材、黑板和幻燈片等教室內資源。在進行文選教學時,教師通常會對課文中的語言點進行逐字逐句講解分析;進行通論教學時,通常將古代漢語知識點進行集中梳理,并列舉相關例子進行講解;常用詞和古代文化部分通常不會單獨講授,而是將其融合在文選和通論的教學中。這種方法雖然能夠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在較短的時間內將知識點比較系統(tǒng)地傳授給學生,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師通過語言講授對學生進行單方面的知識灌輸,很難及時得到學生的反饋,不能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也難以做到根據(jù)學生間的差異而因材施教。況且學習古代漢語的目的是使學生掌握閱讀古籍的能力,教師講授過多,留給學生進行古籍閱讀實踐的機會就減少,不僅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教學效果,而且不利于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進行深入的理解與思考。
目前師范生“古代漢語”課程的評價方式仍然較為傳統(tǒng),即以平時成績與期末考試按照一定比例匯總計算。學生的平時成績往往來源于其出勤率、平時作業(yè)和隨堂測試,占比較小;期末考試一般為閉卷形式,占比很大。對于學生來說,這種考核方式容易使學生將期末考試作為學習的最終目標,期末考什么,在上課時就重點聽什么,考試前就集中背什么,因此難以將古代漢語知識內化成古文閱讀的能力。課程評價的目的是檢驗學生經過學習是否達到了原定的培養(yǎng)目標,是為課程教學服務的。為了考試而學習,顛倒了教學與考核的主次關系,阻礙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發(fā)展。期末考試成績比重過大,也反映了在課程評價中過于注重對學生的理論知識考核,而忽視了學生利用理論知識閱讀研究古代文獻和解決教育教學相關問題的實踐能力。學生無法通過閉卷考試增進對傳統(tǒng)語言文化的感情,達到德育目標。
“產出導向”要求專業(yè)的每一門課程相互配合,都要為培養(yǎng)目標提供有力支撐。師范類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的目標是培養(yǎng)思想政治素質好,具有堅定的職業(yè)理想、強烈的職業(yè)認同感和勇于奉獻的精神的優(yōu)秀語文教育人才。要求畢業(yè)生既要掌握漢語、文學、文化等方面的知識、理論和技能,以及語文教育教學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還要具有優(yōu)秀的道德品質和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以德育德的教育理念。因此,課程思政教學改革要想在漢語言文學師范生的“古代漢語”課程中有效實施,在教學目標設定上,不僅要體現(xiàn)古代漢語學科的專業(yè)性,也要突出道德教育的思想性。在制訂德育目標時,既要突出愛國守法、禮貌謙虛、尊老愛幼、勤儉節(jié)約等社會公共道德,也要明確愛崗敬業(yè)、關愛學生、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等教師職業(yè)道德。
“在推進課程思政的過程中,要把課程思政和課程建設有機融合;在推進課程建設的進程中,要同步將課程思政納入建設內容,在課堂教學中體現(xiàn)課程思政的知識點與育人環(huán)節(jié)?!保?]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古代漢語有著悠久的歷史,必然反映了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源遠流長與博大精深?!肮糯鷿h語”課程教學內容主要是歷代的古籍,這些古籍歷經千年流傳,凝聚了祖先的大智慧,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所在。因此要充分發(fā)掘教材選文中的思政元素,在不改變原有理論知識體系的基礎上,優(yōu)先選擇那些思想性較強的文章進行講解。比如,在《晉靈公不君》一課明確趙盾敢于直諫、忠于國事的高尚品格;在《楚歸晉知罃》中明確知罃不卑不亢的愛國精神;在《宮之奇諫假道》中明確不能迷信宗族神權,要實行德政的民本思想等。通過講授這些知識性與思想性俱佳的作品,可以將古代漢語知識與思想道德教育深度融合,使學生樹立偉大的理想、崇高的信念,達到提高學生道德素養(yǎng)的目的。此外,還要注意與基礎教育的內容進行有效銜接,中小學語文教材中選編的文言文作品均是歷代傳承的經典之作,思想和內容皆為典范,在師范生的“古代漢語”課程中,也要將這些經典作品作為教學的重點內容,以達到大中小學語文課程思政一體化。
師范生課程思政改革要想取得理想的效果,就必須改變陳舊落后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首先,要把教師講授和自學討論相結合,如《漢字的形體演變》一節(jié),教師可布置專題任務,并事先將所需資料和參考書目發(fā)給學生,讓學生通過圖書館及網(wǎng)絡資源自行查找資料自學,課堂上教師再組織討論,完成學習;其次,要把線下教學與線上教學相結合,師范生“古代漢語”課時量有限,因此要充分利用愛課程、學堂在線、智慧樹等慕課資源,對教學內容進行補充和擴展;最后,要注意理論學習與實踐活動相結合,單純的理論講授很難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要針對所學內容組織一些實踐活動,如組織經典閱讀實踐,閱讀《左傳》《論語》等經部要籍,利用所學的古代漢語知識及《十三經注疏》等古注,對原典進行解釋和分析,并挖掘其中蘊含的一些文化內涵。通過這些方法,可以提高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團隊協(xié)作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同時將“古代漢語”課程本身的思政元素充分挖掘出來,讓學生通過課程的學習,更加了解和熱愛我國傳統(tǒng)文化,樹立積極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主動將我國古代優(yōu)秀文化遺產繼承下來、傳播開去。
師范生“古代漢語”課程思政改革要打破傳統(tǒng)的成績評定方式,豐富考核形式。降低期末考試在總成績中的比重,由期末考試一錘定音轉變?yōu)榫C合性的過程考核,將考核融入“古代漢語”課程教學的全過程。過程成績可以來源于引導學生結合社會現(xiàn)實,對課文思想內涵進行的討論,比如通過《祁奚薦賢》一文,評論祁奚“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子”的做法;或者布置具有傳統(tǒng)文化特色的作業(yè),比如利用工具書,對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材料進行識讀,并對字形結構進行分析;或者安排靈活又具有趣味性的隨堂測驗,如結合所學的詩律知識,以自己名字的內涵為主題,寫一首格律詩;或者組織有意義的團隊實踐活動,比如進行古籍整理實踐,通過小組協(xié)作的方式對未經整理的古籍進行校勘、標點、注釋和翻譯。通過加強過程性考核,改變學生的學習習慣,既可以提高學生獨立思考和判斷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創(chuàng)新能力,又能使學生在完成這些考核的同時,更加熱愛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主動將我國古代優(yōu)秀文化遺產繼承和發(fā)揚下去。
師范生“古代漢語”課程思政改革是一項系統(tǒng)性工程,是教學目標改革、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方法改革和評定方式改革的有機結合,是古代漢語理論知識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統(tǒng)一。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要注意課程思政內容的針對性和實效性,避免僵硬的說教。通過深化師范生“古代漢語”課程思政改革,把政治認同、國家意識、文化自信、人格養(yǎng)成等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與古代漢語知識有機融合起來,才能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達到全方位育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