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言安
美國弗利爾美術館(Freer Gallery of Art,F(xiàn)reer 又譯為弗瑞爾、佛利爾)藏唐寅款《夢仙草堂圖》卷,紙本,設色,縱28.3 厘米,橫103 厘米。卷首有明汪圣修隸書題“夢仙草堂”四字,后紙有陳鶴、顧應祥、徐丙、許相卿、僧子、佛山、王惟一、翁桂、費念慈等明清名家題跋。卷中鈐有龐元濟“虛齋審定名跡”“虛齋珍賞”“龐萊臣珍賞印”“虛齋鑒定”等鑒藏印。畫卷左上角有唐寅款畫跋一則,款下鈐“唐伯虎”?。▓D1)。另據(jù)翁桂題跋,原卷中還有唐一庵、錢緒山題跋,今佚。此卷收錄于《海外藏中國歷代名畫》《明畫全集》等。
圖1:唐寅款《夢仙草堂圖》卷(局部),紙本,設色,28.3 厘米×103 厘米,(美)弗利爾美術館藏
此畫最早著錄于近代收藏家龐元濟《虛齋名畫錄》卷四,題為《明唐六如<夢仙草堂圖>卷》,卷中僅有龐元濟收藏印。在龐氏之前,此卷鑒藏情況是一片空白。關于《夢仙草堂圖》真?zhèn)危瑢W界爭議較大,至今尚無定論。清代學者、收藏家費念慈認為此畫系唐寅少作,他在《夢仙草堂圖》卷題跋中說:“據(jù)許臺中跋,是為汪東原作。六如自題不署年月,墨采沉郁,尚未脫周東村(周臣)畫法,當是少作,然已智過于師矣?!饼嬙獫凇短擙S名畫錄》中記錄了此卷的基本信息,但沒提真?zhèn)危贿^,從卷中“虛齋審定名跡”“虛齋鑒定”等收藏印看,龐氏顯然認為此畫為真跡。近代畫家吳湖帆曾在龐元濟處見過此卷,其《丑簃日記》1933 年2 月12 日記錄:“王選青來,同至龐虛齋處觀畫……唐六如《夢仙草堂》卷,非真跡。”①美國學者高居翰認為此圖是周臣代筆,他在《圖說中國繪畫史》中說:“現(xiàn)存弗瑞爾美術館的《草堂夢仙圖》卷上有‘唐寅’的名款,但是我們有充足的理由懷疑它的真?zhèn)涡?,進而重新把它鑒定為周臣之作。它在風格上和周臣幾幅其他作品十分相近……我們也許會奇怪,如此有想象力、有能力的畫家的作品,為什么要加上假款,算作他人的作品呢?原因是,周臣的學生唐寅要有名得多。”②臺灣學者江兆申在《關于唐寅的研究之四》一文中反駁:“《夢仙草堂圖》是唐寅替汪東原畫的……最左為唐寅題詩和名款,書近趙體,筆近新開,‘毫’軟而字略弱,但非偽筆……又聽說唐寅《夢仙草堂圖》,在國外學者中,也有人懷疑是出于周臣代筆,所以最后我將這兩張畫比了很久。我目前的看法,認為這兩張畫無論在用筆或構圖方面,都很難斷定是出于周臣一人之手……唐寅《夢仙草堂圖》松樹細枝畫法,與唐寅山水軸相同?!雹蹫榇?,高居翰撰文申明:“首先,我要說明我未曾建議,且也未曾相信過這幅畫是周臣代筆而由唐寅題款的說法。我認為這幅畫是由后人加題跋與名款以及其他方法冒充唐寅的畫?!雹茱@然,他不愿承認先前的說法。又傅申、林霄于2017 年聯(lián)名發(fā)表《佛利爾美術館藏〈夢仙草堂圖卷〉作者新辨》一文,林霄提出“此畫作者最大的可能性還是陳寉(鶴)”,“此可以完全確認汪東原就是汪道弘”。而傅申提出“此夢仙卷未必出自陳寉(鶴),但同意林氏判斷此畫非唐寅所畫”⑤。雖是合作,但二人觀點卻有所不同。
在前輩研究的基礎上,筆者通過進一步研究,認為此畫既不是費念慈所說的“唐寅少作”,也不是高居翰所說的“周臣代筆”,更不是龐元濟所說的唐寅“名跡”,而是后人托名之作。吳湖帆說“唐六如《夢仙草堂》卷,非真跡”,如果僅就畫卷而言,無疑是正確的,如果包括題跋在內,則不夠嚴謹。筆者認為,卷中陳鶴題跋是真跡,而畫卷和唐寅款題跋是偽作。受畫人汪東原非汪道昆從弟汪道弘。茲不揣淺陋,陳述己見,以就教于方家。
《夢仙草堂圖》后第一幅題跋內容是一首七言律詩:“聞君少日好神仙,夢里常時見偓佺。頂上三花非幸聚,關中一竅更難傳。浮魔偏出無防后,妄幻都生有象先。若得回頭揮慧劍,即通虛靜現(xiàn)真玄。”署款:“東原兄少與余游,即聞夢仙之事,白首至休陽,始補此作?!保▓D2)后面既無名款,亦無印章。這給此跋的研究帶來了難度。通過查閱古籍文獻和相關書作,筆者發(fā)現(xiàn),畫后第一跋作者是明代詩人和書畫家陳鶴。理由有二:
圖2:《夢仙草堂圖》卷中無名款和印章的題跋
第一,這首詩收錄于陳鶴《海樵先生全集》卷八,題為《題汪東原夢仙卷》,詩的內容與卷中詩跋基本相同,只有幾處異文:墨跡“浮魔”“妄幻”“若得”,刻本分別作“邪魔”“妄念”“若使”;詩的末句,墨跡作“即通虛靜現(xiàn)真玄”,刻本作“即從虛靜得真玄”。從文辭上看,墨跡本似不如刻本精當,故而墨跡本可能是初稿。又,墨跡本詩后的兩行跋語,刻本未錄,蓋由詩集編纂時省略所致。
第二,將此跋與上海博物館藏陳鶴《牡丹圖》軸(圖3)中的題跋進行比較,可以看出,二者書法風格一致,都有黃庭堅筆意,用筆比較厚重,結構左緊右松,撇捺舒展,一波三折。尤其是兩跋中相同字的寫法,如“日”“花”“一”“更”“傳”“生”“有”“先”“余”“之”等,如出一轍。兩跋中“頁”的寫法也高度一致。如將此跋與故宮博物院藏陳鶴《張晉野札》進行比較,也能發(fā)現(xiàn)風格的一致性,盡管此跋字體較大,行楷書,而《張晉野札》字體較小,行草書,但二者的精神氣度是吻合的。
圖3:陳鶴《牡丹圖》題跋,上海博物館藏
此皆說明《夢仙草堂圖》后第一跋作者系陳鶴無疑。⑥此跋作者的確立,對于鑒別唐寅款畫跋和畫作的真?zhèn)沃陵P重要,有些鑒定家之所以誤下結論,是因為他們更多地從繪畫風格上感知畫作真?zhèn)危雎粤舜税鲜鹈陀≌氯笔н@一細節(jié)及其背后隱藏的真相。
按,陳鶴,字鳴野,號海樵生,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嘉靖四年(1525)舉人。曾筑室飛來山麓,閉門讀書,手不釋卷。能詩,工散曲,著有《海樵先生集》二十一卷和《息柯馀韻》。亦擅書畫,尤擅水墨花草,傳世作品有《牡丹圖》軸(上海博物館藏)、《宛溪釣隱圖》卷(上海博物館藏)、《牡丹竹石圖》軸(浙江省博物館藏)、《錢塘圖》扇頁(安徽博物院藏)、《行草張晉野札》(故宮博物院藏)、《楷書百花主人傳》卷(故宮博物院藏)等。
《夢仙草堂圖》左上角題寫七絕一首:“閑來隱幾枕書眠,夢入壺中別有天。仿佛希夷親面目,大還真訣得親傳?!笔鹂睿骸皶x昌唐寅為東原先生寫圖?!保▓D4)從唐寅與汪東原年齡差距看,畫跋中的稱謂存在明顯錯誤,即唐寅不可能稱比自己小三十歲左右的汪東原為“先生”。
圖4:《夢仙草堂圖》卷中唐寅款題跋
首先,汪東原與陳鶴屬于同齡人。關于汪東原的資料甚少,其生卒年無從知曉。據(jù)《夢仙草堂圖》卷中許相卿題跋“汪德卿氏生承平,無不獲意事,而寓命于夢仙,何歟”以及陳鶴《海樵先生全集》卷六《過東原隱居》詩“瀟散原東隱,閑居得靜機。已聞仙夢破,正是道成時。野闊云歸壑,庭空月在池。惟余高臥久,白首愧驅馳”⑦可知,汪東原名汪德卿,與陳鶴友善,隱居于原東,故號東原。夢想成仙,遂號夢仙。又,卷中陳鶴跋語云:“東原兄少與余游,即聞夢仙之事,白首至休陽,始補此作?!睋?jù)此可推,汪東原與陳鶴年齡相仿。
其次,唐寅是陳鶴的前輩。關于唐寅的生卒年,學界已有定論。周道振、張月尊編撰《唐伯虎年表》載,唐寅生于明憲宗成化六年庚寅(1470 年)二月四日,卒于嘉靖二年癸未(1523)十二月初二日。⑧關于陳鶴生卒年,據(jù)汪世清《藝苑疑年叢談》可知:“陳鶴生于弘治十七年甲子,即1504 年;卒于嘉靖三十九年庚申,即1560 年。”⑨可見,唐寅比陳鶴大三十四歲。
因為汪東原與陳鶴年齡相仿,所以唐寅比汪東原也大三十歲左右,是汪東原前輩。既然如此,那么畫跋署款“晉昌唐寅為東原先生寫圖”,就顯得很不合情理了。于古人而言,“先生”是對前輩的尊稱,或對有學問有品德之人的尊稱,這與今人稱謂“先生”一詞的外延有所不同。汪東原小唐寅三十歲左右,其才學也不及唐寅,唐寅怎么會率然稱之為“先生”呢?僅從這一點看,此畫跋非唐寅親筆無疑。
高居翰說此畫是唐寅老師周臣的代筆,也說不通,因為即使周臣為唐寅代筆應酬,也不可能不顧及唐寅與受畫人汪東原的年齡差距,而稱之為“先生”。至于費念慈在尾跋中說,此畫“尚未脫周東村畫法,當是少作”云云,則更無道理。試想,唐寅比汪東原大三十歲左右,如果這幅畫是唐寅“少作”,那么,當時汪東原要么是孩童,要么還未出世。唐寅怎么會給孩童或未出生的人畫《夢仙草堂圖》并貿(mào)然稱之為“先生”呢?
唐寅屬于才子型書家,啟功《論書絕句》(八三)評唐寅書法:“無今無古任天真,舉重如輕筆絕塵。何事六如常耿耿,功名傀儡下場人?!庇终f:“惟六如居士,以不世之姿,丁彌天之厄,抑塞磊落,雄才莫騁。發(fā)之翰墨,俱見跅弛不羈之致。其于書,上似北海,下似吳興,以運斤成風之筆,旋轉于左規(guī)右矩之中。力不出于鼓努,格不待于準繩,而不見其摹古線索。天賦之高,誠有諸賢所不可及者。”⑩這段話指出唐寅書法受到李邕、趙孟頫影響較大,但又不為規(guī)矩所束縛,任憑才情揮灑,筆端時寓郁郁不得志之情。又盛詩瀾《唐寅書法簡論》說:“明初書家在對趙書規(guī)規(guī)矩矩的模仿中,確立了一套技巧法則,強調‘法’的合格,不合法就被斥為不堪入目。而唐寅任逸不羈的個性使其根本不能為法度所拘束,往往信手隨意寫來,點畫也并不到位,當然不符合正統(tǒng)的主流審美情趣。但這種隨意、率意、尚意,恰恰使得唐寅的書法呈現(xiàn)出與當時其他書家截然不同的風格特征,流露出千人一面的館閣體之外的獨特面貌。因此,他既游離于任何一個書派,又不可被書法史所忽視?!?
關于唐寅書法分期,單國霖在《唐寅<行書自書詞曲>卷解析》中說:“唐寅早年書法,約三十二歲以前楷書學歐陽詢,行書兼取歐陽詢和王羲之,形體修長,筆致勁峭和柔婉相雜,然不免有強合之態(tài)?!匀q至四十四歲為中年期,主要學習顏真卿、趙孟頫和李邕,約作于三十五歲時的《和沈周落花詩三十首》卷(遼寧省博物館藏),結體方正寬博,字形略作右上欹斜之態(tài),筆道較為粗重,行筆圓潤柔婉,流暢自如,為他結合顏、趙二體的融合變通之作?!氖臍q以后晚年的書風,結字偏于長方,有更明顯的欹側跌宕之姿,下筆愈為沉著勁爽,氣格俊逸妍美?!?
《夢仙草堂圖》中唐寅款畫跋有趙孟頫書法的影子,模仿的是唐寅中晚期書風。然而,如果將此跋與唐寅中年作品《七言律詩》軸(1506 年)、《一枝春圖》軸(1509 年)題跋以及唐寅臨終前數(shù)月所書《為姚舜承書詩》卷(1523 年)等真跡相比較,則真?zhèn)沃g的書風和水平差距非常明顯。真跡出入趙孟頫與李北海之間,用筆圓轉遒麗,結構嚴謹而不失靈動,字體大小相間,字距較緊,行距較寬,疏密相間,詩書合一,才情飛揚,給人以瀟灑優(yōu)雅之感。而偽作筆畫粗細均勻,運筆節(jié)奏平緩,筆力柔弱,結構比較拘謹,缺乏創(chuàng)作激情,尤其是章法上,行距緊密,左右擁堵,與真跡風格迥然不同(圖4 ~7)。由此可見,卷中唐寅款畫跋應該是后人仿寫的。當然,跋尾“唐伯虎”印章,應該也是仿刻的,限于篇幅,此不贅言。
圖5:唐寅《七言律詩》軸(1506 年),紙本,140 厘米×25.2 厘米,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圖6:唐寅《一枝春圖》軸(1509 年)題跋,大阪市立美術館藏
圖7:唐寅《為姚舜承書詩》卷(局部)(1523 年),紙本,全卷24.9 厘米×699 厘米,上海博物館藏
有沒有一種可能,此跋是偽作,但此畫是真跡呢?答案是否定的。因為此畫近景中石塊和松樹的畫法與唐寅畫法的差別也很大。縱觀唐寅繪畫,如《斗茶圖》軸、《葑田行犢圖》軸、《空山觀瀑圖》軸、《松間草閣圖》軸等,近景中石塊畫法多用小斧劈皴,施以墨染,突出明暗對比,很少用濃墨點苔。松樹則多用飛白勾皴,樹干上龍鱗斑駁,呈蒼古虬曲之態(tài),也少見濃墨點苔,而《夢仙草堂圖》樹干和石塊上出現(xiàn)了大量的濃墨苔斑。
《夢仙草堂圖》中草堂+松樹+峻石的構圖方式有可能受到周臣《春泉小隱圖》的影響?!洞喝‰[圖》卷今藏故宮博物院,紙本,設色,縱26.3 厘米,橫85.5 厘米。本幅款署“東村周臣為春泉裴君寫意”,鈐“周舜卿”“靜遠齋”印。先看整體布局,兩幅圖都從南宋院體山水邊角景中脫出,畫面疏密有致,遠近銜接自然。再比較兩幅畫中的草堂構圖:畫中的草堂都居于圖的右下角,草堂右邊都有一塊峻石。山石形體嶙峋,用峭利的小斧劈皴和濃厚的筆墨,使其既呈渾厚之勢,亦具明晰的體積感,體現(xiàn)出南宋院體山水的風格。石縫間都有兩棵虬曲的松樹和一棵小雜樹,松樹都斜倚著草堂。草堂窗戶(門)洞開,陳設簡素,堂中都有一人伏案假寐。草堂后側都橫著一間草屋,被樹林遮掩著。草堂左邊則是連綿的山巒(圖1、圖8、圖9)。此外,兩幅圖的署款格式也高度相似,一署“東村周臣為春泉裴君寫意”一署“晉昌唐寅為東原先生寫圖”。,
圖8:周臣《春泉小隱圖》卷,紙本,設色,26.3 厘米×85.5 厘米,故宮博物院藏
圖9:唐寅款《夢仙草堂圖》卷(局部),紙本,設色,28.3 厘米×103 厘米,(美)弗利爾美術館藏
因為《夢仙草堂圖》近景的畫法與周臣畫風比較相似,所以,高居翰誤認為此畫是周臣的代筆。他說:“它在風格上和周臣幾幅其他作品十分相近。在山石的造型上,皴法上,在松林的描繪上,還有在整個構局上,它和李唐相似的地方都明顯之至。其他特點則可能源自周臣自己的畫法,雖然這些特點在唐寅的作品中也能找到。例如,特別喜歡在巖石上強調色調的對比,表現(xiàn)對比強烈但很任意的光影。筆法顯示了精良的描繪技能,又有一種在宋代以后(post-Sung)繪畫中少有的、自矯揉主義中解放的自由。”?這種說法值得商榷,因為還要考慮到作品的作偽情況。不僅唐寅可以學周臣畫風,作偽者也可以學周臣畫風。筆者認為,《夢仙草堂圖》有可能是在參考周臣《春泉小隱圖》草堂構圖的基礎上改寫的,因而有周臣畫風的影子。如果偽作與真跡沒有絲毫相似點,那么又怎能蒙蔽他人,以達到作偽目的呢?
從陳鶴《海樵先生全集》卷八《題汪東原夢仙卷》以及卷中陳鶴真跡可知,原卷中有夢仙圖,可能是原作者名氣不大,于是有人參照周臣《春泉小隱圖》中的草堂構圖方式,模仿唐寅書法,畫出《夢仙草堂圖》,借唐寅畫名以抬高此卷的價值,牟取更高的利益。
也可能存在另一種作偽方式,即通過拆補方式,把一幅畫卷變成兩幅畫卷。依據(jù)是,卷中僧子山題跋顯得與眾不同,其他題跋署名都是實名,款后都有書者印鑒,有的還有啟首印,唯獨僧子山的題跋未署真名,亦無印鑒。并且,在所有題跋中,只有他的題跋提到這幅圖是唐寅所繪。因此,筆者揣測,有可能作偽者把卷中唐一庵、錢緒山題跋裁剪下來,和原卷中的《夢仙草堂圖》裝裱成一卷。同時,依據(jù)周臣《春泉小隱圖》中的草堂構圖方式,偽造唐寅題跋,制成另一幅《夢仙草堂圖》,并額外添加僧子山題跋,與原卷中陳鶴、顧應祥、許相卿、翁桂等人跋放在一起,制造出另一幅《夢仙草堂圖》卷。這樣,就由一件作品變成兩件作品。這也是古代書畫常見的作偽方式。
我們還可以進一步推測陳鶴題跋被裁的原因,即作偽者發(fā)現(xiàn)唐寅與陳鶴年齡差距太大,汪東原與陳鶴是同齡人,畫跋中唐寅稱汪東原為“先生”不合情理,為了隱藏這個破綻,于是干脆將陳鶴名款和印章裁去,讓人不知題跋者是誰,從而無法從唐寅與陳鶴、汪東原的年齡差距上,識破此畫作偽的真相。事實證明,這種做法的確蒙騙了不少收藏家和書畫研究者。
林霄在《佛利爾美術館藏〈夢仙草堂圖卷〉作者新辨》一文提出“汪東原就是汪道弘”,這個觀點,之前學界從未有人提過。如果觀點成立,對于此卷研究來說,無疑是一個重大突破。林氏推論的主要依據(jù)是:“《石倉歷代詩選》收顧應祥《東原為汪道弘賦》:‘東原山深深幾重,千峰萬峰青巃嵸。誰其主者風雪翁,買田筑室于其中。翁已蛻去迷仙蹤,肯堂有子翁則同。氣味瀟灑文章工,浪游江湖西復東。仰天長吟聲激空,杪春訪我水晶宮。篝燈夜雨談鴻蒙,興闌長揖意氣雄,飄然一棹凌天風?!f明汪道弘可能就是汪東原,云游四處曾訪浙江長興的箬溪顧應祥,此詩中有句:‘誰其主者風雪翁,買田筑室于其中,翁已蛻去迷仙蹤’,對照此卷后面莆田翁桂跋其中有句:‘矧吾東原為風雪翁仲器,有仙風道氣’之句,說明汪東原是‘風雪翁’的第二子。顧應祥詩云:‘翁已蛻去迷仙蹤’,知道此時其父已經(jīng)去世。此卷顧應祥的題詠有句:‘有客西來號夢仙,入門見我即談玄’也可與顧應祥前詩對應?!庇终f:“可考汪道弘,歙縣人,與汪道昆為兄弟……因此可以完全確認汪東原就是汪道弘。”?
這種說法乍看很有道理,但仔細推敲,存在邏輯問題。首先,按照林氏自己說法:“汪道昆的生卒年很清楚,生于嘉靖乙酉十二月廿七日(1526 年1 月9 日),因此他的從弟汪東原不會比他大?!?然而,卷中翁桂、王惟一、許相卿題跋時間分別是“嘉靖乙未(1535)冬十月”“嘉靖己(乙)未(1535)六月廿四日”“嘉靖丙申(1536)冬十月”,那時,汪東原還不到十歲,這些學者怎么會紛紛為其畫卷題跋呢?其次,卷中許相卿題跋提到“汪德卿氏生承平……將無閔世日降,思自拔于流俗,以萬古其身于宇宙間耶否?”翁桂題跋提到“吾東原為風雪翁仲器,有仙風道氣,又與同志者時講仙學,考其足跡所至,泛錢塘,游雁蕩,濯苕溪,過洞庭,穿張公洞,無非名山勝水仙境。其精神意向日與流峙相通,高人名士相還往,凡身外一毫名利不與焉?!?觀其人生經(jīng)歷和精神氣度,亦非孩童所能有。因此,汪東原與汪道弘應該不是一人。至于顧應祥《東原為汪道弘賦》中的“風雪翁”與翁桂題跋中的“風雪翁”,除非翁桂、王惟一、許相卿題跋都是假的,否則,不會是同一個人。
從題跋文本和書法風格看,唐寅款《夢仙草堂圖》后第一跋作者應該是陳鶴;唐寅比受畫人汪東原大三十歲左右,署款“晉昌唐寅為東原先生寫圖”,不合常理。作偽者裁去陳鶴名款和印章,是為了消弭繪畫者與受畫人年齡差距這一矛盾。從書法風格和書寫水平看,唐寅款畫跋與唐寅書風有云泥之別。從繪畫風格和草堂構圖看,此畫很可能受到周臣《春泉小隱圖》的影響。《夢仙草堂圖》既不可能是周臣代筆,也不可能是唐寅少作,更不是唐寅“名跡”,而是托名之作。而且,卷首汪圣修題簽“夢仙草堂”四字應該是為了照應假畫而后補的,因為許相卿題跋收錄于《云村集》卷十二,題為《識夢仙冊》,卷中翁桂題跋名為《題夢仙手卷后》,陳鶴題跋也只提到“聞夢仙之事”,所有題跋都未提到“草堂”二字。
注釋:
① 吳湖帆著,梁穎編校:《吳湖帆文稿》,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4 年,第22 頁。
② (美)高居翰:《圖說中國繪畫史》,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14 年,第159 頁、第161 頁。
③ 江兆申:《六如居士之書畫與年譜:關于唐寅的研究之四》,《故宮季刊》,1969 年第3 卷第3 期,第60-61 頁。
④ (美)高居翰:《唐寅或周臣》,《故宮季刊》,1969 年第4 卷第1 期,第71 頁。
⑤ 傅申、林霄:《佛利爾美術館藏<夢仙草堂圖卷>作者新辨》,《故宮文物月刊》,2017 年第10 期,第115-118 頁。
⑥ 在本文撰寫過程中,筆者發(fā)現(xiàn)傅申、林霄先生已在《故宮文物月刊》2017 年第10 期上發(fā)表了《佛利爾美術館藏〈夢仙草堂圖卷〉作者新辨》一文,于是托臺灣學者陳奕君博士代為復印。文中傅先生已指出畫后第一跋作者系明人陳鶴,但未展開論證,且對材料的理解與筆者有所不同。
⑦ [明]陳鶴:《海樵先生全集》卷六,出自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編纂委員會:《四庫全書存目》集部第85 冊,濟南:齊魯書社,1997 年,第659 頁。
⑧ [明]唐寅著,周道振、張月尊輯校:《唐伯虎全集》,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2年,第634 頁、第661 頁。
⑨ 汪世清:《藝苑疑年叢談》,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2 年,第87 頁。
⑩ 啟功著,趙仁珪注釋:《論書絕句》(注釋本),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14 年,第164 頁。
? 劉正成:《中國書法全集》(第52 卷),北京:榮寶齋出版社,2005 年,第6 頁。
? 單國霖:《書畫史與鑒考》,蘇州:古吳軒出版社,2019 年,第168 頁。
?(美)高居翰:《圖說中國繪畫史》,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14 年,第159-160 頁。
? 傅申、林霄:《佛利爾美術館藏<夢仙草堂圖卷>作者新辨》,《故宮文物月刊》,2017 年第10 期,第119 頁。
? 同注?,第119 頁。
? [明]唐寅(款):《夢仙草堂圖》卷,紙本,設色,縱28.3 厘米,橫103 厘米,(美)弗利爾美術館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