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論唐人元日早朝詩中的多重角色及情感抒寫

2023-08-08 05:39:17傅紹良
關(guān)鍵詞:禮儀

傅紹良

(陜西師范大學(xué) 文學(xué)院,陜西 西安 710062)

元日早朝是一項在中國古代社會延續(xù)了數(shù)千年的朝政活動,尤其是唐朝,元日早朝作為一項重大的國事活動,不僅有著嚴格的禮制規(guī)范,而且在有唐幾百年間,基本沒有中斷過。元日早朝又是一項文人朝官參與度極高的朝事,對唐人的政治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唐代詩歌中涉及元日早朝的有三十余首,作者包括皇帝、朝臣和僧人。唐人元日早朝詩雖然有不少是基于早朝禮儀特征的宏大書寫,但由于詩人的政治角色不同,他們在體會和表現(xiàn)這種宏大禮儀場面時,又寄托了不同的政治情懷,具有鮮明的角色特征。透過角色解讀作品,能避免審視角度的單一化,突出唐人在早朝詩中情感的多樣性,還可以從觀念上糾正當今對古代早朝禮制的某些錯誤理解。

什么是早朝?為什么要早朝?早朝朝誰?這些問題看似簡單,但現(xiàn)代人似乎很難簡明地回答出來。在當今學(xué)術(shù)界比較有影響力的《辭源》《辭?!分?沒有“早朝”的詞條。另一部工具書《中文大辭典》有“早朝”條,其解釋如下:

古代皇帝早朝之時,召見群臣,處理政務(wù)也?!稘h宮秋·四折》:“今日早朝散后,有番國差使,綁送毛延壽,來說?!卑拙右?“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1]6387-6388。

這段解釋詞對我們理解“早朝”似乎沒有什么幫助。首先,以“早朝”解釋“早朝”,簡單重復(fù),沒有釋詞。其次,引《漢宮秋》為例,且放在白居易詩前,不明其意,是以《漢宮秋》的例句說明漢代的事嗎?以白居易的例句說明唐代的事嗎?再次,以戲曲和詩歌中的例句釋重大朝事,不用政書或史書,有失典重??梢?用簡單的語句來概括古代的“早朝”,的確是一件困難的事,所以《辭源》《辭海》避而不談,而《中文大辭典》則釋而未釋,不得其詳。而且即使是《中文大辭典》中的“古代皇帝早朝時,召見群臣,處理政務(wù)”的解釋,也過于籠統(tǒng),未區(qū)別元日早朝和常朝早朝,更不得古代早朝之要點。

早朝起源很早,據(jù)現(xiàn)有文字記載,周朝時的早朝有三類?!锻ǖ洹肪?5“天子朝位”載:“周制,天子有外朝、中朝、內(nèi)朝、詢事之朝四朝。但恒言三朝者,以詢事之非常朝,故不言之。一曰外朝,在皋門內(nèi),決罪聽訟之朝也。秋官朝士掌之?!恢谐?夏官司士正其位,辨其貴賤之等?!粌?nèi)朝,亦謂路寢之朝。人君既從正朝視事畢,退適路寢聽政?!盵2]卷75:2039“樂分貴賤,禮別尊卑”,這是周朝禮樂制度的核心所在。所以,外朝、中朝、內(nèi)朝有嚴格的尊卑次序和禮儀,這也是古代君臣關(guān)系的基本表現(xiàn)。

春秋戰(zhàn)國時期,周禮漸衰,關(guān)于外、中、內(nèi)三朝的記載也較少?!妒酚洝ざY書》:“周衰,禮廢樂壞?!燎赜刑煜?悉內(nèi)六國禮儀,采擇其善,雖不合圣制,其尊君抑臣,朝廷濟濟,依古以來。至于高祖,光有四海。叔孫通頗有增益減損,大抵皆襲秦故?!盵3]1159叔孫通制定了一套怎樣的朝儀呢?《史記》卷99《劉敬叔孫通列傳》載:

漢七年,長樂宮成,諸侯群臣皆朝十月。儀:先平明,謁者治禮,引以次入殿門,延中陳車騎步卒衛(wèi)宮,設(shè)兵張旗志。傳言:“趨”。殿下郎中俠陛,陛數(shù)百人。功臣列侯諸將軍軍吏以次陳西方,東鄉(xiāng);文官丞相以下陳東方,西鄉(xiāng)。大行設(shè)九賓,臚傳。于是皇帝輦出房,百官執(zhí)職,傳警,引諸侯王以下至吏六百石以次奉賀。自諸侯王以下莫不振恐肅敬。至禮畢,復(fù)置法酒。諸侍坐殿上皆伏抑首,以尊卑次起上壽。觴九行,謁者言“罷酒”。御史執(zhí)法舉不如儀者輒引去。竟朝置酒,無敢讙譁失禮者。于是高帝曰:“吾迺今日知為皇帝之貴也。”迺拜叔孫通為太常,賜金五百斤。[3]2723

據(jù)《索引》:“小顏云:‘漢以十月為正,故行朝歲之禮,史家追書十月也’?!盵3]2723所以這套朝儀可視為歲首即元日的朝賀之儀,它完整地演繹了“尊君抑臣”的政治理念,雖然叔孫通稱這是“采古禮與秦儀雜就”而成的禮儀,但司馬遷不認可,以為是“皆襲秦故”,從這個角度來說,這又是秦朝所奠定的君王專制政體下君臣關(guān)系的延續(xù)。

叔孫通的這一套禮儀,雖然初用于“朝十月”即元旦時,后來則成為君臣朝會的固定儀式。據(jù)《通典》所記“外朝”之禮:“左九棘,孤卿大夫位焉,群士在其后。右九棘,公侯伯子男位焉,群臣在其后。面三槐,三公位焉,州長眾庶在其后。左嘉石,平罷人焉。右肺石,達窮人焉?!盵2]卷75:2039外朝禮重位次,但未有拜賀之儀,重尊君,但未抑臣。與《周禮》相比,叔孫通的禮儀更重視對君王的朝拜,明了可視,可操作性強。特別是“御史執(zhí)法”的監(jiān)督,更增加了規(guī)范感和威嚴感。可以說,叔孫通的這套朝儀,是將敬天與敬君王合一,用虔誠和敬畏表達對人間帝王的恭敬和膜拜,從朝儀上強化了君尊臣卑的政治倫理[4]。

雖然漢朝初年即制定了嚴格的元日早朝禮儀,并深深地影響了朝臣的政治生活,但在現(xiàn)存漢詩中,沒有見到關(guān)于早朝的描寫,漢賦中的直接描述也不多。通檢唐前諸朝詩歌,寫元日早朝的詩較多,《古今圖書集成》卷23《歷象匯編歲功典》“元旦部”和卷274《經(jīng)濟編禮儀典》“朝賀部”收入了這兩類詩,但分類不夠嚴格,有重收現(xiàn)象。參考兩部所收的詩歌,元日早朝的詩有魏曹植《元會》、晉程曉《贈傅休奕》、晉傅元《答程曉二首》《失題》《正旦大會行禮歌四首》《上壽酒歌》、晉荀勖《正旦大會行禮歌》《王公上壽酒歌》、晉張華《王公上壽酒》《食舉東西廂樂詩六首》、晉成公綏《正旦大會行禮歌》、晉曹毗《正朝》、晉劉和妻王氏《正朝》、晉傅充妻辛氏《元正》、齊謝朓《元會曲》、北齊蕭愨《奉和元日》。另有陳后主《同平南弟元日思歸》、北周庾信《正旦蒙趙王赍酒》似乎不符合朝會的規(guī)制,隋李孝貞《奉和從叔光祿愔元日早朝》,又收入唐詩中。

上引所錄詩歌創(chuàng)作年代大致集中在魏晉時期,南北朝偏少?!稌x書》卷21《志》“禮下”載:“漢興,始用叔孫通制禮,參用先代之儀,然亦往往改異焉。漢儀有正會禮,正旦,夜漏未盡七刻,鐘鳴受賀,公侯以下執(zhí)贄夾庭,二千石以上升殿稱萬歲,然后作樂宴饗。魏武帝都鄴,正會文昌以殿,用漢儀。”[5]649這一時期基本延續(xù)了漢代元日朝會的傳統(tǒng),并把尊君氣氛烘染得更加強烈。這種烘染也體現(xiàn)在詩和曲兩種藝術(shù)中。如曹植的《元會》:

初歲元祚,吉日惟良。乃為嘉會,宴此高堂。尊卑列敘,典而有章。 衣裳鮮潔,黼黻玄黃。清酤盈爵,中坐騰光。珍膳雜遝,充溢圓方。笙磐既設(shè),箏瑟俱張。悲歌厲響,咀嚼清商。俯視文軒,仰瞻華梁。愿保茲善,千載為常。歡笑盡娛,樂哉未央?;始覙s貴,壽考無疆。[6]14

在這首詩中,曹植著力鋪敘朝會中“作樂宴饗”場面,在這個場面中,先秦朝會中君臣所共同敬畏和祭祀的“上天”退場了,主角是“皇家”,元日嘉會在“典而有章”的次序下,看似熱鬧,實則單調(diào),因為朝會的主旨是愿皇祚千載,皇壽無疆。概而言之,“用漢儀”的元日大朝會主要特征是拜賀皇帝,祈愿時泰。曹植的《元會》詩雖然沒有用“曲”或“歌”標題,但依照元日朝會的慣例,應(yīng)該是可以配曲演唱的。所以謝朓《元會曲》就直接收入《鼓吹曲》中:

二儀啟昌歷,三陽應(yīng)慶期。圭贄紛成序,鞮譯憬來思。分階赩組練,充庭羅翠旗。觴流白日下,吹溢景云滋。天儀穆藻殿,萬宇壽皇基。[7]143

無論是詩還是曲,其心態(tài)是相同的,都是在元旦這一特殊時刻,以朝賀的形式,表達對君王的敬仰,祈求國運安泰,皇祚長久。在這類詩作中,君王處于至尊的地位,大臣們把祝福虔誠地獻給了君王,就像先秦原始祭祀禮儀中對天神的虔誠一樣,只不過人間的君王代替了神秘的上天,繁瑣的禮儀變成了舞曲和美酒,君臣同畏變成了臣畏君王。這種朝會的結(jié)果,是皇帝像劉邦那樣得到“知為皇帝之貴”的尊崇感。

隋朝“易周氏官儀,依漢、魏之舊。”[8]卷1:13唐高祖立國之初,多因隋制,唐太宗即位后即著手修改并制定新的禮制。據(jù)《舊唐書》卷21:“神堯受禪,未遑制作,效廟宴享,悉用隋代舊儀。太宗皇帝踐祚之初,悉興文教,乃詔中書令房玄齡、秘書監(jiān)魏征等禮官學(xué)士,修改舊禮。定著《吉禮》六十一篇,《賓禮》四篇,《軍禮》二十篇,《嘉禮》四十二篇,《兇禮》六篇,《國恤》五篇,總一百三十八篇,分為一百卷?!盵9]卷21:816此即《貞觀禮》。玄宗開元時期,增修為一百五十卷,名曰《大唐開元禮》?!短茣肪?6載:“德宗貞元二年六月十一日敕,開元禮,國家盛典,列圣增修,今則不列舉科,藏在書府,使效官者昧于效廟之儀,治家者不達冠婚之義,移風(fēng)固本,合正其源。自今已(以)后,其諸色舉人中,有能習(xí)《開元禮》者,舉人同一經(jīng)例?!盵10]卷76:1396所以,有唐一代禮制十分健全,諸種朝賀、祭祀之禮周密而詳備。

唐貞觀時期元日早朝在太極宮太極殿舉行,高宗以后移至大明宮含元殿,武后居洛陽期間,又在洛陽含元殿舉行?!锻ǖ洹肪?23錄《大唐開元禮》“皇帝正至受群臣朝賀并會”,首句即云:“前一日,尚舍奉御設(shè)御幄于太極殿北壁下?!盵2]卷123:3150說明開元禮基本保留了《貞觀禮》的禮儀。“受群臣朝賀”的禮名就決定了這套禮儀的主題:“尊君”。宏大的朝班、肅穆的儀仗,典雅的音樂,營造了一種熱鬧而莊重的氣氛。在這種氣氛中,君臣在朝賀與受朝賀的儀式中完成一年之始的朝廷盛典。在這個盛典中,出現(xiàn)最多的動作是“拜”“再拜”“跪”“俯伏”,高潮部分是這樣的:

群官、客使等俱再拜。侍中前承詔,降詣群官東北,西面稱:“有制”。群官、客使等皆再拜。宣制曰:“履新之慶,與分等同之。”宣訖,群官、客使等皆再拜,訖,舞蹈三稱萬歲,訖,又再拜。侍中還侍位。[2]卷123:3153

在這套禮儀中,無論王公大臣還是客使,都只有一個身份——一個個虔誠向君主朝賀的獻禮者。自漢代確定的盡顯帝王尊貴的朝賀禮,在唐初的貞觀禮中又升級了,“尊君抑臣”的禮儀表演中,君臣各自以公式化的禮節(jié)明確了自己的角色,表達了各自的政治訴求。

但唐代詩歌中的元日早朝并非全是這種現(xiàn)象。唐代現(xiàn)存的元日早朝詩歌有三十余首,這些詩歌有的是從儀式上重現(xiàn)早朝的規(guī)制和氣象,但多數(shù)作品并不是簡單地復(fù)述禮儀,更沒有將禮儀中的那種“尊君抑臣”的理念發(fā)揮出來。這在唐太宗君臣唱和詩中表現(xiàn)得很明顯。

貞觀年間,唐太宗、魏征等人有一次元日朝賀的詩歌唱和,這也是中國古代詩歌史上第一次以元日早朝為題的詩會。由于寫作時間難以確定,所以這組詩是否作于貞觀十一年《貞觀禮》修定之后也難以確定。不過,無論是新禮還是舊儀,都大致不離漢、魏之旨。然而,貞觀時期的元日早朝詩,卻并沒有沿著禮儀上的“尊君抑臣”的禮制思維去書寫,而是用詩性思維,進行了另一種非祭非拜的文學(xué)敘事。

這次唱和的規(guī)模較大。唐太宗作《正日臨朝》,魏征、楊師道有同題《奉和正日臨朝應(yīng)詔》,岑文本、顏師古有同題《奉和正日臨朝》,李百藥有《奉和正日臨朝應(yīng)制》,許敬宗有《奉和元日應(yīng)制》。另有虞世南的《凌晨早朝》因標題上不見“奉和”“應(yīng)制”“應(yīng)詔”,不確定是否作于同時。足見當時的朝廷名臣幾乎都參與了唱和活動。

唐太宗的《正日臨朝》第一次以詩的語言表達了君王受群臣朝賀時的心態(tài),與漢高祖的“知為皇帝之貴也”直白感慨不同,唐太宗在詩中則以宏觀視野概寫天下,表現(xiàn)了一種繁榮昌平的盛世氣象,以謙遜的心態(tài)表達自己的治國體驗。茲錄于下:

條風(fēng)開獻節(jié),灰律動初陽。百蠻奉遐贐,萬國朝未央。雖無舜禹跡,幸欣天地康。車軌同八表,書文混四方。赫奕儼冠蓋,紛綸盛服章。羽旄飛馳道,鐘鼓震巖廊。組練輝霞色,霜戟耀朝光。晨宵懷至理,終愧撫遐荒。[11]19

唐太宗用俯視天下的氣魄,鋪陳了一幅百蠻順服、萬國來朝、人文一統(tǒng)、禮樂祥和的壯美景象,把先秦時期元日祭祀天神所祈求的愿望變成了現(xiàn)實的圖景,這是唐太宗帝王思維的一種表現(xiàn)。他詩歌中還有另一種帝王思維,即德行不配的自省:“晨宵懷至理,終愧撫遐荒?!边@種自謙,源自唐太宗“民可畏”的治國理念。他曾說:“天子者,有道則人推而為主,無道則人棄而不用,誠可畏也?!盵12]34所以,唐太宗的元日受賀詩中,并沒有突出儀禮中所強化的至尊感,而是著意塑造一個雄心勃發(fā)而又謙遜自戒的君王形象??梢?《正日臨朝》中的君王與漢、魏元日早朝禮儀中的君王是有所區(qū)別的,最明顯的就是唐太宗那種至尊不是獨尊、畏民與至尊并存的君王意識。

魏征、岑文本等人的應(yīng)制唱和詩,以同題同景的詩歌創(chuàng)作,第一次深刻而全面地展示大臣們元日早朝心態(tài)。茲錄諸詩于下:

《奉和正日臨朝應(yīng)詔》

魏征

百靈侍軒后,萬國會涂山。豈如今睿哲,邁古獨光前。聲教溢四海,朝宗引百川。鏘洋鳴玉珮,灼爍耀金蟬。淑景輝雕輦,高旌揚翠煙。庭實超王會,廣樂盛鈞天。既欣東日戶,復(fù)詠南風(fēng)篇。愿奉光華慶,從斯億萬年。[13]卷31:441

《奉和正日臨朝》

岑文本

時雍表昌運,日正葉靈符。德兼三代禮,功包四海圖。逾沙紛在列,執(zhí)玉儼相趨。清蹕喧輦道,張樂駭天衢。拂蜺九旗映,儀鳳八音殊。佳氣浮仙掌,熏風(fēng)繞帝梧。天文光七政,皇恩被九區(qū)。方陪瘞玉禮,珥筆岱山隅。[13]卷33:451

《奉和正日臨朝應(yīng)詔》

楊師道

皇猷被寰宇,端扆屬元辰。九重麗天邑,千門臨上春。[13]卷34:461

《奉和正日臨朝應(yīng)制》

李百藥

化歷昭唐典,承天順夏正。百靈警朝禁,三辰揚旆旌。充庭富禮樂,高宴齒簪纓。獻壽符萬歲,移風(fēng)韻九成。[13]卷43:536

《奉和正日臨朝》

顏師古

七府璿衡始,三元寶歷新。負扆延百辟,垂旒御九賓。肅肅皆鹓鷺,濟濟盛簪紳。天涯致重譯,日域獻奇珍。[13]卷30:434

《奉和元日應(yīng)制》

許敬宗

天正開初節(jié),日觀上重輪。百靈滋景祚,萬玉慶惟新。待旦敷玄造,韜旒御紫宸。武帳臨光宅,文衛(wèi)象鉤陳。廣庭揚九奏,大帛麗三辰。發(fā)生同化育,播物體陶鈞。霜空澄曉氣,霞景瑩芳春。德輝覃率土,相賀奉還淳。[13]卷35:463

相較于曹植的《元會》和謝朓的《元會曲》,可以明顯地看到,魏征等人的早朝應(yīng)制詩已基本脫離了樂曲的形制,不是歌詩,而是詩歌,所以他們并未從禮制的需要上去構(gòu)思和組織詞匯,而是著意抒寫自己在元日朝會上的所見、所感、所思。由于從思維模式上脫離了禮制所規(guī)定的動作,所以他們在詩歌中也沒有再現(xiàn)禮儀中所要求的跪、拜、伏等儀式,除了李百藥的詩中有“獻壽符萬歲,移風(fēng)韻九成”的詩句外,其他詩連“獻壽”這樣的詞也沒有出現(xiàn)??梢哉f,他們的唱和詩沒有鋪陳早朝的禮儀,或用詩化的語言敘述早朝中君臣尊卑表演,而是淡化甚至去掉了早朝禮制中的“抑臣”要素。

更重要的是,這組詩歌雖然因為應(yīng)制的創(chuàng)作要求而不可避免頌揚君王,但他們在詩中通過虛實結(jié)合的手法,展現(xiàn)了唐朝開國之初蓬勃向上的時代氣象。對君王的頌揚和對時代的贊美疊加,成功塑造了一種昌盛祥和的國家形象,構(gòu)成了十分珍貴的時代記憶。在他們的詩歌中,宏大、瑞祥、壯麗的語匯極多,幾乎囊括了古人描繪理想社會的詞語:“聲教溢四海,朝宗引百川”“德兼三代禮,功包四海圖”“九重麗天邑,千門臨上春”“百靈警朝禁,三辰揚旆旌”“廣庭揚九奏,大帛麗三辰”,這些應(yīng)景式的描寫中,融入了節(jié)候、君王、時運諸方面的因素,既是早朝場景的真實展現(xiàn),又寄托了大臣心中對國家未來的美好愿景。與《元會》和《元會曲》相比,初唐大臣筆下的元日早朝,更有一種先秦時代元日祈福的特征。他們的目光沒有停留在早朝的儀式上,而是超越固定的儀式,描繪更宏遠的圖景。所以,他們的早朝詩中雖然沒有自我,但宏大的氣象卻表現(xiàn)出他們強烈的濟世情懷。從這個角度來說,他們對君王的頌揚中又隱含著自我個性的張揚。

可見,雖然早朝禮儀所強調(diào)的是以君王為主角的“尊君抑臣”的朝事表演,但唐太宗君臣在早朝唱和詩中的情感抒寫卻向著祭神方面偏移,這更符合孔孟的君臣觀。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對叔孫通的那套禮儀很不滿,他評議說:

惜夫,叔孫生之器小也。徒竊禮之糠粃,以依世、諧俗、取寵哉!遂使先王之禮淪沒而不振,以迄于今,豈不痛甚矣哉!是以揚子譏之曰:“昔者魯有大臣,史失其名。曰:‘何如其大也!’曰:‘叔孫通欲制君臣之儀,召先生于魯,所不能致者二人?!?‘若是,則仲尼之開跡諸侯也非耶?’曰:‘仲尼開跡,將以自用也。如委己而從人,雖有規(guī)矩、準繩,焉得而用之。’”善乎揚子之言也。夫大儒者,惡肯毀其規(guī)矩、準繩以趨一時之功哉。(《資治通鑒》卷十一《漢紀》三)[14]卷11:376

司馬光對叔孫通的反感,是因為他所制定的那套朝禮削弱了孔孟在君臣關(guān)系描述中所推重的“臣”的自尊感,而用“依世、諧俗”方式求“取寵”之效果,以“知為皇帝之貴”而扭曲朝臣的人格。不可否認,應(yīng)制唱和詩本身就是一種以皇帝為主角的詩歌創(chuàng)作,魏征等大臣的元日早朝詩沒有也不可能以自己為主角來進行書寫。貞觀時期的這一次元日早朝唱和,是一次帝王為主角的詩會,但正如唐太宗在詩中沒有“獨尊”意識一樣,魏征等人詩中也沒有喪失尊嚴地逢迎取寵,頌美之中又透露出一種大氣和正氣。這也是貞觀詩壇的可貴之處。

如果貞觀時期的君臣唱和,是一次以皇帝為主角的元日早朝詩會,那么在唐王朝經(jīng)歷盛衰之變的肅宗乾元元年(758)賈至和杜甫、王維、岑參等人的元日唱和,則是一次以中層官級文人為主要角色的宮廷詩會。作為中書舍人的賈至作有《早朝大明宮呈兩省僚友》,杜甫、岑參作同題《奉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王維作《和賈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這是一個特殊時刻,是安史之亂之后唐朝皇帝再次回到長安,是戰(zhàn)亂中的第一次大明宮元日大朝會。對這組詩的理解,就是應(yīng)該以這一特殊的背景為前提,考慮詩人們的唱和心態(tài)以及在詩中的政治寄托。

這組唱和詩由于四位詩人中的杜甫、王維、岑參詩名甚高,所以歷來論詩家評述甚多,但評價多在四首詩藝術(shù)成就的優(yōu)劣之比較方面,忽略了這組詩的創(chuàng)作背景。如前所述,這組詩的寫作背景十分特殊。首先,前一年(757)的元日,唐肅宗即位稱帝,但不在長安,“上在彭原受朝賀,是日通表入蜀賀上皇?!盵12]卷10:245所以,今年在長安大明宮的元日朝賀,意義非同一般。其次,此日的大明宮非往日的大明宮。長安陷賊,宮殿易主,“九廟為賊所焚,上素服哭于廟三日,入居大明宮。”[12]卷10:248為消除叛賊占領(lǐng)后留下的恥辱的痕跡,有些“宮省門帶‘安’字者改之”[12]卷10:248,最神圣的大明宮即使用隆重的慶典也未能沖洗掉往日的痛苦記憶,元日朝賀的赦令中說:“因亂所失庫物,先差使搜檢。”[12]卷10:51大明宮中的庫物能保全嗎?所以,賈至等人的唱和心態(tài),應(yīng)該像其他大臣“不圖今日再見二圣”[12]卷10:249一樣,以欣喜的心情參與來之不易的大朝會,詩較高下則不是主要動機。這組詩歌抒發(fā)了經(jīng)歷顛沛、回歸長安后的朝臣自撫傷痕和期待盛世的政治理想。茲列詩如下:

《早朝大明宮呈兩省僚友》

賈至

銀燭朝天紫陌長,禁城春色曉蒼蒼。千條弱柳垂青瑣,百囀流鶯滿建章。劍佩聲隨玉墀步,衣冠身惹御爐香。共沐恩波鳳池上,朝朝染翰侍君王。[13]卷235:2596

《奉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

杜甫

五夜漏聲催曉箭,九重春色醉仙桃。旌旗日暖龍蛇動,宮殿風(fēng)微燕雀高。朝罷香煙攜滿袖,詩成珠玉在揮毫。欲知世掌絲綸美,池上于今有鳳毛。[15]卷5:427

《奉和中書舍人賈至早朝大明宮》

岑參

雞鳴紫陌曙光寒,鶯囀皇州春色闌。金闕曉鐘開萬戶,玉階仙仗擁千官?;ㄓ瓌ε逍浅趼?柳拂旌旗露未干。獨有鳳凰池上客,陽春一曲和皆難。[16]卷5:711

《和賈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

王維

絳幘雞人送曉籌,尚衣方進翠云裘。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日色才臨仙掌動,香煙欲傍袞龍浮。朝罷須裁五色詔,佩聲歸向鳳池頭。[17]卷6:488

岑參“鶯囀皇州春色闌”,據(jù)王雙懷等《二十五史干支通檢》,乾元元年(758)元日為公歷的2月17日[18]556,知是年元日為春季。所以,詩歌中的“禁城春色”“九重春色”“皇州春色”,既是實寫,更表達了詩人們重入長安后的喜悅。宋楊萬里曰:“七言褒頌功德,如少陵、賈至諸人倡和《早朝大明宮》,乃為典雅重大?!盵19]138但比較賈至諸人與唐太宗諸人的詩歌,我們看到,同為“褒頌功德”,卻因虛實之區(qū)別而氣象不一。貞觀時期君臣的元日唱和是實寫,鋪陳了一幅欣欣向榮的盛世景象。而賈至等朝臣的唱和是虛寫,寄托了重入長安的朝臣對往日的追憶和對未來的期待?!短茣肪?4載:“建中元年(780)十一月朔,御宣政殿,朝集使及貢士見。自兵興以來,典禮廢墜,州郡不上計,內(nèi)外不會同者,二十五年,至此始復(fù)舊典。二年正月朔,御含元殿,四方貢獻,列為廷實,復(fù)舊例也?!盵10]卷24:457所以,賈至等人所榮與的這次元日大典與貞觀時期的氣象無法相比,至少,州郡集朝使和屬國使臣等未到,王維詩中的所謂“萬國衣冠拜冕旒”,其實是一種記憶;而岑參的“玉階仙仗擁千官”,其實也不真實。安史之亂后,“衣冠陷戎寇,狼狽隨風(fēng)塵?!?賈至《自蜀奉冊命往朔方途中呈韋左相文部房尚書門下崔侍郎》)戰(zhàn)亂未息,多少“衣冠”還在掙扎。戴偉華認為:“四人所寫的京城氣象和現(xiàn)實應(yīng)有相當大的差距,詩中呈現(xiàn)圖景應(yīng)是詩人對盛世的記憶與現(xiàn)世景象的疊合?!盵20]所言極是。但是,在王朝復(fù)興的特殊時期,經(jīng)歷過盛世的詩人們,還是情不自禁地用壯美的詩句表達了他們早朝大明宮時的盛世向往,因而也深得后世的贊美,如宋胡仔即認為“四詩佳絕”[21],這種評價,恐怕不僅僅是藝術(shù)上,更是創(chuàng)作心態(tài)和政治意識上的。

賈至、杜甫等人的唱和之后,中唐時期鮑防、耿湋、盧綸、司空曙、王建、楊巨源等人也創(chuàng)作了元日早朝詩。他們和杜甫等人相比,盛世記憶淡了許多,既無魏征等人的極寵之臣的宏大氣魄,也無賈至、杜甫的由盛轉(zhuǎn)衰的痛苦體驗,詩歌的創(chuàng)作特征因詩人角色的差異和創(chuàng)作動機的不同,呈現(xiàn)出多樣的特色。

首先,在他們的作品中,元日早朝的國事神圣感以一種相對固定的程式表現(xiàn)出來,他們的寫作目的是固化元日早朝的政治象征和儀式表演,使他們筆下的元日早朝具有普適性。如鮑防《元日早朝行》(1)此詩在《全唐詩》中又收入鮑溶詩,且只有前八句。依歌行體體制,鮑防名下的十八句似更接近。和王建的《元日早朝》即如此。這兩首雖然不作于同時,但所采用的都是古體詩,體例上接近曹植的《元會》和謝朓的《元會曲》,利用詩歌的歌樂特征,突出元日朝會的禮樂功能。從這個角度來說,他們的詩歌可以看作元日早朝所獻的歌詩。這可能與他們長于寫樂府詩有關(guān),王建的樂府詩無需贅舉,鮑防還有《憶長安十二詠》《狀江南十二詠》等。

與獻詩動機相對應(yīng)的是,他們在作品中也不注重突出自我,而是進行一種表演式敘述,寫出元日早朝的節(jié)候、地理位置、朝儀順序、音舞氣氛、朝賀祈愿等要素,使元日早朝具有極強的可視性。茲錄二詩于下:

《元日早朝行》

鮑防

乾元發(fā)生春為宗,盛德在木斗建東。東方歲星大明宮,南山喜氣搖晴空。望云五等舞萬玉,獻壽一聲出千峰。文昌隨彩禮樂正,太平下直旌旗紅。師曠應(yīng)律調(diào)黃鐘,王良運策調(diào)時龍。玄冥無事歸朔土,青帝放身入朱宮。九韶九變五聲里,四方四友一身中。天何言哉樂無窮,廣成彭祖為三公。野臣潛隨擊壤老,日下鼓腹歌可封。[13]卷370:3486

《元日早朝》

王建

大國禮樂備,萬邦朝元正。東方色未動,冠劍門已盈。帝居在蓬萊,肅肅鐘漏清。將軍領(lǐng)羽林,持戟巡宮城。翠華皆宿陳,雪仗羅天兵。庭燎遠煌煌,旗上日月明。圣人龍火衣,寢殿開璇扃。龍樓橫紫煙,宮女天中行。六蕃倍位次,衣服各異形。舉頭看玉牌,不識宮殿名。左右雉扇開,蹈舞分滿庭。朝服帶金玉,珊珊相觸聲。泰階備雅樂,九奏鸞鳳鳴。裴回慶云中,竽磬寒錚錚。三公再獻壽,上帝錫永貞。天明告四方,群后保太平。[22]卷3:119

這兩首詩的篇幅都比較長,鋪排色彩很鮮明。他們都以朝賀禮儀的基本順序為線索,展現(xiàn)了特定時空中熱鬧莊重的早朝儀式。鮑防貞元年間為禮部侍郎,深諳禮儀。王建雖未任禮官,但亦深曉宮廷諸事,作《宮詞》百首,“多言唐宮禁中事,皆史傳小說所不載者”[23]268。如《宮詞》其三:“殿前傳點各依班,召對西來八詔蠻。上得青花龍首道,側(cè)身偷覷正南山。”[22]卷10:455不僅寫出早朝的朝班情形,而且還寫大明宮的地勢特征,真實度可與史書相參。如《長安志》載:“初,高宗命司農(nóng)少卿梁孝仁制造此宮,此據(jù)高原,南望爽塏,每天晴日朗,南望終南山如指掌?!盵24]卷6:239他們對宮廷和朝廷禮制很了解,再加上長于樂府的藝術(shù)才能,所以能繪聲繪色地再現(xiàn)整個早朝禮儀的精彩環(huán)節(jié)。

魏征等人的應(yīng)制詩,閱讀對象是皇帝;鮑防和王建的敘禮詩,閱讀對象是大眾。寫作動機和閱讀對象的不同,使得他們的作品在氣象上也呈現(xiàn)出明顯的差異。魏征等人的詩歌寫出了特定時代的君臣與國勢,所塑造的國家形象具有鮮明的盛世特征。而鮑防和王建的作品所表現(xiàn)的是一種程式化的禮儀,是每一個君臣的元日早朝都可能有的表演,雖然精彩,但沒有神采。他們只是將禮制規(guī)定的朝儀和大臣們參與的方式,用詩歌語言再現(xiàn)出來,把早朝中的各類禮儀的象征和寄托更清晰地唱出來。其中有“尊君”的情感,但看不到漢、魏禮儀中的“抑臣”的表現(xiàn)。

與鮑、王相類似的詩歌還有張祜的《元日仗》:“文武千官歲仗兵,萬元同軌奏升平。上皇一御含元殿,丹鳳門開白日明。”[25]卷3:153這是程式化的書寫。而楊巨源有《元日含元殿立杖丹鳳樓門下宣赦相公稱賀二首》:

天垂臺耀掃欃槍,壽獻香山祝圣明。丹鳳樓前歌九奏,金雞竿下鼓千聲。衣冠南面薰風(fēng)動,文字東方喜氣生。從此登封資廟略,兩河連海一時清。

臨軒啟扇似云收,率土朝天劇水流。瑞色含春當正殿,香煙捧日在高樓。三朝氣蚤迎恩澤,萬歲聲長繞冕旒。請問漢家功第一,麒麟閣上識酂侯。[13]卷333:3730

前人稱“巨源善敘事”[26]卷35:1220,在這二首詩里,他不僅敘述了元日早朝之事,而且專寫“相公稱賀”這一禮儀,“酂侯”,即漢相蕭何的封號,這里代指早朝中的宰相。詩歌描寫細致,形態(tài)生動,雖然標題稱為“相公稱賀”而作,其實重點是敘述早朝的禮儀,也有程式化的傾向,與鮑、王詩歌的意義相類。

中唐詩人也有元日早朝唱和的,這種唱和有兩類:一類是比較高品級的官員,如韓愈等;一類如耿湋、司空曙、盧綸等低品級的官員。韓愈于元和十年(815)為考功郎中時,作有《奉和庫部盧四兄曹長元日朝回》,“題是朝回,而詩但言早朝,無回字意?!盵27]卷9:939所以可視為一首寫元日早朝的詩。詩如下:

天仗宵嚴建羽旄,春云送色曉雞號。金爐香動螭頭暗,玉佩聲來雉尾高。戎服上趨承北極,儒冠列侍映東曹。太平時節(jié)難身遇,郎署何須嘆二毛。[30]卷9:937

盧四,即盧汀。庫部郎中和考功郎中一樣,都是五品官。這首詩在結(jié)構(gòu)上分為明顯兩部分,前六句寫早朝的景象,后二句抒早朝后的感受。因為盧氏的原作已不存,韓愈的和作似乎在末尾處翻新意,勸慰盧氏莫要嘆老,因為“太平時節(jié)”難逢難遇。黃叔燦說末兩句“是美之亦羨之也”[27]卷9:939,其實不然,作者是以寬慰他人的方式,感嘆自己“二毛”而為郎署。

耿湋作有《元日早朝》,司空曙有《和耿拾遺元日早朝》(2)《全唐詩》一作《和耿拾遺元日觀早朝》,《唐詩紀事》卷30引此詩,無“觀”字。,盧綸的《元日早朝呈故省諸公》雖不是唱和,但元日與諸官的贈酬,亦有唱和的特征。這三首詩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大部分篇幅敘述早朝程式,以末兩句的“入世”表述盛世感召,抒寫低層級官員在大朝會中的心理感受。如:

盛明多在位,誰得守蓬麻。(耿湋)

自憐揚子賤,歸草太玄經(jīng)。(司空曙)

小臣無事諫,空愧伴鳴環(huán)。(盧綸)

盧綸、耿湋、司空曙同為“大歷十才子”,同為仕途坎坷的低層級官員,耿湋和司空曙均為八品拾遺,盧綸因王縉舉薦,為集賢學(xué)士、監(jiān)察御史。以這種品級上元日早朝,內(nèi)心的欣喜和惶恐可想而知。因為在唐人心中,能入朝為官且能參與元日早朝,是仕途之幸事,如岑參《送裴侍御趁歲入京得陽字》中云:“羨他驄馬郎,元日謁明光。立處聞天語,朝回惹御香?!盵16]卷3:592盧綸等人以低品級與元日早朝,是他們仕途之大幸,所以他們詩的大部分用華美之辭藻,狀寫早朝的盛況,頌美盛世,與鮑、王等人的詩歌一樣,是程式化書寫,語言雖華麗,但無個性色彩,反而是最后兩句,切合自我身份,表達了真實的早朝心態(tài)。雖然是頌恩,但更是勵己,體現(xiàn)“小臣”在大朝會中的存在感。

可見,唐人對元日早朝的感受和表現(xiàn)方式并不是固定的,雖然這是一個寄托著君臣共同理想的朝政盛事,有著嚴格的禮儀規(guī)范和固定的儀式,但在唐人筆下還是抒發(fā)了多樣的感情,從初唐到盛唐再到中唐,這種特征十分明顯。

在唐人的元日早朝詩中,還有另一類“觀早朝”的詩。如包佶《元日觀百僚朝會》、楊巨源《元日觀朝》、靈澈《元日觀郭將軍早朝》、厲玄《元日觀朝》。韋應(yīng)物有《觀早朝》詩,雖不可確定為元日早朝、冬至早朝還是常朝早朝,但可以作為“觀朝”的現(xiàn)象來討論。另外,歐陽詹《元日陪早朝》,也可以并入此類。

“觀早朝”是一個很值得探討的問題。因為依照唐代的禮制,元正朝賀之禮既有身份要求,又有嚴格的宮廷禁衛(wèi),以旁觀者的身份是不可能看到元日早朝的。所以,《韋應(yīng)物詩集》把韋應(yīng)物《觀早朝》歸入“游覽”類,很不恰當:早朝禁衛(wèi)森嚴,絕非游覽之地;上早朝莊重嚴肅,也絕非游覽之事。那么唐詩中為什么會出現(xiàn)“觀早朝”“陪早朝”的描寫呢?“觀”和“陪”的活動中蘊含了怎樣的情感呢?

我們先從韓愈《天星送楊凝郎中賀正》詩說起。韓愈三試吏部不中,只得投奔汴州宣武軍節(jié)度使董晉,在他的幕府任觀察推官。貞元十四年(798)右司郎中、節(jié)度使判官楊凝返京,準備參加來年的元旦朝賀,韓愈在送別詩中寫道:“天星牢落雞喔咿,仆夫起餐車載脂。正當窮冬寒未已,借問君子行安之。會朝元正無不至,受命上宰須及期。侍從近臣有虛位,公今此去歸何時?!盵27]卷1:71“侍從近臣”是韓愈對友人的仕途祝福,雖是應(yīng)酬,但“無膚濫語”[27]卷1:72,意思是說,韓愈知道楊凝以州府判官身份進京參加元日早朝,肯定是大有前途的,所以,他才在結(jié)尾處說“公今此去歸何時”,有不舍,但更是期待。足見元日早朝在唐代士人心中的分量。

那么,韋應(yīng)物的《觀早朝》是什么情形呢?依詩句“寒生千門里,日照雙闕間”,詩應(yīng)寫于較寒冷之時。詩歌詳寫了早朝的程式,茲不錄引,最后四句云:

愧無鴛鷺姿,短翮空飛還。誰當假毛羽,云路相追攀。[28]卷7:435

陶敏、王友勝注云:“當早年未仕或為三衛(wèi)時作。”[28]卷7:435然依禮制,似乎只能作于為三衛(wèi)時。韋應(yīng)物天寶八載十五歲時以門蔭為三衛(wèi),以武士身份近侍唐玄宗。據(jù)《新唐書》卷23《儀衛(wèi)》:“元日、冬至大朝會、宴見蕃國王,則供奉仗、散手仗立于殿上;黃麾仗、樂縣、五路、五副路、屬車、繖二、翰一,陳于庭;扇一百五十六,三衛(wèi)三百人執(zhí)之,陳于兩箱。”[29]卷23:483韋應(yīng)物以武士的身份為早朝儀仗,故得觀早朝。他在《燕李錄事》也有類似書寫:“與君十五侍皇闈,曉拂爐煙上赤墀?;ㄩ_漢苑經(jīng)過處,雪下驪山沐浴時?!盵28]卷1:36但武士并非他的政治理想,他希望早日入仕為官,成為早朝中的一員,而不是執(zhí)旗為仗的看客?!短屏洹ど袝Y部》:“凡京司文武職事九品已上,每朔、望朝參?!盵30]卷4:114只要在京為官,就能參加早朝,這是不少文人的夢想,韋應(yīng)物觀早朝時的遺憾也在此。李嘉祐《元日無衣冠入朝寄皇甫拾遺冉從弟補闕紓》所抒發(fā)也是這種痛苦和無奈:

伏奏隨廉使,周行外冗員。白髭空受歲,丹陛不朝天。秉燭千官去。垂簾一室眠。羨君青瑣里,并冕入爐煙。[13]卷260:2154

楊巨源、厲玄等人的“觀朝”情形與他們不同。楊巨源等是以朝官的身份參與了元日早朝,且十分真切地感受了早朝的氛圍,他們用詩歌虔誠地表達了自己早朝的體驗,標題曰“觀”,是想讓這種體驗的場面感更直觀,參與感更真實。只是楊巨源和厲玄因為當時官職較低,在末兩句強調(diào)了自己的身份:

微臣愿獻堯人祝,壽酒年年太液池。(楊巨源《元日觀朝》)

天顏不敢視,稱慶拜空頻。(厲玄《元日觀朝》)

所以,這種觀朝的體驗,其實是小臣驚寵感,以“觀”來表達“不敢觀”的感受。

包佶的《元日觀百僚朝會》大有深意。詩如下:

萬國賀唐堯,清晨會百僚?;ü谑捪喔?繡服霍嫖姚。壽色凝丹檻,歡聲徹九霄。御爐分獸炭,仙管弄云韶。日照金觴動,風(fēng)吹玉佩搖。都城獻賦者,不得共趨朝。[13]卷250:2143

詩歌的前十句像他人的早朝詩一樣,鋪陳早朝盛況,殊無新意。但末兩句似有所指,耐人回味。作者在觀百僚元日朝會的盛況時,想到了另一個人,以“獻賦”來喻其才華,而“不得共趨朝”,則感嘆他仕途失意。此人是誰呢?錢起《贈闕下裴舍人》似能回答這個問題:

二月黃鶯飛上林,春城紫禁曉陰陰。長樂鐘聲花外盡,龍池柳色雨中深。陽和不散窮途恨,霄漢長懷捧日心。獻賦十年猶未遇,羞將白發(fā)對華簪。[31]卷8:279

錢起感嘆自己“獻賦十年猶未遇”,他莫不就是包佶所懷的那個“都城獻賦者”?雖然在現(xiàn)存史料中沒有錢起與包佶交游的直接材料,但他與盧綸、錢起等“大歷十才子”均有交游是學(xué)術(shù)界共識,據(jù)盧綸《郊居對雨對趙涓給事包佶郎中》、錢起《藍溪休沐寄趙八給事》等詩,可知包佶與錢起應(yīng)該是熟知的。所以,在觀百僚早朝之時,感慨友人的懷才不遇,似也合乎情理。

靈澈的《元日觀郭將軍早朝》可能最讓人疑惑,僧人如何能觀早朝呢?其實也另有所指。據(jù)詩意,郭將軍是“金吾”將軍,依《唐六典》“諸衛(wèi)府”卷載,唐有左右金吾衛(wèi)大將軍各一人,將軍二人。“左、右金吾衛(wèi)大將軍、將軍之職,掌宮中及京城晝夜巡警,以執(zhí)御非違?!盵30]卷25:638那么,元日朝會時,靈澈是在哪里見到郭將軍的呢?請看詩:

欲曙九衢人更多,千條香燭照星河。今朝始見金吾貴,車馬縱橫避玉珂。[13]卷810:9133

原來他是在宮外的大街上。元日大朝會時,郭將軍要率金吾衛(wèi)在“九衢”巡邏,維護秩序,捕捉奸盜。“玉珂”,代指郭將軍的坐騎,他騎馬巡視之時,縱橫的車馬都要回避他,所以“見金吾貴”。據(jù)此可知,靈澈元日觀郭將軍早朝,其實是觀郭將軍在宮外保護早朝安全。

歐陽詹有《元日陪早朝》,也是一個從禮制上說不通的現(xiàn)象,因為有資格者名正言順地上早朝,無資格者根本進不了宮門,哪有可能作陪呢?聯(lián)系歐陽詹的生平可以讀出“陪”字的寓意。據(jù)《新唐書》卷203《文苑傳》,歐陽詹為唐泉州晉江人,“舉進士,與韓愈、李觀、李絳、崔群、王涯、馮宿、庾承宣聯(lián)第,皆天下選,時稱‘龍虎榜’。閩人第進士,自詹始?!钡氖送静⒉粫尺_,“先為國子監(jiān)四門助教,率其徒伏闕下,舉愈博士。卒,年四十余?!盵20]卷230:5787韓愈《歐陽生哀辭》云:“(貞元)十五年冬,余以徐州從事朝正于京師。詹將舉余為博士,不果上?!盵32]卷12:1278可見他與韓愈感情之篤厚。據(jù)《唐六典國子監(jiān)卷》:“助教三人,從八品?!盵30]卷21:560他是有資格參加元日早朝的。但為何云“陪”呢?且看詩歌:

斗柄東回歲又新,邃旒南面挹來賓。和光仿佛樓臺曉,休氣氛氳天地春。儀籥不唯丹穴鳥,稱觴半是越裳人。江皋腐草今何幸,亦與恒星拱北辰。[13]卷349:3908

以龍虎榜之榮,授從八品之微官,誠有不公,所以韓愈作《駑驥贈歐陽詹》,以駑駘和騏驥在俗世的不同境遇而為其鳴不平:“人皆劣騏驥,共以駑駘優(yōu)。喟余獨興嘆,才命不同謀?!盵30]卷1:115而在元日朝會上,歐陽詹的體驗也是十分復(fù)雜的。他以“江皋腐草”自喻,極顯職位之卑微,那些官位顯赫者是“恒星”,“亦與恒星拱北辰”,清楚地表達了自己的身份感。因為他覺得自己只是以陪襯者的角色來參加元旦朝賀,所以標以“陪觀”,既是自謙自嘲,又暗寓郁悶。

可見,唐人元日早朝詩歌中的“觀朝”詩題,并非旁觀或觀光,而是由于作者身份不同而表達的特殊的元日早朝體驗。有未入仕者的焦慮,有為微官的自嘲,有為友人鳴不平。對這些詩歌從禮制和人情諸方面進行考察,更能看到唐人元日早朝詩中的多樣情感。

綜上所述,元日早朝盡管是一項程序和規(guī)范基本不變的大朝會,但唐代詩人作為朝會的參與者卻因為角色的不同而寫出了不同的元日早朝詩。這種不同,突破了漢、魏禮制“尊君抑臣”的禮儀傳統(tǒng),把大臣、微臣的朝會體驗表現(xiàn)得十分真實。這種真實是一種切合詩人角色特點的真實,是一種超越禮儀而回歸人性的真實。除應(yīng)制詩外,其他的元日早朝詩在結(jié)構(gòu)上都是頭重腳輕,即主體鋪排朝會禮儀,末尾兩句述早朝體驗。這種結(jié)構(gòu)既是禮儀的需要,也是符合文學(xué)創(chuàng)作的規(guī)律,十分自然。

再就《中文大辭典》中的釋詞贅言,其稱早朝是“古代皇帝早朝之時,召見群臣,處理政務(wù)也”,十分籠統(tǒng),不符合元日早朝;而其所舉的白居易詩:“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也不是元日早朝,而是常朝早朝。關(guān)于這類早朝,有另文論述。

猜你喜歡
禮儀
最實用的職場禮儀攻略
好日子(2021年8期)2021-11-04 09:02:56
服子講禮儀
快樂語文(2019年12期)2019-06-12 08:41:50
生活小禮儀
金夏交聘禮儀考述
西夏學(xué)(2018年1期)2018-04-29 09:07:14
筷子禮儀
同學(xué)交往禮儀
乘車禮儀
禮儀篇(下)
中國漫畫(2016年3期)2016-06-20 06:32:48
孝——禮儀第一禮
知禮儀,做謙謙君子
嘉义市| 佛坪县| 宜章县| 府谷县| 阆中市| 准格尔旗| 伽师县| 阳新县| 滦平县| 镇坪县| 木兰县| 澄迈县| 台南县| 翁牛特旗| 吉安市| 常熟市| 苏尼特右旗| 普格县| 昭苏县| 怀来县| 左贡县| 清远市| 孙吴县| 丰宁| 桑植县| 潢川县| 忻州市| 平利县| 来宾市| 新巴尔虎左旗| 手游| 永新县| 竹北市| 全椒县| 望谟县| 琼结县| 丰台区| 嘉善县| 海城市| 肃南| 万山特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