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p>
【譯文】孔子說:“君子,如果不莊重,就沒有威嚴,即使讀書,所學的知識也不會牢固。君子行事應(yīng)以“忠”“信”兩種道德為主。不要和不忠不信的人交朋友。有了過錯要勇于改正。”
【評析】本章孔子提出了君子應(yīng)當具有的品德,其中包括莊重威嚴、認真學習、慎重交友、有錯能改。作為具有理想人格的君子,外表應(yīng)給人莊重大方、威嚴深沉的印象,使人感到穩(wěn)重可靠,可以委以重任。同時,君子還應(yīng)重視學習,善于結(jié)交益友,做到有錯必改?!斑^,則勿憚改。”意思是君子要勇于面對錯誤及過失。可以說,這一思想閃爍著真理的光輝,對于理解和研究孔子思想有著重要的意義與價值。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p>
【譯文】曾子說:“謹慎地對待父母的喪事,恭敬地祭祀祖先,就能使民心歸于淳厚了?!?/p>
【評析】孔子并不相信鬼神的存在,“敬鬼神而遠之”就證明了這一點。但他卻非常重視喪祭之禮。孔子將祭祀之禮看作是一個人孝道的延續(xù)和表現(xiàn)。儒家重視孝道,他們認為孝是忠的基礎(chǔ),一個不能對父母盡孝的人,是不可能為國盡忠的。關(guān)于忠、孝的表述,在《論語》中時常出現(xiàn),這充分表明了儒家對這兩種品德的重視。儒家希望把人塑造成忠孝兩全的君子,進而使家庭與社會都得以安定。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jié)之,亦不可行也?!?/p>
【譯文】有子說:“禮的功用,以遇事做得恰當、和順為可貴。古代圣明君主治理國家,最可貴的地方就在于此。不論大事小事,他們都依照此原則。但如若遇到行不通的,仍一味地追求和順,卻并不用禮法加以節(jié)制,也是行不通的?!?/p>
【評析】在有子看來,推行“禮”的目的在于追求社會和諧。這個和諧既包括國家與民眾的和諧,也包括君臣關(guān)系、官民關(guān)系的和諧,還包括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在儒家先哲看來,“和”的本質(zhì)就是關(guān)系的協(xié)調(diào),是人們寬容和理性的體現(xiàn),只有保證和睦的社會關(guān)系,才真正有利于社會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