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尚福
(甘肅省民勤實驗中學,甘肅民勤 733399)
當前,自然題材類的散文在整個初中階段的語文教材中占有非常大的比重,在提升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人文素養(yǎng)方面占據(jù)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自然題材的散文也為初中語文閱讀與寫作教學提供了寶貴的素材和靈感。其作為初中語文教材中的重點文類,需要每一位教師對其文體特征進行細致的研究,針對學生在進行自然題材散文學習時不能深入、無法共情、不會知識遷移等問題,教師要積極尋找相關的解決辦法,如此才能優(yōu)化自然題材散文的教學過程,從而改變散文教學低效化的現(xiàn)狀。
自然題材散文包含敘事、議論、抒情等多種類型,并不像小說那樣具有十分明確的文本特征和分類,這使得散文教學模式改革變得舉步維艱?,F(xiàn)當代散文主要由寫景抒情類、寫人記事類、議論哲理類三種類型組成,所以教師對學生進行自然題材散文指導時,對于三種類型課文的講解都用的是同一種教學方式,總是先介紹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然后指導學生分段,之后再找出每一段的關鍵句,最后再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這種教學方式無法引導學生深入細讀文本,使得學生對文本內(nèi)容的理解過于狹隘。加之還有部分教師喜歡在自然題材散文教學中運用一種知人論世的教學方式。在教學過程中習慣從文學的社會環(huán)境以及創(chuàng)作經(jīng)驗的維度來解讀課文,從而使得課文因被匆忙地貼上社會的標簽而失去了語文味和散文味,雖然新課標中強調(diào)教師講課的社會化視角,但過度側(cè)重就會出現(xiàn)錯誤解讀的情況,也一定程度上導致了教學方式單一化、模式化。
自然題材的散文真實性強,它是作者豐富的精神世界和情感世界的縮影,寄托著作者的真情實感,字里行間無不蘊藏著作者的喜怒、哲思與感悟。由于其勝在“真實”,一些文人墨客才會爭相創(chuàng)作,借助自然界的一花一草一石一木來表達自己最真實的心境??墒窃诰唧w的教學過程中,諸多語文教師或孤立地分析語言,或單純地解讀文中運用到的寫作風格、修辭手法,并未深入分析文本蘊含的背景文化和思想感情,難以引起學生的共鳴,這就相當于在自然題材散文的教學過程中割裂了情感體驗。如此,便讓語言與情感都成為一座孤島,無論文章的情景、形象有多生動感人,學生都無法獲得更接近于作者的那種情感體驗,更無法深入地體悟自然。此外,在講到寫作背景與作者情感時,一些教師只用三言兩語一筆帶過,這種講解方式導致學生無法對作者所表達的情感感同身受,難以產(chǎn)生好的學習效果。
應試教育體制下,不少初中語文教師把提高學生的考試成績放在第一位,不僅研究大量的試題,還會根據(jù)考試重點來備課或撰寫導學案,令整個初中語文教學變得日益功利化。主要表現(xiàn)為“兩個凡是”,即凡是考試的重難點教師會細講,凡是不屬于考試內(nèi)容的知識他們會略講或不講。諸如此類盲目追求分數(shù)的教學模式也直接表現(xiàn)于初中自然題材的散文教學中,即學生只重視考點,認真做筆記,對于非考點的內(nèi)容采取“不求甚解”的態(tài)度。由于自然題材散文通常出現(xiàn)于閱讀理解題目中,并且很少以原文原題的形式出現(xiàn)在卷面上,由此教師通常會將自然題材散文的教學目標制定成“正確書寫字詞”“讀懂標題含義”“分析重點語句”“找出段落關鍵詞和關鍵句”等,也會基于這些教學目標去設計課后作業(yè)。然而課堂的有效教學時間必定有限,過度強調(diào)基礎知識的重要性,忽略了對其遷移和拓展,對散文所蘊含的文化、思想、情感的細致解讀和賞析不夠,迷失了教學本真。這樣的教學只能訓練學生的駕馭語言能力,無法提升學生的感性思維能力、審美能力和創(chuàng)造力,不利于學生的成長、發(fā)展。
一方面,當下部分初中語文教師的理論素養(yǎng)有待提升。具體表現(xiàn)為個別教師對自然題材散文的概念、文類認識不清,未能做到因材施教。隨著時代發(fā)展,自然題材散文的內(nèi)涵日益豐富,學術界對其概念及分類也眾說紛紜,這使得諸多教師在進行自然題材散文教學時對其避而不談或模糊處理。當教師沒有文體意識,就無從把握文體特征,所采取的教學方式一般為課堂講述法中的文本解讀法,久而久之必然導致自然題材散文教學模式僵化、單一,令學生感到枯燥乏味;另一方面,實踐技能素養(yǎng)的缺失。主要表現(xiàn)為初中語文教師課堂生成表現(xiàn)不盡人意。盡管其教學設計中會對學生的思路、答案進行預設,并做好了正確回應、理答的準備,然而,每節(jié)課幾乎都有出其不意的情況出現(xiàn),當學生的回答超出了教師預想的結(jié)果或者有學生在課堂上指出教師教學設計中的失誤時,教師必須要隨機應變,及時調(diào)整自己的教學策略。
近五年自然題材散文在中考語文試卷中出現(xiàn)的概率較低,且以教材中原文、原段形式出現(xiàn)的試題幾乎沒有。即便閱讀理解題中出現(xiàn)了自然題材的散文,考點幾乎集中在詞句理解、段落分析、寫作手法作用、全文信息整合等方面。正因如此,教師在進行自然題材散文教學時會不自覺地以考試為綱,不僅忽略了對文本內(nèi)容進行深度剖析,更談不上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當下這種針對考點制定教學目標的教學方式,或許可以短時間內(nèi)幫助學生沖刺學習成績,但從長遠看,此舉禁錮了學生的思維,容易使知識碎片化。因此,教師應改變教學觀念,立足文本的主題,對自然題材散文的內(nèi)涵和外延進行拓展,培養(yǎng)學生的共情能力,從而提升學習效果。
學生之所以難以通過自然題材散文獲得情感共鳴,一方面是因為教師缺乏引導學生體悟散文情感及蘊含的人生哲理的意識,另一方面是因為學生缺乏文學知識儲備。一般而言,教師在課堂上所講的大部分都是基礎知識,它僅僅能夠滿足大多數(shù)學生的學習和成長需求,學生要想與散文作者產(chǎn)生情感上的共鳴,必須通過增強文學知識儲備才能實現(xiàn)。而增強知識儲備的一種最快方式是閱讀書籍,調(diào)查顯示諸多初中學生喜愛課外閱讀,但由于學習壓力大,他們中只有少部分人能做到利用業(yè)余時間閱讀課外書籍。并且,比起自然題材的散文,他們更愿意讀小說、人物傳記。在閱讀喜好方面,初中學生普遍偏愛網(wǎng)絡文學、青春文學,閱讀目的大多都是娛樂而非積累知識,閱讀過程又以淺閱讀為主、不去了解文意。綜上,這種課外閱讀狀況顯然會導致學生的閱讀世界和精神世界變得日益荒涼,使其不能正確理解自然題材散文的文本內(nèi)容、作者情感。
初中語文教學中,講授法、讀寫結(jié)合法、情境教學法、啟發(fā)式教學法和情境教學法等都被常用于自然題材的散文教學中,但這并不意味著這一篇課文與下一篇課文要用同樣的教學方法,正可謂“教學有法,但無定法”。所以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根據(jù)文本特征和文類去靈活選擇教學方法,充分貫徹因材施教原則。
諸如在講解汪曾祺的《昆明的雨》一文時,教師可借助多媒體為學生直觀地展示圖片或者視頻,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審美想象并且喚醒學生的感知。教師提前布置好任務,讓學生在下雨天通過圖片或者視頻的方式記錄雨后的景象,去體悟自然。在上課時將學生拍攝的圖片和視頻進行展示,可讓學生為大家講解自己所記錄的景象,然后教師帶領學生走入《昆明的雨》這篇課文。教師通過利用多媒體設備引導學生進行感知和展示,增強學生的感受力。
當教師在講解《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課時,不妨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讓學生以課文中當事人的身份去感知作者當時的感受與想法。教師問:“草園還有樂子嗎?”學生答:“在第七段捉鳥特別有樂趣。”教師可以準備一只小雞,請學生像文中一樣進行嘗試。準備好小米,吸引小雞吃食。請一個同學把文章中的片段內(nèi)容說出來,另一個同學用動作將故事表達出來。學生都很積極地進行展示,一名學生念“掃一塊雪,露出地面……”這段文字中有“撒”“系”“牽”“走”“拉”“罩”這些動作,另一位同學在嘗試過程中反復體悟動詞的意義,最終把小雞成功捉到。學生親身體悟作者魯迅兒時在大自然中有如此有趣的活動,盡管現(xiàn)在沒有親身捉鳥,但通過扮演角色的方式也感悟到了自然的豐富。教師引導學生在扮演角色的活動中去學習,讓學生在活動中親身體驗自然,有利于讓課堂氣氛變得活躍,更有利于加深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
初中語文教材中選入的自然題材散文皆有獨特的語言風格、真摯的情感以及引人入勝的意境,學生只需反復細讀,便能體會到語言之美、情感之美、意境之美??墒窃诰唧w的教學實踐中,學生無暇去細讀,即便教師將細讀文章作為預習任務提前布置給學生,部分學生也只是一帶而過地“應付”,對于文本的賞析、理解更處于一種混沌狀態(tài),需要教師在此方面給予一定的引導。
首先,在學習新課之前教師應指導學生熟讀課文,加強學生與自然題材散文的第一次“接觸”,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全文,可幫助學生迅速了解課文內(nèi)容以及作者的寫作風格,從而為后續(xù)課堂上準確把握情感脈絡奠定基礎。同時,教師可鼓勵學生將優(yōu)美的句子、精妙的語言畫出來,不懂的地方也可先做上標記,試著寫一篇讀后感。在新課開始的時候,教師可以在上課前就學生的預習情況進行提問,一方面強調(diào)了自然題材散文學習的重難點,另一方面可起到幫助學生獲得情感體驗的作用;其次,在課堂教學時,教師應帶領學生細讀,從整體上幫助學生去梳理文章的情感脈絡;最后,初中語文教師在自然題材散文教學過程中應多組織情感教學活動,充分發(fā)揮自然題材散文的情感優(yōu)勢,滲透講授寫作背景、社會背景、作者的生平經(jīng)歷等,深入到文本內(nèi)去聆聽、體驗作者對于自身、生命、社會等的真情實感,從而幫助學生構建積極樂觀的情感世界。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課外延伸法伴以教學目標為基礎,可擴充學生的知識儲備,有力地規(guī)避了散文教學課內(nèi)知識與課外知識“斷層”的現(xiàn)象,將其應用于自然題材散文教學中是大有裨益的。教師在講解自然題材的散文時,運用課外延伸法可提高學生領悟自然的能力。由于教師的示范對學生具有相當大的號召力與影響力,所以教師在教學時應進行閱讀訓練,將知識進行遷移擴展。
在講解茅盾的《白楊禮贊》一文時,教師可以先請學生思考白楊樹代表了一種什么精神?作者是通過哪些方面將白楊樹所象征的意義層層表達出來的?如“即使白楊只有碗那樣粗細,它卻努力向上發(fā)展,不折不撓,對抗著西北風”到“它有極強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壓迫不倒,也跟北方的農(nóng)民相似?!睂W生品析出這不僅寫出了白楊的頑強,也象征著勞動人民不屈不撓和不向困難低頭的品質(zhì)。領悟自然的生命張力,教師可向?qū)W生展示另一篇散文《仙人掌之歌》,遷移擴展到課外閱讀訓練,分析這篇文章中作者運用了什么手法?寫出了仙人掌的什么品質(zhì)?在“仙人掌大多生長在終年干旱的地區(qū),嚴酷的自熱條件淘汰了弱者。仙人掌是強者,你剪掉它的莖,等于幫助它繁殖。”和“它會用自己的綠來裝點窮鄉(xiāng)僻壤?!边@兩句中,學生分析出運用了象征的手法,描寫出仙人掌在惡劣條件下依舊頑強的生存,象征著人們在漫漫人生旅途之中,也會遇到很多挫折和苦難,但也要像仙人掌一樣不懼困難與挫折,選擇勇往直前。再者,要對學生進行閱讀訓練,將課內(nèi)的文章和課外閱讀進行擴展遷移,使學生更能領悟到大自然的神奇與美妙,增加其對自然探索的樂趣,領悟人生哲理,從而進一步增加其對自然題材散文探索和學習的熱情。
本文是在借鑒前人對初中語文自然題材散文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對部分教師和學生進行的調(diào)查研究,分析其中自然題材散文教學存在的問題,挖掘問題產(chǎn)生的根源,給出一些合理可行性的建議,提出有效的教學策略。希望本文中提到的若干建議能幫助教師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打破單一僵化的散文教學方式,以新的視角去審視自然題材散文,注重初中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同時增強學生對自然題材散文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此方面的閱讀理解能力,從而更好地實施自然題材散文教學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