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 明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 少年兒童研究所,北京 100089)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理念是成熟而系統(tǒng)的思想形態(tài),是人們對于某一事物或現(xiàn)象的理性認識、理想追求及其所形成的觀念體系。教育是一項復雜的人類實踐活動,需要科學的理念作為指導。教育理念是人們對于教育現(xiàn)象(活動)的理性認識、理想追求及其所形成的教育思想觀念和教育哲學觀點,是教育主體在教育實踐、思維活動及文化積淀和交流中所形成的教育價值取向與追求,是一種具有相對穩(wěn)定性、延續(xù)性、指向性的教育認識和理想的觀念體系[1]。作為新時代教育理念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家庭教育理念是人們在追求理想的家庭教育過程中所信奉的基本觀念。近年來,家庭教育越來越受到全社會的高度關注,提煉和闡釋新的歷史時期我國家庭教育基本理念,是開展家庭教育研究、制定家庭教育政策法律、指導家庭教育實踐、處理好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關系的關鍵所在。提煉和闡釋我國新時代家庭教育基本理念,必須以習近平家庭教育相關論述為指導,深入理解家庭教育在整個教育系統(tǒng)中的地位,破解家庭教育內(nèi)在矛盾,明確家庭教育發(fā)展的基本方向,進一步揭示家庭教育發(fā)展的規(guī)律。
當下家庭教育領域有這樣一句流行語——“家長好好學習,孩子天天向上”,意思是要想教育好孩子,家長必須認真學習家庭教育的知識技能。固然,家長好好學習的確重要,但是家庭能否履行好教育職責不僅在于家長是否掌握了教育的知識與方法,還在于婚姻與家庭的質量與和諧的家庭氛圍。和諧穩(wěn)定的家庭才是家庭教育的基礎和保證,重視家庭教育首先從注重家庭建設開始。家庭是孩子健康成長最重要、最直接的“微系統(tǒng)”,和諧美好的家庭不僅是人生幸福的基礎,也是孩子受教育權的最大保障?,F(xiàn)實中許多孩子的問題,本質上是家庭自身問題。美國社會學家戈夫(W.Gove)指出,家庭在青少年犯罪中扮演關鍵角色是在對偏差、越軌行為研究中最矚目和最經(jīng)常重復的發(fā)現(xiàn)[2]。有研究發(fā)現(xiàn),有嚴重問題行為未成年人的家庭教育環(huán)境相對較差,普遍存在著家庭關系緊張(主要指父母感情不和、經(jīng)常爭吵等)、父母教養(yǎng)方式粗暴、監(jiān)護不力、親子關系疏離等問題[3](P12-13)。正因如此,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的“三注重”號召,號召全社會要共同努力,促進“家庭和睦”“相親相愛”“下一代健康成長”“老有所養(yǎng)”[4]。
首先,高度重視家庭的自身價值。家庭作為一種社會存在,有著獨特的社會價值和文化價值;重視家庭,就是要充分認識到家庭的重要功能。2016年12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見第一屆全國文明家庭代表時指出,“家庭不只是人們身體的住處,更是人們心靈的歸宿”,“家長特別是父母對子女的影響很大,往往可以影響一個人的一生”。習總書記對家庭的注重,除了因為家庭是“第一所學校”之外,還因為“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與社會和國家之間有密切的聯(lián)系。他指出,“國家富強,民族復興,最終要體現(xiàn)在千千萬萬個家庭都幸福美滿上”,要通過努力“使千千萬萬個家庭成為國家發(fā)展、民族進步、社會和諧的重要基點,成為人們夢想啟航的地方”[5]。其次,充分保障家庭功能的完整性。家庭是一家人共同生活的組織,家庭具有經(jīng)濟、繁衍與性、文化與教育、休閑娛樂、情感、撫養(yǎng)與贍養(yǎng)等諸多功能,只有功能完備的家庭才能稱之為和諧完美,也只有和諧完美的家庭氛圍才能為孩子營造良好的成長空間。一方面,要大力提升家庭的整體功能。加強個體的家庭化與社會化同步,倡導社會將成家與立業(yè)視為同等重要地位。強化家庭的角色文化和身份意識,履行自身的角色義務,將個人身份和角色融入家庭之中,實現(xiàn)個體成員的社會化、個人化與家庭化同步發(fā)展[6]。另一方面,要提升家庭的整體教育功能。教育是家庭的核心功能之一,教育成功與否總體上來說是主客觀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要構建家庭教育的支持系統(tǒng),不斷改善家庭教育的外部條件和物質基礎,不斷提高父母的文化修養(yǎng)和教育能力。
注重家庭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特征,家風是家文化的核心。家風是家庭的整體風貌,是父母或長輩長期崇尚、身體力行并用以約束子女后人的行為準則、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習近平總書記說:“家風好,就能家道興盛、和順美滿;家風差,難免殃及子孫、貽害社會?!盵5]因此,家風是家庭最重要的軟實力,是最寶貴的教育資源庫。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推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這句話同樣適用于家風傳承。一方面,要注重內(nèi)容上的繼承與創(chuàng)新。既要充分挖掘與傳承中華民族歷史上優(yōu)良家風文化,又要認真梳理和弘揚紅色文化,用老一輩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的治家風范影響后人,還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到家庭生活的每個細節(jié),創(chuàng)建民主、文明、和睦、穩(wěn)定的家庭關系。另一方面,要注重形式上的繼承與創(chuàng)新。既要利用好宗祠、家譜、家規(guī)、民謠、山歌、節(jié)慶、婚喪嫁娶儀式等傳統(tǒng)家風的各種載體,也要與時代結合,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家族群、宗親會等形式將家風內(nèi)容充分融入其中。
“家庭是第一所學?!?,但首要問題是“培養(yǎng)什么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家庭教育涉及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5]現(xiàn)實中許多家庭教育問題的根本是在“培養(yǎng)什么人”方面出現(xiàn)了偏差。北京師范大學課題組2018年調查顯示,96.2%的四年級學生和95.8%的八年級學生認為家長對自己的成績期望至少是“班里中等”,45.9%的四年級學生感受到家長對自己成績期望最高值為“班里前三名”,42.7%的八年級學生感受到家長對自己的成績期望最高值為“班里前十名”[7]。另有調查發(fā)現(xiàn),超過九成 (93.4%) 的城市家庭子女和近八成(78.4%)的農(nóng)村家庭子女被家長期待至少能上大學[8]。而對子女的期望過高易導致家長產(chǎn)生失敗感和焦慮感。解決當下家庭教育問題的關鍵是重塑把做人作為教育的第一使命,把培養(yǎng)兒童健全人格、優(yōu)良品質、健康身體、全面發(fā)展當作家庭教育最根本的追求。
一個人所接受的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都會影響到人的身心發(fā)展,但是學校、家庭和社會教育的特點和優(yōu)勢不同,在分工上應有所側重。學校教育在傳授科學文化知識和培養(yǎng)現(xiàn)代社會所需要的專門人才方面具有無與倫比的作用;社會教育主要是指除家庭和學校之外的多主體的社會教化和社會影響。家庭教育的優(yōu)勢主要體現(xiàn)在三方面:其一,家庭教育作為兒童早期所接受教育的主要形態(tài),在身體、情感、認知、社會化等素質發(fā)展方面對兒童具有先入為主的優(yōu)勢;其二,家長具有情感優(yōu)勢,家長與子女是休戚相關情感和利益的共同體,家長對子女的成長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影響力;其三,家庭教育的優(yōu)勢在于家庭生活,家長在生活的陪伴中擇機而教、潛移默化,逐步讓孩子學會了做事與做人的規(guī)則,懂得了自我約束,形成了早期行為習慣,打下了良好的情感基礎,并在樹立規(guī)則意識基礎上逐步內(nèi)化為價值觀念。
教育,說到底是學做人的過程,做人教育的關鍵就是要在學習、生活中逐步讓孩子認識到一個人一生究竟要為誰而活、怎樣活才有意義等問題,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這就是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的“第一粒紐扣”和“人生第一課”?,F(xiàn)實中許多人的問題不是在學習上出現(xiàn)的,而是在做人上出現(xiàn)的。境界低、格局小的人習慣將自己局限在狹小的空間里,斤斤計較個人的功名利祿,看不清個人與社會、物質與精神、個人利益與民族大義關系,這樣的人既難取得大成就,更無法獲得真正的幸福。教孩子學做人,就是要讓孩子自覺將自己的夢想與時代的要求相結合,在實現(xiàn)民族復興偉業(yè)中實現(xiàn)自身價值。教孩子學做人,立意要高,但落點要低,需要家長從習慣養(yǎng)成開始,逐步將理想信念滲透其中,最終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與其他教育形態(tài)相比,家庭教育是將生活和教育結合最緊密的教育形態(tài),家庭教育的最大特征就是生活教育。“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9](P587-588),是在生活中、基于生活、為了生活的教育。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教育必須與生產(chǎn)勞動相結合,必須與社會實踐相結合,其實也就是要與社會生活相結合。理想信念、核心價值觀、科學文化知識等做人做事的道理必須要與生活結合起來,也只有與生活結合起來,才能貫徹“落小、落實、落細”的原則,達到入耳、入腦、入心的教育效果。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從自己做起、從身邊做起、從小事做起,一點一滴積累,養(yǎng)成好思想、好品德……每個人的生活都是由一件件小事組成的,養(yǎng)小德才能成大德”[10]。融入生活,就是把抽象的“德”融入到具體的事中,“事中成人”“以事育德”,在應對各種事件中生成道德智慧。概而言之,內(nèi)化于心、外化于行,融入生活、學會做事,這是家庭做人教育的根本法則。
當下我國家庭教育呈現(xiàn)出高期待、高投入和高焦慮等“三高”現(xiàn)象,“競爭性育兒方式漸成氣候,表現(xiàn)為早教低齡化、智育傾向明顯、跨階層參與、高代價化特征,并伴隨結構性的養(yǎng)育焦慮”[11]。如果從生活的角度看,其問題的根源在于錯誤的教育目的導致教育偏離生活。許多家長打著“教育”的旗號,對孩子的時間進行了“精心”安排,使得孩子整日奔波于學校與各種課外班之間,忙于各種競爭性學習活動之中。家長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忽視了學習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忽視了生活的重要育人價值。長期在競爭性學習狀態(tài)下的孩子,不僅會因為缺乏生活的滋養(yǎng)而找不到明確的學習方向,也會因學習與生活實踐的疏離而使自己無法成為一名真正的學習者,甚至由于學習上的挫敗感而導致人格上的缺陷。改進家庭教育,需要將教育與生活更緊密地結合起來,讓教育成就美好生活,讓美好生活滋養(yǎng)教育。
如果說學校教育的關鍵是設計適合學生的課程,那么家庭教育的核心是構建適合孩子成長的美好生活。首先,豐富多彩的生活要有兒童的視角,不能讓成人生活代替兒童生活,不能讓學習生活代替一切生活。陶行知說:“我們主張生活即教育,是要兒童的生活才是兒童的教育,要從成人的殘酷里把兒童解放出來?!盵9](P176)2021年國家頒布“雙減”政策,目的是為了讓教育回歸本真,家庭教育的本真就是要回歸生活,在豐富多彩的生活中讓孩子得到滋養(yǎng)。其次,生活具有教育性是指好的生活具有正向的教育價值。好的生活是認識和成就生命意義的過程,家長應該幫助孩子學會處理日常生活與學習的關系,在時間安排上既要保證學習也要學會閑暇,既要會學也要會用,既要認識書本也要改造社會,真正做到“教、學、做合一”。再次,要處理好自主生活與他主生活的關系。美好的生活是每個人的追求,家庭教育的最終目的在于培養(yǎng)能夠創(chuàng)設理想生活的主人,其要義是通過生活學會更好地生活。生活教育的過程遵循著先他主再自主過程,兒童早期主體性處于起步階段,兒童需要在父母家人的照顧、撫養(yǎng)中接受教育,兒童生活是在成人“替代”設計下開展的。但是,“替代”設計不是目的,“替代”的真正目的是兒童的“自主”,這是教育的辯證法。隨著兒童主體意識的增長,家長需要不斷地放手,最終促使兒童變成具有合理生活目標、生活能力和生活智慧的人。
家長如何正確看待兒童是開展家庭教育的前提,直接影響親子關系、教育觀念和教育實踐。2013年5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北京市少年宮和少先隊代表一起過兒童節(jié)時,以一個“大朋友”的名義,向全國廣大少年兒童祝賀節(jié)日。他表示,“我的工作很忙,但無論多忙,五四、六一我是一定要和青少年在一起的”[12]。以一個“大朋友”的名義和少年兒童在一起,其實就是對新時代兒童觀的形象比喻,不僅表明習總書記內(nèi)心深處懷著一顆赤子之心,也表明他秉持著關愛兒童發(fā)展、尊重兒童主體地位的新型兒童觀。新時代兒童觀包括以下基本立場:其一,兒童就是兒童,不是“小大人”,有其獨特的世界;其二,要走進兒童世界,學會從兒童的立場來理解兒童;其三,引領兒童發(fā)展需要用科學的方法,既要重視兒童的主體地位,也要反對兒童中心論,既要充分尊重信任,也要嚴格要求,將兒童的“天性”“個性”和“社會性”高度地統(tǒng)一起來,“倡導保護天性、尊重個性、培養(yǎng)社會性,讓教育真正在符合兒童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的基礎上促進兒童的發(fā)展”[13]。
兒童有生命權、健康權,有獲得必要生活保障的權利;有接受各種保護、免于傷害、不受歧視、不受虐待、獲得尊重的權利;有充分發(fā)展其全部體能與心智、實現(xiàn)自身生命價值和社會價值的權利;有參與家庭、學校和社會生活并就影響其權益發(fā)表意見的權利。家庭是實現(xiàn)和保障兒童權益的第一責任主體,父母要有保護兒童的意識和能力,防止各種可能給兒童帶來的傷害。然而在現(xiàn)實生活中,可能對兒童帶來的傷害很多,家長和社會在當下尤其要高度關注三種類型的傷害:一是網(wǎng)絡世界的傷害。當下的未成年人是網(wǎng)絡時代的原住民,但網(wǎng)絡世界復雜,潛在著許多可能的傷害,家長既要引導孩子學會利用網(wǎng)絡資源又要學會自我保護。二是校園欺凌帶來的傷害。當前,未成年人校園欺凌現(xiàn)象頻發(fā),未成年人既是保護的對象,又可能是傷害的源頭,如何預防未成年人之間的傷害不僅考驗著學校和社會,也考驗著家長。三是來自家庭自身的傷害?,F(xiàn)實中來自于家庭的侵害兒童事件高發(fā),許多父母懷著美好的愿望,打著“愛”的旗號,但做出了傷害兒童的事情。提升家長家庭教育的意識和能力,按照符合兒童發(fā)展規(guī)律教育子女顯得尤其重要。
保護和實現(xiàn)兒童權益的過程其實就是促進兒童發(fā)展的過程,樹立以兒童為本的理念從根本上說就是要樹立以兒童發(fā)展為本的理念,堅持辯證地看待兒童發(fā)展觀念。一方面,應將兒童發(fā)展利益置于優(yōu)先位置。以兒童發(fā)展為本,需要遵循“兒童優(yōu)先”“兒童利益最大化”原則,將兒童發(fā)展利益置于家庭生活和社會的優(yōu)先位置。當然,“兒童利益最大化”并不意味著家庭其他成員利益的最小化,更不能傷害其他家庭成員的利益,尤其不能傷害老年人的利益。有調查顯示,51.6%的家長表示存在“關注孩子有余,孝敬老人不足”的現(xiàn)象[14](P33)。這種現(xiàn)象的存在,不僅意味著老人利益的被剝奪,也不利于兒童的成長。另一方面,要堅持全面發(fā)展的基本方向。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上提出要在“堅定理想信念”“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加強品德修養(yǎng)”“增長知識見識”“培養(yǎng)奮斗精神”“增強綜合素質”等方面下功夫,要加強德育、美育和勞動教育,這不僅是對學校教育的要求,也是對家庭教育的要求,其目的就是堅持立德樹人、全面發(fā)展的基本方向,防止和反對各種形式的片面發(fā)展和異化發(fā)展。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家庭是第一所學?!薄案改甘呛⒆拥谝蝗卫蠋煛薄O嚓P論述不僅指出了家庭教育的優(yōu)先順序,更指明了家長是教育第一責任人的角色地位。
家長要充分意識到,無論孩子處于哪個發(fā)展階段,就讀于哪所學校,自己都是教育和管理孩子的第一責任人,決不能借故把教育的全部責任推給社會和學校,決不能借故將教育責任轉移給家庭或社會的其他成員。家長要充分意識到,自己是孩子入學之前最重要的教育者,早期的家庭教育奠定了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基礎。盡管學校是育人的主渠道,但嚴格來說,學校教育接受的是家庭教育的“半成品”,家庭在孩子的關鍵期已經(jīng)塑造了孩子的原初模樣,家長在孩子入學之前就已經(jīng)給孩子打上了人生的底色。家長要充分意識到,學校教育的效果需要家庭配合才能得到落實,自己是孩子成長的終身“老師”,在孩子成長的不同階段扮演著不同的教育角色。
父母是孩子的法定監(jiān)護人,教育子女是其天經(jīng)地義的責任,該思想體現(xiàn)在我國一系列法律法規(guī)之中。《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四十九條規(guī)定:“父母有撫養(yǎng)教育未成年子女的義務?!?020年頒布的《民法典》第一千零五十八條規(guī)定:“夫妻雙方平等享有對未成年子女撫養(yǎng)、教育和保護的權利,共同承擔對未成年子女撫養(yǎng)、教育和保護的義務?!薄吨腥A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第五十條規(guī)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其他監(jiān)護人應當為未成年子女或其他被監(jiān)護人受教育提供必要的條件。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監(jiān)護人應當配合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對未成年子女或其他被監(jiān)護人進行教育?!薄吨腥A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第十五條規(guī)定:“未成年人父母或者其他監(jiān)護人應當學習家庭教育知識,接受家庭教育指導,創(chuàng)造良好、和睦、文明的家庭環(huán)境。”2021年10月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第十四條規(guī)定:“父母或其他監(jiān)護人應當樹立家庭是第一個課堂、家長是第一任老師的責任意識,承擔對未成年人實施家庭教育的主體責任?!贝送猓议L在教育中的法定主體責任在教育部、全國婦聯(lián)等部門制定的規(guī)章以及地方立法之中都有充分體現(xiàn)。
家長需要加強自身學習,樹立與孩子一起成長的意識,不斷提高角色勝任力。面對越來越復雜的教育環(huán)境,對于一個沒有受過系統(tǒng)教育的家長來說,單靠簡單經(jīng)驗難以勝任。要想成為一個有教育勝任力的家長,不僅要不斷豐富自身人文和科學素養(yǎng),還要學習必要的家庭教育知識與技能,掌握家庭教育的基本規(guī)律和基本方法,更要明確自我角色意識,完善自身的人格特質,不斷調試教育動機。
履行好教育主體責任,需要家長學會讀懂孩子,把握其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學會因材施教。履行好教育主體責任,需要家長學會理解孩子行為與自身之間的關系,學會反思自己教育行為的正當性和科學性,善于從自身找原因,不斷改進方法策略,能夠用正確的方法和自身的人格魅力影響子女。履行好教育主體責任,更需要家長樹立與孩子一起成長的理念,端正教育目的,保持合理期待,讓孩子在良好的親子關系和家庭氛圍中健康成長。履行好教育主體責任,還要家長處理好各種教育關系,整合教育資源,為子女健康成長營造良好的環(huán)境。
家庭教育關系到祖國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因此家庭教育應該納入到國民教育體系之中,形成學校、家庭、社會協(xié)同育人的格局。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辦好教育事業(yè),家庭、學校、政府、社會都有責任”,并要求相關部門統(tǒng)籌協(xié)調社會資源支持服務家庭教育。2019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要求加強社區(qū)家長學校、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站點建設,為家長提供公益性家庭教育指導服務;2021年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jīng)濟和社會發(fā)展第十四個五年規(guī)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要構建覆蓋城鄉(xiāng)的家庭教育指導服務體系,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xié)同育人機制?!吨腥A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明確規(guī)定國家和社會為家庭教育提供指導、支持和服務,各級人民政府指導家庭教育工作,建立健全家庭學校社會協(xié)同育人機制。構建家庭教育指導服務體系,健全協(xié)同育人機制,應建立健全政府指導、教育。婦聯(lián)等部門負責、社會廣泛參與的管理體制和工作機制,堅持目標一致、資源共享、優(yōu)勢互補、全面覆蓋、科學指導等基本原則,大力提升家長教育能力,形成家庭、學校、社會和諧共生的育人生態(tài)。
家校關系是教育工作中最重要的關系,處理好家校關系,與學校形成育人合力,是家長的必修課。一方面,家長要為孩子打好人生底色。在兒童入學之前,家庭教育是教育的主渠道,是習慣養(yǎng)成和情感發(fā)育的重要時期,家長要為孩子順利適應學校教育創(chuàng)造條件。另一方面,家長要當好學校的合作者。孩子入學之后,學校教育逐漸代替家庭教育成為主渠道,家長要學會當好一名合作者,配合學校完成素質教育的各項任務。首先,家長要尊重和信任學校、教師,不能隨意挑剔、苛責學校和老師。其次,家長要充分讀懂并認同學校和老師。學校和老師傳授人類最重要、最基本的知識技能和主流的價值觀念,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公民,家長要理解和認同學校的辦學理念,尊重教師的教育風格,履行自己應盡的責任。再次,家長要學會與學校溝通。家校之間要保持溝通交流,學會解決兩者的分歧和矛盾。一旦遇到教育中的問題,家長應該全面了解情況,合理表達自己的意見,盡可能達成共識,尋找最佳解決途徑。最后,家長要學會參與學?;顒?。家長要學會利用家長委員會等渠道,積極參與學校管理、課程與教學活動之中,形成家校合力局面。
搞好教育需要樹立大教育觀,需要整合各種教育資源。整個社會就是個大的教育資源庫,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每一個人。社會教育大致可以分為三大類[15]:一是兼具青少年教育功能的機構,如各種媒介、博物館、圖書館、科技館、文化館等;二是專門的青少年教育機構,如青少年宮、兒童中心等。上述兩類大體都是以培養(yǎng)學生綜合素質為目的、公益性(或準公益性)的教育服務機構,家長應與子女共同參與各項活動,充分利用這些社會教育資源。三是校外補習和教育培訓系統(tǒng)。家長要學會做一個合理的教育消費者和資源利用者,尊重兒童身心發(fā)展特點和教育基本規(guī)律,尊重兒童的意愿,合理適度地利用各種校外教育資源,讓社會教育成為學校和家庭教育的有益補充,決不能讓各種教育培訓代替和干擾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
統(tǒng)而言之,做人為魂、生活為根、兒童為本、家長主體分別回答了家庭教育中的教育目標、教育內(nèi)容與途徑、教育主體與客體關系,屬于家庭教育的內(nèi)部關系問題;家庭為基、協(xié)同育人則注重家庭教育的外部關系,二者結合起來構成了新時代我國家庭教育的基本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