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艷敏
(集美大學 海洋文化與法律學院,福建 廈門 361000)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需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讓法治深入人心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最基本要求之一,只有充分發(fā)揮出法治文化建設對全社會的引領與規(guī)范作用,才能讓每個社會公民都自覺遵紀守法,形成法治自覺”[1]。而大學生作為新時代接受法治教育的重要群體,也是新時代普法的生力軍,未來更承擔著建設法治強國的責任,法治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培育大學生法治思維的重要方式,是實現高校治理現代化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要體現。通過在教學、校園管理與服務中創(chuàng)造性地加強法治文化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發(fā)揮,將為深入落實依法治校的理念和高校改革穩(wěn)定做出重要貢獻。
高校法治文化是法治文化在高校主體中的拓展,包含大學生法律知識的學習、法律思維的培養(yǎng)、法律習慣的養(yǎng)成、法律行為的踐行等多方面,是社會主義法治文化進校園的體現[2]。
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要舉措。法治包含法律、制度、規(guī)則、程序等內容,依靠法律來治理國家、規(guī)范組織和個人的行為方式與社會活動;法治文化包含的范圍更廣,既包含法治理論、法治思想、法治精神等基礎內容,又包含法治文化的陣地拓展、法治文化的國際交流、中華優(yōu)秀法治文化的傳承與轉化、法治人才的培養(yǎng)等任務。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工作需要促進法治文化進高校,高校法治文化是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高等學校是人才培養(yǎng)的搖籃、社會服務的平臺、傳播文明的窗口,高校法治文化建設以服務國家發(fā)展需要為首要目標。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工作需要堅持提升包括大學生在內的全體公民的法治素養(yǎng),大學生作為國家公民中的重要群體,是國家未來法治人才的后備軍,牢固樹立法治觀念極其重要。
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大學生作為法治建設過程中具備高素質、高文化修養(yǎng)的重要群體,對法治知識的掌握更易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大學生法治文化素質的培養(yǎng)是大學生健康成才的重要保障,是德法兼修、全面發(fā)展培養(yǎng)過程中的重要方面,也是培養(yǎng)多功能綜合型人才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反之,具備完善法律素養(yǎng)的大學生能懂法、守法、用法,也能促進自身全面發(fā)展。大學生法治文化素養(yǎng)的提升就是通過多種途徑使其掌握扎實的法治知識,形成良好的法治思維,能夠運用法治知識及技能開展實踐工作,用法治精神來指導自己的言行,能為其日后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提供方向標,能為建設法治國家、構建和諧社會貢獻正能量。
高校法治文化建設是建設平安和諧校園的重要任務,也是校園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3],高校的法治水平與精神風貌直接影響區(qū)域與社會的發(fā)展。高校作為獨立的法律主體,要依據自身的發(fā)展堅持依法治校、依法治學、依法管理,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升廣大師生員工的法律信仰與主人翁意識,形成良好的學風、校風,營造和諧的校園環(huán)境。同時,從校規(guī)校紀到學生管理,從第一課堂到第二課堂,也需要理順高校各個主體之間的法律關系,協(xié)調好利益關系。高校法治文化是具有高校校園特色的文化形態(tài)和育人模式,在法治文化建設的大環(huán)境下,在校園精神文明接續(xù)建設的背景下,講好高校法治故事,傳播好高校法治聲音,是時代重任,也是創(chuàng)新需要。
高校法治文化與大學生思政教育密切相關,都面對著大學生這一相同的主體,目標和方法存在一致性,但在內容上存在一定差異性,將法治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結合起來可以使兩者優(yōu)勢互補,增強教育效果。
1.法治文化素質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始終堅持以育人為中心,注重社會主義主流價值觀引導,注重學生全面發(fā)展,促進綜合素質的提升,其中也包括獨立精神和法律文化素質。大學生法律文化素質的提升是提高整個國家法律意識的重要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法治教育也越來越重要。大學生法治教育以培養(yǎng)大學生的法治文化素質為主,要求學生了解并遵循現行法律法規(guī),遵守校規(guī)校紀,在學校學習、生活中能使用法治思維考慮問題,用法治手段解決問題,樹立自覺守法理念,在這方面,大學生法治文化素質水平與思政教育效果正向相關,思想政治教育也會隨著法治教育的開展而成效顯著。同時高校法治文化建設可以為思政教育營造一個平等、民主、誠信的育人環(huán)境,提升思政教育實效。
2.高校法治文化建設需要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為重要載體
高校法治文化建設既包括校規(guī)校紀等表層文化,又包括意識觀念類的隱性文化,表層文化可以直接被感知,隱性文化卻復雜得多,需要通過不斷的漸進式培育和潛移默化的影響讓法治內化,這就意味著高校法治文化建設需要多層次實施。通過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理論教育、榜樣示范、自我激勵等方法,可以指導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培養(yǎng)良好的道德品質,更好地認識和理解法律,為學生知法、守法、用法奠定堅實的思想基礎,進而促進高校法治文化建設。通過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題活動、校園文化活動、實踐活動等載體,可以豐富法治文化活動形式,增強高校法治文化的感染力。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模式,把法治文化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社會實踐教育的各環(huán)節(jié),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構建育人長效機制,形成全面覆蓋的法治文化環(huán)境。
我國法治建設總體向好,高校法治教育水平也在穩(wěn)步提升。但是從現實狀況來看,還存在一些不足,受新時代互聯網、社會風氣、家庭教育、校園法治教育等因素的綜合影響,有的大學生整體法治文化素質不高,法律知識缺乏、法律意識培養(yǎng)淡薄、違法犯罪常有發(fā)生[4],情況不容樂觀,高校法治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政教育迫在眉睫。
1.有的大學生法律知識、維權意識與安全防范意識缺失
近年來電信網絡詐騙頻發(fā),金額越來越大,方式越來越多,校園貸作為一種新興的網絡貸款平臺,無序發(fā)展下引發(fā)的悲劇也時有出現;大學生遭遇法定就業(yè)權益受到不良公司侵害,勞動市場糾紛也常被報道,這些市場亂象給大學生的身心健康和家庭都帶來了巨大的影響。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相關部門監(jiān)管不嚴,有大學生急躁冒進、非理性消費,透過表象折射出來的是大學生在法律知識、維權意識與安全防范意識等方面缺失的問題。大多數受到類似侵害的學生不是選擇報警等合理有效的法律應對措施,而是妥協(xié)忍讓造成嚴重后果。一方面體現出很多大學生法律知識匱乏,缺乏足夠的安全防范意識,不能準確判斷事件的性質,缺乏辨別的能力,使得個人合法權益受到侵害卻不自知;另一方面則體現大學生的維權意識薄弱,法治實踐能力較低,在自身權益受到侵害時選擇沉默,沒有利用法律武器保護個人利益。
2.有的大學生法律責任、法律敬畏與守法精神缺失
伴隨信息網絡化的發(fā)展,犯罪低齡化趨勢越來越明顯,近年來校園安全違法犯罪事件時有發(fā)生,從論文造假到就業(yè)違約,從網絡造謠到黑客犯罪,從暴力致傷到報復殺人,不僅造成人財物的損失,影響學校正常秩序,更是造成了惡劣的社會影響,引發(fā)對社會治安和高校法治的思考。大學本應是努力、奮斗、提升的階段,大學生本應朝氣蓬勃、陽光向上,卻因違規(guī)違法錯失學習機會,影響未來發(fā)展。從外部因素來看,有網絡監(jiān)管法律體系滯后、學校管理制度存在漏洞、就業(yè)市場管理不規(guī)范等方面的影響;從內部因素來看,一方面與大學生閱歷淺、思想意識不成熟、情緒波動大有關,另一方面則反映出了大學生法律責任、法律敬畏與守法精神缺失。大學生作為年輕群體,與社會接觸較少,很少用法治思維考慮問題,了解違法要擔責,但對要承擔的責任細節(jié)并不清晰[5],面對錯綜復雜的情況,在情緒沖動或者僥幸情況下容易導致違法犯罪的發(fā)生,誤入歧途。
滲透式方法強調法治文化的課堂融入要講究實效,在了解學生學習特點和知識需求的基礎上,善于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根據法律知識的特點進行有關教育,使課程育人的作用得到充分的發(fā)揮。第一,從內容上講,要將法治文化滲透到學科教學中去,以思想政治理論課為主,逐步融入形勢與政策、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專業(yè)課、選修課等其他課程[6],實現法治文化與課堂的融合,豐富大學生的法治文化認知;同時還要與時俱進,加強對法治文化教育資源的創(chuàng)新,通過建立多樣化的資源庫、構建統(tǒng)一的教育體系等方法,為法治課堂教學的持續(xù)開展提供支持。第二,從教學方法來講,要突破陳舊課堂教學方式,增強課堂的吸引力,多采用案例分析、情景教學、課堂辯論等授課方法,激發(fā)學生興趣,增強學生的參與度,提升課堂教育效果。第三,從課程設置來講,法治文化類課程要連續(xù)遞進、不斷提升,結合學生階段性特點,大一年級以公共必修課為主,強調課堂學習,大二開設法治實踐提升法治思維能力,大三開設實體法課程,針對不同的法制領域細分學習重點,大四結合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開設講座或座談會等符合學生需求的延伸學習,密切聯系學生實際,幫助學生明確法治文化與自身學習、工作、發(fā)展之間的關系,自覺提升對法治教育的重視。
感召式方法強調法治文化的環(huán)境融入要潤物細無聲,充分發(fā)揮第二課堂的育人作用,融入學生學習和生活的方方面面,讓學生時時處于法治浸潤之中,在學校營造良好的法治文化氛圍。第一,學校要組織開展多樣化的法治文化活動,充分利用國家憲法日、消費者權益日、國際禁毒日等重要節(jié)日和入學季、畢業(yè)季、期末等重要節(jié)點開展專題性和節(jié)日性普法活動,如模擬法庭、法律知識競賽、法治電影展、法律志愿服務等,讓法律走進生活,寓教于樂。第二,利用法律資源設立校園法律援助中心,選派專業(yè)教師擔任導師,同時開通學生法律咨詢熱線、微信公眾號及郵箱賬號,讓學生在遇到問題時,可以通過多種渠道從法律援助中心獲得幫助;校園法律援助中心不僅可以為有需求的學生搭建法律援助平臺,便利學生日常生活,還可以深入普法,強化學生維權意識,降低校園犯罪率。第三,依法治校,提高學校管理現代化水平,高校應當構建完善的規(guī)章制度體系,強化科學管理,依法辦事,遵循以人為本的原則,使各方面的工作職責明晰,權責統(tǒng)一,相互配合,營造依法治校的良好氛圍。
開放式方法強調法治文化的宣傳融入要以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向其傳遞法律知識,大學生是網民群體的重要部分,他們思維活躍,追求新事物、新方法,法治文化的傳播要發(fā)揮網絡本身交互、開放、影響范圍大、傳播范圍廣等優(yōu)勢。第一,積極組織建設高校自己的法治教育微平臺,可以依托學校官網或APP設置法治專區(qū),融合經典案例解析、有獎問答、咨詢服務等板塊,知識性與服務性一體的集成平臺,加強對平臺內容的收集和更新工作,建立課堂外法治教育的新陣地。第二,發(fā)揮校園主流賬號的話語引導作用,依托學校各單位和師生的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體賬號,將一部分有理想、有信念、有責任心的師生打造成“校園大V”,宣傳主流法治價值觀,講高校法治故事,傳播高校法治聲音,發(fā)揮網絡媒體對大學生法治文化素養(yǎng)的培育功能。第三,全面加強校園網絡建設,對校園網絡信息進行有效監(jiān)管,引導學生杜絕不合法信息的登錄信息,屏蔽低俗暴力信息,營造健康、文明、綠色的網絡環(huán)境。
互動式方法強調法治文化的思政融入要做到全員、全過程、全方位,充分利用思政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和環(huán)境氛圍,讓法治與思政教育同行,相互促進。第一,要與心理教育、誠信教育、道德教育等相結合[7],心理健康教育、誠信教育等強調促進學生自我的思想感悟,而法治文化教育強調培養(yǎng)學生的行為規(guī)則意識,融合式教育有利于內外兼修,培養(yǎng)大學生知行合一的理念[8]。實際生活中,在心理狀態(tài)失衡和誠信道德缺失的情況下,有的學生很容易觸碰法律的底線,更需要在引導學生養(yǎng)成健康身心的同時傳播法治的理念;反之,法治教育具備引導和規(guī)范學生行為的作用,也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辨別能力,提高學生道德和心理素質。第二,強化思政主體的責任意識,高校承擔法治文化建設責任的不只是專業(yè)教師,還應該包括輔導員、心理咨詢師、各級黨政人員等,他們扮演著組織者、管理者的角色,在整個建設體系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需要共同樹立協(xié)同育人的理念,平衡和協(xié)調學生發(fā)展訴求,明確自身的職責和地位,才能推動法治文化教育向縱深發(fā)展。
高校法治文化需要多元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通過營造法治文化氛圍,讓大學生全方位、全過程地豐富法律知識,提升法治素養(yǎng),進一步弘揚法治精神,逐步推動思政教育工作規(guī)范化、科學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