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健軍
《修水縣地名志》里有一小段文字記載了我兒時生活的自然村毛家窩:
毛家窩,在鵝公塘南面6.1 公里處的山窩里。6 戶29 人。明萬歷年間毛姓首建。后朱姓由本地黃泥灣遷此,迄今八代。沿用原名。
這是迄今我看到的唯一一處有關(guān)毛家窩的文字記載。這段文字僅僅解決了我一個疑問,就是毛家窩名字的由來。毛家窩同毛姓有關(guān),是毛姓首建;王家橋也是這樣,是王姓首建。我曾經(jīng)為了印證這段歷史,找遍了毛家窩可以找到的墳?zāi)梗瑳]有一座是毛姓留下的。毛家窩沒有毛姓遺留的任何物證。王家橋亦如此,一戶王姓都沒有了。他們已經(jīng)完全消失在歷史的煙塵中了。
這段文字是極為模糊的,也是極不準(zhǔn)確的。它的地理參照緣何是鵝公塘?鵝公塘是當(dāng)時上衫公社所在地,《修水縣地名志》在介紹上衫公社時,將鵝公塘放在了第一的位置,坐標(biāo)的中心,其后所有的地理都以它為參照。而鵝公塘則以修水縣城為參照。
1988 年的毛家窩,在我的記憶中是這樣的:7戶人家,朱姓3戶、樊姓2 戶、冷姓2 戶。至于人口,絕非29 人,而是39人,考慮到《修水縣地名志》收集資料應(yīng)該在出版的時間之前,那么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可以追溯到1986 年末,毛家窩當(dāng)時的人口不會低于39 人。這39 人中有我、我的祖母、我的父親母親、我的兩個弟弟。我的祖父于1985年去世,沒有等到進(jìn)入這個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其實進(jìn)入與否,于祖父沒有實際意義。祖父去世時,我正在修水師范念書,家里發(fā)來急電,僅僅六個字:祖父病危,速歸。我第二天趕到家時,祖父的精神狀態(tài)好像還不錯,晚飯時還吃了一碗飯,叮囑我第二天一早回學(xué)校去,莫耽誤讀書,但誰也沒想到他是回光返照,當(dāng)晚祖父就與世長辭了。
從我出生到1988 年這個時間段,毛家窩共有5 位老人離世,包括我的祖父。我的曾祖母逝世時,我方才四五歲,只記得她生前帶著我坐在屋后的柚子樹下,柚子花馥郁的香氣在我們身邊縈繞不散。曾祖母雙目失明,一身黑衣黑褲,我對她的記憶如同她看到的世界一樣,都是一團(tuán)模糊的黑色。朱家先后離世的兩位老人,一位是曾祖母級別的,另一位類似于叔祖父。朱家的曾祖母辭世得不是時候,那天是除夕,我們一家人正圍桌而坐吃團(tuán)圓飯。朱家的一位叔叔來央請我祖父,幫忙到他的幾位至親家去報喪。祖父放下碗筷當(dāng)即下了山,直到半夜才回來。朱家的曾祖母到年后正月初三才下葬。朱家的叔祖父本是身強(qiáng)力壯的,謝世的當(dāng)天上午還在屋門前犁田,中午說是頭疼,晚上人就沒了,可能是死于腦梗死。還有一位是冷家的老人,是那對雙胞胎兄弟的祖父,失明多年了。我在他們的廳堂里見過他,他總是坐在廳堂最深處靠近墻角的地方,默不作聲,也沒有人陪伴。廳堂前是個窄小的天井,光線很暗,從外面看進(jìn)去卻顯得格外空曠。那么濃郁的寂靜,那么幽暗的空間,都為他一人所獨有。
從1988 年至2008 年,毛家窩先后又有3 位老人辭世。他們是我的祖母、叔祖父以及朱家的祖母。2008年以后,毛家窩就成了一個空村,所有人都搬離了那里。沒能搬走的,就剩土地及土地上的植物和野生動物。如果還有別的沒帶走的,那就是祖先們的墳?zāi)?,以及他們至今還在毛家窩游蕩的亡魂。
這種搬遷是什么時候開始的呢?最早的松動發(fā)生在朱家兄弟的老大身上。朱家兄弟的老大是個赤腳醫(yī)生,高中畢業(yè)后同王家橋的人去修水庫,在工地上認(rèn)識了一位老中醫(yī)。老中醫(yī)帶著他采藥、醫(yī)治病人,慢慢地,他也開始給人問診看病了。1980年,赤腳醫(yī)生在王家橋租了人家兩間房子,舉家搬下了山。從此,毛家窩人就拉開了下山的序幕。這趟下山對赤腳醫(yī)生來說,只是個嘗試,在山下生活了不到兩年,他又搬回了毛家窩。幾年后,赤腳醫(yī)生買下了王家橋村集體的兩間泥坯房,又在旁邊另建了幾間磚瓦房,這才徹底告別了毛家窩。朱家的另一位兄弟,原本是過繼上山的,這邊的老人過世后再無牽掛,待到20世紀(jì)90 年代中期,挈婦將雛遷回了原籍。
千禧年之后,對于那些長大的孩子來說,毛家窩是個鳥巢,鳥兒長大了,羽翼豐滿了,自然都要離巢,尋找新的梧桐樹筑巢而棲。1988年的那7戶家庭,仿若細(xì)胞分裂,到如今已經(jīng)有了13 戶。這13 戶人家的子女遍布好幾個省市,像我祖父這一支,我的父母住在王家橋,我和大弟弟定居在修水縣城,我的兒子選擇了北京,我的小弟弟一家則移居廣東。這13 戶人家,人口加起來將近70 人,如果加上從毛家窩嫁出去的女兒們,以及她們的開枝散葉,人口總數(shù)恐怕要過百。當(dāng)年的近鄰,在過去的歲月幾乎天天相見,而現(xiàn)在幾年都難得見上一面,有些人可能一輩子都見不到了。我碰見他們的時候,要么是在回鄉(xiāng)掃墓的路上,要么是在掃墓的現(xiàn)場。鞭炮炸響的時候,我才敢確定,是一個毛家窩人回來了。對祖先的魂靈而言,這是他們望眼欲穿的日子,可是煙火散盡,盛大的節(jié)日眨眼就落幕了。
2009 年,我將祖母的墳?zāi)惯w到了王家橋。她后半生的愛幾乎全部傾注在我們兄弟三人身上,我不忍把她留在毛家窩。她必定是最害怕孤獨的。
2017年清明,我回毛家窩掃墓,堂叔家的房子坍塌了。我在殘垣斷壁中撿拾到幾塊木雕,油漆過的,像漆畫一樣精美,是鑲嵌在堂叔當(dāng)年新婚的床榻上的。毋庸置疑,那是一張漂亮的婚床。我家的老房子在堂叔家原址的對面,僅剩兩間,被一個上山養(yǎng)牛的人改為了牛欄。我母親吝惜老房子上的木料,不畏年邁,一個人上山將老房拆除了,所有木料陸續(xù)被她扛到了山下。原本剩下的兩間老房里,有一間是我小時候的臥室,至此,我對于毛家窩的念想全無著落了。
還有一棵楓楊樹值得一說。楓楊樹長在小溪的中段,先前有人多次要求我將樹賣給他,做種木耳的原料,被我拒絕了。那棵楓楊樹的繁殖能力著實令我驚訝,楓楊樹苗沿著小溪流的河床生長,隨水蜿蜒,形成了一道自然高大的籬笆,環(huán)繞著我們昔日的家園。正是三月,楓楊樹頂?shù)哪廴~在陽光里是透明的,像綠寶石打磨出來的薄片,讓我們愉悅和歡欣,并備受鼓舞。它們在我不在的時候,從來沒有停止過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