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晨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 文史教研部,北京 100091)
黑格爾在《法哲學原理》中的“抽象法”這一標題下討論了所有權、契約和不法三個不同的環(huán)節(jié)。他認為,人們?yōu)槿〉脤ξ锏恼加?,不僅需要占有此物的意愿,還要使占有的具體形式顯示出來。這種人與物之間的關系本質上暗含著一條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基本原則,那就是對物的占有包含著他人的承認,理性主體彼此承認對方是自由的,并擁有占有物的權利。通過這種承認,雙方彼此建立了某種“身份”,使得整個共同體處于一個安全和有序的環(huán)境中。
黑格爾關于占有蘊含承認的學說影響了當代英美黑格爾學者。在西普(L.Siep)和霍耐特(Axel Honneth)的影響下,大多數(shù)當代英美學者在對黑格爾規(guī)范性理論的解讀中,都把“承認”作為其法權體系規(guī)范性理論的基礎。他們聚焦于《精神現(xiàn)象學》第四章中關于主奴關系的討論,在那里,主人和奴隸的生存建立在相互承認之上。將之擴展到黑格爾的法權體系,個人的權利之所以具有正當性和合法性,也因其建基于相互承認的基礎上。從這里可以看出,當這些英美學者秉持對黑格爾哲學進行去形而上學的解讀①當代學者對黑格爾哲學的研究具有許多相互對立的面向,持有非形而上學的研究路徑的學者認為,黑格爾的哲學體系對其規(guī)范性主張具有重要意義,但認為這可以從其形而上學的核心中剝離出來,并認為法權體系中所涉及的理論足以使它們具有規(guī)范的約束力。,并試圖在復雜的黑格爾哲學體系中尋找其哲學基礎時,自然而然地將目光投向具有極強現(xiàn)實目的的“承認”概念。在此基礎上,這些學者利用具有主體間性的承認理論在德國古典哲學內部梳理出一個不斷演進和更正的線索:在康德那里尚未出現(xiàn)對主體間性的完整闡釋,費希特則從絕對自我出發(fā)建立了一個基于主體間性之上的承認理論,而黑格爾則被視為費希特承認學說的完成,即承認并非自我意識之所以可能的先驗條件,而是一個過程,它始于主奴關系中的殊死斗爭。為了檢驗這一學說是否合理,本文首先試圖以艾倫·伍德(Allen W.Wood)為例,勾勒出當代英美學者以“承認”建構黑格爾法權體系規(guī)范性基礎的路徑和方法,然后將占有和承認還原到黑格爾具體的文本語境下,以此考察伍德學說的理論得失,最后將分析承認學說在黑格爾哲學那里所展示的兩種不同構成邏輯,從而使我們更清楚地看出承認理論在法權體系中的正確地位和價值。
伍德在《黑格爾的倫理思想》(Hegel’s Ethical Thought)一書中詳細闡發(fā)了如何以“承認”構建黑格爾法權體系的規(guī)范性基礎問題。在這部解讀《法哲學原理》的重要著作中,伍德賦予“承認”以極高的地位。這體現(xiàn)在本書對抽象法權的解讀時專辟一章用來討論承認問題,并詳細說明了承認作為抽象法權基礎的緣由、過程及意義。伍德認為,為了論證個人是否可以擁有合法財產(chǎn),黑格爾必須證明“形式上自由的行動者為何應確保彼此擁有一個能任意活動的排他性領域”②Allen W.Wood.Hegel’s Ethical Thought[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77.,這就意味著人類如若合法擁有財產(chǎn),必須具有一個不受他人侵擾的空間領域。隨后,伍德明確指出,黑格爾對這個問題的論證是建立在“承認”概念或交互意識之上的,“只有當我被他人承認時,我才能對自身有充分的意識,并且唯有當承認在完全相互的情況下,承認才是充分的”③Allen W.Wood.Hegel’s Ethical Thought[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78.,伍德由此把相互承認視為解決這一難題的邏輯基礎?;谶@一邏輯,伍德將承認學說的來源追溯到費希特。
費希特的承認理論是以他的知識學為基礎的。知識學的目的在于從絕對自我的先驗演繹中推導出全部哲學。在演繹的過程中,最為關鍵的概念就是絕對自我。絕對自我與經(jīng)驗自我和先驗自我不同,它是所有自我意識中的先驗要素,是一切經(jīng)驗實在性的邏輯基礎。絕對自我作為一種本源活動,要求一種以自身為根據(jù)并返還自身的行動,并由此超出經(jīng)驗世界的一切規(guī)定性和偶然性。與此同時,絕對自我必須通過具象化顯現(xiàn)自身,這種顯現(xiàn)自身的方式是無窮的,而自我限制的視角卻是有限的。在顯現(xiàn)自身的過程中,絕對自我必然面對著作為客體的外部感性世界,這就意味著,絕對自我的行動要受到非我的限制,“世界—直觀活動本身就是處于被束縛狀態(tài)的自由活動”④Fichte.Foundations of Natural Right[M].trans.Michael Baur,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20.。然而,每一次改造行動都會受到前一階段感性世界的限制,由此陷入一種無窮后退的困境中。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發(fā)生,客體就不能是感性世界,而只能是另一個自我意識,它同樣具有能動性來自由行動。這是因為,當絕對自我去行動時,必然通過理解客體的要求才能決定下一步的行動,因此客體不能是無情感、無思想的感性世界,而必須是同樣具有理性的另一個主體,“理性的存在者必須設定一個自身之外的理性存在者作為其召喚的原因”①Fichte.Foundations of Natural Right[M].trans.Michael Baur,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37.。這樣一來,主體和客體同時作為行動者在自由層面上不斷行動和作出回應,就證成了具有交互作用的主體間性的存在,雙方的承認也就不言而喻了。證明了絕對自我蘊含著交互主體性之后,伍德就對費希特關于人類本質的說法做出了如下描述:“人類的自我意識只有在人類多元性這一假設基礎之上才是可能的。人性的概念不是單一個體的概念,而是物種或類的概念。人與人之間最基本關系是承認,是對他人提出要求和理解他人對自己提出的要求。在這個意義上,承認對成為一個人來說是不可或缺的。”②Allen W.Wood.Hegel's Ethical Thought[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77.
當主體間的交互關系實現(xiàn)后,個人對財產(chǎn)的合法占有也就可以得到合理解釋。費希特認為,當理性存在者承認另一個理性存在者存在時,就需要將具有與自身同樣特性的行動者區(qū)分開來,這只能通過為每一個理性存在者“劃歸”一個外部范圍而實現(xiàn)。按照這種觀點,自我希望對方能夠尊重我的外部范圍,而這要以自我尊重他人的外部范圍為前提。這個外部范圍就不僅成為單一的理性主體自由活動的范圍,也是這個理性主體能夠證明自身自由的標志。由此,理性主體雙方就進入到一種法權關系之中,關于承認的理論自然引出一條基本的規(guī)范性要求:遵守法權關系中的規(guī)則③伍德在此澄清,這種規(guī)范性原則并非出于道德命令,它不關涉內在意圖,因而比道德命令更為根本和原始,它根植于絕對自我的自由本源活動。。
然而,以承認作為法權關系規(guī)范性基礎的做法存在著無法解決的理論難題。費希特從絕對自我演繹出理性主體互相承認彼此應當擁有一個自由的外部范圍,雙方承認并尊重對方在這個外部范圍內擁有自由行動的權利,理性主體處于法權關系之中,是其擁有自我意識的邏輯前提,這種自我意識從一開始就滲透著承認他人權利的意識等觀點。然而,這僅僅是可能存在的一種理想模型,并不能構成自我尊重他人權利的理由。理性主體亦有可能認為對方想要奪取自己的外部范圍,并能夠利用詭計或強力實現(xiàn)這一目標,費希特的承認理論并沒有阻止這種可能性的產(chǎn)生。因此,從擁有一個外部范圍無法推導出每個人應當尊重他人擁有外部范圍權利的結論。為了確保任何一個理性主體能夠尊重他人的權利,費希特又引入國家或社會共同體概念,希望通過某種程度的強制來加以保障這種權利狀態(tài)。這樣一來,基于平等精神的承認與國家或社會共同體的強制產(chǎn)生了矛盾。因此,伍德等人認為費希特的承認理論是不完善的,他僅指出了一條建立社會規(guī)范的理論道路,最終完成者在伍德看來應當是黑格爾。
黑格爾對費希特承認學說的修正就在于,認為承認并非自我意識可能性的先驗條件,而是滲透著社會歷史因素的一個過程,這一過程始于主人和奴隸的生死斗爭。也就是說,在實現(xiàn)一個基于平等的社會之前,還要經(jīng)歷一個不平等的承認式社會階段。綜合黑格爾關于承認的論述,從現(xiàn)象學中自我意識的誕生到主奴關系,再到法權體系中的抽象法權,存在著一條理性主體雙方不斷承認的邏輯線索,這一過程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階段。一是自我對自我確定性的尋求,并要求他者的承認。在伍德看來,黑格爾采用了與費希特知識學相似的理論路徑,把單一個體,即自我意識作為其承認理論的邏輯起點。自我意識意識到自身是個統(tǒng)一體,它的要求就是“超出”一切異于自身的他者,這就表現(xiàn)為“自我意識就是欲望一般”①Hegel.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 Werke 3[M].Berlin:Suhrkamp Verlag,1970:139.這個命題。自我意識只有破壞或消滅對象的獨立性,確信“他者是虛無的”,才能擁有自身的確定性。因此,自我意識的欲望就是一種確定自身真理的欲望,它只有通過某種外在的東西才能獲得自身的確定性,這就迫使自我意識不得不耗盡對象②黑格爾最早在“感性確定性”一章中通過動物表達了這個思想。在那里,動物并不把異于自身的感性事物當做一種自在的存在者,而是確信它們是虛無的,并將其吞噬。在論證占有時,黑格爾表達了同樣的看法,即只有通過對私有財產(chǎn)的占有,才能獲得自身的確定性。。然而,這種否定還不能帶來完全的滿足,而只能引發(fā)無窮無盡新的欲望。因此,自我意識所欲望的對象不僅需要能夠被自我所否定,還需要對象不斷地自我構成自身。以此,這個對象只能是另一個自我意識,“自我意識只有在另一個自我意識中才能獲得它的滿足”③Hegel.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 Werke 3[M].Berlin:Suhrkamp Verlag,1970:144.。此時的另一個自我意識完全是為著自我意識而存在的,在這種情況下,自我意識通過他者獲得了自身的確定性,換句話說,自我意識之所以能夠獲得自身統(tǒng)一性,僅僅因為它是作為一個被承認的東西所存在的。二是為承認而斗爭的主奴關系。自我意識若要獲得另一個自我意識的承認,就必須同時承認另一個自我意識。由于另一個自我意識只是被欲望的對象,僅僅是自我需要否定或消滅的他者,這種相互承認就只能表現(xiàn)為一種斗爭。但是,這場斗爭并不以一方的死亡作為其目標,否則就不會存在承認的主體和對象了,自我意識只能希望通過支配或奴役他者來實現(xiàn)這種承認。在兩個自我意識的斗爭中,出現(xiàn)了不同的環(huán)節(jié),一方是主人,具有獨立的自由意識,另一方是奴隸,它因受制于主人的強制而附屬于主人。主人能夠認識和改造以自然為對象的物,通過控制物實現(xiàn)對奴隸的控制。主人由此迫使奴隸承認他就是主人,強迫奴隸為他勞動和提供勞動成果。這樣一來,主人與物的關系就轉變?yōu)閷ξ锏募兇夥穸?,通過占有和消費物來滿足欲望,而奴隸在與物的關系中完成了對自己的否定,使自己獲得了自由意識,得到了自由與解放。黑格爾把主奴關系看作意識的一個發(fā)展階段,認為只有回到普遍的自由意識中才能克服主奴意識,過渡到下一個階段。三是普遍自我意識之間的相互承認。在主奴關系中,主人喪失了對具體事物的掌控,僅僅與純粹的抽象打交道,這就同時錯失了真正的自由。而奴隸一方面賦予物以形式,使自己成為自為存在者,一方面又承認主人意識才是自為存在的,這種自我分裂也不是自由的真正含義。因此,主人和奴隸都必須揚棄自身,意識到雙方都是一個自由的他者,從而進入一種真正的普遍性之中。在這種普遍性中,自我意識意識到自身不僅具有特殊欲望,還是一種理性存在者,可以依照普遍的原則行動承認另一個自我意識同樣是理性的存在者。四是普遍自我意識的承認處于抽象法權之中。自我意識由相互斗爭的混亂狀態(tài)過渡為以相互承為基礎的有序的社會狀態(tài),從而使自我意識意識到必須把自己當權利同樣授予他者,自我的權利才能得到保障?!澳莻€認識著的意志如今成為普遍的意志。它就是承認……它在一般意義上就是倫理生活,它徑直就是法權”④Hegel.System of Ethical Life(1820/3)and First Philosophy of Spirit[M].trans.H.S.Harris.Albany:SUNY Press,1979:118.。這就使雙方進入擁有抽象法權的社會共同體中,雙方承認彼此擁有自由行使權利的外部范圍。就此而言,自我意識的相互承認邏輯上先于占有行為的發(fā)生。
綜上所述,在伍德的解讀下,承認就是黑格爾法權體系規(guī)范性的基礎。自我意識首先并不是對自己的承認,而是獲得他人的承認,自我意識存在的根據(jù)就在這種相互承認的關系。相互承認不僅可以造就一種規(guī)范權威,使個人的行為具有能夠加以評價的標準,也能夠揭示出個人認知的實踐維度,從而保障了個人認知與實踐的統(tǒng)一性。伍德等人就由此展示出奠基于費希特,并完成于黑格爾的一條通過自我意識的相互承認演繹出抽象法權的完整邏輯之路。
考察黑格爾在其成熟作品中關于承認的論述,可以發(fā)現(xiàn)黑格爾主要在三個地方對承認進行了較多的著墨:主奴關系中的相互承認,抽象法權中占有所蘊含的承認關系,在國際社會或國際法中不同國家之間的相互承認。鑒于國家之間的相互承認處于倫理實體的范圍內,并奠基于抽象法權之上,因此,多數(shù)討論黑格爾承認理論的學者主要探討了前兩部分關于承認的論述。伍德構述下的黑格爾承認理論將主奴關系和抽象法權的承認學說視為一體,將主奴關系所引發(fā)的相互承認作為抽象法權的基礎。然而,承認可以構成其法權體系的規(guī)范性基礎嗎?要回答這一問題,就必須深入到黑格爾關于占有和私有財產(chǎn)的論述中。
依照常識,一個完整的人不僅包括身高、體重、四肢等“外在實在”,還有意志、思想等內在思維。自由意志作為直接的規(guī)定性,能夠排除其全部的外在實在性,將自我完全抽象出來,這種完全抽象出來的自我僅僅知曉自己的自由,僅僅與自我本身打交道,這種形式所體現(xiàn)出的普遍性就是“人格”①黑格爾將人格與主體區(qū)分開來。主體是任何一個生命體的可能性,而人格包含有法權能力,屬于黑格爾法哲學的范疇之內。。就此而言,人格必須是個人的,是“一個主體所固有的單一意志”②Hegel.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 Werke 7[M].Berlin:Suhrkamp Verlag,1970:92.。但它通過抽象所得到的自我卻是無限和普遍的,也就是說,有限的自我能夠意識到自己是一個完全抽象、普遍的自我,所以“在有限性中我知道自我是無限、普遍和自由的”③Hegel.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 Werke 7[M].Berlin:Suhrkamp Verlag,1970:93.。這種無限和普遍的自我脫離了欲望、沖動和情感的限制,它在內容上是空洞的,只具有形式上的特征。人格因其意志的無限性,本身就蘊含著某種規(guī)范性要求。這種規(guī)范性要求包含兩個方面:要求個人“成為一個人,并尊重他人為人”④Hegel.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 Werke 7[M].Berlin:Suhrkamp Verlag,1970:95.,“不得侵害他人或其人格中所包含的東西”⑤Hegel.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 Werke 7[M].Berlin:Suhrkamp Verlag,1970:97.?;诖耍覀冊诔橄蠓ㄖ械恼_行為就是“避免干涉他人做出這種任意選擇或執(zhí)行他們所做選擇的自由”⑥Samuel Duncan.Hegel on Private Property:A Contextual Reading[J].The Southern Journal of Philosophy,2017:263–284.。
任何一個作為整體的物都由該物的概念及其定在構成,也就是說,物如若想作為一個理念存在,除了擁有該物的概念之外,還需要將此概念實現(xiàn)于具體生活中。人格也不例外,它不能只存在于無限意志之中,還必須具象化自身并在外部世界中有所顯現(xiàn),這就是個人對外部事物的所有權。在所有權的結構中,一方是作為無限意志、具有主體性的人,另一方是沒有人格、沒有自由的物,物在形成所有關系之前對于人來說是完全外在的東西,兩者是對立的關系⑦黑格爾在《法哲學原理》第43 節(jié)區(qū)分了兩種形式的“物”。一種是自然直接存在的物,另一種是經(jīng)過意志或精神所中介的精神之物。。由于意志是無限的東西和絕對的東西,它會試圖將自己貫徹到一切相對的東西中,因此作為外在東西的物不得不吸收個人賦予它的精神因素。而這種賦予行為是個人性的,物所接受的精神因素也是個人性的,這個物從而也就成了該個人的財產(chǎn)。通過這種所有關系,物以財產(chǎn)的形式與個人形成一個整體。通過這種個人的占有行為,私有財產(chǎn)也就誕生了。這種占有也就是對象化自己自由的過程,在抽象法權中,“它只能通過以某種方式在自身之外的客觀事物中體現(xiàn)這種自由來實踐”①Andrew Chitty.Recognition and Property in Hegel and the Early Marx[J].Ethical Theory and Moral Practice,2013:685–697.。這樣一來,自然的東西通過變成人的財產(chǎn)而成了其精神的表現(xiàn)形式。在這里,出現(xiàn)了黑格爾關于承認的論述,“我的意愿通過占有所獲得的定在,包含了被他人承認的能力……它預含著與他人的關系②Hegel.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 Werke 7[M].Berlin:Suhrkamp Verlag,1970:115.。
通過以上的論述可以看出,黑格爾從人格的無限意志出發(fā),認為是通過占有形成了私人財產(chǎn),這種占有以及私有財產(chǎn)的產(chǎn)生蘊含著某種承認關系。在黑格爾看來,對財產(chǎn)占有的合法性首先不是來源于不同自我意識之間的承認,而是源于個人的特殊意志。也就是說,僅僅依靠個人自由意志的現(xiàn)實化,就能夠確定所占有財產(chǎn)的合法性。這一邏輯關系似乎可以表現(xiàn)為“人格—占有—承認”,與伍德以承認作為抽象法權規(guī)范性基礎的“承認—人格—占有”的邏輯正好相反。這樣一來,我們就可以認識到伍德所構述的承認理論對黑格爾的誤讀。
首先,伍德顛倒了黑格爾抽象法權中個體性和社會性的關系。在論述私有財產(chǎn)的起源時,黑格爾是從所有人際關系中抽象出單一個體的角度出發(fā)的,這個個體直接面對無自由、無法權的自然之物,人與物所構成的抽象法權首先被規(guī)定為單一的個體意志與無意志的自然之物的關系。因此,人格的法權能力無需得到他人的承認,自身就有通過占有獲得私有財產(chǎn)的權利。從歷史或現(xiàn)實的角度看,私有財產(chǎn)蘊含著社會性的內容,但私有財產(chǎn)的實現(xiàn)則是由單一個體的抽象法權引起的。就此而言,伍德在相互承認的主體間關系上推演出抽象法權的邏輯路徑不符合黑格爾對個體性與社會性之間關系的論述,在私有財產(chǎn)產(chǎn)生的占有階段,還未出現(xiàn)不同個體之間的社會關系。
其次,伍德無法解釋占有的偶然性。按照伍德的理論邏輯,自我意識之間的相互承認將使所有人平等,基于承認所構想的社會必然是一個平等的社會,社會中的個體所占有的物也必然大致相同。然而,黑格爾明確說過,“就權利而言,我占有什么,占有多少,是法純粹偶然之事”③Hegel.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 Werke 7[M].Berlin:Suhrkamp Verlag,1970:112.,在此基礎上,黑格爾反對這種認為相互承認導致平等的觀點。在黑格爾的意義上,抽象法權中的人格僅僅代表著個體擁有財產(chǎn)的權利,并不能以此證明或演繹出每一個體都擁有同等的財產(chǎn),也不能使個體要求任何具體數(shù)量的財產(chǎn)。人格的概念滲透著精神的含義,可以邏輯地推導出每個個體必然擁有財產(chǎn),但“精神的各個實例應當成為所有者的尺度或比例不能從該原則中讀出”④Adriaant T.Peperzak,Modern Freedom:Hegel's Legal,Moral,and Political Philosophy[M].New York:Springer,2001:246.。因個體之間的偏好、技能和性情的不同,財產(chǎn)上的平等是不可能的。同時,個體是否具有足夠的生存能力,也不是人格或所有權中的權利問題,對這一問題的回答只有在道德或市民社會中才能找到,因此,個體所擁有的具體財產(chǎn)不能從人格中邏輯地推導而出。
最后,伍德無法證明相互承認的內容和目的。在伍德看來,自我意識之間的相互承認能夠使不同的個體產(chǎn)生一種尊重對方的意識,并現(xiàn)實地推導出對權利的承認。然而,黑格爾不斷強調,僅僅依靠個體的單一意志就可以實現(xiàn)占有,對私有財產(chǎn)的占有是基于一種先驗的權利。即使所有個體都彼此承認對方是理性的主體,那也只是承認了對方擁有合法占有的權利以及對對方具有與之相同的人格的尊重,因此,權利和尊重不是相互承認所賦予的,而是相互承認的邏輯基礎。在抽象法階段,存在的僅僅是單一個人自由意志的現(xiàn)實化,還沒有出現(xiàn)主體間的關系。承認意味著對他人權利的承認,因此主張承認先于權利的學者們無法說明我們承認的到底是什么。權利在抽象法中是直接給予的,只能是單一個體的權利,因而必須先于承認而存在。此外,黑格爾此處所講的承認也僅僅是對人格和財產(chǎn)的承認,是對已經(jīng)存在的財產(chǎn)占有的回應,不是自我意識之間的承認。
由上可知,黑格爾關于人格和所有權的基本思路是:個體對自由的實現(xiàn)首先表現(xiàn)為擁有私有財產(chǎn),個體的單一意志擁有實現(xiàn)占有的權利并導致私有財產(chǎn)的產(chǎn)生,這種占有關系蘊含著理性主體的相互承認。僅僅依靠個人自由意志的現(xiàn)實化,就能夠確定所占有財產(chǎn)的合法性,主張承認理論的學者們所談到的平等、規(guī)范權威等內容在抽象法階段還未出現(xiàn)。佩佩爾扎克正確地看到了這一點。他說,“黑格爾既沒有在自由自我意識之間的相互承認中看到人格的基礎,也沒有認為將占有轉化為財產(chǎn)的是其他人對我的占有的承認”①Adriaant T.Peperzak,Modern Freedom:Hegel's Legal,Moral,and Political Philosophy[M].New York:Springer,2001:250-251.。伍德以現(xiàn)象學中主奴關系的承認為基礎,以“承認—人格—占有”所構建的承認理論是對黑格爾哲學的誤讀。
黑格爾在現(xiàn)象學的主奴關系和法哲學的占有關系中分別論述了承認,然而,這兩處對承認的論述似乎是割裂的,顯得極不融貫。在現(xiàn)象學中,意識歷經(jīng)了感性確定性、知覺和知性等環(huán)節(jié),在自身確定性的真理這一階段中意識到,意識只能是自我意識,并進而發(fā)現(xiàn),符合個人尊嚴的欲望不是將對方吞噬或消滅,而是要求對象對我的承認,這就進一步引發(fā)了主奴關系的辯證運動。而在法權關系中,自由的人格具有占有自然之物的無限意志,通過占有等形式就可以確立個體的私有財產(chǎn),這種占有關系蘊含著理性主體之間的承認。因此,伍德對黑格爾誤讀的根本原因在于,對兩種不同的承認形態(tài)進行了統(tǒng)一性整合:將主奴關系對承認的論述作為黑格爾承認理論的社會歷史條件,以此作為抽象法權中承認學說的基礎,以此來解決費希特承認理論的困境,從而將兩處的承認學說統(tǒng)一起來,建構出一以貫之的邏輯路徑。為了更好地回應伍德的理論,有必要考察現(xiàn)象學和法哲學中不同承認學說的關系,并以此說明在黑格爾哲學中其實存在著兩種不同的承認形態(tài)。
《法哲學原理》第57 節(jié)關于奴隸制的論述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解決這一問題的線索。在評價過奴隸制是否具有正當性之后,黑格爾說了這樣一句話,“這種早期和虛假的表象所涉及的精神,還尚未超越其最初的意識立場。自由的概念和只是自由的直接意識之間的辯證法,在這個階段就引起了為承認而斗爭和主奴關系”②Hegel.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 Werke 7[M].Berlin:Suhrkamp Verlag,1970:124.。這里看出,現(xiàn)象學中談論的“最初的意識”僅僅是一種“虛假的表象”。這種“最初的意識”是從現(xiàn)象學,也就是前理性的角度來看待精神,因此,從現(xiàn)象學的視角看,人類不可避免地會發(fā)生沖突,甚至產(chǎn)生主人和奴隸的關系。這一視角受到自然欲望的支配,還不能產(chǎn)生理性意志所要求的權利和義務。這也就說明了,在現(xiàn)象學中,不同自我意識之間的承認只能是一種不充分的承認。這種承認帶有奴役和壓迫的因素,無法上升到基于平等和尊重之上充分的相互承認①這也從側面證明了伍德的理論必然是對黑格爾承認學說的誤讀。伍德借助于“普遍自我意識之間的相互承認”完成了從現(xiàn)象學到法哲學的過渡,這種觀點無法在黑格爾哲學中找到。事實上,現(xiàn)象學和法哲學的承認學說完全建立在不同的基礎之上。。之所以現(xiàn)象學中的承認是不充分的,就是因為不同自我意識之間帶有自身的特殊性,并且其中一個自我意識在根本上是附屬于另一個自我意識的。這就只能產(chǎn)生“主人”和“奴隸”這種身份、地位、意識層面相悖的承認主體,因而也就無法從這種不充分的承認中演繹出尊重和權利。更進一步說,這種處于不充分承認關系中的不同自我意識根本上只是同一個自我意識。它們僅僅是同一個自我意識分化出的不同結構,主人和奴隸亦是同一個自我意識在顯示自身時不同的兩個環(huán)節(jié)。因此,這里還未引入社會性的維度,更遑論兩個自我意識基本平等而導致的相互承認。這就是黑格爾所論述的關于承認的第一種形態(tài),它出現(xiàn)于現(xiàn)象學中自我意識的不充分的承認關系中。
抽象法權中的相互承認是黑格爾承認學說的第二種形態(tài)。此處,黑格爾不再以帶有自然欲望的自我意識作為其承認學說的邏輯起點,而是從具有相同特性的人格出發(fā),這種人格背后所體現(xiàn)的就是不同個體所具有的相同的自由意志。人格的現(xiàn)實表現(xiàn)就是私有財產(chǎn),私有財產(chǎn)所蘊含的物與物之間的關系隱藏著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因此,私有財產(chǎn)不是與人格相對立的外在之物,而是人格或自我意識在法權世界中的表現(xiàn)形式,它彰顯并表現(xiàn)著個體的自由意志。私有財產(chǎn)作為人格的現(xiàn)實化,與人格一樣是“單一性”的,而人格作為意志把自身規(guī)定為“單一性”,而且作為人格的“它”同時也是直接的“單一性”,這種“單一性”就規(guī)定了自己的私有財產(chǎn)不受其他人格的侵擾。由此,私有財產(chǎn)就作為法權直接的具體化形式,成為黑格爾后來論述法律、道德、社會、政治甚至世界歷史的基礎。
通過財產(chǎn)所構成的所有權是通過占有來實現(xiàn)的②黑格爾區(qū)分了作為自然的占有和作為需求的占有。所謂自然的占有就是出于自由意志的合法占有,他人應當對這種自然的占有予以承認并尊重。而作為需求的占有則是出于沖動的任意選擇,它不僅僅把占有當做手段,還把占有當做目的。黑格爾認為,自由意志并非賦予我們一種任意選擇的權利,而是為我們在選擇之前所擁有的自主選擇權利提供一種保障,因此它不能成為濫用選擇權利的借口。。占有的形式盡管多種多樣③占有的形式主要包括身體的直接占有、給物以定形的方式、標記式的占有等。,但都是為了獲得對物的所有權,這種對物的占有暗含著對他人的承認。因此,抽象法權中以占有作為人與世界的最初交往才是自由的必然結果,也就是說,只有先存在占有,才能有承認的存在。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也只有在不同理性主體間的相互承認的視角下,才能體現(xiàn)出占有的意義,并衍生出關于占有的禁止性規(guī)范性的內容。同樣的,也只有占有的產(chǎn)生,才能保證承認的有效性。就此而言,占有和承認可視為黑格爾關于財產(chǎn)問題的兩個側面,它們從各自的意義上構建著對方。
在法權關系中,真正意義上的相互承認是在契約中實現(xiàn)的。契約體現(xiàn)了基于個人相互承認之上的社會關系,“契約以締約各方相互承認對方是個人和財產(chǎn)所有者為前提”④Hegel.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 Werke 7[M].Berlin:Suhrkamp Verlag,1970:153.。既然契約以相互承認對方的所有權為基礎,而所有權的存在體現(xiàn)的是個人的自由意志,因此,個人與他人在契約中的關系就是一個意志對另一個意志的關系?!白鳛橐庵镜亩ㄔ?,它之存在只不過是為了另一個人的意志而存在。這種意志與意志之間的關系就是自由賴以獲得定在的真正而真實的基礎?!雹貶egel.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 Werke 7[M].Berlin:Suhrkamp Verlag,1970:152.
一個意志對另一個意志的關系能夠存在,根本原因在于所蘊含的所有權的轉讓。在這個以所有權轉讓為核心的契約中,一個人占有財產(chǎn)X,另一個人有意愿獲得X,并且兩人都同意把 X 從第一個人轉移到第二個人那里,如此一來,契約就達成了。重要的是,契約關系是平等主體的自由意志的結果,如果一方失去自由意志,或一方采取欺詐、威脅或搶奪的方式強制轉移他人財產(chǎn),兩者就不存在一種契約關系。因此,作為財產(chǎn)轉讓當事人的契約主體必須是具有平等自由精神的人格主體,而作為契約客體的X,也只能是無意志、無生命的物,而不能是人的精神或生命。
通過契約關系的內在結構,我們可以看出,契約體現(xiàn)著人的自由意志。自由意志的本性在于它試圖在法的所有領域和所有層次現(xiàn)實化,因此它是無限的。假若沒有其他自由意志的存在,它對物的占有也是無限的,也就沒有所有權轉讓或契約形式的出現(xiàn)。在與其他自由意志共存的前提下,個人占有就只能是有限的,個人無法通過占有之物來滿足自己無限的自由意志,這就產(chǎn)生了自由意志的無限性與個人占有之物的有限性之間的矛盾。為了實現(xiàn)其無限性,自由意志必須不斷放棄或轉讓有限的占有之物,并進而占有其他物來實現(xiàn)自己的無限性。
在契約中,占有形式下的個人意志開始上升為個人與他人的共同意志。也就是說,契約的實現(xiàn)是通過更高的同一性的實現(xiàn)來完成的。一方面,契約中出現(xiàn)的共同意志保證了個人意志的實現(xiàn),個人通過契約完成了所有權的轉讓,契約作為一種手段,“人們可以借此表達對彼此作為財產(chǎn)所有者的這種承認,從而使其成為一種相互已知的承認”②Andrew Chitty.Recognition and Property in Hegel and the Early Marx[J].Ethical Theory and Moral Practice,2013:685–697.;另一方面,共同意志自身也得以實現(xiàn),基于相互承認之上的財產(chǎn)關系使人們納入一個相互關聯(lián)的社會之網(wǎng)中。黑格爾由此認為,“契約的本質在于,共同意志和特殊意志都在此得到了表達”③Hegel.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 Werke 7[M].Berlin:Suhrkamp Verlag,1970:162.。同時,契約也為共同意志和特殊意志劃清了界限,只有在所有權轉讓范圍內,共同意志才能發(fā)揮它的效力,在契約之外的世界中,依然存著兩個相互排斥、相互對立的特殊意志。我們可以說,契約無非就是兩個特殊意志共同利益的合法表達,在契約范圍之外,任何一方都不應當把不正當?shù)囊髲娂佑诹硪粋€自由意志之上。
通過考察黑格爾在現(xiàn)象學和法哲學中關于承認的論述,我們可以找到兩種不同的承認形態(tài)。在現(xiàn)象學中,受制于自然意識的相互承認并不是一種伍德所認為的承認方式,而只是主奴之間通過奴役或脅迫所構成的不充分的承認,雙方無法在承認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平等的主體間交往秩序;在法權關系中,黑格爾從個體意志出發(fā),通過占有來說明私有財產(chǎn)的產(chǎn)生,這種占有所暗含的承認關系是一種平等和理性的基礎上構成的充分的相互承認,并最終在契約中得到現(xiàn)實的實現(xiàn)。因此,伍德對黑格爾哲學的誤讀主要存在于兩個方面。第一,黑格爾關于承認的兩種形態(tài)的論述無法融貫在同一個體系中,它們是基于不同層次上的完全不同的兩種形態(tài);第二,占有而非承認才是黑格爾法權體系的規(guī)范性基礎。就此而言,伍德僅僅是為了構述自己的承認理論而將黑格爾定位為德國古典哲學“承認”理論的完成者,這無法在黑格爾哲學中找到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