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清華大學校園為例"/>
地圖作為空間分布與信息傳遞的工具,擁有悠久的發(fā)展歷史,早在10 000 年前就出現(xiàn)了用線畫與符號表示的事物地圖。后來,人們在巖石、陶片、絲帛、紙張上繪制地理信息以指導方位。信息技術的發(fā)展促使地圖制作技術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革,衍生出數(shù)字地圖產品,同時,借助衛(wèi)星定位、實時模型等技術,大大提升了地圖的準確性、科學性,人們能夠隨時隨地在自己的電子產品上使用數(shù)字地圖。地圖的科學性含量不斷增加,并由此表現(xiàn)出更深層次的理性美,然而這并不意味著地圖的藝術性減弱[1]。
數(shù)字藝術地圖實際上是數(shù)字地圖藝術化的結果,數(shù)字地圖已經深入我們日常的生活,為人們出行提供了許多便利,但隨著人們多樣化需求的增加,傳統(tǒng)形式的紙質地圖與同質化的二維數(shù)字地圖已經不能很好地滿足用戶的線上使用需求,于是個性化、藝術化的數(shù)字地圖設計方興未艾,以迅猛之勢介入到人們的生活中。
清華大學是享譽全球的高等學府,也是筆者每天生活學習的校園,如何設計出一款數(shù)字藝術地圖,能夠實現(xiàn)藝術化的展現(xiàn)方式、校內外信息的及時互通、規(guī)劃適合的出行道路、推進沉浸式游覽清華園體驗以及疫情背景下進出校園的實時管理政策等功能成為清華園數(shù)字藝術地圖需要解決的問題。同時,在小尺度空間發(fā)展數(shù)字藝術地圖具有可行性與必要性。在城市空間中,此類小尺度場地適合進行數(shù)字地圖藝術化的探索,因其具有藝術夸張的可行性,同時適合步行與騎行游覽。實際上,許多景區(qū)的地圖在地圖的藝術化表達上有較好的探索,如杭州西湖手繪地圖、蘇州園林藝術地圖、上海城市藝術地圖等,除了有地圖必備的指導性與科學性以外,還加入了地圖設計創(chuàng)造者的主觀情感與想象力。
為了探究小尺度空間數(shù)字藝術地圖的設計思路與方法,本研究以清華大學校園為例進行設計,在適用性的基礎上加以總結概括,可以更好地滿足宣傳、游覽、體驗等多樣需求。校園空間屬于城市空間中的小尺度空間,同時校園空間又具有一定特殊性。清華大學這類公辦高校的校園空間屬于社會資源的一部分,除了教書育人以外,還具有為社會服務的責任與義務,所以校園內部資源的開放、共享、共創(chuàng)也是校園數(shù)字藝術地圖需要考慮的范疇。校園空間內,不同使用人群對空間的理解與需求不同,于校內師生而言,校園是每天生活、學習、工作的場地,對于校園會更加熟悉,數(shù)字藝術地圖則可以考慮加入文化講座、特殊菜肴更新提醒等日常服務;于社會人員而言,配合地圖參觀校園,從數(shù)字藝術中獲取更沉浸的體驗與更豐富的信息則是數(shù)字藝術地圖需要傳達的重點。
地圖是三維的實際空間在二維界面中的體現(xiàn),數(shù)字藝術地圖不僅能夠傳達出地圖需要傳達的基本信息,同時也能對空間的地理結構、建筑布局進行梳理與分區(qū),重新組織構架,從而開啟人與地圖之間的新的連接與互動,建立人與城市空間的多重邏輯關系。并且在實際使用中,校園內的一些空間已經改變了原本設定的空間性質,校內師生在日常使用過程中已經將其變?yōu)橐环N綜合空間或其他功能空間,這也需要對校園空間地圖進行重新梳理與分區(qū)。新媒體技術介入地圖設計之后,數(shù)字藝術地圖成為了連接多重信息的節(jié)點,空間活力將大大提升,數(shù)字技術使地圖空間成為重要的城市虛擬空間,成為一種“表征”[2]。
以清華大學校園數(shù)字藝術地圖設計為例,選擇清華大學的代表性色彩——紫色作為地圖的基礎色,校園中的道路、重要建筑等節(jié)點清晰可見。在這一數(shù)字藝術地圖中,可以根據(jù)校園內部實際的使用不同劃分不同的功能分區(qū),讓地圖讀者在使用之初就能從宏觀層面了解校園,對校園整體空間分布有了一定的印象。如圖1 所示,校園空間可以被梳理為幾個組團,分別是教學辦公區(qū)、學生生活區(qū)、教師家庭區(qū)、歷史建筑區(qū)、休閑娛樂區(qū)等。
圖1 功能分區(qū)示意圖。
進入校園之后,人們可以根據(jù)自己身份選擇不同的地圖版本,備選項有學生版、教工版、游客版、后勤人員專用版、疫情防控專用版等。以學生版本的清華大學數(shù)字藝術地圖為例,又包含工作日和休息日兩種模式:工作日為學生推薦上課教室、研討間地圖、圖書館座位信息地圖等;休息日為學生推薦校內鍛煉場館、休閑娛樂場地、特色餐廳及等候情況、其他特殊活動等信息,見圖2。
圖2 學生版示意圖。
疫情之下,大學加強了進出校管理,校園數(shù)字藝術地圖也會實時更新出入校政策,為校內師生和社會人員推薦符合規(guī)定的出入口,并提示入校人員入校所需證件,方便大家出行,如圖3 所示。
圖3 疫情防控版示意圖。
不同的節(jié)點具有不同的圖層信息,如地圖上紅區(qū)建筑群,設置的圖層有歷史風貌、特色空間、推薦路線、演出活動信息和共創(chuàng)共建等,幫助讀者從各個維度深入了解清華園中歷史悠久的經典建筑。這不僅是對校園某一時刻景觀的呈現(xiàn),同時幫助讀者獲得了與眾不同的空間文化體驗。
作為校園空間使用的絕對主體,學生的需求被率先考慮到數(shù)字藝術地圖的設計中。比如,在工作日的早晨6點-9點、11-13點、17-19 點、22 點時,地圖將會為同學們提示各餐廳的特色餐點、用餐人數(shù)及排隊等候情況,為同學節(jié)省時間,選擇合適的餐廳用餐,見圖4。在上課時間則會顯示教室及圖書館地圖,還包括圖書館座位余量提示、交通擁堵情況等信息,一方面能夠幫助新入學的同學盡快熟悉校園,找到上課、學習的場地;另一方面,也能夠為同學們提供更暢通、更及時的出行方案。除此以外,休息日還能選擇休閑模式,為同學們推薦周末校園休閑活動信息,比如學生自發(fā)組織的、備受同學喜愛的劇本殺游戲拼場信息、讀書會主題與地址、興趣社團訓練場地、文藝演出、休閑活動等信息,更好地豐富同學們的課余生活。
圖4 學生版——午餐時間示意圖。
數(shù)字地圖的藝術化是呈現(xiàn)地理信息的視覺語言,在另一層面上也需要具備科學性和實用性的特征。因此,多維度藝術地圖也是為使用者服務的虛擬空間媒介,讓使用者通過網(wǎng)絡即可了解空間的信息,這也是地圖語言的本質。
地圖語言傳達信息的過程也是宣傳推廣的過程,讓使用者詳實地了解到此空間的功能實質和趣味特性,有的甚至可以聯(lián)想到實際的參與形式,當吸引到使用者參與其中時,也真正地實現(xiàn)了線上數(shù)字化與線下實踐化的完美交互。藝術地圖與傳統(tǒng)地圖的表達方式相較,更多地體現(xiàn)了人性化的特征;從受眾角度看,藝術語言的本質屬性就是在形式上能全面符合受眾的需要,如實用審美的需要、物質與精神的需要等,能瞬間拉近心理距離,使其以愉快的心情接受此信息量的傳達[3],最終實現(xiàn)實踐性交互的目標。
在地圖信息中,空間被描述得越明確,其可視性與影響力就越大。每一類地圖都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地理信息系統(tǒng),雖然它想要表達的信息量很大,但基本上可以分為3 大類:地理信息系統(tǒng)結構信息、地理事物空間分布特點和規(guī)律以及地理事物個體特征信息。其中,第三類地理事物個體特征信息也就是所在地的地標性信息,是具有一定顯現(xiàn)度的個體的特殊屬性信息。
清華大學作為世界一流大學,以其卓乎不群的科研教育水平和湖光秀麗的園景深入人心。以大禮堂、科學館、同方部、清華學堂以及逸夫樓等為代表的早期建筑屬于清華校園內建筑的“紅區(qū)”,為校園中心區(qū)定下了明顯的基調,展現(xiàn)其紅磚砌筑、氣勢恢宏的時代語意;位于校園西側的近春園遺址是多年前朱自清先生筆下《荷塘月色》的靈感來源。傳統(tǒng)建筑體獨占其中一隅,其余空間均被庭院占盡,展現(xiàn)的是中國古典園林的院落形象。這些都是清華校園地標空間的典型案例,見圖5。
圖5 推薦景點介紹示意圖。
在數(shù)字藝術地圖中,強調此類重點景觀節(jié)點、以夸張等手法將其呈現(xiàn),是數(shù)字地圖藝術化的表征之一。這種特殊化包括但不限于放大節(jié)點、弱化周邊環(huán)境等方法。清華校園歷經百余年洗禮,地標性的空間不僅是清華園的標志,也是長此以往清華人潛移默化的性格象征,更是中華傳統(tǒng)、人文歷史的形象縮影。藝術地圖更為重要的是其文化性的宣傳,讓使用者在身臨其境時更深層次地了解其獨有的文化內涵。
清華校園的綜合體一直以來同校園風貌一樣備受歡迎,藝術博物館、新清華學堂、音樂廳、校史館、體育館等場所都常??梢钥吹叫M馊藛T的身影;而活動的開展往往與事件節(jié)點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數(shù)字藝術地圖提供的信息載體也來源于校內生活活動的物料和事件的資訊。
以2016 年落成并備受關注的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為例,疫情開館前后的變化顯而易見。新冠肺炎疫情暴發(fā)以前,藝博通道一直都是對校外人員開放的,人們在游覽校園的同時也可以受到藝術作品的滋養(yǎng);藝博典藏的書畫、陶瓷、家具、刺繡、青銅器等工藝作品通過策劃展覽、舉辦學術活動的途徑傳遞給大眾,讓校內外的參觀人員領略到國內外藝術作品的風貌,從而開闊眼界、增長見識;但疫情改變了此狀,校方出于管理需求,規(guī)定校外人員不能自由進出學校,也限制只能由東側門進入藝術博物館參觀。所以數(shù)字藝術地圖也應緊隨社會和校園政策的轉變對使用者進行信息提示,及時呈現(xiàn)最新的展覽內容、出入口信息、防疫政策要求以及參觀路徑指南,如圖6 所示。
圖6 藝術博物館信息交流示意圖。
再比如,在2021 年和2022 年,校內根據(jù)“校慶110 周年”和“校慶111 周年”分別設置了豐富的校園活動,不僅有尋找拍攝校園隱藏數(shù)字的尋物類活動,也有組織慢跑等各類運動項目……其中,誕生的首位虛擬策展人“玲瓏壹壹”激發(fā)了校園的創(chuàng)造力與活力(圖7)。在校園數(shù)字藝術地圖設計中,藝術地圖設計可以與數(shù)字化IP 相結合,賦予地圖產品更多趣味性,將視角帶入獨特的背景故事、人物傳記以及文化價值之中,使校園文脈和美學精神巧妙融合,體現(xiàn)在每一個清華重要歷史節(jié)點與事件之中。
圖7 校慶111 周年玲瓏壹壹在清華校園。
由此可見,數(shù)字藝術地圖應拓展原先地圖所展現(xiàn)的信息,結合身邊的節(jié)慶假日、歷史事件、生活碎片等方面給大家?guī)硇路f的探索,借助網(wǎng)絡技術進入到數(shù)字地圖新的發(fā)展階段,也深層次地實施“文化惠民”的目標和舉措。
藝術地圖的數(shù)字化是有意識的設計行為,把握空間的整體意義,嵌入對使用者有用的關卡和事物信息,這需要我們提前鋪設暗示,實現(xiàn)與公眾的精神架構緊密相連,體現(xiàn)公共性、開放性、情感共通性等特點,關注線上平臺的發(fā)展,將活動與事件的形式與內容及時更新,把各類文化和娛樂資源與數(shù)字藝術地圖相捆綁,豐富數(shù)字藝術地圖的內涵。
數(shù)字藝術地圖不僅是賦予電子圖形符號的藝術化表現(xiàn),更應該在原先地圖信息的基礎上考慮人性化的創(chuàng)新,給使用者更豐富的體驗;當藝術地圖傳達信息的便利性提高時,使用者就會越來越多,系統(tǒng)也會越來越完善。收集評論反饋的板塊,就顯得尤為重要。
地標導賞、周邊環(huán)境、云導覽、云朗讀、推薦路線等是目前地圖能給予使用者的功能,人們在體驗的過程中會產生主人翁意識,因此他們極具話語權。評論與互動的板塊提供的是留言、推薦和舉報的機會,不僅讓主辦單位知道哪里有欠缺和短板,了解到使用者的反饋,更讓尚未前往這里的使用者有了更直觀清晰的認知,可以提前規(guī)劃行程和活動內容,也能更好地安排參觀時間。
如今使用地圖的用戶也不再是狹義上的旅游者,對清華數(shù)字藝術地圖來說,更為廣大的受眾群體還有專家學者、行政人員、商人、走親訪友者,甚至是北京本地的居民,它更多地變成了一種日常生活用品,每個使用者或多或少都想發(fā)表自己的評論或審美判斷:藝術地圖的藝術化水平高不高,實用性強不強。這一點也應該得到開發(fā)者的高度重視[4]。
置身其中的沉浸式體驗是校園漫游的目標,且極具吸引力,況且清華大學總占地面積約為460 萬m2,廣闊的校園面積難以實現(xiàn)一次性全方位的參觀體驗,對于線上與線下結合的“復合”體驗形式需求度極高。校園使用的人群也呈現(xiàn)多類型的特征,因此因人而異的路線推薦是合理且必要的[5]。
針對旅游者,這應當是全新的沉浸式空間體驗,校園內的環(huán)境對于他們來說是陌生的,他們非常容易跟著向導實際推薦的線路行走,因此合理、有趣的體驗路線會給予旅游者深刻難忘的細致、有關懷、有深度的探索感受。旅游者的起點大多會推薦從東南門或西門出發(fā),這是清華大學兩個主要的校門,路線的開端往往也具備美好邂逅的導向,空間定位之間的多種關聯(lián)是我們日常中應該格外留意的細節(jié);由西向東、由東南至正西,無論方向如何,所途徑的路線一定集合了校園內的典型歷史文化風貌,且藝術地圖平臺的跳轉還可以隨時提供建筑、景觀的體驗評論,以最佳的觀賞視角、最特別的打卡角度、最合理的停留時間為旅游者創(chuàng)造完美的空間感受,實現(xiàn)線下沉浸體驗與線上共享講解的完美結合,如圖8—9 所示。
圖8 推薦路線示意圖。
圖9 沉浸式游覽示意圖。
以校園師生為例,在園內的路線體驗一般分為兩種情況:第一種是學術科研的需要,這包括日常的上課、自習、實驗室科研等,他們的行動習慣一般穿梭于食堂、圖書館、教學樓、宿舍4 點之間,這是由功能性建筑的地理位置決定的,因此這種路線極具可察性,學堂路、至善路、清華路3 條校內主干道及各條通往功能建筑的分支小徑可以串聯(lián)起來作為學術生活路線的沉浸式體驗。第二種是休閑娛樂的生活需要,這條體驗路線大多應經過操場、情人坡、體育館、近春園、工字廳、二校門、大禮堂等,是集合多樣化地標景點的體驗路線,大致以園內北側的學生宿舍區(qū)為起點,向南經過操場和體育場后,向西體驗休閑草坪、傳統(tǒng)建筑和古典園林的風貌,同時還可以欣賞校內靜謐的景觀,這是清華校園風景和地標節(jié)點結合的體驗。
對于校內家屬區(qū)和附中的同學們而言,這條沉浸式體驗的推薦路線應自西北向東南展開,其中應精心選擇為老年人提供活動空間的場所,以及同學們上下學最快穿梭校園的路徑。這些都是基于他們的需求所決定的,家屬區(qū)的老年人需要聚在一起聊天、運動的空間,而正在上學的孩子們則迫于學業(yè)壓力、爭分奪秒地縮短交通時間。這些都已成為校內優(yōu)美充實的風景線,也是在嵌入地圖推薦考量時的影響因素,有一些路徑可能是便捷熟知的,而有一些路徑則是可以放緩步伐、休閑踱步的。
當下社會上的數(shù)字地圖其實也擁有推薦路線的功能,但是以路徑的距離、紅綠燈的數(shù)量等為比較準則,而旅游景點內的推薦路線大多需要自己摸索或者提前做攻略,各種有效信息的查詢途徑不一,沒有做到統(tǒng)一和集中,且園內的體驗路線差之毫厘,漫步其中的觀賞感受也因身份、情境的不同而呈差異性。藝術地圖的不同之處就在于考慮到多重情境,因勢利導地推薦合理的最佳路線,無意時走錯路徑也并不要緊,大致的方向指引和細致的景點解析會讓人收獲意外之喜,這也是多重校園漫游經驗有效疊加的結果。
沙倫·佐金在《全球城市 地方商街》一書中指出,“在整個紐約,當?shù)厣倘嗽谥\生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改變了社區(qū)的公眾形象……他們以一種有人情味的方式創(chuàng)造了地方商業(yè)街這樣一種拼接的生態(tài)系統(tǒng)……[6]”清華校園就是一個公共社區(qū),而數(shù)字藝術地圖是清華校園公共形象的縮影,是定格校園公共空間畫面的重要媒介,也是一種至關重要的美學力量。被數(shù)字技術籠罩下的社會生活無疑是信息流動快速而便捷的,但智慧校園的藝術地圖還沒有普及到各個高校。
本研究以清華大學為例,進行設計實驗探索,設計針對不同群體的數(shù)字藝術地圖:學生版、教工版、游客版等,同一版本內根據(jù)時效性調整地圖顯示內容,更加方便地圖使用者。同時采取線上評議與線下探索并行的方法,以幫助數(shù)字藝術地圖及時了解用戶需求,調整服務項目。
此外,本文也在探究和討論藝術性和科學性的融合,給實用性的地圖帶來了美學和技術的賦能,在扁平化的地圖信息中包含了更多人文關懷和交互體驗,實現(xiàn)了更貼合實際的沉浸式路線推薦以及有價值的交互反饋,真正地實現(xiàn)了線上和線下空間的疊合,開創(chuàng)了一種全新且截然不同的空間游覽體驗,為新時代下數(shù)字藝術地圖的發(fā)展?jié)摿ψ鞒鲱A估與推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