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紹翠 劉傳現(xiàn)
特發(fā)性腸系膜靜脈硬化性結腸炎(idiopathic mesenteric phlebosclerosis colitis,IMP)又稱靜脈硬化性結腸炎,是一種罕見的缺血性腸病,臨床上對此病認識不足,容易誤診、漏診,該病無典型臨床癥狀,但CT 征象比較典型,其影像表現(xiàn)結合腸鏡檢查有助于該病的診治與隨訪。本次研究回顧性分析11 例IMP 患者CT 影像表現(xiàn),以期為臨床診治提供幫助。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18 年3 月至2020 年12 月嘉興市中醫(yī)醫(yī)院診斷為IMP 患者11 例,其中男性10 例、女性1 例;年齡50~75 歲,中位年齡62.82 歲。所有患者臨床資料完整,均行螺旋CT 檢查,并且其中3 例有腸鏡檢查。臨床上病史較長,多為反復發(fā)作的腹部不適,可急性起病,多表現(xiàn)為惡心、嘔吐、腹痛、腹脹,表現(xiàn)不典型,3 例為急性闌尾炎入院檢查,8 例臨床診斷為不全性腸梗阻行CT 檢查。8 例有長期飲酒史,其中4 例飲五加皮酒;4 例有服用中藥史(具體藥物不詳);2 例有肝硬化病史。
1.2 方法
1.2.1 CT檢查 采用美國GE lightspeed 16 排螺旋CT 進行全腹部平掃,其中1 例行動脈期、靜脈期、延遲期三期增強掃描。掃描參數:管電壓120 kV,管電流180 mAs,掃描層厚7.5 mm,重建層厚2.5 mm,螺距1.0,矩陣512×512。增強檢查:利用高壓注射器經肘靜脈注射碘佛醇對比劑(350 mg/ml),注射劑量3.0 ml/kg,注射速率2.5 ml/s。使用GE AW4.7后處理工作站進行后期重建。CT 資料由兩名從事腹部疾病診斷的高年資診斷醫(yī)生雙盲法讀片,最后統(tǒng)一意見給出結果。
1.2.2 腸鏡檢查 檢查前2 天常規(guī)進食少渣半流質飲食,檢查當天口服復方聚乙二醇電解質散導瀉。采用日本富士能FUJINON4400 型電子結腸鏡進行檢查。檢查時,常規(guī)插腸鏡至回腸末端后,退鏡逐段觀察。腸鏡檢查表現(xiàn)由本院內鏡中心副主任醫(yī)師給出結果。
2.1 CT 檢查結果 所有患者升結腸均累及,1 例單純累及升結腸,6 例累及升結腸及橫結腸,4 例累及全結腸,其中1 例累及直腸;11 例皆見腸系膜靜脈呈條狀、線樣鈣化,其中2 例為隨訪后出現(xiàn)此征象,隨訪時間約2~3 年;11 例腸壁見較均勻分布的點狀鈣化,且結腸腸壁均有不同程度的水腫、增厚,其中2 例鄰近小腸壁增厚,增強后腸壁無明顯壞死,7 例呈不全性腸梗阻表現(xiàn),4 例伴有腸系膜脂肪間隙模糊,3 例伴有腸系膜淋巴結增生。
2.2 腸鏡檢查及病理 3 例腸鏡下可見腸壁潰瘍、糜爛,并可見腸壁顏色改變,其中2 例可見紫藍色,1 例病變腸壁同時出現(xiàn)黑色、紫藍色改變,3 例見靜脈曲張。腸黏膜充血水腫,見散在點狀紅斑,局部腸段僵硬。病理可見:腸壁內的血管壁及周圍可見纖維化,靜脈血管曲張,部分血管鈣化,腸壁黏膜面見糜爛灶,嚴重者形成潰瘍灶,其局部可見肉芽組織增生。部分腸管黏膜為慢性炎癥改變,可伴固有膜間質小血管增生、玻璃樣變。
2.3 IMP患者腹部特征性影像圖見圖1
由圖1 a 可見,IMP 患者升結腸腸壁增厚,升結腸、橫結腸管腔擴張,腸系膜靜脈未見明顯鈣化,誤診為結腸炎;由圖1 b 可見,3 年后該患者CT 復查見升結腸、橫結腸壁厚,管腔擴張,腸系膜靜脈較廣泛鈣化,診斷為IMP。
圖1 IMP患者腹部CT圖
臨床IMP 罕見[1],最早報道見于90 年代日本學者Koyama 等[2]研究,Iwashita 等[3]總結多例患者的臨床、病理學資料后,于2003 年將其命名為IMP。IMP 發(fā)病機制不明,文獻報道以亞洲人居多,可能與亞洲地區(qū)生活、飲食習慣等關系密切,多篇文獻報道IMP 與服用中草藥有關[2,4,5]。本次研究中8 例長期飲酒,其中4 例長期飲用五加皮酒,另有4 例長期口服中藥,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以上觀點。另外,肝硬化、門靜脈高壓與其變化是否有關[6],有待進一步研究。
IMP 多見于中老年人,文獻報道女性多見,本次研究中男女比例10∶1,與文獻報道不符,可能與病例報道較少有關,需進一步統(tǒng)計分析。IMP 病史多較長,長者可達數十年,初發(fā)癥狀無特異性,多慢性起病,表現(xiàn)為反復腹瀉等癥狀,早期易漏診、誤診;也可急性起病,多為惡心、嘔吐、腹脹、腹痛等急腹癥癥狀;或因停止排氣、排便診斷為不全性腸梗阻;便血少見,腸穿孔更罕見,本組病例中未見腸穿孔。實驗室檢查可見大便隱血陽性,白細胞、C 反應蛋白可升高,與非特異性結腸炎無明顯區(qū)別。
IMP 主要CT 征象表現(xiàn)為:①腸系膜靜脈鈣化:為特征性表現(xiàn),IMP 即以腸系膜靜脈硬化為主要病理改變,軸位掃描腸系膜靜脈鈣化可表現(xiàn)為條狀、線樣及點狀,與血管走行一致,與腸管垂直或環(huán)繞腸管,重建以后顯示更直觀;結腸壁亦可見點狀、分布較均勻鈣化,有學者形象稱其為“路燈征”[7],CT動脈血管造影檢查有助于確定病變血管來源。部分患者早期CT 檢查可無靜脈鈣化,僅表現(xiàn)為腸壁水腫、增厚,或者鈣化較少,經過隨訪后可見靜脈明顯鈣化,本次研究有2 例經2~3 年隨訪出現(xiàn)此征象;②受累腸管:以結腸為主,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皆累及升結腸,部分患者累及升結腸及橫結腸,甚至累及全結腸[8];少部分患者累及回腸末端,使回腸腸壁出現(xiàn)水腫、增厚;③不全性腸梗阻:IMP 多見腸腔擴張,腸壁早期可不厚,呈均勻的薄壁擴張,后期可見腸壁增厚,引起腸腔變窄,梗阻處近端腸腔擴張,可見積氣及液平,小腸也可擴張積液,腸壁較均勻增厚,增強CT檢查見均勻環(huán)形、分層強化;④腸系膜脂肪間隙模糊:因靜脈鈣化引起腸壁缺血,可引起結腸周圍系膜反應性滲出,鄰近腹膜模糊,脂肪密度增高;⑤淋巴結反應性增生:部分患者可見系膜淋巴結略大,直徑多<10 mm[9]。
IMP 腸鏡表現(xiàn):①腸壁黏膜顏色:病變腸壁黏膜顏色可因靜脈鈣化、腸壁缺血發(fā)生改變,紫藍色黏膜是本病的特征性表現(xiàn)[9,10],有學者描述為黑褐色、灰藍色;②腸鏡下可見結腸壁靜脈曲張,黏膜充血水腫,隨著病變進展為黏膜糜爛,嚴重者有大小不一、形態(tài)不規(guī)則潰瘍形成,潰瘍表面可見炎性滲出物;③腸腔擴張,管壁較僵硬,活動度較差。
綜上所述,IMP 臨床雖罕見,但是其具有特征性的CT 表現(xiàn),如腸系膜靜脈鈣化,結腸壁內“路燈征”等,使得CT檢查在定位、定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結合患者臨床病史,可對處于不同階段的IMP 作出較準確診斷,并可用于隨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