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詞源學視角下“真”“真人”“真知”意蘊發(fā)微

2022-12-27 09:04:15于雪棠

于雪棠

真、真人、真知,是《莊子》中特有的概念,學界已經有很多精辟的論斷。無論是哲學、美學還是文學角度的解讀,都要以“真”字的含義為基礎,通常是從其“詞匯意義”角度展開分析。本文從“真”的“詞源意義”角度出發(fā),進而探析“真人”和“真知”的意蘊。

一、“真”的詞源意義為充實

什么是“詞源意義”?什么是“詞匯意義”?它們是兩個不同的概念?!霸~源意義指的是同源詞在滋生過程中由詞根(或稱語根)帶給同族詞或由同源詞直接帶給派生詞的構詞理據,是詞源學的研究對象。一個詞的詞匯學意義與其詞源學意義既有聯(lián)系又有很大的區(qū)別”。①王寧、黃易青:《詞源意義與詞匯意義論析》,《北京師范大學學報》2002年第4期。比如,“言”和“唁”是同源詞,它們的詞匯意義明顯不同,但是詞源意義是相同的——主動說話,這是二者共同的意義特征?!罢妗钡脑~匯意義有多個:與客觀事實相符,本來的、固有的,確實等?!罢妗钡脑~源意義是充實,與其詞匯意義有很大的區(qū)別。

真,《說文解字》釋為“仙人變形而登天也”,②許慎撰,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384頁。下引《說文》及段注均據此本,僅隨文夾注。這種解釋為大多數學人質疑。不過,段玉裁所作的解釋,符合“音近義通”的訓詁學原理,還是頗具說服力的。段注云:“凡稹鎮(zhèn)瞋填窴闐嗔滇鬒瑱慎字,皆以真為聲,多取充實之意。其顛槙字以頂為義者,亦充實上升之意也?!保ǖ?84頁)充實為這組以“真”為聲符的同源詞的共同意義特征。具體而言,這14個字還可分成四組。

第一組是充實義,其義顯豁。如瑱,以玉充耳。窴,填塞,也作“填”,與填同義。第二組是盛滿、脹大之義。闐,盛滿于門中之貌。嗔,盛氣。,《說文》:“恚也?!倍巫ⅲ骸敖袢擞绵?,古用?!保ǖ?00頁)恚,恨也,怒也,也是盛氣。瞋,張大眼睛,也有盛滿義。,脹起,脹大。滇,大水、水盛。段玉裁所舉諸字外,“寘”也有滿義。第三組是細密、稠密義??b,細密的絲帛。稹,草木叢生。鬒,頭發(fā)濃密。第四組是頂端義。顛,頂。槙,木頂。后三組字義均與充實有關。

“慎”字比較特殊,需要特別說明?!罢妗庇谐鋵嵙x,由此可以引申有密藏不出義。慎,是充而不出、收斂志意的心理狀態(tài)。這在先秦文獻中有例證。《國語·周語下》記單襄公之言:“慎,德之守也?!雹傩煸a撰,王樹民、沈長云點校:《國語集解》(修訂本),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第90頁?!俄n非子·解老》解釋《老子》“修之身,其德乃真”曰:“真者,慎之固也?!雹谕跸壬髯娬茳c校:《韓非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第165頁?!兑捉洝は缔o上》:“君子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幾事不密則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雹弁蹂鲎?,孔穎達疏,李申、盧光明整理,呂紹綱審定:《十三經注疏·周易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第278頁。從這幾處例子中可知,慎,即內心充滿某種觀念并守藏之,進而表現(xiàn)為不輕易言說,不輕舉妄動,如《尚書·康誥》“克明德慎罰”,④屈萬里著,李偉泰、周鳳五校:《尚書集釋》,上海:中西書局,2014年,第148頁?!对娊洝ば⊙拧ぐ遵x》“慎爾優(yōu)游”。⑤毛亨傳,鄭玄箋,陸德明音義,孔祥軍點校:《毛詩傳箋》,北京:中華書局,2018年,第251頁。今天常用的一些詞語如慎重、慎言慎行、謹小慎微、審慎等,都包含守藏、收斂、約束言行的意思。

二、老莊之“真”的充實義

從“真”的詞源義充實角度出發(fā)解讀《老子》之“真”,我們會有不同的理解。

王弼本《老子》共出現(xiàn)3處“真”。第二十一章描述道,曰:“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蓖踝ⅲ骸拔锓瘩黑?,則真精之極得。”⑥王弼著,樓宇烈校釋:《王弼集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第53頁。下引均據此本,僅隨文夾注。對于此處之“真”,王弼的解釋不甚明晰?!罢妗笔怯脕硇稳荨熬钡?,精,《說文》:“擇米也”(第331頁),即經過選擇的米粒。什么樣的米粒會被篩選出來呢?堅實飽滿的米粒。其精甚真,意思是道的精華、道的核心質素充實、飽滿。第四十一章曰:“建德若偷,質真若渝?!保ǖ?12頁)“真”與“渝”相對而言,“渝”是什么意思呢?高亨釋曰:“渝借為窬?!墩f文》:‘窬,空中也?!雹吒吆啵骸独献诱b》,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年,第70頁。北大簡《老子》第四章作:“建德如榆(偷),桎(質)真如(渝)?!雹啾本┐髮W出土文獻研究所編:《北京大學藏西漢楚竹書(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125頁。下引均據此本,僅隨文夾注。渝、、窬,是同源詞,可以通假?!敖ǖ氯缤怠钡摹巴怠弊鳌坝堋保彩峭?。俞,《說文》:“空中木為舟也?!保ǖ?03頁)即挖木作舟,以“俞”為聲符的字,其詞源意義是外實而中空。偷、榆、渝、、窬,都有虛空之義?!坝濉睘榭?,那么,“質真若渝”的“真”,應當是實的意思。這句意思是質性是充實的,但看起來卻好似空虛。第五十四章曰:“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保ǖ?44頁)意思是以道修身,人的天賦德性就充實、飽滿了。

此外,王本第三十七章“吾將鎮(zhèn)之以無名之樸”,通常將“鎮(zhèn)”解為鎮(zhèn)住,這有悖老子的思想。這句話的語境是:“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鳎釋㈡?zhèn)之以無名之樸?!保ǖ?1頁)這里,老子的意思是圣人能輔萬物之自然而成就萬物,怎么會鎮(zhèn)壓萬物呢?王弼解釋:“化而欲作,作欲成也。吾將鎮(zhèn)之無名之樸,不為主也?!保ǖ?1頁)王弼雖然沒有具體解釋“鎮(zhèn)”的意思,但“不為主”道出了這幾句的核心觀念。“無名之樸”是道的另一種說法,所謂“鎮(zhèn)之以無名之樸”,其實是真之以無名之樸,即實之以道。這可以從出土文獻中得到旁證。北大簡《老子下經》第七十七章,“鎮(zhèn)”作“寘”,注釋云:“‘寘’,郭簡作‘貞’,帛乙作‘闐’,傳世本作‘鎮(zhèn)’;‘寘’‘闐’,皆屬定母真部(古書亦常寫作‘填’),‘鎮(zhèn)’屬端母真部,故可通假。”(第162頁)《老子》的幾個不同的版本,郭店楚墓竹簡本、馬王堆漢墓帛書乙本、傳世本和北大漢簡本的“鎮(zhèn)”字雖然各不相同,但究其實,四種寫法:貞、闐、鎮(zhèn)、寘,為同源詞,相互通假,也就是說,無論寫作哪個字,其義均為充實。用“鎮(zhèn)”的詞匯意義鎮(zhèn)住去解釋就會出現(xiàn)捍格不入的情況。

《莊子》“真”字共出現(xiàn)61次,包括10次“真人”,1次“真知”。從詞匯意義的角度看,有多個義項。比如,與“偽”相對,表示天然、本原義。如《齊物論》“道惡乎隱而有真?zhèn)巍保俟鶓c藩:《莊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第68頁。下引《莊子》、郭象注及成玄英疏均據此本,僅隨文夾注。道被什么所遮蔽而產生了本原與人為的區(qū)別?真,作為副詞,表示確實,如“是真畫者也”(《田子方》,第716頁),“墨子真天下之好也”(《天下》,第1075頁)。從哲學角度看,就本體論而言,“真”指道之實。就存在論的角度而言,真,指人天然具有的規(guī)定性?!肚锼罚骸爸斒囟鹗В侵^反其真?!惫笞ⅲ骸罢?,在性分之內?!保ā都尅?,第589、590頁)《山木》:“見利而忘其真?!背尚⑹瑁骸罢?,性命也?!保ā都尅罚?93、694頁)此外,有幾處“真”,用其詞源義充實進行解釋更符合文本語境。

《應帝王》形容泰氏:“其德甚真”,郭象注:“任其自知,故情信?!薄叭纹渥缘?,故無偽”(《集釋》,第293、295頁)。這是把“真”解成無偽,聯(lián)系上一句“其知情信”,更準確的理解應當是:他對外界的知覺確實存在,他內在的德也非常充實。這與上文提到的《老子》第五十四章“其德乃真”意思一致。

《田子方》寫東郭順子:“其為人也真,人貌而天,虛緣而葆真,清而容物?!雹诠P者認為此處斷句據郭注和成疏而來,語意不順。應當是:“其為人也真,人貌而天虛,緣而葆真,清而容物?!薄叭嗣病迸c“天虛”相對,“緣而葆真”與“清而容物”相對。郭象注:“真,無假也?!保ā都尅罚?99頁)這個說法不夠準確。這里兩處“真”都是德性充實的意思。東郭順子具有人的外貌而自然虛廣,順應外界,而能保有自己內在充沛的德性,純粹不雜,而能容納外物。順便辨析一下“葆”字。通常將“葆”解釋為保有,這未能揭示其精微的含義,也不能讓人領略莊子用詞的生動?!拜帷?,《說文》:“草盛皃?!倍巫ⅲ骸啊稘h書·武五子傳》曰:‘當此之時,頭如蓬葆。’師古曰:‘草叢生曰葆,引伸為羽葆幢之葆?!保ǖ?7頁)葆,是草叢生而茂盛的樣子。葆真,指內在之德盛滿如草叢生?!拜帷焙汀罢妗?,不是動賓結構的保有本真,而是意義相近的兩個形容詞,都是指內德充實之貌?!洱R物論》所言“葆光”(《集釋》,第90頁),是光如草叢生、盛滿而不虧的樣子。

從“真”的充實義角度重新閱讀《漁父》中那段經典文字,我們也會有新的理解。

孔子愀然曰:“請問何謂真?”客曰:“真者,精誠之至也。不精不誠,不能動人。故強哭者雖悲不哀,強怒者雖嚴不威,強親者雖笑不和。真悲無聲而哀,真怒未發(fā)而威,真親未笑而和。真在內者,神動于外,是所以貴真也?!保ā都尅罚?026—1027頁)

通常將這段話中的“真”解釋為本真、真誠或真正,這并不錯。不過,其含義并不止于此。用來解釋“真”的兩個關鍵詞“精”和“誠”都有充實義。③“誠”的充實義,參見孟琢:《對〈中庸〉中“誠”的文化內涵的歷史闡釋——兼論訓詁學在歷史文化研究中的獨特價值》,《社會科學論壇》2011年第2期。這里的“真”更多指向內在情感的充盈、豐沛、飽滿。強哭、強怒、強親者與真悲、真怒、真親者形成鮮明的對比,前者即使有哭、怒、笑的樣貌行為,也無法產生哀、威、和的效果。而真悲、真怒、真親者則反之,即使他們無聲、未發(fā)、未笑,沒有任何外在可見可感的樣貌行為,情感均含藏于內,但仍然能讓他人感受到其內在的悲、怒、親,并從而產生共情。觀者能感受到行為主體自身的情感狀態(tài)是充實飽滿還是虛空勉強,并產生反應。行為主體的情感不充實,觀者的情感亦不會被打動;行為主體的情感充實,觀者就會受到觸動,因而“真”彌足珍貴,圣人法天貴真。

后來司空圖的《二十四詩品》也多次出現(xiàn)“真”字,有幾處用法與充實義有關。所謂“雄渾”,是“大用外腓,真體內充,反虛入渾,積健為雄。備具萬物,橫絕太空”。①郁沅:《二十四詩品導讀》,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第1頁。下引均據此本,僅隨文夾注。所謂“勁健”,是“飲真茹強,蓄素守中”(第42頁)。所謂“豪放”,是“真力彌滿,萬象在旁”(第63頁)。郁沅認為:“雄渾是詩人內在氣力充沛的表現(xiàn)”,“‘真體’用的是道家術語,指‘氣’”(第1頁),“‘真力’也就是氣力,由養(yǎng)氣而具備的充沛之力”(第64頁)。真力是一種充沛之力,這種說法是非常準確的。這幾處“真”,雖然本身并非充實義,但是與之相關的描述均指向內在的充實、蓄積和容納。

《莊子》所稱之“道”無所不在,內在于萬物,可以說,充實是道的一個特征,因而,“真”有時可以用來指稱“道”?!洞笞趲煛吩唬骸八郎?,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與,皆物之情也。彼特以天為父,而身猶愛之,而況其卓乎!人特以有君為愈乎己,而身猶死之,而況其真乎!”(第245—246頁)這段話批評了以天為父的觀念和為君身死的做法,認為有卓于天者,真于君者。王叔岷釋云:“此文之真,猶上文之卓,并謂道也?!雹谕跏遽海骸肚f子校詮》,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第223頁。此言甚確,道高于天,也高于君?!皼r其真乎”的“真”,指稱的是道,《莊子》提出的“真人”和“真知”兩個重要概念,也與道密不可分。

三、真人:充實以道與德者

有關“真人”的論述甚多,從“真”的充實義角度進行解讀,“真人”是道充實其身心之人,內在具有充實之德的人。

《大宗師》集中描述了“真人”的特點,文曰:

何謂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謨士。若然者,過而弗悔,當而不自得也。若然者,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熱。是知之能登假于道者也若此。(第231頁)

古之真人,其寢不夢,其覺無憂,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眾人之息以喉。屈服者,其嗌言若哇。其耆欲深者,其天機淺。(第233頁)

古之真人,其狀義而不朋,若不足而不承;與乎其觚而不堅也,張乎其虛而不華也;邴邴乎其似喜乎!崔乎其不得已乎!滀乎進我色也,與乎止我德也,厲乎其似世乎!謷乎其未可制也;連乎其似好閉也,悗乎忘其言也。(第239頁)

第一段對“古之真人”的描述,揭示了真人兩方面的特征。一是對事功的漠然與超越。二是具有特異功能,對外界諸多侵害身體因素的超越。究其根本,則在于“知之能登假于道”,即真人的知覺能夠入道。換言之,能通過知覺體驗道的人便能百害不侵。也可以說,以超越感知之整體知覺,或曰直覺去感知大道,讓道充盈于身心,即與道合一者就是真人。第二段描述真人的生存狀態(tài),指出其異于眾人的根源在于天機深沉。寢、覺、食、息,是一個生命體自然的重要活動,其中,特別強調了“息”。對“息”的強調與莊子重“氣”有關。一方面莊子認為氣是道的質性,道行天地之間,因而天地一氣?!度碎g世》曰:“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第152頁)《大宗師》曰:“游乎天地之一氣?!保ǖ?73頁)《知北游》曰:“通天下一氣耳?!保ǖ?30頁)另一方面,莊子認為氣是生命之本?!吨庇巍吩唬骸叭酥?,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第730頁)《至樂》曰:“察其始而本無生,非徒無生也而本無形,非徒無形也而本無氣。雜乎芒芴之間,變而有氣,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保ǖ?13頁)第三段描述真人超越生死,不以人為強求改變自然的運行,不以主觀的意識活動改變客觀存在的道?!捌湫闹尽敝痢芭c物有宜而莫知其極”幾句,描述真人體道呈現(xiàn)出來的境界。他的意識凝聚,容狀沉靜,額頭高凸,然而,其內在的情感與自然季節(jié)的律動高度一致。真人與外物相通的感知無窮無盡,沒人能知道其邊際。從辭句中不難體會到真人枯寂的外表下,含藏著充盈、豐沛的感知力。第四段還是描述真人的容狀,側重的是真人處世表現(xiàn)出來的特征。真人既虛廣且實存,①吳林伯曰:“真人清虛自守,不受于俗,而別有其實,下文所謂‘虛而不華’,但深藏不露,似若虛耳?!薄皬垼扬@也。不華,實也。真人之虛,非空無所有,特無俗物,則虛與實并,非釋氏所謂空無,昭顯而可識也。其人無往而不真,以虛成其真而超俗”。見氏著:《莊子新解》,北京:京華出版社,1998年,第94、95頁。被動地順應外物、內有蓄積并表現(xiàn)于容色,廣大無邊不受制約,容藏而不出,怠惰而忘記要說什么。最后還提出“天與人不相勝也,是之謂真人”(第239頁),后文論“真知”再詳論,茲略?!洞笞趲煛穼Α罢嫒恕钡拿枋?,很多地方寫出了其既虛且實、內在充實博大的精神氣象。

莊子重視對道的體驗,重視通過體驗而感知大道,真人是體道者,關于這點,學界已多有論述。如張世英指出:“莊子講‘體道’,也許就是指身體力行其道?!雹趶埵烙ⅲ骸墩軐W導論》(第三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第273頁。下引均據此本,僅隨文夾注。郭勇健詳舉方東美的“道成肉身”說,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析論,曰:“在勘破生死的境界里,在逍遙的生存中,‘道’終于全然地獲得了身體,就在真人身上,向我們呈現(xiàn)出來?!雹酃陆。骸肚f子哲學新解》,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年,第344—345頁。這些說法,換一種思考的路向,也可以說,真人,即道充實其身心之人。

從《莊子》中其他對“真人”解說的文句中,也能看出與“真”的詞源意義充實有關?!犊桃狻吩疲骸肮仕匾舱?,謂其無所與雜也;純也者,謂其不虧其神也。能體純素,謂之真人。”(第546頁)真的充實義可以引申出整全義,“素”“純”與“真”的充實義是相通的。成玄英疏:“體,悟解也。妙契純素之理,則所在皆真道也,故可謂之得真道之人也?!保ǖ?47頁)能體驗、領悟純素之道者,就是真人。當我們有所體驗時,是被某種感受所充實。《徐無鬼》云:“無所甚親,無所甚疏,抱德煬和以順天下,此謂真人。”(第858—859頁)真人抱德煬和,德充實于內,精神平和?!短镒臃健分械囊欢挝淖直容^特別,曰:“古之真人,知者不得說,美人不得濫,盜人不得劫,伏戲黃帝不得友。死生亦大矣,而無變乎己,況爵祿乎!若然者,其神經乎大山而無介,入乎淵泉而不濡,處卑細而不憊,充滿天地,既以與人,己愈有?!保ǖ?24頁)這段話描述的真人,不受他人的影響,不受死亡的影響,精神能夠自由穿行于各種險難之境而保持原本的質性,不會有絲毫改變,且永不耗竭。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描述“真人”的文字中,突出的是真人體道得道,內在充實以道,而這里寫的是真人之神“充滿天地”,是向外擴充,不是向內充實,是施動者,不是受動者,思路與其他文段不同。然而,無論是向外擴充還是向內充實,充實,都是真人的特征?!短煜隆菲Q關尹和老聃為“古之博大真人”(第1091頁),他們有什么特點呢?“澹然獨與神明居”,“以空虛不毀萬物為實”,“常寬容于物,不削于人”(第1087、1089頁),是體道容物之人?!短煜隆贩Q述莊子的精神境界是:“彼其充實不可以已。上與造物者游,而下與外死生、無終始者為友。”(第1092頁)“充實”是莊子精神的一個重要特征。老子和莊子提倡大道,在后學眼中,他們也是充實、體道之人,是體現(xiàn)出道的境界之人。

《莊子》一書的概念大多難以用單一的義項加以解釋,通常包含多方面的含義,而且,這些義項之間彼此是有關聯(lián)的。本文第一部分曾論說真的充實義可以引申出密實、長久及上升義。真人“連乎其似好閉也”,這是密藏義,登高不栗,入水不濡,不知悅生,不知惡死,超越生死,這是長久義。其知可登假于道,翛然往來,這是上升義。對“真人”諸特征的描述,與“真”的詞源義充實及相關義項均有關聯(lián)。

從觀眾的消費水平來看,云、貴、川三省觀賞型體育消費者年均觀看比賽費用以200~300元居多,比例達到52.3%;100~200元及100元以下的占到21.2%和26.5%;僅有少數人消費高于300元。從整體角度看,觀賞型體育消費額度較少。由此可見,目前大眾對此類消費的承受能力還是極為有限。所以賽事運作管理主體要在立項、定價等方面考慮到三省居民的現(xiàn)實消費水平,從而避免運作失誤而帶來的經濟風險。

在《大宗師》的語境中,真人內在充實以道。其上一篇《德充符》描述的一系列“全德之人”,是內有充實之德者,可視為“真人”的另一種表述。其中,對兀者王駘的評論頗有代表性。文曰:“況官天地,府萬物,直寓六骸,象耳目,一知之所知,而心未嘗死者乎!彼且擇日而登假,人則從是也。彼且何肯以物為事乎!”(第199頁)全德之人以身體為寓所,府藏萬物,統(tǒng)合各種感官知覺,擇日而飛升,這與《大宗師》所述真人的特征完全一致?!兜鲁浞穼懣鬃诱撊轮素U咄躐~,曰:“死生亦大矣,而不得與之變;雖天地覆墜,亦將不與之遺;審乎無假而不與物遷,命物之化而守其宗也?!保ǖ?95頁)王夫之釋曰:“此言德之充也,無所不充,至于超天地之成壞,極萬物之變化,而不出其宗,而達者之用心在是也。”①王夫之著,王孝魚點校:《老子衍 莊子通 莊子解》,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第122頁。全德之人之所以可以超越生死及外物,根源在于其內充以德。此外,《天道》曰:“執(zhí)道者德全”(第442頁),所謂德全,執(zhí)道、得道之人也?!稘O父》曰:“真在內者,形動于外”,劉武釋云:“真在內者,德充于內也”,②劉武:《莊子集解內篇補正》,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第125頁。真在內,即德充于內,真人,即德充于內之人?!洞笞趲煛访枋稣嫒恕捌漕嫛?,鐘泰釋曰:“《天道篇》‘而顙然’,則注云:‘高露發(fā)美之貌?!薄案呗栋l(fā)美,正天光之發(fā),而德充之符也”。③鐘泰:《莊子發(fā)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33頁。也就是說,這句描述的是真人內充以德表現(xiàn)在形貌上的特征。

“真人”之外,《莊子》中還有“天人”“神人”“圣人”“至人”等具有超越性人格的概念。有時候,它們的確并無明顯的區(qū)別,但大多數情形,作者在具體運用時自覺或不自覺地還是有所側重?!吧袢恕睅в叙B(yǎng)生術、神仙家的色彩,“圣人”帶有政治色彩,與“真人”最為接近的是“天人”和“至人”?!疤烊恕眱H出現(xiàn)一次,《天下》曰:“不離于宗,謂之天人”,一切行止均合于根本之道,則為天人?!爸寥恕背霈F(xiàn)的次數較多,如《天下》曰:“不離于真,謂之至人?!保ǖ?061頁)“真”是“至人”最重要的特征,“至人”與“真人”特征相似處也最多。不過,全面考察“至人”就會發(fā)現(xiàn),對“至人”的描述多側重其超越各種傷生害生的極端因素,主要是水火,寫其能勝物的神異性,不受外界險難的驚擾,具有巫師的色彩。比如《齊物論》曰:“至人神矣!大澤焚而不能熱,河漢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飄風振海而不能驚?!保ǖ?02頁)《應帝王》曰:“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而不藏,故能勝物而不傷?!保ǖ?13頁)《達生》曰:“至人潛行不窒,蹈火不熱,行乎萬物之上而不栗。”(第632頁)④《秋水》:“至德者,火弗能熱,水弗能溺,寒暑弗能害,禽獸弗能賊。”(第587頁)至德者,即至人。或者寫其忘己,如《逍遙游》所說“至人無己”(第20頁),也有寫至人游于道境之精神感受,如《田子方》謂:“得至美而游乎至樂,謂之至人?!背尚⑹瑁骸胺蜃C于玄道,美而歡暢?!保ǖ?11頁)相比之下,非常明顯,對“真人”的描述側重的是其合于道,德充于內,充實博大之象。天人、神人、圣人、至人、真人,這五個理想人格類型中,“真人”與“道”關系最為密切,也最能代表莊子思想的獨創(chuàng)性。

“真人”是充實以道以德的人,說到“充實”,自然會聯(lián)系到孟子著名的命題“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孟子·盡心下》)。⑤焦循撰,沈文倬點校:《孟子正義》,北京:中華書局,2017年,第1071頁。下引均據此本,僅隨文夾注。孟子的充實,是要用不斷地學習去充實道德主體,莊子的充實剛好是向相反方向發(fā)展,不是要建立一個道德主體,而是要去掉所有的經驗判斷,回歸自然賦予的“德”,不要任何后天的教化、知識。與此相關的是,莊子和孟子都談到“氣”,莊子的氣,是虛而待物的,是道的構成物質,無所不在,流布天地萬物。孟子的浩然之氣,也是塞于天地之間,但是要“配義與道”,是“集義所生”(《孟子·公孫丑上》,第216、218頁),這個氣是有道德內容的。

《莊子》的真、真人,都有充實義,那么,《大宗師》提出的重要命題“有真人而后有真知”的“真知”,從“真”的詞源義充實角度解讀,有何意蘊呢?

四、真知:內通心徹的整全性感知

“有真人而后有真知”這個命題意味著“真知”與“真人”的體道方式密不可分。關于“真人”與“真知”,學界已有很多深入的論析。比如王夫之闡釋“古之真人……其天機淺”一段,曰:“此真知藏密之體也。知藏于內而為證入之牖,雖虛而固有體,藏之深淺,知之真假分矣?!薄罢嫒酥c眾人,一間而已。無浮明斯無躁氣,隨息以退藏而真知內充,徹體皆天矣”。①王夫之著,王孝魚點校:《老子衍 莊子通 莊子解》,第132頁。真人與眾人的區(qū)別在于:真人內充真知,真知為真人內在的深切感知和體驗。張世英在《哲學導論》(第三版)中說:“‘真知’當然不是像西方哲學傳統(tǒng)那樣指認識自然,而是指悟‘道’,也就是以道觀物,達到天人合一,以見物無不齊,物我不分?!保ǖ?73頁)鄭開指出:“道家以體驗為核心與特征的知識語境,恰恰說明了體道(體驗道的真理)在最根本的意義上意味著超越的精神境界,而不是獲得確切意義上的知識(epstēmē)?!雹卩嶉_:《道家形而上學研究》(增訂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9年,第360頁。楊國榮提出《莊子》區(qū)分了體道之知與極物之知,“真知”是以道為內容的,極物之知是經驗之知,指向外部對象,“真知”旨在提升人自身的存在形態(tài),蘊含著認識與涵養(yǎng)、認識方式與存在方式的交融。③楊國榮:《體道與成人——〈莊子〉視域中的真人與真知》,《文史哲》2006年第5期;《真人與真知——〈莊子·大宗師〉的哲學論旨》,《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20年第6期。這些觀點準確地概括出“真知”的特點:是實踐性、體驗性的知,也是存在論層面上的知。從詞源學角度探討“真人”與“真知”的意蘊,會加深我們對上述論斷的理解,并有所補充。

“真”的詞源義是充實,由此可引申有完整義,而強調完整、融貫地認知,是《莊子》認識論的突出特征?!罢嬷钡摹爸?,偏重于用作動詞的感知、體認之義,而不是作為名詞的知識。真知,不是真理,而是對道的感知和體認。真人對道的感知和體認方式,有其特殊性,是使各種感覺、知覺統(tǒng)合為一,超越各個感官單一的知覺,以達到對道的整全、渾融的體認。

言及真人的體道方式,必會涉及“坐忘”,所謂:“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謂坐忘?!保ā都尅?,第290頁)對此,論者甚眾,對“大通”一詞的解釋并無歧義,認為指代道,但是并沒有從體道方式的角度詳細分析。在《大宗師》這個語境中,“墮肢體”“離形”,是讓身體完全放松,“黜聰明”“去知”,是停止眼睛有目的地向外觀看,停止耳朵有目的地傾聽,除去后天形成的各種指向外物的經驗、分析和判斷。同時,內在的一切知覺自然地融貫相通,內在的、整體的、渾融的對道的感知便自然展開,這便是“大通”。大通,既是內在各種知覺的相通,又是人與道及萬物的相通。這種大通之知,其他篇章也有表述?!锻馕铩吩唬骸靶膹貫橹獜貫榈??!保ā都尅罚?31頁)心的各種功能融貫會通便是知,融貫會通的知便是德。知,是完整、不加分析的感知方式?!度碎g世》所述“心齋”也含有這層意思。

仲尼曰:“一若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于耳,心止于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保ā都尅?,第152頁)

這段文字講的是停止感官本來的功能,不用耳朵聽,不用心去聽,都是要去除對外界的感知。用氣去聽,則是要發(fā)展內在的感知,要用整體生命去感知,感知的對象和內容就是道。

《知北游》篇以問道體道為主旨,嚙缺問道于被衣一段有助于理解真人體道的方式,也有助于理解何為“真知”。文云:

被衣曰:“若正汝形,一汝視,天和將至;攝汝知,一汝度,神將來舍。德將為汝美,道將為當居。汝瞳焉如新生之犢而無求其故!”言未卒,嚙缺睡寐。被衣大說,行歌而去之,曰:“形若槁骸,心若死灰,真其實知,不以故自持。媒媒晦晦,無心而不可與謀。彼何人哉!”(《集釋》,第734—735頁)

所謂“一汝視”“攝汝知”“一汝度”,指的是集中、統(tǒng)合、專注于知覺,收攝理性判斷,以身心為館舍,之后,神、德、道將入駐身心,眼睛如初生牛犢自然能視,但不會探究現(xiàn)象后面的原因?!靶稳糸潞 睅拙洌瑢懙氖巧眢w處于靜止狀態(tài),心也停止了思慮活動,此時所謂“真其實知”,是讓感官對外界的感知充實其心,不運用理智推斷。“真其實知”的“真”是動詞充實,“知”,是感知、知覺,不是知識。“無求其故”和“不以故自持”的“故”,指的是推動現(xiàn)象生成的因素,《說文》:“故,使為之也?!倍巫ⅲ骸胺矠橹赜惺怪??!保ǖ?23頁)被衣所述是體道的境界,身與心雖然是靜止的,然而,知覺并非同樣靜止,反而是自然、自發(fā)地發(fā)揮其感知的作用,充分地體驗道,這種體道的方式,就是真知。

通常的“知”,要通過思考去探究客觀世界,《莊子》一書則反其道而行之,要求去思、無心,強調的是感知,讓道為身體所感知。知,不是去認識客觀世界,不是去獲得知識、建構知識系統(tǒng),而是通過凝聚、融貫素樸的知覺去感受大道,被動地、完整地感受道的完整性,同時感受到生命的升華和超越?!肚f子》的真知,既指向道,也指向回歸自身的生命。真知,是發(fā)掘內在的、原始的、未經任何教化的感知,是讓道進入我們的知覺,灌注于我們的生命之中。真知之時,心中當有充盈、盛滿之感。

還有一個問題需要探討?!坝姓嫒硕笥姓嬷边@個命題是在辨天人的背景下提出的,天人之辨與“真知”有什么關系?先看原文:

知天之所為,知人之所為者,至矣。知天之所為者,天而生也;知人之所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養(yǎng)其知之所不知,終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集釋》,第229頁)

雖然,有患:夫知有所待而后當,其所待者特未定也。庸詎知吾所謂天之非人乎?所謂人之非天乎?

且有真人而后有真知……(《集釋》,第231頁)

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其一與天為徒,其不一與人為徒,天與人不相勝也,是之謂真人。(《集釋》,第239頁)

這段話包含四層意思。第一,從知的層級角度看,如果能區(qū)分“天之所為”和“人之所為”,就已經達到知的極境。什么是“知天之所為”?順應自然自發(fā)的方式而保有生命。什么是“知人之所為”?用認知所能達到的極限涵養(yǎng)其認知能力以外的領域,以盡天年。第二,對上述的辨天人之知進行了否定:“雖然,有患?!敝饔^的知并不可靠。主觀分別的天、人,未必符合實際。認知需要依賴確定的對象,可是認知的對象卻處于不確定性中。那么,怎么能知道我所認知的天確實就是天,而不是人,我所認知的人確實就是人,而不是天呢?第三,“真知”需要一個特殊的主體“真人”,有了這個特殊的主體,才能有“真知”,“真人”是實現(xiàn)“真知”的前提。第四,回到天人之辨,從天人之辨的角度解說何為“真人”。

需要辨析的是,“真人”既有“一”的一面,與天為徒;也有“不一”的一面,與人為徒。怎么理解這看似矛盾的說法呢?從知的角度來看,其不一者,乃以耳為耳,以目為目,耳司聽,目司看,感官各司其職,互不相通,各自感知外物的某一特性,有目的、有意識地進行辨析與分別,這種分別性的感知便是“與人為徒”;其一者,乃不以耳為耳,不以目為目,不局限于各自的功能,而是內通、心徹,自發(fā)地統(tǒng)合、融貫各種感官的知覺,自然而非有意識地打通耳目等各個感官的知覺,即《人間世》所謂“夫徇耳目內通而外于心知”(《集釋》,第155頁)。內通、心徹之知,整全性的感知便是“與天為徒”。天,更多指向的是人的感官自然、自發(fā)地發(fā)揮功能和作用。比如,我們只要一睜開眼,并不需要經過自主自覺的意識,眼睛自然就會看,耳朵自然會聽,或者說外物自然會進入眼與耳,完全不需要思考,這就是“天”。如果有意識、有目的地去看、去聽,這就是“人”?!罢嫒恕钡捏w道方式,就是順應感官天然自發(fā)的所為,不以有意識的活動去減損對道的體認,不以人的意識去輔助天之運行方式。天與人,是兩種認知方式。天,代表渾融整全的、不加析分、不持價值判斷的方式;人,代表部分的、分析的、持有價值判斷的方式。天與人本來矛盾沖突,但真人能夠做到天人不相勝,在其感知大道的過程中,既有人的方式參與,要經過有意識地黜聰明、離形去知的精神修煉;也有天的方式參與,最終所達到的渾全整貫地感知大道便是“天”。真人不以心損道,不以人助天,對道的體認始于人而終于天,這便是天與人不相勝?!缎鞜o鬼》曰:“以目視目,以耳聽耳,以心復心。若然者,其平也繩,其變也循。古之真人,以天待人,不以人入天?!保ā都尅罚?60—861頁)這也是從天人關系角度看真人,與《大宗師》所述一致。天,具體化為目、耳、心的本來功能。真人讓目、耳、心發(fā)揮天然的功用,目之所見、耳之所聞,回復本來的狀態(tài),這是以天待人。不以人入天,指的是真人不用人為的價值觀念去干擾目、耳和心自然產生的諸種感知。

《大宗師》篇探討真知,將知與生命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知天之所為,天而生;知人之所為,能終天年,這是“知之盛”,“真知”最大的作用當是其對生命的涵養(yǎng)。真知,通過生命的整全性感知而實現(xiàn)?!娥B(yǎng)生主》一開篇也論述知與生命的關系:“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矣?!保ā都尅罚?21頁)去除人類世代累積起來的知識架構和理性推斷,喚醒生命內部本始的、充滿生氣的、涵攝性的感知,這就是真知。

結 語

從詞義辨析入手分析哲學概念的內涵,這種研究方法古已有之?,F(xiàn)代學科分類體系也未能阻斷這一方法的運用。近些年來,越來越多的哲學、文學和語言學專業(yè)的學者自覺地將傳統(tǒng)訓詁方法與哲學研究相結合,成果頗豐。這里僅就從詞源學進行哲學研究提出幾點思考。

首先,從詞源學角度分析哲學概念,尤其是面對早期哲學文本有其必要性。詞源學角度的探析有別于詞匯意義的本義考察。通常所做的本義探源,考察的是詞匯意義,而詞源學是在“音近義通”的聲訓基礎上進行研究,要歸納一組詞的共同意義特征,要找出超越表層詞匯意義,潛藏在更深意義層次的核心義素,而這個核心義素往往又迥異于詞匯意義,這就為理解哲學概念提供了新的視角,很有可能催生新的思想認識。

其次,詞源意義與哲學概念之間存在深刻的內在關聯(lián)。詞源意義本身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是基于對個別事物具體特征的認識發(fā)展而來的。尋繹詞源意義,也是在追溯造詞之初人們的思維過程。積淀、沉潛在一個詞語中的詞源意義,本身就蘊藏著一定的哲學意義,包含著對世界的觀察、認知和思考。因而,從詞源學角度切入哲學研究,在學理上有其必然性。

最后,在具體運用時需要注意這樣幾個方面。第一,應當避免同源詞的泛化,盡可能少用通轉。第二,在考察一組同源詞的詞源意義時,要依循訓詁學原理或認知邏輯、思維邏輯,盡可能避免主觀隨意。第三,對那些在同一部著述中多次出現(xiàn)的哲學概念,要避免將詞源意義強行一以貫之。第四,必須進入哲學的語境思考問題,得出的結論既要符合具體的文本語境,又要符合一個學派或一位學者的思想特征及學術旨趣。

總之,從詞源學角度進行哲學研究,雖然只是諸多視角或方法之一,但是,確實能在某種程度上深刻揭示概念的內涵,發(fā)掘其潛隱之義,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安陆市| 甘孜| 齐齐哈尔市| 清新县| 麻栗坡县| 马山县| 古田县| 哈巴河县| 浏阳市| 大埔县| 铁岭市| 同德县| 繁峙县| 许昌县| 湘阴县| 宁明县| 威远县| 梓潼县| 攀枝花市| 西藏| 安岳县| 赤壁市| 儋州市| 乐安县| 肇州县| 黄浦区| 香河县| 门头沟区| 阳山县| 灵璧县| 定日县| 宁陵县| 正镶白旗| 卢龙县| 旺苍县| 廊坊市| 罗源县| 临高县| 汕尾市| 德庆县| 嘉禾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