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瑞
(蚌埠醫(yī)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蚌埠 233030)
《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作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主干課程之一,承擔著對當代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務。課程自2005年開設以來,其獨特的歷史教育功能在幫助當代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上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如何在教學中更好地發(fā)揮課程的歷史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我們值得思考且需要不斷探索的重要內容。結合教學實踐,本文將從“史”“情”“觀”融入《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教學研究的必要性及實現(xiàn)路徑兩方面進行探討。
從“史實”出發(fā)進行教學,是體現(xiàn)課程性質和實現(xiàn)課程教學目的的要求?!吨袊F(xiàn)代史綱要》具有雙重特性,既是一門思想政治理論課,也是一門“歷史課”。具體而言,“它是一門歷史科學,側重于對歷史傳統(tǒng)教育的傳承和發(fā)揚,又是思想政治理論課,對青年大學生進行政治思想的歷史背景教育,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盵1]也就是說,課程兼具歷史教育及思想政治教育兩種功能,通過對當代大學生進行政治思想的歷史背景教育,從而培養(yǎng)正確的“三觀”。課程學習的主要目的是“認識近現(xiàn)代中國社會發(fā)展和革命、建設、改革的歷史進程及其內在規(guī)律,深刻領會歷史和人民是怎樣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選擇了中國共產黨,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選擇了改革開放,深刻領會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更加堅定地在中國共產黨堅強領導下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不懈奮斗?!盵2]11可見,無論從課程性質,還是從課程內容學習目的方面來看,“思政性”和“歷史性”缺一不可?!皼]有思政性的‘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是不行的;同樣,沒有歷史性的‘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也是不行?!盵3]沒有思政性質,則無法展現(xiàn)思想政治教育的維度,從而失去了課程設置的意義,而沒有歷史性質,則無法實現(xiàn)其歷史教育的功能。
以“情感”投入教學,有利于師生在教學過程中產生共鳴。教學過程不僅僅是教和學的關系,還應該充分融入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作為一門思想政治理論課,更應如此。師生的情感投入程度對于教學效果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扒楦泻B(yǎng)是提升思政課教學實效性的重要基礎”,思政課教師必須把對黨、祖國、人民、學生之深厚情感融入教學過程[4]。情感融入課堂教學之中,既可以活躍課堂氣氛,保證教學的順利展開,又有利于提升課程教學有效性。情感投入包括兩個方面,即教師和學生雙方,只有教師以真摯的情感投入教學,才能感染學生全身心投入課程學習,從而在潛移默化之中激發(fā)學生對于課程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課程內容更易被學生吸收。此外,《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課程就像一部歷史作品,師生作為讀者,是有感情的。就歷史人物而言,他們對其中涉及的偉人具有敬仰之情,對好人有贊許或感激之情,對惡人有鄙夷、憎惡之情,對不幸者有憐憫之情[5]。在教學過程中,只有師生雙方都將情感融入到教學之中,才能使學生在掌握課程相關歷史知識的同時,培養(yǎng)愛國情感,最終完成課程的歷史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雙重任務。
寓唯物“史觀”于教學之中,是培育好當代大學生“三觀”的必然要求?!皻v史觀是一個民族、一個時代、一個國家價值觀念的集中體現(xiàn)?!盵6]當代大學生只有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牢固樹立唯物史觀,才能“提高運用科學的歷史觀方法論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明確中國近現(xiàn)代歷史的主題主線、主流本質,警惕和反對歷史虛無主義?!盵2]12對學生而言,用錯誤的歷史觀,在課程學習過程中不僅不能把握中國近現(xiàn)代歷史的主題主線、主流本質,還會對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等的認識出現(xiàn)偏差,甚至是錯誤的認識,從而使自己出現(xiàn)思想混亂,無法進行正確的價值判斷,對個人成長及社會發(fā)展起到極大的消極作用,甚至會阻礙國家和社會的發(fā)展。只有正確的歷史觀,才可以幫助學生堅定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立場,愛國、愛黨、愛社會主義[7]。學生通過對《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課程歷史知識的學習和掌握,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下,形成正確的歷史觀,運用唯物史觀分析歷史現(xiàn)象與歷史發(fā)展趨勢,揭示各種錯誤的史觀,并在唯物史觀的基礎上,進一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史料的充分利用,能極大豐富教學內容。近代史料的數量遠遠超過古代,以第一手材料為主,還有大量外國記載可供利用,且檔案逐漸被重視[8]。從課程教材內容來看,包括了1840年以來一百多年的史實,內容較多,教材中所出現(xiàn)的史料,以文字類為主,僅有少量的歷史圖片。因而,在教學中適當增加史料,在豐富教育內容的同時,也能增強教學的生動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歷史在鮮活的史料作用下“動起來”,使課堂教學成為一種真實的“歷史體驗”。將目前保存下來的中國近現(xiàn)代史上大量的歷史檔案、名人日記、回憶錄、文集、地方志、報刊、圖片及影像資料等,通過多媒體等現(xiàn)代化的教學手段恰當應用于教學之中。其中,圖片、影音等資料在傳遞歷史信息的同時,相比文字史料,直觀性更強,彌補了文字史料的不足,更能將學生直接帶入“歷史現(xiàn)場”,從而加深學生對相關教學內容的理解。因而,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適當增加此方面資料。
同時,也要注意史料的挖掘工作,充分關注各省本地的歷史文化資源為教學服務,用好校外歷史文化資源,實現(xiàn)校內、校外相結合。例如,對學生各自家鄉(xiāng)近現(xiàn)代歷史文化資源的發(fā)掘和利用,組織學生通過靈活多樣的方式參觀家鄉(xiāng)革命歷史博物館、紀念館等,搜集近現(xiàn)代歷史上出現(xiàn)的歷史人物、發(fā)生的歷史事件等的相關資料。尤其是尋訪家鄉(xiāng)在革命、建設、改革時期涌現(xiàn)出的革命英雄事跡和模范人物的資料,通過聆聽紅色故事,重溫崢嶸歲月,并結合調研和尋訪,形成關于紅色故事的調研報告。此外,邀請革命老前輩給當代大學生們講述曾經的親身經歷,“不但可以增強歷史真實感,而且也容易引起大學生的共鳴和對革命家的敬佩和崇拜之情?!盵9]一直生活在和平年代的當代大學生,很難體會中國近現(xiàn)代史上革命先輩們?yōu)閷崿F(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所遭受的種種苦難,因而,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多種方式和方法不斷豐富教學內容,加深學生對課程教學目的的理解十分必要。
在課程教學過程中應注意激發(fā)學生情感,提升教學效果?!爸袊F(xiàn)代史,就其主流和本質來說,是中國人民為救亡圖存和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英勇奮斗、艱辛探索并不斷取得偉大成就的歷史?!盵2]1學習這段歷史的過程,也是師生之間思想、情感交流的過程,因而情感深入是對師生的共同要求。對授課教師而言,除了要求必備的專業(yè)知識之外,在教學過程中要學會把有聲、無聲語言結合,“使學生融入一種充滿激情的教學氛圍之中,實現(xiàn)最佳教學效果。”[10]教師用自己飽滿的情緒,豐富的情感,真實而生動地為學生講授課程具體內容,即通過自身的情感激發(fā)學生的情感,把自己愛國、愛黨、愛社會主義之情傳遞給學生。
同時,結合現(xiàn)代化的多媒體教學設備,來促進師生之間情感互動與傳遞?!安捎枚嗝襟w課件,能將文字、照片、圖表、歌曲、動畫、影視作品等多種教學材料立體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使其進入特定的歷史情境,進而產生以境生情、以情感人的積極效應?!盵11]借助多媒體技術及設備,不但能使播放教學視頻資料、組織學生觀看歷史紀錄片等得以實現(xiàn),還能使專題探討、演講、辯論、歷史情景劇表演等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更好地呈現(xiàn),內容更豐富,效果更佳。讓學生深刻了解國史與國情,使學生有所感、有所思、有所悟,從而促進師生雙方在教學中做到情感深入,并達到師生之間的情感共鳴,使教學過程實現(xiàn)從“教師為中心”到以“學生為中心”的轉變。此外,在網絡發(fā)達的當今時代,充分利用網絡教學資源,尤其是教學軟件,來輔助課堂教學,打破師生情感交流的時空限制,對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開展好實踐教學,利用校史、地方史及實踐教學基地等資源,讓學生在真實的歷史場景中接受教育和學習,更利于愛國情感和歷史責任感的培養(yǎng)。例如,帶領學生參觀校史紀念館。每個高校的發(fā)展史都是獨一無二的,通過對本校歷史的了解,尤其是校史上涌現(xiàn)出的杰出人物具體事跡的了解,更能激發(fā)學生樹立愛校情懷,并將愛校之情轉化為學習的動力。簡言之,師生情感的深入,為課程相關歷史內容的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
“史實”“情感”“史觀”有機結合,才能使三者共同融入教學之中。在課程教學過程中,無論增加史料豐富史實,還是情感的融入都必須始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樹牢唯物史觀。唯物史觀是課程教育教學的科學歷史觀和方法論,課程教育教學要著力培養(yǎng)學生樹立、運用唯物史觀[12]?!吨袊F(xiàn)代史綱要》作為一門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但要從史實出發(fā),增加史料以豐富教學內容,與此同時,一定要融入唯物史觀。教學過程中,師生在唯物史觀的指引下講授教學內容,尤其是通過對中國近現(xiàn)代史上的重要歷史人物和重大歷史事件進行客觀、公正的分析與評價,做到論從史出,史論結合?!叭绻患臃治鰧⑹妨隙哑?歷史的觀點則會掩埋在一堆史料中,無法得到相應的歷史結論,也看不到歷史現(xiàn)象所反映出的歷史真實。但與此同時,也要避免以理論觀點代替史實,只作純理論的分析與推理,也往往易造成學生的厭煩心理和抗拒心理?!盵13]因此,史料融入與史觀融入相結合,在反映史實的同時,既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避免了理論堆砌,有利于教學效果的提升,起到事倍功半的作用。
中國近現(xiàn)代史方面的資料浩如煙海,只有在唯物史觀的指引下,才能對史料作出正確的取舍。例如,中國共產黨人所辦的報紙、期刊,革命者的日記、文集、詩文、回憶錄等文字資料,以及對各地紅色資源的挖掘和利用。這類史料的選取與利用,在發(fā)揮歷史教育功能的同時,可以充分體現(xiàn)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特性。
情感融入與唯物史觀密不可分。唯物史觀作為一種科學的歷史觀和方法論,在情感融入教學過程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只有在唯物史觀的指引下,教師才能在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立場的同時,更好地將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之情傳遞給學生,做好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傳播者。近代以來,中國人民為爭得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實現(xiàn)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兩大歷史任務,經歷的苦難無比深重,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爸袊F(xiàn)代史,是中國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眾為救亡圖存和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英勇奮斗、艱苦探索的歷史,是最好的國情教育,它更多地體現(xiàn)了中國人的精神、民族特征?!盵14]期間,涌現(xiàn)了大量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甚至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教師在唯物史觀的指引下,充滿感情地對英雄人物事跡進行講授,自然而然地將英雄們的愛國、愛人民之情傳遞給了學生,并激發(fā)了學生的愛國之情,學生對英雄人物充滿敬仰和贊許。反之,對出現(xiàn)的民族敗類,學生們會充滿鄙夷和憤怒之情。因而,在課程教學過程中,融入“史觀”與融入“史實”“情感”有機結合,既避免了教學過程的枯燥乏味,又增加了史實的說服力和感染力,更有利于引導學生樹牢唯物史觀,從而最終實現(xiàn)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概言之,在《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教學中,融入史實、情感、史觀有其必然性,在唯物史觀的指引下,豐富史實增強了課程內容的感染力和說服力,避免了空洞的說教;情感的融入,有利于師生之間在教學過程中產生情感上的共鳴,三者有機結合,缺一不可,這是培育好當代大學生“三觀”的必然要求。
當今時代,由于網絡資源的發(fā)達,大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多,且速度加快。然而,大學生由于思想還不夠成熟,對各種思潮鑒別能力不足,容易受歷史虛無主義、享樂主義、個人主義等錯誤思潮的影響。大學時期是學生形成“三觀”的關鍵時期,只有樹立正確的“三觀”才能不斷拓寬其人生道路?!扒嗄曜鳛闀r代最具活力的主體,是國家的希望和未來,培養(yǎng)大學生樹立牢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是高校神圣的使命,也是高校教師艱巨的任務?!盵15]因而,《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作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主干課程之一,需要不斷探索教學方法以提升教學效果,從而更好實現(xiàn)課程教學目的。與此同時,課程教學方法的不斷探索,也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把握正確的教育教學方向,更好應對多元化價值觀的挑戰(zhàn),從而進一步鞏固馬克思主義的主體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