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夢婷, 張作慧, 陳 鈞, 權鶴太
腦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是一組由各種病因導致的主要累及大腦小穿支動脈、小動脈、毛細血管、小靜脈的臨床、認知、影像、病理綜合征[1]。許多患者臨床癥狀不典型,其神經(jīng)影像學在定義CSVD方面具有核心作用[2]許多研究表明可以使用頭部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作為腦小血管疾病的替代標志物,主要表現(xiàn)為腔隙性梗死(lacunar infarction,LI)、腦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CMB)、白質(zhì)高信號 (white matter hyperintensity,WMH) 和血管周圍間隙擴大 (enlarged perivascular space,ePVS)以及腦萎縮[3]。
越多研究發(fā)現(xiàn)CSVD與認知障礙、癡呆、抑郁、步態(tài)障礙、卒中風險增加和卒中后不良預后有關[1,3,4],增加了巨大的健康負擔。因此,探討對CSVD早期診斷與防治有價值的參數(shù)對開發(fā)目前缺乏的診斷和防治療法至關重要。腦小血管病的發(fā)病機制目前尚不明確,越來越多研究證實炎癥在CSVD中起著關鍵的作用[5]。與炎癥相關的生物標志物在CSVD中的作用引起了廣泛的關注,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比值(eutrophil/lymphocyte ratio,NLR)、血小板/淋巴細胞比值(platelet/lymphocyte ratio,PLR)是已被明確定義的與炎癥相關的生物標志物,已被用作血管疾病(包括心血管疾病、外周血管疾病和腦血管疾病)嚴重程度及不良預后的指標[6,7]。系統(tǒng)性免疫炎癥指數(shù)(systemic immune-inflammation index,SII),是將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和血小板數(shù)量綜合在一起的新型的系統(tǒng)性炎癥指標,由Hu等人開發(fā),首先被用作反映癌癥患者全身炎癥的嚴重程度[8]。先前的研究表明,SII與包括高血壓、腦卒中、冠心病在內(nèi)的幾種心腦血管疾病危險因素及心腦血管疾病有關[9,10],但其與CSVD的關系尚不明確。
本研究通過回顧性分析探討炎癥指標SII與CSVD總負擔的相關性,并分析SII對CSVD中重總負擔的預測價值,為CSVD的早期診斷及治療提供一定的幫助。
1.1 一般資料 連續(xù)收集2020年9月-2022年5月就診于徐州醫(yī)科大學附屬醫(yī)院神經(jīng)內(nèi)科并完善血液學及頭部磁共振成像(MRI+SWI)的患者268例。 其中男性165例,女性103例。 納入標準:(1)年齡>40歲;(2)臨床資料完整,包括一般資料、血液學及影像學檢查。排除標準:(1)存在嚴重心、肺、肝、腎疾病者;(2)存在血液系統(tǒng)疾病及自身免疫系統(tǒng)疾病、感染性疾病、惡性腫瘤等影響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血小板數(shù)量者;(3)有癥狀性腦卒中病史或顱內(nèi)外大血管狹窄程度≥50%;(4)多發(fā)性硬化、腫瘤、感染、中毒或代謝疾病等導致的小血管病變;(5)創(chuàng)傷、蛛網(wǎng)膜下腔出血、腦出血、顱內(nèi)感染或占位性病變;(6)資料不全或影像學圖像質(zhì)量不合格。
1.2 臨床資料收集 收集研究對象臨床資料,包括年齡、性別、體重指數(shù)(BMI)、吸煙史、飲酒史、高血壓病史、糖尿病病史、冠心病病史和其他健康情況等;采集患者入院24 h內(nèi)晨起空腹時靜脈血獲取的實驗室指標如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血小板、甘油三酯、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糖化血紅蛋白、同型半胱氨酸、肌酐、尿酸等,并計算SII(血小板計數(shù)×中性粒細胞計數(shù)/淋巴細胞計數(shù))。
1.3 影像學資料收集 應用德國西門子公司3.0T超導型磁共振掃描儀對所有對象進行頭部掃描,掃描序列包括 T1加權成像(T1weighted imaging,T1WI)、T2加權成像(T2weighted imaging,T2WI)、T2液體抑制反轉恢復(T2fluid 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T2-Flair)、彌散加權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磁敏感加權成像(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SWI)序列。腦小血管病嚴格遵循2013國際CSVD指南[11]進行影像學診斷:(1)LI:直徑3~15 mm,圓形或橢圓形病灶,信號與腦脊液相似,T2-Flair中央腦脊液樣低信號,周圍環(huán)狀高信號;T1WI低信號,T2WI高信號。(2)WMH:分布于側腦室旁和深部白質(zhì)大小不等的異常信號, T2-Flair、T2WI高信號,T1WI等或低信號。(3)CMB:直徑通常2~5 mm,有時可達10 mm,SWI顯示為均勻的小圓形或橢圓形低信號。(4)ePVS:直徑一般小于3 mm,呈線性、圓形或卵圓形,信號強度與腦脊液一致,表現(xiàn)為Flair、T1WI低信號、T2WI高信號。
1.4 CSVD總負擔評分 采用Staals等人提出的CSVD總負擔評分法[12]進行評分,每出現(xiàn)下列其中一項記1分:(1)早期融合的深部白質(zhì)高信號(Fazekas評分2~3分)或已延伸至深部白質(zhì)不規(guī)則的腦室旁白質(zhì)高信號(Fazekas評分3分);(2)存在LI; (3)存在深部CMB;(4)基底節(jié)區(qū)ePVS≥11個??傆嫗?~4分,評分越高,則CSVD越嚴重。
2.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分析 共納入268例患者,平均年齡(59.26±11.25)歲,其中男性165名,平均年齡(60.31±11.44)歲,女性103名,平均年齡(58.61±10.93)歲。CSVD總負擔評分為0分者53例(19.8%),1分者67例(25.0%),2分者58例(21.6%),3分者51例(19.0%),4分者39例(14.6%)。根據(jù)評分結果,將CSVD總負擔分為無和輕負擔組(0~1分)120例,平均年齡(54.93±10.73)歲,中重負擔組(2~4分)148例,平均年齡(63.49±10.19)歲。兩組在BMI(體重指數(shù))、飲酒史、糖尿病、高脂血癥上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吸煙史、高血壓病組間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實驗室檢驗資料分析 兩組患者在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總膽固醇、C反應蛋白、血紅蛋白、白細胞、血小板計數(shù)上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的高密度脂蛋白、糖化血紅蛋白、同型半胱氨酸、肌酐、尿酸、胱抑素C、纖維蛋白原、中性粒細胞計數(shù)、淋巴細胞計數(shù)、SII組間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中重負擔組在SII、中性粒細胞計數(shù)上明顯高于無和輕負擔組(P<0.001),而在淋巴細胞計數(shù)上低于無和輕負擔組(P=0.005)(見表 2)。
2.3 SII與CSVD總負擔評分的相關性分析 Spearman相關分析結果表明,SII與CSVD總負擔評分呈正相關(r=0.384,P<0.001)。
2.4 中重CSVD總負擔危險因素的Logistic回歸分析 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中性粒細胞(P=0.002)、淋巴細胞(P=0.004)、SII(P<0.001)和CSVD總負擔顯著相關。共線性診斷結果顯示,單因素分析中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變量之間均不存在共線性。進行多因素回歸分析后發(fā)現(xiàn)兩組之間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SII(OR=1.002,95%CI1.000~1.004,P=0.028)差異仍然顯著。SII是中重腦小血管病總負擔的獨立危險因素(見表3)。
2.5 分析SII對CSVD中重總負擔的預測價值 ROC曲線和AUC分析顯示SII預測中重CSVD總負擔的 ROC最佳臨界值是388.636,敏感度73.6%,特異度60.8%,曲線下面積=0.702(95%CI0.640~0.765,P<0.001)(見圖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分析
表2 兩組患者實驗室檢驗資料分析
表3 中重CSVD總負擔危險因素的Logistic回歸分析
圖1 SII預測中重CSVD總負擔的ROC曲線
越來越多的人認為免疫炎癥在促進腦小血管病的發(fā)生發(fā)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Robert[13]等人在CSVD患者中發(fā)現(xiàn)了小動脈壁和血管周圍組織的炎癥細胞浸潤。Rajani和Williams[14]等人基于大鼠模型的調(diào)查報告了炎癥和CSVD之間的強大關聯(lián)。然而,其潛在機制和致病途徑尚不清楚,可能有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慢性炎癥引起的內(nèi)皮功能障礙與血腦屏障損傷可能發(fā)揮作用。內(nèi)皮功能障礙和血腦屏障(BBB)滲漏是CSVD的一個重要病理機制[15]。促炎細胞因子可通過損害內(nèi)皮細胞和血腦屏障的功能,并誘導黏附分子和趨化因子的表達,使白細胞滲入大腦受損部位[16],導致神經(jīng)細胞脫髓鞘改變?;罨难“逡部赏ㄟ^CD40L誘導內(nèi)皮細胞表達趨化因子及黏附分子[17]。其次,可能與動脈粥樣硬化有關。炎癥細胞循環(huán)進入受損的區(qū)域可以分泌各種破壞性物質(zhì)(如蛋白水解酶、花生四烯酸、活性氧自由基等),導致血管壁損傷,其強烈的致炎作用,促進內(nèi)皮細胞及血小板活化,而活化血小板釋放出的有絲分裂物質(zhì)和炎癥介質(zhì)可招募更多血小板及白細胞至炎癥部位[18],促進平滑肌細胞增殖及表型轉變,進而導致動脈硬化的發(fā)生發(fā)展[19]。再次,可能與免疫炎癥導致的繼發(fā)性腦損傷有關。當腦損傷發(fā)生,腦內(nèi)固有免疫細胞(如小膠質(zhì)細胞、星型膠質(zhì)細胞等)參與到腦組織的炎癥反應中,同時炎癥損傷內(nèi)皮細胞,導致血腦屏障破壞,外周來源免疫細胞(如淋巴細胞、中性粒細胞等)可通過破壞的血腦屏障對中樞神經(jīng)抗原產(chǎn)生免疫應答反應,并促進炎性細胞向病變部位及周圍浸潤,釋放多種炎癥因子、活性氧、化學誘導物等[20],加重腦組織損傷。另外,在CSVD緩慢進展過程中,神經(jīng)血管單元滲出的血漿蛋白可以誘導慢性炎癥環(huán)境,可以使激活的淋巴細胞與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抗原反應,造成慢性炎性損傷和神經(jīng)退行性變[21]。
近年來,由中性粒細胞、血小板和淋巴細胞而得出的生物標志物因其廉價、容易獲取,而得到了廣泛的研究。SII是由這3種炎癥參數(shù)組成而被定義的一種新型免疫炎癥標志物,淋巴細胞主要與免疫系統(tǒng)的調(diào)節(jié)有關,中性粒細胞則與破壞性炎癥反應有關,而血小板在炎癥、血栓形成和動脈粥樣硬化形成中起著重要的作用[22]。由于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和血小板這3個炎癥參數(shù)結合在一個指標中,SII可以被認為是比NLR、PLR預測宿主炎癥狀況更敏感的參數(shù)[22]。近年來的許多研究發(fā)現(xiàn),SII在心腦血管疾病、代謝綜合征中發(fā)揮了重要的預測價值[10,23]。目前,SII對CSVD預測價值的相關研究極少,最近,Nam等人[24]評估了健康體檢者中SII和CSVD之間的關系,他們發(fā)現(xiàn)高SII與CSVD相關。在研究中,Nam等人還發(fā)現(xiàn)SII和CSVD的聯(lián)系在WMH比在LI或CMB更明顯,究其原因,考慮WMH可能更接近炎癥相關的病理機制。Jiang等人[25]在研究炎癥標志物與社區(qū)人群CSVD的關系中也發(fā)現(xiàn)較高的SII值與腦白質(zhì)病變及擴大的血管周圍間隙的風險增加有關。
在本研究中,我們發(fā)現(xiàn)SII和CSVD總負擔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Spearman相關性分析顯示SII與CSVD總負擔嚴重程度成正相關,與無和輕負擔組相比,中重負擔組的SII值更高,這支持了炎癥在腦小血管病中的作用。另外,在進行多因素回歸分析后,我們發(fā)現(xiàn)中性粒細胞和淋巴細胞計數(shù)不是中重總負擔的獨立危險因素,而SII是中重總負擔的獨立危險因素。ROC曲線分析提示SII預測中重CSVD總負擔的AUC為0.702,敏感度73.6%,特異度60.8%,說明SII對中重CSVD總負擔具有一定的預測價值。因此臨床上可以加強檢測此類患者外周血SII水平,指導臨床醫(yī)生判斷病情程度,從而及時干預。
本研究證實了SII和腦小血管病影像學總負擔的相關性,并評估了SII對中重腦小血管病總負擔的預測價值,為腦小血管病的早期診斷和防治提供了具有一定價值的參數(shù)。 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本研究為單中心、回顧性研究,相對樣本量較少,結果可能存在偏倚。其次該研究指標為入院時的數(shù)據(jù),缺乏對指標動態(tài)變化的研究,因此還需進一步研究SII在腦小血管病中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