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錢晶晶
魯迅先生在《漢文學史綱要》中提出中國文學創(chuàng)作的 “三美”論: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后聞一多先生將“三美”理論運用于詩歌創(chuàng)作,即“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聞一多先生提出的“三美”主張奠定了新格律詩派的理論基礎。本文所指“三美”理論為現(xiàn)代翻譯家許淵沖先生在繼承前人翻譯理論的基礎上,將“三美”理論運用到自身的翻譯理論中,形成譯詩的 “三美” 論:第一,意美(Beauty in sense),譯詩要和原詩保持同樣的意義;第二,音美(Beauty in sounds),譯詩要和原詩保持同樣悅耳的韻律;第三,形美(Beauty in forms),譯詩要和原詩保持同樣的形式。許淵沖先生的“三美”論與文學創(chuàng)作的“三美”論以及新月派新詩革命的“三美”論主張之間有承遞的關系。許淵沖先生認為,翻譯唐詩要盡可能地傳達原詩的 “意美”“音美”和“形美”,其中“意美”是最重要的(1983a)。他在翻譯實踐中所肩負的文化責任 “把中國的美變成世界的美”,是每一位中國人的文化自覺、文化自信及文化自強。
針對五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心理特征,筆者選取了許淵沖先生翻譯的《春曉》《小池》《山行》《江雪》 組成詩集《四季之美》(Beauty in seasons),基于“三美”論制定如下教學目標:1.語言建構與運用:誦讀《江雪》《春曉》等中英文詩歌,體會詩歌獨特的語言特色和濃郁的感情色彩;2.思維發(fā)展與提升:通過詩歌的英文翻譯,體會中英文思維的交融,促進母語及英語語言的更新;3.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感悟《江雪》《春曉》等中英文詩歌的美學價值,在賞析與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感悟中英文語言之美;4.文化傳承與理解:理解文化傳承的意義,提升中華文化對于世界價值的理解。同時設計了層層推進的教學活動:學生誦讀中文詩歌,鑒賞英文詩歌。嘗試翻譯詩歌,吟唱中英文詩歌。其間,學生可以獲得不同的審美體驗:在中英文詩歌賞析中體驗情感、在作品誦讀中體驗美感、在翻譯詩歌中體驗詞感、在吟唱詩歌中體驗樂感。
在語言范疇內(nèi)比較中文詩詞和英文詩歌,是一個比較大的話題,但相同之處在于中文詩詞和英文詩歌都具備 “音美”“形美”“意美”。因此,在英語詩歌教學中引入漢語經(jīng)典詩詞是個積極的嘗試,創(chuàng)造性地轉化包括中文詩詞在內(nèi)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踐行“扎根中國,融通中外” 理念的重要方式。
【教學片段1】
在呈現(xiàn)詩集Beauty in seasons 的封面及目錄后,筆者出示《江雪》的圖片,請學生猜詩詞的中文名并嘗試誦讀。接著,筆者遞進式地提出如下三個問題:
Q1: What can you see in the poem?
Q2: What words impress you?
Q3: How do you feel?
師生對話如下:
T: What can you see in the poem? These words may help you “I can see...,but I can’t see...”
S1: I can see some hills,but I can’t see any birds.
S2: I can see some roads,but I can’t see any people.
S3: I can see a fisherman.
T: What is the fisherman doing?
S3: He is fishing in a boat.
T: What words impress you in this poem?
S: 獨釣/孤舟。
T: How do you feel when you read the poem?
S4: I feel lonely.
在引導學生描述詩歌畫面的過程中,教師根據(jù)學生的回答逐步在黑板上用簡筆畫勾勒出詩歌所描述的畫面:群山、小徑、扁舟、漁翁。(右上圖為最終形成的板書圖片)基于上述對詩歌的解讀,學生小組合作,從“音律”“形式”“意境”三方面感知中文詩歌《江雪》的“三美”。筆者適時總結詩歌創(chuàng)作的 “三美”——How to make a beautiful poem?音美(Beauty in sounds):音律節(jié)奏美,朗朗上口;形美(Beauty in forms):形式內(nèi)容美,賞心悅目;意美(Beauty in sense):意境內(nèi)涵美,打動人心。
【分析與思考】
許淵沖先生認為,“三美”中“意美”是最重要的,“音美”次之,“形美”第三,意境美是中國古代詩歌追求的最高境界。如何讓學生回顧并感悟《江雪》,嘗試通過英文描述初步感知中文古詩的“三美”,筆者做了如下嘗試:首先,以畫入境,直觀感受美。詩歌是一種感性形象,觀圖是學生對詩歌最直接的理解方式。利用簡筆畫對詩歌的描述,更容易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將其帶入詩歌的情境。學生通過回答第一個問題“What can you see?”描述畫面感知詩歌意境: I can see...I can’t see...不管看到什么,看不到什么,都指向詩歌的清冷、寂靜、孤獨。接著,扣準詩眼,探尋意境美。在學生初步了解詩歌表層內(nèi)容之后,筆者提出第二個問題“What words impress you?” 引導學生聚焦于詩眼:孤舟、獨釣,并建構詩歌的畫面感。最后,學生帶著獲取的感悟體會第三個問題“How do you feel?”,筆者通過層層遞進的問題引領學生建立起自身情感與詩歌意境之間的聯(lián)系,幫助其獲得深層次的情感體驗。
《江雪》 的英文翻譯版本眾多,筆者挑選了其中兩首,隱去作者姓名,讓學生從“三美”角度進行賞析,選出意境、音律、形式與原詩更為匹配的譯詩。甄選之后,學生無一例外地選擇了第二首Fishing in Snow。
【教學片段2】
T: Here comes two ways of translation about this poem.Which one is better? You can also think about it from these three aspects: sense,sounds and forms.
(PPT 呈現(xiàn)兩個版本的譯文)
S1: I think the second one is better.從音律美的角度,flight、sight、afloat、boat 都是押韻詞,讀起來朗朗上口,充滿音律美。
S2: I think the second one is better,too.第二首最精妙的翻譯是“from hill to hill”和 “from path to path”,不僅翻譯形式對仗,與“千山”“萬徑”呼應,而且押韻,富有韻律美,讀起來還有一種浩瀚無邊的感覺。
S3:第二首中兩次出現(xiàn)lonely,a lonely fisherman、a lonely boat,更能體現(xiàn)原詩中“獨釣”“孤舟”孤寂的意境。另外,第一首的題目“River Snow”是從“江雪”直接翻譯而來,但這首詩表達的主旨應該是“雪中獨釣”,所以第二首更貼切。
T: Do you want to know the great translator? Who is he?(PPT呈現(xiàn)譯者姓名)
(用英文介紹許淵沖先生的生平并播放“三美”解讀視頻)
T: In Mr Xu’s life,he tried his best to express China to the world.Mr Xu shows us how to translate a Chinese poem in a better way.That is:
Beauty in sense 意美:譯詩要和原詩保持同樣的意義,以意動人。
Beauty in sounds 音美:譯詩要和原詩保持同樣的韻律,以音動人。
Beauty in forms 形美:譯詩要和原詩保持同樣的形式,以形動人。
【分析與思考】
由于語言環(huán)境和思想認知的差異,英文譯詩和學生情感之間存在較大差異,如果讓學生直接對譯詩進行理性分析,則失去了詩歌本身的韻味與靈性。本環(huán)節(jié),在引導學生感悟、解讀中文詩詞《江雪》之后,筆者呈現(xiàn)兩組英文譯詩,以詩解詩,將上一環(huán)節(jié)對中文詩歌的 “三美” 解讀遷移運用到英文詩歌中來。學生在浸潤式詩歌氛圍中類比分析中英文詩歌的意境、音律及形式,體會中英文詩歌的異同,感悟兩種語言的交融,提高審美鑒賞能力。值得一提的是,在“以詩解詩”的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提升學生的語言學習能力,更重要的是通過“解詩”的過程,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進行詩歌鑒賞,并勇于表達自己的看法和見解。這樣才能從整體上把握詩歌,理解詩歌所傳達出的“三美”意蘊。
針對五年級學生思維活躍、富有探究性和創(chuàng)造力的年段特征,筆者帶領學生遷移《江雪》解讀的三個問題至《春曉》,通過讀詩、譯詩、寫詩、賞詩等一系列的體驗活動,感受詩歌之美,體驗譯寫之趣。
【教學片段3】
T: Just now,we enjoyed the beauty in winter.What about beauty in spring? Here comes a poem in spring.
S:《春曉》。
T: Do you still remember these three questions? Please read together.
S: What can you see/hear?/What words impress you?/How do you feel?
S1: I can see the flowers.
T: Good,we can see the flowers falling.
S2: I can hear the birds singing.
S3: The sentence “花落知多少” impresses me.
S4: I feel warm and a little sad.
PPT 呈現(xiàn)以上三個問題的預設答案,并將答案分類合并到“三美”的三個維度中:
音美(Beauty in sounds):lying/sleeping crying/singing showers flowers
形美(Beauty in forms): I’m lying.Birds are singing/crying.
意美(Beauty in sense): wind and showers fallen flowers
T: Boys and girls,here’s a big challenge for you.Try to translate this poem into English.And these words may help you.
以下是部分學生課上的譯文。
T: Mr Xu shows us his translation.Let’s take a look.
T: You can read very well.Why not sing it out?
(播放《春曉》的中英文詩歌視頻,誦讀并吟唱)
【分析與思考】
課標指出,教師要確保語言學習的過程成為學生語言能力發(fā)展、思維品質(zhì)提升、文化意識建構和學會學習的成長過程。嘗試自主翻譯詩歌,是詩歌賞析課中最具創(chuàng)新性的活動,也是提升思維、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通過前兩個環(huán)節(jié)對中英文詩歌的賞析,學生已經(jīng)掌握了如何從意境美、音律美、形式美三方面來感受詩歌的獨特魅力,但翻譯中文詩詞對小學生而言,仍是不小的挑戰(zhàn)。因此,筆者做了如下嘗試。首先,根據(jù)學生的語言能力選擇合適的翻譯素材。五年級學生已經(jīng)學過了一般現(xiàn)在時和現(xiàn)在進行時,有一定的中譯英基礎?!洞簳浴匪尸F(xiàn)出的畫面,詩人的動作、感受,均可以用現(xiàn)在進行時來描述,選擇《春曉》作為翻譯素材,難易程度適中。其次,課堂上提供適度的語言支架。筆者用三個問題“What can you see/hear?”“What words impress you?”“How do you feel?”幫助學生建立新舊知識間的關聯(lián),將鑒賞詩歌翻譯的“三美”遷移到翻譯詩歌中來,助力學生將所習得的語言知識、語言技能、方法策略運用于創(chuàng)新性的詩歌翻譯中。最后,根據(jù)詩詞意蘊融入恰當?shù)囊魳吩?。在學生翻譯、誦讀自己的譯文后,筆者呈現(xiàn)許淵沖先生的翻譯作品“Spring Morning”,帶領學生反復誦讀,體會該作品所呈現(xiàn)的“三美”。“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詩樂融合是表達內(nèi)心情感最直接的方式。筆者播放中文《春曉》歌曲,學生輕聲跟唱。接著延用同樣的音樂,教師示范唱英文版“Spring Morning”,學生輕聲應和。通過詩歌與韻律的融合,學生再次與詩歌進行對話,享受詩歌與音韻結合之美。
4.總結提升,樹立傳承之志
本堂課,學生在感受中文詩歌之美、中譯英之美、古詩吟唱之美的多個環(huán)節(jié)中,逐步加深國家認同感和文化自信。本環(huán)節(jié),筆者帶著本節(jié)課的主旨問題 “中譯英的意義”,與學生展開深入交談,旨在提升學生的文化使命和責任擔當。
【教學片段4】
T: I have a question for you.Why do we need to translate Chinese poems in a better way?
S1:把中國的詩歌帶向世界。
S2:讓更多的外國人了解中國文化。
T: I do agree with you.Mr Xu tries his best to express China to the world.What can we do now?
S3: Learn more English.
S4: Know more about China.
T: That’s good.We should open our mind,broaden our views,enrich our life,and embrace our world,then the world will embrace us.
(播放多個外國人朗誦中文詩歌以及英譯中文詩歌的視頻)
T: And then we can...
S: 把中國的美變成世界的美。
【分析與思考】
今日的外語教學,已不能僅定位于聽說技能的培養(yǎng),“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是加強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重要任務”。所以,我們更需要培養(yǎng)“初步具備用所學英語進行跨文化溝通與交流的能力,具有國家認同感和文化自信”“具有國家認同感,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感到驕傲”“體現(xiàn)愛國主義情懷和文化自信” 的新時代中國少年。本環(huán)節(jié),筆者通過追問“Why do we need to translate Chinese poems in a better way?”總結出我們應“打開思路、拓寬視野、豐實生活、擁抱世界”,世界將會擁抱我們,我們也終將中國的美變成世界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