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垂貞
(一)德育教育體現(xiàn)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價值
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我們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自強奮進的動力之源,我們不僅要從博物館里、從文化作品中看到,更要從普通人、從孩子們的一言一行中看到。在小學教育中,傳統(tǒng)文化教育絕不能只安排幾門簡單的課程,它首先是堅定的理想、崇高的道德,是正確的價值觀,不能被看做可有可無的問題,而是必須奮起行之的緊迫課題。只有加強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教育,才能把斷裂的傳統(tǒng)文化和現(xiàn)實生活貫通,才能使其在當下復活。只有復活的傳統(tǒng)文化,才有真正生命力,才能不斷地傳承創(chuàng)新。我們作為小學教師,不僅要有匹夫有責的文化自覺,更要有舍我其誰的教育擔當。
(二)德育教育在小學階段發(fā)揮著“思想凈化器”的功能
小學階段是一個人思想發(fā)展的關鍵時刻,猶如一張白紙,畫上什么樣的圖案就呈現(xiàn)什么樣子的作品。小學教育作為人的啟蒙教育階段,必須對學生要進行正確的德育教育,要指引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要教育學生具有辨明是非的能力,在大是大非面前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在塑造小學生人格的關鍵時刻,德育教育千萬不可忽視。所以說,面對社會上形形、五花八門的不良行為的侵蝕,必須加強小學階段的德育教育,用好的德育教育凈化學生的思想,給小學生一個健康、有利的成長環(huán)境。
(三)小學階段德育教育的主體是實現(xiàn)“中國夢”的生力軍
在黨的十上提出要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為“中國夢”的具體參與者,每一個中國人都肩負著這種神圣使命。而小學生作為祖國的希望,更是未來“中國夢”的主力軍,是民族的未來。在將來的日子里,他們將會成為社會的主體,他們是社會的繼承者,對社會文化具有改革和創(chuàng)新的能力。現(xiàn)代的德育教學的走向就是在社會中學習,并且終身學習,永遠都不能停止。在小學生處于成長的時候,給他們涂上濃重的道德思想和道德品質的色彩,不僅會使他們終身受用,而且,能有效地提高祖國下一代整體的道德素質,為實現(xiàn)民族復興發(fā)揮頂天立地的作用。
二、當前小學教育中德育教育存在的問題
當前的小學教育中,德育教育的成績總體來說是值得肯定的,教師通過各種努力在為學生的德育教育方面也做了許多努力。但是,綜合看來,當前我國小學階段德育教育中仍存在不少的問題,具體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小學德育教師專業(yè)性不足
教師是學生傳道授業(yè)解惑的的引路人,尤其是在小學教育期間,教師在課堂教育中更是擔負著重任,教師對德育課程的理解程度和專業(yè)技能直接影響著教學的效率和預期的目的。然而,在當前的小學中,德育課程的專業(yè)師資力量薄弱。甚至有些學校,是語文教師或者數學教師、音樂及美術教師兼任德育教師,在德育知識的專業(yè)技能方面缺乏系統(tǒng)的學習和培訓,教學活動經常流于形式,難以得到實質性的教學成果。
(二)小學德育教學的形式單一
德育教育可以說是伴隨人終生的一種學習,它也是一種實踐哲學,離不開人的生活實際。而我國當前的小學德育教育,考慮到小學生的年齡和接受能力及小學德育教育的引導功能,往往只是采用課堂理論的灌輸和簡單的是非對錯的直接判斷教學,很少有學校給小學生提供深入社會實際的鍛煉機會。所以,德育教育局限于學校課堂,教師灌輸的純理論的東西,在孩子們有限的理解力下,根本起不到實質性的作用,完全是泛泛而談。
(三)小學德育教材不規(guī)范
教材是小學教育的重要一環(huán),是決定教育內容和形式及教學時間安排的關鍵。然而,在當前我國的小學教育體系中,德育教材的內容和形式還有不規(guī)范的現(xiàn)象存在。有些教材與小學生的生活實際相脫節(jié),空洞說教的成分居多,教師的教學只能是照本宣科,學生在學習中很難理論聯(lián)系實際,對德育教育的體會不深,缺乏明確可感的對象。另外,目前的小學德育教育中也缺乏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系統(tǒng)梳理,不能從傳統(tǒng)文化方面對小學生進行傳統(tǒng)德育培養(yǎng)。
三、對做好小學階段德育教育的建議
改進小學德育教學是新時期小學教育改革的議題之一,也是提高小學德育教育水平的必然要求。筆者在大量查閱相關資料的前提下,結合自身多年的小學教育實踐,認為改進小學德育教學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發(fā)揮家庭與學校教育的聯(lián)動作用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第一環(huán)境,父母是孩子最早的啟蒙老師。良好的家庭教育對孩子的成長發(fā)育發(fā)揮著重要作用。中國自足以來就有父母言傳身教的優(yōu)良傳統(tǒng)。著名的《顏氏家訓》就對子孫的教育問題尤其是德育問題提出過深刻的見解,“教者,上行下效也”,明確指出,教育就是一種自上而下的潛移默化的過程。家長應該積極行動,積極配合學校和教師共同關注孩子的成長,關注孩子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從小事抓起,良好的思想品質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形成的,應從平時生活中的一點一滴做起,而學校作為孩子成長的搖籃,更是肩負著不可推卸的重任。孩子從入學開始就應該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通過家長和教師的教育使孩子能夠真正認識到為什么是對、為什么是錯,什么是真正的是非善惡,教育孩子明禮誠信,積極向上。因此,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必須雙管齊下,發(fā)揮聯(lián)動作用,才能真正有助于培養(yǎng)孩子健康的德行。
(二)積極拓展校外德育實踐
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就明確指出:理論一定要聯(lián)系實際,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對理論的認識才能更加的深刻。德育教育也應該是一個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過程。學校課堂倚重教材的教育只是一種純粹理論的灌輸,如教育孩子要尊老愛幼,而在實際生活中,必須讓孩子多參與校外實踐,去敬老院看望老人,去孤兒院去照顧殘障兒童,這些深入生活的實踐活動更能讓小學生切身體會到什么是真正的尊老愛幼。如教育孩子要愛國,培養(yǎng)他們的愛國情懷,不能只是去照本宣科的講述書本知識,還必須讓孩子切實感受到國家的偉大,感受到“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強烈責任意識,就應該帶小學生去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接受紅色革命的教育,讓學生在感動中接受愛國主義的內涵。
(三)加強網絡環(huán)境下的德育教育
當今社會是一個網絡媒體發(fā)達的社會,網絡的覆蓋范圍廣、涵蓋的內容多,小學生認知力和辨解力還不完全成熟,面對網絡上形形的內容,可能會存在不假思索的全盤接受的后果。所以作為學校教育,必須引導學生正確對待網絡虛擬世界,合理使用互聯(lián)網、手機以及微博、微信等新媒體。通過加強網絡道德教育,引導學生文明上網,樹立網絡責任意識,增強對不良信息的辨別能力,防止沉迷于網絡或受到不良影響。還要進一步加強網絡法制教育,努力培養(yǎng)學生依法使用網絡的意識,自覺抵制網絡不法行為。另外要加強對網絡的正面引導,充分利用國家教育資源的公共服務平臺和積極健康的網絡教育資源,加快德育工作的信息化建設,凝聚廣大師生,形成良好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