坯胎入窯的日子到了,云淡風輕,朝霞絢爛。御窯廠鼓號作響,彩旗飄動,人來車往,一片忙碌。這很像是大戶人家辦喜事,又像是一場節(jié)日廟會。坯胎被裝在一個個墊有棉絮的腰子型大木桶里,然后放到插著一面小黃龍旗的推車上、籮筐里,但沒有立即送往窯場,還需要進行一個重要儀式。
孫之順頭戴官帽、身穿官服、腳蹬官靴出現了,其他官員等也都穿戴整齊,跟在了督陶官后面,神情肅穆地走進了風火神廟。那廟門上方懸掛的匾額上,是唐英手書的“佑陶靈祠”四個大字,廟門兩邊有一幅用黃紙寫就的對聯:
風助火力
火借風威
孫之順點燃香燭,然后虔誠地跪倒在童賓像前,其他人也像督陶官的影子一般,跟著一齊跪倒。這屬于御窯廠每次燒窯必有的儀式之一,叫作“祀神酬愿”,為的是表達對祖師的敬意,也為了祈求神靈護佑,使燒窯順利。
祭拜完畢,數十名軍士列陣護送著坯胎,八面威風地向祝鴻來的窯場進發(fā)。一路上,送坯胎的隊伍不許任何人靠近。人們對但凡屬“最后”的事物,往往抱有特別的情懷,景德鎮(zhèn)人對送坯胎入窯本是司空見慣,但因為聽說這將是最后一窯御瓷,便不由得紛紛擁擠著站立路旁,睜大眼睛看熱鬧、看排場,還小聲地彼此議論。
運送坯胎的隊伍行進至鬧市,道路狹窄,聚集的人很多。兵丁們便揮刀驅趕,看熱鬧的人們紛紛像大風中的麥子,向一邊偃倒。一位老者因腰腿不靈便,退得慢了些,并面有慍怒之色,一位兵丁毫不客氣地把閃亮的砍刀揮了過去。他躲閃不及,一條腿幾乎被砍斷,倒在了路邊,鮮血流淌。人群中一陣騷亂,也響起了一陣罵聲。
運送坯胎的隊伍來到了窯場,祝鴻來早已衣冠整齊地等候在窯前,他長長的發(fā)辮今天似是打了蠟,顯得更加銀白油亮。坯胎交割完畢以后,孫之順帶著他的隨行人員離去。
一個中年漢子又一次把柴窯的前后左右、內外上下細細檢視過之后,從窯里走了出來,他就是外號“神眼”的把樁師傅劉勝遠。他中等身材,身板結實,生就一個標準的國字臉,棱角分明,臉色黑中泛紅,很像窯膛里的耐火磚。不茍言笑的臉上,嵌著明亮有神的雙眼,如漆的雙眉斜躺在眼眶的上方,這使他的眼神中增加了深沉和亮度。他身邊跟著兩個年輕人,一個是他的養(yǎng)子劉承根,一個是義子方浩。
這兩個年輕人與劉勝遠的關系大有故事:劉勝遠娶妻后,在“早生貴子”的期盼中,三年后生下一個女兒。劉勝遠日日盼著妻子能生下一個兒子,但是命運訛人,等到的不是喜悅,而是憂愁。女兒長到兩歲多時,妻子得了一種怪病,身體漸漸變得失去靈便,發(fā)僵發(fā)硬。俗話說:藥對路,幾口湯;不對路,用船裝。盡管她喝下的湯藥可以用車載船裝,病情卻不見有任何起色。為此,劉勝遠時時心中郁悶。
一天,劉勝遠正在看火燒窯時,見一個六七歲的男孩出現在窯邊,瞪著圓溜溜的大眼睛,很專注地看著窯工滿窯閉窯、投柴燒火,還會認真地用小手拿著樹枝在地上寫字繪畫,并且這種寫寫畫畫能持續(xù)一兩個小時。一連幾天,都是如此這般。
劉勝遠便忍不住同這小孩攀談起來,知道這小孩老家在徽州,父母雙亡,正在景德鎮(zhèn)街頭流浪。劉勝遠起了悲憫之心,況且自己沒有兒子,妻子恐怕也很難再養(yǎng)育子女,便把這男孩帶入家中,打算收為養(yǎng)子。這男孩便是方浩。
但妻子的哥哥看中了妹夫、妹妹不薄的家產,有意把自己最小的兒子送給妹夫、妹妹為養(yǎng)子,這個想法得到了妹妹的認可。劉勝遠不好違背病重妻子的意愿,便收妻舅的兒子承根為養(yǎng)子,也同時把自己很喜歡的方浩收養(yǎng)為義子。
劉勝遠讓兩個年齡相仿的男孩讀書并學習繪畫,以便將來從事瓷業(yè)。但兩個孩子的學業(yè)卻有天壤之別,方浩酷愛讀書繪畫,加之聰慧過人,學業(yè)進步神速,深得老師喜愛,這更使他如帆得風,如苗得雨。而承根對讀書繪畫卻了無興趣,一拿起書本便昏昏欲睡,只是樂意跟著養(yǎng)父看火燒窯。劉勝遠也不勉強,但任二個孩子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后來,方浩到日本學習窯業(yè),劉承根則繼續(xù)跟著養(yǎng)父學習看火把樁。方浩從日本回來后,也時時到義父身邊,既是幫忙,也是學習。
坯胎還沒有入窯,劉勝遠已和祝鴻來老板有了一場爭辯。因為劉勝遠發(fā)現,這窯在新攣過之后,窯門已拆了重砌,窯身變得比過去長了一尺多,這樣可以多擺一路 [1 ]瓷器,但卻增加了燒窯的難度,也加大了窯中瓷器的風險,因為燒窯很怕“大”,怕窯大器大,也怕風大雨大。
劉勝遠鄭重地告訴祝鴻來:窯加大了以后,火力難足難勻,可能引發(fā)意外。
祝鴻來笑了笑:“不礙事,只不過加大了一點點,就像一大鍋肉湯里多加了一小勺水。過去比這窯身長三、五尺的柴窯都曾有過。以你的本事,斷然不會有問題?!?/p>
劉勝遠卻是一臉認真:“我可有話在先,若因窯身加大、坯胎增多而出了紕漏,我可擔不起責任?!?/p>
祝鴻來的話同樣認真:“你只把御瓷放在最好的位置,保證御瓷的質量便可以了。其他客戶搭燒的瓷燒成什么模樣,你不必作太多考慮?!?/p>
這話倒是有些道理,但劉勝遠稍加一想,又覺得不妥:“祝老板,這窯瓷燒好燒賴,不僅關乎你的生意、你的聲譽,也關乎我的飯碗、我的名聲?!?/p>
“你說的確是實話。但現在坯胎都已運到窯門口了,樹都變成了劈柴,這回只能如此了。燒好了我付給你雙倍工錢?!?/p>
“工錢我決不多要一文,只求這窯瓷能燒得順當。”
祝鴻來仍然堅持著自己的意見,以他對這劉勝遠的了解,應當不會有任何問題。他還知道,只要這位神眼答應這些坯胎入窯開燒,便一定會盡心竭力燒好,斷不會因為雙方有了爭執(zhí)而有絲毫的怠慢和疏忽。
劉勝遠看了看窯,又看了看如士兵列陣般擺在窯場的坯胎,沒有再多言語。他對燒好這一窯瓷還是蠻有信心的,否則他絕不會關窯點火。時令正是秋天,風干土燥,柴新火足,窯里的瓷器擺得緊湊一些,多擺一路,應當并無大礙,但對祝老板意在借助燒御瓷大牟其利的心計,卻心有不快甚至厭煩。
燒窯的要訣是:一滿二燒三歇火。就是說要過好滿窯、燒窯、歇火這三關才能燒出好瓷,三關中的第一關便是滿窯。
劉勝遠喊了一聲“滿窯”,窯場的雜工便像戰(zhàn)場的士兵接到出擊的命令,立即開始行動。
窯很像切開的半個鴨蛋殼,切面朝下,覆蓋在地面上,一頭是瓷器進出的窯門,一頭是抽風排煙的煙囪,為景德鎮(zhèn)所獨有,因而也被稱作“鎮(zhèn)窯”。
雜工們首先把坯胎裝進一個個匣缽,這匣缽由耐火材料做成,呈紫醬色,顯得又笨又重,多是圓形和漏斗形狀,有底無蓋,有大有小。大器一缽裝一件,小器一缽裝多件。燒瓷并不是把坯胎直接放在窯火中燒烤,而是讓那有1,300多度高溫的窯火先燒烤在匣缽身上,再通過這匣缽將熱力透進缽內,傳到坯胎上,使泥胎慢慢燒熟,變?yōu)榇善?。因而瓷器是隔著匣缽被熱力蒸熟或烤熟的,很有點像在屜籠里蒸熟包子饅頭。這種以匣缽裝燒瓷器的工藝,始于北宋。
窯工們按照把樁師傅的指令,把不同器型、釉色的坯胎放在不同的窯位上。因為不同窯位的火溫會有很大差別,前火烈、中火緩、后火弱,不同坯胎對火溫的要求又各不相同,所以擺放坯胎很考驗把樁師傅的本事,就像一場戰(zhàn)斗的排兵布陣,會直接關乎戰(zhàn)爭的結局。
匣缽陸續(xù)搬進窯里后,來自滿窯店的幾位專業(yè)工匠彎腰、伸手,一把抓起沉沉的匣缽,像砌墻一樣一層層碼起來。每個匣缽的前后左右要留有半拳大小的空隙,以通火路。當匣缽碼到超過人高時,已經無法站在地面上繼續(xù)摞擺,便改由站在特制的丁字形大木凳上操作,這個大木頭凳子叫作“三腳馬”,實則是一個特制的梯子。再往更高處摞擺匣缽時,便換用更高的三腳馬。擺放最后幾層匣缽時,已接近窯頂,人無法直身站立,只能是坐在三腳馬上,以腰支撐,以手用力,向上托舉。匣缽從三、五十斤到七八十斤不等,一般人二三十個回合,便身疲力竭。所以干這活的人,全憑年輕力壯吃飯,大多數人做了十幾年后便腰背受損,骨肉有傷,無法再做。
但,對滿好窯而言,力氣尚在其次,技術最為要緊。這滿窯既好像山道上扛石,又如同樓閣里繡花,匣缽一個接一個往上摞擺時,必須一次放妥到位,擺上去后,便不能挪動調整。如果再做挪動,會影響其他匣缽的穩(wěn)定,還可能會有灰屑掉入缽內,使瓷面燒出砂眼灰點。橫排豎行的匣缽既不能前后傾斜,也不能左右歪斜,還不能上下彎曲,稍有誤差,都可能導致缽體之間擠壓、碰撞,從而發(fā)生倒一路或倒一片,甚至全窯盡倒的可怕事故。
滿窯最為艱險、最見功夫的是摞擺最高一層的匣缽,這要由最有技術的加表師傅完成。當地稱竹梢樹梢為表,放置最上面的一層匣缽被稱作“加表”。
略顯疲態(tài)的加表師傅坐在了三腳馬上,接過顯得越來越沉的匣缽,屏氣、瞪眼、運力,一次次用手往上托起,準確無誤地擺穩(wěn)放妥。當剩下最后三路時,他已全身大汗淋漓,喘息不勻。在只剩最后兩路時,他已是精疲力竭,但依然咬緊牙關,舍命堅持,深吸一口氣,接過匣缽,拼盡全力上送,但卻痛苦地大喊了一聲“哎喲!”舉起的缽體沒有送到頂上,卻是直往下墜,有一個人手疾眼快,就像老鷹抓雞一樣,伸手接住了匣缽,才幸免掉落下來。
加表師傅喘著粗氣,被人攙扶著從三腳馬上退了下來,一只手扶著無法直起的腰部,一臉痛苦。剛才拼盡全身能量的使勁用力,使本有暗傷的腰被重重地閃了一下。他不僅無力再舉起匣缽,連行走也困難了,這可能意味著他的滿窯生涯就此結束。滿窯師傅差不多都是這樣忍著痛、扶著腰、含著淚,一拐一瘸地離開窯場,然后帶著無法治愈的腰傷,度過余生。
祝鴻來急了。有兩路最上面一層的匣缽不放上去,便無法關窯點火。臨時找一個加表師傅很難,因為誰都知道加表的難度和風險,即使有人愿意干,也需要花時間找人、商談,還肯定是天價。
祝鴻來對著滿窯店來的人喊道:“你們誰能給最后兩路匣缽加表?”
滿窯店的人一個個面有難色,緘口不語。
祝鴻來又急急地大喊了一聲,依然無人應聲,窯里的氣氛一下變得沉悶、緊張。祝老板焦灼的眼神左顧右盼,不停地用手把長長的辮子從胸前扔到后背,又從后背拽到胸前。
“有一個人可以讓他試試?!背翋灲K于被打破,說話的是方浩。
祝鴻來帶著驚喜、沖著方浩問:“誰可以試試?”
“余同?!狈胶浦噶酥敢粋€小伙子。
祝鴻來的目光迅速落在了余同身上,這人身材不高,但長得敦實,四肢粗壯有力,全身黑黝黝的,像是上了烏金釉一般,只是臉上一副稚氣未脫的樣子。剛才正是這個小伙子情急之下,猛地伸手,一把托住了加表師傅手中下墜的匣缽,從而避免了一個不大不小的事故。
祝老板以疑惑的語氣問:“你行嗎?”
“我大概有七成把握?!庇嗤袔追终J真,又有幾分滿不在乎地回答。
“七成把握?”祝鴻來重復著余同的話,如果這窯中裝的是普通坯胎,情急之中、無奈之下,或許可以讓他試試,可現在窯中裝的大都是御器,別說七成把握,就是九成九的把握也不行。因為這最上層的匣缽放不好,還會威脅到已經擺好的匣缽,絕不能讓這個顯得稚嫩、不太靠譜的年輕人弄險??捎钟惺裁崔k法救急?
這時,方浩又說道:“我看余同有這個能力?!?/p>
“你確實了解他?”祝鴻來不由得又是一問。
“很了解!”方浩回答得很干脆。
方浩對余同確實了解。這余同是方浩小時候的伙伴,他曾陪著方浩在街頭流浪,還多次從家里偷拿過鍋巴、番薯給方浩充饑。在他看來,余同已完全具有加表師傅的能力。
“他放不上去,或者放不好怎么辦?”祝鴻來猶猶豫豫地問。
“那不讓他加表怎么辦?另有靠得住的人嗎?”
方浩這一下把祝鴻來問住了。是呀,御瓷的關窯、點火、開窯,都有著嚴格的時間要求,如果不能依時封窯點火,自己作為窯主可得承擔責任。最好的解決辦法是就近就便找到加表人,但眼前又好像沒有適合的人,他這下真像是掉在漁網里的白鱔了。
祝鴻來看了一眼一直不吭聲的劉勝遠,有了主意:“劉師傅,你看余同行嗎?”他這時覺得把樁師傅的話最為可信。
劉勝遠看了一眼祝鴻來,沒有立即表態(tài),顯然他不肯輕易說余同行還是不行。
“劉師傅,我很想聽聽你的意見?!弊x檨碓捓镉衅诖⒂袘┣?、有催促。
劉勝遠又沉默了一會,開口了:“我看還是比較有把握,不過主意還是你祝老板來拿?!?/p>
這多吃了米和鹽的人與年輕人就是不一樣,說話很有分寸。只能自己拿主意了,祝鴻來咬了咬牙,轉而以既無奈又期待的口吻問余同:“你到底行不行?”
余同沒有回答,而是帶幾分俏皮地看了方浩一眼。
方浩也沒有說話,只是把嘴抿緊,然后眨了眨眼睛,又用力地點了點頭。
余同直了直身子說:“這又不是打老虎,不就是放最后兩路匣缽嗎?”
推車抵著墻,沒有辦法了。祝鴻來看了看開始西斜的太陽,又看了看腳下所剩下不多的匣缽,終于心一橫,從嘴里吐出三個字:“你來吧?!?/p>
“上!就是老虎,也有辦法對付。武松不是用拳頭也打死老虎了嗎?”方浩大喊著為余同加油鼓勁。
余同利索地爬到三腳馬上,穩(wěn)穩(wěn)坐定,用力朝左右手掌各唾了一口,把一個個匣缽依次高高舉起,轉身、挺腰,又穩(wěn)穩(wěn)地放下。那架勢,與加表師傅一般無二,把那最后兩層匣缽,放得橫平豎直,左右比齊,前后無誤。
窯里窯外一片歡呼。
余同輕快地從三腳馬上跳了下來,拍了拍手,表情輕松地說:“有的事很像廟里的菩薩,看上去很可怕,其實并不可怕。你壯壯膽子,摸摸他的腦袋、拍拍他的后背,最后不是你怕他,而是他怕你,怕你把他的耳朵鼻子給摳下來了?!奔颖沓晒螅脑挾嗔?。
大家一陣開心地大笑。
“獎賞余同一只窯工雞。”祝鴻來說完,叫人立即去辦。
窯膛全部裝滿,總數是53路,這比平常多裝了一路。裝有御瓷的匣缽自然占用了窯里最好的位置,并專有記號。窯膛剩余的空間,放上了一部分祝鴻來自己瓷廠里制作的坯胎,還有一些其他搭燒戶的坯胎。祝鴻來把自己瓷廠制作的坯胎都特地印上了“同窯瓷”標識,即標示這是與最后一窯御瓷同窯燒造的產品,因而自有其價值。木柴遭洪水沖走的損失,由此一下便可賺得回來。
滿窯后,窄窄的窯門用磚塊砌緊封嚴,一些人便紛紛離去。這時,窯前剩下的便是由把樁師傅統(tǒng)領的燒窯人。御瓷到了“燒”這一關鍵性的環(huán)節(jié)。
劉勝遠再次習慣性地朝柴窯看了看,然后踩著寬大厚實的木梯爬上了窯屋的二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