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孟頫(1254年—1322年),字子昂,號松雪道人,浙江湖州人,宋太祖趙匡胤十一世孫。南宋晚期至元朝初期官員、書法家、畫家、詩人。趙孟頫博學多才,通經(jīng)濟,善詩文,工書法,精繪藝,擅金石,通律呂,解鑒賞,著有《松雪齋文集》《琴原》等文學藝術作品。他創(chuàng)立“趙體”書,與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并稱“楷書四大家”。他開創(chuàng)元代新畫風,被稱為“元人冠冕”,對后世中華文化產(chǎn)生深遠影響,系中國文藝史上劃時代的一代宗師。
巡天遙看,在中國文學藝術的發(fā)展史上,趙孟頫是一位通才,作為一個百科全書式文化巨匠,他的思想光輝、藝術光芒,照亮了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壯闊史河。在宋元文化的轉折時期,趙孟頫是一面旗幟,作為一名全能型官員藝術家,他的儒家理念、文藝理想,光耀了中原文明與草原文化碰撞交融的歷史天宇。太空橫絕,作為歷史選擇、時代造就的一代宗師,趙孟頫為藝術開辟了廣袤原野,為文化鑄就了錦繡華章,為后世留下了無窮寶藏。
空塵悠悠,遮不住絢爛的光華;得其環(huán)中,道不盡滄桑的厚重。走近趙孟頫,他波瀾壯闊的一生,是成就一代宗師的先天基因;他開宗立派的一世,是成全一代巨匠的鮮明烙印。背靠宋太祖趙匡胤十一世孫這個光環(huán),在南宋王朝風雨飄搖、即將退出歷史舞臺的那一刻,當他從浙江湖州出生的那一瞬,就注定了他命運多舛的一幕。
濃盡必枯,歷史轉彎的地方,常常荊棘密布。趙孟頫扛著皇室后裔、前朝才子那頂衰敗的桂冠,開啟了他遠離紅塵之眷戀、置身元朝之官場、痛離權力之漩渦、遍游江南之山水、重回舞臺之中央的人生五階段。正是這五個階段,濃縮了趙孟頫隱居不仕、忠誠仕元、罪己反思、醉心藝術、飛躍超越的心路歷程。有了這樣的心路歷程,趙孟頫即使無法左右王朝法則的運行,也有足夠的勇氣從另一個維度為這塊土地種上前朝的綠蔭。
月明屋華,文化轉型的渡口,往往風起云涌。趙孟頫裹著文安天下、藝諧乾坤那副多味的擔子,走向了他以詩詞立志、以書畫立宗、以金石立派、以律呂立論、以鑒賞立據(jù)的文藝五部曲。正是這五部之曲,嘹亮了趙孟頫家國情懷、文學情操、藝術情感、文化情緣的浩蕩音符。有了這樣的豪邁音符,趙孟頫雖然無法全面?zhèn)鞒凶孀陂_創(chuàng)的基業(yè),也有充分的自信從另一片天地為綿遠的文明長出趙氏的綠洲。
前路漫漫,人生抉擇的街頭,時時雷電交加。在朝代更迭的特殊時期,在文化重構的初始階段,趙孟頫以深厚的底蘊、獨特的視野、卓越的見地,成為豐盈歷史的文化精英、豐富藝術的勇敢戰(zhàn)士、豐厚生活的執(zhí)著歌手。這些歷史基點、文化基準、實踐基元相互排列組合,一代宗師所必備的思想引領、精神引導和藝術引航,猶如“天風浪浪,海山蒼蒼”(司空圖語),猶似“華頂之云”,光彩奪目。
與雕齊飛,天空的高遠和浩渺,容得下任何英雄搏擊翱翔。元朝曾是中國歷史上疆域最大的王朝,一代天驕成吉思汗舉起彎弓仰天長嘯時,半個地球都是他南征北戰(zhàn)的疆場;元朝也是中國文化史上文明融合最好的王朝,一代文驕趙孟頫拿起筆墨笑傲風云時,半部文學藝術史都是他天馬行空的江湖。可以想象,在元朝的開局之時,在文明的碰撞之初,趙孟頫能夠與成吉思汗形成“文武二驕”的態(tài)勢,能夠成為青史留名的一代宗師,這絕非偶然。他的卓越貢獻至少為后人提供了五個層面值得深思和深度挖掘的文化課題。
鑒古出新,凝視趙孟頫的翰墨印記
他的書法是“趙體立世”的時空標志
書法入元后,遇到的最大難題,是漢字與回鶻式蒙古文字雙峰對峙;遇到的最大機遇,是成吉思汗的后人選擇了宋室正統(tǒng)趙孟頫。趙孟頫沒有辜負時代,沒有辜負元朝,他用“趙體”為元朝的書法風氣開創(chuàng)先河,為元朝的書法創(chuàng)作立起豐碑,為元朝的書法學發(fā)展隆起高原。
若要細說,趙孟頫的書法成就在三個方面熠熠生輝。其一,他是營造元朝書法高峰的精神領袖。書法在經(jīng)歷了晉唐的無限輝煌后,到宋朝的后半葉突然沉寂下來?;蛟S是戰(zhàn)亂頻繁或偏安一隅的原因,南宋的書法走向了失去古風古意、求奇求怪的偏頗幽徑。如何將書法的古樸神韻與蒙古文字的垂直意向相結合,如何將書法之風與元太祖開疆拓土的雄渾霸氣交融互補,重新恢復魏晉書法之風流瀟灑和唐朝書法之豪邁大氣,這是趙孟頫必須面對的重大歷史難題。這期間,趙孟頫以重構晉唐古雅韻致和正大氣象為先導,以揚棄祖宗創(chuàng)造的瘦金書體和校正書法走向為經(jīng)緯,以自身的諸體創(chuàng)作和理論引導為示范,走出了書法接續(xù)輝煌、回歸傳統(tǒng)的復興之路。這條路,使停歇了一個半世紀的書法之旅重新啟程,并在元朝初年煥發(fā)勃勃生機。因此,從歷史意義上說,趙孟頫起到了扶大廈之將傾、挽狂瀾之既倒的重大作用。這一作用使他無可爭議地成為領銜元朝書法前行的偉大舵手。
其二,他是創(chuàng)建“趙體”書法體系的開路先驅(qū)。趙孟頫是書法天才,自幼聰慧絕頂、過目不忘,五歲習書后,至死不渝。他一生執(zhí)著于篆隸真行草的唯美演繹里,達到了諸體皆呈氣象、真行草爐火純青的境界,以至于《元史》本傳留下了這樣的評價:“孟頫篆籀分隸真行草無不冠絕古今,遂以書名天下?!迸c趙孟頫同時期的又一書法大家鮮于樞,在《困學齋集》毫不吝嗇地稱:“子昂篆、隸、真、行、草為當代第一,小楷又為子昂諸書第一?!本C觀“趙體”書法體系的精髓所在,三大特質(zhì)需要仔細玩味:在書法本體的傳承發(fā)展上,趙孟頫直接截取秦篆之古拙、魏晉之飄逸、盛唐之法度等諸多精華,為古鑒新立起標桿;在書法形式美學和表現(xiàn)美學的完美結合上,趙孟頫博采眾長、形意共彰、儒道并釋,為經(jīng)世致用形成規(guī)矩;在書法風格的集聚和彰顯上,趙孟頫以遒媚秀逸為靈魂、以結體嚴整為軀干、以圓熟筆法為血肉,為“趙體立世”發(fā)布宣言。因此,從現(xiàn)實意義來看,這一宣言,再加上趙孟頫小楷的無限榮光,使他與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并稱“楷書四大家”,從此永垂中華民族的書法史河。
其三,他是拓展書法理論新意蘊的睿智導師。元朝以前的書法理論,可概括為三大階段:兩漢時,強調(diào)“書,心畫也”,并對書法的形態(tài)美和動態(tài)美作出界定(以揚雄、崔瑗等為代表);魏晉時,倡導“尚象”的審美傾向,注重人的主觀意志與書法的關系(以成公綏、衛(wèi)恒等為代表);隋唐時,探索楷書的筆法與結體,形成“尚法”的法則標準(以歐陽詢、張彥遠等為代表);宋朝時,擺脫法度約束,以帖學為基礎,崇尚“尚意”書風(以蘇軾、姜夔等為代表),漸漸遠離魏晉風度。身體進入了元朝的新天地,思想還留在大宋的舊時空。這是趙孟頫所面對的元初書法理論發(fā)展需求的最大現(xiàn)實。趙孟頫通過理念上的精神引導、創(chuàng)作上的實踐引航,找到了破解書法理論發(fā)展難題的靈丹妙藥。路徑有三:在理論淵源上,接續(xù)秦漢和魏晉的理論主旨,恢復古法古意,實現(xiàn)書法創(chuàng)作指導思想上的撥亂反正;在技法探尋上,以“二王”為典范,注重筆法筆勢和結構的完美表達,以中和之美融合元王朝的強悍之美,走出諸體書法創(chuàng)作的新路子;在風格演進上,以陰柔美和婉約美為美學思想的主流,留下了《千字文》《洛神賦》《赤壁賦》等諸多傳世的經(jīng)典作品。因此,從理論意義來講,趙孟頫不僅為元朝的書法走向確立了新的參照系,更是通過其理論的指導和輻射,奠基了元以后中國書法的前行歷程。
天地與立,審視趙孟頫的丹青特質(zhì),
他的繪畫是“元人冠冕”的法則標準
入元后,中國繪畫已經(jīng)完成了三個階段的歷史演進:遠古時期,從原始象形符號,到仰韶彩陶、河姆渡刻畫、夏商周青銅藝術,這一時期的中國繪畫,伴隨著自然情趣和自發(fā)自為意識悄悄登場,并一直綿延到秦漢;魏晉時期,顧愷之的《畫評》系統(tǒng)地提出“以形寫神”理論后,中國繪畫邁入有理論指引、有技法支撐的紀元時代;隋唐兩宋時期,中國山水畫、文人畫異軍突起,交相輝映,進入最為輝煌的高光時刻。和著這一高峰的韻腳,趙孟頫站在繪畫的山巔上,盡覽前朝風和月,笑傲腳下山和水,走進了元人繪畫的嶄新天地,并在三個維度超群絕倫。
維度之一:他提出“古意說”,為元代繪畫確立審美標準。在這里,趙孟頫從批評宋以來“近世”文人“墨戲”的游戲心態(tài)入手,痛陳不求造型嚴謹、但要意趣自由的時風流弊,為繪畫本體正本清源、直追五代奠定思想基礎;以變革南宋宮廷畫院體濃俗格調(diào)為著力點,身體力行擺脫院體繪畫過度追求形似、追求色彩艷妍的匠式桎梏,為文骨入畫、尋找“第二自然”(康德語)體現(xiàn)天人合一描繪實踐藍圖;大力倡導“作畫貴有古意”新理念,時刻踐行“以云山為師”創(chuàng)作導向,為畫家積累寫實基本功、尋求“外師造化”開辟坦道通途。
維度之二:他創(chuàng)立“書畫本來同”理論,為元代繪畫以及書法等藝術的發(fā)展設立評價體系。在這里,趙孟頫以書法的筆法筆勢筆韻入畫,用墨色的濃淡流轉、飛白跳躍、意境回旋,使繪畫的文人氣質(zhì)更加濃郁、高士情懷更加豐滿、雅士底蘊更加醇厚;他以“不假丹青筆,何以寫遠愁”來拓展繪畫的空間意境,以畫寄意、以畫寓意的抒情達意手法,不僅深化了繪畫的內(nèi)在功能、精神寄托,而且使繪畫語言更加豐富、繪畫意蘊更加廣泛;他以中原繪畫為輻射基地,兼容并蓄汲取蒙古繪畫的特色特長特點,把游牧民族的繪畫元素引入中原繪畫的表現(xiàn)內(nèi)容,在主觀上和客觀上促進了兩大文化體系的交融共進,為實現(xiàn)民族和諧與繁榮做出了開創(chuàng)性貢獻。
維度之三:他開創(chuàng)文人畫新風尚,為元代繪畫再造高峰豎立穩(wěn)固基石。中國文人畫起源于唐,興盛于宋元,王維為起始者,蘇軾時呈第一波高峰。趙孟頫接棒后,他在前人探索實踐的基礎上,重新為文人畫擘畫風向之標:在內(nèi)涵上,延展繪畫的包容功能、藝術含量和美學觸須,使繪畫同時具有詩、書、印、律之美,凸顯繪畫的文人“士氣”和品藻神采;在題材上,力求山水、花鳥、木石、鞍馬與人物并列交集,以書法“性靈”再現(xiàn)和舒展個人抱負為主旨,革新王維、蘇軾等以詩入畫的傳統(tǒng),把文學性、思想性、敘事性合為一體;在審美上,把書法線條、墨色、氣韻的美感,與個人的修養(yǎng)、情操、境遇有機結合,以意境締造和文化蓄積為介質(zhì),聚焦文人畫“人品、學問、才情和思想”四大要素(陳衡恪語),為“元人冠冕”定制模型。
滄桑看云,透視趙孟頫的金石底蘊,
他的篆刻是“印宗秦漢”的歷史標識
篆刻入元后,尤其是遇到趙孟頫后,中國印章史畫上了句號。在經(jīng)歷了趙孟頫大刀闊斧的理論升華和實踐創(chuàng)造后,篆刻由以前的一種輔助書法和點綴繪畫的刻字技藝,質(zhì)變?yōu)橐婚T垂青篆刻史河的博大學問,中國篆刻史的分水嶺由此形成,中國篆刻學的新起點從此誕生。綜觀趙孟頫在中國篆刻史上的卓越建樹,他的三大功績卓爾不群。
功績之一:趙孟頫率先從理論上奠基,為中國篆刻學搭建四梁八柱。趙孟頫十分重視對元以前歷代印章藝術發(fā)展軌跡、精品案例、代表人物的研究總結,在對其系統(tǒng)梳理后,依據(jù)古印印譜《寶章集古》等歷史文獻,于1287年編寫了《印史》二卷。雖然這部篆刻學的開山之作主體已失傳,但從趙孟頫在《印史序》中所闡明的觀點,可以推斷出這部《印史》的核心要義是:對秦漢魏晉時期的印章藝術給予高度評價,對宋以來近世士大夫的流俗之巧和當時印壇刻意追求的形式主義之弊進行批評,對當下篆刻藝術如何“印宗秦漢”、從漢魏之印中取法“典型質(zhì)樸之意”闡明觀點。
功績之二:趙孟頫第一個以“玉箸”(小篆)入印,創(chuàng)立“圓朱文”印?!皥A朱文”印是篆刻藝苑的瑰寶,是篆刻藝術繼古璽、漢印之后最具影響力和代表性的第三種印種。其印文內(nèi)容均由趙孟頫所想所篆所刻,其特點是細筆圓轉、工整圓潤、姿態(tài)柔美、布白均勻,其格調(diào)與他的繪畫和書法中彌漫的“古意”一脈相承;其學術意義在于,完美體現(xiàn)篆書藝術的婉轉流暢、幽遠遒麗之神采,線條運動的圓潤柔軟、顧盼流連之風姿,視角感受上的靜穆莊嚴、蒼辣樸拙之雅韻。他的印“松雪齋”“趙氏子昂”“大雅”“水精宮道人”等等,都是不可多得的篆刻神品。
功績之三:趙孟頫第一個高舉“印宗秦漢”的旗幟,為篆刻學樹立新路標。他從改造當時印章藝術表現(xiàn)手法蒼白、表現(xiàn)形式單一、意境意蘊不足等弊端切入,從自治篆刻作品中集結漢印的古法古意,在篆刻藝術的形式美學和表現(xiàn)美學上蓄積美感效應。他汲取唐宋印章線條表現(xiàn)的優(yōu)點,強化線條動感、質(zhì)感和滄桑感的高度集成,宗漢印的風格和氣息,承漢印的古雅和質(zhì)樸,在篆刻藝術的內(nèi)涵美與格調(diào)美上固化審美氣息。他放眼文學藝術的百花園,把篆刻的視角放在大文化的范疇中去布局,用漢印的審美觀對接書法、繪畫、音樂等藝術,在篆刻藝術的外延美上凸顯文化基因。趙孟頫的篆刻學三部曲,不僅確立了元代印學“漢印審美觀”的主流思想,更是對元以后中國篆刻學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余音裊裊,環(huán)視趙孟頫的音樂理論,
他的律呂是“古意同構”的演繹標尺
律呂入元后,中國古典音樂已經(jīng)演奏了三大樂章:上古先人利用音樂呼喚天人感應時的天籟之音,于太虛之間夢想人神共鳴。儒家利用音樂營造出封建道德的“和”的理想境界,于倫理綱常之間尋求“仁”的思想內(nèi)核。道家利用音樂的“大希之音”(老子語)鏈接道與人的內(nèi)在一統(tǒng),于無為之間探訪師法自然的幽深哲理。和著三大樂章,成于西漢的中國最早音樂經(jīng)典論著《樂記》,對音樂的本源、特點、音律理論等作了精妙闡釋。以古琴系列曲目為代表的古典音樂精品飽蘸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含蓄之美、雋永之美、浪漫之美、中和之美。
作為被中國音樂史嚴重忽視、被中國古典音樂研究者一直漠視的音樂家趙孟頫,應該暫時淡忘其身上閃爍的書畫藝術大師的燦爛光芒,還原其作為著名音樂理論家的熠熠星輝。趙孟頫所處的元初,中原音樂的和善之聲正與蒙古音樂的鏗鏘之符同臺競技,以趙孟頫在元庭的強大影響力,如何實現(xiàn)音樂思想、理念、技法等方面的統(tǒng)一,是趙孟頫作為藝術總指揮必須拿好的大合唱指揮棒。面對元朝高亢粗獷的金戈鐵馬之聲,感懷大漠孤煙綿遠空靈的蒼茫旋律,趙孟頫用《樂原》和《琴原》兩部論著以及眾多的專題文章給出答案,完成了音樂理論和演奏實踐在元朝的再啟程,并在三個段落余音繞梁。
第一段:從中國古典哲學的視野,解析陰陽學、象數(shù)易學、傳統(tǒng)律學樂學所蘊含的“天人合一”思想,為元王朝繼續(xù)弘揚儒家思想、理學觀念、繼續(xù)施行“禮樂并舉”制度校準校正主基調(diào)。第二段,從中國傳統(tǒng)音樂美學的視野,重申《樂記》《禮記》等傳統(tǒng)樂音經(jīng)典的極端重要性,以恢復“古意”為目標追求,以符合古代律學樂學琴學的制度規(guī)定為論述重點,針對“四清混于七音”的現(xiàn)狀,提出“五音六律十二旋相為宮”這一著名論斷,統(tǒng)籌音樂的和樂之美、秩序之美與禮教功能同頻共振。第三段,從中國代表樂器表現(xiàn)美學的視角,解析古琴的起源、演奏的律制、衰微的根源,強調(diào)古琴演奏要同律度量衡、律歷合一、復八清、堅持琴五調(diào)調(diào)旋法,以演繹形式的同構之美,與朱熹、姜夔的理學音樂思想形成和聲。趙孟頫的這些音樂思想,揚起了恢復律呂優(yōu)秀傳統(tǒng)的大旗,稀釋了元王朝樂于征服的雄性個性,找到了中原民族與游牧民族同臺齊奏、和和與共的音節(jié)音符。
好風相似,巡視趙孟頫的文學足跡,
他的詩文是“松雪道人”的閃亮標記
詩文入元后,唐詩的大氣與豪放,宋詞的婉約與清麗,連同改朝換代的山河一同遠去。在元初南北詩風對流互滲的序曲階段,文壇上三股力量粉墨登場:元朝開國功臣、契丹族代表詩人耶律楚材緊隨成吉思汗的鐵蹄征馳萬里,他詩中吟詠的北國風光、西域風情,奇瑰壯麗,氣象萬千,最能體現(xiàn)元太祖和元王朝的雄風霸氣。他釋放的“我愛北天真境界,乾坤一色雪花菲”的禪意憧憬,成為元朝本土詩人的翹楚。被譽為“北方文雄”的大文學家元好問,尊杜甫和蘇軾、辛棄疾為法師,詩文不離國事民情,以豪放清雅、質(zhì)樸率真、剛健慷慨的藝術格調(diào),憑借“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的浪漫情懷,成為以金入元文人的魁首。著名理學家、詩人劉因,一生視南宋為故園,他的詩文思想深邃、主題深遠、氣勢磅礴,不僅開理學家詩文之先河,更以“馬蹄踏水亂明霞,醉袖迎風受落花”的唯美意境,成為以宋入元雅士的俊彥。此時,在仕途和書畫篆刻等領域一枝獨秀的趙孟頫,迎著三股浪潮的澎湃氣息,加入了元初文壇的四重奏,留下了《松雪齋文集》這部詩文典籍。
《松雪齋文集》輯錄了趙孟頫一生最重要的詩文。元初文章大家戴表元在《松雪齋集序》曾不吝美詞:“子昂古賦,凌厲頓迅,在楚、漢之間;古詩沉涵鮑、謝;自馀諸,猶傲睨高適、李翱?!薄端膸烊珪偰刻嵋芬舱J為趙孟頫“風流文采,冠絕當時”,詩文成就與趙的后輩文人“元四家”相當。擱置古人的贊譽,走進《松雪齋文集》,四個方面的綿綿文脈啟迪著后世:在創(chuàng)作理念的遵循上,以尊古尊六經(jīng)尊魏晉尊唐詩為要,與其書畫篆藝術所持宗旨相銜接,倡導“文不茍作,字不茍置,意深而氣直”“渺渺煙波一葉舟,西風木落五湖秋”(《漁父詞》句)的高邈空蒙,或許最能體現(xiàn)這種理念的升華。在體裁風格的流布上,詩詞賦兼工、序跋記皆擅,魏晉古詩的脫俗風骨、唐七律的瀟灑風韻、宋詞體散文的清麗嫵媚、序跋記諸文的飛揚文采,盡在字里行間穿梭,“野店桃花紅粉姿,陌頭楊柳綠煙絲”(《東城》句)的雋秀,“盡在長空,淡淡鳥飛中”(《虞美人》句)的高遠,或許最能釋放這些體裁的光焰。在美感效應的蘊藉上,人生閱歷是尋美的軸線,心靈隱逸是品美的空間,藝術評點是釋美的象限,民生國是是喚美的原點,或許“春風曾見昔人游”(《浪淘沙》句)、“一朵芙蓉滿扇秋”(《南鄉(xiāng)子》句)最能寄托這種美感的清邃與溫厚。
長風寥寥,吹走的是萬千浮華;黃沙渺渺,陶冶的是純正足金。公元1322年7月,趙孟頫融入了生他養(yǎng)他的那片土地。趙孟頫逝世后,不僅以廟堂之尊,被朝廷追授崇高地位,更是作為元朝文學藝術的一代宗師,鶴立中華民族的文化之巔。面對這位宗師,后人給趙孟頫最通用的定論是“通經(jīng)濟、善詩文、工書法、精繪藝、擅金石、通律呂、解鑒賞”,高度概括了趙孟頫的為官履歷和藝術人生,集中彰顯了趙孟頫的思想軌跡和卓越貢獻,詳盡詮釋了趙孟頫的涉獵之廣和從藝之精。
就為官而言,在宋元歷史文化的轉折時期,在社會倫理綱常的過渡時段,趙孟頫懷著“經(jīng)濟天下”的宏偉抱負,他所擎起的重任是非凡的,他所面對的環(huán)境是嚴苛的,他所放眼的領域是多元的。然而,選擇之路并非理想所能致,一腔熱血并非抱負可順達,這其中的跌宕起伏、篳路藍縷是數(shù)不勝數(shù)的。尤其是涉獵元朝仕途的初期,他的每一步前行,歷經(jīng)冰火圍堵;他的每一分努力,常致排擠打壓。就是在這樣的艱難時刻,趙孟頫始終沒有放棄,他堅信:官場上“經(jīng)濟天下”走不通的道路,或許在文學藝術的道上有著別樣的風景;同時他也明白:一個人只要心底光明,他看到的到處都是陽光;一個人如果心里陰暗,他看到的滿眼皆是霧霾。趙孟頫雖然歷經(jīng)挫折和沉浮,但癡心不改、宏圖不移、使命不渝,最后走到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權力頂峰,這份審時度勢、順勢而為、一心為國、忠誠為民的入仕情懷,值得每一個為官者對照反思。
就構成一代宗師的核心要件而言,趙孟頫按照自己的選擇,走出了一條真正屬于他的歷史之路,他的絢麗人生和文藝才華永遠定格在元朝的磅礴書頁之中。他的書法“趙體立世”后,影響和左右了中國書壇七百多年,直到現(xiàn)在仍是被追捧仿效的大網(wǎng)紅書家。他的繪畫“元人冠冕”后,直接被家人門生、畫壇“元四家”(黃公望、吳鎮(zhèn)、倪瓚、王蒙)和后學者奉為師尊,文人畫的最高峰聳入云端后依然高原四起、峰巒不斷。他的篆刻“印宗秦漢”后,一直是中國篆刻發(fā)展的主流,后世的篆刻大家鄧石如、趙之謙、吳昌碩和篆刻組織“西泠印社”等無不受其影響。他的律呂“古意同構”后,雖然遠沒有書畫的巨大號召力,但其史詩性音樂的內(nèi)在價值是不可否認的,這座音樂學的巨大富礦有待進一步開發(fā)。他的詩文“別宋入元”后,其深邃的思想、廣博的題材、飛揚的文采、唯美的表達,時時被后世文人所尊崇,詩文“元四家”(虞集、楊載、范梈、揭傒斯)或許是繼承其衣缽的最忠實的代表。一言以蔽之,面對這位宗師,正如有評論家所言:亂世孕育馳騁疆場、叱咤風云的英雄,刀光劍影以及萬千生命最終成就的是梟雄;亂世也同樣會造就匡扶傳統(tǒng)、藝以載道的大士,詩書畫印以及洪鐘大呂最后歸一的是文宗。
沒有格局,看不清遠山;沒有理想,看不到彼岸。立足新時代的文化高原回望一代宗師趙孟頫,是為了更好地看清看準他曾經(jīng)閃耀的文藝光華?,F(xiàn)在,屬于趙孟頫的時代早已遠去,但源自趙孟頫的影響卻絲毫不曾褪色。在走向文化自信自強自立的歷史之路上,繼承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基因,并在新時代重新迸發(fā)燦爛華彩,這是民族復興的呼喚,也是時代音符的浸染。
作者簡介:胡正良,男,江蘇徐州人,1969年12月出生,研究生學歷。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知名書法美術評論家,康德哲學研究學者,研究員?,F(xiàn)居江蘇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