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錫輝
習近平歷史觀的認識邏輯
何錫輝
(中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南長沙,410083)
歷史思維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正確認識客觀世界和改造客觀世界的思想工具。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圍繞樹立正確的歷史觀發(fā)表了系列重要論述,形成了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完整的歷史觀,其中貫穿著深刻的認識邏輯,這一認識邏輯在認識語境、認識結構、認識指向三個方面得到全面生動的體現。就認識語境而言,習近平歷史觀是在由歷史語境、文化語境、現實語境、未來語境所構成的認識語境中經深刻思考而形成的。就認識結構而言,習近平歷史觀是由關注歷史本體、重視歷史主體、深化歷史認知三個層面構成的,形成了筑牢歷史記憶—明晰歷史動力—創(chuàng)獲歷史智慧的層層遞進的認識主線。就認識指向而言,習近平歷史觀貫通過去、現在和未來,要求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準確認識歷史的主流、主題、本質,不斷強化歷史憂患意識,切實擔當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使命。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共產黨;歷史觀;認識語境;認識結構;認識指向
歷史觀是對社會歷史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觀點,樹立正確的歷史觀直接關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政黨的存續(xù)。歷史思維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正確認識客觀世界和改造客觀世界的思想工具。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圍繞樹立正確的歷史觀發(fā)表了系列重要論述,形成了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完整的歷史觀。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歷史”高頻出現,形成了“歷史自信”“歷史主動”“歷史責任”等與歷史有關的話語表達。不僅如此,黨的二十大報告還開辟了專門篇章來總結新時代十年偉大變革的歷史經驗,充分彰顯出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并著力推進全黨全國全社會樹立正確的歷史觀的戰(zhàn)略指向。
習近平關于樹立正確歷史觀的重要論述,深刻闡明了為何要正確認識歷史、如何正確認識歷史、新時代怎樣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完整清晰地體現出習近平的大歷史觀。習近平歷史觀中貫穿著深刻的認識邏輯,這一認識邏輯在認識語境、認識結構、認識指向三個方面得到全面生動的體現。深入把握這一認識邏輯,不僅有助于準確理解習近平歷史觀的豐富內涵,也有助于更好地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習近平歷史觀的認識語境,是由歷史語境、文化語境、現實語境、未來語境所構成的。習近平歷史觀,就是基于這一認識語境深刻思考的結果。這一認識語境是基于新時代為何要正確認識歷史問題而創(chuàng)構的,集中展示出習近平認識歷史的高度。
習近平指出:“重視吸取歷史經驗是我們黨的一個好傳統?!盵6]中國共產黨成立至今已有一百余年的歷史,中國共產黨善于總結歷史,并從總結歷史的過程中汲取經驗智慧,以此指導中國的革命、建設和改革。毛澤東曾說道:“如果不把黨的歷史搞清楚,不把黨在歷史上所走的路搞清楚,便不能把事情辦得更好?!盵7]這是因為,當下的實踐總是與歷史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回溯歷史實際上是一個確證自我的過程,如果不能夠明晰歷史的得失,就無法確證自我,所導致的后果就是思想得不到統一。在延安整風運動開展以前,黨內“左”的錯誤沒有得到解決。為此,中共六屆七中全會通過了《關于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這是中國共產黨的第一個歷史決議,對大革命失敗后黨內重大歷史問題作出了系統總結,極大程度上統一了全黨的思想,卸掉了部分黨員的思想包袱,推動全黨形成了正確的歷史觀。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在中國改革開放快速推進的同時,黨內外也面臨著如何總結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歷史經驗、如何評價毛澤東、如何對一些重大歷史問題作出總結等問題。對此,鄧小平說道:“過去的問題已經結束了,需要作個總結,不走這一步不行。”[8]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了《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這是中國共產黨的第二個歷史決議,對新中國成立以后的重大歷史問題作出了系統總結,完成了思想層面的“撥亂反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賡續(xù)了中國共產黨善于總結歷史的傳統。2021年11月召開的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以下簡稱《決議》),習近平對《決議》作出了說明,這是中國共產黨的第三個歷史決議,對黨的百年歷史和取得的重大成就作了科學的總結,統一了全黨對百年歷史的思想認知,增強了全黨的凝聚力。從中可見,百年以來,中國共產黨人總是能夠以嚴肅、公正、客觀的態(tài)度對待歷史,善于總結歷史經驗和教訓,從中獲取歷史智慧,這是習近平歷史觀形成的歷史背景。
習近平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只有做到“兩個結合”,“才能正確回答時代和實踐提出的重大問題”[9](17)。“兩個結合”的其中之一便是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這是因為,任何個人或組織都會潛移默化地受本國文化的影響,攜帶著本國文化的基因。眾所周知,以史為鑒,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基因。在中華優(yōu)秀文化典籍中,“往古者,所以知今也”“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疑今者察之古,不知來者視之往”“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等論說舉不勝舉。由此可知,中華民族是一個善于從5000年文明史中不斷總結歷史經驗的民族,將學習歷史視為察古今、知興衰、明得失的重要途徑,并注重挖掘歷史的資政育人的功能。文化的產生和延綿離不開實踐的土壤。古往今來,中國歷史的政權興衰史催生了以史為鑒文化基因的產生。縱觀中國歷史,許多朝代政權的更迭與消亡都存在高度的相似性,原因不外乎執(zhí)政者驕奢淫逸、橫征暴斂、綱紀不彰等。因此,人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了知史、明史、鑒史的重要意義。對于深諳中華傳統文化的習近平來說,他繼承了以史為鑒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基因,要求全黨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力行,強調只有“以史為鑒,才能避免重蹈覆轍”[10](695)。質言之,習近平歷史觀蘊含著以史為鑒的文化基因,體現了濃厚的歷史比較和借鑒思維,要求將新時代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置于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fā)展史、中華民族發(fā)展史中予以考量,做到揚長避短、規(guī)避風險,實現借鑒歷史和建設當下的內在統一。
習近平指出:“重視、研究、借鑒歷史,了解歷史上治亂興衰規(guī)律,可以給我們帶來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開創(chuàng)明天的啟示?!盵6]黨的十八大以后,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國家治理的主題和目標。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應當首先回答如何推進的問題。顯而易見,國家治理的實踐早已有之,如今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應當善于汲取治國理政的歷史智慧,與時俱進地創(chuàng)新國家治理現代化理論,為新時代國家治理提供源源不斷的歷史養(yǎng)分。我們可以看到,習近平多次利用國內重要會議以及國際出訪的場合引用諸子百家和歷代文人、政治家的經典名句,恰到好處地表達了中國國家治理的歷史智慧。如2014年10月,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引用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2015年6月,在紀念陳云同志誕辰11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引用了“圣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2015年11月,在新加坡國立大學演講中引用了“國雖大,好戰(zhàn)必亡”。這些經典名句皆是我國歷史上治國理政的智慧結晶。此外,習近平在中央黨校第一期縣委書記研修班上,從王安石、鄭板橋、陶淵明講到狄仁杰、包拯、海瑞,論述古代名人志士是如何做出成績、名垂青史的,為縣委書記領導地方治理提供歷史借鑒。應當認識到,雖然社會性質存在根本性差異,封建社會的國家治理與社會主義社會的國家治理存在根本區(qū)別,但有些國家治理的歷史智慧卻是一脈相承的。所以,習近平在論述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時多次提及經典名句、歷史人物,而且,有些經典名句不只出現一次,而是以高頻態(tài)勢出現于不同場合,足以表明習近平非常重視將國家治理的歷史智慧運用至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偉大實踐中,致力于做到古為今用、以古鑒今。
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是安身立命之本,關乎黨和國家事業(yè)的繼往開來,關乎社會主義的前途命運。習近平首次以“前途命運”來界定歷史的價值,凸顯了樹立正確歷史觀的必要性。習近平強調,“以正確的立場、觀點、方法對待黨的歷史……關系黨和國家長治久安,關系我國社會主義前途命運?!盵11]自鴉片戰(zhàn)爭以來,中國人民輪番遭受外部勢力侵略以及內部封建落后勢力的鎮(zhèn)壓,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實現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成了時代的中心任務。就當時的歷史境遇而言,雖然改良或革命在一定范圍內達成了共識,可是就中國究竟該走什么樣的道路沒有形成共識。于是,君主立憲制、議會制、總統制輪番上場,然而,這些嘗試均被歷史所淘汰。十月革命以后,馬克思列寧主義傳入了中國,給在黑暗中摸索的中國人民送來了希望的曙光。中國的先進分子通過研讀馬克思列寧主義,看到了一種迥然不同于資本主義的先進社會制度,并確定了為之奮斗的信念。之后,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經過28年的艱苦奮斗,贏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也從此徹底擺脫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悲慘境地。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又繼續(xù)帶領人民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實施改革開放,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彰顯了社會主義的生機活力?;诖耍暯阶鞒隽恕皻v史和現實都告訴我們,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fā)展中國,這是歷史的結論、人民的選擇”[12]的論斷。歷史記載著中國的過去,回答了中國為什么會選擇社會主義的重大問題。倘若忘卻了歷史,則會陷入歷史虛無主義,而一旦歷史虛無主義泛濫,就無法正確認識歷史與現在的聯系,將直接危及社會主義的前途命運,這也是為什么習近平多次引用“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古訓的真諦所在。因此,習近平歷史觀是在一定的未來語境中予以深刻考量的,旨在教育全黨深刻領悟歷史為何選擇社會主義、社會主義如何改變中國的問題。
習近平歷史觀是由關注歷史本體、重視歷史主體、深化歷史認知三個層面組成的理論體系,這一理論體系建構了筑牢歷史記憶—明晰歷史動力—創(chuàng)獲歷史智慧的層層遞進的認識主線,生動地展現了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的歷史觀。
歷史本體,指的是歷史存在的真實面貌,強調以客觀、公正的態(tài)度認識歷史事實,筑牢歷史記憶,這是認識習近平歷史觀的基礎所在。因為,歷史的本質是既往的真實事實,要想樹立正確的歷史觀,首要前提就是尊重歷史事實和明辨歷史是非。關注歷史本體,就是回答歷史是什么的問題。從現實看,一些國家顛倒歷史黑白,混淆視聽,企圖造成錯誤的歷史認知。例如,日本妄圖否認或美化侵華歷史,英國在教科書中將鴉片戰(zhàn)爭的發(fā)起動機表述為促進世界貿易發(fā)展,這些國家之所以會滋生錯誤的歷史認識,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不愿正視歷史本體,篡改歷史事實。對此,習近平強調:“歷史不會因時代變遷而改變,事實也不會因巧舌抵賴而消失?!盵13]由此可見,正確的歷史觀必然建立在尊重歷史事實和明辨歷史是非的基礎上。
第一,尊重歷史事實??v觀習近平關于樹立正確歷史觀的重要論述,尊重歷史事實占據大量篇幅,構成了認識習近平歷史觀的基礎所在。習近平多次強調,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必須要尊重歷史事實,清楚地了解歷史事實發(fā)生的過程。這是因為,尊重歷史事實是回答“我是誰、從哪里來、到哪里去”的必要前提。無論是政黨組織、國家政權抑或是個人,都不可能擺脫歷史聯系,都面臨著回答“我是誰、從哪里來、到哪里去”的經典之問。要想回答該問題,前提是要尊重歷史事實,旨在厘清歷史與現實之間的聯系,明白歷史為何是這樣而非是那樣,這有助于確證自我,進而達到“不忘初心”的效果。再者,尊重歷史事實是抵御歷史虛無主義等錯誤思潮的關鍵之舉。盡管歷史虛無主義的發(fā)生有著深刻的思想根源、社會根源,但通過洞察歷史虛無主義的產生機理,可以辨識敵對勢力的操縱和個人的歷史認知水平差異是其產生兩大結構性誘因。換言之,歷史虛無主義發(fā)生、泛濫的必要條件就是缺乏對歷史事實的了解。所以,只有尊重歷史事實,才能從思想深處鏟除歷史虛無主義發(fā)生、泛濫的根基,實現歷史認知領域的正本清源,從而維護黨和國家意識形態(tài)的安全。
第二,明辨歷史是非。尊重歷史事實的進一步指向是弄清歷史的是非曲直。故而,在尊重歷史事實的基礎上,還要做到讓歷史說話,用史實發(fā)言,達到明辨歷史是非的目的。明辨歷史是非的重點是要求科學評價歷史人物、科學評價歷史事實。人物、事實,是構成歷史進程的關鍵所在。然而,歷史人物不僅代表著個人,還代表著一段歷史事實,所以,科學評價歷史人物與科學評價歷史事實的目的是一致的。就科學評價歷史人物而言,習近平認為:“對歷史人物的評價,應該放在其所處時代和社會的歷史條件下去分析?!盵1](693)這是因為一定的歷史時期只能產生一定的歷史人物。所以,評價歷史人物不是立足于今天的視角對歷史人物提出苛刻的要求,而是要將歷史人物的評價置于當時的歷史境遇,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同時,評價歷史人物還要堅持辯證唯物主義,既要看到歷史人物的歷史貢獻,也要看到其局限性;既不能夸大歷史人物的成就,將所有的成就歸功于某個人,也不能無限放大其局限性,這些都是唯心主義的表現。從科學評價歷史事實來說,應當堅持以歷史唯物主義為指導。如過去一段時期,關于如何認識改革開放前后兩個時期的問題是學術界和理論界爭論的焦點。習近平對此一錘定音:“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有改革開放前和改革開放后兩個歷史時期,這是兩個相互聯系又有重大區(qū)別的時期,但本質上都是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探索?!盵12]改革開放前和改革開放后兩個歷史時期,是兩個相互聯系又有重大區(qū)別的時期,這就是科學的歷史事實評價。習近平關于如何評價歷史人物和評價歷史事實的論述不僅廓清了人們的思想認知,還為如何明辨歷史是非確立了方法論,即以唯物的、辯證的觀點來審視歷史事實,科學認識歷史人物的功與過,準確把握歷史之間的必然聯系。
誰是歷史主體的問題是唯心史觀與唯物史觀的分水嶺。古往今來,不少哲學家一涉及誰是歷史主體的問題,就會陷入唯心史觀的誤區(qū)。唯心史觀將社會歷史視為人的精神發(fā)展史,否認人民群眾在社會歷史發(fā)展中的決定性作用。唯物史觀則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體,是推動社會發(fā)展進步的決定性力量。中國共產黨作為馬克思主義的堅定捍衛(wèi)者,始終堅持唯物史觀,將人民群眾視為歷史主體,在長期的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過程中以民之所盼為施政所向,緊緊依靠人民群眾,甘愿為維護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不惜犧牲一切,不斷推進中國歷史向前發(fā)展。
第一,確立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中國共產黨的奮斗目標,回答了“歷史是誰創(chuàng)造”之問。“歷史是誰創(chuàng)造”是歷史觀的核心要義,也是習近平歷史觀重點回應的問題。究其本質而言,“歷史是誰創(chuàng)造”就是如何看待人類社會歷史的發(fā)展,這是唯心史觀與唯物史觀區(qū)分的重要標志。唯物史觀認為,人類社會的歷史歸根結底是由人民群眾創(chuàng)造的,這決定了堅持以唯物史觀為理論指導的中國共產黨要尊重人民群眾的歷史主體地位,以民之所盼為施政所向。習近平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鼓勵共同奮斗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9](46)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這是中國共產黨對人民群眾的莊嚴承諾。實踐表明,中國共產黨以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為施政所向,發(fā)揚歷史主動精神,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貫徹落實“五大發(fā)展理念”,打贏了脫貧攻堅戰(zhàn),探索解決發(fā)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的問題,中國人民正全力以赴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美好生活在中國逐步成為現實。由此觀之,中國共產黨發(fā)揚歷史主動精神,主動回應人民群眾的訴求,回答了“歷史是誰創(chuàng)造”之問。
第二,緊密依靠人民群眾共創(chuàng)歷史偉業(yè),回答了“歷史發(fā)展的根本動力”之問。唯物史觀認為,人民群眾是推動歷史向前發(fā)展的根本力量,是歷史的主體。早在1990年5月,習近平給寧德地區(qū)領導干部的臨別贈言中,重點談了幾個問題,其中之一就是“人民群眾是人類歷史發(fā)展的動力”[15]。以“大歷史觀”審視人類社會歷史的發(fā)展進程發(fā)現,人類社會從農業(yè)社會邁向工業(yè)社會再邁入今天的信息化社會,根本上都是依靠人民群眾實現的。人類社會的每一次重大發(fā)明創(chuàng)造,也都是依靠人民群眾完成的。所以,唯物史觀認為歷史是由人民群眾所書寫的。黨的十八大以后,習近平更加發(fā)揚了人民群眾是推動歷史向前發(fā)展的根本力量這一觀點。他要求“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16],這充分說明習近平充分尊重人民群眾的歷史主體地位,將人民群眾視為開創(chuàng)新的歷史偉業(yè)的根本力量。事實上,新時代所取得的變革成果正是緊緊依靠人民獲得的。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將黨的群眾路線貫穿于國家治理的全過程,廣泛凝聚人民群眾的智慧,極大地動員人民群眾的力量并使其參與到國家治理的實踐中來,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生動地展現了人民群眾是推動歷史向前發(fā)展的根本力量的歷史觀。因此,習近平在二十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見面時說道:“一路走來,我們緊緊依靠人民交出了一份又一份載入史冊的答卷。面向未來,我們仍然要依靠人民創(chuàng)造新的歷史偉業(yè)?!盵17]
關注歷史本體、重視歷史主體的最終指向是深化歷史認知,這是深層次的歷史觀。因為歷史的價值在于服務當下的實踐,所以,樹立正確歷史觀,就是要通過關注歷史本體、重視歷史主體來創(chuàng)獲歷史智慧,形成正確的歷史認知,只有這樣,“才能帶領人民走對路,才能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斷推向前進。”[18]具體而言,中國共產黨注重汲取歷史智慧、把握歷史規(guī)律、彰顯歷史正義。
首先,從縱與橫的比較中汲取歷史智慧。習近平指出:“今天世界遇到的很多事情可以在歷史上找到影子,歷史上發(fā)生的很多事情也可以作為今天的鏡鑒。”[19]表明當下的實踐應當以史為鑒,善于從總結歷史中汲取前行的智慧。從縱向看,中華民族已經走過五千年的歷史歲月,在 國家治理、文化發(fā)展、民生保障等方面留下了許許多多的智慧。例如,國家治理方面要明確“事在四方、要在中央”;文化發(fā)展方面要堅持“百家爭鳴”;民生保障方面要清楚“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等等。從橫向看,社會主義的發(fā)展已有五百多年,在這五百多年里,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現實、從一國到多國,雖然東歐劇變、蘇聯解體使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遭遇了重大挫折,然而,如今社會主義的中國卻風景這邊獨好,充分彰顯了社會主義的生機活力。所以,我們應當以歷史比較的思維審視社會主義發(fā)展史,在歷史比較中總結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和教訓,為今后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明辨方向。
其次,準確把握“三大歷史規(guī)律”。以我們正在做的事為中心,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科學總結。所以,我們必須立足新時代的實際,通過學史來把握“三大歷史規(guī)律”。“三大歷史規(guī)律”雖然指向不同,但本質上是以中國共產黨為中心,集執(zhí)政、建設和奮斗目標一體的歷史規(guī)律。因此,準確把握“三大歷史規(guī)律”內在地要求以史為鑒。通過學史來理解中國共產黨執(zhí)政必須毫不動搖地堅持黨的領導、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必須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必須勇于自我革命、必須充分發(fā)揚黨內民主,等等。再者,領導社會主義建設是中國共產黨的神圣使命。歷史上,我們曾對“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認識不夠準確,改革開放以后,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廓清了對該問題的認識。通過學史來理解掌握社會主義建設必須要符合中國國情、必須要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有序推進,具體要求是貫徹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不斷發(fā)展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tài)事業(yè)。在此基礎之上,就很容易把握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即社會主義必然戰(zhàn)勝資本主義。正如習近平所言:“資本主義的內在矛盾和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揭示了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歷史必然性?!盵20]這就是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歷史必然規(guī)律,也是歷史賦予中國共產黨人的正確認知。
再次,站穩(wěn)歷史正義的價值立場。2015年9月,習近平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70周年大會上號召:“讓我們共同銘記歷史所啟示的偉大真理:正義必勝!和平必勝!人民必勝!”[21]這里提及的“正義必勝”深刻地表達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對待歷史的價值立場。歷史上,中華民族曾取得了輝煌燦爛的歷史成就,但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飽受磨難,特別是外來侵略的暴行給中華民族留下了深重的災難。如今,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舉行歷史紀念活動,旨在教育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銘記歷史事實,但是我們的目的不是喚起仇恨,而是彰顯正義。對此,習近平說道:“傳承歷史,不是為了糾結過去,而是要開創(chuàng)未來,讓和平的薪火代代相傳?!盵10](695)歷史已經是過去的事實,我們銘記歷史,是為了以史為鑒,避免歷史教訓的再次重演,始終以高度的歷史正義感為人類的解放發(fā)展事業(yè)作出新的貢獻。
歷史是從昨天走到今天再走向明天,歷史的聯系是不可能割斷的。習近平歷史觀作為正確認識歷史的思想觀念,貫穿過去、現在與未來,要求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準確認識中國歷史的主流、主題、本質,不斷強化歷史憂患意識,努力擔當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使命。
歷史大勢,浩浩湯湯,為今人認識歷史留下了諸多寶貴的歷史素材。不過,國家、民族和個人的視野和精力都是有限的,這就要求在整體考察歷史發(fā)展情況的同時,尤為注意厘清歷史的主流、主題、本質,唯有如此,才能“撥開云霧見月明”。毫無疑問,中國共產黨從成立至今,取得的成就是主流。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完成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兩大歷史任務,使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這種豐功偉績是歷史主流。不可否認,歷史上我們也曾走過彎路。但客觀地看,這種彎路畢竟是支流。所以,我們要以整體、辯證的眼光看待歷史,防止一葉障目,不見泰山。習近平在“七一”講話中將百年黨史的主題歸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曾涌現出了一批批優(yōu)秀的歷史人物,推動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偉大歷史飛躍,如今的中國國家實力位居世界前列,人民的生活水平處于歷史最高位,中華民族比歷史上任何時刻都更加接近實現偉大復興,這是百年以來的歷史主題。另外,需要認識到,中國歷史上的一切成就本質上都是由人民群眾所創(chuàng)造的。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過程中,始終做到為了人民群眾、依靠人民群眾,廣泛動員人民群眾參與建設歷史偉業(yè),共同推進中國歷史的發(fā)展進步。當然,準確認識歷史的主流、主題、本質的根本目的是為了認識中國共產黨領導地位和核心作用形成的歷史必然性、中華民族必定能夠實現偉大復興的歷史必然性、中國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必然性。總而言之,沒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沒有人民群眾的支持和參與,就不可能完成民族復興的歷史偉業(yè),這就是認識歷史的要義所在。
歷史憂患意識是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歷史憂患意識指的是一個人的內心關注超越了自身的利害、榮辱與成敗,將世界、社會、國家、人民的前途命運縈系于心,對國家、社會、人民可能遭遇的困境和危難抱有警惕并由此激發(fā)奮斗圖強、戰(zhàn)勝困難的決心和勇氣。一言以蔽之,歷史憂患意識就是立足于當下,全面總結歷史的經驗和教訓,預判可能發(fā)生的問題,并依據歷史經驗和教訓做出相應的預案。中國共產黨人的憂患意識,就是憂黨、憂國、憂民意識,這是一種責任,更是一種擔當。進入新時代以來,黨和國家事業(yè)獲得快速發(fā)展的同時也面臨著國內外復雜的風險與挑戰(zhàn)。這是因為,當今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雖然和平與發(fā)展依然是時代主題,但地區(qū)之間的沖突摩擦呈明顯上升之勢,為世界增添了許多不確定因素。從國內而言,中國在經歷四十余年的改革開放后,好改的、皆大歡喜的改革大部分已經完成,剩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需要以更大的勇氣和智慧全面深化改革。而且,中國不平衡、不充分發(fā)展的問題依然突出,亟需協調解決。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如今中國共產黨管黨治黨也存在著風險挑戰(zhàn),如“四大危險”“四大考驗”依然存在,部分弱化黨的先進性、純潔性的問題還沒有得到徹底解決,反腐敗斗爭雖然取得了壓倒性勝利但絕不可掉以輕心,等等。正是基于對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考慮,習近平才多次提及走好新的趕考之路的問題,這是具有強烈歷史憂患意識的生動詮釋。因此,新時代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應當不斷強化歷史憂患意識,做好黨和國家各個方面的風險預判,及時準備好應對之策,確保黨和國家事業(yè)的平穩(wěn)前行。
歷史觀作為一種思想觀念而存在,需要以一定的歷史實踐加以體現。換言之,是否履行歷史使命、如何履行歷史使命集中彰顯了歷史觀。現如今,中國共產黨已經團結帶領各族人民完成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顯著增強了中國的綜合國力。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9](21)所以,新時代樹立正確的歷史觀的關鍵就是要將思想觀念轉化為實踐力量,切實擔負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使命。為此,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需要毫不動搖地堅持黨中央的集中統一領導。既往的社會主義建設史表明,什么時候堅持黨中央的集中統一領導,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就有了主心骨,就能夠迎難而上。反之,什么時候弱化了黨中央的集中統一領導,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便會遭遇挫折。當前,較之于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要求有所提高,過程把控和實現的難度都明顯加大,這就勢必要毫不動搖地堅持黨中央的集中統一領導,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做好頂層設計、組織保障,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參與到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實踐中來。前文述及,唯物史觀認為歷史的主體是人民群眾,人民群眾是推動歷史向前發(fā)展的根本力量,中國共產黨以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所以,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必然要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這是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本”。為此,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要求將黨的群眾路線貫穿始終,做到問需于民、問計于民,了解人民群眾的所思所需,也就是將“美好生活”的概念時代化,再據此制定具體的奮斗目標。
習近平歷史觀全面生動地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的歷史觀,是指導全黨全國人民正確認識歷史的科學理論體系,其形成于中國共產黨重視歷史的優(yōu)良傳統、延綿以史為鑒的文化基因、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實踐訴求以及對社會主義前途命運的思索。并且,習近平歷史觀具有鮮明的結構思維特質,我們既應當從總體上領悟習近平歷史觀的精髓要義,又要明晰習近平歷史觀的組成要素,掌握習近平歷史觀的基礎、關鍵和目標,從而完整認識習近平歷史觀的理論體系。誠然,認識的目的在于更好地指導當下的實踐。所以,新時代要自覺堅持以習近平歷史觀為指導,使全黨認真學習歷史事實、明辨歷史是非,深刻地認識人民群眾是創(chuàng)造歷史的主體,是推動歷史發(fā)展的根本力量,不斷從歷史實踐中汲取啟示當下的歷史智慧,旨在更好地鞏固黨和國家意識形態(tài)安全,更好地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1] 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 上[M]. 北京: 中央文獻出版社, 2014.
[2] 習近平. 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的講話[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6: 9.
[3] 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在對歷史的深入思考中更好走向未來交出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答卷[N]. 人民日報, 2013?06?27(01).
[4] 習近平關于全面依法治國論述摘編[M]. 北京: 中央文獻出版社, 2015: 8.
[5] 習近平. 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的講話[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21: 3.
[6] 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嚴把標準公正用人拓寬視野激勵干部造就忠誠干凈擔當的高素質干部隊伍[N]. 人民日報, 2018?11?27(01).
[7] 延安時期黨的重要領導人著作選編: 上[M]. 北京: 中央文獻出版社, 2014: 195.
[8] 鄧小平年譜(1975—1997): 上卷[M]. 北京: 中央文獻出版社, 2004: 695.
[9] 習近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 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2.
[10] 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 中[M]. 北京: 中央文獻出版社, 2016.
[11]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學習習近平同志關于黨的歷史的重要論述[M]. 北京: 中共黨史出版社, 2014: 6.
[12] 習近平. 關于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幾個問題[J]. 求是, 2019(7): 4?12.
[13] 習近平. 在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上的講話[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4: 3.
[14] 習近平. 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69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4: 14.
[15] 習近平. 擺脫貧困[M]. 福州: 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2: 154.
[16]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分析研究2017年經濟工作審議《關于加強國家安全工作的意見》[N]. 人民日報, 2016?12?10(01).
[17] 習近平. 在二十屆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見面時的講話[J]. 求是, 2022(22): 4?7.
[18] 習近平. 在中央黨校建校80周年慶祝大會暨2013年春季學期開學典禮上的講話[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3: 8.
[19] 習近平致第二十二屆國際歷史科學大會的賀信[N]. 人民日報, 2015?08?24(01).
[20] 習近平. 學習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是共產黨人的必修課[J]. 求是, 2019(22): 4?11.
[21] 習近平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70周年系列活動上的講話[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5: 6.
The cognitive logic of Xi Jinping's view of history
HE Xihui
(School of Marxism,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83, China)
Historical thinking is an ideological tool for the Party Central Committee with Comrade Xi Jinping as its core to correctly understand and transform the objective world. Since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Xi Jinping has delivered a series of important expositions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a correct view of history, forming a complete view of history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s in the new era, through which runs a profound cognitive logic, which is fully and vividly reflected in such three aspects as cognitive context, cognitive structure and cognitive orientation. As far as the cognitive context is concerned, Xi Jinping's historical view is formed by deep thinking in the cognitive context composed of historical context, cultural context, realistic context and future context. As far as the cognitive structure is concerned, Xi Jinping's view of history is composed of three levels, including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historical noumenon,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the historical subject and deepening the historical cognition, forming a progressive cognitive main line of building up historical memory, and clarifying historical motive force and creating historical wisdom. As far as the direction of understanding is concerned, Xi Jinping's view of history runs through the past, the present and the future, requiring the Communists of China in the new era to accurately understand the mainstream, theme and essence of history, constantly strengthen the sense of historical distress, and earnestly undertake the historical mission of the second century's goal.
Xi Jinping; the new era;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historical view; cognitive context; cognitive structure; cognitive orientation
2022?10?30;
2023?02?28
2022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政課研究專項“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實踐研究”(22VSZ030);2018年度教育部高校示范馬克思主義學院和優(yōu)秀教學科研團隊建設項目“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安全視域下網絡群體性事件的應急處理機制研究”(18JDSZK146)
何錫輝,男,安徽蕪湖人,博士,中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中國共產黨思想史研究,聯系郵箱:ydxw@csu.edu.cn
10.11817/j.issn. 1672-3104. 2023.03.014
D61
A
1672-3104(2023)03?0157?08
[編輯: 游玉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