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亞梅
摘 要:隨著我國新課程的改革深化,社會上的人士對于語文教師如何轉變教學理念,實現(xiàn)完美蛻變給予了非常高的關注度,小學語文作為為基礎以及最重要的學科之一,也必然獲得了更多的關注。為了保障素質教育工作的落實,我國相關部門出臺了“雙減”政策,通過“雙減”政策來指導義務教育階段各學科的教學工作,其對小學語文教學工作也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目前,語文教師最重要的工作內容就是要擺脫傳統(tǒng)教學理念的束縛,積極創(chuàng)新自身的教學模式和方法,用全新的方式迎接當代社會對于語文教育理念的新要求。
關鍵詞:新教育理念 小學語文 教師 教學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3.06.014
新教育理念的背景下,要求小學語文教師要能夠綜合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以及文化素養(yǎng),為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打下堅實的基礎,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能夠做到尊重學生、關愛學生,并且要因材施教,以確保每一位學生都能夠從語文的學習中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能夠廣泛地閱讀書籍,享受閱讀的樂趣,進而提升自身的綜合文化素養(yǎng),新教育理念下,部教版小學語文課本以加強學生的基礎為主,致力于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培養(yǎng)良好健全的人格。
一、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存在的不足
1.教學課堂模式過于刻板
部分教師仍然受到傳統(tǒng)的教學理念的影響,對于課堂教學的模式?jīng)]有加以創(chuàng)新,導致教學的課堂模式過于刻板化,無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對于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情景以及課文運用和講解都缺乏一定的生動性和創(chuàng)新性,相對于教學的過程來說,更加注重最終的教學成果,課堂無創(chuàng)新,學生的思維也得不到拓展。小學生大都思維活躍,好奇心強,刻板的教學課堂不利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在實際教學工作中常有學生在課堂上被教室外的事物吸引注意力的情況發(fā)生。出現(xiàn)這種情況的原因就在于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模式過于刻板,部分地區(qū)的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仍采用填鴨式教學,在課堂上組織學生記憶生字、背誦課文,這種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也許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考試成績,但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對于語文這門學科的興趣,更加不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2.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新教育理念最重要的內容就是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探究性和自主積極性,能夠讓學生自己進行觀察、學習和思考,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展示出自己的思想和智慧。而在實際的教學中,部分教師往往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得學生的學習處在被動之中,無法充分發(fā)揮出學生自身的智慧和思考,喪失了學習的目的。在日常的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仍以教師為教學主體來開展教學,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只是被動地接受教師講述的各類知識,而教師為了提高教學效率,通常也只針對教學大綱內的內容進行講解,缺乏對語文課堂教學內容的拓展講解,同時由于大綱內的教學內容有限,無法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3.在語文教學工作中忽視了“雙減”政策的落實
“雙減”政策是我國當下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教育指導理念之一,其目的是通過規(guī)范義務教育階段的教學行為來幫助學生減負,進而促進素質教育的落實,有效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但是由于“雙減”政策在落實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影響到當下的教學工作,因此出現(xiàn)了部分教師忽視“雙減”政策落實的情況,在日常教學工作中仍采用大量的課堂講述以及課后作業(yè)的方式來開展教學活動。出現(xiàn)這種情況的原因包括三個方面:首先是由于我國教育體系的選拔性考試的存在,導致很多教師和家長無法接受學生“硬性學習”時長的縮短,因而對“雙減”政策表現(xiàn)出了可以忽視的情況;其次是“雙減”政策的落實需要教師進行教學改革,需要一個過渡時期,在這個階段教師只能按照之前的教學方式來開展教學活動,以此來保障學生的學習成績不會下滑;最后是“雙減”政策給予了學生大量的課余時間,但是各地缺乏對于學生課余時間的引導,導致“雙減”政策在局部地區(qū)無法有效的落實。三方面的原因導致了部分地區(qū)教師在“雙減”政策出臺后,仍采用傳統(tǒng)的填鴨式教學方法來開展教學活動。
二、新教育理念下小學語文教師教學措施的轉變
1.有效提升學生的自主探究意識
在部教版的課文中,主要包含了古詩、課文以及拼音識字等內容,其教學內容有助于鞏固學生的基本語文素養(yǎng),為今后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并且部教版語文教材站的角度更好,視野更開闊,始終以立德樹人為宗旨。而對于年齡較小的學生來說,語文教師首先要考慮的問題就是如何將語文課本內容與實踐教學相結合,以便于進一步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因此教師可以建立一套助學系統(tǒng),主要用來幫助學生選擇信息,輔助學生學習,有效提升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積極性,教師在設計課程時,也要設計整合性的活動,有效幫助學生建立對中華文字的愛好,例如在部教版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古詩三首》的教學中,可以巧妙借助關鍵詞來讀懂詩句的意思,《望天門山》可以借用富饒的西沙群島來記憶,《飲湖上初晴后雨》可以借用美麗的小興安嶺來記憶,《望洞庭》也是海邊小城,通過有趣的記憶方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提升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在探究活動《看誰聽得清,找得準》的游戲中,學生通過聽教師讀字母或者音節(jié),看誰又快又準地將字母和音節(jié)找出來,一方面可以讓學生掌握拼音,能夠流暢地閱讀課文,其次,也可以讓學生初步了解漢字,感悟漢字的表意功能,同時孩子可以利用兒歌,采用多種多樣的方式來朗讀課文,充分培養(yǎng)學生自主識字和閱讀的興趣,提高學生識字的效率。
2.有效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
課堂環(huán)境的創(chuàng)建對于學生來說非常重要,小學語文的教學環(huán)境相對較為復雜,摻雜了各種各樣的教學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對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以及學習效果產(chǎn)生一定的影響,而良好的教學氛圍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塑造學生的學習行為。小學語文教師想要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教學活動情境,就必須要能夠整合學生的學習技巧和經(jīng)驗,只有這樣才能體現(xiàn)語言學科的價值特征。在新教育的理念下,小學的語文教學方法需要加以創(chuàng)新,教師應從講臺上走下來,融入學生,與學生一起討論學習,共同探討在學習當中出現(xiàn)的問題,并且共同商討解決,同時也要善于傾聽學生的想法,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小組交流活動,讓學生一起學習、相互交流,學會聽取他人意見,這也是為了培養(yǎng)對學生的尊重感。并且,在語文課堂教學中也要設置實踐課程,讓學生在課堂上學習的理論知識可以充分在實踐中加以運用,培養(yǎng)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小學語文教師在實踐活動中要積極正確地引導學生的思維,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的明確目的,語文教師還可以利用語文專業(yè)中比較抽象、難懂的知識點,以多媒體的形式創(chuàng)造一種學習情景,讓學生在情景中理解和掌握語文的知識點,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教師也要思考,能不能聯(lián)系生活來讓學生能夠關注身邊的美好、自然美、文化美,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能夠愛祖國的大好河山。例如,在學習第五單元“我們眼中的繽紛世界”時,就可以通過多媒體播放祖國的大好河山的視頻,教師要進行觀看指導,引導學生想象到祖國的美好以及自己家鄉(xiāng)的美好,在這個場景的影響下,同學們可以受到啟發(fā),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討論,看看他們看過什么壯觀的場景,它的特點是什么,等等,通過相互的討論和學習可以提高學生的心理活動性,進而產(chǎn)生學習的興趣。
3.運用多種教學方式激發(fā)學習興趣
俗話說,興趣就是最好的教師。當學生對某件事感興趣時,他們會不顧一切地探索和調查來源。興趣給了學生很大的學習動力,是促進學生學習非?;钴S的一個因素。在日常學習和生活過程中,學生的活動變得積極主動、充滿活力。因為小學生處于低齡階段,心理上比較單純幼稚,在這個階段他們熱愛想象、熱愛運動、玩游戲,對童話故事更感興趣,這就要求教師根據(jù)學生的興趣愛好,采取教學方法,創(chuàng)新課堂內容。例如,在學習《小松鼠找花生》這一課文時,教師可以將課文內容或所學的字、詞形成故事人物,讓學生扮演小松鼠、花生、樹、花等角色,根據(jù)角色閱讀課文。這種教學形式易于讓學生接受,學生能更加集中注意力。教師在學習其他課文時,也可以采取播放一些音樂、舞蹈、動畫和在課堂上制作一些游戲的形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這種創(chuàng)建情境教學的方式可以讓學生熱情地參與到學習過程當中,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同時要采用鼓勵式的教學方法,善于發(fā)現(xiàn)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努力,鼓勵和引導學生敢于表達自己的看法,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4.基于“雙減”政策開展教學改革
“雙減”政策作為我國當下重要的教育指導政策之一,其對我國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有決定性的作用,為了保障“雙減”政策在教學活動中的有效落實,需要教師不斷開展教學改革。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可以通過三個環(huán)節(jié)開展教學改革,來保障“雙減”政策的有效落實。首先,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科學的課前預習。預習作為學習過程中的重要一環(huán),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中處于被忽視的地位,很多教師都只是單純建議學生預習,但沒有傳授給學生有效的預習手段。預習的目的是為了在開始正式教學之前幫助學生建立相應知識架構,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預習的過程中學生可以自己對課本知識進行自學,為后續(xù)正式課堂學習奠定基礎,學生在預習過程中可以對自己掌握知識的薄弱環(huán)節(jié)有一個初步的認知,在課堂上學習的過程中可以有針對性地進行學習。同時教師還應傳授給學生一些預習的技巧,幫助學生在正式教學開始之前積極主動地進行預習活動。其次,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以學生為主體開展教學活動。在教與學的活動過程中,學生學習的發(fā)生和學生知識能力的形成是最重要的,學生是獲取知識和技能的那一方,是產(chǎn)生發(fā)展變化的一方,是處于主要、重要地位的一方,教師雖然看似主導著課堂的進程,但是教師只是在為學生頭腦中的變化創(chuàng)造條件,不管是講授還是展示,還是安排學生自己練習、合作活動等,目的都在于幫助學生內在產(chǎn)生積極的變化,對知識點產(chǎn)生關注、記憶、理解、轉化為能力等。在“雙減”政策出臺后,教師要在教學時長縮短的前提下保障教學效果,就必須圍繞學生開展教學改革,在教學過程中通過以學生為主體來開展教學活動,提高教學效率,保障教學效果。最后,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的課后復習。“雙減”政策對于學生的課后活動時間也給出了相關的規(guī)定,學生有充足的時間進行自由活動,為了保障教學效果,教師還應積極主動引導學生的課外活動,結合課堂內容來引導學生的課外活動,一方面可以對課堂教學內容進行補充,另一方面通過豐富的活動來開展課后復習,可以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助于學生自主性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
三、未來小學語文教育的發(fā)展方向
語文教育的直接目的就是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語文素養(yǎng)是一種以語文能力為核心的綜合素養(yǎng),語文素養(yǎng)的要素包括語文知識、語言積累、語文能力、語文學習方法和習慣,以及思維能力、人文素養(yǎng)等。隨著社會教育理念的發(fā)展,小學語文教育工作也越來越趨于生活化,同時受到信息技術對教育工作的改變,語文教育工作中還體現(xiàn)出了一定的信息化,近年來素質教育改革的不斷推行使得語文教育體現(xiàn)出了一定的全面化。所謂的生活化,其實就是將課本的理論知識與實際生活相聯(lián)系,以此來提高學生對于理論知識的掌握。語文作為我國傳統(tǒng)文化傳承的主要課程,其內含的語言、語法、文化等內容都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在小學語文教學工作中,通過將教學內容與實際生活相結合,開展生活化教學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促進學生對于課堂教學內容的理解。同時,將教材內容與生活相結合有助于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自信心與民族自豪感。信息化就是將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工作相結合,借助信息技術豐富語文教學方式,提高語文課堂的趣味性。如借助微課模式將教學內容以視頻的方式進行傳播,可以打破課堂教學對教學工作的時間、空間的限制,培養(yǎng)學生的終身學習理念;通過VR技術可以幫助教師更加直觀地將課文中描繪的場景呈現(xiàn)出來,可以提高學生對于課文的理解;通過社交網(wǎng)絡教師可以實施與其他教育工作者交流教育心得,有助于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全面化是指語文教學中所包含的內容越來越多,語文作為我國義務教育階段的基礎課程之一,其以講授以漢語言為載體的各類文化作品的方式來培養(yǎng)學生對于本民族的認同感。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只針對教材內容來進行講解,無法有效保障對學生民族認同感的培養(yǎng)。當下的語文教學已經(jīng)開始重視教材內容背后所蘊含的深厚文化,通過幫助學生梳理文化發(fā)展脈絡來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認同感。以古詩詞的學習為例,傳統(tǒng)的教學中古詩詞的學習大都是以背誦和古文翻譯為主,現(xiàn)在的語文教育工作越來越重視古文語法的教學,通過古詩詞講授漢語的發(fā)展,同時在這個過程中再加入一些其他傳統(tǒng)文化的發(fā)展,幫助學生以古詩詞為脈絡掌握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發(fā)展歷程。
總之,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已經(jīng)不能適應當下新的教學理念,因此小學語文教師需要轉變教學理念,積極創(chuàng)新自身的教學模式,能夠做到以學生為主體,成立學習小組積極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性學習,在課堂上可以創(chuàng)建有趣的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提升學生學習的自主性,為學生今后的發(fā)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李成榮《新課程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創(chuàng)新思考》,《科教導刊(電子版)》2020的第2期。
[2] 程珍《淺議新課程理念下小學語文教學策略探究》,《都市家教月刊》2016年第4期。
[3| 陳為華《淺議新課程理念下小學語文教學策略探究》,《課程教育研究》2017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