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廣鑫,劉春晶
(遼寧師范大學,遼寧大連 116029)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fā)布的《第47 次中國互聯網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顯示,截至2020 年12 月我國網民規(guī)模達9.89 億人,互聯網普及率達70.4%,在我國網民群體中最多的是學生,占比為21.0%[1]。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青年的理想信念關乎國家未來。青年理想遠大、信念堅定,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無堅不摧的前進動力”[2]。近年來,新媒體技術的快速發(fā)展以及資本市場的助推使“泛娛樂化”現象充斥網絡空間,污染網絡生態(tài)環(huán)境,動搖大學生理想信念。因此本文以大學生為考察對象,以網絡空間為研究場域,闡發(fā)“泛娛樂化”現象對大學生的影響以及尋求有效對策,以期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理想信念。
網絡“泛娛樂化”是指隨著資本不斷逐利并依托網絡新媒體技術造成“娛樂越界”,即娛樂滲透到經濟、政治、文化等領域,甚至導致“娛樂至上”傾向。
一是內容上凸顯娛樂價值。主要體現為網絡流行語的塑造,淡化原有語言的邏輯性和嚴肅性,盡顯娛樂思維和心態(tài)。為追求經濟效應,網絡新聞傳播快餐式、娛樂性的信息,致使新聞內容浮淺。影視作品的質量較低,在內容上忽視思想性與藝術性,導致一些內涵低俗的電視劇、綜藝節(jié)目作品充斥網絡空間。
二是形式上過度追求娛樂。主要表現為惡搞式娛樂,例如擺脫思想束縛,側重狂歡特性,諷刺道德價值的表現手段;調侃式娛樂,是以置身事外的態(tài)度審視社會問題;炒作式娛樂,是伴隨著網絡應用日益普及而出現的文化現象,帶有較強的商業(yè)功利性指向[3]。
三是功能上異化娛樂屬性。隨著網絡新媒體技術的發(fā)展,在網絡“泛娛樂化”影響下,娛樂功能逐漸被資本所操控而產生異化。這種異化突出表現在網絡領域,具體為網絡直播亂象。某些網絡直播平臺為了追逐經濟利益而違背道德標準,主動迎合享樂主義、消費主義和功利主義等非主流意識形態(tài)。
馬克思認為“不被直接生產勞動所吸收,而是用于娛樂和休息,從而為自由活動和發(fā)展開辟廣闊天地”[4]??梢姡谧杂蓵r間內娛樂是人們閑暇時的主要活動,本質是在自由時間內進行勞動生產之外為促進人的發(fā)展而進行創(chuàng)造性活動。因此娛樂的核心本質應該是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但網絡“泛娛樂化”將娛樂作為最高的價值原則。
首先,從資本邏輯的角度來看,“泛娛樂化”是娛樂在資本力量操控下并借助網絡新媒體技術傳播蔓延。資本固有本質是“資本只有一種生活本能,這就是增殖本身,創(chuàng)造剩余價值,用自己不變部分即生產資料獲取盡可能多的剩余勞動”[5]。所以資本為了達到自身增殖的目的,不斷將網絡產品服膺于娛樂屬性。
其次,在網絡新媒體技術發(fā)展下,娛樂逐漸淪為資本增殖的工具。娛樂服務資本的特點使得網絡產品容易被有圖謀的創(chuàng)作主體所利用,裹挾著各種非主流意識形態(tài),在網絡中肆意傳播。在網絡“泛娛樂化”中以消費主義意識形態(tài)最甚,消費主義意識形態(tài)實質是過于關注個人化的消費利益和空虛的價值欲望。消費主義是資本為了擴大利潤化并通過網絡媒體不斷制造消費欲望,繼而把獲取物質財富作為個人的價值取向。
最后,隨著現代社會的發(fā)展,大學生更注重個性化發(fā)展。網絡空間中充斥的“泛娛樂化”現象所營造的娛樂性、刺激性的虛擬世界恰好與他們所追求的“新、奇、異”同頻共振??傊?,網絡“泛娛樂化”本質是在資本邏輯助推下,借助網絡媒體技術的快速發(fā)展,將娛樂滲透到各個領域,出現“娛樂至上”傾向,試圖用娛樂代替一切思想和行為,弱化大學生的精神世界,以消費主義意識形態(tài)為核心,造成大學生理想虛無和信念缺失。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6]。隨著資本邏輯的運作、消費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侵蝕,網絡“泛娛樂化”現象越來越呈現出去中心化、個體化以及逐利化特征,給大學生樹立正確理想信念帶來了一定挑戰(zhàn)。
去中心化最早是美國學者波斯特提出的一種新的信息傳播趨勢,主要指處處都是中心的網絡結構。需要注意,這里強調的不是沒有中心,而是在網絡技術助推下什么都可以形成中心,營造人人都可以成為網絡“泛娛樂化”內容的傳播者和接受者的氛圍。一方面,網絡“泛娛樂化”將“娛樂至上”作為唯一價值,將娛樂之外都作為虛無,具有反權威性。它們調侃歷史事件、惡搞英雄人物、戲謔文化作品,都是為了獲取利益,不斷使娛樂底線越過道德底線,致使膚淺化、碎片化的內容借助網絡用戶肆意擴散。由于部分大學生對理想信念的認知水平有待提高,而碎片化的內容進一步弱化了大學生的思辨能力,使得大學生對真理的追求容易出現偏離。另一方面,網絡“泛娛樂化”的去中心化致使被資本操控的以娛樂性為主的網絡產品裹挾著各種非主流意識形態(tài),散播不良信息。常見手段是用歷史人物作為笑點來吸引大眾觀看,甚至是洗白一些反面人物,別有用心地隱藏著虛無歷史的事實,企圖用歷史虛無主義消除大學生對崇高理想信念的認知。
個體化是指現代社會越來越注重個人的感受,自主性和主體性明顯增強,突出個體價值的重要性。在網絡“泛娛樂化”中個體化傾向更加明顯,大眾更注重表現自我,他們關心自我價值的實現和自我快樂的滿足。一方面,在網絡“泛娛樂化”影響下他們更傾向于滿足個人需求,向往精神自由,沉浸感官刺激,樂于短暫愉悅。長此以往,會削弱大學生的責任感,消解其對理想信念的認同。另一方面,網絡“泛娛樂化”的個體化傾向重塑了個體和集體的關系。理想信念認同崇高精神,而且“崇高精神的價值落腳點常被安置在國家、民族等共同體之中,換言之,我國的崇高精神在這種話語表達中凸顯鮮明的集體主義情懷”[7]。
隨著網絡“泛娛樂化”的發(fā)展,逐利化特征越來越明顯,由此引發(fā)的消費主義、拜金主義和功利主義等非主流意識形態(tài)動搖著大學生追求崇高的理想信念。一方面,大學生受網絡“泛娛樂化”的逐利化特征影響,刷短視頻、看網絡直播認為網紅和明星生活輕松還能獲得高額利潤,久而久之部分大學生的價值觀開始偏向功利化,以個人欲望為標準,忽視對未來理想生活的構建;更加關注滿足個人需求,逐漸遠離崇高理想,陷入理想世俗化。另一方面,部分學生受到消費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沖擊最大,遮蔽人生理想信念。而消費主義意識形態(tài)主張享樂主義和利己主義,是以資本攫取為本質,沒有實質的價值觀。主流意識形態(tài)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是以集體主義和共產主義為主,最終目標是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顯然逐利化的非主流意識形態(tài)與馬克思主義相對立。因此這種網絡“泛娛樂化”背景下的消費主義意識形態(tài)也在不斷沖擊著對馬克思主義的理想信仰,侵蝕著大學生的理想信念。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理想信念指引人生方向,信念決定事業(yè)成敗。沒有理想信念,就會導致精神上‘缺鈣’”[8]。因此必須堅定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從以下三個方面來抵制網絡“泛娛樂化”的不良影響。
網絡“泛娛樂化”披著“娛樂至上”的外衣扭曲大學生價值觀,弱化大學生對理想信念的認知。在這種情形下,大學生必須要堅定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努力提升自身的思想覺悟,學會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解決問題,認清網絡“泛娛樂化”現象的實質,從思想上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理想信念。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教好馬克思主義理論?!榜R克思主義始終是我們黨和國家的指導思想,是我們認識世界、把握世界、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9]。這就要求教師講好、用好馬克思主義理論,善于運用真實鮮活的例子講述馬克思主義,讓學生真切體會到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重要性,讓學生用馬克思主義指導方法解決現實問題。另一方面,大學生要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樹立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是加強大學生堅定正確理想信念的有效方法,大學生應該從思想上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努力做到“將小我融入祖國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與時代同步伐、與人民共命運,才能更好實現人生價值、升華人生境界”[2]??傊?,要加強堅定崇高馬克思主義理想信仰,筑牢大學生理想信念的思想根基。
新媒體技術的出現推動了“泛娛樂化”現象發(fā)展,以網絡空間為主要傳播場域。因此,要想強化大學生對理想信念的認同,需要用好網絡這個最大變量提高網絡生態(tài)治理能力。一方面,健全網絡法律法規(guī)制度,完善政府監(jiān)管機制。國家針對網絡“泛娛樂化”現象,治理網絡生態(tài)環(huán)境,引導娛樂產業(yè)健康發(fā)展制定相關制度,比如2020 年實行的《網絡信息內容生態(tài)治理規(guī)定》對一些網絡亂象進行整頓;2021 年實施網絡“清朗行動”,主要是整治網絡文娛亂象。另外,要加大政府監(jiān)管力度,以嚴格監(jiān)管機制和有力的懲罰措施更好地管理網絡空間內容的生產者和傳播者。另一方面,規(guī)范網絡媒體平臺,合理運用信息技術。從網絡平臺建設入手進行管控治理,提高內容生產和信息發(fā)布標準。所有網絡媒體平臺應該自覺履行國家制定的法律法規(guī),保障平臺內容生產符合國家主流價值觀。政府繼續(xù)制定平臺相關網絡生態(tài)治理公約并完善網絡平臺舉報機制。此外,合理使用技術能夠有效管理網絡平臺內容生產,比如利用算法技術推送主流價值觀內容,減少虛假低俗信息的傳播。利用數據技術掌握不良信息的來源進行治理,努力為大學生“營造一個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10]。
隨著網絡新媒體技術的快速發(fā)展,海量的信息散播在網絡空間之中,提升大學生媒介素養(yǎng)可以更好抵制網絡“泛娛樂化”傳播不良信息的影響,使大學生加強信息辨別能力,自覺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一方面,理論上學習媒介素養(yǎng)的內容。學??梢圆扇∮腥さ幕顒有问狡占懊浇樗仞B(yǎng)的相關知識,以此吸引大學生主動了解和學習相關媒介知識,使他們自覺辨別網絡“泛娛樂化”傳播的不良信息。此外,詹姆斯·波特認為“媒介素養(yǎng)具有認知維度、情感維度、美學維度和道德維度”[11]?;谶@四個維度可以設置相關理論課程,通過案例分析、實踐教學、理論講授等方式傳授知識,幫助大學生掌握基礎的媒介知識,學習媒介傳播信息的實質,使他們擁有辨別媒介信息的能力,以此強化大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另一方面,增強在實際生活中勇于抵制網絡媒體不良行為的意識。在網絡空間中發(fā)現違背法律法規(guī)、損壞人民利益的媒體平臺或者媒介內容,果斷進行投訴舉報。此外,大學生是網絡信息的傳播者和接收者,也需要做到辨別負面信息,不傳播虛假信息,真正做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這樣不僅加強了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還能引導大學生辨別并抵制網絡“泛娛樂化”現象,堅定樹立崇高的理想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