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是中國教育體系中極具特色的部分,浙江省的小學數(shù)學教研在全國頗具影響?!读x務教育數(shù)學課程標準(2022 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在“課程實施”部分,第一次增加了“教學研究與教師培訓”內容。以此為契機,我刊副主編邢佳立圍繞“浙江省小學數(shù)學教研的實踐與特色”對部分相關人員進行了訪談。
邢佳立:“新課標”在“課程實施”中增加了“教學研究與教師培訓”內容,這是我國第一次在課標這樣的綱領性文件中對此提出要求。唐老師,您參與了本輪“新課標”的制定,您能談談這有什么特別的意義,以及在后繼課標落地實施的過程中,怎樣才能更好地發(fā)揮教研員的作用嗎?
唐彩斌:在國際視野下,教研是中國的特色,在中國的教研里,我們浙江省一直爭當排頭兵,做出了很多示范性、引領性的轉型與變革。眾所周知,在前20 年的課程改革中,教研員做出了很大的貢獻,相信在今后依舊如此。課程標準的制定過程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結合,是問題導向與目標導向的結合,本次“新課標”的起草及征求意見的全過程,都融入了很多來自教研員的智慧。我們知道,標準的制定還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如何將“新課標”的“精神”“理念”在日常教學中貫徹執(zhí)行。從“新課標”的文本到教師的日常課堂,這中間需要語言的轉譯。將標準中的政策語言和專家的理論語言,轉化為教師的教學語言,這中間需要各級各類教研員起到橋梁的作用?;诤诵乃仞B(yǎng)導向的“新課標”,無論是“教學提示”,還是“學業(yè)質量標準”,在制定時都為基層的創(chuàng)新實踐留下了很多的空間和機會,希望廣大教師能夠發(fā)揮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期待基層在標準落地實施時能夠進行整體的設計。而教師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這個整體的設計需要學校層面、區(qū)域層面及省市層面的教研團隊給予支持,讓“新課標”更好地實施,讓學生的素養(yǎng)真正得以提高。
邢佳立:浙江省小學數(shù)學教研活動在全國范圍內一直都極具特色。今天參與訪談的有資深大學教授,有著名特級教師,有市、區(qū)級層面的教研員,也有來自一線的校長、教師。請各位從不同的角度,談談浙江小學數(shù)學教研活動的組織與實施有哪些做法或經驗可供大家借鑒與參考。
郭華:我先來說說吧。邢老師的問題是“有哪些做法或經驗”,而我想說的是這些做法或經驗背后的思想。從全國范圍看,我們有比較龐大的教研員群體,有很多專門組織教研活動的人,但真正圍繞“如何教研”做研究的還真不多。人們通常會去關注名師,關注好課,但很少去關注名師、好課背后“為他人做嫁衣裳”的教研員。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好課燎原——斯苗兒和她的教研故事》,應該是寫教研員的第一本專著。書中介紹了斯老師團隊創(chuàng)造的“三段十步”現(xiàn)場改課教研范式。在了解具體的范式前,我們應追問的是“斯老師為什么會想到要用這樣的方式做教研”,這樣的方式背后想解決和能解決的到底是什么問題,這比方式本身更重要。我們更應關注的是如何處理教學、教研和教研員這三者之間的關系。教學的基本問題是要處理好教師、學生和知識之間的關系,其目的是促進學生的成長;教研是為了幫助教師處理好教學的基本問題,進而成就教師;而教研員是通過助力教師成長,間接助力學生成長的重要群體。教研員要有大格局與大視野,因為教研員往往都是區(qū)域內的學科“首席”,在本區(qū)域的教學中起著重要作用,這就要求他們必須用好自己“隱形的權力”。斯老師提出組織教研活動的最終目的是給學生提供一節(jié)節(jié)好課,現(xiàn)階段她關注的是如何讓多數(shù)人上好多數(shù)課。這樣的立場她不是口頭上說說,而是通過開展如“現(xiàn)場改課”“單元整體教學研究”等活動扎扎實實做出來,這些更值得大家學習借鑒。
楊海榮:不“折騰”、不“跟風”是浙江省小學數(shù)學教研的一大特色。我們追求的是在不改變教學秩序的情況下,在不做顛覆性改革的背景下,讓課堂教學靜悄悄地、緩慢而有力地逐步推進?!皢卧w教學”目前在全國已經有較大影響,新課標中提出,要“改變過于注重以課時為單位的教學設計,推進單元整體教學設計”。這正是我們2016 年最開始做這件事的初衷。當時主要是為了更好地貫徹落實“以生為本,因材施教,既做加法又做減法”這一浙江省課改的政策導向,解決學生的現(xiàn)實起點遠遠高于教材邏輯起點的問題,解決小學階段開設拓展性課程的時間哪里來的問題。實驗最初,只有幾所學校不到10位教師愿意在教研員的帶領下參與這項研究。那時,因為教學內容的大幅度整合挑戰(zhàn)了原有的課堂教學觀念,所以在實驗推進過程中質疑聲不斷。我們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沉下心來立足課堂,從一年級開始,逐冊按照教材一個單元一個單元地進行研究與實踐。慢慢地,不少教師在實踐中看到了課堂上學生面貌的積極變化,才認識到單元內容結構化整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這件事情斯老師帶領我們靜悄悄地做了幾年以后,才引發(fā)了較大范圍的關注,還在2020年全國小數(shù)會第十九屆年會上做了介紹。目前,相關研究成果獲得了浙江省2021年基礎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單元整體教學已經在浙江省甚至全國有了燎原之勢。和郭教授的想法一樣,我想說的是,對于“單元整體教學”的研究成果,大家可以采用“拿來主義”,也可以“有保留地批判”,而做這件事情背后的根“教學研究要從實際需要出發(fā),扎根教師真實需求,為學生成長服務”,是我們做教研員,做教師培訓工作的人應具備的“基本常識”。
袁曉萍:的確,浙江省的小學數(shù)學教研是扎根在教學實踐中的。我們的名師各有特點、各具特色,但也有共同的價值追求,那就是“學生立場”。作為數(shù)學教師,怎樣體現(xiàn)學生立場呢?那就是上好每一節(jié)平平常常的課。斯老師常掛在嘴邊的“課比天大”的背后,體現(xiàn)的就是“學生立場”這一樸實的理念。課,是教師最好的作品,好課需要多磨。比如“現(xiàn)場改課”近年來已經成為浙江省小學數(shù)學教研的“金字招牌”,但值得注意的是,“現(xiàn)場改課”只是方法和手段,這種方法是在實踐摸索中逐步“長”出來的。背后反映的是基于學生立場的教研理念和思維方式。
邢佳立:袁老師能講得更具體些嗎?
袁曉萍:在網絡如此發(fā)達的今天,聽“各路神仙”的講座,看各位名師的課堂教學,都已經非常方便。但現(xiàn)實中我們發(fā)現(xiàn),很多青年教師讀了很多專家的文章,聽了很多特級教師的課以后,自己依然上不好課,這成了他們成長中的痛點。改變“備課、上課、說課、聽課、評課”等一系列行為的“三段十步”教研方式,改評課專家的“說給你聽”變成“上給你看”,就是基于這樣的痛點應運而生的。我從1998 年第一次跟斯老師一起磨課到現(xiàn)在,已經不知道有多少次接受斯老師的“炮火”,從“你調查過學生已有的基礎嗎?你關注學生是怎么學的嗎?你的課中是怎么體現(xiàn)學生思維過程的”到“曉萍,這個環(huán)節(jié)你上給老師們看看”,這么多年來,我們的教研方式從一遍遍在磨課中思考,到一次次在改課中創(chuàng)造,方式可能在變,但“學生立場”這個基本點一直沒有變,我們的教研方式也一直都是在“讓多數(shù)教師上好多數(shù)課”這個價值追求的指導下逐步“成長”的。
邢佳立:袁老師提到的“現(xiàn)場改課”,在2021年第十四屆國際數(shù)學教育大會上作為中國經驗進行了160分鐘的專場展示,引發(fā)了很多關注。我注意到,很多省市的教研員都對這一方式的效果表示肯定,但也有很多人說“學不來”。
斯苗兒:我們的教研活動轉型,很多都是從被質疑開始的?,F(xiàn)場改課是聽、評課方式的變革,也被質疑過。有很多人說我評課太犀利,不顧及教師的面子,“民憤”極大。所以經常有教師說:斯老師,我們喜歡聽你評課,但你不要評我的課。
俞波:是的。我在省教研室掛職學習的那段時間,多次參加過現(xiàn)場改課,所以這個問題我比較有發(fā)言權。參加現(xiàn)場改課這樣的活動的確需要很強的心理素質。我記得,在一所農村學校第一次和斯老師一起參加“現(xiàn)場改課”活動。活動前,斯老師布置了課題,讓這所學校數(shù)學教研組的全體教師先集體備課,然后現(xiàn)場抽簽,確定一位教師模擬上課。模擬上課中發(fā)現(xiàn)問題后,斯老師直接點名,請俞正強、唐彩斌兩位特級教師現(xiàn)場示范模擬上課,然后再經過討論、修改,最后抽簽確定上課教師。整個過程真叫驚心動魄??!但這樣的改課活動現(xiàn)場,沒有一個是局外人,這樣的教研能讓教師們共同參與,體現(xiàn)的是集體智慧的分享,而不只是專家的信息傳遞,這是真教研。因為所有人都有可能抽簽成為上課教師,所以在集體備課的過程中,同一個團隊的教師真正做到了互相合作。活動全程中每一個人都不敢走神,都害怕一不小心因為漏掉了哪個細節(jié),導致上臺時無法展示團隊的思考。對這樣的活動我們是“又怕又愛”,我們在“被虐”中快速成長。所以,我掛職結束擔任長山小學的校長后,第一件事就是把這樣的教研方式帶到學校,跨學科推廣。
陳麗紅:我是一名有二十幾年教齡的一線教師,工作中我是一個在“流水線”上操作的人,只要學生的數(shù)學成績不賴,家長口碑不錯,領導就不會來找我。這當然是我竊喜的,但我內心也有迷茫,難道我就這樣在教室里每天重復著昨天的故事到退休嗎?直到有一次,我陰差陽錯,抱著“蹭課”的態(tài)度到了“改課”教研活動的現(xiàn)場。教研活動中,我看到斯老師直接沖到臺上接過上課老師的話筒,那尷尬,不在現(xiàn)場的你是體會不到的。我看到教齡兩年的小姑娘雙腿在瑟瑟發(fā)抖,我看到教齡二十幾年的老教師面紅耳赤,我也看到了專家教授各執(zhí)一詞的現(xiàn)場爭論,看到了不同的人用同樣的材料、根據同一份教案上出了一節(jié)課的不同味道……在那場活動中,我也被全程卷入其中。在震撼中我忘記了年齡,忘記了自己與特級教師、青年教師之間的“鴻溝”,在共同改課的過程中,我看到了那一節(jié)課是如何在“基于學生立場”上生根、發(fā)芽、修剪,逐步成形的。
邢佳立:現(xiàn)場改課時,不管身份地位高低,不管年齡大小,任何的觀點、主張都可能要接受同伴的考問,這的確是有點“痛”的。但我們是不是可以這樣理解,這是一種撕裂后迎來重生的痛,是“痛并快樂”著的。改課時表面看起來的“犀利”背后,是只追求教學真諦的“安全”。
俞正強:是的,痛是當時的感受,快樂是成長后的歡愉。如果教師能把每一節(jié)課都上好,一定會受到學生的喜歡,一定會受到家長的追捧,一定會受到學校領導的尊重,一定會成為一個美麗的人。斯老師是一位真誠地想幫老師把每一節(jié)家常課上好的人。無論是新手教師、名師特級,還是鄉(xiāng)村教師,都是她心心念念幫助的對象。如果說“學不來”,我覺得可能學不來的是個體風格,但我們要學的不是具體的風格,而是教研員要有明晰的教學主張,特級教師要有“放下身段”、打破自我、從頭開始的勇氣,教研活動要讓參與者真正地全情投入。
邢佳立:你們的分享讓我想到,教師的成長是在持續(xù)改課中實現(xiàn)的,但一節(jié)課是不是好課,具體的標準卻是動態(tài)發(fā)展的。所以,作為教研員,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不是當裁判員判斷一節(jié)課的好壞,而是通過建機制、搭平臺,促進教師去思考如何將課上得“比自己原來的更好”。好教研應該把每一個參與者都“拖下水”,讓研究真實發(fā)生。
朱國榮:邢老師的總結又把話題拉回到我們的教研上來了。我是一個已經在教研員崗位上工作20余年的“老教研”,和大多數(shù)教研員一樣,我也一直期望通過教研引領,達成“讓多數(shù)人上好多數(shù)課”“大面積提升區(qū)域教師水平和教學質量”的目標。但事實是,回顧組織開展的那么多的教研活動,我發(fā)現(xiàn)自己的工作成效主要體現(xiàn)在促進區(qū)域內名優(yōu)教師的成長上,而對普通教師特別是對新手教師確實關注甚少、引領缺位。我想,這主要是組織教研活動的方式存在問題。當我們請來的專家侃侃而談、坐而論道時,當我們指導的名師精彩展示、示范教學時,當我們組織研討、深度引領時,我們更應該不斷追問:參加活動的教師喜歡這樣的教研方式嗎?他們真心卷入其中了嗎?這樣的教研方式能有效促進他們教學理念更新、教學行為改進嗎?或許,在很多教研活動中,多數(shù)教師只是看客,只是來欣賞和模仿的。如果沒有任務驅動,不需要發(fā)言表達觀點,培訓有效與否全靠教師自己接受內化,那么大多數(shù)教師在培訓中的收益將是低下的。
邢佳立:的確,教研應指向“多數(shù)人”。把專家教師、普通教師和新教師一起卷入,讓參與教研活動的每一個人都是“被磨”的對象,都是活動的主角,都有明確具體的研究任務,或許,這就是好教研該有的樣子。
邢佳立:浙江省小學數(shù)學教研會形成這種求真務實、兼容并蓄的風格,與做了30余年小學數(shù)學教研員的斯老師一定有很大關系。斯老師,能跟我們談談您在如何做教研這件事上的思考嗎?
斯苗兒:30多年的教研歷程,也是自己不斷成長的過程。我從不知道怎么做教研到有自己的教研主張,依靠的是身邊的優(yōu)秀同事和省教研室的工作機制。我們的教研主張和做法離不開浙江省教研的大氛圍,我們的工作思路和成效也正是浙江省教研整體面貌的一個縮影。
回顧30 余年,常規(guī)教研活動的組織和日常的調研都離不開課堂。關于課,我一直在做兩件事,一件是讓教師認同和實踐“好課”,開展“好課多磨”,另一件是尋找和搭建推廣“好課”的平臺,助推“好課燎原”。前者側重課堂變革,后者側重教研創(chuàng)新,但無論是“好課多磨”還是“好課燎原”,事實上,都在不斷地思考和回應三個問題:為什么要進行課堂變革?為什么要進行教研創(chuàng)新?課堂變革與教研創(chuàng)新有什么關系?
教研員要在推進課堂變革中時刻把握好方向,所以我們在眾多教學口號中牢牢地把“學生立場”作為價值引領,把“用戶至上”的思維方式用到教師教學與教研員的工作中。教研員與教師組成教研實踐共同體,目標就是不斷推進“學生立場”在課堂的落地。
“現(xiàn)場改課”是教師課堂變革的切入口,也是教研員和教師共同研究的平臺。教研創(chuàng)新,就是不斷地把教師推到教研的主體地位,改變“聽聽激動、想想感動、回去不動”的教師參與教研的狀態(tài),尋找教師高質量參與教研的機制?,F(xiàn)場改課教研方式的應運而生,只是想讓指導專家不再只是“觀點輸出”,讓聽課教師不再只是“袖手旁觀”,讓上課教師不再只是“等待表揚”,讓全體參與教研活動的教師真正經歷一場從“想上好課”到“能上好課”的體驗式學習。我們一直在努力創(chuàng)建能推動課堂變革、教研轉型和教師成長的平臺,形成教師共同發(fā)展的耦合機制,建立持續(xù)改進的、平等的教研文化。這是我作為一個教研員的初心和使命。特別高興的是,我們這樣的主張和做法得到了高度認可,“促進學習真正發(fā)生的‘現(xiàn)場改課’教研范式”獲得了2021年浙江省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特等獎,我把30 余年的教研實踐進行了梳理,形成了《好課多磨——斯苗兒“現(xiàn)場改課”的理念與實踐》一書(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俞正強:人世間有許多美好的事情,對于從教多年的我們來說,能看到“好課燎原”可能是許多美好的事情里面最值得激動的事了。真心希望所有的教育研究者、教師培訓者都能不忘“基于學生立場”“助力教師成長”的初心,希望我們中國教研的明天比今天更好。
邢佳立:謝謝斯老師,謝謝各位老師。《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和各科課程標準頒布后,通過教師培訓提升教師群體共識,是“新課標”理念由應然走向實然的必經之路。因此,我們在今天討論教研與教師培訓特別有意義,希望我們今天的討論能引發(fā)更多的教研員、教師培訓者的思考。再一次感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