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路
揚劇《趙五娘·掃松下書》取材自經(jīng)典南戲劇本《琵琶記》?!杜糜洝芬粏柺?,便震驚朝野,婦孺皆知,享譽海外,明太祖朱元璋曾贊揚這出戲“五經(jīng)、四書、布、帛、菽,粟也,家家皆有;高明《琵琶記》,如山珍、海錯,貴富家不可無”。這部由文化精英創(chuàng)作的南戲《琵琶記》,改變了南戲“草根”簡陋、粗俗的面貌,使南戲的主要觀眾從市民階層擴大到士族階層,作為南戲創(chuàng)作的范本,獲得“曲祖”(魏良輔《曲律》)、“南曲之宗”(黃圖《看山閣集閑筆》)的稱譽,對后世的戲曲創(chuàng)作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揚劇《趙五娘》的主旨是漢代書生蔡伯喈和他原配夫人趙五娘之間的故事,蔡伯喈在京城應(yīng)考中了狀元,趙五娘在老家照顧公婆卻遭受天災,兩條線平行發(fā)展,展示了人物不同命運和社會的廣闊背景。揚劇《趙五娘·掃松下書》主要登場的有兩個人物,即老生張廣才和丑角李旺。其實這折戲講的是一個悲哀的故事,兒子進京趕考,中狀元,著紅袍,帽插宮花,做大官;家鄉(xiāng)父母卻遭受天災,饑寒交迫最終離世,沒有盼到兒子載譽歸鄉(xiāng)、榮耀門楣、承歡膝下的時刻。揚劇《趙五娘·掃松下書》卻用喜劇的技巧演出這出戲,頗具諷刺意味。
《掃松下書》開場是蔡伯喈的老鄰居張大公,也就是張廣才,他拿著一把掃落葉的掃帚,唱道:“張廣才出來迎面寒風,草木衰露為霜又到初冬。蔡伯喈求功名人去屋空,老的死少的走留下荒冢。老漢我是近鄰情深義重,執(zhí)掃帚來墳前打掃殘松?!?/p>
這樣一首開場曲渲染了寥落初冬、墳前布滿殘松的凄涼景象,也點明蔡伯喈一去不返,他父母千里孤墳的凄涼。這樣蕭瑟頹敗的場景和后面李旺帶來蔡伯喈考取功名、官階顯赫形成鮮明對比,引發(fā)張大公的憤怒。
這時,李旺穿著黑衣黑褲,頭戴黑帽,仆人裝扮,一路小跑登場了,他唱道:“奉命來把家書送,涉山登水步匆匆。前面岔道路不熟,那廂有位老公公。”
李旺向張大公詢問通往蔡家府的路,張大公說這里只有蔡家莊,沒有蔡家府。李旺說蔡老爺做了大大的官了,因此蔡家莊就要更名叫蔡家府。這一段對話非常搞笑,要演出李旺作為一個狀元老爺?shù)钠腿四欠N趾高氣揚的得意勁。于是張大公向李旺詢問他家老爺姓甚名誰,李旺一直故弄玄虛,插科打諢,說自己老爺位高權(quán)重,普通人不可輕易提起他的名諱,念了可是要殺頭的。李旺這樣做的用意是渲染蔡伯喈的地位。在張大公的一再追問下,李旺最終超大聲叫出了主人的名字——蔡伯喈!
張大公聽到氣就不打一處出來,在他心里,蔡伯喈就是拋妻棄家的不孝子。于是他把蔡伯喈離家的這六七年,他家里老父親老母親還有妻子趙五娘悲慘的生活,對李旺道來:“小哥哥,你在這荒郊野外,聽我把蔡家事一一地說出來。蔡伯喈到京城把功名求拜,在家中辭二老竟不回來。他的父為他把雙眼急壞,可憐二老雙雙赴泉臺。趙五娘肝腸寸斷無可奈,她剪下了青絲長街叫賣,她饑餓難忍跌倒在荒郊外。遇著老漢將她救回來,贈錢給她將蘆席買,她十指尖尖扒土塊,麻裙兜土將公婆埋。這樣的賢孝媳美名常在,愧煞那做官的丈夫蔡伯喈。”
這出戲張大公是主角,李旺是配角。如果沒有丑角李旺在旁邊插科打諢,這出戲就是一折純粹的道德說教戲,太正統(tǒng)刻板而讓人索然無味。李旺的作用就是調(diào)節(jié)氣氛,把悲劇內(nèi)核喜劇化,不斷推進情節(jié),讓觀眾在笑聲中為趙五娘的崇高而感動,為蔡伯喈的無情而氣憤,讓社會倫?!?、孝、節(jié)、義深入人心。張大公在這出戲里的作用與其說是一個友鄰,更像道德的化身,一位道德法官,通過他的口來講述趙五娘一個婦道人家極度賢孝,批判蔡伯喈滿腹經(jīng)綸卻為了求取功名罔顧倫常讓父母餓死家鄉(xiāng)。
為什么明太祖朱元璋對這出戲如此盛贊呢?蔡伯喈雖沒盡孝道,趙五娘卻忍饑挨餓侍奉公婆,賣發(fā)葬公婆,又賣唱上京尋夫,見到牛小姐后也不爭不搶。孝敬公婆、相夫教子、貞潔賢惠、守節(jié)整齊、替夫守孝她都做到了,甚至把蔡伯喈應(yīng)做的一個人都做了,可以說是古代社會婦德之典范。眾所周知,明朝社會識字率不高,國家想弘揚核心價值觀,教化國民主要的途徑就是戲曲。朱元璋開國以來,積極重建綱常倫理道德體系,一改元朝末年價值失序、行為失范、心理失衡的社會狀態(tài)。推崇此戲,是想發(fā)揮戲曲的教化作用。通過《趙五娘》在全國各地的演出,讓忠、孝、節(jié)、義的觀點深入人心,潛移默化地重建社會價值體系,使?jié)h文化重歸正統(tǒng),為全國大一統(tǒng)的局面提供價值支撐。
隨后,本折戲進入“打三不孝”階段。李旺在本戲里念白多、唱腔少。想演好《掃松下書》,就要在念白上下功夫。作為表演旗幟的揚劇念白,分為官話和民話。和京劇、昆曲一樣,達官貴人如帝王將相、秀才小姐講官話,融合中州韻,講究平上去入,抑揚頓挫,如佘太君、包拯、蔡伯喈等;小人物如販夫走卒、引車賣漿之流均說民話,也就是揚州方言,讓人倍感親切,詼諧有趣。揚劇丑角在絕大多數(shù)劇目里,都是說揚州方言的,太監(jiān)、獄卒除外。在有的戲里,小丑通過數(shù)板、說繞口令展現(xiàn)口技,體現(xiàn)俏皮、幽默、樂觀、滑稽的揚州勞動人民性格特征。《掃松下書》的李旺自然也是說揚州方言。
“打三不孝”這一部分主要是講張大公讓李旺拜祭蔡伯喈的父母,張大公說一句,李旺學一句。在戲曲里,這是一種“鸚鵡學舌”的表演橋段。因為李旺跟蔡伯喈身份不同、輩分有別,一字不差地學張大公說話只能錯漏百出,兩人一學一逗,讓人忍俊不禁。張大公此處不僅僅是想讓李旺拜祭,更是想在蔡伯喈父母墳頭罵蔡伯喈“三不孝”——生不能養(yǎng),死不能葬,葬不能祭。說著做勢拿拐杖打李旺。李旺代主人受過,滿場逃竄,場景上是一個喜劇,主題上是一個悲劇。張大公對李旺的鞭打滿足了觀眾對趙五娘的同情和對蔡伯喈的斥責,滿足了“情景極悲、受眾不悲”“角色極怒、受眾不怒”的戲劇任務(wù),在觀眾的笑聲中傳遞了作者的價值觀。
李旺的辯白是《掃松下書》里最經(jīng)典的片段?!杜糜洝穯柺?00年來,蔡伯喈的人物形象是非常有爭議性的,一方面很多觀眾認為他是“三不孝”的大渣男;另一方面,部分觀眾認可他盡忠朝廷的形象。李旺說:他欲在家養(yǎng)親,父不從;他欲辭官,官里不從;他欲辭婚,牛太師不從。
李旺通過“三不從”對張大公提出的“三不孝”進行辯白,表明蔡伯喈并非主觀意愿的不孝,而是考取功名后,面對兩難境界,無法抉擇。李旺雖然是一個丑角,此刻卻是老爺蔡伯喈的代言人,說出了蔡伯喈的心聲。李密《陳情表》有云:“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憋栕x之士在家孝順父母,在朝才能忠于君王。蔡伯喈考取功名以后,一方面享受當丞相貴婿的榮華富貴,不愿提起老家爹娘,有些“虛偽”;一方面他確實想辭官、辭婚不能辭,身不由己。這樣一個復雜而豐富的形象引發(fā)觀眾無限思考。
張廣才告訴李旺,趙五娘已上京尋夫:“你若見到你家少夫人,就說老漢說,倘若蔡伯喈認她,她就在京城度日;倘若蔡伯喈不認她……就叫她早點回來。小哥呀小哥,你可要記住了?!弊鳛猷従樱瑥垙V才無權(quán)要求蔡伯喈怎么做,但是他內(nèi)心還是期盼蔡伯喈能“全忠全孝”,因此,他唱道:“你已知那少的尋夫,老的土中埋。我托你帶口訊,給那蔡伯喈。你叫他早點回來,祭掃墳臺?!?/p>
《趙五娘·掃松下書》是揚劇的骨子老戲,有幾百年的傳承。我少年時在戲校里就學過此戲,當時只是按照老師的教導,把所有身段唱腔做足,對這出戲深刻的思想內(nèi)涵是理解不深的。后來我拜昆曲“繼字輩”范繼信老師為師,恩師對我深入地分析了《掃松下書》。他告訴我,小丑演員在這出戲里不是單純滑稽搞笑的,而是通過詼諧的臺詞、幽默的表演,來代蔡伯喈辯白,代蔡伯喈受過,引出鄰居張廣才講述他家鄉(xiāng)遭災、趙五娘孝感天下的故事。蔡伯喈榮貴到極致,他父母凄慘到極致,而趙五娘也賢孝到了極致,用喜劇的表現(xiàn)手法將一個悲劇故事讓觀眾笑中帶淚,引發(fā)深刻思考,這是小丑演員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