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偉偉
【學習目標】
通過中外文學名篇的研讀學習,學會比較閱讀的方法,開闊視野,把握重點,提高文本鑒賞能力。
【學習任務要點】
1. 通過自學預習,在品讀課文的基礎上,完成對兩篇文章的情節(jié)發(fā)展與人物情緒變化的梳理,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2. 深入研讀文章,在充分比較《促織》《變形記》異同的基礎上,探索主題——人物“異化的原因”;體會“荒誕”表象下的真實,把握兩篇文章不同的敘事風格。
3. 進行拓展性閱讀:閱讀蒲松齡《聊齋志異》中的《偷桃》和秘魯作家弗朗西斯科·埃斯卡特的《胡安發(fā)現(xiàn)了一條繩索》,比較它們在主題思想和敘事特色上的異同。
【學習任務完成過程及成果展示】
學習任務一:
梳理兩篇文章情節(jié)發(fā)展的脈絡與主人公情緒變化的過程。
A. 魚骨圖
教師點評:魚骨圖之魚脊為兩篇作品的情節(jié)主線,《促織》一文的脈絡全都圍繞著“蟲”的得失展開,主人公的心理活動隨著情節(jié)發(fā)展而變化;《變形記》一文的情節(jié)與情緒變化梳理,同樣清晰明了,語言簡練,整個過程一目了然。
教師點評:這位同學根據(jù)小說的情節(jié)發(fā)展,用表格的形式來展現(xiàn)故事情節(jié)的推進與作品人物的情緒變化,十分精練。表現(xiàn)人物情緒的字詞幾乎全從作品原文中尋得,查找、概括頗為準確、仔細。
學習任務二:
問題一:
這兩篇小說都描寫了人的“異化”——變形為蟲。成名之子魂化促織,格里高爾身化甲蟲,那么,是什么原因導致了他們的異化呢?試擇其一進行分析,表明自己的看法,字數(shù)為300~400 字。
學生答卷一:
《促織》中成名的兒子變形為促織的根本原因是封建統(tǒng)治制度的壓迫。小說一開頭就交代,成名因為交不上促織,家產都賠光了,還被打得“兩股間膿血流離”,“惟思自盡”。孩子失手弄死促織后,懼怕父母責罵,只好投井自盡。文末作者的評論更是一針見血:“天子偶用一物,未必不過此已忘;而奉行者即為定例。加以官貪吏虐,民日貼婦賣兒,更無休止。故天子一跬步,皆關民命,不可忽也。”雖然作者設定的年代是“宣德間”,明宣宗朱瞻基也被史學界公認為勤政愛民的明君,但皇帝的一個看似微不足道的癖好也會導致民不聊生,《促織》的故事就是極好的例證。我們初中還學過《皇帝的新裝》,皇帝愛好穿新衣,所以全國上下都跟著他談論衣服,竭力滿足他欣賞奇裝異服的欲望。媚上欺下的華陰令、猾黠的里胥,使得很多像成名一樣的百姓難以存活,正所謂“苛政猛于虎”,小說的評論表明了作家對下層百姓的同情和對統(tǒng)治者的針砭。
學生答卷二:
《促織》中,促使孩子“變形”為蟲的直接原因是成名的懦弱。對來自各方的壓力,他毫無反抗意識,只是一味屈從。成名“為人迂訥”,連個秀才都考不中,才會被猾胥“報充里正役”。因為交不了蟋蟀,薄產累盡,他“憂悶欲死”;還是妻子提醒,他才去自行搜覓促織。此人沒什么本事,找不到蟲子,挨了官府的板子,便“惟思自盡”。還是妻子指引他去找駝背巫占卜,詢問捕蟲的所在。在一個“官貪吏虐”的社會環(huán)境中,普通人固然不能為虎作倀,和官府同流合污,但也不能過于“迂訥”,懦弱無用,任人宰割。成名在家中的情緒傳導給了妻兒,所以孩子在誤斃促織后,才會選擇魂化促織,以“蟲身”巧妙運用戰(zhàn)術,戰(zhàn)勝對手和天敵。但反觀成名夫婦,他們只有一個兒子,雖然他們也會因為兒子投井“化怒為悲”“搶呼欲絕”,但后來發(fā)現(xiàn)兒子還有一絲氣息,而交不上促織的壓力更大,所以夫婦二人顧不上為兒子求醫(yī)問藥,雖然榻上之人“神氣癡木”,卻也不再顧及,“亦不復以兒為念”。這一對夫婦的性格都被現(xiàn)實扭曲了。
教師點評:
這兩位同學的思考都比較深入,能結合史料,精讀作品原文,尤其是作者“異史氏”的點評,來探求孩子(成名之子)魂變?yōu)椤跋x”的原因。前一篇側重對社會原因的分析。故事細節(jié)可能是作者虛構的,但“以天下奉一人”“官貪吏虐”的社會環(huán)境卻真實存在。不合理的政治制度和不公平的社會環(huán)境,是造成人異化成蟲的悲劇的根本原因。后一篇則從成名自身的性格缺陷來探尋悲劇的內因,指明成名只會逆來順受,充滿奴性,對兒子的投井悲劇也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這里所體現(xiàn)的獨立思考精神,值得嘉許。
學生答卷三:
《變形記》中格里高爾“變形”的根本原因是來自資本主義社會的壓力和資本家的剝削壓榨。我注意到,格里高爾異化為“甲蟲”前,特別像一部機器。他工作很辛苦,作息無規(guī)律,天天都在上班;公司里人情淡薄,他不僅沒有朋友,還經(jīng)常受氣。通過查詢資料,我們知道卡夫卡生活在20 世紀初,這是機器大工業(yè)興起的時代,在資本家一心逐利的社會環(huán)境中,勞動本身非常繁重。最恐怖的是,格里高爾五年來沒有生過病,他可能是不敢生病,或者生病了也要勉強去上班。只因為偶爾遲到,兩個鐘頭內,協(xié)理就找上門來問責了。變形的社會讓人過得如此卑微,如此壓力山大,使我聯(lián)想到了卓別林的《摩登時代》,影片中的工人因為每天都專注于擰螺帽,后來看到別人身上形似螺帽的紐扣都要上去擰,人已經(jīng)被異化成機器了。甲蟲的“甲”,就是格里高爾想要自我保護的鎧甲的象征。這兩部作品,從不同的角度表現(xiàn)了作者對社會現(xiàn)實的批判。
學生答卷四:
《變形記》里促使格里高爾變成甲蟲的壓力,還來自他的家人。他的父親欠下巨債,卻任由兒子賣命來還債,自己卻在家里安享其成,而且對兒子的態(tài)度也很惡劣;母親只會害怕和驚恐,看到變形后的兒子便被嚇暈;妹妹本來是最被哥哥疼愛的人,但哥哥“異化”后,他漸漸遭到妹妹的厭棄,妹妹迫不得已才給格里高爾送來東西。小說結尾,全家人都對格里高爾怨憤不已,寧愿他死了來懷念他,也不愿意好好對待活著的他。所以我說,促使格里高爾變形成甲蟲的,還有他的像吸血鬼一樣的家人。他有利用價值的時候,他們就榨取他的價值;當他不再有利用價值的時候,就棄之若敝屣。
教師點評:
兩位同學根據(jù)小說中格里高爾的獨白,并結合相關資料,總結出格里高爾“變形”的兩大原因:巨大的社會壓力和家庭壓力。他都已經(jīng)變形為甲蟲了,還想著不能遲到、要趕緊上班,支撐他的不是對工作的熱愛,而是來自社會的重負、公司苛刻的制度以及他獨自支撐家庭經(jīng)濟的壓力。文中提到他服兵役時的照片,“臉上掛著無憂無慮的笑容”?,F(xiàn)在的他卻因為替父還債、忙于賺錢而充滿焦慮,異化后他被家人厭惡甚至虐待,直到悲慘死去??梢娚鐣图彝ザ际菈嚎甯窭锔郀柕脑?。因此,兩位同學的分析都是言之有據(jù)且比較準確的。
兩組同學分析的作品不同,但分析的路徑及得出的結論有異曲同工之處。同學們對小說主人公異化的原因進行了較為深入的分析,初步完成了對小說悲劇性審美意蘊的理解和欣賞。以后在閱讀文學作品時,都應注意既要精研文本,又要知人論世,如此才能由內而外、由外而內,內外結合,達到對作品的深入把握。
問題二:
兩部作品都虛構了“人變成蟲”的故事,這種在現(xiàn)實中不可能發(fā)生的事,被兩位作者用荒誕和夸張的手法呈現(xiàn)了出來。因為文化環(huán)境的差異,兩部作品的敘事風格存在差異。請比較其異同,寫一則三百字左右的文學短評,說說你更喜歡哪一部作品的敘事風格。
學生短評一:
我比較喜歡《促織》。這篇用文言寫成的短篇小說,字數(shù)雖不多,情節(jié)卻一波三折,設置了很多懸念;而且文字簡潔,情節(jié)變化的節(jié)奏很快,讓人欲罷不能,要一口氣看完。比如:成名抓不到蟲,都想自盡了,突然來了一個能掐會算的巫師;巫師告知了成名捕蟲的地點,他費盡心力,終于得到了一只看起來很“能打”的促織,奉若珍寶,全家都在興奮的巔峰。誰料想孩子在好奇心的驅使下,誤傷蟲子,蟲子斃命,孩子嚇得投井自殺,全家?guī)缀跏撬查g跌到了情緒的谷底,讀者都感覺故事可能是個大悲劇。此后,卻又寫小孩魂化促織,解決了難題。在走投無路處,作家筆鋒一轉,便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相比之下,《變形記》的情節(jié)推進很慢,很長篇幅都是描寫格里高爾如何掙扎著起床和開門,中間寫格里高爾心理活動的地方很多也冗長,讀者不勝其煩,看著看著會很容易走神。
教師點評:
這篇短評表達了很多同學讀這兩篇小說的感覺?!盎昊倏棥钡墓适吕^承了中國傳統(tǒng)小說“志異”的手法,情節(jié)跌宕起伏,大開大合,在“山重水復疑無路”之時,突然來了一個反轉,的確頗為引人入勝。因為一代代中國讀者與作者蒲松齡有著共同的文化土壤,所以我們更容易接受這種情節(jié)的張力和戲劇性反轉。
學生短評二:
我認為《變形記》中的心理描寫特別好,因為我們都有過生病的經(jīng)歷,這段經(jīng)歷被作者準確地表現(xiàn)出來了。有一次,我重感冒發(fā)燒兩天,頭暈躺在床上,寫不了作業(yè),也看不了課外書。我怕耽誤學習,家長也埋怨我不注意保護自己,我既煩躁又無奈。那時候就感覺時間過得特別慢,整天都在胡思亂想,這和《變形記》中格里高爾的情形很像。所以我讀這篇文章的時候,感覺是作家在代某個人訴說心事。這個人承受的壓力本來就太大,以致“變形”,真夠倒霉的,還被公司嫌棄,被家人厭棄乃至拋棄,真是無所容于天地之間了。他那種無人理解的孤獨幾乎是深入骨髓的。我很喜歡這種敘事風格。
教師點評:
這位同學聯(lián)系自身經(jīng)歷,來體會小說的敘事風格,這樣的閱讀方式很有啟示意義。試想:一個人變成了甲蟲,無法與外界正常交流,描寫他的心理活動,不就成為表現(xiàn)他性格特點的最重要的方式嗎?卡夫卡運用了西方現(xiàn)代派的表現(xiàn)手法,展現(xiàn)了人物的內在意識流變,通過細膩地描寫格里高爾的心理活動,來揭示他復雜的內心世界。閱讀《變形記》,為我們打開了一扇了解西方優(yōu)秀文學作品的窗子。
學生短評三:
我認為兩個故事都很荒誕。它們的不同之處在于:前者有我們小時候聽到的鬼怪故事的影子,像占卜、變促織等情節(jié),所以大家都容易看進去。我小時候就聽過萬壽宮的許真君抓蛟龍、蛟龍多次變化的故事;但讓孩子魂化促織、得到封賞的設定,是不是有過于牽強的“大團圓”意味呢?這就像網(wǎng)上流行的爽文,主人公在現(xiàn)實中達不成目標,難逃困境,于是設想出一個穿越后的世界,升級打怪,反而實現(xiàn)了理想。這種設定,是否削弱了小說的批判意義?
《變形記》中,格里高爾一上來就變成了甲蟲,而格里高爾既沒有去思考變形的原因,也沒有試圖找方法使自己變回來,這有點不可理解。但讀下去,我們又覺得變形后的甲蟲頗不靈動、家人鄙視他的細節(jié)很真實。俗話說“久病床前無孝子”,親情也是很容易流失的。格里高爾沒有利用價值了,自然也就被家人拋棄了。文章描寫他打開房門前的心理活動,憂心工作,怕家人擔心,等等,幾乎事無巨細都想到了。但在開門的一瞬間,我們發(fā)現(xiàn)他同時被工作和家庭拋棄了,這樣的敘事方式形成的心理落差還是挺大的。
教師點評:
這位同學的短評體現(xiàn)了獨立思考和批判精神,而且言之有據(jù)、言之成理。當然,我們分析作品的思想內容、敘事特色,都要結合具體的時代和文化背景,也不應苛求作者實現(xiàn)他無法達到的思想超越?!洞倏棥防^承了中國傳統(tǒng)的志怪小說特色,巫師占卜、魂化促織等情節(jié)具有中國本土神秘色彩,有受眾基礎,我們容易沉浸其中,自然而然地跟著一波三折的情節(jié)去一探究竟。雖然最后是一個大團圓結局,但明眼人都看得出來,這個結局根本不可能真的存在,有可能是作者想以此諷刺獻玩物得賞賜這樣一種不合理的現(xiàn)實,也可能是作者想要表達“善有善報”的傳統(tǒng)思想。即便如此,小說獨有的敘事魅力和批判價值還是值得稱道的?!蹲冃斡洝吩诠适虑楣?jié)上的推進,則沒有那么大的波折和吸引力。作者之所以不寫格里高爾尋找變形原因和使自己變回來的方法,就是表明這不是神話傳說,也不是怪異見聞,而是一種雖看似荒誕卻真實的現(xiàn)實。一個人在幾年拼命工作后,不知不覺已經(jīng)夸張地“質變”了,他背負的壓力太大,內心的孤獨與煩惱無人能理解,他恰似一個異類——非人類的甲蟲。他那些貌似有些絮叨的“自白”,的確不太符合我們的閱讀習慣,但現(xiàn)代人寫作和閱讀小說,視角既有向外的,也有向內深入挖掘的。也正是因為小說的情節(jié)單一、自然,所以才能讓心理敘事充分展開,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一個機器大工業(yè)時代“打工人”的心酸苦累。
教師總結:
好的文學作品,總是能體現(xiàn)作者良好的藝術素養(yǎng)、豐富的想象力和豐厚的生活文化積淀。當然,作家生長的文化土壤不同,描寫的對象、寫作視角也往往不同,呈現(xiàn)出的審美意蘊和敘事風格自然也就有差別。就《促織》和《變形記》而言,在東西方不合理的社會制度下,人發(fā)生了“異化”的悲劇,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外在的大環(huán)境和家庭的小環(huán)境都難辭其咎。我們在閱讀此類文章時,既要注意比較作品的異同,把握它們各自的風格特色,也要多加思考,理解“荒誕”背后寄托的社會批判意味。
學習任務三:
閱讀蒲松齡《聊齋志異》中的《偷桃》和秘魯作家弗朗西斯科·埃斯卡特的《胡安發(fā)現(xiàn)了一條繩索》,試比較它們在主題思想和敘事特色上的異同。
(本任務所涉及的文學作品原文以及同學完成該任務的答卷,請參看本期“拓境”欄目劉若鈺同學的文章《一根繩子的不同意蘊》,此略。——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