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華萍
統編初中語文教材借助精讀課文、略讀課文和名著導讀等不同的板塊,構建了以“教讀—自讀—課外閱讀”為主要模式的“三位一體”閱讀體系。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從整體上區(qū)分“教讀”和“自讀”之間的差異,確定“自讀”課型的橋梁作用,了解其在“教讀”和“課外閱讀”之間的銜接價值,并探索創(chuàng)新化的自讀教學模式,讓學生在自讀的過程中遷移知識與能力,促使學生實現“樂讀—能讀—會讀”的過渡,大幅提升其閱讀水平和感悟能力。
《夢回繁華》是統編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自讀課文,它是一篇典型的說明文,描繪了宋代畫家張擇端的代表作《清明上河圖》,將畫作中勾勒的“繁華”景象表現出來。在此文的自讀教學中,要基于文本的內容和特征,引領學生分析文本,深化閱讀。
說明文用語精準、凝練,善用專業(yè)、簡潔的詞匯和語句描繪客觀現實中的物象,作者會用不同的方法對客觀的物象加以說明。在說明文的自讀教學中,語言是學生解讀和分析的首要對象,也是梳理文章內容和結構的關鍵載體。所以,在自讀指導中,最先關注的應是課文的語言,要帶領學生挖掘語言文字的妙處,明確說明文的文體特征。
以語言作為自讀活動的切入點,可以采取示例法,利用課文中的典型例句,鼓勵學生結合過往學習的知識、儲備的語言材料等,對例句展開細致分析和解讀,了解其說明方法、表達手法、藝術風格及其產生的表達效果?!秹艋胤比A》是一篇專業(yè)性較強的說明文,對初中生而言,專業(yè)性文本往往有些難理解,但作者以精練的語言文字、恰當的說明方法,化解了文章的晦澀和難懂,使文章簡單易懂。為了讓學生體會到此文的說明性特征,在經過多次琢磨后,選取第三段中“整個長卷猶如一部樂章……留下無盡的回味”這句話,在多媒體課件上展示出來,要求學生反復朗讀和品味,而后進一步出示提前準備的評語,如“作者以生動形象的語言要素,將抽象、晦澀的專業(yè)繪畫知識,轉化為直觀、具象的音樂形式,不僅增強了說明文的畫面美和節(jié)奏美,還能加深讀者對說明文的理解,有助于全面領略繪畫的審美特征”,以“用了什么語言要素+有哪些突破+產生了怎樣的表達效果”的范式,對例句展開賞析,引導學生尋求鑒賞語句的切入點,在實踐中積累經驗。
當學生掌握了賞析語句的方法和技巧后,再一次回歸文本,精選出三個句子,讓學生結合課堂中所學的解讀方法、自身的經驗儲備等,對句子展開深入研讀和品析。從《夢回繁華》的文章內容出發(fā),可以選擇第四段的“疏林薄霧……送炭的毛驢馱隊”“在進入大道的岔道上……歸來的權貴”“巨大的漕船……一片繁忙景象”這三個句子,要求學生仿照“用了什么語言要素+有哪些突破+產生了怎樣的表達效果”的語言賞析范式,結合課文的主要內容,對給出的句子進行賞讀,鍛煉其語言解析、文本研讀能力。
除了具備形象生動、簡單易懂的特征外,《夢回繁華》整篇文章還顯現出典雅、質樸的的語言特點,這得益于大量運用四字短語。在自讀指導中,要重點關注四字短語這一語言現象??v觀《夢回繁華》的全文內容,四字短語主要出現在文中第四段,作者以“街道縱橫”“房屋林立”“沉檀香料”等四字短語,將汴京街道、城樓兩側的熱鬧景象展現出來,增強了說明文的文學性。在指導學生進行自主閱讀時,要給予學生自主感悟的空間,讓他們一步一步地沉浸在文章所描繪的場景之中,進而領會文章中的奧秘。
從概念層面來說,自讀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展開的一種以學生為主體的自主閱讀活動,它既要依靠教師的科學指導,也要建立在學生積極參與、獨立思考和合作探究之上。在自讀課文教學中,要把握好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結合具體的學情、文章的藝術特色等,巧妙設計自讀任務,以此驅動學生展開自主閱讀,加強他們的學習深度、擴展其認知廣度。
在《夢回繁華》教學中,要依據初中生的學習歷程,從三個角度設計自讀任務,將“學生本位”的理念貫穿于閱讀指導的全過程,引導學生主動品味和體會課文的內容、審美特色等。
首先,以課前任務為載體,梳理文章內容。自讀課型對學生的自主性和能動性有較高的要求,而課前階段恰好是啟發(fā)學生自主性、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意識的重要時期。教師要抓住這一機遇,結合《夢回繁華》的課文內容,設計兩項課前學習任務,即“瀏覽課文,找出文章中的關鍵詞和關鍵句,通過繪制思維導圖的方式,厘清文章的結構層次,并將關鍵詞句填寫在思維導圖之中”“你心中的繁華世界是怎樣的?嘗試用文字寫一寫”。在課前任務的驅動下,學生大致瀏覽和概述文章的內容,按照其行文順序和邏輯結構,勾勒思維導圖的邏輯結構,并從每一段中提取關鍵詞句填入思維導圖中。學生以直觀化的方式從整體上了解文章的內容和結構,自讀活動有序推進。
其次,以課中任務為載體,驅動深層思考。相對于課前任務,在設計課中任務時,要更加關注任務的深度,反復分析和研究自讀任務是否契合學生的需求。在此基礎上,以《夢回繁華》教學為例,要為學生提供如下課中自讀任務:
①利用批注閱讀法,從語言特征、邏輯順序等方面,對文章的第3、4自然段進行圈畫和標記,將你的閱讀感悟、疑問、暢想等展現出來,并與其他同學展開交流和互動,共同分享閱讀中收獲的知識與感悟、存在的困惑和疑問。
②選擇中國古代或現當代繪畫史上的經典風景、風俗畫,借鑒《夢回繁華》的語言特征和風格,介紹繪畫作品中的內容。
從這兩項課中任務中不難看出,教師既要科學地指導學生自讀課文,也要鼓勵學生在自讀的基礎上進行寫作練習,驅動他們開啟深度思考。在此基礎上,其高階思維才得以形成。
最后,以課后任務為載體,拓展學習范圍。除了課前和課中任務之外,為進一步拓展學生的學習范圍,做好“教讀”和“課外閱讀”的銜接工作,教師要設計課后任務,讓學生將課內學習的閱讀方法、積累的閱讀經驗,合理地遷移運用到課外閱讀、拓展學習活動中?;诖?,可以設計“尋找與《清明上河圖》相關的其他文章,在對比閱讀中品味它們與《夢回繁華》的異同點”“你還知道哪些以畫作、音樂作品等為對象的說明文?創(chuàng)建一個‘1+X’群文閱讀系統”等任務。由此,學生既能精準地銜接課內外閱讀內容,還能拓展閱讀的范圍。
從教材“三位一體”的閱讀體系來看,“自讀”課型具有承上啟下的銜接作用,既能為學生搭建訓練的平臺,也能為學生的課外閱讀儲備知識和經驗,促使他們更加熟練地整合閱讀內容、運用閱讀方法。教師從解析語言、巧設任務兩個主要層面出發(fā),引領學生挖掘文章語言文字的妙處,不僅能讓學生明確說明文的文體特征,還能驅動學生展開自主閱讀活動,加強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和認知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