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梅
[摘 要] 隨著2021年“雙減”政策的頒布,學生被迫性和機械式的學習任務減少了,擁有相對獨立和自主的空間了。語文教師應該抓住“雙減”政策帶來的契機,在積極落實“自主·合作”的理念下,推動“1+X”主題閱讀。文章提出要明確價值點,彰顯“1”在“雙減”政策下的輻射效應;明確擴展點,彰顯 “X”在“雙減”政策下的聚合效能;明確融合點,彰顯“1+X”在“雙減”政策下的組合方式。
[關(guān)鍵詞] “雙減”政策;自主合作;主題閱讀;核心素養(yǎng)
隨著2021年“雙減”政策的頒布,學生被迫性和機械式的學習任務減少了,擁有相對獨立和自主的空間了。語文教師應該充分關(guān)注“雙減”政策帶來的契機,在積極落實“自主·合作”的理念下,推動“1+ X”主題閱讀?!?+X”主題閱讀超越了傳統(tǒng)語文教學中的“單篇閱讀”,是一種層次性、結(jié)構(gòu)性、整體性的群文閱讀?!?+X”主題閱讀,就是通過一篇文章帶動多篇文章,一篇文章帶動一類文章的閱讀。在筆者看來,所謂“1”可以是課文,也可以是該篇課文所蘊含的議題,如表達、形式、體裁、內(nèi)容、主題等;所謂“X”,則是以教材為基礎生發(fā)的帶有課程與教學性質(zhì)的篇目、讀物。
一、明確價值點,彰顯“1”在“雙減”政策下的輻射效應
“1+X”主題閱讀是指確定一篇示范引領(lǐng)的主體文章,拓展一系列與其相關(guān)的類文本閱讀資源,形成主題化、系列化的資源,在統(tǒng)整聯(lián)系、類群對比的過程中,豐富學生的閱讀范疇,深化學生的認知體驗。教學中,教師要把握好這一類文章的教學目標、側(cè)重點,找準相關(guān)的議題等,只有把握好“1”、彰顯出“1”的意蘊,才能據(jù)此更好地進行“X”的拓展、延伸,才能豐富學生的主題閱讀。
首先,從文體表達入手。統(tǒng)編版語文教材采用“雙線組元(即人文話題和語文要素)”的編排方式,將“教讀”“自讀”和“課外閱讀”融為一體,構(gòu)成了“三位一體”的格局,這為“1+X”語文主題閱讀提供了可能,同時也為學生的語文學習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在語文“1+X”主題閱讀教學中,教師應深入研究群文的特質(zhì),引導學生對相關(guān)文本開展深度研究。入選統(tǒng)編版教材的文本都是文質(zhì)兼?zhèn)涞牡浞吨?,蘊藏的教學價值點也非常豐富。踐行“1+X”主題閱讀的理念,確定體系中的“1”就可以從文體表達的特點和規(guī)律入手。以統(tǒng)編版《語文》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古詩三首》為例,編者選的三首詩都是典型的詠物詩。雖然六年級學生早已掌握了閱讀古典詩詞的相關(guān)策略、積累了相應的經(jīng)驗,但對詠物詩并沒有正式接觸。為了凸顯學生自主的閱讀狀態(tài),教師就需要緊扣詠物詩“借物抒懷”的特點,借助生活中的事物,透視詩人的人生志向和內(nèi)在情懷。由此,確定“1+X”主題閱讀中的“1”,就為學生自主、合作式的閱讀提供了支撐。
其次,從主題內(nèi)涵入手。對主題的感知如果僅僅局限于某一篇課文之中,就無法形成深入、立體的體驗。因此,教師要彰顯主體文本的輻射,嘗試從不同的維度拓展相關(guān)資源,助力學生認知能力的不斷發(fā)展。以統(tǒng)編版《語文》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為例,編者編選了著名作家梁曉聲的《慈母情深》,展現(xiàn)了母親的慈祥與偉大,教師可以相機展示關(guān)于母愛的不同形式的文本,以建構(gòu)立體化的資源,助力學生認知能力的不斷發(fā)展。
最后,從作者風格入手?!?+X”主題閱讀中“主題”的價值,就在于拓展的閱讀內(nèi)容具有共性特征,其中緊扣作者的表達特點,確立“1”的價值,最終在一篇帶一類的狀態(tài)下,推動學生言語品質(zhì)的不斷發(fā)展。以統(tǒng)編版《語文》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白鵝》為例,這篇課文出自豐子愷先生之手,整篇文章語言幽默風趣、生動形象,鮮活而直觀地勾勒出白鵝的特點。為了幫助學生進一步感受幽默語言的魅力,教師以此作為突破點,拓展豐子愷先生其他的散文作品,在聚合力量的推動下,助力學生言語品質(zhì)的不斷發(fā)展。精準確立“1+X”主題閱讀中的“1”,能夠清晰地定位主題閱讀的價值點,為學生在“雙減”政策下的自主、合作學習奠定基礎。
二、明確擴展點,彰顯“X”在“雙減”政策下的聚合效能
綜觀“1+X”主題閱讀的模式,“1”是主體價值,明確了閱讀的著力方向,“X”是擴展效應,是在主體價值確立之后,為了進一步彰顯主體價值的輻射效應而拓展的類文本資源,旨在形成文本類群的聚合效能。在語文主題閱讀教學中,“1+X”模式并不是多篇文章的簡單組合,而是一種有計劃、有目的的整合。依據(jù)“1”的內(nèi)容,要讓“X”的選擇更具有結(jié)構(gòu)性、適切性。那么,收集、選擇“1+X”主題閱讀中的“X”,對主題閱讀具有重要的推動價值。
首先,選擇與主體價值相似的文本資源。在“1+X”主題閱讀中,“1”和“X”往往是屬性相同的,具有共通、共同的關(guān)聯(lián)。教師要引導學生對相關(guān)的文本進行鏈接、整合,從而將“1+X”主題閱讀中的群文作為一個整體,引導學生進行比較閱讀。之所以積極倡導主題閱讀,其核心目標就是規(guī)避閱讀文本的零散狀態(tài)。從閱讀規(guī)律來看,閱讀相同總量的文本,如果這些文本之間存在著共性特征,更有助于學生利用文本之間的內(nèi)在關(guān)聯(lián),以裹挾式、鏈接式的狀態(tài),形成深度的閱讀體悟。上面提到,教師所確定的主體價值點,無論是文體表達方式,還是文本的主題內(nèi)涵,抑或是作者的表達風格等,“X”文本的選擇都從相似性角度出發(fā)。以教學統(tǒng)編版《語文》五年級上冊《牛郎織女》一文為例,筆者從民間故事的特征入手,為學生拓展了《孟姜女哭長城》《梁山伯與祝英臺》《白蛇傳》等故事。由此,學生展開類群化的文本閱讀,從民間故事的特點出發(fā),形成了常態(tài)化閱讀所無法發(fā)現(xiàn)的收獲。比如,民間故事大都是口耳相傳,語言風格淺顯易懂;民間故事都以普通百姓的愛情故事為載體,體現(xiàn)了百姓對美好生活的無限向往;民間故事中都有一個典型的反面人物,旨在表達人們對統(tǒng)治階級壓迫的反抗……由此不難看出,“X”的選擇與確定,是提升學生言語實踐能力的重要契機。教師要充分利用好相似性文本的內(nèi)在力量,為學生在“雙減”政策下的聚合發(fā)展助力。
其次,選擇與主體價值相反的類群資源。“1+X”主題閱讀選擇相關(guān)的閱讀資源,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根據(jù)主題“1”的特質(zhì),對文本進行橫向和縱向的比較,將閱讀文本“X”與主題閱讀文本“1”關(guān)聯(lián)起來。從相似到相反,就閱讀而言,仍舊對學生認知能力的發(fā)展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鑒于此,教師可以利用逆向思維,以辨析對比的方式展開“1+X”主題閱讀。統(tǒng)編版語文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既是習作單元,也是典型的說明文單元。編選的兩篇精讀課文《太陽》和《松鼠》,一篇是一般性說明文,一篇是文藝性說明文。教學布封的《松鼠》一文時,教師要抓住其作為一般性說明文以“說明白”為主要目的的特征,同時又凸顯其文藝性的特征。在推進“1+X”主題閱讀時,教師選擇“X”的篇目主要從兩個方面入手:首先,拓展補充其他一般性說明文,如傳統(tǒng)教材中的《鯨》《新型玻璃》《恐龍》等,旨在通過辨析推動學生對文藝性說明文表達風格的體悟;其次,拓展補充狀物類散文,如《白鷺》等,鼓勵學生以對比異同的方式,厘清文藝性說明文與狀物類散文之間的內(nèi)在關(guān)系。
在“雙減”政策下,學生擁有相對自由和廣闊的空間,教師可以直接將這些資源提供給學生,也可以明確相應的方向,鼓勵學生在自主閱讀中選擇、確定,更好地推動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實踐證明,通過“1+X”主題閱讀,能促進學生的自主性發(fā)展。充分發(fā)揮學生主題閱讀的主觀能動性,能提升學生主題閱讀的質(zhì)量,優(yōu)化學生主題閱讀的品質(zhì),培養(yǎng)學生主題閱讀的習慣。
三、明確融合點,彰顯“1+X”在雙減政策下的組合方式
“1+X”主題閱讀建構(gòu)模式并不是簡單的拼湊和組合,如果不能找準兩者之間的融合性,這種模式的構(gòu)建將始終停留在機械認知的狀態(tài)下。因此,在明確了“1”的主體價值和“X”的輻射效應之后,教師要精準把握兩者之間的融合點,確定適切的組合方式和策略,為學生自主性、合作性閱讀提供平臺。
首先,一篇一得,融合點不宜過多。一篇文本的教學價值,如果從不同的維度出發(fā),會衍生出豐富的資源,但編者將其編入教材之中,只是聚焦于某一種資源。因此,教師要遵循“雙減”政策的減負本質(zhì),避免主題閱讀的繁雜,可以嘗試先做減法,提煉出文本內(nèi)在的價值體驗。由于“1+X”主題閱讀以學生的自主性閱讀為主,這種聚焦“一篇一得”的方式,基于學生原生態(tài)的認知能力,為學生自主性閱讀提供范例,更精簡了范疇,收到了一舉兩得的教學效果。
其次,交互融通,融合點彼此照應。受思維定式的影響,很多教師對“1+X”模式的認知都具有局限性,常常認為這種模式就是用教材中的“1”,引領(lǐng)和指導學生讀好課外的“X”。其實,這只是其中的一種形式,“1+X”主題閱讀即為“X+1”主題閱讀”,一方面,可以充分發(fā)揮葉圣陶先生所說的“教材無非是個例子”的理念,展現(xiàn)“1”的范例價值,以更好地組織學生高效閱讀“X”;另一方面,也可以借助“X”的特質(zhì)和價值,反哺主體價值的“1”。還以上一板塊中的文藝性說明文為例,教師在組織學習了《松鼠》之后,不僅可以將其與狀物類散文進行對比,還可以向?qū)W生拓展《辭海》中對松鼠的介紹:松鼠體形細長,體長17—26厘米,尾長15—21厘米,體重300—400克;松鼠每年春、秋季換毛。每年產(chǎn)仔2—3次,一般在4月、6月產(chǎn)仔較多。同樣都是以“說明白”為目的,但《辭?!分械慕榻B方式,與《松鼠》一文有著較大的差異,這種鮮明對比,對于學生重新關(guān)注文本內(nèi)容、把握文藝性說明文的特點提供了借鑒。正因為教師選擇了精準的融合點和適切的組合方式,學生能充分利用“雙減”政策帶來的好處,積極以自主性、開放性的狀態(tài)學習,讓“1+X”主題閱讀的價值真正實現(xiàn)。
運用“1+X”主題閱讀教學模式,以“1”作為主題閱讀的出發(fā)點,以“X”作為主題閱讀的補充、拓展,能構(gòu)建學生語文閱讀的有效教學范式。實踐證明,通過“1+X”主題閱讀教學模式的實施,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增強了,學生對相關(guān)文本的閱讀理解更深刻、更通透了。“1+X”主題閱讀教學模式致力于引導學生掌握“漁”的本領(lǐng),從而提升學生的語文思維品質(zhì),引導學生的語文審美體驗,涵養(yǎng)學生的語文文化底蘊。
“1+X”主題閱讀模式既是新課程改革的要求,也是對統(tǒng)編版教材的回應,更是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的重要依托,因而是未來語文教學的主流方向?!?+X”主題閱讀不是單篇文本的累積,而是要引導學生進行閱讀的比較、閱讀的整合、閱讀的遷移、閱讀的應用。教師要準確把握“1+X”之間的聯(lián)系,利用彼此之間的資源,促進學生閱讀意識和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整體發(fā)展。實踐證明,“1+X”主題閱讀教學模式是經(jīng)過諸多實踐檢驗的有效閱讀教學方式。教師要充分發(fā)揮“1+X”主題閱讀教學模式的育人功能,彰顯“1+X”主題閱讀教學模式的育人價值。要科學設置相關(guān)的閱讀教學目標,恰當使用相關(guān)的教學方法,從而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題閱讀興趣,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主題閱讀活動?!?+X”主題閱讀,能有效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力,發(fā)展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為學生未來的語文學習、語文生活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張玲.關(guān)于小學語文群文閱讀教學策略的研究[J].文科愛好者(教育教學),2021(6):153-154.
[2]黃曉迪.統(tǒng)編教材朗讀教學內(nèi)容的編排特點和教學建議[J].教學與管理,2021(5):53-56.
[3] 周華東.小學語文“1+X”模式的實踐與思考[J].語文建設,2019(10):32-34.
[4]周鋒.小學語文“1+X”群文閱讀教學方法探究[J].山西教育(教學),2021(12):19-20.
[5]聶彩霞.群文閱讀教學的價值與策略——以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教材為例[J].天津教育,2020(20):139-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