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芳 (甘肅省高臺縣巷道鎮(zhèn)中心小學)
相較于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生成性教學更加重視教學環(huán)境與學生學習能力的多樣性,將每一節(jié)課程都視為不可重復的教育過程,強調教學活動在課堂上的“生成”,希望借由生成資源、生成活動方案等方式引導小學生的學習行為。對于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來說,生成性教學實現(xiàn)了由靜態(tài)教學到動態(tài)教學的轉化,幫助小學生重新認識了語文知識。當開放性更強的閱讀課與生成性教學相互碰撞,有關教學活動可能體現(xiàn)出新的價值。
生成性教學充分調動了學生與教師的主觀能動性,重視學生、教師之間的有機互動。在閱讀課上,生成性教學構建了閱讀指導教學新模式。傳統(tǒng)的閱讀活動圍繞著文本展開,教師負責講解,學生對教師的觀點、意見與文本中的核心情感進行記錄,學生大部分時間扮演著配合的角色,主動發(fā)揮的空間有限。生成性教學改變了學生的定位。當教學活動表現(xiàn)出了更強的動態(tài)性特點,學生要在閱讀的同時進行“生成”,將自己的閱讀經驗、所掌握的學習技巧在課堂上分享出來,生成結果與問題,站在主觀的角度上審視教學活動。學生對于語文知識的認識未必是正確的,但學生的文化意識與批判性思維正借助生成性教學的引導不斷發(fā)展。
傳統(tǒng)的閱讀課大多數(shù)圍繞著特定的教學目標開展,學生的閱讀能力、文化意識難以得到充分訓練。在教師制訂閱讀任務后,課堂上的閱讀要求是引導學生參與閱讀活動的關鍵媒介。這樣的閱讀模式雖然保障了閱讀課的教學效率,但卻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學生的文化學習需求。在指導學生閱讀的過程中,學生并不能掌握閱讀方法與閱讀技巧,對于部分閱讀文本,學生甚至沒有產生閱讀的興趣,之所以參與閱讀活動,是因為教師布置了閱讀任務。生成性教學旨在改變這一現(xiàn)狀。教師采取開放性、互動性強的教學指導模式,學生不僅能夠重新認識、應用相關知識,還能夠在閱讀的過程中逐步整理閱讀經驗。在生成性教學的引導下,通過提出問題、給出觀點、參與互動等方式,學生與教師進行聯(lián)動,改善傳統(tǒng)單向度的閱讀模式。在課堂上,教師不僅要對學生進行提問,還要回答學生提出的問題,解讀閱讀文本中的情感與表達手法。生成性教學是開放的教學模式,相較于傳統(tǒng)的教學機制,其更容易被學生所接受。
為了在小學語文閱讀課上實施生成性教學,教師應該率先回答誰來生成、如何生成的根本性問題,明確生成的目標與具體流程,保障生成性教學活動順利落實到課堂中。部分教師曲解了生成性教學的內涵,盲目要求學生在閱讀課上生成問題與結論,導致教學節(jié)奏過快,學生無法系統(tǒng)地掌握閱讀課中的有關知識點。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教師要主動嘗試開展生成性教學,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
例如,在教學統(tǒng)編版《義務教育教科書·語文》(以下統(tǒng)稱“教材”)二年級下冊《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這篇課文時,在落實生成性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從生成問題、生成情境等角度設計教學方案,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情境:你跟隨一個小隊去野外旅游,在一片樹林中迷了路,你的手上佩戴著手表,手里拿著一把斧頭,你該如何辨別方向?互動性的問題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圍繞相關語文知識,學生展開探究活動。對于大部分小學生來說,“如何利用森林中的樹木辨別方向,如何利用手上的鐘表辨別方向”屬于認知盲區(qū),學生并不能透徹地掌握相關知識點。通過情境,學生產生深入閱讀課文的興趣。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不斷認識并理解文本,生成了興趣與探究欲望,了解了大自然中太陽、北極星、大樹等事物在不同情況下可以發(fā)揮指路的作用。教師要嘗試成為生成性教學的發(fā)起者,展出文本中的關鍵元素,以此來落實生成性教學。
小學語文閱讀課大多數(shù)圍繞著單純的閱讀活動開展,這可能導致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無法透徹掌握語文知識,對于情感、文化的理解也不夠深入。在閱讀的過程中,豐富的文本素材可以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對于小學生來說,其對于文本素材的認識并非一片空白,只是需要一個表達的機會。在生成性教學模式下,教師可以鼓勵學生主動進行生成,提高閱讀學習效果。
例如,在教學教材四年級下冊《白鵝》這篇課文時,作者筆下的白鵝高貴得如同公主一般,但依舊是兇猛、強壯的代名詞。在閱讀文本的過程中,學生結合生活經驗、學習經驗對白鵝的特點進行總結。學生可能認為自己所看見的白鵝富有攻擊性,并不像作者說得那么可愛;學生還可能沒有見過白鵝,對白鵝的形態(tài)、生活習性產生了了解的興趣。在幫助學生認識文本素材的過程中,教師要對白鵝的形態(tài)特點、生活習性進行分析,幫助學生掌握關于白鵝的知識。在生成性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分享學習和生活經驗,描述自己所看見的白鵝,描繪白鵝的形態(tài)特點、生活習慣,進行課堂互動。學生所提出的觀點將成為課堂上生成的新素材,吸引其他學生參與到討論、互動、閱讀的過程中。
在落實生成性教學的過程中,生成活動需要圍繞相應的文本素材展開,重視文本的教育價值與文化性特點。從不同的角度認識文本能夠激發(fā)學生的生成興趣,為生成性教學的落實提供新的資源支持。在幫助學生認識、分析語文知識的過程中,教師要嘗試配合文本素材進行生成:借由文本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意識,生成情感與態(tài)度,多角度延伸課堂。
例如,教材六年級上冊《窮人》這篇課文描述了窮人夫妻勤勞、善良的美好品格,歌頌了他們無私的奉獻精神。在閱讀課文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有意識地拓展生成范圍,圍繞這篇課文的主題、核心情感開展生成性教學活動。根據這篇課文歌頌的奉獻精神,學生可能想到《橋》《普羅米修斯》等關于“奉獻”的故事作品,嘗試思考這些文本在表達奉獻精神時的共同點。學生還可能將課外的閱讀經驗引入課堂中?!陡F人》歌頌了窮人夫妻的高尚品格,但在小說《我的叔叔于勒》中卻將“窮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的落差演繹得淋漓盡致,表達了對自私自利者的諷刺。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解讀文本,所生成的經驗自然也存在差別。多角度生成、認知,解讀文本的教育價值,生成性教學才能在課堂上發(fā)揮作用。
為了將生成性教學應用到小學語文閱讀課中,教師要抓住關鍵詞“生成”設計教學方案,解決誰來生成、生成哪些素材的關鍵性問題。閱讀課以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技能、幫助學生產生人文情感為目標。在語文閱讀課堂中,生成的結果存在差異,但生成的素材必須豐富。小學語文教師要用情感、文化吸引學生,促進學生閱讀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