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雅淇(柳州市群眾藝術館)
本文通過研究勃拉姆斯兩卷《帕格尼尼主題變奏曲》的樂譜文本,就“作品概況”,“勃拉姆斯《帕格尼尼主題變奏曲》(兩卷)之音樂語境”,等兩個方面,深入解析《帕格尼尼主題變奏曲》的創(chuàng)作手法,創(chuàng)作思想,以使彈奏者對該作品演奏的技術難點與演奏風格能正確認知、理解和把握,這對于挖掘該作品的藝術內涵,更準確地表現(xiàn)藝術風格,準確詮釋勃拉姆斯的音樂作品,應該有很好的啟示。
就該作品之小提琴曲原作《24 首小提琴隨想曲》的作曲者帕格尼尼與鋼琴變奏曲《帕格尼尼主題變奏曲》的曲作者勃拉姆斯這兩位作曲家,以及該作品藝術成就和影響進行簡述并對本文所設之主要理論前提—“音樂語境”進行簡述。
勃拉姆斯《帕格尼尼主題變奏曲》(兩卷)之音樂語境就“主題與變奏巧妙交織之曲式結構”、“秉承古典主義與作曲家個性化結合之和聲布局”、“充分發(fā)揮鋼琴性能特點之織體安排”等三個支撐點進行闡述。
約翰內斯·勃拉姆斯是德國古典主義最末的、浪漫主義興盛時期的作曲家、鋼琴家,是維也納古典音樂的標志性人物之一,其音樂作品在古典主義時期和浪漫主義時期都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他的鋼琴曲,特別是鋼琴變奏曲,影響深遠,受到歷代鋼琴演奏家的青睞及世界各地聽眾的廣泛喜愛。其新穎獨特的鋼琴變奏創(chuàng)作手法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鋼琴變奏曲的發(fā)展,也成就了勃拉姆斯在鋼琴創(chuàng)作領域中的地位,引發(fā)后人對其進行學習和各種研究。他將此變奏曲當成是練習曲而作,兩卷總共28 段變奏,每段變奏都有自身獨特的風格,這首變奏曲與《亨德爾主題變奏曲》并稱為勃拉姆斯變奏曲創(chuàng)作的最高峰。
本人采選勃拉姆斯兩卷《帕格尼尼主題變奏曲》的樂譜作為研究文本展開學習研究,源于本人在對該作品的學習中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爾后,又多次聆聽這部巨作的不同版本,曲中絢麗、高超技術手法及多彩的旋律變奏處理更令本人對該作品著迷,固產(chǎn)生對其進行更深入探究的沖動。
本人通過搜集網(wǎng)絡及查詢圖書館文獻資訊,發(fā)現(xiàn)對勃拉姆斯《帕格尼尼主題變奏曲》的研究的文章大多較簡單地從創(chuàng)作手法及演奏技術等方面進行探索,分析研究的深度還較淺顯,由此可見,對該作品尚大有繼續(xù)探索研究之空間。
譜例1 第一卷第Ⅷ變奏
本文將以勃拉姆斯兩卷《帕格尼尼主題變奏曲》的樂譜作為研究文本,就“作品概況”,“勃拉姆斯《帕格尼尼主題變奏曲》(兩卷)之音樂語境”,等兩個方面,深入解析《帕格尼尼主題變奏曲》的創(chuàng)作思想、藝術表現(xiàn)手法、音樂風格特征、對該曲目的研究有一定的獨到性。擬采用對比法、資料收集法、個案分析法及音樂技術理論等多種研究方法。筆者在前期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除查找上述對該作品的研究文獻外,還搜集該作品的音響資料、譜例等。仔細閱讀上述文獻及反復聆聽作品音頻,以了解作曲家生平、藝術成就、藝術思想、創(chuàng)作風格及該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等。本文將客觀的事實材料和本人對作者、作品的主觀認識緊密結合,進行理論闡述。研究思路:以音樂語境為切入點對該作品的“主題與變奏巧妙交織之曲式結構”,“秉承古典主義與作曲家個性化結合之和聲布局”、“充分發(fā)揮鋼琴性能特點之織體安排”進行闡析,以求對該作品的藝術表現(xiàn)手法有較為全面和完整的了解。以使彈奏者對該作品演奏的技術難點與演奏風格能正確認知和把握,這對于挖掘該作品的藝術內涵,更準確地表現(xiàn)藝術風格,準確詮釋勃拉姆斯的音樂作品,應該具有一定的意義。
在本文中與該作品相關之理論前提,主要指“音樂語境”。語境既言語環(huán)境,概念最早是由英國的人類學家B.Malinowski 在20 世紀20 年代初提出的,他區(qū)分出兩類語境,一是“語言性語境”,一是“非語言性語境”。通常語言性語境指的是交際過程中某一話語結構表達某種特定意義時所依賴的各種表現(xiàn)言辭的上下文,它既包括書面語的上下文,也包括口語中地前言后語;而非語言性語境則是指的是交流過程中某一話語結構表達某種特定意義時所依賴的各種主觀因素,包括時間、地點、場合、話題、交際者的身份、地位、心里背景、文化背景、交際目的、交際方式、交際內容所涉及的對象以及各種與話語結構同時出現(xiàn)的非語言符號(如姿勢、手勢、)等。音樂語境則是“語言性語境”和“非語言性語境”的靜態(tài)與動態(tài)在音樂上的綜合展現(xiàn)。
如上文所示,該作品的音樂語境是“語言性語境”和“非語言性語境”的靜態(tài)與動態(tài)在音樂上的綜合展現(xiàn),即其音樂在與聽眾交際過程中的音樂語言結構,各種音樂表現(xiàn)手法,包括樂譜、音樂的上下與前后之聯(lián)系;以及這種音樂結構所表達某種特定意義所依賴的各種主觀因素,如音樂主題旋律、音樂情境與背景、內容、節(jié)奏、時值、力度、情緒及姿態(tài)、手勢、演奏技術等非語言符號,有充分而綜合的呈現(xiàn)。
在所有古典曲式中,勃拉姆斯對變奏曲式有著深厚的情懷,在其鋼琴音樂創(chuàng)作中,變奏曲所占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帕格尼尼主題變奏曲》表現(xiàn)出作曲家成熟的創(chuàng)作手法。這首變奏曲規(guī)模龐大,分成兩卷,每卷十四個變奏。兩卷變奏曲的曲式結構幾乎是相同的。
和聲在西方古典音樂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樂曲創(chuàng)作與發(fā)展、情感表現(xiàn)的重要手法之一,是整個音樂構建的重要條件,因此,演奏時不能把注意力僅僅放在旋律上,同時,應注意和聲的順暢表達。在勃拉姆斯兩卷《帕格尼尼主題變奏曲》中,其和聲運用的最顯著特點莫過于運用了傳統(tǒng)的古典和聲理念,并加以擴充。具體如下:每一段變奏的終止式強調主到屬的進行(譜例1),以譜圖1 為例,和聲的進行序列是Ⅰ—Ⅴ—Ⅰ—Ⅴ。在第一卷中,除了第Ⅺ與第Ⅻ變奏為A 大調(譜例2),其余的十一個變奏都以a 小調所作,而這里面的大小調交替的方式都是以同主音大小調交替,這與傳統(tǒng)的和聲思維方式相當契合。在勃拉姆斯兩卷《帕格尼尼主題變奏曲》中,勃拉姆斯大量運用了大三和小三和弦,大七和弦、小七和弦和減七和弦等古典音樂中常見的和弦,由此可見勃拉姆斯的和聲使用以及與聲進行的思維方式都是非常傳統(tǒng)的,可以說勃拉姆斯在這首變奏曲的和聲運用上是古典而且嚴謹?shù)摹?/p>
在器樂作品中,織體指用橫向的旋律與縱向的和聲各聲部巧妙地交織起來的音樂表現(xiàn)手法。該作品充分發(fā)揮鋼琴性能特點,采用了多變的織體手法,使音樂更呈現(xiàn)出整體性、多樣性、豐富性的態(tài)勢,使之更具可聽性與音樂表現(xiàn)力、感染力,深受聽眾喜愛。具體采用了以下極富特點的織體手法:
三度、六度音程是古典主義作曲家鋼琴作品中常用的音程形式,是傳統(tǒng)和聲的代表,由此可以看出勃拉姆斯的和聲運用深受古典主義和聲的影響。八度音程豐富的音響效果,是勃拉姆斯創(chuàng)作特點之一,常常使用大量八度,以及加入三度的八度使音響效果飽滿,層次豐富,在《帕格尼尼主題變奏曲》多次運用。在第一卷第Ⅰ、第Ⅱ、第Ⅵ、第Ⅶ、第Ⅷ變奏,第二卷第Ⅰ、第Ⅱ、第Ⅲ、第Ⅶ、第Ⅸ、第ⅩⅣ變奏中,勃拉姆斯大量運用了三度、六度、八度音程。
譜例2 第一卷第Ⅺ變奏
譜例3 第一卷第Ⅰ變奏
譜例4 第一卷第Ⅸ變奏
在譜例3 中,旋律線是由右手六度音程的高音聲部所組成的,左手三度音程的進行,使旋律有一個非常和諧的低聲部做襯托,左右手同時都是和聲進行,使得樂段有一種不斷向前發(fā)展的動力,有樂隊齊奏的音效。譜例4 中,旋律在左手進行,右手則是八度襯托旋律。
左手聲部同音重復演奏,只隨著右手旋律變化而改變音高。
第一卷的第Ⅸ變奏(譜例4),持續(xù)低音聲部,為旋律鋪墊了一層朦朧的背景,與旋律共同漸強漸弱,低音和聲的變化使旋律與伴奏融為一體。
分解和弦織體是鋼琴織體常用的一種形式,是把和弦中的若干音符有組織地分別彈奏出來,通常分為上行、下行或回旋型等手法。
第一卷第三變奏,第二卷第Ⅹ、Ⅺ、ⅤⅢ變奏,分解和弦模仿了小提琴在樂曲中斷奏、撥弦的演奏,也增加了在鋼琴改編曲里織體的豐富性。(譜例5、6、7)
譜例5 第一卷第Ⅲ變奏
譜例6 第二卷第Ⅺ變奏
譜例7 第一卷第Ⅶ變奏
復調織體是指由兩個或兩個以上聲部構成的多聲部音樂,與單聲部音樂相對,后來專門指多個旋律性聲部在進行中,按照對位的法則結合在一起的多聲部音樂,并與主調音樂相對。構成復調音樂的各個聲部彼此形成對比,沒有主次之分。
(1)三聲部對位法的復調織體,中音聲部音保持,高聲部與低聲部反向八度進行,每個聲部的旋律線條都要清晰,線條走向性要明確。(譜例8)
譜例8 第一卷第Ⅹ變奏
(2)卡農(nóng)是西方中世紀(13、14世紀)復調音樂創(chuàng)作的一種技法,其特點是每個聲部之間相互模仿,首先出現(xiàn)的旋律是導句,隨后依次出現(xiàn)的是答句。根據(jù)各聲部不同高度的音程差,可分為同度卡農(nóng)、四度卡農(nóng)、五度卡農(nóng)等。第一卷第Ⅶ變奏中(譜例8)就是用了卡農(nóng)的創(chuàng)作技法,答句在不同音高上模仿了導句的旋律。
顯而易見,該作品“語言性語境”和“非語言性語境”的靜態(tài)與動態(tài)綜合展示及其有助于作品音樂的意境、表現(xiàn)力與感染力。
勃拉姆斯《帕格尼尼主題變奏曲》問世后,其鋼琴創(chuàng)作停滯了15 年之久,晚年時期,再度獲得鋼琴創(chuàng)作靈感,而他的創(chuàng)作由奏鳴曲、變奏曲、大型樂曲轉變成鋼琴小品的形式。勃拉姆斯《帕格尼尼主題變奏曲》成為其生前創(chuàng)作的最后一部鋼琴變奏曲,也是深刻影響后人的一部鋼琴變奏曲。
勃拉姆斯的鋼琴作品因為其獨特的技術與藝術價值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作曲家與鋼琴演奏者,不愧為被學術界稱之為“變奏曲大師”。期待有更多的學者對該作品有更多更細致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