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子東
徐悲鴻曾在報紙上撰文“發(fā)現(xiàn)中國藝術界中一卓絕之天才,乃中國共產黨中之大藝術家古元”[1]。古元是我國著名木刻家、教育家。1938年,正值19歲的古元奔赴中國共產黨革命圣地——延安,此時的古元在他人生短短19年的時間里經歷了“五四”新文化運動、馬克思主義學說的傳播、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國民黨的叛變……延安時期是古元藝術生涯中最為重要的時期之一。在此期間,他受到馬克思主義學說和毛澤東思想的培育,深切關心著中華民族的前途命運。特別是在1942年毛澤東的《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以下簡稱《講話》),是對于中國文藝、教育等方面的重要論述的號召,是這一時期教育思想(其中包含美育思想在內)的主要論題與論調[2]。古元身為一位愛國藝術家,深受毛澤東《講話》的影響,古元以他獨特的藝術創(chuàng)作風格和深入民眾生活的實踐,作品呈現(xiàn)出濃厚的民族情感和社會意識,傳達出對人民群眾生活的真切關懷和對社會不平等的思考,既具有審美的價值,又蘊含著深刻的社會思想,還體現(xiàn)了馬克思主義美育觀的精神內涵,呼喚著社會的進步和變革。
延安木刻起源于魯迅提倡的新興木刻運動,但它在延安這一特定的革命環(huán)境中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和表現(xiàn)方式。延安時期,具體是指1935年至1948年期間[3]。魯迅先生曾在《北平箋譜》中有過這樣的一段描述:“鏤像于木,印之素紙,以行遠而及眾,蓋實始于中國[4]?!庇纱丝梢?中國傳統(tǒng)的木刻版畫有著歷經上千年悠遠的歷史,其中更是在明清時期達到了巔峰。然而在晚清和民初時期,受到西方文化和印刷術的沖擊和影響,許多文藝家紛紛效仿西洋藝術的風格和表現(xiàn)形式,中國傳統(tǒng)木刻文化面臨著劇烈的動蕩和沖擊。但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尤其是在延安,木刻版畫迎來了一個新的發(fā)展階段。此時戰(zhàn)爭形勢異常復雜多變,革命藝術家們?yōu)樾麄骺谷站葒?將視線投向木刻版畫。因為木刻版畫擁有原材料取材便利、價格低廉、制作工序簡單、支持一版多印、黑白效果強烈、便于傳播等優(yōu)勢,符合當時歷史背景的需求。
古元是著名的革命藝術家之一,他的藝術生涯始于1939年,當時在延安魯迅藝術文學院美術系第三期學習,并開始木刻創(chuàng)作,曾任該院美術工廠木刻組長。1942年,毛澤東發(fā)表《講話》,這是體現(xiàn)中國共產黨美育理論與政策的標志性、綱領性文件[5],亦是這一時期教育思想(其中包含美育思想在內)的主要論題與論調[2]。毛澤東《講話》與馬克思主義美育觀是一致的,并且更加符合中國人民群眾路線的馬克思主義美育觀,扎根于現(xiàn)實,而非空談,解決為誰服務,解放全人類,共產主義目標奮進。毛澤東在《講話》上提出了“文藝為工農兵服務”的口號,強調藝術應當緊密結合革命實踐,為人民大眾服務。《講話》亦是古元藝術生涯中的轉折點,如古元所說的:“那一段時間雖然不長,對我的世界觀和藝術觀卻起了決定的作用,使我的思想、藝術和生活有了一個主宰[6]?!惫旁獔孕潘囆g應當為人民服務,成為傳遞思想、感知現(xiàn)實、引導社會的有力工具。他認為藝術家應該站在廣大工農兵群眾的立場上,用自己的作品反映他們的生活、追求和夢想。通過古元大量木刻作品可以發(fā)現(xiàn),延安期間,古元的作品中一直體現(xiàn)出馬克思主義的人民立場和人民至上的價值觀,如《羊群》《選民登記》《家園》《冬學》等,他經常描繪農民、工人、士兵等普通勞動者的形象,展現(xiàn)他們的艱苦奮斗、崇高精神和為革命事業(yè)做出的犧牲和貢獻。他的作品充滿了對農民、工人和士兵的關愛與贊美,以及對社會主義事業(yè)的信心和熱情。通過藝術的力量,古元將馬克思主義美育觀的理念融入到作品中,成為推動社會主義文化進步的重要力量。
在《講話》引領下的延安木刻精神以解放人類為目標,促進思想、審美、生產力的解放,此時古元改變了自己藝術中不為大眾所能接受的藝術語言。向傳統(tǒng),如漢代畫像石、年畫、明清木刻、民間藝術、剪紙等進行廣泛學習,同時亦吸收西方構圖、透視、造型嚴謹?shù)纫蛩亍_M行一系列主題性創(chuàng)作,如《騾馬店》《減租會》《離婚訴》。其中,分別創(chuàng)作于1940年和1943年的《離婚訴》(如圖1和圖2所示),是古元藝術語言、思想、形式轉變的代表作。前者受到西方影響較大,以陰刻為主。雖然刀法灑脫,構圖以特寫為主,色調豐富,不失為一幅佳作,但在當時卻不能被普羅所大眾認可。而《講話》后的《離婚訴》,以陽刻為主,同時在技法上采用年畫、剪紙的形式,人物處理、空間構圖上都采取了更加通俗易懂的線條做造型,人物面部的陰影消失,畫面呈現(xiàn)出簡潔、明快,擺脫了西方木刻的影響。通過這兩幅作品短短幾年之間同一題材不同創(chuàng)作手法上的對比,古元更加注重形象的簡練和現(xiàn)實生活氣息。運用質樸的刀法和明暗的對比,創(chuàng)造出生動的形象和飽滿的氣息,使觀眾能夠直觀地感受到作品所傳遞的信息和情感——以畫育人,向群眾傳遞了彼時的馬克思美育觀的核心思想。
圖1 古元《離婚訴》1940年
圖2 古元《離婚訴》1943年
創(chuàng)作于1943年的《減租會》亦是古元的代表作之一,從題材和內容上看,描繪了農民與地主之間的爭論場景。這幅作品以一個減租會的場景為背景,農民代表和地主代表圍坐在一起進行談判。作品通過生動的形象塑造和細膩的繪畫技巧,展現(xiàn)了農民階級團結一心、堅決爭取自身權益的精神面貌。這體現(xiàn)了馬克思主義美育觀中關注勞動人民的生活、反映他們的斗爭和追求的核心理念。作品遵照黨提出的文藝要服務民族與人民解放事業(yè),以社會主義價值觀為指導,強調人民利益、階級斗爭、革命精神等主題。他用簡潔豐富的木刻線造型突出主題,一方面通過藝術手法,將馬克思主義的思想理念傳達給觀眾,激發(fā)他們的革命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另一方面他運用線條的運動和明暗的對比,創(chuàng)造出生動的形象和飽滿的氣息,使群眾能夠直觀地感受到作品所傳遞的信息和情感。藝術對于古元而言,正如他所說:“作為組織人民、教育人民的工具之一,給予人民生活更多的愉快[7]?!?/p>
古元通過藝術的力量喚起人們對美的追求和對社會正義的追求,激發(fā)個體的創(chuàng)造潛能和社會參與意識,促使人們積極投身于社會變革和建設的偉大事業(yè)中。他在延安時期木刻作品中的元素體現(xiàn)了馬克思主義美育觀對藝術的指導作用。通過藝術形式和審美方式,將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觀念融入到藝術創(chuàng)作中,旨在引導觀眾通過審美的享受和感受,深入理解和接受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和觀念。延安木刻作為一種大眾藝術形式,通過廣泛傳播和展示,進一步推動了馬克思主義在社會中的普及和推廣。
馬克思經典作家認為馬克思主義的美育不僅僅是美術教育,它指的是“大美育觀”,是包含文學、美術、音樂、審美、情感培養(yǎng)、人格健全等一系列的教育,而不僅僅局限的藝術技能方面的教育。馬克思主義美育觀具有批判性和解放性的特點,它反對舊的封建主義和資本主義觀念對美的束縛,呼吁人們追求真實、自由和平等的美。它通過批判現(xiàn)實中存在的美的矛盾和不平等,推動社會意識的覺醒和轉變,促進社會的進步和公正。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從未將美育問題孤立地討論,始終把美育事業(yè)放在社會變革的大背景下將其聯(lián)系起來。他們已經認識到,人類精神和美感的解放在某種程度上與人類的社會和歷史解放是同步的,深刻認識到美育理論本身承載著反對各種舊觀念和矛盾的任務。而美育也是一種“解放”——一種人的審美能力的解放,它必須植根于人的“歷史活動”之中。重視歷史和社會生活對人的美感教育作用,這是馬克思主義美育觀的核心部分[8]。事實表明,古元在《講話》后的延安時期的美術創(chuàng)作進入新階段,他從個人的藝術追求轉向了社會和時代的責任,用木刻藝術為革命事業(yè)服務,為廣大觀眾傳遞社會主義美育觀的理念。這一轉變不僅標志著古元個人藝術觀念的成熟,也反映了中國木刻藝術在革命背景下的歷史進程和發(fā)展方向。
馬克思主義美育觀離不開時代的發(fā)展,政治、經濟等因素的影響不是一成不變的,因此,其內涵不斷地被豐富與完善。馬克思主義美育觀在不同的時代下具有不同的歷史使命。延安時期,美育具有革命性,激起群眾反帝反封建而斗爭精神,對社會的發(fā)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鼓舞了廣大民眾抗日救亡的信心。馬克思主義美育觀認識到美育事業(yè)不僅僅是一種藝術追求或審美享受,而是與社會變革、人類解放和社會進步密切相關。它將美育放置于社會的總體發(fā)展和改造中,認為美育是人類社會進步的重要組成部分。正如古元的作品《焚燒舊地契》《擁護咱們老百姓自己的隊伍》,作品平易近人,人物真實,起到了給人民群眾帶來愉悅感的同時,亦成為了教育人民的工具之一。通過批判現(xiàn)實中存在的美的矛盾和不平等,推動社會意識的覺醒和轉變,促進社會的進步和公正。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認為,美育是關注個體的全面發(fā)展,追求人的自由、平等和幸福。通過美育,可以提高人民的審美素養(yǎng)和創(chuàng)造能力,培養(yǎng)具有社會責任感和創(chuàng)新精神的公民,為社會主義建設做出積極貢獻。馬克思主義美育觀的積極性在于它將美育事業(yè)與社會變革緊密結合,促進社會主義建設和個體全面發(fā)展,批判舊觀念與矛盾,弘揚民族文化與國際交流,以及塑造新人新社會的使命。它對于實現(xiàn)社會公正、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為構建更美好的社會提供了思想和理論支持。
古元身為堅定的共產主義者,堅定馬克思主義美育方向,鮮明指出藝術應當為人民服務,成為傳遞思想、感知現(xiàn)實、引導社會的有力工具。認為藝術家應該站在廣大工農兵群眾的立場上,用自己的作品反映他們的生活、追求和夢想。在延安時期,古元通過木刻藝術表現(xiàn)了人民的艱辛奮斗、革命斗爭和新社會的建設。他的作品充滿了對農民、工人和士兵的關愛與贊美,以及對建立社會主義事業(yè)的信心和熱情。通過藝術的力量,古元將馬克思主義美育觀的理念融入到作品中,成為推動社會主義文化進步的重要力量并深刻影響了后人。
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并提出了建設美好家園、美麗中國的遠景目標。美育迎來了百年來難得的發(fā)展機遇,新時代的中國,將美育事業(yè)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重視程度。馬克思主義美育關注每個個體的獨特性和個性需求,通過培養(yǎng)人們的審美能力和創(chuàng)造力,激發(fā)個體的自由發(fā)展和創(chuàng)造潛能。學校美育進行系統(tǒng)構架,以“立德樹人,以美育人”的美育概念和內涵作為基本點,讓美育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以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融合,至此開啟中國新時代美育新篇章。
美育應該努力解放人們的思想、情感和想象力,使其能夠自由地表達和展現(xiàn)自己,實現(xiàn)個體和社會的和諧統(tǒng)一。馬克思主義美育觀是以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為指導,將美育納入到社會主義社會的整體發(fā)展中,強調美育與社會發(fā)展、個體自由和全面發(fā)展的緊密聯(lián)系,旨在培養(yǎng)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和人的全面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