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論孫德謙駢文學的創(chuàng)新及其意義

2023-09-15 21:59:39陳鵬
江淮論壇 2023年4期
關鍵詞:現(xiàn)代轉(zhuǎn)型創(chuàng)新

陳鵬

摘要:晚清民國時期在駢文理論和駢文創(chuàng)作方面都取得了重要成就,影響最大的當屬孫德謙。其《六朝麗指》是在李兆洛《駢體文鈔》基礎上從理論方面所作的深入探索。孫德謙在該書中反復申說師法六朝,從駢文文體名稱和重要修辭手段等方面系統(tǒng)論述取法乎上的必要性。孫德謙不僅繼承和發(fā)揚了有清一代“駢散合一”的主要思想,還發(fā)展了駢文文氣理論,提升為氣韻之說。孫德謙非常注重對文章體制的辨析。在諸多文體中,其用力最多、闡述最為精細的是序體。“說理散不如駢”這一命題的背后隱藏著孫德謙的良苦用心,即其在《六朝麗指》中所強調(diào)的學術文章,互為表里。孫德謙的駢文理論由于緊貼創(chuàng)作實際,結(jié)合自己的創(chuàng)作經(jīng)驗來論述相關命題,所以內(nèi)涵豐富,精深淵微,對后世駢文學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關鍵詞:孫德謙;駢文學;現(xiàn)代轉(zhuǎn)型;創(chuàng)新

中圖分類號: I207.22?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1-862X(2023)04-0166-010

晚清民國時期在駢文理論和駢文創(chuàng)作方面都取得了重要成就,影響最大的當屬孫德謙。(1)孫德謙(1869—1935),字受之,又字壽芝,號益庵,晚號隘堪居士,江蘇蘇州人。孫氏博通經(jīng)史,著述宏富,被沈曾植譽為當代鄭玄,又與王國維、張爾田并稱“海上三君”。在文學創(chuàng)作方面,尤致力于駢文創(chuàng)作,“少好斯文,迄茲靡倦,握睇籀諷,垂三十年”(《<六朝麗指>序》)。由于其“篤志儒修,于文不甚措意,即有所作,亦鮮留稿”,“故生平所為奚止千百,而晚年所存者,才五十余篇耳”[1](吳丕績《<四益宧駢文稿>跋》)。盡管如此,其駢文創(chuàng)作仍得到時人的高度評價。孫德謙撰寫的《六朝麗指》于癸亥年(1923)由四益宧刊行,雖然采取的仍是傳統(tǒng)文話形式,卻是由傳統(tǒng)駢文學向現(xiàn)代批評轉(zhuǎn)變的代表著作。學界目前對《六朝麗指》有一定的研究,如日本學者鈴木虎雄《駢文史序說》論及《六朝麗指》的“駢散合一”理論,認為其“駢散合一”乃是“駢散兼行”;奚彤云《中國古代駢文批評史稿》專列“孫德謙與《六朝麗指》”一節(jié),重點闡述其“潛氣內(nèi)轉(zhuǎn)”的理論;趙益《孫德謙“說理散不如駢”申論——兼論駢文的深層表達機制》探討孫氏“說理散不如駢”的命題等。但以上研究還不夠深入,缺少融會貫通之作,尤其是未能將孫德謙的駢文理論與其自身的駢文創(chuàng)作實踐相結(jié)合,彰顯其駢文學從傳統(tǒng)走向現(xiàn)代的學術史意義。因此本文將對孫德謙駢文創(chuàng)作實績的切實研究和駢文理論的系統(tǒng)梳理齊頭并進,相互闡述,以新舊突變?yōu)橐暯莵硖接憣O德謙駢文學的創(chuàng)新及其意義。

一、標舉六朝駢文為駢體正宗

孫德謙《六朝麗指》是在清代著名駢文選本李兆洛《駢體文鈔》的基礎上從理論方面所作的深入探索。孫德謙非常推崇李兆洛的《駢體文鈔》,自稱“余三十之年,喜讀此書”。他認為該書“以六朝為斷,蓋使人知駢偶之文當師法六朝也。其中六朝名篇搜采殆盡” (2)[2]第11條。他不僅在自序中明確宣稱“麗辭之興,六朝稱極盛焉……作為斯體,不知上規(guī)六朝,非其至焉者矣”,而且在書中反復申說“作為文章,固當兼學漢唐,以論駢體正宗,則宜奉六朝為法” [2]第38條“若志在肆習駢文,則不可不宗師六朝”,“六朝者,駢家之軌范,所謂取法乎上也”[2]第52條。崇尚六朝駢文,以之為正宗,是清代駢文復古取向的主要內(nèi)容,如章藻功自述“徐庾溫邢,引為同調(diào)”(《上祭酒汪東川先生書》),胡天游的駢體文被譽為“直掩徐、庾”(齊召南《石笥山房集序》),但清代駢文學的相關論述多為散金片玉,不成系統(tǒng)。孫德謙則從駢文文體名稱和重要修辭手段等方面系統(tǒng)論述取法乎上、師法六朝的必要性。中國古代文體大多是先有創(chuàng)作之實,再有文體之名,駢文也不例外,其文體名稱遠遠滯后于創(chuàng)作實際。駢文在發(fā)展演變過程中被冠以許多文體名稱,并行不悖,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四六”和“駢文”這兩個文體名稱。孫德謙《六朝麗指》深入辨析了這兩個文體概念的差異:

駢體與四六異。四六之名,當自唐始,李義山《樊南甲集序》云作二十卷,喚曰《樊南四六》。知文以四六為稱,乃起于唐,而唐以前則未之有也。……吾觀六朝文中,以四句作對者,往往只用四言,或以四字五字相間而出。自徐庾兩家,固多四六話,已開唐人之先,但非如后世駢文,全取排偶,遂成四六格調(diào)也。彥和又云,今之常言,有文有筆,以為無韻者筆也,有韻者文也。可見文章體制,在六朝時,但有文筆之分,且無駢散之目,而世以四六為駢文,則失之矣。[2]第2條

孫德謙的別集《四益宧駢文稿》以駢文命名,從中也可以看出其以六朝駢文而非唐后四六為正宗。

孫德謙認為駢文最重要的文體特征對偶“當使銖兩悉稱”,但也不必過于追求工整而失之纖巧?!榜壩囊思?nèi)巫匀?,方是高格,一入律賦,則不免失之纖巧?!?[2]第3條“句對宜工,但不可失之湊合,或有斧鑿痕,當如孟嘉所謂‘漸進自然,則得矣。”[2]第98條他進而結(jié)合六朝一些駢文名篇來闡述自己的觀點:

北魏孝文帝《與太子論彭城王詔》:“清規(guī)懋賞,與白云俱潔;厭榮舍紱,以松竹為心?!鄙蚓肌督?jīng)通天臺奏漢武帝表》:“甲帳珠簾,一朝零落;茂陵玉盌,遂出人間?!绷汉單摹杜c劉孝綽書》:“曉河未落,拂桂棹而先征;夕鳥歸林,懸孤帆而未息?!薄啊自浦c‘松竹,‘甲帳珠簾之與‘茂陵玉盌,‘曉河未落之與‘夕鳥歸林,‘桂棹之與‘孤帆,若講屬對,皆未愜當。”又如任昉《天監(jiān)三年策秀才文》:“九流七略,頗嘗觀覽;六藝百家,庶非墻面?!苯偂稙殛惲鶎m謝表》:“漢水贈珠,人間絕世;洛川拾翠,仙處無雙?!鄙隙錁O整飭,下二句則又不求圓美矣。[2]第98條

劉勰《文心雕龍·麗辭》將駢文對仗的種類分為四類:“麗辭之體,凡有四對:言對為易,事對為難,反對為優(yōu),正對為劣。”所謂“事對者,并舉人驗者也”,即“上下當取古人姓名以作對偶耳”。劉勰“對切求工”畢竟是一種理想化的標準,而駢文創(chuàng)作實際“往往有一事可舉而貧于作對者,于是上為古人,或借地名、物名強為之對”[2]第14條,如“思皇多士,既成西伯之功;俊德克明,乃定南巢之伐”(庾信《周柱國長孫儉神道碑》),以地對人;又如“甘棠猶且勿翦,信陵尚或不泯”(傅亮《為宋公修楚元王墓教》),甚至以人和物作對,看似對仗不甚工整,卻是六朝駢文自然曉暢的魅力所在。

孫德謙強調(diào)“文章運典于駢體為尤要”[2]第35條。由于駢文受對仗的限制,必然“以少字明多意”,就不得不用典,或“援古事以證今情”,或“引彼語以明此義”[3]。金人劉祁《歸潛志》云:“古文不宜蹈襲前人成語”“四六宜用前人成語”[4]。清人袁枚《胡稚威駢體文序》也說:“散行可蹈空,而駢文必征典。”[5]他們雖然都認識到用典之于駢文的重要性,但對用典的具體藝術手法多語焉不詳。孫德謙則歸納了六朝駢文五種運典之法,及其“足其文氣”“用彰今美”“取以佐證”等功用,進而總結(jié)六朝駢文用典的特色在于“隨拈往典”“貴能變化”“供我驅(qū)遣,特在善用之耳”[2]第35條。孫德謙基于六朝駢文的創(chuàng)作指出駢文隔對用典必須聯(lián)屬,不能不相關涉:

作文必須用典,駢文中尤當引證故實,為之敷佐。然上下四句,如每句各自一事,既不聯(lián)屬,則失之太易,幾同雜湊,應兩句為一意。試觀梁元帝《次建業(yè)詔》:“爰始居亳,不廢先王之都;受命于周,無改舊邦之頌?!庇帧洞饎襁M群下令》:“赤泉未賞,劉邦尚曰漢王;白旗弗懸,周發(fā)猶稱太子?!薄T如此類,不勝枚舉。蓋上為一事,下自為一事,兩句必使連綴,非兩句之內(nèi),別援事實而不相關涉者也。倘不相關涉,而牽率以來,為例過寬,征之梁元數(shù)篇,當不如是。雖法用謹嚴,固有難于屬對者。然寧隘毋泛,則方見駢文之可貴。[2]第55條

相較而言,孫德謙對駢文用典沒有太多嚴苛的要求,如“生事必對熟事,熟事必對生事”[6],“經(jīng)史子集,非其類不相從。即生、熟、雅、俚亦各有匹偶”[7]之類。

孫德謙對駢文聲律有清醒的認識。六朝駢文的聲律要求主要是指一聯(lián)之中平仄相間,聯(lián)與聯(lián)之間平仄相對,但相對沒有近體詩那樣嚴格。遍照金剛《文鏡秘府論·文二十八種病》列舉謝朓、王融、任昉等人的駢文多犯聲病,可見駢文聲律在六朝時期還不嚴格,而且不同文體也有著程度不同的差異。孫德謙《六朝麗指》對此也有獨到的認識:

文之有聲律,自休文而后,遂益精密。然江文通《建平王聘隱逸教》:“周惠之富,猶有漁潭之士;漢教之隆,亦見棲山之夫?!敝x朓《辭隋王蕭子隆箋》:“潢污之水,愿朝宗而每竭;駑蹇之乘,希沃若而中疲。”姑舉此兩篇,并不諧協(xié),此足征古人為文,本不拘拘于音律也。乃后人明知有韻書而故使之平仄不調(diào),則失之易矣。[2]第98條

駢文學家為了論述的方便,往往將駢文對仗、用典、聲律等重要修辭手法分開論述。其實,在實際創(chuàng)作中它們往往是渾然一體的。孫德謙的駢文創(chuàng)作與其理論主張基本上是一致的。在用典方面,不僅注重聯(lián)屬關涉,而且還探索生事與熟事的相對互濟。他結(jié)合自己的創(chuàng)作體會說:“余嘗為人作壽序,其人姓鐘,篇末思用鐘子期及李委壽東坡事(3)。上二句以‘牙琴對‘腰笛,固自典切。下二句始恐‘高山流水無可作對。久之,憶及李委當時其服為青巾紫裘,成句云:‘牙琴協(xié)奏,忝高山流水之知;腰笛橫吹,庶青巾紫裘而獻。頗覺為工。” [2]第55條又如《<雷溪草堂詩>序》中的四六隔對“煙云涉趣,作少文之臥游;林泉寄閑,得淳夫之高致?!薄俺>扒谇?,豈知問價;謝僑寧餓,只愿留書” [1]上卷16等,皆是上下兩句連綴為一意,對仗整齊而不求甚工,用典自然貼切,聲律諧美。再如《<修梅清課>序》有云:“每當露晨星晚,候雁初鶯,往往絳蠟燒殘,猶尋幽緒;黃華笑冷,自寫傲情。……延年特善其技,郭訥能言其佳,于是蘋洲按譜,輒造新聲;竹屋酣謠,幾成癡語矣?!保?]上卷7這段文字除了對仗工整,用典精妙,又基本上能做到一聯(lián)之內(nèi)平仄相間,兩聯(lián)之間平仄相對,音韻和諧,正如孫德謙所推崇的徐陵、庾信駢文那樣“不拘拘于音律”“固非古音之洋洋,亦未如律體之靡靡” [8]69。

二、豐富駢散合一和氣韻的內(nèi)涵

“駢散合一”是隨著清代駢文創(chuàng)作中興而興起的一個駢文學重要論題。正是這種不偏廢駢散、溝通駢散的觀念,使得清人游刃有余地在駢散之間游弋,促進了駢文創(chuàng)作的繁榮。孫德謙繼承和發(fā)揚了有清一代“駢散合一”的主要思想,《六朝麗指》開篇第一條即云:

吾謂文無駢散,往讀賈誼《過秦論》,即據(jù)篇首秦孝公數(shù)語,以為此即駢散合一之理。若謂“秦孝公據(jù)崤函之固,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卷天下之意”。刪除復語,純用單行,未嘗不辭簡而意足。蓋“擁雍州之地”與所云“包舉宇內(nèi)”“囊括四?!薄安⑼贪嘶摹?,以古文家言之,皆駢枝也。然文則索漠無生氣矣。說者謂東漢以后,駢文之體既成,此固探源立論,其實文之有駢體,所從來者遠。六經(jīng)百家,無不用之。[2]第1條

既然駢文與古文一樣,所從來者遠,甚至同出一源,那又何必心存成見,出主入奴?這樣立說可以起到推尊駢體、打通駢散的目的。孫德謙又進而結(jié)合具體文體深入論述這一論題:

碑志之文,自蔡中郎后,皆逐節(jié)敷寫。至有唐以降,乃易其體,若六朝則猶守中郎矩矱。王仲寶、沈休文外,以庾子山為最長。觀其每敘一事,多用單行,先將事略說明。然后援引故實,作成聯(lián)語,此可為駢散兼行之證。夫駢文之中茍無散句,則意理不顯。吾謂作為駢體,均當如此,不獨碑志為然,譬之撰詩賦者,往往標明作意,列序于前,所以用序者,蓋序即散體,而詩賦正文則為駢矣……推之別種體裁,亦應駢中有散,如是則氣既舒緩不傷平滯,而辭義亦復軒爽。[2]第34條

正如孫德謙所論“駢散合一乃為駢文正格,倘一篇之內(nèi)始終無散行處,是后世書啟體,不足與言駢文矣”[2]第34條,推而廣之,各體駢文均應寓散于駢,如陳蒨(4)《修前代墓詔》、王褒《寄梁處士周弘讓書》等名篇亦使用此種手法。

孫德謙不僅豐富了“駢散合一”的內(nèi)涵,還發(fā)展了駢文文氣理論,提升為氣韻之說:

六朝文之可貴,蓋以氣韻勝,不必主才氣立說也?!洱R書·文學傳論》曰:“放言落紙,氣韻天成?!贝穗m不專指駢文言,而文章之有氣韻,則亦出于天成,為可知矣。余嘗以六朝駢文譬諸山林之士,超逸不群。別有一種神峰標映,貞靜幽閑之致,其品格孤高,塵氛不染,古今亦何易得?是故作斯體者,當于氣韻求之,若取才氣橫溢,則非六朝真決也……試讀彼時諸名家文,有不以氣韻見長者乎?[2]第15條

孫德謙拈出“氣韻”二字,可謂獨具只眼。氣韻這個駢文學范疇雖然并非孫德謙首創(chuàng),但他能在激活其新內(nèi)涵的基礎上籠罩群言。孫德謙認為六朝駢文的氣韻主要表現(xiàn)在虛詞運用方面。副詞、連詞等虛詞是句子和詞語之間語意轉(zhuǎn)換、承接的樞紐。雖然它們在句中不占核心位置,但能使文意流動,文氣疏宕。如任昉《為范尚書讓吏部封侯第一表》云:“近世侯者,功緒參差,或足食關中,或成軍河內(nèi),或制勝帷幄,或門人加親,或與時抑揚,或隱若敵國,或策定禁中,或功成野戰(zhàn),或盛德如卓茂,或師道如桓榮,或四姓侍祠,已無足紀,五侯外戚,且非舊章?!睂O德謙認為此文疊用“或”字,不僅筆法放縱,而且簡潔生動,文氣自然調(diào)鬯?!叭羧绾笕藶橹?,必將分作偶章,窮力鋪敘”,“如化散為整,排比行之,必失之煩冗”[2]第48條。孫德謙《六朝麗指》還指出“作駢文而全用排偶,文氣易致窒塞。即對句之中,亦當少加虛字,使之動宕”。如傅亮《為宋公求加贈劉前軍表》:“俾忠貞之烈,不泯于身后;大賚所及,永秩于后人?!比螘P《宣德皇后令》:“客游梁朝,則聲華籍甚;薦名宰府,則延譽自高。”丘遲《永嘉郡教》:“才異相如,而四壁徒立;高慚仲蔚,而三徑?jīng)]人?!薄盎蛴谩谧?,或用‘則字,或用‘而字,其句法乃栩栩欲活?!庇秩玮仔拧吨x滕王集序啟》:“譬其毫翰,則風雨爭飛;論其文采,則魚龍百變”,“更覺躍然紙上矣?!比绻麆h去這些虛字,將“譬其”“論其”易為藻麗的實詞,“則必平板而不能如此流利矣”,“于是知文章貴有虛字旋轉(zhuǎn)其間,不可落入滯相也?!?[2]第16條這些虛字可以化解因?qū)嵶謱ε歼^于繁密造成的凝重板滯,使節(jié)奏疏密得宜,文氣自然暢達。

孫德謙指出有些六朝駢體韻文全為四言句式?jīng)]有辦法使用虛字斡旋,或有些駢文為了融化自然,不著痕跡,則往往運用“潛氣內(nèi)轉(zhuǎn)”的藝術手法?!皾摎鈨?nèi)轉(zhuǎn)”本出于三國繁欽《與魏文帝箋》,被朱一新、李詳?shù)热艘M駢文批評領域。況周頤、孫德謙等人相互啟發(fā),以“潛氣內(nèi)轉(zhuǎn)”為基本方法和特征溝通駢文與詞兩種文體,認為“駢體文亦有暗轉(zhuǎn)法,稍可通于詞”(《蕙風詞話》卷一)。孫德謙強調(diào)“讀六朝人文須識得潛氣內(nèi)轉(zhuǎn)妙訣,乃能于承轉(zhuǎn)處迎刃而解,否則上下語氣將不知其若何銜接矣”[2]第45條,并結(jié)合具體作品將“潛氣內(nèi)轉(zhuǎn)”之妙論述得非常詳盡,茲將全文迻錄如下:

文章承轉(zhuǎn),上下必有虛字。六朝則不然,往往不加虛字,而其文氣已轉(zhuǎn)入后者。江文通《劉喬墓銘》“參錯報善,茫昧云元”,自“乃毓伊人”下,皆是贊劉,而此兩句即是轉(zhuǎn)筆也?!端螐埵夏怪尽匪啤摆っ翍c善,窅翳壽仁”亦是此法。若謂銘是韻語,故可無用虛字。茍善讀之,尚易辨析。劉孝儀《從弟喪上東宮啟》云:“茫昧與善,一旦長辭”,以接“攀附鱗翼,三十余載”后,此二句或?qū)ⅰ耙坏╅L辭”移置于前,雖無虛字,意自顯然,今言“茫昧與善”者,蓋用“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語以善人,應為天道”。所與“茫昧”者,謂天道茫昧也?!懊C僚c善”即是言天道茫昧,不與善人。并不用虛字,即以此作轉(zhuǎn)耳。又如昭明《陶淵明集序》“豈能戚戚勞於憂畏,汲汲役于人間”下,“齊謳趙女之娛,八珍九鼎之食,結(jié)駟連騎之榮,侈袂執(zhí)圭之貴,樂既樂矣,憂亦隨之”。自“齊謳”至此,不細為推尋,幾疑接上,豈能兩句之后不知其辭氣已轉(zhuǎn)也!即下文“唐堯四海之主,而有汾陽之心;子晉天下之儲,而有洛濱之志。輕之若脫屣,視之若鴻毛。而況于他人乎”,“唐堯”之上文為“饕餮之徒,其流甚眾”,意不連貫。而于“唐”字上且無虛字,蓋其氣則又轉(zhuǎn)也。[2]第45條

“潛氣內(nèi)轉(zhuǎn)”經(jīng)孫德謙詮釋后成為駢文學的重要批評術語,為駢文史的價值重估和審美判斷提供了新的理論基石。

孫德謙在論述這些藝術手法時,有時不禁感慨“后之駢文家則用此者鮮矣”[2]第48條,因此,他身體力行地將駢散合一和氣韻運用到自己的實際創(chuàng)作中。他曾說:“往嘗作一篇成,取六朝文涵泳之,觀能否合其神韻,有不善者,則應時改定。彼貌為高古、但求形似者,吾無取也?!保?]第98條結(jié)合其作品來看,這絕非虛言,如“或錄其辯慧,規(guī)通德之論;或敘其生平,循編年之史”[1]上卷4(《<無價寶>雜劇序》),“或述酒寓言,隱傷履運;或撫琴余弄,輒抒幽襟” [1]上卷5(《<潯溪詩征>序》),連用“或”字,文氣自然暢達。又如其《<修梅清課>序》唯恐接受者不能理解況周頤詞作的寄興淵微、蒼老沉痛,結(jié)尾寫道:“矧先生宋玉悲秋,非真好色;子安舒嘯,本是忘榮。其如與言摘粉搓酥,專為秾作者,蓋不過香草美人,因寄所托,如斯而已。是則鐘隱艷曲,足奏紅羅;靖節(jié)閑情,何瑕白璧。讀先生詞,毋與屯田麗浮,順庵詼誕,同類而并譏之也。”[1]上卷8這些虛詞運轉(zhuǎn)得法,正是他所強調(diào)的“血脈貫注之處”[2]第36條。另如其《名畫家馬孟容墓銘》有云:

圍爐攜手,落紙匠心。聯(lián)歡無幾,頓絕人琴。匪直也斯,生未仳離。云日何憶,風雨靡規(guī)。雖謝二俊,斯樂怡怡。一旦永訣,彌用凄其。嗚呼孟容,學有顓門。藏山盛業(yè),兼富詩文。素帷相慟,談扇俄塵。參錯報善,天道寧論。生必有死,自古皆然。沒世無稱,君子疾焉。年壽何從,聲芳則傳。不朽者久,君可無言。[1]下卷2-3

這篇墓銘明顯學習江淹的《劉喬墓銘》,“參錯報善”等句襲用江文,雖無虛字銜接,字面似承上文,其實則文意已轉(zhuǎn),渲染了一種凄婉悲涼、情致悱惻的藝術效果,深得六朝駢文氣韻之真髓。正因如此,王國維才會認為其創(chuàng)作成就高于同時代另一位駢文名家李詳:“審言(按:李詳字審言)過于雕藻,知有句法而不知有章法。君得流宕之氣,我謂審言定不如君。”(王蘧?!肚骞守懯吭蛯O隘堪先生行狀》)

三、注重辨析文體和應用得體

孫德謙《六朝麗指》在總體把握的宏觀視野之下,又能分別較為細致地考察序、連珠、七、墓志、論、書記、移文等文體的源流和特色。中國古代“文章各體,至東漢而大備”[9],并各自形成相對獨立的演變歷程、獨特的審美修辭和特定的社會功能?!皬奈捏w發(fā)展的角度看,中國古代文學史可以視為各種文類孕育形成和發(fā)展演變的歷史,也是各種文類之間互相作用、互相滲透,不斷衍生出新品種的歷史?!保?0]駢文是一個大文體概念,籠統(tǒng)地研究古代駢文,不能切合駢文這種文學體式在當時滲透并且改變眾多類別文章寫作的實際狀況。值得注意的是,孫德謙關于這些文體的論述在《六朝麗指》中編排得非常集中,可見其有著系統(tǒng)的思考。如其探討學界較少關注的蕭統(tǒng)《錦帶書十二月啟》(5):

起用數(shù)語先敘時令,中間則每言“敬想足下”,其后有“但某”云云,實與后來“啟”事無或少異。必是為書記者,寫仿為之,遂相沿成習耳。惟昭明則一歲之中無月不備,后人稍變其例,為不同也。至昭明之所出,則有晉束皙《月儀》,此文《古文苑》載之。李義山有《端午日賀啟》,觀此知逢節(jié)致賀事殆始于唐矣。然文體則遠宗昭明,可覆按也。[2]第91條

此可謂有識之見。六朝時期書啟的應用沒有唐代以后那樣廣泛,但已經(jīng)形成程式化的駢體寫作模式。據(jù)《隋書·經(jīng)籍志》著錄:六朝有謝元《內(nèi)外書儀》四卷,蔡超《書儀》二卷,謝朏《書筆儀》二十一卷,王儉《吊答儀》十卷、《吉書儀》二卷,周舍《書儀疏》一卷,唐瑾《書儀》十卷等十余家作品??上鼈兌家淹鲐覀儚氖捊y(tǒng)《錦帶書十二月啟》可以窺見當時駢體書儀的格式。如果將其與西晉索靖《月儀帖》進行比較,就會發(fā)現(xiàn)《錦帶書十二月啟》更為講究用典、追求工整,駢化色彩愈加濃厚,已成為六朝文士日常交往的書啟范式,對后來盛行的四六啟文影響深遠。

孫德謙非常注重對各體駢文體制的辨析。如清人彭兆蓀《南北朝文鈔》將吳均的《餅說》作為七體收入,孫德謙批評道:“夫《七發(fā)》之體,歷舉聲色游獵,摛藻騁華,《餅說》僅說餅耳,豈得為《七發(fā)》嗣音乎?《書》曰:‘辭尚體要。甘亭先生(按:彭兆蓀字甘亭)為駢文名家,何于體制未能辨別若是?” [2]第85條在諸多文體中,孫德謙用力最多、闡述最為精細的是序體:

古人著書,皆以自序附其后,所以明作書之意,如司馬遷《史記》,班固《漢書》皆是。索人作序則始于左太沖。太沖撰《三都》賦成,或謂須得高名之士序之,于是乞序于皇甫士安。自此例既行,后賢著述遂無不求人為之矣。夫序錄之學,創(chuàng)始劉向。向校中秘,每一書已,輒條其篇目,撮其指意。今《別錄》雖不傳,而《晏子》《管子》諸書錄,即其遺文之幸存者。論者謂曾子固文,純似中壘,以其長于序言也。吾觀六朝文人,如昭明序《陶靖節(jié)集》,劉孝綽序《昭明太子集》,虞炎序《鮑明遠集》,他若《庾子山集》,則有滕王序之,可謂極一時之盛矣。至沈約《宋書》,魏收《魏書》以及酈道元《水經(jīng)注》,裴松之父子之《史記》《三國志》注,序皆為其自著,文則均以駢體行之。詳明條例,而仍成章斐然,為難能也。 [2]第89條

魏晉以來,駢體序文開始普遍應用于各類典籍和各體文章,但曹丕《典論·論文》、陸機《文賦》都沒有論及序體,劉勰《文心雕龍》在論述其他文體時雖多次涉及序體,卻沒有像詩賦、章表那樣單獨論述序體。雖然孫德謙很尊崇劉勰《文心雕龍》,但也不滿其“諸體悉備,而遺此序體”,甚至打算“別撰一文以補之”[2]第89條,遺憾的是未能完成。孫德謙不僅較為全面梳理了六朝序文的發(fā)展演變,而且切中肯綮地指出六朝駢體序文獨特的審美風格,如以任昉《王文憲集序》、宇文逌《庾信集序》代表的書序多“敘述生平,近于傳體”[2]第82條,帶有很強的史傳色彩;如以顏延之《曲水詩序》、王融《曲水詩序》為代表的宴集序多“文有賦心”,“其中詞句皆近賦體”[2]第19條。

作家往往會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合于自己的文體進行寫作。孫德謙《四益宧駢文稿》收錄的文體比較集中,以序文為大宗,其中有《<稷山段氏二妙年譜>序》《<邠州石室錄>后序》等19篇書序,《吳昌碩先生八十壽序》《誥授光祿大夫吳仲懌先生八十壽言》兩篇壽序;《樂盦寫書圖題辭》《渡海尋骸記題辭》等8篇題辭(6),共計29篇,占了《四益宧駢文稿》47篇文章的絕大比例。這一方面是因為唐宋以來序文的創(chuàng)作蔚為大觀,序文在文體譜系中的地位愈發(fā)重要。如清人王之績說:“專以文論,又當先序而后及他文?!怨牌?,文章用世惟序為大,更無先于此者?!保?1]3653另一方面也是清末民初一些遺民文士交往頻繁,樂于彼此作序,接續(xù)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與衍生。這些序文中值得注意的是《<睫巢集>序》《<太谷山堂集>序》《<雷溪草堂詩>序》3篇序文。他們在這3部文集中都題作劉承干撰。近代藏書家、出版家劉承干將李鍇《睫巢集》、馬長?!独紫萏迷姟放c夢麟《太谷山堂集》合在一起,以《遼東三家詩抄》之名刊刻。劉承干曾聘請況周頤、孫德謙、楊鐘羲、董康、繆荃孫、葉昌熾等人??虝T谶@些名家中孫德謙最擅駢體序文的寫作。據(jù)彭玉平《<歷代詞人考略>及相關問題考論》一文考證,因劉承干的著述之愿及經(jīng)濟實力,況周頤曾代劉承干撰著《歷代詞人考略》一書,所以《<睫巢集>序》等3篇序文當是孫德謙代劉承干撰寫,后世往往不察。據(jù)吳丕績《<四益宧駢文稿>跋》記載“迨九月初,(孫德謙)病轉(zhuǎn)劇,呼丕績至榻前,索是稿,強起自點定”,可見孫德謙《四益宧駢文稿》收錄的作品特別謹嚴,其中包含這3篇序文,從中可見時人與其本人對這些序文的重視程度。

孫德謙的序文多是書序,主要承襲六朝駢體序文的審美風格。以其代表作《<寐叟乙卯稿>序》為例:

觀其東軒寄傲,南村獨游,耕下潠之田,拒元嘉之聘。夷叔同其饑食,祖謝勖其相從。延年所謂物尚孤生,人固介立者,貞風凌俗,良足欽焉。所著文章:義熙以前,題晉年號;永初以后,止紀甲子。此則大節(jié)皦然,以示恥事異姓之志。與夫胥余演范,不署周年;陳咸薦時,唯遵漢臘。豈非后先同揆,垂為世楷者乎?先生自辛亥后遺世獨善。履霜之潔,后凋于歲寒;停云之思,靡從乎新好。柴桑高逸,庶幾有之?!瓎韬簦∽釉萍拍?,點世美新;嗣宗猖狂,罄辭勸進。諷先生詩,其能無愧也乎?[1]上卷3

《寐叟乙卯稿》的作者沈曾植學問湛深,識見雄偉,“其于詩也,不取一法而亦不舍一法。其蓄之也厚,故其出之也富”(張爾田《海日樓詩注序》)。清朝亡后,沈曾植以遺民自居,故其詩借紀年來表達原則性的身份與立場,這本是自古遺民的一脈相承。孫德謙此序同上舉六朝駢體書序一樣,不重在敘其詩而敘其人,將陶淵明、箕子、陳咸等人與其比擬,文末又用揚雄、阮籍反襯其道德文章。這些藝術手法都是他在《六朝麗指》中所強調(diào)的“善于擬議”,“文有正面鋪寫,而不足以達之者,可用旁攻側(cè)擊之道,否則辭理易窮,將無情采矣”[2]第17條。此序可謂深得六朝駢體書序之三昧。

四、倡發(fā)“說理散不如駢”

據(jù)王蘧?!肚骞守懯吭蛯O隘堪先生行狀》記載,孫德謙曾言“說理散不如駢”。這絕非即興之言,而是深思熟慮的論斷,內(nèi)涵非常豐富。趙益曾深入探討“說理散不如駢”這個命題,認為駢文因為“排偶的形式特性及其規(guī)約的二元結(jié)構(gòu)產(chǎn)生出一種深層表達機制——‘并行背出、同時合觀,它不僅長于表達二元對立統(tǒng)一之理,同時又和‘求同存異的邏輯方法暗合。另外,駢文的‘用事特性,又以其‘擴展性和‘互文性的高度融合進一步加強了說理能力”[12]。這個論題經(jīng)該文論述后看似已經(jīng)題無剩意,實際仍有值得進一步闡發(fā)的余地。

孫德謙《六朝麗指》云:“六朝文以華麗勝,而清辨之作亦間有之?!比鐝埲凇杜c從叔永書》、蕭綱《與湘東王論文》、陸厥《與沈約書》等,“專取辨給見長”,“故論文于六朝,真無體不備也”[2]第42條。盡管如此,后世對駢體議論卻頗多批評。如劉知幾認為史書中的論贊不應“鼓其雄辭,夸其儷事”,“飾彼輕薄之句,而編為史籍之文,無異加粉黛于壯夫,服綺紈于高士者矣”[13](《史通·論贊》)。具有嘲諷意味的是,劉知幾《史通》“亦不免以駢儷之辭,說紛繁之理”[14]381。孫梅《四六叢話》雖然認為六朝一些駢體論文,如“《博弈》《養(yǎng)生》之俊邁,《辨命》《勞生》之奇?zhèn)?。而《廣絕交》一篇,云譎波詭,度越數(shù)子。此皆藝苑之瓊瑤,詞林所膾炙”[8]426,但他認為六朝駢體議論是“以妃青媲白之文,求辨博縱橫之用,譬之蟻封奔騁,佩玉走趨” [8]426。在評價顏之推《顏氏家訓》時,他再次強調(diào)“四六長于敷陳,短于議論。蓋比物連類,馳騁上下。譬之蟻封盤馬,鮮不躓矣”[8]625,但如同劉知幾《史通》,孫梅的批評也是用駢體寫成的,“譏短前人,終亦自蹈其弊”[14]381。著名漢學家宇文所安《劉勰與話語機器》一文將“駢體文的修辭”稱為“話語機器”。他認為劉勰《文心雕龍》由于受這種“話語機器”的束縛,有些篇章的論說顯得游移支離,如《程器》篇本來是要論述自古以來諸多文士的“瑕累”,卻忽然轉(zhuǎn)到“古之將相,疵咎實多”,橫生枝蔓,主要是由于“文”“武”相對,劉勰就自然由“文既有之”轉(zhuǎn)到“武亦宜然”。(7)又如《體性》篇論述文學的風格:“一曰典雅,二曰遠奧,三曰精約,四曰顯附,五曰繁縟,六曰壯麗,七曰新奇,八曰輕靡?!薄肮恃排c奇反,奧與顯殊,繁與約舛?!边@樣的概括無疑有簡單化之嫌。劉勰或許也意識到論述存在著不周延之處,所以接下來又補充說“八體雖殊,會通合數(shù),得其環(huán)中,則輻輳相成”,以彌補二元對立論說的不足。雖然宇文所安的觀點在研究方法和視角上給我們以豐富的啟迪,但他過于強調(diào)話語機器的作用,進而推斷出這樣的結(jié)論:“劉勰并沒有作出真正的‘論辯(arguments),他其實只是在描述種種形式和概念而已?!保?5]這無疑是有失偏頗的。其實,不論是肯定“說理散不如駢”,還是認為駢文說理議論有明顯局限,都有其合理性,也都有不完善的一面。對此,孫德謙應該也有清醒的認識,如其《六朝麗指》,不同于《文心雕龍》《史通》《四六叢話》,基本上是用散體寫成的。其實,“說理散不如駢”這一命題的背后隱藏著孫德謙的良苦用心,即其在《六朝麗指》中所強調(diào)的“學術文章,互為表里”[2]第46條。

孫德謙在學術領域最有成就者當推諸子之學,如《諸子要略》《諸子通考》等。清初散文的一個重要特色就是發(fā)展出“學人之文”和“文人之文”兩派?!皩W人之文”以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三位遺民思想家為代表。他們親身經(jīng)歷過明清鼎革的巨變,認為明亡的原因主要在于明季學術的空疏與政治的混亂。因此,他們經(jīng)世致用的思想往往基于一種強烈的文化反思意識。這也使他們的文章以議論最為精彩。孫德謙亦是學者型文士,學識淵博,著述宏富。其之所以致力于諸子之學,亦出于經(jīng)世致用的思想:

夫天下有治世之學術,有亂世之學術。余之表章諸子也,蓋以百家學術皆以救時為主,世之亂也則當取而用之耳?;騿栐唬汉沃^也?對曰:名家辨名實,事之不稱于名者,可用鄧析、尹文之說以定其是非矣。法家重法律,人之有背于法者,可用商鞅、韓非之說以行其賞罰矣。返樸歸真,取道家之清凈,則浮文不至妨要矣。強本節(jié)用,取墨家之儉約,則虛糜有所底止矣??v橫家者,古之掌交也;《鬼谷子》一書,所以明交鄰之道。而使于四方者,果能扼山川之險要,察士卒之強弱,識人民之多寡,辨君相之賢愚,沈機觀變,以銷禍患于無形,則張儀、蘇秦其各安中國至于十余年之久者,不難繼其功烈矣。凡此數(shù)者,皆急則治標之義也。[16]

這種憂世救時的殷殷之心在《六朝麗指》中也有所體現(xiàn),如其認為蕭賾《禁奢靡詔》、高洋《禁浮華詔》等皆有裨世道,不滿后人輕薄六朝駢文,甚至對“體用駢而于世道有關系者,亦不經(jīng)意”[2]第97條。

孫德謙非常推崇蕭繹《金樓子》、劉晝《新論》、顏之推《顏氏家訓》皆用駢偶:“閑嘗誦習其文,遒煉雋逸,使人玩釋不厭。后之學為駢文者,此數(shù)家書安可不讀哉!”[2]第4條子書重在議論說理,如果駢體能在議論說理方面有所拓展,不僅可以“學術文章,互為表里”,而且還可同子書一樣起到經(jīng)時濟世之用。正因如此,孫德謙駢文創(chuàng)作的最大特色是“抒情之作絕少,而議論之作偏多,所作皆運思密栗,鞭辟入里”[17]。明代徐師曾《文體明辨序說》指出序文“為體有二:一曰議論,二曰敘事”[18]。清王之績《鐵立文起》則認為:“敘事者為正體,議論者為變體。此說亦可救《明辨》先議論后敘事之偏?!保?1]3655孫德謙的序文卻多以議論為正體,除上舉序文外,其他如《〈潯溪詩征〉序》:“后世選文之例,昉自蕭梁。論者以其宏綜百家、包舉八代,謂與龍門纂史,異轍同軌。夫豈不然?顧國風十五,政俗攸關;方州志乘,實為嗣響。若乃沈瑩《水土》,拾其舊聞;殷瑤《英靈》,證其墜筒,最錄鄉(xiāng)彥篇詠,以備一方之史,蓋尤具體而微焉。”[1]上卷5他創(chuàng)作的其他文體也多發(fā)議論,如《復李審言論駢文書》有云:

子桓論文,以氣為主,但清濁之差,猶易窺測;剛?cè)嶂|(zhì),自判陰陽。昔賢謂宣城撰史,創(chuàng)立文苑。其文氣體卑弱,適見世衰。豈知駢儷一家,無取雄偉。嘗試論辟,粗足形容。逸士蕭閑,自具林泉之性;良媛貞靜,詎假涂澤之華。[1]下卷3

這些文章都是在踐行其“說理散不如駢”的理論主張。不可否認的是,“說理散不如駢”畢竟只是理論期許,真正落實到駢文創(chuàng)作之中,也有諸多困難。孫德謙駢文說理的內(nèi)容相對狹窄,多為論文談藝。這也是理論與實踐因作家個人稟賦、才情、環(huán)境等因素而往往無法一致的具體表現(xiàn)。錢基博論其駢文“好自標置,特工議論,而所作或不逮”[19],并非是沒有根據(jù)的苛刻之評。

五、孫德謙駢文學的意義與影響

孫德謙的駢文學理論與創(chuàng)作,對推動駢文理論的深入研究,廓清對駢文文體屬性的全面認識,呼吁學界對駢文創(chuàng)作的關注等維度,均有特殊的文學史意義與價值。在理論層面,晚清民國駢文學主要表現(xiàn)為五種形態(tài):一是采取傳統(tǒng)的文話形式,如孫德謙《六朝麗指》等;二是駢文選本,如李定彝《當代駢文類纂》等;三是文學史著作,如王夢曾《中國文學史》、劉師培《中國中古文學史》等;四是以文體形式呈現(xiàn)的專題研究,如錢基博《駢文通義》、謝無量《駢文指南》等;五是當時報刊登載的代表著現(xiàn)代學術形態(tài)的駢文學論文,如王瑤《徐庾與駢體》等。其中成就最大的首推孫德謙的《六朝麗指》,以上論著大多受其影響。這最明顯地表現(xiàn)在他們對《六朝麗指》的援引上,如劉麟生《中國駢文史》的引用多達七處,有些甚至是整段的引用。錢基博雖然不滿《六朝麗指》“辭繁而情隱,鯫生末學,未易測其指要”[20]103,但其《駢文通義》也多是在孫德謙論點基礎上的進一步闡發(fā),如認為駢文“主氣韻,勿尚才氣,則安雅而不流于馳騁,與散行殊科”[20]116。

王國維《<宋元戲曲史>自序》云:“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學:楚之騷,漢之賦,六代之駢語,唐之詩,宋之詞,元之曲,皆所謂一代之文學,而后世莫能繼焉者也?!钡诖酥?,并未有系統(tǒng)研究六朝駢文的專書,這不免會讓人質(zhì)疑其能否代表“一代之文學”。孫德謙則對六朝駢文進行了廣泛深入的評論和自成體系的探討,從而填補了文學史對六朝駢文進行總體研究這一空白,豐富和深化了學界對“六代之駢語”的認識。孫德謙的駢文理論由于不脫離創(chuàng)作實際,有時甚至結(jié)合自己的創(chuàng)作經(jīng)驗來論述六朝駢文的文體特征和藝術手法,實有會心,內(nèi)涵豐富,精深淵微,所以直至今日學界雖有補正增益,然宏綱大旨,終不出其范圍。如當代著名學者張仁青認為:“凡通篇以偶句連綴成文者,是為廣義之駢文,六朝末期以前之對偶文章屬之。而狹義之駢文,通稱為四六文,六朝末期以后之對偶文章屬之。四六文構(gòu)成之要件有五:1.對偶精工;2.用典繁夥;3.辭藻華麗;4.聲律諧美;5.句法靈動。此五者缺一不可,缺其任何一項,則不得謂為純粹之四六文矣?!保?1]91 這仍然是對孫德謙觀點的因襲和發(fā)展。孫德謙對對偶、用典、聲律、藻飾等文體特征以及烘托、形容等藝術手法的探討,側(cè)重立足于語言層面,特別是字法和句法,多發(fā)前人所未發(fā)。正因如此,他進而結(jié)合具體創(chuàng)作實例發(fā)人深省地指出:“近人喜語體者,以為用此則生,文言則死,其排斥駢文尤甚,此大謬不然。夫文之生死,豈在體制?!保?]第99條王水照先生強調(diào):“離開語言分析,離開文章寫作,所謂中國古代文學史的民族特點,所謂中國文學史的世界性地位,將無從談起?!保?2]以此反觀孫德謙的駢文學思想,其價值越發(fā)顯得彌足珍貴。

“晚清民國是中國傳統(tǒng)文體學向現(xiàn)代文體學的轉(zhuǎn)型期,是傳統(tǒng)文學和新文學的分水嶺。自古以來,文體之變莫大于此?!保?3]前文所舉民國駢文學論著雖有一些是以文體形式呈現(xiàn)的專題研究,但他們都很少從分體的角度研究駢文。孫德謙浸淫于傳統(tǒng)學術,但又不滿傳統(tǒng)儒家“或失之瑣碎,或失之高深,而訓詁一家,性理一家,斤斤于文字之末”[24],繼承與發(fā)揚了章學誠一脈學術路徑,注重辨章學術,考鏡源流,梳理和辨析駢文所涉及的多種文體,以建構(gòu)駢文文體體系。現(xiàn)在我們認識到各體駢文的演變應與駢文整體的發(fā)展主脈多有錯落,只有充分了解各體駢文的獨特性,才能對古代駢文的把握更為充分和到位。這無疑更為凸顯了孫德謙《六朝麗指》的卓爾不群。孫德謙還結(jié)合涉及敘事的相關文體來論述駢散合一、駢散兼行等命題,這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在拓展駢文的敘事功能和探索駢文的敘事藝術。古人往往認為駢體不適宜敘事,如章學誠《上朱大司馬論文》云:“古文必推敘事?!保?5]直到民國時期,章太炎《文學略說》仍強調(diào)“敘事者,止宜用散”[26]303。如果結(jié)合清末民初以徐枕亞《玉梨魂》為代表的駢體小說盛行一時,以及編纂于民國初年的鄭好事《駢文叢話》就已關注到這類駢體小說,那么就更能彰顯孫德謙“駢散合一”相關論述的時代意義。曹虹《清嘉道以來不拘駢散論的文學史意義》一文認為嘉道以來的“不拘駢散論蘊含著某種奔放的精神素質(zhì),它要求消彌畛域,消解禁忌,因而在一定意義上是世紀之交文界革命理論的前奏”,“他們在自身的歷史條件下所作的積極探索,對于散文向近代的過渡,無疑是有一定精神‘先驅(qū)意義的”[27]。其實,孫德謙的駢文理論和創(chuàng)作實踐,不論對駢文學的現(xiàn)代轉(zhuǎn)型,還是對散文從古典終結(jié)期向近代的過渡,都更具有時代價值和意義。

遺憾的是,孫德謙的一些駢文學思想我們現(xiàn)在還沒有充分認識和吸收。如章太炎《文學略說》認為“議論者,駢散各有所宜”[26]303。孫德謙卻強調(diào)“說理散不如駢”。他的這一論點在當時應者寥寥,就筆者耳目所及,只有瞿兌之贊同其說:“殊不知以駢文作論說,正可利用他的詞藻,供引申譬喻之用,利用他的格律,助精微密栗之觀?!保?8]新文化運動以來,純文學的觀點愈加盛行,也就愈發(fā)忽視文章的議論說理,如周作人選編《中國新文學大系(1917—1927) 散文一集》,“議論文照例不選”,因為它們“至多說得理圓,卻沒有什么余情”[29]。而后來的駢文研究者受此影響,多強調(diào)駢文的美文性,如“駢散之分既定,則散文遠不如駢文之美。凡為散文者或輕駢文,為駢文者或輕散文,此坐不知美文與實用文之殊耳。故今惟敘駢文,示美文之軌則焉”[30] 173,“吾國美文,最盛于六朝之際。至唐以后,則實用文盛而美文衰矣”[30]232,“駢文為唯美文學之一種,亦即屬于美感之文學,不可不著重詞采”[21]137。這無疑影響了我們對古代駢文的多維認知。因此,孫德謙的駢文學思想仍值得我們進一步全面系統(tǒng)地深入研究。

注釋:

(1)如當世論駢文創(chuàng)作往往將孫德謙與李詳并稱,王國維甚至認為孫德謙的駢文成就高于李詳(王蘧常《清故貞士元和孫隘堪先生行狀》),馮煦不僅贊揚孫德謙的駢文創(chuàng)作“異軍特起,群列退辟”,還盛譽其《六朝麗指》“洵乎前哲之流別,來學之津逮矣”(《六朝麗指》序)。李詳也高度評價孫德謙的《六朝麗指》:“前人似未有此撰述?!薄按藭怀?,將使《法海》為附贅,《叢話》為賣餅矣?!保ā杜c孫益庵三函》之一)。

(2)該書共一百則,原來并無序號,為了檢索方便,筆者按次序加以編號。

(3)蘇軾《李委吹笛》詩小引:“元豐五年十二月十九日,東坡生日。置酒赤壁磯下,踞高峰,俯鵲巢,酒酣,笛聲起于江上。客有郭、石二生,頗知音,謂坡曰:‘笛聲有新意,非俗工也。使人問之,則進士李委,聞坡生日,作新曲曰《鶴南飛》以獻。呼之使前,則青巾紫裘,要笛而已。既奏新曲,又快作數(shù)弄,嘹然有穿云裂石之聲,坐客皆引滿醉倒?!保ㄇ澹┩跷恼a輯注:《蘇軾詩集》 ,中華書局 1982年版,第1136頁。校相較鐘子期事,李委壽東坡事當為生典。

(4)孫德謙《六朝麗指》承《四六法?!分`,以為陳宣帝作,其實應為陳文帝作。

(5)《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云:“又《錦帶書十二月啟》亦不類齊梁文體。其《姑洗三月啟》中有‘啼鶯出谷,爭傳求友之聲句。考唐人《試鶯出谷》詩,李綽《尚書故實》譏其事無所出。使昭明先有此啟,綽豈不見乎。是亦作偽之明證也?!保ㄇ澹┯垃尩龋骸端膸烊珪偰俊?,中華書局1965年版,第1275頁。俞紹初《昭明太子集校注》將《錦帶書十二月啟》列入附編,持存疑態(tài)度。曹道衡、傅剛《蕭統(tǒng)評傳》認為《錦帶書十二月啟》“其風格確與昭明其它文字不類。蕭統(tǒng)的文章,總體上崇尚淳雅,不事華辭,比如他的《答晉安王書》和《與晉安王令》都是蕭統(tǒng)文章中的名作,但都不像《錦帶書》那樣整飭藻麗。不過以風格的認定來確定作者,總是十分危險的,由于年代久遠,及判斷上的主觀性等原因,往往與實際相差甚遠,因此,在沒有十分明確的證據(jù)時,我們還是把這作品判給蕭統(tǒng)”。曹道衡,傅剛《蕭統(tǒng)評傳》,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186頁。筆者認同曹道衡、傅剛二人的觀點。

(6)關于題辭文體的起源和演變,高步瀛《文章源流》論述甚詳,認為“古之序蓋皆在書后,趙氏移前,故曰題辭。”余祖坤編:《歷代文話續(xù)編》,鳳凰出版社2013年版,第1409頁。從題辭的起源和性質(zhì)來看,將其歸于序體是比較合理的。

(7)古人也認識到《程器》篇在全書中有些另類,整一性明顯不足,但多將原因歸結(jié)為劉勰強烈的表達沖動導致邏輯的歧離。如紀昀說:“此亦有激之談。”“觀此一篇,彥和亦發(fā)憤而著書者。觀《時序》篇,此書蓋成于齊末,彥和入梁乃仕,故郁郁乃爾耶?”黃霖編著:《文心雕龍匯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161頁。

參考文獻:

[1]孫德謙.四益宧駢文稿[M].上海:瑞華印務局,1936.

[2]孫德謙.六朝麗指[M].四益宧,1923.

[3]劉永濟.文心雕龍校釋[M].北京:中華書局,1962:146

[4][金]劉祁.歸潛志[M].北京:中華書局,1983:138.

[5][清]袁枚.小倉山房詩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1398.

[6][宋]王銍.四六話[M]//王水照,編.歷代文話(第1冊).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8.

[7][清]阮葵生.茶余客話[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246.

[8][清]孫梅.四六叢話[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0.

[9]劉師培.中國中古文學史講義[C].南京:鳳凰出版社,2011:23.

[10]郭建勛.楚辭的文體學意義──兼論楚辭與幾種主要的中國古代韻文[J].中國文學研究,2001,(4):10-16.

[11][清]王之績.鐵立文起[M]//王水照,編.歷代文話(第4冊).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

[12]趙益.孫德謙“說理散不如駢”申論——兼論駢文的深層表達機制[J].文學評論,2017,(4):100-107.

[13][唐]劉知幾,撰.[清]浦起龍,釋.史通通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82.

[14]張舜徽.周秦道論發(fā)微 史學三書評議[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15][美]宇文所安.他山的石頭記——宇文所安自選集[C].田曉菲,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136-137.

[16]孫德謙.諸子通考 國學初階[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39-40.

[17]張仁青.六十年來之駢文[M].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7:32.

[18][明]徐師曾.文體明辨序說[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135.

[19]錢基博.現(xiàn)代中國文學史[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116.

[20]錢基博.近百年湖南學風 駢文通義[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21]張仁青.駢文學[M].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

[22]王水照,朱剛.三個遮蔽:中國古代文章學遭遇“五四”[J].文學評論,2010,(4):18-23.

[23]吳承學.中國文體學研究的百年之路[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4):17-28.

[24]孫德謙.孫益庵論學三書[J].國學叢刊,1923,(3):153-156.

[25][清]章學誠,著.倉修良,編注.文史通義新編新注[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768.

[26]章太炎.國學概論 國學略說[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8.

[27]曹虹.清嘉道以來不拘駢散論的文學史意義[J].文學評論,1997,(3):109-116.

[28]瞿兌之.駢文概論[M].??冢汉D铣霭嫔?,1994:30.

[29]周作人.中國新文學的源流[M].北京:北京出版社,2020:107.

[30]謝無量.駢文指南[M]//謝無量文集(第7卷).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猜你喜歡
現(xiàn)代轉(zhuǎn)型創(chuàng)新
略論晚清傳教士的出版經(jīng)營意識
論中國傳統(tǒng)政治文化的現(xiàn)代轉(zhuǎn)型
論農(nóng)村家族的現(xiàn)代轉(zhuǎn)型
人民論壇(2016年14期)2016-06-21 10:37:48
我國政治文化現(xiàn)代轉(zhuǎn)型的意義及對策探析
商(2016年10期)2016-04-25 09:24:07
中學教師權(quán)威的現(xiàn)代轉(zhuǎn)型與重構(gòu)
西乡县| 都昌县| 镇康县| 久治县| 普格县| 黄冈市| 石楼县| 宁远县| 镇坪县| 溧阳市| 潮州市| 西乡县| 杭锦后旗| 韶关市| 加查县| 德令哈市| 新绛县| 辽宁省| 奎屯市| 玛纳斯县| 玉树县| 渭源县| 涞水县| 仲巴县| 什邡市| 昆山市| 杂多县| 噶尔县| 盐城市| 北川| 双峰县| 乡宁县| 高台县| 苏州市| 岚皋县| 海门市| 柳江县| 云阳县| 三江| 泸水县| 宜宾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