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顏 葉泉忠 陸牡丹 翁佳佳
據報道,我國每年新患結直腸癌人數(shù)超過55萬人,占全國新確診癌癥人數(shù)的12.2%[1]。手術是治療結直腸癌的主要手段之一[2]。對低位保肛、營養(yǎng)不良或術前行輔助化療患者,臨床上通常會行回腸雙腔造口[3],即將近端和遠端腸管分別開口至腹壁上形成兩個造瘺口,便于大便和胃腸粘液等腸內容物排出,通常術后3~6個月?lián)衿谛性炜谶€納術。造口還納術前或鋇劑灌腸造影、結腸纖維內鏡檢查前,需要對遠端腸造口進行清潔灌腸。傳統(tǒng)的方法是從患者肛門插入肛管逆行灌腸,但肛門括約肌松弛的患者會出現(xiàn)邊灌邊溢的現(xiàn)象,污染床單和衣物,且清潔效果不佳,需要反復灌腸,增加了腸黏膜損傷的風險和患者的身心不適感[4],給臨床護理工作造成較大困擾。葉丹媚[5]和黃彬彬等[6]自制奶嘴式灌腸器順行灌腸,減少了對肛門的刺激和灌腸液外漏的風險,但奶嘴質地軟、外形粗短,固定時較易滑脫,且奶嘴不屬于醫(yī)用耗材,取材上不方便。黃金等[7]采用一次性鼻腔洗球器灌腸,患者可自主控制壓力,但擠壓球囊時若力度不當會將排泄物反吸入球內,造成球囊堵塞,增加了灌腸時間。本研究嘗試采用16Fr雙腔氣囊導尿管為雙腔腸造口患者遠端腸道清潔灌腸,取到了較好的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采取便利抽樣法,選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本院胃腸病中心住院、雙腸腔造口且需要清潔灌腸的78例患者作為觀察對象,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其分為觀察組39例和對照組39例。納入標準:(1)年齡>18周歲者;(2)雙腔腸造口患者;(3)回納術前或纖維結腸鏡或鋇劑X線檢查前等需要腸道準備的患者。排除標準:(1)急腹癥、消化道出血、妊娠、合并嚴重心腦血管疾病等灌腸禁忌證者[8];(2)腸道合并炎癥水腫或粘連梗阻,或吻合口瘺者;(3)造口旁疝者;(4)凝血功能異常者;(5)認知、溝通障礙或中途退出者。本研究已通過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審批號:2020067),知情同意書均已簽署。
1.2 干預方法 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灌腸法[9],具體步驟參照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第六版《基礎護理學》第十二章排泄章節(jié)里面的清潔灌腸操作流程和標準。觀察組采用氣囊導尿管灌腸法,具體步驟如下:灌腸液準備同對照組。協(xié)助患者取低半側臥位,使造口所在側處于高位。排放和清潔造口袋,造口袋貼在造口周圍,用剪刀剪一個直徑約0.5 cm的小孔,操作者戴上一次性橡膠手套,用食指蘸取石蠟油后從小孔進入造口遠端開口的位置探查,明確腸造口走向,然后將16Fr雙腔氣囊導尿管(直徑6.3 mm,乳膠材質)自小孔插入至造口內,緩慢順行插入10~15 cm,氣囊內注入10~15 mL 0.9%氯化鈉溶液,如此導尿管前端會形成一個圓形球囊,左手捏緊固定導尿管和造口連接的部位,灌腸袋排氣后連接導尿管,打開調節(jié)器,速度控制在100 mL/min左右,直至滴注結束。灌腸途中觀察要點和應急處理同對照組。灌畢,囑患者盡量保留3~5 min再排便。第一次灌腸結束后無需拔除導尿管,第二次灌腸直接將準備好的灌腸液加入原灌腸袋內重復灌腸,直至排出清水或無渣糞水,末次改用0.9%氯化鈉溶液灌腸,將腸腔內的肥皂泡沖洗干凈。操作結束后用注射器將球囊里的水抽出,拔除導尿管。揭開造口袋,清洗造口周圍皮膚后更換干凈造口袋。
1.3 評價指標及判斷方法 (1)腸道清潔合格率:采用盲法評估,即由消化內鏡中心的醫(yī)生在檢查過程中通過鏡下觀察來判斷腸道的清潔度。評定標準[10]:Ⅰ級:全結腸清潔,視野清晰,解剖結構清楚,僅有少量清水;Ⅱ級:全結腸較清潔,腸內見間斷的少量或中等量糞水,經負壓吸引或體位變換后仍可順利觀察結腸各段,不影響結果;Ⅲ級:腸道不清潔,有大量較污濁糞水或稀便,不能順利進鏡觀察。Ⅰ級和Ⅱ級判為合格。(2)操作時間和灌腸次數(shù):操作時間從導管第一次插入肛門或造口開始計時,到最后一袋灌腸液灌注完畢;灌腸次數(shù)指灌洗至無渣糞水狀態(tài)的累計灌腸次數(shù)。(3)灌腸舒適度:采用自制的舒適評價量表,對灌腸過程中可能出現(xiàn)的腹脹、疼痛、肛門不適、頭暈、惡心、乏力等自覺癥狀進行總體舒適度評分[11]。將不適程度用0~10個數(shù)字依次表示,0表示無不適,10表示極度不適。按照不適對應的數(shù)字,將不適程度分為:輕度不適(1~3),中度不適(4~6),重度不適(7~10)。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3.0統(tǒng)計軟件。計數(shù)資料以n或%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符合正態(tài)分布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不符合正態(tài)分布計量資料以[M(P25,P75)]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秩和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見表1。
2.2 兩組腸道清潔合格率比較 見表2。
2.3 兩組總操作時間和灌腸次數(shù)比較 觀察組灌腸平均總操作時間(34.74±3.58)min,對照組灌腸平均總操作時間(44.79±5.11)min,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10.05,P=0.0001)。觀察組灌腸次數(shù)[3(3,3)]和對照組灌腸次數(shù)[4(3,4)]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01)。
2.4 兩組灌腸舒適度比較 見表3。
表3 兩組灌腸舒適度比較[n(%)]
3.1 氣囊導尿管順行灌腸效果好,腸道清潔合格率較高 直腸癌術后患者常伴有肛門括約肌松弛,灌腸時易出現(xiàn)邊灌邊溢的現(xiàn)象,導致最終進入腸道內的灌腸液量不足及保留時間短,而影響灌腸效果[6]。觀察組采用氣囊導尿管經造口灌腸,導尿管前端的氣囊注水膨脹后,可以封堵造口近端腸道,灌腸時捏緊導尿管和造口連接處,有效減少了腸液反流。同時,沿造口順行灌腸是順著腸蠕動的方向灌入腸液,符合腸道解剖特點,可刺激腸蠕動,促使糞便排出,達到清潔腸道的目的,從而提高灌腸效果[12]。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腸道清潔合格率89.74%,高于對照組64.1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2 氣囊導尿管順行灌腸可縮短清潔灌腸操作時間,減少灌腸次數(shù) 本資料中觀察組灌腸總操作時間、灌腸次數(shù)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表明使用氣囊導尿管沿造口順行灌腸,可以有效縮短清潔灌腸的總操作時間,減少總灌腸次數(shù)。這與陳玲等[13]的研究結果一致。傳統(tǒng)的經肛門灌腸,從生理解剖上來看,是逆行灌腸,插入深度較淺僅7~10 cm,灌腸液難以到達遠端結腸位置,需要反復多次灌腸,才能達到清潔效果。氣囊導尿管灌腸是沿著造口順行而下,深度10~15 cm,灌腸液到達腸道的位置相對更深一些,而且前端氣囊注水膨脹后,可以在腸道內起到封堵作用,操作時灌腸液不易反流,反而隨著腸蠕動的節(jié)律,不斷下行,延長了灌腸液在腸道內的保留時間,充分軟化和水化大便,利于糞便的排出,從而減少了總的灌腸次數(shù),縮短了整個操作時間,提高了灌腸效率。再者,經造口順行灌腸,僅需插一次導尿管即可,因導尿管氣囊有固定作用,中途重復灌腸時只需在灌腸袋中添加灌腸液即可,也節(jié)約了護士的操作時間[6]。
3.3 氣囊導尿管順行灌腸整體舒適度較高 傳統(tǒng)灌腸使用的是一次性透明軟塑料肛管,材質較硬(尤其是冬天),管徑粗短,且傳統(tǒng)清潔灌腸需反復多次進出肛門,增加了對肛門和腸道黏膜的刺激強度和刺激頻率,增加了患者不適感。而氣囊導尿管為乳膠所制,材質柔軟,管徑細小,石蠟油潤滑后前端軟滑,觸感好,插管或拔管時對腸道黏膜剌激性小,且是沿著造口順行而下,易于改變走向,患者異物感和不適感相對少。為進一步減少插管過程中遇到阻力而反復進退調整位置的情況,本研究操作者在插管前會先進行造口指診,即戴上一次性手套,用食指蘸取石蠟油后從造口入口的位置伸進去兩個指節(jié)左右的深度進行探查,觸及類似腸壁肌筋膜的位置即為狹窄部位。造口指診讓操作者明確了腸道內部直徑、狹窄部位和腸道走向,提高了插管順利度,減少了對腸腔黏膜的物理刺激和不適感,尤其對造口較小或造口狹窄的患者來說,此方法較為推薦。再者,為減少導尿管氣囊長時間充盈停留在腸道內而增加患者不適的可能,操作者插管前會根據造口指診的腸徑大小判斷,對導尿管氣囊進行預充體積比較,插管到位后邊打氣囊邊詢問患者主觀感受,以綜合判斷最終注入氣囊的量。本資料結果表明,觀察組灌腸舒適度較對照組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
綜上所述,采用氣囊導尿管經造口順行灌腸,操作簡易,材料可及,能有效提高腸道清潔合格率,縮短操作時間,減少操作次數(shù),降低腸黏膜刺激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但本研究樣本量小,為單中心研究,可能存在偏倚。后期可擴大樣本量,開展多地區(qū)或多中心隨機對照研究,進一步改進雙腔腸造口患者的灌腸方法,盡可能地提高腸道清潔合格率,減少并發(fā)癥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