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語言交流中的觀點采擇

2023-03-03 05:37:43張恒超
關鍵詞:聽者同伴觀點

張恒超

(天津商業(yè)大學 法學院,天津 300134)

語言交流的典型特征是語言核心媒介性、目的共同性、人際互動性,以及集體責任和個體責任共存性。[1]交流者間交流的目的是通過語言等媒介的信息溝通,實現(xiàn)彼此認知的共現(xiàn)、共享;圍繞共同的交流內(nèi)容,不斷形成共同理解和接納的特定觀點,認知共享性是彼此交流行為一致性的前提。簡言之,交流者為了完成共同的交流任務,實現(xiàn)共同的交流目的,彼此首先應該達成認知觀點的一致性。觀點一致性是交流任務執(zhí)行中彼此間行為高效分工和密切合作的基礎。人們聚在一起交流時,會帶來各自獨特的生活經(jīng)歷、知識背景和信仰,自己與另一個人交流互動的特征和方式,取決于對其知識和信仰的了解,即所謂的“觀點”;人們在語言交流中考慮對方觀點的過程被稱為“觀點采擇”(perspective taking)[2]。觀點采擇表現(xiàn)為,為了準確地理解交流同伴的思想,必須克服自己的自我中心觀點,嘗試把自己放在別人的立場來理解一種特定的交流情形。因此,語言交流中的觀點采擇過程既與說者的語言發(fā)生過程有關,也與聽者的語言理解過程有關。

交流互動中語言是核心媒介,交流觀點主要通過語言顯性和直接地傳遞、闡釋,相比個人私語過程,外顯語言交流的認知過程更為復雜、靈活和多樣。當前,對語言交流中觀點采擇認知過程特征的梳理、分析、歸納和闡述是必要而有意義的,有助于豐富交流認知理論體系,以及增進對交流語言認知的完整和系統(tǒng)化理解。鑒于此,筆者擬圍繞觀點采擇認知特征的三個方面做出歸納和述評:觀點采擇以“詞匯帶入”方式建立交流共同基礎;觀點采擇是交流者間的認知校準過程;觀點采擇表現(xiàn)為語言參照慣例的形成和聽者設計特征。

一、觀點采擇以“詞匯帶入”方式建立交流共同基礎

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研究者已經(jīng)意識到交流互動中恰當?shù)恼Z言使用依賴于觀點采擇的認知過程,并將語言交流定義為理性主體的有意行為,交流者間共同知識經(jīng)驗的形成和發(fā)展是彼此認知和行為相向而行的基礎。斯托內(nèi)克爾(Stalnaker)在研究中明確強調(diào)了交流者間的共同性知識在交流中具有核心重要性,其創(chuàng)造并提出了當前交流認知研究領域中廣泛使用的一個專業(yè)術語“共同基礎”(common ground)——交流者彼此接納的共同知識,指出所有的語言交流活動都是以共同基礎為前提發(fā)生的。[3]此后,研究者們廣泛地認識到,共同基礎的形成和完善是隨著語言交流互動過程而不斷發(fā)生的,該過程集中表現(xiàn)為交流者彼此不斷的觀點采擇過程。[4]

在語言交流的許多情形下,交流者先前并沒有圍繞一個特定的內(nèi)容交流過,并且先前的交流經(jīng)驗也不能提供特定的語言標簽,彼此必須一起努力建立起有助于成功合作的參照性語言表述,該過程被稱為“詞匯帶入”(lexical entrainment)[5]。這是觀點采擇過程在語言不同層面上的使用:從選擇說什么(句子結構)到選擇特定的單詞,甚至到細微的韻律層次。詞匯帶入方式的觀點采擇過程體現(xiàn)了特定交流者間共同基礎的建立過程。例如,同樣是使用“齲齒病變”這一表述,當面對牙醫(yī)交談時,彼此更傾向于以此為共同基礎而展開診療咨詢;當面對5歲兒童時,彼此更傾向于通過“新概念”建立共同基礎,進而方便接下來交流互動的成功延續(xù)。觀點采擇過程中不斷出現(xiàn)的特定詞匯帶入,有助于交流者彼此限制語言信息表達和理解的范疇,以此建立的共同基礎將促進交流解決方案的高效形成。[6]觀點采擇對交流者間共同基礎建立的意義在于,交流者僅假設同伴知道某條交流信息是不夠的,還必須假設同伴同樣知道自己知道這條信息;盡管這種循環(huán)在邏輯上應該是隨著交流互動進程無限繼續(xù)的,卻表現(xiàn)出特定詞匯的不斷帶入和穩(wěn)定使用。針對該問題的探討,克魯特森(Knutsen)等設計了七巧板拼制的各種圖形,在實驗中關注交流者語言互動中對對象的特定概念化是怎樣保持和重復使用的:研究首先發(fā)現(xiàn)語言交流中被試通過引入特定的指稱語言而實現(xiàn)交流對象特定的概念化,并將其作為交流的共同基礎;其次從交流者的角度,特定指稱的保持和重復使用根本上服務于彼此對特定交流內(nèi)容的認知共享;最后詞匯帶入過程中,相比同伴生成的概念,由交流者自我生成的概念更容易保持于自己的記憶之中。[7]

“基于限制的觀點”(Constraint-Based View)認為,交流語言加工是一個“限制滿足”的過程。該過程中各種交流線索均被賦予可能性的權重,而最終形成的各種語言解釋中,最能夠滿足多種線索聯(lián)合性的特定語言表達將勝出。[8]在該框架內(nèi),共同基礎是語言認知加工期間聯(lián)合多重線索進行解釋的一個前提,交流中交流者會積極建立并追蹤共同基礎,共同基礎對于語言發(fā)生和解釋的影響與交流背景的顯著性、可靠性相關聯(lián)。共同基礎常規(guī)性調(diào)節(jié)語言加工過程,其對語言認知加工的影響應該從交流的最早時刻就能觀察到,此時共同基礎的信息已經(jīng)開始被交流者嘗試獲取,這是交流者彼此觀點不斷互換、采擇并付諸特定語言表達和重復穩(wěn)定使用的過程。當前,關于“詞匯帶入”觀點采擇過程的認知機制特征尚不能被一致性解釋。一種觀點認為,交流者使用特定的參照性語言表述來指向交流對象,參照性表述的成功產(chǎn)生和理解依賴于共同基礎,從“建基視角的假設”(The Grounded Perspective Hypothesis)出發(fā),交流者先前沒有共同交流過一個對象時,必須一起努力建立成功的參照性表述,實現(xiàn)以特定的方式概念化交流對象,隨著詞匯帶入過程的發(fā)展,交流的效率和準確性都得到了提高,這一過程在所有交流情境下具有普遍性,反映了交流者間語言認知加工中的策略性和意識性特征。[9]另一種觀點認為,在“詞匯帶入”的觀點采擇過程中,交流者間的共同基礎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共同基礎包含的信息不僅限于語言信息,還涉及交流情境中的任何一個方面,如感知共現(xiàn)、團體成員身份共現(xiàn)及交流經(jīng)驗和文化共現(xiàn)等,使得語言認知加工中的詞匯帶入過程受到語境中多元信息的自動化啟動。[10]“多元視角假設”(The Multiple Perspectives Hypothesis)強調(diào)“詞匯帶入”的觀點采擇過程是基于語言的多種可能性表述而形成的,因此為聽者提供了成功理解的多層次、多角度的機會。[11]

實際上,對于交流共同基礎建立中“詞匯帶入”觀點采擇過程認知機制特征的解釋,可以持相對寬容和開放的態(tài)度。交流語言認知加工的意識性能夠被研究者們廣泛接受,特定詞匯和表達方式的帶入和運用典型表現(xiàn)為,交流者圍繞交流目標的意識性信息傳遞、溝通和穩(wěn)定使用。語言交流互動具有社會性,交流者彼此不斷地觀點采擇和交流任務的最終決策過程不可能盲目依賴純粹的無意識性認知過程來實現(xiàn)。但是,在此前提下也應該重視該過程中的非意識性和非策略性特征??谡Z交流研究中的一個核心問題是,交流者如何通過特定交流語言形式的獲得和使用,實現(xiàn)對特定交流語境的解釋。換言之,交流語境潛在地影響交流語言認知加工過程,在特定交流情境下,語言中“詞匯帶入”的觀點采擇過程可以多重映射交流者的交流意圖。例如,交流者彼此能夠理解“小蠟燭”所指的特定信息:它是能看到的最小的蠟燭(感知共現(xiàn)),它在交流的先前階段被雙方語言提及過(語言共現(xiàn)),這個特定蠟燭突出了特定持有者的身份(團體成員身份共現(xiàn))。交流者可以借助特定交流情境的啟發(fā)來即時實現(xiàn)語言“詞匯帶入”的觀點采擇,進而豐富和評估彼此交流互動的共同基礎,這些語境線索涉及廣泛的感官信息、物理情境線索和社會文化線索等。

若是直觀地來理解,可以假設意識性的觀點采擇過程傾向于提高交流信息在特定交流者彼此認知理解和接納中的單一性、特定性;反之,無意識性的觀點采擇過程傾向于降低該特征。語言信息的單一性、特定性可以增強交流信息向同伴傳遞的專有性,沒有參加該交流互動過程的“外人”相對難以理解這些信息;反之,如果交流情境中的多元線索廣泛參與和引導交流語言認知加工,那么沒有真正參與的“外人”可能也可以較好地理解交流語言信息。托林斯(Tolins)等試圖澄清詞匯帶入和可理解性之間的關系,連續(xù)設計了3個實驗:實驗1主要通過語料庫的分析,比較參照性交流語言與獨白語言的差異,同時詳細地探查了交流同伴的貢獻以及如何影響交流語言;實驗2是一個旁聽者理解實驗,探查一個觀點的使用頻率是否會影響語言的理解,比較其對交流語言和獨白語言理解水平的差異;實驗3從語言理解的角度,探查詞匯帶入選擇的特定觀點是否和獨白中選擇的觀點存在顯著的理解差異性。[12]結果發(fā)現(xiàn),旁聽參照性交流語言的理解性優(yōu)于旁聽獨白語言,這是因為交流互動中詞匯帶入過程基于交流情境線索選擇了更好的參照性語言表述;在交流和獨白兩種條件下,觀點表述的頻率均影響語言的理解水平。總體上,研究證實詞匯帶入的特定觀點一定程度上也表現(xiàn)出“多元視角假設”的特征。

但是,上述研究并不能排除交流語言觀點采擇過程的意識性。從交流參與性的角度看,交流語言使用過程本身必須是能夠協(xié)調(diào)多方的,以保證交流者間形成共享性理解,這些過程不斷增加了語義的協(xié)調(diào)過程,提高了交流者對于交流任務的共享性水平。因此不難理解,旁聽者將更容易理解這種立足于多方協(xié)調(diào)的交流語言,而不是獨白語言。盡管當前“建基視角的假設”不能完美地解釋“詞匯帶入”觀點采擇過程發(fā)展的細節(jié),僅著眼于語言結果進行解釋,如參照慣例的形成;但“詞匯帶入”理應是一個不斷協(xié)商、試誤和合作的過程。誠然,僅設立“旁聽者”以檢驗“詞匯帶入”觀點采擇過程的意識性或無意識性還略顯單薄,還需要設計出更為系統(tǒng)性的實驗思路,比如系統(tǒng)性分層次探討無交流個體對交流情境、交流任務和對象的理解特征,旁聽外人的理解特征,以及交流互動參與者的理解特征等彼此間的差異性;再或者實驗控制影響“交流對象或任務語言加工(語言發(fā)生和理解)”的情境因素,探查交流語言的變化性特征。不論如何,交流中“詞匯帶入”方式的觀點采擇過程所表現(xiàn)出來的語言認知加工特征,與個人私語加工過程顯著不同,在嚴格控制和操縱的實驗情境中研究交流社會認知(語言認知、非語言認知、情境認知等)都將存在外部效度的質(zhì)疑和解釋風險。因此,對“詞匯帶入”觀點采擇過程做出語義解釋的同時,不應忽視語用解釋的現(xiàn)實性。這也一定程度地反映了交流社會認知的龐雜性、多層次性和系統(tǒng)聯(lián)系性。

二、觀點采擇是交流者間的認知校準過程

交流社會認知理論認為社會互動是重要的,積極參與互動確保了交流者共同基礎的建立,觀點采擇互動過程中交流者試圖找到交流共性以校準彼此的觀點。[13]觀點采擇減少了交流者的自我中心偏見,其專注于交流者使用同伴信息來優(yōu)化語言信息的表達和理解過程。

(一)觀點采擇降低了交流者認知的自我中心性

在社會心理學的決策領域中可以普遍觀察到自我中心的認知現(xiàn)象:當個人被要求估計別人知道的東西時,估計偏向于他們自己的知識[14];交流者在語言交流中更傾向于重復自己表達過的信息[15];交流者對語言交流經(jīng)歷中與自我有關的信息記憶效果更好,這些人際交流互動中的自我中心效應很可能是因為與自我有關的記憶信息具有易訪問性[16]。監(jiān)測和調(diào)整理論(Monitoring and Adjustment Theory)認為,語言交流互動之初交流者的語言表現(xiàn)出自我中心性,隨著交流時間進程的不斷發(fā)展,才逐步表現(xiàn)出對同伴觀點采擇的過程。[17]

交流者語言互動中,通過彼此間的觀點采擇可以表征彼此的信念、知識、愿望和意圖,以及來自這些觀點的語言解釋[18];交流者可以通過記憶和注意的一般性加工過程更加關注彼此的觀點,進而對“自我中心性”產(chǎn)生的認知差異更為敏感[19]。交流者對觀點差異敏感時,將享受到更成功的交流,因為彼此可以通過不斷的觀點采擇逐步建立起交流認知共享性和行為一致性。根本而言,語言互動中的觀點采擇服務于協(xié)調(diào)交流者間的合作活動,而行動的協(xié)調(diào)是以認知校準或協(xié)調(diào)為前提的。華恩(Wahn)等指出,語言交流中觀點采擇過程之所以會降低交流者認知的自我中心性,是因為彼此不斷發(fā)生著換位思考,其在實驗中采用了靶目標的合作視覺搜索任務,交流雙方間放置了隔板,保證任務中彼此無法觀察同伴,被試首先看到19個固定的白色物體隨機呈現(xiàn)于計算機屏幕上,然后其中的6個變成灰色(靶對象),呈現(xiàn)2秒后再次變白,0.5秒后開始在屏幕上以隨機方向移動11秒,實驗要求交流者追蹤移動的目標,在物體停止移動時使用鼠標選出靶對象。實驗結果證實,語言溝通中不斷地觀點采擇促使交流者不斷從同伴的角度換位思考,這種換位思考可以使彼此在有限的任務時間內(nèi)高效分割屏幕上的內(nèi)容,交流任務后的問卷調(diào)查再次證實交流者顯著使用了一種“分工”策略,包括左-右分工、內(nèi)-外分工。[20]霍勒(Holler)等在研究中直觀性地記錄了語言互動中的觀點采擇現(xiàn)象,交流者在關注同伴語言信息和觀點的同時,自覺表現(xiàn)出放棄自我中心的觀點。比如,交流者A使用詞匯“鴕鳥”指稱交流視覺任務中的一個對象,同伴B回答“是的,明白!開始在我看來她更像一個女人,并且在自己身后抬起了腿”,隨后的交流中雙方將采用一種指稱方式來反復指代該特定對象,直觀展現(xiàn)了放棄自我中心觀點的默契合作特征。[21]

語言交流中的觀點采擇表現(xiàn)為語言行為和信息上的校準,進而實現(xiàn)認知校準,使得共同目標下的語言交流過程更容易。顯然,如果你和交流同伴使用相同的語言符號來傳達相同的意思,那么自然共享了相似的心理表征,即認知上是校準的,進而使之后與此相關的交流行為更為默契和一致。皮克林(Pickering)等較早就提出該過程看似簡單而自然,實際上要求人們在交流中不得不反復推斷同伴的心理狀態(tài),不斷增進對同伴觀點和認知的理解,語言中的觀點采擇不過是該內(nèi)在過程的一種外化,同時又增進這一過程,交流者也會享受到更成功的交流感。[22]語言交流中觀點采擇過程對自我中心性的降低和個人自我私語形成鮮明對比:個人私語過程來源于個體過去多次重復性的語言使用經(jīng)驗,交流中的共同語言則是某個具體交流中交流者通過互動而即時形成的,語言互動中的觀點采擇過程具有特定性、即時性、合作性和共享性等特征,這些特征在廣闊的社會交流領域中將表現(xiàn)出“文化的傳播性”;個人私語特征會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交流語言互動方式,交流語言的特定認知過程和互動風格又可以再次內(nèi)化和影響個體私語過程。這兩個過程在不同社會領域和層面的不斷循環(huán)影響和發(fā)展,就體現(xiàn)了社會人際交流中共同文化特征的傳播。

(二)觀點采擇促進了交流者間認知的校準

生成和理解交流語言時,說者和聽者共同參與了交流合作活動,他們利用共享性的情境和對象知識來校準彼此的交流認知,進而表現(xiàn)為交流行為的相似性。其中,典型的是語言相似性。認知校準水平的不斷增高將進一步促進交流者間語言表達的相似性和理解的一致性,表現(xiàn)為語言參照慣例的形成和穩(wěn)定使用。[23]

在語言交流的觀點采擇過程中,交流雙方會首先表現(xiàn)出使用相似的詞匯和句法來表達共同的交流意義,隨著交流進程的不斷發(fā)展將形成一系列的共享性“語言符號-意義”間的映射清單。[24]共享的語言信號系統(tǒng)又促進了彼此間交流認知的進一步校準,認知校準不僅體現(xiàn)為交流任務的成功和目標的實現(xiàn),還潛在減少了交流者間的認知努力性,因為此時人們只需要記住一組“語言符號-意義”間的映射即可順利開展交流合作任務。福瑞(Fay)等進一步指出,交流互動中彼此間認知的協(xié)調(diào)過程通常不是一蹴而就的,尤其是面對特定而不熟悉的交流任務時,“觀點采擇促進認知校準”和“交流者間認知校準增強語言互動的一致性”會不斷相互作用而循環(huán)加強,這是一個雙向不斷發(fā)展的過程。[25]針對這兩個過程間的循環(huán)作用,研究者概括出兩個不同的過程:共同性觀點評估和信息形成?;纛D(Horton)認為,這兩個過程更具體地涉及觀點的選擇和語言信息的剪裁、設計:當說者考慮共同性觀點評估時,評估的目的是考慮與聽者共享特定信息的可能性[19];當進行信息形成過程的加工時,說者將考慮如何基于彼此的共同信念最好地構建他們的描述語言[26]。

當前,關于觀點采擇促進交流者間認知校準的觀點被一致接受,但是在具體的解釋中存在一定的分歧性,這涉及關于認知校準在語言信息中的表現(xiàn)形式。例如,在語言表達方面,一部分研究者認為交流者間可以逐字重復同伴的單詞或短語,也可以有變化性地重述,這些都可以體現(xiàn)出彼此間觀點采擇的實現(xiàn),以及認知間的校準[27];另一部分研究者則更保守地界定和理解語言觀點的共享性,即交流者相對嚴格地重復特定的基本詞或話語,從而排除同義詞或相同釋義的表述[28]。圍繞這一主題的爭論甚至還涉及觀點采擇中的語言相似性應局限的詞性特征和語言表達中的話語轉(zhuǎn)換特點等。[29]

盡管各研究在如何衡量觀點采擇和認知校準中的語言特征方面存在一定的差異,但一般來說,可以從語言表達中觀察到某些特征方面的重疊或相似。筆者傾向于認為交流者間認知的不斷校準過程典型表現(xiàn)為語言互動中的觀點采擇,而從觀點采擇的角度出發(fā)對交流者間認知校準特征的判定不應簡單拘泥于某種語言形式特征。換言之,在交流互動進程不斷發(fā)展中,特定共享性統(tǒng)率下的語言表達均是符合認知校準內(nèi)涵的。實際上,關于觀點采擇促進交流者間認知校準的具體語言表現(xiàn)特征的探討和分歧,很大程度上與具體實驗中的特點相關聯(lián)。也就是說,關注的是特定詞匯的帶入和穩(wěn)定使用,還是特定語言表達方式的穩(wěn)定保持,或是語言中信息的相似性等。所以,未來研究若要更為細致地理解該問題,應該從觀點采擇這一中心出發(fā)。交流之初每個人都從一個潛在獨特的有利出發(fā)點來看待世界,通過身體感官收集信息,并通過自己的信念、態(tài)度、知識、經(jīng)驗和個性解釋信息。語言交流互動的觀點采擇過程使他們逐漸意識到自己獨特的視角或觀點,并理解、想象和推理交流同伴的觀點,這是人類交流中的重要社會認知能力。然而,考慮和推斷另一個人的觀點似乎不是自動的和毫不費力的,而是需要時間、動機和注意資源來執(zhí)行,通過把自己放在另一個人的立場上想象他人的思想、感覺,就如他們是另一個人一樣,這需要認知努力的付出。從這個意義出發(fā),未來觀點采擇的相關研究應該注重評估特定交流中人際互動的恰當性和符合性,語言互動中的觀點采擇可以增加彼此的協(xié)調(diào)和合作水平,改善雙方純粹自我關注可能帶來的不利結果。當把自己放到另一個人的觀點立場上時,可能導致人際交往恰當性、符合性和準確性的提高:增加了許多交流決策的準確性;提高了情緒情感和態(tài)度識別的準確度;可能使交流者聚焦于問題線索,從而產(chǎn)生更準確的判斷和推理;還可以使一個人的認知、情感、動機和行動與另一個人的默契地融合,從而增加交流者彼此內(nèi)心中的相似感和合作感。

三、觀點采擇表現(xiàn)為語言參照慣例的形成和聽者設計特征

(一)觀點采擇表現(xiàn)為語言參照慣例的形成

參照慣例(referential convention)是交流者在語言互動過程中不斷形成并彼此理解的關于對象的特定語言表述,它能夠以高度共享的形式在交流者間表達共同的交流意圖和信息。[30]交流者為了順利實現(xiàn)交流目標,需要不斷建立和考慮交流的共同基礎,借助觀點采擇過程,通過不斷地換位思考,圍繞共同目標最終形成一致性理解,實現(xiàn)彼此的認知聯(lián)合和校準;觀點采擇的認知共享性表現(xiàn)為語言參照慣例的形成和穩(wěn)定保持[31]。交流中當說者生成一個特定的語言表達方式時,意味著該表達方式是立足于特定同伴的立場,從有關對象的大量概念中選擇出來的,并嘗試將其編碼為語言參照慣例。[32]觀點采擇是語言交流中人們考慮同伴觀點的互動過程,一個特定語言表述的使用是創(chuàng)設一種交流共同理解的期望。這種共同期望的建立在后續(xù)交流中表現(xiàn)為彼此以相同的方式持續(xù)使用該表述來指稱特定交流對象,即語言參照慣例的形成和穩(wěn)定使用。一般而言,交流者會相對穩(wěn)定地遵循這些交流期望和參照慣例。[33]因為這使彼此間的交流過程更可預測,也為交流分歧的消除提供了強有力的基礎。這對于交流觀點的傳遞不僅是高效的,而且可以節(jié)省認知努力的程度。明確的參照慣例是特定交流者所基于的共同基礎信息,共同基礎在交流互動的認知協(xié)調(diào)過程中起著核心作用。

觀點采擇研究通常采用的一個實驗范式是參照性交流任務(referential communication task)。該任務中,兩個人合作來安排視覺空間中的一組對象,此范式創(chuàng)建了交流者語言生成和理解的特定情境。在觀點采擇和語言形式的探討中,該范式可以控制交流者之間知識的匹配或不匹配性,不匹配可以設置為彼此視覺情境的差異[34]、語言指導的差異[35],或者交流者間實驗背景知識的差異[36]。觀點采擇過程中,明確性語言指稱的產(chǎn)生和理解涉及與特定交流同伴相關聯(lián)的記憶表征。已有研究證實了這樣一個事實:交流者在語言交流中表征同伴的觀點,并以這些觀點引導自己的語言認知加工過程,這是參照慣例形成的重要認知基礎。范蘭根東克(Vanlangendonck)等在研究中對照創(chuàng)設了寬容和強制語言交流條件,交流任務為特定對象的選擇:寬容條件下,說者的語言中不考慮同伴的交流需求,也不影響同伴的判斷選擇;強制性條件下,如果說者的語言不考慮同伴的交流需求,聽者選擇的正確率為50%。結果證實:自交流之始,兩種實驗條件的說者均依據(jù)聽者的需求描述目標對象,體現(xiàn)了互動中的觀點采擇過程,這在交流的最早時刻即開始引導語言參照慣例的形成。[37]克羅納米勒(Kronmüller)等則對照分析了參照慣例保持和打破這兩種情形對交流者間觀點采擇過程的影響,結果發(fā)現(xiàn):當交流者再次面對先前對象時,重復使用特定參照慣例(如將對象重復稱為“跑車”),這符合彼此認知一致性的期望,并受益于參照慣例的重復使用;反之,則會引起對象理解的混淆和識別延遲。[10]卡納爾(Cane)等在研究中也采用了參照性交流任務,輔以眼動觀察,實驗中交流者在4×4矩陣中辨別競爭性對象(如“星星”茶壺),并移動目標對象(如“斑點”茶壺),具體設立了三種交流條件:聽者可以觀察到競爭對象,但說者觀察不到;目標和競爭對象均同時提供給雙方;聽者被試無法看到競爭對象。同時,考察三個因素對觀點采擇過程的影響——時間(壓力)、認知資源(工作記憶負荷)和動機(金錢獎勵),結果發(fā)現(xiàn):不同交流條件下交流者都會適時采擇同伴觀點并用以消除交流歧義,體現(xiàn)為不同參照慣例的形成和使用;只有在有足夠的交流動機和認知資源的情況下,觀點采擇過程才是高效的,表現(xiàn)為語言參照慣例形成的效率。[2]

總之,交流互動中的觀點采擇和交流者共享性的經(jīng)歷經(jīng)驗相聯(lián)系,當交流者共享了交流信息和特定經(jīng)歷之后,彼此可以更好地區(qū)分和使用共享性語言標簽(參照慣例)和特權/個人性語言標簽。從這一意義出發(fā),可以說參照慣例的形成過程是交流雙方觀點“沖突—協(xié)調(diào)”過程的典型表現(xiàn);如何引用各自的經(jīng)驗進入共同基礎,貫穿了交流互動的整個過程。也就是說,這個過程可以分為兩方面:一是說者根據(jù)對同伴觀點的判斷提出了一個語言表述,并認為適合當前同伴的理解;二是同伴接收后,隨之將產(chǎn)生一些證據(jù)表明自己的理解和觀念(支持/反對/疑惑或部分認同等)。一個語言表述可能或多或少地被接受,接下來交流者通過語言互動回合引導彼此繼續(xù)交流;每一交流回合中,雙方對特定語言的共同接受程度取決于彼此的知識和與交流有關的信息,最終,雙方會依交流對象逐漸達成某種程度上的一致性理解:彼此將共同關注特定語言表述,該表述能夠為彼此共同理解和接受,即觀點采擇過程中參照慣例的形成。實際上,語言交流的功用性和理解性不是一個純粹的邏輯問題,尤其是思辨、學習等交流過程存在各種可能的選擇性決策或解釋。因此,特定交流互動中交流者觀點采擇過程所形成的參照慣例受到交流者個性和認知特征、交流情境特征、團體身份或社會群體文化等因素的綜合影響。未來研究還需要進一步細化分析和探查觀點采擇過程中語言參照慣例的形成特征和不同的語用特征。

(二)觀點采擇表現(xiàn)為語言的聽者設計特征

觀點采擇是交流者語言互動中考慮和參照同伴觀點的過程,該過程具體表現(xiàn)為特定的且為同伴所理解、接受的語言表述的使用(如參照慣例)。因此,研究者們認為該過程主要體現(xiàn)為聽者設計(audience design)的特征。[38]這反過來影響聽者正確理解說者語言中的特定觀點和交流立場。

借助觀點采擇中的聽者設計,說者考慮了特定聽者的“交流認知需求”來設計語言,聽者設計的最終目的是聯(lián)合多方的共同認知努力而形成對交流目標的協(xié)調(diào)一致性理解,這反過來從聽者的角度體現(xiàn)了通過考慮彼此對特定交流的默契約定來解釋語言。[39]因此,圍繞認知校準的解釋可以便于說明聽者設計語言交流的現(xiàn)象。當交流中雙方的認知校準后,說者產(chǎn)生一個特定的指稱表達時,這種語言形式為說者自己和聽者創(chuàng)造了在各個水平上認知表征的一致性激活,并且這種概念約定現(xiàn)象只出現(xiàn)在說者面對特定聽者同伴的情形之下;同樣,特定聽者理解說者繼續(xù)使用彼此之前開發(fā)和使用的特定術語的交流意圖,隨之可以更快地解釋語言指稱表達的具體目的。[40]總而言之,與概念約定相關的效應可以通過概念校準的認知過程來解釋。然而應該注意,這種單一校準方法的解釋力是有限的,因為校準不只是在概念層面上操作的,還是在語言表達的所有水平上發(fā)生的。

探討觀點采擇中的聽者設計特征,不應忽視交流者間先前的語言互動經(jīng)驗、交流互動的真實性,因為離開交流互動性觀點采擇是不可能存在的。布朗-施密特(Brown-Schmidt)通過重復性交流解釋了該問題。他在研究中創(chuàng)設了“真實交流互動”和“非真實交流互動”(聽者面對的是錄音)兩種交流情境,實驗中首先通過交流建立“特定語言表述”(聽者設計特征的語言),之后再次重復交流,結果發(fā)現(xiàn)觀點采擇的聽者設計特征僅出現(xiàn)在真人互動交流中。[41]福瑞等通過交流中聽者數(shù)量規(guī)模間接說明了“特定性語言”的情境效應,研究中讓旁聽者聽并理解5人小組和10人小組的交流語言,結果發(fā)現(xiàn)旁聽者更容易理解10人交流小組討論的觀點,因為較大規(guī)模的交流組聽者眾多,使得語言“特定性”特征減弱[42],即小組交流和大組交流間信息溝通的動態(tài)過程不同,大組交流涉及了與交流主題相關的更為廣泛性和一般性的信息。羅杰斯(Rogers)等則是綜合了上述兩個研究的特征,既考慮了真實互動性,又考慮了聽者的數(shù)量(分別為1個、4個、9個聽者),研究發(fā)現(xiàn)只有在真實互動中,聽者數(shù)量越多,交流語言信息相對越豐富,因而易化了旁聽者的理解。[43]不難看出,通過聽者設計的觀點采擇過程可以減少說者在語言交流中的自我中心性,這可以提高人際互動的針對性。但也應注意到,已有研究主要是探討了觀點采擇聽者設計特征的心理結果,而對于具體的認知過程尚不清楚。從實驗的角度出發(fā)應該明確,聽者設計的觀點采擇過程可以減少交流者間自我中心性偏見,但這并不等同于一定會提高交流行為的準確性。通俗點講,交流者間可以進行默契的語言交流和一致性行動,但這不一定是完全正確的。未來研究需要考慮在實驗分析中分離這兩個方面,避免混淆。

“聽者設計”觀點采擇過程的發(fā)生是以交流互動性特征為前提的,通常交流中至少包含兩個具有不同知識背景、觀點等的交流者,每個交流者都是不同的“思考者”,原則上交流互動展現(xiàn)的是多個聲音的互動,以發(fā)展達成共享性觀點;交流過程典型包含某些爭論、評論、反駁等沖突性,所以,交流中的不同聲音并不僅僅為了彼此輪流交談,對每個交流者而言,語言發(fā)生和理解過程中至少應明確彼此努力交流的目的性,交流者彼此需要通過語言消除分歧,協(xié)調(diào)共同意圖,同時保存交流推理所必需的認知資源;交流語言聽者設計過程是在交流進程中不斷展開的,交流語言協(xié)調(diào)模式將決定交流認知負擔在交流者間的分配方式。但應注意一點,交流互動情境下,語言不是唯一的交流媒介,語言協(xié)調(diào)壓力可以借助交流情境因素的外部限制來減輕,在一定程度上交流者總會有一個共同交流背景,能依此來限制語言的模糊性。[44]可以說,觀點采擇的聽者設計協(xié)調(diào)過程不是以全或無的方式一蹴而就的,該過程也不是在純凈單一的交流情境下發(fā)生的,因而交流語言聽者設計發(fā)生過程的認知特征相對是復雜和多樣的。

四、結 語

觀點采擇的交流語言社會認知過程是復雜的,因為在實際的研究中無法直接訪問和了解同伴的具體觀點,所以觀點采擇過程需要交流者推斷同伴所知道的,這是在特定的交流語境中基于多個概率性線索而做出的推斷。而且,該過程是隨著交流進程而不斷更新變化的,很明顯,交流語言發(fā)生和理解過程均是非常迅速和有實效的。早期的研究試圖解釋觀點采擇是如何即時完成的,認為該過程采用的是一種啟發(fā)式,比如借助自己的知識替代性計算別人的知識;后來的研究嘗試采取不同的方法,承認觀點采擇的確發(fā)生了,但認為它是其他交流社會認知過程的“副產(chǎn)品”。這些研究思路和觀點都很有吸引力,因為它們提供了各種方法和途徑來理解復雜的心理表征是如何進入快速交流語言加工過程的;然而,單憑這些過程不可能解釋觀點采擇的所有方面。未來,有必要更詳細地發(fā)展出解釋觀點采擇的各種認知機制,一個重要的研究路線和思路是開發(fā)計算模型,而目前的計算方法又并不直接涉及觀點采擇背后的社會認知機制;所以未來研究的一個目標將是理解觀點采擇過程中基于記憶表征的認知機制,以及這些記憶表征在交流語言加工過程中是如何產(chǎn)生的。未來研究的另一個重要方向是擴大研究觀點采擇現(xiàn)象的范圍,比如一個值得關注的領域是交流者之間出現(xiàn)的知識錯配或失配類型和現(xiàn)象??傊?未來研究應關注嘗試開發(fā)語言交流中觀點采擇的計算模型,觀點采擇對交流者移情、合作性和態(tài)度的促進,觀點采擇對交流者動機、記憶和注意過程的影響,觀點采擇過程中個人認知偏好性和認知共享性之間的權衡關系。語言交流中觀點采擇的探討,涉及交流人際互動性、交流者間認知協(xié)調(diào)過程特征,甚至交流者間觀點之外的情感和態(tài)度等問題,因此對觀點采擇的探討可以為未來語言交流社會認知的探查提供一個認知理解的背景。

誠然,圍繞語言交流中觀點采擇的探查還有廣闊的未知研究領域,本文僅是執(zhí)之一端,以期對語言交流中觀點采擇認知加工過程特征做出分析和歸納。立足社會人際互動的大背景,在現(xiàn)實社會情境下,語言交流中的觀點采擇不僅僅是一個交流信息的傳遞和接受過程,還是人們識別交流同伴思想、情感和動機的過程,它比其他的一些人類認知能力更能促進人際交往。這種能力是社會人際關系、心理健康、幸福感和社會性行為等方面的基礎。長期以來,理論界和實證領域都傾向于將觀點采擇和親社會行為聯(lián)系在一起,考慮他人的觀點會促進親社會行為,這是建立在“移情”這一寬泛的社會性概念之下的。移情的特點是人們能夠敏感地理解和體驗他人的情緒情感,移情的個體差異可能與對內(nèi)部身體信號的敏感性差異有關(互覺),對身體內(nèi)部信號更敏感的個體傾向于表現(xiàn)出更強烈地體驗到情緒和情感??梢哉f,移情與觀點采擇能力密切相關是客觀存在的,采擇他人觀點的能力是社會認知的一個重要方面。當前,在社會認知的跨學科研究領域中,觀點采擇能力與移情特質(zhì)相關的事實盡管已經(jīng)被研究者們所接受,但是,未來研究也應該注意到,語言交流中的觀點采擇與親社會行為的關系可能并不像直觀理解的那樣直接或穩(wěn)健。比如,在某些情況下,想象另一個人的觀點也可能讓觀點采擇者想到這個人或許對自己有消極的想法或意圖,甚至還會引發(fā)其他類型的適得其反的自我中心性的認知反射。未來研究應該充分認識到,語言交流的觀點采擇在人類社會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涵蓋了一個廣泛的連續(xù)統(tǒng)一體,單一學科研究中的方法是存在一定局限性的,未來有必要在此主題下增強多學科多領域間的交叉合作,多元探查可以增強觀點采擇對語言交流社會認知過程的理論和現(xiàn)實解釋力。

猜你喜歡
聽者同伴觀點
沒事,我永遠是你最好的傾聽者
知識窗(2024年4期)2024-05-09 01:41:45
道聽途說
專題·同伴互助學習
大學(2021年2期)2021-06-11 01:13:12
觀點
尋找失散的同伴
嘿,這歡樂的日子!
相約釣魚身亡 同伴應否賠償
業(yè)內(nèi)觀點
營銷界(2015年22期)2015-02-28 22:05:04
新銳觀點
清風(2014年10期)2014-09-08 13:11:04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片談語言交際中的空位對舉
語文知識(2014年2期)2014-02-28 21:59:21
南充市| 东乡县| 两当县| 延吉市| 凤城市| 西藏| 南安市| 贵南县| 聊城市| 朔州市| 永川市| 东阳市| 石渠县| 武川县| 太康县| 和静县| 托克托县| 开封县| 五华县| 鸡泽县| 铁岭市| 庄河市| 辰溪县| 遂川县| 泰安市| 石门县| 江西省| 洛阳市| 梅河口市| 和平区| 九寨沟县| 瑞安市| 黔西县| 牡丹江市| 区。| 如东县| 玉溪市| 隆林| 涟水县| 牡丹江市| 金山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