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區(qū)第一實驗小學 林素清
近年來,我國教學事業(yè)提出了眾多改革措施,并將信息技術融入了教學活動中,而教師也做出了諸多努力用以提升自身的教學水平,在此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環(huán)境與教學質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部分學校還是以應試教育思想為主導教學理念,將分數作為評判學生學習能力的標準,這難以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針對這一情況,教師需要開啟深度學習教學模式,積極學習并專心研究讀思達教學方法,將閱讀、思考、表達串聯為一體,充分發(fā)揮引導作用,幫助學生形成自主閱讀、獨立思考、精準表達的良好學習習慣,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大大提升其學習效率與質量。
讀思達作為一種新穎的教學模式,具備較強的完整性與系統性,利用此教學流程,可讓學生經歷閱讀、思考與表達的學習過程。期間,學生可接觸到更多的知識內容,并不斷進行吸收、分析以及表達,逐漸將教師所傳授的理論知識轉化為自身所具備的學習能力,這是傳統教學模式難以實現的教學效果。對學生來說,一方面可以深入理解理論知識,另一方面可提高自身的分析能力、思考能力,從而促進自身核心素養(yǎng)的快速生成。因此,教師應將讀思達滲透到教學活動,讓學生所經歷的學習過程逐漸轉變?yōu)樽陨韺W習經驗,從而實現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深度學習教學目的。同時,應用讀思達教學開展教學活動,可對學生的數學學習思想做出正確指導,使其深入理解知識,養(yǎng)成數學學習思維。
在以往的數學教學課堂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較為薄弱,教師也沒有重視此方面的培養(yǎng),造成學生探究知識的空間極為有限,因此,學生只能被動接受教師傳授的理論知識,按部就班地開展學習活動,整體教學氛圍較為枯燥、單一。此種教學模式在應用過程中雖然能取得一定的教學成果,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傳統教學模式可增加課堂知識密度,教師能夠在有限的時間內傳授更多的理論知識,可有效提升學生學習成績。而缺點在于課堂知識探究時間和內容較少,學生對知識的探究欲望較低,對一些重難點知識掌握不全面,不僅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而且枯燥的學習環(huán)境還會使學生產生厭煩情緒,逐漸削減其學習興趣與熱情。而讀思達教學模式的應用可突破這一教學弊端,其教學理念是以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與綜合素質為主,要求教師尊重學生的差異性,堅持“以生為本”的教學原則,而且教學形式與傳統模式相比具有較強的新穎性,能夠有效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與探究欲望。在應用讀思達教學模式的過程中,教師應將引導教學作為主要教學方式,讓學生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主動學習數學知識,從而幫助學生樹立自主學習意識,為其深入理解知識奠定良好的學習準備。讀思達作為教育領域中新型的教育方法,能夠凸顯教學模式的創(chuàng)新性,體現育人功能的教育優(yōu)勢,它的實施勢必會推動新課改政策的新一步深化與落實。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在閱讀、思考、表達層面上對教學活動進行優(yōu)化創(chuàng)新,幫助學生構建出更為完整的數學學習體系,促進學生良好學習能力的提升。另外,讀思達訓練模式可讓學生積極完成課堂探索任務,提高主觀能動性,有效增強課堂教學規(guī)范性,實現預想中的課堂教學效果。
立足于深度學習角度開展數學活動,首先應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而讀思達中閱讀教學就可實現這一目的,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感知數學知識的學習樂趣與魅力,從而調動學生對知識的深度探究欲望。數學閱讀是學生對知識認知的過程,也是將知識輸入學生學習體系的重要手段,而且思考和表達都需要將閱讀作為學習基礎。如果沒有初步的認知輸入,就沒有后續(xù)對知識的探究與輸出。在閱讀過程中,從數學文本中獲取重要的信息內容,不僅能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基本素養(yǎng),還能服務于后續(xù)的思考教學,促進學生思考能力的提升。縱觀小學數學教材,不難發(fā)現其中包括大量的語言文字和圖片,這些內容均是重難點教學知識。教師可將“說”“畫”等方式融入教學,使學生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幫助其深刻理解數學知識,熟練掌握重難點內容。
1.理解圖形語言,“說出”具體圖意
對目前所應用的小學數學教材進行深度分析可知,教材中主題圖居多,文字內容偏少。在閱讀過程中,學生需學會理解圖形語言,利用數學語言表達出具體圖意。而教師則需發(fā)揮引導和指導教學作用,讓學生與主題圖進行空間對話,并強化學生發(fā)現問題的能力,使其在主題圖中獲得“新鮮”的學習體驗。以人教版二年級上冊“兩位數的加減混合運算”為例,此課的主要教學內容為加減混合運算,需要讓學生掌握運算順序,學會利用豎式正確計算加減混合題型,提高計算能力。在教學過程中,首先要為學生創(chuàng)設自主探究計算方法的機會,使其在討論交流中掌握相關計算方法的算理。在教材28頁例題3中,提供了一幅主題圖和一個問題,圖中顯示出公交車站人們上下車的信息,問題為:“車上原來有67人,現有多少人?”而解答此題目需要依靠學生從主題圖中獲取數學條件信息。在進行課堂教學時,教師需要讓學生學會理解圖意,再利用數學語言進行表達,通過讀圖學生可獲得以下信息內容:“車上原來有67人,在南山站下車25人,在南山站上車28人?!痹讷@取數學已知條件后,可實施分組制教學模式,讓學生在學習小組內進行交流探究,為其提供充分的探究空間,每個小組再選出小組長,讓小組長在班級中發(fā)表想法。這種教學方式可充分調動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參與興趣,幫助其進行深入探究,培養(yǎng)其自主能力和探究能力,還能在無形中讓其進行深度學習,從而推動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
2.精讀文字語言,“畫出”抽象知識
大部分的小學數學知識多以文字呈現在學生面前,因此,閱讀題目可幫助學生開展深度學習活動。在閱讀過程中,需要勾畫出其中的重難點知識、關鍵文字,并對勾畫內容進行深度思考,此過程即為讀思達教學模式。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扮演好引導者的角色,幫助學生勾畫出關鍵詞,指導其進行讀題思考、標注數據,再對學生所標注內容進行深度分析,從中了解其思考過程,以完善教學不足之處。數學知識具有較強的抽象性,對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要求較高。在解答題目的過程中,應引導學生樹立數形結合思維,通過勾畫理解題目含義,培養(yǎng)其符號意識和邏輯思維。
例如,在教授人教版五年級數學知識時,會涉及行程問題,教師可列出以下題目讓學生進行閱讀學習:“小明和小紅約好周末度假,兩人在商議后決定騎自行車出行,然后順自行車道相向而行,初始相距8千米,小明以每小時15千米的速度騎行,在12分鐘后兩人相距1.5千米,那么小紅的騎行速度為多少?”在閱讀題目的過程中,大部分學生考慮的內容不具備全面性,只想到兩人面對面的距離為1.5千米,但是按照實際騎行來說,兩人的位置可能出現兩種情況,一種是面對面,一種是相遇再相距。但是學生的思維容易受“面對面相距”的影響,一般只考慮其中的一種情況。為了讓學生進行深入考慮,需要對其進行有效指導,使其從題目中抽取已知條件和問題,并在腦海中形成相應的動態(tài)畫面,再利用線段圖的方式將抽象的數學知識展現出來,幫助學生深入理解題意并進行全方位的考慮,避免思維的局限性。
思考是讀思達教學模式的重點教學過程,也是開啟深度學習模式的主要方式,通過思考可讓學生深入理解數學問題,從中領悟數學知識的含義,激發(fā)其探究欲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對數學問題進行思考是加工數學知識的過程,也是教學活動的關鍵環(huán)節(jié)。余文森教授曾指出:“數學,從本質來說,是思考著的教師引導著學生思考,又讓思考著的學生促進教師思考。”由此可見,思考教學在數學活動中的重要性。數學思考一般來自問題,若想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思維,提高其數學學習能力,就需要鍛煉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其具備優(yōu)化意識、創(chuàng)新思維。
1.豐富解決方法,培養(yǎng)優(yōu)化意識
在深度學習模式下,不僅要注重數學問題解決方法的多樣化,還需要培養(yǎng)學生的優(yōu)化意識,使其從眾多方法中選出最優(yōu)化的解決方法。因此,解決問題多樣化是求異思維,而方法優(yōu)化構建在多樣化方法上,它們同時具有求異創(chuàng)新與優(yōu)化意識的雙重表現特點。在解決數學問題的過程中,首先要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為其提供充足的時間進行思考,規(guī)劃解決問題的策略,在此基礎上再開展探討交流學習活動。針對問題進行交流時,為了讓學生體驗到解決方法的多樣性與靈活性,教師應進行適當指導,幫助其從不同角度進行思考,從不同方位進行對比,最后探究出最優(yōu)解決方法,以培養(yǎng)其優(yōu)化意識。以人教版五年級上冊“一個數除以小數”為例,此課以“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為教學基礎,首先需要讓學生明確轉化計算的問題,即將除數是小數的除法轉化為除數是整數的除法;其次,需要解決轉化后具體計算的問題,即在商不變的情況下,采取何種方法將除數由小數轉化為整數。在引導學生完成題目閱讀后,可列出以下算式:7.2÷0.9=?此時應采取鼓勵措施讓學生進行思考,探究出多種解決方法,體現解決問題的多樣性特點。通過學生的探究可得出以下幾種解決方法:(1)單位轉換法。7.2米=720厘米、0.9米=90厘米,即720÷90=8。(2)商不變性質。7.2÷0.9=(7.2×100)÷(0.9×100)=720÷90=8。(3)豎式計算法。利用豎式計算方法,將小數轉化為整數,再進行算式計算。
在明確多種解決方法后,需要得到教師的肯定,再引導學生進行深度思考:“是否能從其中確定出優(yōu)化方法?”期間,學生可利用交流探討找到最優(yōu)方法,以增強自身優(yōu)化意識,發(fā)揮深度學習的教育價值。
2.注重求異表達,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思維
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與創(chuàng)新能力是開展數學活動的主要教育目的,也是國家教育事業(yè)的重要舉措。在進行深度學習教學活動時,讓學生掌握理論知識并不是最終教學目標,而是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增強其思考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思考教學是數學深度學習教學活動的核心環(huán)節(jié),也是讀思達教學模式的關鍵流程。在此過程中,教師需要提出有導向價值的數學問題,促進學生思考思維的形成,并對其進行啟發(fā)引導,讓其圍繞問題進行思考,再利用不同的方法體現出自己的思考過程。以人教版二年級上冊“乘加乘減”為例,此課內容可分為三步學習:第一步是利用主題圖提出數學問題,讓學生找出已知條件試求出結果;第二步利用已學的乘法知識,探究出乘加、乘減兩種計算方法,并根據圖列式進行計算;第三步則需要指出乘加乘減的算式需要先算乘法。在教材58頁例題5中給出了一幅主題圖,顯示了4組旋轉木馬,其中三組坐了3人,一組坐了2人,問題為:“一共坐了多少人?”在學生閱讀完題目后,可引導學生通過畫圖形式表達題意。有的學生用實心圓畫出了題意:3組3個實心圓,1組兩個實心圓,即●●● ●●● ●●● ●●,從而列出算式3×3+2=11。此時,教師需繼續(xù)提出問題,讓學生進行思考:“同學們,還能想出其他解決問題的方法嗎?”在充分思考后,學生將實心圓和空心圓結合在一起進行畫圖表意,用實心圓表示座位有人,空心圓表示座位無人,即●●● ●●● ●●● ●●○,并列出算式3×4-1=11。上述教學方式即為求異表達過程,可將課堂氛圍推向高潮,還能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使其深入理解算理知識,以不同的思維方式進行思考,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思維。
讀思達教學模式中的表達可激發(fā)學生的表現欲望,進行表達即為知識的輸出過程,可培養(yǎng)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應用能力。學生閱讀題意的過程是思考的結果,為了將閱讀與思考串聯為一體,就需要將結果進行全面表達,教師則需要引導學生利用多種形式進行表達。但任何表達形式都是為了讓學生理解知識,了解知識的形成原因,掌握知識的學習技巧,以幫助其進行深度學習活動。
1.重視畫圖表達,直觀理解題意
數形結合思想是學習數學知識必備的學習思想,將數字與圖形進行有效結合,可幫助學生深入理解知識,掌握重難點內容,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和數學學習能力,這和深度學習教學理念相統一。因此,教師在應用讀思達教學模式時,應注重表達教學環(huán)節(jié),讓學生以畫圖形式表達將數形結合思想融入學習活動,從而使學生樹立數學模型思想,提高其學習效率與質量。以人教版三年級下冊“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為例,需要讓學生深刻理解這兩種圖形的面積與周長概念,教師可列出以下題目:“現有兩個長方形,周長均為18厘米,它們的面積是否一樣大呢?”在閱讀題目后,有的學生表達出以下想法:“兩個長方形周長雖然均為18厘米,但是面積不一定相等?!贝藭r,教師需要繼續(xù)引導學生表達想法,在引導下學生將假設法和舉例法融為一體進行結果論證:“根據周長公式,可以計算出長+寬=9厘米,如果兩個長方形的長、寬分別為4厘米、5厘米和3厘米、6厘米,再按照面積計算公式,顯然結果不同,所以兩個長方形的面積不相等。”教師可利用此時機讓學生進行畫圖表達,分別畫出不同大小的長方形,這和語言表達相比更具直觀、形象性,也能幫助學生建立數形結合思想。
2.增強說理表達,促進數學理解
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是課堂教學的重點內容,在教學中,教師應設置合理的問題,讓學生進行思考交流,促進其思辨思維的提升,同時尋找出數學問題的解決根源。另外,教師的引導可幫助學生挖掘出理論知識所蘊含的數學之理,并利用數學語言進行說理表達,從而深刻理解知識道理,強化其數學思維。人教版二年級上冊教材中23頁到24頁涉及了“比一個數多(少)幾的數是多少”的知識,教師可列出以下題目讓學生進行思考表達:“有5個○,△的個數比○多2個,△有幾個?”首先,讓學生進行畫圖表達,再從規(guī)范說理角度進行分析,從中表達出算理:“△的個數需要將○的個數與多的個數加起來,所以需利用加法計算。”從上述教學方式中可以學生的算理表達為教學的核心內容,讓學生應用讀思達學習模式,體驗閱讀、思考、表達的學習過程,幫助其深刻理解知識,凸顯深度學習模式的教學作用。
綜上所述,立足于深度學習角度應用讀思達教學模式,可有效提升數學教學效率與質量,教師應加強對讀思達教學模式的重視,充分鍛煉學生的閱讀能力、思考能力與表達能力,從而促進學生數學核心素養(yǎng)的快速形成,推動小學數學教學事業(yè)的深入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