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妍
(南京曉莊學院 旅游與社會管理學院,江蘇 南京 211171)
根據(jù)西方代議制民主政治的邏輯,當每一個公民在選舉投票中都被賦予同一化的權利時,人們就能在當家作主的過程中獲得平等與自由的感知,民主追求的精髓就可以實現(xiàn),至少以盧梭為代表的學者認為如此。然而,民主的實質內涵卻在西方政治實踐中越來越模糊,甚至逐漸為西方所拋棄,以至于發(fā)展出一種形式民主、票決民主。即使西方民主制度被捧上神壇,不斷前進的時代仍然對民主政治中不盡人意和不完美的方面提出抗議。是否堅持從“人民的統(tǒng)治”的實質內涵去理解民主理念與民主政治,對當代民主政治實踐與理論發(fā)展至關重要。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一系列重要講話為該問題指明了方向。作為民主理念現(xiàn)實化的另外一條路徑——全過程人民民主立基于“人民當家作主”的實質,在票決民主與協(xié)商民主的相輔相成中,實現(xiàn)了對西方形式民主的超越。
從思想史上看,民主是歷史的產物,人類政治文明進步總體上是朝向民主的。按時序劃分,民主可以劃分為古代民主、現(xiàn)代民主和當代民主。古代民主最為典型的樣式存在于古希臘的城邦,古代羅馬和漫長的中世紀不存在典型的民主政治。歷史發(fā)展到近代,西方主要的資本主義國家均在不同程度上建立起了資本主義民主制度。與資本主義民主不同的是,馬克思對于社會主義民主的設想體現(xiàn)在,“民主不再成為服務于私有財產權的手段,而是成為全體社會成員進行集體管理和公共生活的一種方式”。[1]時至今日,在民主理論譜系之中,基于各自“元話語”的民主類型釋義在主體、客體和程序等方面難以達成一致認識,觀點錯綜復雜。
作為一種政治理念,“民主”一般被理解為“由人民來統(tǒng)治”。為什么要由人民來統(tǒng)治?按照盧梭的說法,是因為“公意”不偏不倚,無偏無私,它維護、保障的是多數(shù)人的利益。在黑暗時期,盧梭在“公意”、人民主權、直接民主等方面的主張可謂鑄造了一把鋒利的民主之劍,向舊制度宣戰(zhàn)。但是,他對希臘民主的向往卻促使其憧憬直接民主的制度設計,這種理想主義的愿景根本無法現(xiàn)實化,以至于盧梭也不得不承認,嚴格意義的民主制根本不曾有,也不會再有。更嚴重的是,盧梭的民主理論“極易導向一種專制民主……他沒有提供任何預防主權者濫用無限權力或是保護自然法的措施”。[2]這導致法國大革命之后的雅各賓派專政時期,羅伯斯庇爾等革命家試圖建立一個理想的法蘭西共和國,結果卻徹底失敗。
托克維爾在法國民主的弊端與美國民主崛起的時代背景之下,洞察到了盧梭的民主理論的缺陷。既然囿于現(xiàn)代民族國家人口和地域等各種因素的限制,直接民主的設想可望卻不可得,那么退而求其次的代議制民主便能顯示出更為優(yōu)越的價值。代議制民主的原理在于,將“主權”與“治權”進行二分,民眾的權利被縮減為投票選舉出代理人,治權則被讓渡給遴選出的政治代表,為選票展開的競爭成為約束政治家權力的主要方式,也成為政治家為人民負責的動力保障。自此之后,代議制民主理念在西方國家的政治實踐中得以強化與鞏固,并發(fā)展出地方分權與司法獨立等對權力進行約束與制衡的途徑。
在盧梭等學者的定義中,民主意味著“人民主權”的政治理念。但經過幾百年的政治歷程之后,熊彼特等人強調:“我們不得不增加另一個識別民主方法的標準,來縮小我們的定義?!盵3]415否則,建立在無法實現(xiàn)的純粹虛妄概念上的民主制度將會遭受合法性的危機?;谖鞣矫裰鲊艺芜\行機制的經驗描述,以熊彼特、拉斯韋爾等人為代表發(fā)展出的精英民主理論,主張更多地關注民主過程中的選舉程序與利益博弈,將民主的核心由“人民主權”的理念內涵轉向為政治家的政治、競爭式選舉和程序民主等程序定義,從而實現(xiàn)對民主理念的現(xiàn)實化重塑。然而,精英民主理論刻意忽略了社會層面民主的建構,忽略了公民個人的民主參與能力以及相應條件的培養(yǎng),特別是政治活動的復雜性嚴重扼殺了公民個人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
在民主理念的現(xiàn)實化過程中,一些核心的要素發(fā)生了置換:首先,“由人民來治理”轉為“由人民批準治理”。[3]364不同的政治家依據(jù)自身的施政綱領爭奪代理權,代表“人民的意志”的政治家將順理成章地贏得民意、代理事務。其次,“公意”達成的過程被置換為選舉機制。盧梭論述的“公意”達成的過程被簡化為選民投票決出政治代理人的過程,平等、人民主權等理念被約化為公民在選舉過程中同一化的普選權,即“一人一票”。最后,是民主概念的重塑。在新的理解中,民主政治并不一定意味著人民的統(tǒng)治,這種古典價值理念被視為具有欺騙性的、無法落實的虛妄概念。相反,民主的形式程序則被看作達到一種現(xiàn)實可行的、相對正確的民主的契機。民主的實質定義與形式定義被分離開來,民主被理解為一種通過投票活動來表達民意、挑選民意代表和政治家的程序和方法,是一種技術性的手段。
總之,在幾百年的西方政治實踐中,民主的概念逐漸由實質定義向程序定義發(fā)展,并最終完成了“票決民主”或“選舉民主”對代議制民主的概念置換。雖然代議制民主、選舉民主和票決民主的概念經?;煊?但是,從概念相互間的差異可以明顯感知到,西方民主實踐發(fā)生了從以“人民主權”理念為核心向以競爭性選舉的過程為核心的重點偏移。西方國家的民主政治在制度階段就已經完成了自身政權的合法性證明。至此,競爭性選舉成為民主的本質,也成為西方衡量世界民主化潮流甚至政府合法性的唯一標準。
從價值理念上看,票決民主的自由主義傳統(tǒng)并不存在明顯漏洞,它最開始也是以“人民主權”原則作為自身的合法性依據(jù)的,只是在現(xiàn)實化的過程中被簡化成為一種程序。將制度合法性建構在選舉程序上的票決民主,其問題在于,民主的制度設計并不真正支持民主的理念。根據(jù)票決民主的邏輯,民選的政府天然是負責任的政府,人民遴選出的政治家的決策必然能夠彰顯人民的意志,這似乎保證了票決民主與古典民主理念的一致性。然而,實際情況卻是,在西方代議制民主政治中,單個的公民被轉化成為生產機器上一個被控制的零部件,掌權者往往只關心表決所達成的集體共識,并要求所有人服從,少數(shù)人的意愿則被壓迫與踐踏。即使是對于多數(shù)人,這種以競爭性選舉為核心的民主制度也不能很好地代表其利益,而是致力于維護資本的統(tǒng)治地位。因此,“將選舉民主本身當作建構正當性的工具,這個想法是錯誤的?!盵4]
首先,票決民主是以選舉權為核心建構起來的聚合式民主,它對如何調節(jié)公民偏好的理解過于簡單,使得投票成為一種以數(shù)量優(yōu)勢來確認合法性的政治形式,未必能使公眾意志得到真實反映。投票是票決民主的核心,在政治過程中,盧梭強調的“完整的個人”被抽象成了僅僅是權利載體的“原子化個人”,而集體共識則成為政治表決的最終目標?!霸诩兇獾摹⒂邢薜男问街?公正程序論無法為一個公民超越他人的訴求或利益提供支持,甚至適當?shù)膭訖C……當他假定‘共和政體中每個成年公民的目標與決定政府決策的平等價值是一致的時候’,就對各種理由是麻木的?!盵6]因此,選民并不能充分地表達自己的意愿和訴求,最終的表決結果僅僅是選民偏好的簡單聚合,是盧梭所說的“眾意”,而非“公意”。“當勝者宣傳自己代表全體選民的時候,恰恰是違背甚至壓制許多人的意志的?!盵6]這必將損害民主、自由以及公平之間的關系,成為多數(shù)人的暴政。
其次,當民主政治被縮減為“政治家的統(tǒng)治”之后,政治資源被少數(shù)精英把控,民主程序極易為強勢的利益集團所裹挾,使民主的政治實踐最終與民主要義相背離。在工業(yè)社會的發(fā)展進程中,代議制民主的制度體系和內在結構日益復雜化,選舉、立法以及行政等程序呈現(xiàn)出高度專業(yè)化的特征。對于普通公民而言,由于知識、認知和理性等方面的局限性,他們往往難以參與其中,只能被排斥在政治決策進程之外。然而,接受委托的政治精英們無需在意、也無需體現(xiàn)民眾的意志。雖然在理想的設想中,人們可以采取選舉的方式對政治家的統(tǒng)治進行效果反饋和宏觀調控,但實際上,所有的競選綱領均是政治家預先凝煉、公布的,人們無法與占有強勢地位的利益集團抗衡,使得有關公共事務的商議成為政治精英之間的討價還價。
另外,作為一種偏好聚合式的民主,其功能的有限性很可能導致不公平與不理智的決策,使得民主的規(guī)范性與原本作為設計出發(fā)點的“好的理念”受到威脅。一方面,這種不理智表現(xiàn)在選舉方面。“普通的人民群眾無法考查候選人,他們根據(jù)事物的表面就匆匆地作了決定,使得最忠于人民的人可能無法獲取民眾的信任,善于取悅的騙子卻總能贏得支持。”[7]70另一方面,這種不理智也表現(xiàn)在政治家爭奪代理權方面?!靶锞剖嵌鄶?shù)的,禁酒是不得人心的……民主制度沒有與多數(shù)人對抗的權力?!盵7]62但真理并不總是站在多數(shù)的一方,多數(shù)人聯(lián)合產生的才智和力量也并不一定遠勝于個人,但對多數(shù)的意見卻能影響政治家的政策選擇。對此,托克維爾曾斥責道:“對多數(shù)的逢迎加速了人們的墮落趨勢。如果美國的民主走向毀滅,這個破壞者就是擁有無限權威的多數(shù)?!盵7]86
隨著西方民主政治實踐逐漸顯現(xiàn)其形式化弊端,基于形式民主生產出來的政府也正在失去對整個社會的控制,這推動學者們開始重新思考民主的本質問題。針對西方民主制度本質上的缺陷,托克維爾曾預言:“擁有一定自主權的多元社會將是保障自由和民主的最后也是最強大的屏障”[8],博克斯提出的“規(guī)模原則”也從實踐層面討論了公民參與的政治益處。這基本概括了后期民主理論的轉型思路。隨后,區(qū)別于精英民主對公民的排斥,參與式民主、協(xié)商式民主以及社會主義民主等反思性的民主理論都倡導在民主程序中融入公民自由,以挽救西方民主的制度危機。
基于對西方代議制民主的批判,讓公民直接決定公共事務的參與式民主受到了部分學者的推崇,麥克弗森、佩特曼等是該理論的重要代表。參與式民主主張,雖然公民在政治過程中是少數(shù),可能受到集體共識的支配,但在管理過程中則可以在與其利益相關的決策事項的參與中,使原先政治表決對公眾偏好的理解過于簡單、未能真實反映公眾普遍意志的問題得到修正,從而得到了民主的惠顧。不過囿于參與可能引發(fā)的低效率、高成本等問題,學者思考和設計參與治理時,多數(shù)情況下只把可參與的行政事務局限在較小范圍甚至是封閉的討論圈內,例如社區(qū)、村莊、小型城鎮(zhèn)等。
相較之下,協(xié)商民主則提供了另外一條道路。協(xié)商民主理論并不鼓勵直接參與,而是主張一種平等與自由的對話形式。協(xié)商民主理論的支持者強調,無論在政治過程還是管理過程中,多數(shù)只是一種集成,多數(shù)人的決策并不一定比少數(shù)人的決策更體現(xiàn)人們的意志,關于“多數(shù)是如何成為多數(shù)的”過程才更能體現(xiàn)民主的價值理念。因此,協(xié)商民主的意義在于,通過各方的公開論辯,使少數(shù)人的觀點得到充分表達,從而讓人民意志更充分地滲透到決策中。這種主張受到了羅爾斯、哈貝馬斯等人的響應,并成為當代學界的討論熱點。
然而,對于西方民主制而言,問題并不在于是否應該賦予公民更多的自由與參與的契機或是如何讓公民參與進來,而更在于“參與是為了什么”這一更為基本的問題。票決民主最為核心的問題就是資本的權力歸屬與實質民主間的矛盾——西方民主政治奠定了精英階級的統(tǒng)治地位,但政治家的決策在代表人民意志的方面往往是失敗的。因此,西方民主的制度危機是根源性的。一開始,西方民主制度的價值取向和解決路徑是通過分權制衡、多方競爭來緩解民主的形式化缺陷,但當社會的復雜性與不確定性日趨增加時,這種平衡就被打破了,這種解決路徑也不再適用。當基于票決原則產生出的政府正在失去對整個社會的控制的時候,民主和資本統(tǒng)治的張力迫切需要緩和,但西方民主的制度屬性決定了其無意與人民分享權力。對于資本權力而言,公民參與無疑相當于一種對資本已得權力的掠奪,“讓‘人民意志’進入政治決策意味著用反資本的人民主權來救贖資本權力的合法性危機,必然陷入民主與資本統(tǒng)治的悖論中?!盵9]
一種折中的辦法是,致力于實現(xiàn)公民參與決策途徑與方式的多樣化,但只是在西方制度架構較低層次的管理過程中進行一些修補。正如密利本德所言:“讓民眾在適當?shù)姆秶鷥葏⑴c政治,但避免其享有決策的權力?!盵10]一方面,以參與式民主、協(xié)商民主為代表的民主理論致力于通過完善技術手段的方法,以增加票決民主實踐中人民主權的要素。這誕生出諸如公共聽證會、公民陪審團、共識會議、民意測試等多樣化的參與形式。這些倡導者通過自下而上的決策方式,推動人民主權的內核融入到政策過程中,以彌補票決民主的合法性缺陷。但另一方面,西方民主卻無意從根源上改變自身的權力屬性,使得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協(xié)商式民主、參與式民主都僅僅是作為代議制民主的補充形式存在,并未獲得主導地位,也不可能為西方政治實踐真正接納或是大力推廣。對于協(xié)商民主而言,從理論層面上看,協(xié)商賦予了人民以充分的機會去闡述其訴求與偏好,從而為人民意志更充分地滲透到決策中提供了一條有效的路徑。但協(xié)商無法單獨存在,它總是需要投票或討價還價作為補充。然而,在票決民主的邏輯中,民主是政治家的政治,政治決策是職業(yè)性的,這創(chuàng)造了一個由精英組成的封閉圈。被認為無知的公民并不具備與專家同等地位的知識水平與決策能力,其意見僅僅是參考性的,是增強政治合法性的重要來源之一。當公民在參與或協(xié)商中無法獲得與其他決策者的平等地位時,他們作為政治決策中被壓迫的少數(shù)人的情形就沒有得到緩解,人民的意志也沒有得到真正意義上的尊重。因此,無論是電子選票抑或公開聽證,這些技術手段的更新并不能改變公民無法有效參與、人民主權的民主理念難以擴大和走向實質的事實。
即使西方代議制民主的弊端日益凸顯,但仍有諸多民主理論家為其辯護,試圖用“結果論”的邏輯來闡述其價值——如果必須有一種發(fā)聲渠道確保少數(shù)人可以進行表達的話,目前我們還沒有其他更好的選擇。如果以一種公正的方式作決策并不足以產生公正或正義或道德上要求的結果,那么它可能就是不完美的。這意味著西方民主政治并非不可超越的典范,也絕非民主政治的完成形態(tài)?!八枷氇毩⑹菍崿F(xiàn)民主的靈魂”。[11]“黨從國內外政治發(fā)展成敗得失中深刻認識到,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首先要堅定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自信,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發(fā)展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必須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深深扎根于中國社會土壤,照抄照搬他國政治制度行不通。”[12]在反思西方代議制民主政治實踐的基礎上,同時揚棄西方協(xié)商民主、參與民主等批判性民主理論,結合人民主權的制度基點以及中國群眾路線的資源特征,我國發(fā)展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全過程人民民主,作為民主理念現(xiàn)實化的另外一條路徑。
首先,全過程人民民主實現(xiàn)了以“個人權利為中心”的社會基點向以“為了人的共生共在”的社會基點的轉型,化解了西方民主異化的基礎。西方民主制度是建立在個人權利的基礎上的,權利的神圣性賦予了民主制度以至高的正義性與和合法性,它宣稱民主的意義在于平等地維護所有人的權利。而西方倡導的權利是通過維護個人的財產權演繹出來的,所以無論是“經濟人”還是“自然人”的假設,都認為人們是出于對保護自身利益或是對個人權利的追求,才會在契約的基礎上生成社會關系。在西方個人中心主義的文化中,個人并不關注他人的想法或集體的利益,而是只想讓代表自己利益的決策結果最終勝出。從這個邏輯上看,西方社會是不存在公共利益的,所謂公共利益只不過是個人利益的集合,而所謂約束也不過是為了維持契約的外在保障。既然公共領域需要承擔起維護私人權益的壓力,它又無法用集體利益的概念去指引公民的行為,那么為了捍衛(wèi)既有的在契約基礎上結成的社會關系,競爭式的選舉程序是必須的。必須使少數(shù)的利益集團之間相互競爭、相互削弱達到一種相互制衡的狀態(tài),才能避免走上過去集權統(tǒng)治的道路。也正是如此,建立在以權利為核心的原子化個人之上的西方民主制度無法提供真正的平等與自由。與之相反,全過程人民民主是全鏈條、全方位、全覆蓋的民主,倡導樹立一種命運共同體的觀念,實現(xiàn)從以“個人權利為中心”的社會基點向以“為了人的共生共在”的社會基點的轉型。我國以公有制經濟為核心的經濟建設和相應的法律制度等措施為其提供了制度保障。個人與他者、個人與社會之間是共生共在、相互依存的關系,這種命運共同體的觀念強調個人與整體的利益彼此關聯(lián)。從國家治理的過程來講,中國的全過程人民民主是一個合作治理的過程,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前提下,強調共治共建共享,“實現(xiàn)了堅持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與發(fā)揮人民群眾的主體作用相結合”。[13]
其次,全過程人民民主消解了西方民主政治實踐中協(xié)商民主與票決民主的對立困局。民主理念的實質內涵是使人民意志更充分地滲透到決策中,參與的廣度、深度和范圍是判斷民主程度的重要依據(jù)。在西方語境中,競爭式選舉制度追求“贏者通吃”,必然會造成黨派之間、政治家與公眾之間的利益分歧和利益排斥,因此,票決民主和協(xié)商民主往往是相互敵對、利益互斥的關系,協(xié)商民主并不能彌補西方形式民主的弊端,甚至會對西方資本的統(tǒng)治地位產生威脅。然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立基于“人民當家作主”之上的,“中國共產黨的民主理念表現(xiàn)出與時俱進的變化和創(chuàng)新,民主本質的理念從‘人民當家作主’‘以人為本’再發(fā)展到‘以人民為中心’?!盵14]因此,全過程人民民主并非作為選舉民主的補充而存在,全過程人民民主與選舉民主能夠化解根源上的沖突,共同組成內容更廣泛、層次更豐富的人民民主。在具體實踐中,人民通過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直接、定期地行使民主選舉和民主監(jiān)督等權力,全過程人民民主從微觀上對選舉民主進行補充完善,二者在實踐中相得益彰,共同構成了公民參與公共事務的重要機制?!皬?021年上半年開始,新一輪縣鄉(xiāng)兩級人大換屆選舉依法陸續(xù)展開,全國10億多選民直接選舉產生260多萬縣鄉(xiāng)兩級人大代表。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建立32個基層立法聯(lián)系點,覆蓋全國31個省、自治區(qū)、直轄市,輻射帶動全國各地設立509個省級基層立法聯(lián)系點和近5000個設區(qū)的市級基層立法聯(lián)系點,豐富了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生動實踐,有利于立法工作和人大工作更好地接地氣、察民情、聚民智、惠民生?!盵15]
再次,全過程人民民主是基于我國實際國情的創(chuàng)新探索,是保持我國四個自信與長遠發(fā)展的必然選擇,而非一味追隨西方文化思潮、照搬西方民主實踐。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人類社會便處于全球化、后工業(yè)化的轉型之中,高度復雜性與高度不確定性是這個時代最為顯著的特征。社會控制逐漸顯現(xiàn)出了失靈的狀態(tài),西方民主政治中的反自由與反平等的弊端也更加明顯地展示出來,甚至延伸到了整個國際社會?!叭蚧硠拥氖巧鐣卫淼拿裰髦盵16],如今,西方國家一直不遺余力地進行價值輸出、文化輸出,試圖利用政治同化來促進國際政治共識基礎的形成。然而,不同發(fā)展階段、不同發(fā)展目標、不同發(fā)展特色的國家治理模式各不相同,不可能出現(xiàn)所有國家共同適用的民主治理模式,也不可能所有國家在民主治理中達成一致。如果強行推行西方民主治理模式的話,在對霸權的屈從中就會生成弱國的無限依附。在這種情況下,民主治理的少數(shù)服從多數(shù)的主張還能夠為霸權國家主導的決策提供合法性,有著不同意見和主張的弱國則沒有理由或能力提出反對。當西方只承認民主的政治文化而不允許其他類型與之共在時,無疑是對民主價值的背棄。因此,就像鮑曼所說的那樣,“這種民主制度適合最大的、無所不包的‘社會整體’,但是,它極其不適合擴展到全球范圍內。”[17]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不能照搬西方國家的民主實踐,而是要綜合中西各具特色的話語體系,探索一條適合我國國情的實踐之路——全過程人民民主正是這樣一個更具開放性的民主實現(xiàn)方式。全過程人民民主堅持中國道路,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創(chuàng)造,也是當代民主區(qū)別于西方民主的顯著特征。
最后,全過程人民民主深深嵌入中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全過程,為人類政治文明的發(fā)展提供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在實證主義和道德主義相互抵牾的知識論背景下,全過程人民民主及其實踐成為治理范式轉換的關鍵要素之一。2019年11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市長寧區(qū)虹橋街道古北市民中心考察時強調:“我們走的是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fā)展道路,人民民主是一種全過程民主,所有的重大立法決策都是依照程序、經過民主醞釀,通過科學決策、民主決策產生的?!盵18]民主協(xié)商貫穿人民民主實踐的全過程,大事小事都與人民協(xié)商,協(xié)商不流于表面形式,而是看實際效果。也就是說民主協(xié)商的問題具有廣泛性,協(xié)商的對象具有針對性,協(xié)商的效果具有深度性,因此,人民民主就是全過程的民主協(xié)商。通過廣泛、多層、深入地協(xié)商,“找到最大公約數(shù)的社會公共利益,畫出最大同心圓,從而有效解決問題,實現(xiàn)人民當家作主、管理國家社會各項事務。”[19]全過程人民民主充分調動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參與性,通過建立全程和經常性的政治參與和民主表達,如村民議事會、小區(qū)協(xié)商、居民論壇、村(居)民決策聽證、業(yè)主協(xié)商等一系列協(xié)商形式在中國城鄉(xiāng)社區(qū)蓬勃生長,既實現(xiàn)了人民群眾更廣泛的政治參與和更有效的民意表達,又發(fā)揮了民主在了解民情、反映民意、疏解民憂上的重要作用?!案骶咛攸c的選舉民主、自治民主、協(xié)商民主等都在公民參與城市社區(qū)治理中得到真實體現(xiàn)?!盵20]全過程人民民主擔當了為社會治理合作模式提供實踐路徑的作用,在廣泛的政治實踐中,人民可以有多種渠道參與國家政治事務,以真正地體現(xiàn)人民當家作主,為超越利維坦的集權和無政府的彌散化展示了一種新的可能性。
總之,在民主理念現(xiàn)實化的政治實踐歷程中,誕生出了兩種不一樣的路徑。作為民主政治的一個歷史階段,西方民主政治具有自身獨特的優(yōu)越性。然而,其最大的問題在于,它致力于實現(xiàn)選舉制度的完善,卻無法真正實現(xiàn)實質民主的關于自由、平等的美好追求。但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人民只有投票而沒有廣泛參與的權利……這樣的民主是形式主義的。”[21]可見,真正的民主決不能夠在形式方面的調整和改善中獲得,而是需要在民主的實質層面上去進行探討。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全過程人民民主立基于“人民當家作主”的實質指向,它通過理論與實踐兩個層面實現(xiàn)了對西方代議制民主的超越,并走向了一條實質性民主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