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娟
詠史懷古是詩歌的一種題材,“詠史”為“讀史見古人成敗,感而作之”,“懷古”為“經古人成敗之地,詠之”。詠史懷古類詩詞以歷史上的人物和事件為歌詠的對象,用以抒發(fā)作者的真實情感、表達作者的主觀思想和理想志向,具有強烈的抒情色彩。詠史懷古類的古詩詞一般在內容、審美旨趣上都具備獨特的范式。在詠史懷古類詩詞的教學中,要注重從多方面引領學生解讀和賞析古詩詞,圍繞古詩詞的語言元素、藝術特色、主旨思想等,開啟多元化的詩詞閱讀鑒賞活動,引導學生挖掘出古詩詞中的思想情感,領略“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钡乃囆g效果。
基于統(tǒng)編高中語文教材中詠史懷古類詩詞的編排和選文情況,筆者對詠史懷古類詩詞作了全面梳理與整合。具體見下表1。
表1 統(tǒng)編高中語文教材中詠史懷古類詩詞的梳理與整合表
結合表1 中的內容,可圍繞以下幾個層面對統(tǒng)編高中語文教材中的詠史懷古類詩詞進行具體梳理和整合。
從分布情況看,詠史懷古類詩詞分布在必修上下冊和選擇性必修中下冊,其分布相對均衡。這說明在高中階段的每一個時期,都將詠史懷古類古詩詞作為重點教學內容。
從朝代劃分看,統(tǒng)編高中語文教材中所選的詠史懷古類詩詞大多屬于唐宋兩個朝代,其中以宋代為主,唐代僅涉及杜甫的《蜀相》。這樣的選材情況,與中國古代詩歌發(fā)展歷史進程相吻合,在唐宋兩個時代,詩歌發(fā)展邁入了鼎盛時期,這一時期誕生了無數(shù)經典的古詩詞,應是學生重點學習的。
從吟詠對象看,既有歷史人物,也涵蓋了歷史地點。比如,杜甫《蜀相》、陸游《書憤》兩詩都以諸葛亮為書寫對象,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詞涉及赤壁這一古代歷史上的戰(zhàn)場,《蜀相》也提及了名人的故居——諸葛武侯祠??梢?,詠史懷古類詩詞的吟詠對象較為豐富。
古詩詞語言凝練、跳躍,富有節(jié)奏和韻律。其獨特的語言特點是品味的重點。在高中階段的詠史懷古類詩詞的教學中,要以“語言建構與運用”為基本目標,對焦詩詞的語言要素,讓學生在吟詠誦讀的過程中,全面把握古詩詞的語言特點。
古人有言:“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币馑际情喿x文章時,若能達到熟讀的程度,即可理解其含義。古詩詞的篇幅短小、語言精煉,其語言特點自成一格。要想真正理解古詩詞的深刻內涵,務必要達到熟讀精思的程度,方可從簡短的內容中領會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為此,在學習詠史懷古類古詩詞時,要以誦讀為主要手段,將文本的節(jié)奏、韻律和情感變化讀出來。誦讀既不是機械的背誦,也不是簡單的解析,而是要在循序漸進、層層推進的模式中邊讀邊思考。
第一層,于初讀中把握整體。學生要注重將字音讀準確、找準停頓點。這是古詩詞誦讀的基本要求。以《桂枝香·金陵懷古》為例,可以為學生提供名家范讀的音頻,讓他們結合教材注釋和工具書,校正古詩詞的讀音,如“棹(zhào)”“矗(chù)”“謾嗟(màn jiē)”,要能夠讀得準確、讀得流暢,并劃分古詩詞的節(jié)奏,讀出詩詞的節(jié)奏和韻律,如:
登臨/送目,正/故國/晚秋,天氣/初肅。千里/澄江/似練,翠峰/如簇。歸帆/去棹/殘陽里,背/西風,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鷺起,畫圖/難足。念/往昔,繁華/競逐,嘆/門外/樓頭,悲恨/相續(xù)。千古/憑高/對此,謾嗟/榮辱。六朝/舊事/隨流水,但/寒煙/衰草/凝綠。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后庭/遺曲。
第二層,于熟讀中強化理解。蘇軾云:“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精思子自知?!币皇變?yōu)秀的古詩詞總有讀不盡的韻味,給人一種常讀常新之感。在詠史懷古詩詞的誦讀過程中,要指導學生熟讀精思,加強對古詩詞內容的理解與感悟。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學生要重點分析文本的押韻、對偶和平仄等特征,通過反復吟誦,更為直觀地體會其音樂特征。結合本詞中“澄江”“翠峰”“殘陽”等意象,學生要展開有韻味的誦讀活動,通過放緩語速、提升語調等方式,體會殘陽的幽深、山峰的青翠、長江的奔騰而下等特點??傊熳x環(huán)節(jié)重在深化體驗、強化對古詩詞的理解與感悟。
第三層,于賞讀中體會情感。賞讀環(huán)節(jié)要以語言要素為對象,從語言中挖掘詩人的思想情感。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學生可以從“長短句的銜接”“句子的斷續(xù)”“語氣的輕重”“語速的疾徐”“聲調的抑揚”等角度,結合陳后主和張麗華的典故,突出詩人的情感變化,體會到古詩詞中蘊含的滄桑變化和歷史重量。
在誦讀的基礎上,教師也可以指引學生錘煉字句、隨文練筆,從建構和運用語言的角度,開展多樣化的詠史懷古詩詞教學活動,從而循序漸進地提升學生的語言解讀和運用能力。
詠史懷古類詩詞有著獨特的藝術魅力和審美價值,在明確詩詞語言特點的前提下,要引領學生品味詩詞之美,走進古代文人的精神世界之中,了解他們的審美情趣。
“以詩解詩”是品味詩詞之美的有效手段。何為“以詩解詩”?通俗來講,就是以詩意的語言為學生營造詩意的情境,讓學生于情境中解讀和賞析詩詞,從中挖掘出古詩詞的審美要素,體會到古詩詞雅致、唯美等特征。以陸游《書憤》教學為例,在導入階段,可以精心設計導語:
白雪皚皚、雪花飛舞。在寒冷的冬夜,一輪皎潔的彎月掛在天空之上,幽深的月光映射在每一片雪花之上。隨著寒風落在平原上,那潮濕且褪色的旌旗仍舊在寒風中飄動,偶爾發(fā)出一點聲響。在這樣的夜晚中,詩人回憶起曾經在戰(zhàn)場上的場景。那時的他穿著鐵衣、手持寶劍,腳下是奔馳的駿馬,眼前是宏闊的山河。他滿心滿眼都是投筆從戎、報效國家。他就是愛國詩人陸游。今天,我們一同來學習陸游的愛國名詩《書憤》,體會其投筆從戎的決心和偉大的愛國情懷。
詩意的語言能夠讓學生產生如臨其境之感。在生動情境中,學生可從聽覺、視覺等不同的感官層面,將古詩詞中的畫面和場景還原出來,領略詠史懷古詩詞的美。在此基礎上,重點解讀和分析“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這兩句,結合諸葛亮《出師表》這一典故,進一步理解詩人陸游的報國決心。
詠史懷古類詩詞中往往蘊含著思辨意識,以古今對比或關聯(lián)為主線,凸顯出作者的思想情感或理想信念。閱讀此類古詩詞時,只有抓住文本中的思辨主線,才能真正解讀詩詞的意蘊、理解作者的情感。所以,要從“思維發(fā)展與提升”的角度出發(fā),開展詠史懷古詩詞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在辯證思考、深度推理等過程中,梳理古詩詞中的邏輯線索和思辨元素。
《念奴嬌·赤壁懷古》一詞涵蓋了一個有爭議的歷史典故,即“赤壁之戰(zhàn)的成與敗”。據(jù)此,為了挖掘古詩詞中的深刻內涵和思辨元素,教學中可以組織“論赤壁之戰(zhàn)的成與敗”的課堂辯論活動,要求學生圍繞“周瑜在赤壁之戰(zhàn)的勝利是歷史的必然選擇”和“周瑜在赤壁之戰(zhàn)的勝利是偶然的機遇”兩個觀點進行辯證性討論,結合古代歷史材料和古詩詞的具體內容,開啟正反辯論活動。在辯證討論的基礎上,教師要進一步引出問題:“蘇軾是如何看待周瑜的勝利的?他引用‘赤壁之戰(zhàn)’的典故有何目的?起到了怎樣的效果?”進而由歷史典故推斷出蘇軾的真實意圖,深入解讀他內心深處的報國情懷。
另外,基于詠史懷古類詩詞的思辨特征,要指導學生進行對比閱讀。比如,歷史上以“赤壁”為典故或吟詠對象的詩詞不在少數(shù),除《念奴嬌·赤壁懷古》之外,還有《前赤壁賦》《赤壁》等著名篇章。在閱讀教學中,可將這三篇古詩文作為對比閱讀的對象,讓學生從“題材”“體裁”“地點”“立意角度”“藝術風格”“戰(zhàn)爭成敗”“情感態(tài)度”等維度,對三篇古詩文進行全方位的比較和分析,進而在類比遷移、對比分析的過程中,提高他們的思辨能力。
在浩如煙海的中華經典作品中,古詩詞占據(jù)著重要的地位,彰顯了中華民族的精神、豐富了中華文化的底蘊。詠史懷古詩詞中涵蓋了豐富的歷史典故,相比于其他古詩詞,其文化內涵和歷史底蘊更為深厚,能夠在語文教學中起到凈化學生心靈、培養(yǎng)學生優(yōu)秀道德品質、提升學生文化素養(yǎng)等重要作用。以《念奴嬌·赤壁懷古》為例,詞中“羽扇綸巾”體現(xiàn)了中國古代的服飾文化,以其作為研究的重點,可以組織“‘羽扇綸巾’的歷史底蘊和文化價值”專項探究活動,讓學生溯源中國古代的歷史文化,從“羽扇綸巾”的形象特點、文化深意等角度,探討服飾在塑造周瑜這一人物形象時起到的作用,并由此延伸到中國古代服飾文化的廣度上,體會服飾文化中特有的精神內涵。在這一學習歷程中,學生既能領會詩詞的文化底蘊,也可以進一步拓展知識儲備的范圍。
在明確詠史懷古類古詩詞特點的基礎上,帶領學生全面梳理和整合統(tǒng)編語文教材中的詠史懷古類詩詞,進一步探究教材的編排規(guī)律和選文意圖。在此基礎上,以核心素養(yǎng)為導向,通過對焦詩詞之言、品味詩詞之美、解讀詩詞之意和領悟詩詞之蘊等多樣化的對策,讓學生從語言、審美等多個角度,對詠史懷古類的古詩詞進行深層解析和鑒賞,由此積累豐富的詩詞鑒賞體驗,感受古代文人的人生理想與真摯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