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雅玲 劉永麗
(1.新疆醫(yī)科大學第六附屬醫(yī)院神經(jīng)內(nèi)科,新疆 烏魯木齊,830000;2.新疆醫(yī)科大學第六附屬醫(yī)院護理部,新疆 烏魯木齊,830000)
腦卒中是一種急性腦血管疾病,具有高發(fā)病率、高致殘率以及高死亡率的特點[1]。據(jù)報道,腦卒中患者發(fā)病后若未能持續(xù)進行康復訓練,出現(xiàn)語言障礙或者偏癱的概率高達70%[2]。所以,早期開始堅持康復訓練對促進腦卒中患者的肢體功能恢復具有重要作用。通常情況下,康復訓練需要患者在家里完成,而部分患者受到身體不適、疼痛以及家庭成員不配合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很難遵醫(yī)囑完成康復鍛煉計劃,未能實現(xiàn)全面康復,遺留一些后遺癥,如語言障礙、偏癱等[3-4]。自我效能理論是指在特定的情境之中對自身某些行為能力的自信程度,即相信自己是否有足夠的能力去完成某一具體的活動任務,該理論已被廣泛應用于康復鍛煉中[5]。本文探討自我效能理論聯(lián)合肢體功能康復訓練對腦卒中偏癱患者上肢功能及生活質量影響,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2019年8月—2022年6月于新疆醫(yī)科大學第六附屬醫(yī)院接受治療的96例腦卒中偏癱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jù)隨機數(shù)表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48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本研究經(jīng)新疆醫(yī)科大學第六附屬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本研究所納入患者及家屬均知曉本研究的目的、研究方法,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n(%)/()]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n(%)/()]
腦出血腦梗死研究組4826(54.17)22(45.83)59.13±5.322.21±0.5523(47.92)25(52.08)對照組4827(56.25)21(43.75)58.81±5.542.13±0.4825(52.08)23(47.92)χ2/t0.0420.2890.7590.167 P 0.8370.7730.4500.683組別例數(shù)性別平均年齡(歲)平均病程(月)類型男女
納入標準:①符合試行版《腦梗死和腦出血中西醫(yī)結合診斷標準》[6]中關于腦梗死、腦出血相關標準,其中腦梗死患者入院時間距離發(fā)病時間不足24 h,腦出血患者出血部位為丘腦、腦葉以及基底節(jié)區(qū),出血量≥30 mL;②無腦梗死出血轉化、腦出血再發(fā)出血等顱內(nèi)活動性出血;③依從性好且病程范圍內(nèi)病情穩(wěn)定。
排除標準:①合并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精神疾病、智力低下或者認知障礙者;②存在癱瘓病史者;③合并心、肝、腎等重要臟器嚴重功能障礙者;④合并免疫系統(tǒng)疾病或者全身感染性疾病者。
剔除標準:剔除中途退出者或者因其他原因脫落者。
終止標準:因依從性差而被迫中斷研究者。
兩組患者均接受抗血小板聚集、降脂、調整血壓、維持水和電解質平衡等常規(guī)預防措施,同時給予常規(guī)藥物治療,如阿司匹林腸溶片、氫氯吡格雷片等。
對照組接受肢體功能康復訓練。由康復技師對患者的肢體功能康復訓練進行指導,采用循序漸進的原則,7 d為一個療程,連續(xù)康復訓練4個療程。具體康復訓練方法如下:(1)良肢位的擺放。令患者的患側肢體維持于功能位,每間隔2個小時進行1次體位更換。(2)被動活動訓練。依照近端關節(jié)到遠端關節(jié)的順序,指導患者完成簡單運動動作,如十指交叉、握拳等,訓練10 min/次,2次/d。(3)床上訓練。指導患者進行翻身、上下左右移動身軀、上下肢運動等,運動強度根據(jù)患者的具體病情適當調整。(4)站立平衡訓練和坐位平衡訓練。如果患者肌力恢復比較好,可進行一些主動訓練,如坐位、站立、行走等,訓練10 min/次,2次/d。(5)步行訓練。如果患者肌力恢復比較好,可以進行平衡杠內(nèi)行走、扶持步行、徒手行走等訓練。訓練15 min/次,2次/d。(6)日常功能訓練。根據(jù)患者功能恢復情況,指導其完成日?;顒幽芰τ柧殻邕M食、如廁、穿脫衣、上下樓等,訓練60 min/次,1次/d。在肢體功能康復訓練期間,可每日按摩患者患肢,將紅花乙醇(50%)涂抹于患肢,沿著近端關節(jié)逐步按摩至遠端關節(jié),各個關節(jié)各按摩15次,每日早、中、晚各進行1次按摩。連續(xù)干預1個月。
研究組接受自我效能理論聯(lián)合肢體功能康復訓練。肢體功能康復訓練方法同對照組,自我效能理論培訓具體內(nèi)容如下:(1)向患者介紹腦卒中相關知識,如病因、治療方法、康復訓練效果等,給予患者適當?shù)男睦硎鑼?,幫助患者樹立正確的觀念,減緩其焦慮、恐懼、緊張的情緒,引導患者積極參與康復訓練,叮囑家屬支持和鼓勵患者,通過醫(yī)護人員和家屬的共同努力,提高患者康復訓練依從性。(2)指導患者家屬掌握提高患者自我效能感的方法。對家屬開展自我效能感知識培訓,培訓家屬掌握精神安慰法并應用于患者,給予患者全方位照顧,緩解其緊張、焦慮的情緒,有助于提高治療信心,提升康復訓練依從性。(3)分析患者在肢體功能康復訓練中的動作成分缺陷,給予患者針對性的指導建議,通過不斷重復訓練,幫助患者掌握該動作成分,之后完成整體動作訓練。例如,將穿上衣的動作分解成多個動作成分,首先將一只手成功放進相應的袖筒中并伸出袖口,牽拉衣袖至肩上,然后以相同的方式方法穿另一邊的衣袖,牽拉衣袖至肩上,最后系上衣扣。將脫上衣的動作分解成多個動作成分,即首先解開紐扣,將衣服褪到肩膀以下,然后從一側將衣袖脫下,再從另一側將衣袖脫下。對于患者存在的缺陷動作成分進行針對性的反復訓練,30 min/次,1次/d,連續(xù)訓練1個月。(4)利用目標設定和適應策略提升患者自我效能感。對患者實施自我效能感知識介紹,令患者了解康復訓練對肢體功能恢復的重要作用,堅定其訓練信念。按時進行電話或者上門隨訪,鼓勵患者樹立自我價值觀,提升康復信念,指導患者逐步加強訓練強度,給予訓練方法指導,督促患者堅持執(zhí)行康復訓練計劃,設定達到目標所需時間。(5)鼓勵患者敞開心扉并解決康復訓練中存在的問題。鼓勵患者自主完成穿衣、洗漱等個人日常生活行為,積極參與一些文娛活動,如打羽毛球、乒乓球、下棋等,增加間接成功經(jīng)驗,并多與其他人交流溝通。對患者復盤康復訓練過程中存在的不足以及問題,采用針對性的方案進行解決。
比較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治愈:患者可獨立行走,患肢功能有效,可自理生活;顯效:患者患肢功能活動不全,基本能夠自理生活;有效:患者患肢能夠做一部分功能活動,日常生活需要他人輔助;無效:患者功能活動未見改善,日常生活需要他人照顧??傆行?(治愈+顯效+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比較兩組患者上肢功能。分別于干預前和干預后1個月、3個月、6個月通過簡化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分法對患者上肢部分(Fugl-Meyer Assessment of Upper Extremity,F(xiàn)MAUE)運動功能進行評估[7]。該量表共計包含33個條目,如正常反射活動、屈伸肌共同運動、上肢反射活動、分離運動等,每個條目的評分范圍為0~2分,患者的上肢運動功能良好程度與所得分數(shù)呈正比。
比較兩組患者自我效能感。分別于干預前和干預后1個月、3個月、6個月通過自我效能感量表(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GSES)進行評估[8]。該量表共計包含10個條目,患者自行回答“完全正確”“多數(shù)正確”“有點正確”或者“完全不正確”,分數(shù)依次為4分、3分、2分、1分,總分值范圍10~40分,患者自我效能感水平與所得分數(shù)呈正比。
比較兩組患者生活質量。分別于干預前和干預后通過健康狀況調查簡表(36-Item Short Form Survey,SF-36)[9]進行生活質量評估,該量表共計包括8個條目,分別是軀體疼痛、軀體健康、生理機能、生理職能、社會功能、情感職能、精神健康、精力,每項滿分為100分,患者生活質量與所得分數(shù)呈正比。
采取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所有計量資料均符合正態(tài)分布,用()表示,行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n(%)]表示,行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研究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93.75%,對照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79.17%,研究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n(%)]
干預前,兩組患者上肢功能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1個月、3個月、6個月,兩組患者上肢功能評分均明顯高于干預前,且研究組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上肢功能比較 (,分)
表3 兩組患者上肢功能比較 (,分)
注:與本組干預前比較,*P<0.05。
組別例數(shù)干預前干預后1個月干預后3個月干預后6個月研究組4833.74±5.2542.64±5.38*53.68±6.29*56.48±5.37*對照組4834.31±5.4339.61±5.46*50.73±6.17*52.67±5.46*t 0.5232.7392.3203.447 P 0.6020.0070.0220.001
干預前,兩組自我效能感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3個月、6個月,對照組評分明顯高于干預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1個月、3個月、6個月,研究組評分明顯高于干預前,且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自我效能感比較 (,分)
表4 兩組患者自我效能感比較 (,分)
注:與本組干預前比較,*P<0.05。
組別例數(shù)干預前干預后1個月干預后3個月干預后6個月研究組4817.54±3.5523.67±3.28*26.69±2.26*29.48±2.35*對照組4817.33±3.6317.91±3.0618.76±2.15*19.07±2.66*t 0.287 8.896 17.613 20.320 P 0.775<0.001<0.001<0.001
干預前,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均明顯高于干預前,且研究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比較(,分)
表5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比較(,分)
組別例數(shù)軀體疼痛生理機能軀體健康生理職能干預前干預后干預前干預后干預前干預后干預前干預后研究組4864.52±3.5676.43±3.47*62.74±2.3375.38±3.52*63.55±2.3277.48±2.53*61.57±1.3875.54±2.63*對照組4863.44±3.4771.67±3.84*63.65±2.5772.64±2.45*64.46±2.5773.62±3.07*61.41±1.6970.64±1.57*t 1.505 6.3721.817 4.4261.728 6.7220.508 11.083 P 0.136<0.0010.072<0.0010.088<0.0010.613<0.001
續(xù)表5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比較 (,分)
表5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比較(,分)
注:與本組干預前比較,*P<0.05。
精力干預前干預后干預前干預后干預前干預后干預前干預后研究組4861.82±1.5774.49±2.80*62.87±1.45 77.35±2.60*64.47±2.6578.45±2.58*61.87±1.2575.38±2.61*對照組4862.05±1.4669.67±2.54*62.56±1.63 72.82±2.48*63.61±2.4773.67±2.67*62.27±1.5970.52±2.87*t 0.743 8.7130.984 8.7171.645 8.9191.370 8.680 P 0.459<0.0010.328<0.0010.103<0.0010.174<0.001組別例數(shù)社會功能情感職能精神健康
腦卒中是一種臨床較常見的心腦血管疾病。據(jù)報道,我國腦卒中患者數(shù)量高達700萬例,且每年約新增200萬例[10]。腦卒中的致殘率和致死率均很高,已經(jīng)成為迫切需要解決的重大公共衛(wèi)生問題。隨著醫(yī)療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腦卒中患者的生存率隨之增加,但是運動功能障礙、語言障礙等后遺癥的發(fā)生率卻居高不下[11]。據(jù)統(tǒng)計,腦卒中經(jīng)康復治療后仍有55%~75%的患者遺留肢體功能障礙問題,大部分是因腦卒中發(fā)病后,大腦核心系統(tǒng)難以對低級中樞系統(tǒng)進行有序的調控,進而阻礙正常運動的傳導,同時干擾原始反射,形成異常運動模式,最終發(fā)生致殘現(xiàn)象[12]。
肢體功能康復訓練是通過對大腦傳入神經(jīng)進行持續(xù)不斷的刺激,促使已經(jīng)遭受損傷的神經(jīng)元獲得再生修復,從而逐漸恢復神經(jīng)功能[13]。腦卒中恢復期患者接受康復訓練,患者的平衡功能以及肢體功能均得到明顯的恢復,不良情緒得以有效改善,同時功能鍛煉依從性和生活質量均出現(xiàn)有效提升[14]。自我效能是指個體對某種操作行為的信念判斷或者主體自我感受,個體的信念感受越強烈,便會在該種行為中付出更多的努力,遇到困難和挫折時展現(xiàn)更加強大的決心和恢復力[15]。另據(jù)報道指出,腦卒中老年患者應對方式、自我效能以及健康行為之間具有比較明顯的關聯(lián)性,較高的自我效能和應對疾病時的積極方式是患者執(zhí)行健康行為的積極促進因素,患者具有越高的自我效能則越會勇敢面對[16]。因自我效能理論培訓遵循因勢利導以及循序漸進的原則,使得康復治療具備針對性、持續(xù)性、具體性,有效提升康復治療效果。本研究結果顯示,自我效能理論聯(lián)合肢體功能康復訓練可提高腦卒中偏癱患者臨床治療效果,改善患者上肢功能,提升患者自我效能感和生活質量。分析原因,首先,通過隨訪,掌握了患者當前身體狀況和康復進展,制訂階段性康復計劃和康復目標,并不斷完善康復計劃,促使患者感受到付出會有相應的回報,以此強化患者的自我效能,進而積極參與和堅持完成康復訓練,并在不斷的復盤中進行自主探索,逐漸恢復獨立自主能力,最終改善肢體障礙,提高生活質量。除此之外,自我效能理論培訓提升家屬對患者精神上的支持力度,提高患者康復訓練的信心,從而提高康復訓練依從性,促進康復目標的盡早實現(xiàn),最終提升肢體功能。
綜上所述,自我效能理論聯(lián)合肢體功能康復訓練應用于腦卒中偏癱患者,可改善患者上肢功能,提升患者自我效能感,同時提高生活質量,值得臨床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