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倒霉”這個詞是怎么產(chǎn)生的嗎?“倒霉”一詞原本是這個“霉”嗎?
其實,“倒霉”一詞是浙江一帶的方言,產(chǎn)生于明朝末年。
當時的讀書人都是通過科舉考試來謀求一官半職。為圖吉利,考生們一般會在考試之前在自家的門前豎立一根旗桿,當時人們稱這根旗桿為“楣”。
如果鄉(xiāng)試考中,旗桿就會一直豎立著,桿上也會高懸大旗,旗的上面寫著“捷”,以此來裝點門楣,表示榮耀。如果京試考中,則還要另外豎起黃桿,高懸黃旗,表示要大大慶賀一番。相反,如果考生考不中就要把原來豎立在門前的旗桿撤去,人們便將撤掉旗桿的行為稱為“倒楣”。
“楣”本來是指門上的橫木,后來,“倒楣”這個詞被越來越多地用于口語和書面語,用來形容遇到不順心的事情或運氣不好、不吉利。而且,人們也把“倒楣”的“楣”寫作“霉”或“眉”,反倒不寫原來的“楣”了。這也是約定俗成的,只是在使用的時候,大家應(yīng)該記得“倒霉”一詞是由“倒楣”演變而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