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晨菲
(大連財經(jīng)學院 管理學院,遼寧 大連 116600)
實踐育人逐漸成為高校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重要內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著新挑戰(zhàn)和新要求。高校需要通過構建思想政治教育實踐育人共同體,整合所有參與育人的主體的合力,挖掘并利用多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通過實踐過程,取得學生全面發(fā)展、知行合一的良好育人效果。目前,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育人共同體的構建已經(jīng)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并且正朝著系統(tǒng)化構建的方向發(fā)展。
思想政治教育實踐育人共同體的構建是促進學生成長成才的必然要求。高校培養(yǎng)學生的方式要符合高等教育的發(fā)展規(guī)律,要契合時代特點、要結合學生的思想特點和行為方式,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培養(yǎng)德才兼?zhèn)涞暮细窠ㄔO者和接班人。高校在培養(yǎng)過程中能夠通過各類的實踐活動錘煉學生的品格,學生在實踐中也能夠獲得自我認知,提高綜合素質,提升社會責任感和服務意識,可見,學生的實踐活動已然成為學生成長成才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實踐育人共同體的構建正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校內的橫向拓展和校外的縱向延伸,是通過激發(fā)各方面的育人合力讓學生的實踐活動鏈條更長、更結實,學生的收益更多,更有助于學生的成長成才、健康發(fā)展。
近幾年,各高校深入落實思想政治教育實踐育人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仍存在很多問題,究其原因,是高校對于此項工作確實是落下去了,但卻沒有落地和壓實。
1.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思政課)教師對實踐育人的認識不清。很多高校教師把大學老師定義為擁有淵博的專業(yè)知識并能夠向學生講授及具有較好的科學研究能力的人。這種理解是較為片面的。新時代高等教育對高校教師的要求是擁有堅定政治立場、較高的道德修養(yǎng)、扎實的專業(yè)知識和技能的綜合素質高。由于教師的個體差異性,部分教師來到高校擔任教師的動機不純,工作目標較為功利,教學工作中只關注工作量不探究教學方法,科研工作不是為了探究理論問題而是為了科研工作量。有些教師的工作重心就是緊緊圍繞著職稱評審的內容開展的,而實踐工作因不作為職稱評審內容就暫時未考慮;又因為很多學校對于教師的實踐工作沒有具體的要求及量化考核標準,導致部分教師并不關注自身實踐能力。再加上高校教師工作方式的特殊性,即有課的時候來學校、沒課的時候不在校,這讓很多教師不能或者不愿在課外的時間與學生進行面對面溝通,無法更好地指導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
2.實踐教學方式單一、過程隨意。傳統(tǒng)的思政課教學模式更多地采取講授式的方式,注重理論的講授,課堂實踐多采用課堂討論、交流、師生互動、課堂作業(yè)等方式,但學生參與這類課堂實踐的熱情并不高。思政課實踐教學作業(yè)一般把實踐報告作為首選或者普遍選用的一種方式,教師選擇這種方式的原因并不是因為這種方式是最好的方式,更多的是因為這種方式是教師容易操作且學生容易完成的,即設定一個宏觀的調研題目范圍,審核及批改學生上交的實踐報告即可。對于實踐過程一般采取學生自主管理,這類方式可以讓教師投入更少的時間和精力,因而受到教師的青睞,但由于實踐缺少教師的具體指導,所以過程顯得更為隨意,效果并不佳。
1.學生對實踐活動的思想內涵的理解不準確。部分學生上大學的功利目的較強,一言以蔽之就是為了獲取相應的學分,獲得學位證。在他們看來,實踐與學分如果無關聯(lián)那就沒有價值,他們更愿意把時間投入到能夠獲取學分、取得較高成績的理論知識的學習上面,這也就產生了一批“高分低能”的學生。當學校把實踐活動納入到學分管理中,學生為了完成實踐學時,獲得實踐學分才被動實踐,實踐之于他們而言,仍然意味著它是獲取學分的必要途徑之一,學生參加實踐的主觀能動性不強,實踐育人的效果就不佳。[1]
2.第二課堂學生實踐活動很多,但思想政治教育內涵有待提升。高校很重視學生的第二課堂實踐活動,開展的形式也多樣,但有些活動只關注了學生的感官享受,卻沒有深入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內涵。很多高校把大學生暑期“三下鄉(xiāng)”社會實踐活動納入到了第二課堂的部分學分中,學生為了獲得這部分學分,積極報名參加了“三下鄉(xiāng)”社會實踐活動,但具體的開展情況卻不讓人樂觀。學生對于“三下鄉(xiāng)”社會實踐活動的目標不明確;調研小組成員的組成基本不會考慮小組的分工情況,一般按照人際關系自由組合;調研地點一般為就近原則,基本沒有前期調研及調研方案;調研時間大多為1天,調研過程類似于旅游打卡;調研報告有的是從網(wǎng)上摘抄的,胡亂應付了事;學生在實踐過程中沒有認真思考,過程沒有認真組織和實施,沒有深切的感悟。這樣的社會實踐就只能流于形式而沒有實際的育人效果。
網(wǎng)絡讓我們的生活、工作、學習更加便捷,但我們要清醒地看到,伴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的虛擬性、網(wǎng)絡媒體的隨意性,網(wǎng)絡會滋生出發(fā)布、傳播信息不確實或者虛假等問題。對于互聯(lián)網(wǎng)和網(wǎng)絡媒體的最大使用者——青年學生來說,如果他們不加甄別地全盤接受這些信息,久而久之,一些負面的網(wǎng)絡信息勢必會影響其價值取向、行為模式和理想信念。大學生對網(wǎng)絡的依賴程度是很大,尤其是近幾年由于新冠疫情的影響,校園封閉期間的在校大學生呈現(xiàn)的狀態(tài)是在網(wǎng)絡中“躺平”,部分高校的網(wǎng)絡平臺沒有把網(wǎng)絡建設成學生實踐活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臺,而更多的是推送一些”雞湯“文章,這導致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實踐育人工作存在一定斷點。
1.實踐育人工作機構設置不合理。大部分學校在機構設置中,成立了校級實習實踐管理部門,配備了專門教師開展工作。這類部門有的歸屬教務處,有的是獨立部門并出臺相關的管理辦法。高校實踐育人工作在校級管理方面是適合的,但職能部門并不直接對接師生,師生具體的實習實踐活動的組織、開展都是由基層二級學院來完成。二級學院基本未設置獨立的實習實踐部門,當職能部門的工作要求布置下來時,由于二級學院沒有單獨的部門負責此項工作,因此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的組織、完成、總結、評定基本上由輔導員完成,在實際工作中,必然會存在信息不暢通、執(zhí)行不得力、效果不明顯的現(xiàn)象。[2]
2.實踐育人的保障機制不完善。良好的保障機制是確保學校實踐育工作落實到位、取得效果的重要條件。部分高校缺少校內的思想政治教育實踐育人場所,如國史館、黨史館、文化館、思想政治教育仿真實驗室等,學生課堂及課后的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不能多樣化地開展,形式較為單一。對于競賽類的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實踐活動,很多高校采取的是學生自組團隊,自主申報。教師指導學生也是自愿的,因為教師指導學生競賽不計入教師工作量,教師指導學生競賽熱情不高。由于學生自身的知識量及參賽經(jīng)驗有限,在沒有專門的老師對其參賽進行指導的情況下,學生很難取得優(yōu)異成績。再加上高校學生的參賽人數(shù)較多,而高質量的參賽作品較少,競賽結果的不盡如人意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削減學生參加比賽的熱情。對于非競賽類的“三下鄉(xiāng)”社會實踐活動,多數(shù)學校采取的做法是由輔導員老師擔任指導教師,若按輔導員帶學生數(shù)按照1:200計算,每個調研團隊組成人員按照5人計算,每名輔導員老師至少需要指導40支社會實踐團隊,其指導效果可想而知。
3.實踐育人的評價機制不完善。當前,不少高校在實踐育人效果的評價機制上并不完善,基層二級學院作為直接管理學生的單位只能組織師生申報并審核上報材料是否準確,具體的認定結果則是由制定文件的校級職能予以認定完成的。而職能部門經(jīng)常會因為工作人員不足或者不了解二級學院實際情況等原因,不能確保認定結果的及時性及準確性。
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思政課的實踐教學是把靜態(tài)的馬克思主義理論,通過生動的、體驗性的實踐過程讓學生在情感上對理論的科學性有更深的認知、認同,并獲得精神上的滿足。
1.轉變思政課教師重理論輕實踐教學、學生功利性實踐的思想意識。思政課教師要充分認識理論講授的最終目標是取得育人的效果,思政課的教學過程應該是宏大的理論指引、指導細微的實踐,實踐又進一步促進學生感知和認知先進理論的相互融合、共同作用的教學過程。思政課教師作為實踐教學的組織者、指導者,要重視實踐過程管理,重視學生在實踐過程中的感悟與收獲,教師要指導學生將這些收獲與感悟轉化為樹立服務人民、奉獻社會意識、提升綜合素質的內生動力。同時,思政課教師要盡快適應新時代大學教師的要求,利用教學之外的時間不斷補足“實踐之鈣”,彌補自己在育人實踐中的短板。學生要轉變原有的開展實踐活動目的過于功利化的陳舊意識,要認真思索實踐對于促進自身知行合一的重要意義,認真對待每一次實踐活動,認真對待實踐過程中的準備、實施、總結、宣傳的每個環(huán)節(jié),讓自己在每一次實踐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中均有所收獲、有所提高,著力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及綜合素質,踐行社會責任,增強擔當意識,提高服務社會的本領。[2]
2.思政課實踐教學計劃設計要合理、載體要創(chuàng)新。思政課實踐教學要根據(jù)課程的具體內容及時代要求科學、合理地安排實踐教學計劃。實踐教學計劃在安排上要實現(xiàn)三個方面的轉變,即從隨意安排到系統(tǒng)化、從抽象化到具象化、從精英化到大眾化的三項轉變。具體到每門課程,針對每個章節(jié)需要安排的實踐教學內容、實踐主題、具體的實踐目標、采用的實踐方式、運用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和方法等等,在制定實踐教學計劃前應該進行廣泛的研討和論證,實踐教學要形成體系。思政課實踐教學要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載體,要針對學生的特點開展學生更喜歡的體驗式的課堂實踐。例如實驗室課堂教學、課堂小組辯論、拍攝自媒體視頻,抖音等方式,課堂環(huán)節(jié)的教育目標及教學內容并未改變,卻能夠同時兼顧提升學生政治素養(yǎng)、道德修養(yǎng),提升愛黨、愛國情懷,在理論講授的同時又兼顧了思想政治教育,載體更加多元化,既有時代特色又具有親和力,效果更是優(yōu)于傳統(tǒng)的課堂實踐。[3]
3.拓展紅色文化教育實踐,讓紅色精神入腦入心。學校要通過紅色文化教育實踐,使理論講授與情感體驗、思想認同之間形成良好的互動,通過紅色文化教育實踐激發(fā)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力。以學校針對慶祝中國共產黨建黨百年實踐教學為例,學??梢越M織學生讀一本紅色書籍、看一部紅色電影,并以學習小組為單位開展學習討論,以上交觀后感的形式完成實踐;可以通過閱讀革命先輩紅色家書、頌讀紅色家書并錄制視頻的方式組織學生開展紅色教育實踐,使學生在實踐中深入挖掘紅色家書情真意切的感情和背后蘊藏的感人故事,感受共產黨人的家國情懷,通過家書中的故事給學生以人生的啟迪和指引;還可以通過紅色基地調研,加深學生對紅色歷史探究的興趣,自主地、創(chuàng)造性地挖掘紅色文化的思想內涵,自覺傳承紅色基因,溫潤家國情懷。學校還可以組織青年學生在假期開展紅色實踐行活動,學生根據(jù)實際情況組成實踐行小組,以紅色實踐調研的方式講好家鄉(xiāng)的紅色故事。學校通過開展一系列的紅色文化教育實踐,引導學生把“聽黨話、跟黨走”作為人生信仰,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視為己任,通過紅色文化浸潤學生心靈,提升學生對中國共產黨的政治認同,進一步生發(fā)學生的愛黨、愛國情懷及民族的責任感和自信心。
高校要充分發(fā)揮黨組織的政治引領作用,不斷創(chuàng)新黨建工作載體,搭建黨建實踐育人平臺,黨組織引領師生在實踐活動中凝心鑄魂。例如,某高?;鶎狱h組織以獻禮建黨百年作為主題教育主線,精心設計黨史學習教育“五課”:“云黨課”“以我之聲述紅色家書”“一心向黨,百年禮贊”“初心一頁頁”“百年百詞話我黨”實踐活動,這類黨建實踐活動因有理有情、有聲有感,深受師生的喜愛,提升了師生黨史學習教育的體驗感和興趣,主題教育育人效果明顯,也激發(fā)師生的文化認同感和民族自信心,實踐活動成為師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加油站”。高校要積極建立黨建實踐育人基地,以當?shù)氐慕?jīng)濟發(fā)展需求為切入點,組織師生參與到當?shù)氐慕?jīng)濟建設中、改革發(fā)展中,參與到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中,師生在實踐活動中強化社會責任感。以某高?;鶎狱h組織為例,基層黨組織充分發(fā)揮高校政治理論研究優(yōu)勢,與政府、企業(yè)、社區(qū)開展黨建共建活動,針對黨組織規(guī)范化建設、黨員教育管理、黨員先鋒作用發(fā)揮機制、黨建活動載體創(chuàng)新等方面,進行深入交流和研討,學生定期到基地參與輔助工作、接受社會鍛造,同時,黨組織依托學科及專業(yè)優(yōu)勢,按照“黨建+實踐育人+精準扶貧”的工作思路,組織師生積極參與到鄉(xiāng)村精準扶貧實踐中,師生結合專業(yè)特色及當?shù)氐牡胤教厣?,?chuàng)建多個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項目,對接當?shù)亟?jīng)濟發(fā)展需求,助力精準扶貧脫貧。[4]
1.推動以“三下鄉(xiāng)”為載體的社會實踐活動深入展開,使學生在實踐中“知行合一”。“三下鄉(xiāng)”是學生在基層開展體驗式社會實踐的一種重要方式,是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拓寬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內涵,有效利用第二課堂取得實踐育人效果的重要載體。高校的“三下鄉(xiāng)”社會實踐活動要做到不走過場、落到實處、取得效果,就需要對“三下鄉(xiāng)”社會實踐的前期調研、過程安排、后期總結及成果宣傳等方面進行詳細、認真、科學的規(guī)劃和設計。首先,調研前要合理規(guī)劃,精心設計。到基層開展調研實踐活動不能是學生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而應該是事先確定調研小組成員,然后調研小組對調研的主題、形式、時間、地點、對象進行合理的規(guī)劃。其次,落實調研過程。要明確調研小組組長及組員的工作內容及分工,要確定調研對象及調研時間,調研問題要有針對性,要對調研過程做好記錄。調研情況要及時匯總并進行整體的調研分析,調研過程中的各類文字、音頻、視頻等資料要注意保存完整。再次,調研實踐活動結束后,調研小組要認真分析調研數(shù)據(jù),撰寫調研報告,同時,調研小組要認真總結此次調研活動的亮點,存在的問題及感悟,尤其是對于國家一些方針政策深入的理解、新農村的變化進行交流。取得良好調研成果的調研小組的學生可以向學校申報優(yōu)秀社會實踐成果,由學校對優(yōu)秀實踐成果進行宣傳,提高學生對社會實踐的認識,提升實踐育人效果。[5]
2.拓寬課外實踐內容及載體,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尤其是思想道德素質。一方面,學校要定期對學生開放校內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并鼓勵學生利用校內實踐基地開展實踐活動。如有的高校建設了思想政治教育仿真模擬實驗室,實驗室內既有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學資源也有現(xiàn)代的VR設備,運用新技術的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會更加鮮活。另一方面,學校要鼓勵學生以賽促學,通過參加各類學科競賽及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類大賽達到專業(yè)知識的融會貫通,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能力提升的效果。此外,學校還要通過開展志愿服務類實踐提升學生的服務意識。很多學生都表達了為同學服務、為文明校園奉獻力量的意愿,但苦于不知道有哪些平臺,學校可以在圖書館、食堂、校園等場所開辟一些實踐崗位,吸納一些學生志愿者作為講解員、導引員、文明秩序監(jiān)督員等,還可以經(jīng)常性地組織學生到養(yǎng)老院開展愛老、護老志愿服務活動,組織關愛留守兒童的“愛苗”志愿服務等活動,讓學生通過這類實踐活動樹立服務意識、擔當意識。
3.把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實踐嵌入到校園文化體系建設中。校園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隱性育人元素,校園文化活動對于學生身心的健康發(fā)展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學校要多舉辦能夠體現(xiàn)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校園文化活動,通過開展學生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讓思想政治教育潤物無聲。學??梢葬槍Σ煌臅r間節(jié)點開展不同類型的主題教育實踐活動,例如:植樹節(jié)開展勞動教育實踐,雷鋒紀念日開展志愿服務實踐,“七一”開展黨員先鋒示范實踐等活動。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學校要注重把中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與校園文化建設相結合,例如:清明節(jié)是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學??梢越M織師生到革命英雄紀念館或者英雄公園等地開展清明祭掃活動,通過悼念革命先烈、寄托哀思,教育和激勵學生繼承先烈遺志,傳承革命愛國主義精神,在實踐活動中,學生的心靈得以洗滌,精神世界得以塑造。
互聯(lián)網(wǎng)使人們的工作、生活更加現(xiàn)代化,但同時,人們對互聯(lián)網(wǎng)的依賴已經(jīng)從簡單地獲取信息發(fā)展到衣食住行以及娛樂,尤其是近幾年來融媒體的迅猛發(fā)展,抖音、微信、快手、微博等也成為了獲取信息的重要方式。因此,學校要建設好網(wǎng)絡育人陣地,更好地利用網(wǎng)絡平臺宣傳快速、范圍廣泛的特點,用優(yōu)秀的網(wǎng)絡作品育心鑄魂。例如,因為新冠病毒感染疫情的影響,很多高校實行了校園封閉。有的高校通過組織學生在清明期間“云游”革命烈士紀念館,緬懷革命先烈士,傳承革命精神;有的高校在寒假期間開展線上“濃情剪紙慶新年,傳統(tǒng)文化寄科奧”活動,通過微平臺,把中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剪紙藝術與新年祝福、對冬奧會的期盼融合起來,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溫度更有深度。
學校實驗室及實踐設施建設情況與實踐教學活動的開展密不可分。當前,思想政治教育課教學計劃中一般都設定了實踐學時,這些實踐學時的完成是需要與之相匹配的實驗室及實踐設施的,因此,高校想讓思想政治教育實踐育人工作真正落地,就需要增加經(jīng)費投入,積極開展實驗室的建設,及時配齊并不斷完善教學所需的實踐設施。同時,高??膳c一些革命紀念館、博物館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共建活動,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基地,讓學生在更多的實踐中提升思想道德修養(yǎng),端正人生觀、價值觀,樹立承擔社會責任、奉獻社會意識,提高綜合素質。[6]
高校要建立科學合理的實踐育人評價機制。具體應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是對教師的評價機制,二是對學生的評價機制。學校僅依靠引導和倡議教師提升自身實踐育人能力、更好地開展實踐育人工作無法取得很好的成效,高校要取得切實成效,就必須要把教師的實踐課時及對學生專業(yè)實踐及競賽類實踐的指導工作納入到教師工作量考核的評價體系中,納入到教師的晉職晉級的評審體系中,學校要把提升學生思想道德修養(yǎng)素養(yǎng),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及服務社會能力納入到學生實踐考核范圍,學生參與各類實踐活動及完成情況,均可以視實際情況納入到學生綜合素質測評、評獎評優(yōu)的考評體系中,以此提高學生參與實踐活動的熱情及完成度。[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