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雅玲
【關鍵詞】許守謙;墓志;明代;河北正定
【摘要】許守謙墓志發(fā)現于河北正定蟠桃村。志石保存完整。墓志記述了墓主生平、家族歷史,為研究正定歷史人物、縉紳階層間的聯(lián)姻關系以及完善地方志提供了實物資料。
2019年3月11日,石家莊正定新區(qū)蟠桃村村民于村西南植樹時發(fā)現墓志一合,現存于正定縣文物管理所。志、蓋均為正方形,青石質,保存完整,字跡清晰,無紋飾。志蓋邊長87厘米,厚23.5厘米,兩側有鐵箍捆綁痕跡,正面陰刻篆書3行9字“明大司馬許公墓志銘”(圖一);志石邊長84厘米,厚23.5厘米,正面鐫刻楷書銘文50行,滿行50字,共1907字(圖二)。
大明通議大夫、兵部左侍郎、贈本部尚書益齋許公墓志銘」
賜同進士出身、通議大夫、山西提刑按察司按察使、前后奉」敕整飭宣大左衛(wèi)懷隆道兵備、食從二品俸獲鹿孫化龍頓首拜撰」
賜進士出身、欽差總理河道提督軍務工部右侍郎兼督察院右僉都御史獲鹿曹時聘書」
賜進士出身、文林郎、河南道監(jiān)察御史、門生長垣崔景榮篆」
萬歷三十三年九月癸卯,少司馬益齋許公卒于家。訃聞,大中丞渭南孫公、直指利津李公合疏」請恤典,其冢子其德以故母張淑人宜祔葬并陳之部,部議宜如例,」上可之。予祭一壇,造墳安葬,仍贈公兵部尚書,遣本府堂上官致祭,護作方中,」恩至渥矣。居無何,其德亦卒,其弟其才等議卜宅兆、營葬事,而其孝來請銘曰:往先君乘鄣塞時,子嘗共事,先君政業(yè)子宜知之,墓」道之文愿以累子。往予守并州,公治兵岢嵐,及備兵云中,公開府三晉上谷,猥以鄉(xiāng)誼辱公,噓植甚厚。辛丑之秋,公與大冢宰」梁公游覽吾邑西山,不佞猶得侍杖履,今日月幾何,而二公繼逝,不可復作矣,茲役何敢辭?
按狀,公諱守謙,字子受,益齋其別」號也。先世溧陽人,」國朝永樂時避地真定,家于藁城之白璧村,后徙居郡城,而其族人猶多村居者。曾祖曰福旺,福旺生瓚,瓚生司訓公金,公之父」也,配蘇氏。由司訓公而上三世,皆以公貴,贈通議大夫、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配皆淑人。福旺以勤儉起家,累資豐厚。弘治中,值」歲歉,嘗以千金助郡中徭役,太□彭公義之,既償其金,且繪書圖說,以示褒獎。里人為什一計者,多藉其資,間有逋負,折券不」問。積德累仁,延及司訓公,以明經授河南襄城縣訓導,為人敦厚溫文,生二子,長守約,次即公。公生七歲而母見背,繼母張氏」為撫育之。年十歲從司訓公授書,旦夕攻苦力讀,司訓公悅之。年十六選入邑庠,十九領順天鄉(xiāng)薦,又十載釋褐成進士,為嘉」靖乙丑。初授開封府推官,隆慶二年擢戶部主事,轉郎中,萬歷三年擢浙江按察司副使,尋調山西岢嵐兵備。居二載,丁司訓」公憂。服闋,補大同左衛(wèi),更調陽和。辛巳擢湖廣荊南道參政。是歲閱視,加按察使,仍調岢嵐。甲申之秋,拜右僉都御史,巡撫山」西。明年閱視,晉副都御史。丁亥,移節(jié)宣府,其年以三品滿考,誥贈三代、蔭一子。己丑擢刑部右侍郎,尋改兵部,庚寅秋轉左。辛」卯九月乃致仕歸。
公之司理開封也,郡當省會,訟牒填委,公聽斷明敏,片言立決,案無留牘。委查錢谷,勾稽詳慎,評騭臧否,明」察無私,部史賢之,每有薦剡,未嘗不首稱公也。戊辰,當選科道,公業(yè)以治行征入矣。已乃授戶曹,人為公詘,而公為郎,監(jiān)鈔滸」墅,督餉永平,俱有能名。及視篆司中,揮霍練達,每奏稿成,司徒公未嘗不稱善。他司有不善者,司徒公曰:何不令許郎中改定?」其見重如此。用是,晉擢憲副。公持憲遷轉,揚歷南北,然馳驅邊塞者十九。陽和左衛(wèi),偏頭老營,俱臨絕塞,而陽和制府在焉,事」務煩鉅,岢嵐獨當一面,虜使往來,應酬無暇。公前后六七載,籌贊機務,規(guī)畫兵食,撫馭夷虜,經理貢市,修筑工程,終歲拮據,勞」苦萬狀。其自陽和擢湖廣也,總督司馬安肅鄭公嘗上疏留之,而荊南未久,隨以閱薦調還岢嵐,誠重之也。公撫晉中凡三載,」安輯黎庶,綜核吏治,慎固邊圉。乙酉,旱蝗為災,力請」帑金數萬,煮粥賑之,全活者不計其數。班匠年久丁絕,勾解滋擾,疏議豁免。歲時巡歷邊關,校閱士馬,汰除貪墨,一時將吏肅然。上」谷陵京右臂,獨石孤懸,稱重鎮(zhèn),公撫綏盡心,寬嚴得體。青酋桀驁,市馬獨多,頗為難制,然自公在事,卒無敢嘩者,馭之有道也?!箷r順義嗣封,公同心籌畫,塞事再定,邊疆賴之。其他政績具在公《兩鎮(zhèn)奏議》中可考也。公籌邊既久,蒙」恩寵亦最多。其備兵也,以貢市大閱,蒙」賚金者四。其開府也,以貢市修邊大閱,蒙」賚金幣者七。以虜王嗣封,蒙」賚金幣升俸者一。及」召還朝,貳贊樞管,籌畫居多,邊陲之人方日望公以督府再臨,而公解綬歸來,厥施未究。其后薊遼總督邢公謂公負安攘大略,亟」宜起用,力薦于朝。而公竟溘然不起矣。惜哉!
公事親孝,幼失恃,及長,恒以不及見母為恨,司訓公之歿也,哀痛盡禮。公之家居」也,創(chuàng)辟一圃,雜植松竹之屬,時與二三耆舊徜徉其中,奕棋酌酒??ひ刂ィ枪挛磭L至也。庚子歲荒,公念藁邑鄉(xiāng)人無告,」損金買谷三百石,為建社倉,恒山驛站疲累難支,上書增銀蘇困。至于宗族,尤為加意,貧不能自振者,時出資周之。故公之歿」也,里人多感嘆者。
公生于嘉靖十五年丙申閏十二月十九日,距卒時得年六十九歲,葬以卒之明年十二月初二日。墓在郡」東十五里蟠桃村之原。公先配張氏,贈淑人,生于嘉靖壬寅五月初四,卒于隆慶己巳四月初九,得年二十八歲,初葬祖塋,今」啟祔焉。繼配馬氏,封淑人。側室李氏。子男四:長即其德,官生,娶鄉(xiāng)進士劉燦女;次其才,廩生,娶戶部尚書賈公應春孫女;次其」忠,國子生,娶吏部尚書梁公夢龍女;次其孝,癸卯舉人,娶武功衛(wèi)指揮伍希韓女。其德張出,其忠馬出,其才、其孝皆出于李也。」女一,亦張所出,適王兆慶,郡庠生,徐州衛(wèi)經歷薦之子。孫男二:國鼎、國鼐,俱其才出,一聘梁尚書公孫女,一聘于同年進士李」公鎬孫女。孫女一,其孝出,許聘真定衛(wèi)指揮賈名俊子。曾孫女二,一許聘御史賈名儒孫,一尚幼。嗟夫!公以洪才巨識遭際明」時,宣力邊疆,洊歷卿貳,勛業(yè)爛然,無負生平,增重閭里,且家學相承,賢科趾美,后嗣克昌,公可謂不朽矣!銘曰:」
哲人挺生滹沱傍,才華黼黻器珪璋。早年藝苑快翱翔,中州司理清風揚。為郎起草奏明光,幾年勞瘁嘆名王。桓桓開府仍邊」疆,榆關千里遍農桑。朱提錦綺來尚方,中朝樞管資贊襄。乂安邦國夷狄攘,一朝投綬還故鄉(xiāng)。樽酒時開綠野堂,天不愸遺人」悲傷。訃聞」當寧亦徬徨,」恩綸赗典賁泉壤。佳城郁郁新卜良,隧道有銘千載藏?!?/p>
墓志記載了墓主許守謙的祖籍、仕宦、生平事跡、家族世系、子嗣姻親等內容,為研究正定明代歷史人物、縉紳階層人物關系以及糾正和補充地方史志提供了實物資料。
(一)生平仕績
關于志主許守謙,《明神宗實錄》(后文簡稱《實錄》)及雍正《畿輔通志》(以下簡稱《通志》)、乾隆《正定府志》(以下簡稱《府志》)、光緒《正定縣志》(以下簡稱《縣志》)均有載,可與志文相互補證。
據墓志所載,許守謙,字子受,號益齋,可更正《縣志》中“字受益”之誤。祖籍溧陽(今江蘇省溧陽市),永樂時遷至藁城,后入籍真定(今河北省石家莊市正定縣)。結合文獻史料及地方志可梳理其生平。其七歲喪母,由繼母張氏撫育成人,十歲從父親學習“旦夕攻苦力讀”,十六歲入縣學,十九歲中舉,二十九歲(嘉靖四十四年,1565)中進士,初授開封府推官,因功屢受朝廷晉封。隆慶二年(1568)擢戶部主事,轉郎中。萬歷三年(1575)四月升浙江按察司副使,九月調山西副使,十一月以原官調岢嵐,駐扎偏關整飭地方兵備兩年[1]996。丁父憂期滿,補大同左衛(wèi),又調陽和衛(wèi)。九年(1581)十月升湖廣右參政[1]2203,不久又調岢嵐按察使。十二年(1584)八月升右僉都御史巡撫山西[1]2814。萬歷十三年(1585)閏九月升右副都御使[1]3009。十五年(1587)二月以原官巡撫宣府[1]3425。十六年(1588)十二月,以三年滿考誥贈三代蔭子許其德送監(jiān)讀書[1]3845。十七年(1589)八月擢刑部右侍郎[1]4013,十月改兵部[1]4044。萬歷十八年(1590)八月,升兵部左侍郎[1]4207。十九年(1591)九月致仕[1]4471。之后居鄉(xiāng)14年,好義樂施,拯災恤患,為建社倉恒山驛站上書增銀蘇困,卒后贈兵部尚書,“予祭葬,祀鄉(xiāng)賢”[2]7。
1.守衛(wèi)邊陲
許守謙自萬歷三年(1575)九月調山西按察司副使,清軍驛傳,兼理鹽法。其后六七年中,先后于岢嵐州、大同左衛(wèi)、陽和衛(wèi)戍守。先在岢嵐州西北四十里建三井堡[3],后于雁門關陽明堡正走晉陽道砌筑磚石為內助之險,“修筑工程,慎固邊圉”[4]?;I邊數年,多蒙恩寵:備兵期間賞金4次,任巡撫時受封賞金7次,因蒙古順義王嗣封之事受賞金且升奉1次。《實錄》中記載了其任巡撫期間3次受封賞經歷:萬歷十三年(1585)閏九月,因閱視升右都御史并賞銀[1]3009;萬歷十五年(1587)八月,“以扯酋嗣封禮成”升奉一級并賞銀[1]3553—3554,萬歷十六年(1588)二月,“以三鎮(zhèn)歲市報竣”受賞[1]3681。
志文所記許守謙因之“蒙賚金幣升俸者一”的“虜王嗣封”即蒙古順義王扯力克嗣封之事。萬歷十四年(1586),原蒙古順義王黃臺吉去世,其子扯力克因襲位事與庶母三娘子起紛爭,總督鄭洛等從中斡旋,促成扯力克與三娘子婚姻,二人和解。次年明廷正式冊封扯力克為順義王,三娘子為忠順夫人,神宗覽奏,甚為嘉許[5]。許守謙在此次蒙古內部沖突中與總督“同心籌畫”,化解了矛盾,保證了明蒙邊境的安定,故《實錄》記,萬歷十五年(1587)八月“以扯酋嗣封禮成”升奉一級并賞銀。志文所記與正史所載可相互印證。
2.抗災愛民
《實錄》有載,萬歷十三年(1585)山西大旱,身為巡撫的許守謙上書戶部申請減免賦稅:“開荒之議,惟在辟土以聚眾,不在加賦。以病人況,砂磧之地,暖遲霜早,若概征之,是速其困且逃也。上乃許之?!盵1]2907—2908志文亦稱“旱蝗為災,力請帑金數萬,煮粥賑之,令全活者不計其數”。
(二)家族世系
由志文可知,許氏先祖江蘇溧陽人,永樂時遷居正定。曾祖許福旺,祖父許瓚,父許金,兄許守約,妻張氏,繼室李氏,側室馬氏;四子一女,長子其德、次子其才、三子其忠、四子其孝;孫國鼎、國鼐;孫女一;曾孫女二。相關信息均在《縣志》或《府志》中有載。除此之外,《縣志》載國鼐有一子許沺,志文未提及,應是許守謙去世時尚未出生。
曾祖許福旺,以勤儉起家累資豐厚,傾家資以助徭役,并因義行受“太守彭澤”褒獎載于方志[6]。父許金,“司訓公以明經授河南襄城縣訓導”,與《縣志》載“許金,貢生襄城訓導”[7]一致。貢生,唐代稱明經,科舉科目之一[8]。訓導,學官名,明清府、州、縣儒學的輔助教職,司訓公是對許金身份的尊稱。許守謙十歲始“從司訓公授書”六年,其父許金在其求學道路上起到了重要作用。兄守約相關史志未載。
許守謙之長子其德,妻張氏生,志文載其為官生,《縣志》載其為貢生、兵部侍郎[9],與父守謙同年去世;次子其才,側室李氏生,志文載其為廩生,《縣志》載其因兄其德早逝“由廩生襲父蔭官生”[9],以父功受封贈承德郎奉議大夫,初授池州通判、歷順天府通判、戶部主事、戶部郎中,后授云南尋甸知府,因病未赴任而致仕[10];三子其忠,繼室馬氏生,志文載其為國子生,其他史料未載;四子其孝,側室李氏生,志文載其為癸卯舉人,《縣志》載其為萬歷癸丑(1573)進士,歷河南府推官、山西同考、鎮(zhèn)江府推官、應天同考,云南道御史、太仆寺少卿,崇禎初因近“魏黨”、建祠入東林逆案,致仕十余年,59歲因疾卒[10,11]。孫國鼎、國鼐,均為許其才之子。國鼎,天啟辛酉(1621)舉人,喜讀書,教誨子侄,博學善詩文,崇禎壬申(1632)因病早逝[12]。國鼐有一子沺,順治十四年(1657)舉人,順治十六年(1659)進士,鎮(zhèn)安知縣[13],授文林郎,妻吳氏贈孺人[14]。國鼐“以子沺貴,贈文林郎,妻李氏贈孺人”[14]。
許守謙有一女,為妻張氏生,志文記其“適王兆慶,郡庠生,徐州衛(wèi)經歷薦之子”,王兆慶史料未載,而《縣志》與《正定王氏家傳》(后文簡稱《家傳》)皆言許氏為王兆寧繼室。正定名宦王鐘龐系王氏十一世祖,《家傳》載“王鐘龐考兆寧早殉,妣趙氏……繼妣許氏同縣人也”[16];《縣志》載“王鐘龐布政使王藻之孫,父兆寧早歿,母趙氏高邑太宰南星女早逝,繼母許氏兵部侍郎守謙女”[2]11,“王兆寧早歿,繼妻許氏,年僅二十,上孝敬公婆下?lián)嵊z孤鐘龐,后以子貴受封,天啟中縣令授予旌門表彰”[17],“王兆寧以子鐘龐貴,贈通奉大夫,妻趙氏、許氏,贈淑人”[14]。雖然文中王兆慶“郡庠生”的身份可與《家傳》中的“附學生”相合,但依《縣志》,王兆寧去世時,許氏年僅20歲,再結合志文中許氏母張氏“卒于隆慶己巳(1569)四月初九”來看,許守謙去世時許氏年齡至少35歲,其夫王兆寧已去世多年。《家傳》稱王兆寧與王兆寧為堂兄弟[15],撰文者應是混淆了兆寧、兆慶兩人名字。
綜上,許氏家族永樂時由溧陽遷至正定,從曾祖許福旺至許守謙再至許沺共七代見于史志,是明末清初正定名門望族。其中以許守謙官聲最旺,“以三品滿考,誥贈三代、蔭一子”“贈兵部尚書”,但子嗣不旺,到七世時只有許沺一支可考(圖三)。
(三)聯(lián)姻關系涉及諸多人物
由志文可知,許守謙子女婚姻關系均為當地縉紳階層官宦家族之間的聯(lián)姻(表一),其中賈應春、梁夢龍、賈明儒、李鎬、賈明俊等都是方志有載的官宦,賈應春、梁夢龍更是《明史》有傳、官至尚書的顯赫家族。但方志僅記載了他們的生平仕績,并未說明他們與許守謙家族的姻親關系。墓志補充了這一部分內容,如次子其才娶尚書賈應春孫女,三子其忠娶尚書梁夢龍女,且四子一女以及孫輩無一不與官宦人家結親??梢娒鞔橐鲫P系中門第觀念占有重要地位,官宦人家希望通過孫輩的聯(lián)姻方式來延續(xù)其家族的榮耀。
撰文者孫化龍,獲鹿人(今河北省石家莊市鹿泉區(qū))。光緒七年《獲鹿縣志》載其為隆慶二年(1568)進士,初授推官,累遷按察副使、山西兵備道,歷仕籍30余年[18]29,由此推算其致仕約在萬歷二十六年(1598)之后不久。而志文寫于萬歷三十三年(1605),是時孫化龍應已致仕,志文中所記官職“通議大夫、山西提刑按察司按察使、宣大左衛(wèi)懷隆道兵備”應是其為官生涯最高官職,與《通志》卷六十二“選舉”所載“孫化龍,獲鹿人,按察使”[19]一致。通議大夫,為明代文武散官正三品封贈;按察使,為按察司之長官,正三品[20]597。故《獲鹿縣志》所載“按察副使”應不是其最終官職,當以志文為準,孫化龍官至山西提刑按察司按察使,正三品食從二品俸。孫化龍精曉諸子百家之書,善詩文,卻不以學問自炫,“舉生著作藏在笥篋,人莫能見,其詩文可由記傳碑碣者窺其一班”[18]29,有15首詩作及7篇記人、記事類碑文收錄于《獲鹿縣志》中。因其是許守謙在山西時共事的同僚好友,故許守謙四子其孝請其為父作墓志銘。
書丹者曹時聘(1548—1609),獲鹿人,字希尹,號嗣山。據《獲鹿縣志》結合《實錄》可梳理其生平:隆慶五年(1571)進士,初為部吏,出守臨洮知府(今甘肅省臨洮縣),因山西撫臣高文薦劾,奪職為民。后復鳳陽府推官,因賑災有功,升松江府知府。歷山東右參政、徐州兵備、湖廣按察使備兵蘇松常鎮(zhèn)、湖廣布政使、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應天、工部侍郎總理河道、工部尚書,因治理泇河、黃河“厥功甚偉”,被譽為“有明一代治河之宗”[18]4?!东@鹿縣志》收錄有曹時聘治理泇河、黃河時的兩份奏疏《泇河展拓工完放水行運疏》《條奏河務二疏》。曹時聘為墓志書丹時,任僉都御史、工部侍郎總理河道,志文與史載可互證。
篆額者崔景榮(1565—1631),長垣人(今河南省長垣市),字自強,《明史》有傳。萬歷十一年(1583)進士,初授平陽府推官,后累官甘肅、湖廣、河南、四川四省巡按,播州監(jiān)軍,寧夏巡撫,兵部右侍郎,右儉都御史,兵部尚書,吏部尚書等職,卒贈太子少保。由志文可知,崔景榮為許守謙門生,萬歷三十三年(1605)任河南道監(jiān)察御史。
1.志文記述“大中丞渭南孫公、直指利津李公”合疏為許守謙“請恤典”。大中丞,明清時巡撫的別稱。直指,明代巡按御史的俗稱[21]。孫公應為時任保定巡撫孫瑋。孫瑋,字純玉,渭南人(今陜西省謂南市),《明史》有傳。《府志》載其“萬歷間巡撫正定等處”[22],《明史》載其于“萬歷三十年,以右副都御史巡撫保定……旱蝗、大水相繼,瑋多方賑救,帝亦時出內帑佐之”[23],《實錄》亦載“萬歷三十三年九月丙戌,保定巡撫孫瑋奏:保河真順廣大六府所屬各州縣衛(wèi)賑過災民數目文冊詔付所司”[1]7743。由此可知,萬歷三十(1593)年至三十三年(1596)期間保定巡撫為孫瑋,可與志文所記互證。合疏者“直指利津李公”,暫未查到相關資料,尚待考證。
2.志文提及許守謙卒后禮部“遣本府堂上官致祭”?!疤蒙瞎佟笔敲髑甯餮檬痖L官的通稱,衙的知府亦稱堂官[20]740。據《縣志》載,“萬歷三十三年四月,知府陳忠愛諭祭兵部侍郎許守謙”[24],再結合《府志》所載,陳忠愛為“崇陽人,萬歷間任正定知府升井陘道”[25]可知,志文所指“堂上官”應為正定知府陳忠愛。
3.志文記述許守謙萬歷九年(1581)自陽和擢湖廣參政時“總督司馬安肅鄭公嘗上疏留之”。司馬,明、清對兵部尚書的別稱。鄭公為時任總督宣大山西兵部尚書鄭洛。鄭洛,《明史》有傳,字禹秀,安肅人(今河北省徐水縣),萬歷七年(1579)以左侍郎總督宣大山西軍務,以功加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5]。
4.志文第十五行提及“太□彭公義之”。太守,明清時知府的別稱。此處“太□彭公”應為正定知府彭澤。彭澤,“陜西蘭州人(今甘肅省蘭州市),正德元年任正定知府歷升兵部尚書”[25]?!陡尽份d許福旺“會歲歉傾家資以助徭役,太守彭澤義之,既賞其金,并繪白鹿圖為記以示褒”[6],故志文所缺字為“守”。
(一)志文中的一些時間出入
1.志文載,許守謙“丁亥,移節(jié)宣府,其年以三品滿考,誥贈三代、蔭一子”。丁亥年為萬歷十五年(1587)。但《實錄》中記“萬歷十六年十二月……三年考績蔭子許其德,送監(jiān)讀書”[1]3845,故“其年”所指應并非萬歷十五年,而是萬歷十六年(1589)。
2.志文中涉及到許守謙卒時的兩處有出入。志文首句記,許守謙卒于“萬歷三十三年九月癸卯”,但若按后文所記“公生于嘉靖十五年丙申閏十二月十九日,距卒時得年六十九歲”,其卒年應為萬歷三十二年(1604),與《實錄》所載“(許守謙)萬歷三十二年九月,原任兵部侍郎,協(xié)理京營戎政許守謙卒”[1]7510相符?!犊h志》亦載“萬歷三十三年四月,知府陳忠愛諭祭兵部侍郎許守謙”[24],時間亦早于志文首句所記時間。故筆者認為志文所記“萬歷三十三年九月癸卯,少司馬益齋許公卒于家”有誤,實際應為“萬歷三十二年”。但依干支紀日法,萬歷三十二年九月無癸卯日,與之接近的癸卯日,為八月二十五日,較《實錄》所載要早。類似情況亦可見于同鄉(xiāng)同僚梁夢龍。梁夢龍墓志記載其“卒于萬歷壬寅(1602)之元日”[26],《實錄》記載亦滯后月許,為“癸亥(三十日)吏部尚書梁夢龍卒”[1]6874,推測是官員去世訃聞至禮部有時間差所致。綜上,許守謙生于嘉靖十五年(1536)丙申閏十二月十九日,卒于萬歷三十二年(1604)八月二十五日,三十三年(1605)三月“賜予祭”[1]7592,四月“知府陳忠愛諭祭”[24],五月“丙子贈原任兵部左侍郎許守謙為兵部尚書”[1]7623,十二月初二日葬。
(二)關于正定“三世中丞”石牌坊
許氏家族是明末清初正定名門望族,《縣志》記載,城內曾有為許守謙所立的“乙丑進士坊”,為其父許金所立的“恩榮坊”以及為其與祖、父、三人所立的“三世中丞”功德坊[27]。2001年,“三世中丞”石牌坊構件在正定縣南門外護城河石橋處發(fā)現,后經粘接、加固及補修,現立于隆興寺龍騰苑內。郭玲娣、崔偉麗兩位老師曾于2010年在《文物春秋》發(fā)表了考述文章《正定“三世中丞”石牌坊考述》(下文簡稱《考述》)[28],對牌坊的形制、雕飾及主人許守謙的生平進行了介紹和研究。此次許守謙墓志的出土為“三世中丞”牌坊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資料,在此結合相關史料,對《考述》作以下兩點補正:
1.《考述》根據《縣志》所載“萬歷末年邊圍多事,薊遼總督邢公以守謙負安攘大略,力薦于朝,會卒,不果”[2]7推測,許守謙卒于萬歷末年(1619—1620),而經對其墓志銘的考述可知,許守謙卒于萬歷三十二年(1604)八月二十五日。
2.《考述》據牌坊規(guī)制超標,再結合《明史·鐘羽正傳》中所記許守謙被彈劾去職一事,推測牌坊可能為“許守謙被彈劾時被拆毀”及“豎立不久便被毀壞埋于地下的”[28]。但《實錄》載:萬歷十七年(1589)三月“南京吏科給事中杜華,先劾宣府巡撫許守謙貪鄙不職。吏部言謙邊才當惜,旨從部”[1]3923,八月許守謙調刑部右侍郎,尋改兵部;十八年秋升兵部左侍郎,九月以被論、以疾兩次乞休,均不允[1]4216,冬工部給事中鐘羽正又劾;十九年九月以鐘羽正論其撫賞買馬不從實報,因具疏辯、乞行,最終著致仕[1]4465,4471。綜合以上史實分析,彈劾分別發(fā)生在萬歷十七(1589)、十八年(1590),而“三世中丞”坊建成于萬歷十九年(1591)七月[28],遭彈劾時牌坊尚未建成,所以遭彈劾時被拆毀的推論不成立?!犊h志》又載“□□中丞坊為許瓚許金許守謙立,存”,說明此牌坊至少在光緒元年(1875)尚存。牌坊自萬歷十九年(1591)建成到光緒元年(1875),至少存世284年,故考述文所推測牌坊毀壞原因及時間不能成立。
許守謙墓志的出土,為研究正定歷史人物以及當地縉紳階層間聯(lián)姻關系提供了實物資料,也為相關文物研究提供了線索,同時起到了與方志互為補正的作用。
致謝:在文章整理過程中得到邢懷良老師的悉心指導,謹致謝忱。
————————
[1]明神宗顯皇帝實錄[M].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印本影印本.上海:上海書店,2015.
[2]賈孝彰.正定縣志:卷36:名臣[M].刻本.1875(光緒元年).
[3]覺羅石麟.欽定四庫全書:山西通志:卷九[M].臺北:臺灣商務部印書館,1986:23.
[4]覺羅石麟.欽定四庫全書:山西通志:卷十五[M].臺北:臺灣商務部印書館,1986:40.
[5]張廷玉.明史:卷二百二十二:鄭洛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4:23—25.
[6]鄭大進.正定府志:卷38:義行[M].刻本.1762(乾隆二十七年):6.
[7]賈孝彰.正定縣志:卷30:貢生[M].刻本.1875(光緒元年):7.
[8]辭海[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79:1388.
[9]賈孝彰.正定縣志:卷26:蔭恤[M].刻本.1875(光緒元年):1.
[10]賈孝彰.正定縣志:卷38:政事[M].刻本.1875(光緒元年):6—7.
[11]鄭大進.正定府志:卷43:鑒戒[M].刻本.1762(乾隆二十七年):13.
[12]鄭大進.正定府志:卷34:文苑[M].刻本.1762(乾隆二十七年):21.
[13]賈孝彰.正定縣志:卷28:科目[M].刻本.1875(光緒元年):4.
[14]賈孝彰.正定縣志:卷25:封贈[M].刻本.1875(光緒元年):3—4.
[15]王耕心.正定王氏家傳:卷一[M].刻本.1893(光緒十九年):7—10.
[16]王耕心.正定王氏家傳:卷二[M].刻本.1893(光緒十九年):3.
[17]賈孝彰.正定縣志:卷44:烈女[M].刻本.1875(光緒元年):3—4.
[18]俞錫綱.獲鹿縣志:卷12:人物之文翰[M].刻本.1881(光緒七年).
[19]唐執(zhí)玉,李衛(wèi).畿輔通志:卷62:選舉[M].刻本.1735(雍正十三年):28.
[20]呂宗力.中國歷代官制大辭典[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4.
[21]龔艷明.中國歷代職官別名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6:267.
[22]鄭大進.正定府志:卷30:名宦[M].刻本.1762(乾隆十七年):20.
[23]張廷玉.明史:卷二百四十一:孫瑋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4:6270.
[24]賈孝彰.正定縣志:卷7:事紀[M].刻本.1875(光緒元年):60.
[25]鄭大進.正定府志:卷23:職官[M].刻本.1762(乾隆二十七年):25—26 .
[26]明柱國光祿大夫太子太保吏部尚書贈少保謚貞敏梁公墓志銘[M]//錢謙益.錢牧齋全集:第5冊:牧齋有學集:卷28.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 1050.
[27]賈孝彰.正定縣志:卷13:坊表[M].刻本.1875(光緒元年):1—3.
[28]郭玲娣,崔偉麗.正定“三世中丞”石牌坊考述[J].文物春秋,2010(5):45—50.
〔責任編輯:遲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