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野草在歌唱》是英國作家多麗絲·萊辛的成名作。在此之前,非洲大陸在西方人眼中只是一片蒙昧的黑色大陸,人們對于它的認知也僅局限于抱有種族偏見的白人作家的片面詮釋。這本書真實而深刻地揭示了南部非洲的社會狀況,引起了極大的反響。本文擬通過分析書中三個人物的悲劇性命運,反思其悲劇性成因。
[關鍵詞] 悲劇性? 英國小說? 南部非洲? 多麗絲·萊辛 外國文學
[中圖分類號] I06.4? ? ? ? [文獻標識碼] A
多麗絲·萊辛是20世紀英國著名的女作家,她出生于伊朗,成長于非洲的殖民地,于1949年回到英國定居,并開始從事文學創(chuàng)作?!兑安菰诟璩肥侨R辛的第一部作品,出版于1950年,一經問世便贏得評論界的稱贊。
19世紀的英國女作家曾為英國小說的發(fā)展做出卓越貢獻。文學史家指出,就20世紀英國女作家而言:“她們在作品中表現了現代婦女對世界、對人生、對人與人關系的新的認識和婦女本身覺醒了的新意識。”[1]萊辛的異國生活背景為她提供了豐富的生活經驗,這使她得以跳出英國本土的限制,在更為廣闊的非洲視域中批判性地思考人類和女性的命運。
一、人物的悲劇命運及原因分析
在《野草在歌唱》中,多麗絲·萊辛刻畫了三個人物,每個人物最終都無可避免地走向了毀滅。毀滅的背后夾雜著必然與偶然的因素,筆者通過文本細讀與分析,發(fā)現社會性的因素占主要成分。
1.迪克——值得尊敬的注定失敗者
迪克一生都致力于他的農場事業(yè),農場不僅是他的致富工具、賴以生存的生活支撐,更是他感情的寄托。然而迪克操勞了一輩子卻最終破產,土地被富裕的白人兼并、妻子被黑人殺害。事業(yè)無成、婚姻失敗,迪克最終落得發(fā)瘋的結局。婚姻失敗是迪克與瑪麗雙方共同造成的,因某些原因他們的婚姻也注定是一場悲劇。在人物性格上,迪克具有堅定堅毅、吃苦耐勞、有良知的一面,同時也具有懦弱、自卑、意志薄弱、聽天由命的一面。對于農場,他苦心經營,花費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但是他卻年年欠債,甚至虧損。為什么別的白人農場主都能發(fā)財,而如此兢兢業(yè)業(yè)的迪克卻不能?在迪克經營農場的過程中,他試驗了吐綬雞、蜂、豬、兔子的養(yǎng)殖以及經營商店,卻都以失敗告終。“可是第一次的蛋還沒有孵出來,迪克有一天就說,他打算把磚棚和鐵絲網用來養(yǎng)兔子,不養(yǎng)吐綬雞了?!盵2]迪克的農場實驗半途而廢,他總是充滿了不切實際的幻想和空想?!暗峡送耆浟似渌磺惺虑椋磷碓谝粋€美麗的夢想中,夢見產量豐富的蜂房和一群群黑魆魆的善于產蜜的蜜蜂?!盵2]迪克的無能還體現在他做事總是缺乏對全局的判斷與考慮,缺乏準確的判斷能力,他在雜志上看到一篇有關養(yǎng)豬利潤的文章,就馬上開始養(yǎng)豬;因養(yǎng)豬方法不正確失敗后,就立馬轉而養(yǎng)雞。聽到什么賺錢就來試驗什么,風風火火開始做,卻總是虎頭蛇尾地草草結束。他眼界狹窄,只想著自己的農田下一季該種什么,卻沒有全盤的計劃。他的眼界只限于他的農場,對于外界之事沒有絲毫考慮。當然他的失敗不僅僅是個人能力問題,也有運氣的因素。在嘗試種煙草時,天氣卻突然干旱,后來下雨也只在別處下,這種天氣原因與運氣有關。迪克失敗最主要的原因是他的性格,他雖然頑強有毅力,但容易走向固執(zhí)、極端。在查理和瑪麗都指出他農場用地分散的問題之后,他依舊堅持自己的辦法——“他喜歡多種幾樣莊稼,覺得把希望分別寄托在幾件事上是個好辦法?!盵2]他是個自尊心很強的人,始終不肯借外債來供自己出去度假消費,不肯借外債來繼續(xù)試驗煙草種植。因為內心的良知,迪克始終覺得種植煙草是不正當不道德的。迪克對農場抱有深深的感情,農場是他生命的依托,不肯像其他農場主一樣把農場當作發(fā)財的手段與工具,這也是迪克不愿種植煙草的原因。“他愛農場,農場已經成為他血肉的一部分。他喜愛一年四季緩慢的交替;至于她一提起來就以輕蔑的語調斥之為‘不值錢的莊稼,他也熱愛它們繁復無窮的變化?!盵2]這就是迪克區(qū)別于其他農場主的一點——做人的良知與對土地的熱愛,這也是迪克身上的閃光之處,值得尊敬。最后迪克的農場被斯萊特兼并,反映了白人之間的掠奪關系,揭下了他們虛偽的面紗。但迪克的悲劇性因素主要在于個人。
2.摩西——“人”的塑造
摩西本是做幫工的黑奴,被迪克帶到家中做傭人之后,命運便發(fā)生了轉折。他與瑪麗的關系也注定是一場悲劇。摩西不同于書中其他黑人的顯著特點是他具有“人”的特征。以往的黑奴形象無不是兩個極端——落后未開化的原始人形象或卑躬屈膝的奴隸。萊辛筆下的黑人摩西,卻充滿著吸引人的光輝。摩西具有人的反應與訴求。在瑪麗監(jiān)督工人干活的時候,別的工人都一聲不吭不敢停下來,但摩西不僅停下了運輸工作并說自己想要喝水。他會用白人說的英語與瑪麗進行溝通。在受到瑪麗的鞭打以后,他憤怒的眼神使瑪麗感到恐懼?!耙粋€非洲白種人在偶然的情況下窺視到一個土人的眼神,看到那個土人身上也具有的人性特征?!盵2]摩西有思想,他質問瑪麗的兩個問題——怎樣看待戰(zhàn)爭;耶穌認為人類互相殘殺是否正當——使瑪麗感到一種威脅。摩西的身上閃爍著人性的光芒,在瑪麗失聲痛哭求他不要離去,他因為同情便留下來沒有辭職,并且在日常生活中還時時照顧著瑪麗。在瑪麗的飯桌上放采摘的野花;帶雞蛋給瑪麗;在迪克生病時,幫瑪麗照顧迪克,摩西具有人的信仰與堅守,在他殺害瑪麗后,等待被抓捕而沒有逃脫。摩西具有人所具備的存在感與吸引力,使別人拿他當人來對待。“她覺得自己已不可自拔地落入了這個傭人的掌握中,雖說她完全沒有理由變成這樣。她沒有一刻不意識到他的存在?!盵2]“她記起了那罩滿雪白皂沫的又黑又粗的脖子,那在水桶跟前彎著的健壯的背,這對她的感官實在是一種刺激。”[2]而最終摩西殺害瑪麗,也是出于“人”的反抗。摩西不甘于被奴役和被侮辱,因此用報復來反抗。作為“人”的反抗實際上是對于種族歧視的抗爭,最后摩西被逮捕。因此摩西的悲劇性因素主要在于社會的種族歧視。
3.無辜的瑪麗——被社會扼殺的孩子
三個人物中,瑪麗的悲劇是全書的核心。萊辛對于瑪麗不斷變化的心態(tài)給予的細致描繪和她對瑪麗夫婦悲劇婚姻的探討,使婚姻問題成為理解本書的一個切入點。萊辛顛覆了婚姻會給女性帶來幸福和滿足感的文化假設,而這一文化敘事正好通過家庭單元消解了瑪麗本來應該擁有的自主的女性空間。因此,瑪麗的主要悲劇在于她的婚姻。由于小時候的家庭教育和環(huán)境熏陶,她養(yǎng)成了排斥、輕視男人的特點。她的母親就是在苦難的婚姻中掙扎,輕視男人的不幸女人,所以她拒絕婚姻拒絕男人。但是出于外界環(huán)境的壓力和朋友背后的議論,她不得不選擇嫁人。盲目嫁人主要是外力因素推動而成,當然也和瑪麗本身對自己認知不清、沒有自己的判斷力有關?,旣惢橐龅氖∈紫仍谟诿つ康亟Y婚:迪克急切地盼望自己家中有女人和孩子,對瑪麗有一種良好的幻想;而瑪麗結婚是迫于朋友的議論、自己的虛榮感和自尊心,但她內心對于男人是輕視的,且對婚姻抱有幻想;瑪麗習慣城市生活而迪克只想一輩子待在農場。雙方缺乏真正的了解,價值觀與生活方式并不契合,這便是婚姻的盲目之處。這場婚姻不僅使瑪麗卷入了無邊無際的苦難與貧窮之中,并且成為她悲劇人生的重要導火索。家里沒有天花板、洗澡用水也要節(jié)省等這樣貧窮的生活使瑪麗不滿,然而她的第一次出走,社會便給了她重重的一擊。她無法再次像以前那樣在城市里工作生活。重新回到農場后的瑪麗,又遭受了種植煙草的失敗,因為貧窮不能生孩子而失望之后,便完全崩潰,失去了生活的意志。除了貧窮之外,瑪麗在農場始終存在一個無法解決的矛盾——與黑人的不和諧關系。這種不和諧的關系,除了作為雇主的瑪麗對待傭人方式苛刻嚴厲受到黑人雇工的抵觸之外,還有與黑人摩西的不正常關系。摩西在瑪麗崩潰的邊緣用自己的關心滋潤著瑪麗的心靈,瑪麗對于摩西的感情一直處于某種分裂撕裂的狀態(tài)?,旣惣瓤謶帜ξ鳎p視、憎恨他,卻又依賴他,甚至被他所吸引。在這種分裂的背后其實是自然人性與種族歧視的對抗?,旣愖鳛橐粋€女人,具有人的本能與性情,她被摩西的身軀吸引又被摩西無聲的關懷所打動,她喜歡摩西是自然的行為選擇。但是出于種族歧視下的社會規(guī)范,她又用理性排斥著自己內心的感情。最終瑪麗在這種分裂下走向了滅亡?,旣惢楹蟮纳罘绞?、反抗自己命運的出走無效以及最后感情的分裂都被打下了深深的社會烙印。因此瑪麗更像是被社會扼殺的無辜的孩子,她的悲劇根源主要在于社會性因素。
二、悲劇所折射的審美理想
1.女性主義的聲張
女性的情感和命運一直是女性主義文學共同關注的問題,在父權制的束縛下爭取婦女解放是女性主義文學的一貫主題。一方面,女性主義文學試圖展示女性在男性主導的社會中遭受不公正歧視和壓迫的困境,并同情女性在人生旅途中的身心痛苦和意義幻滅;另一方面,女性主義文學也試圖揭露父權制社會的存在機制,并揭示更公正的社會關系的轉變是如何成為可能的。在這個意義上,女性主義文學不僅關乎文學和人性,更關乎政治。萊辛的早期創(chuàng)作中,小說成了“反映社會生活與社會中緊迫問題的一種激進的政治性的文學形式。她是以激進的現實主義作家的面目初現于文壇的。”[1]
在萊辛的筆下,瑪麗是一個被社會殘害的女性形象。她原本是一個精明能干、獨立、強勢的女人,她能夠自己粉刷墻壁,裝飾迪克簡陋的屋子;她也能打理好雞舍,在迪克看來普通女人打理雞舍需要很大的精力而瑪麗卻輕輕松松就做到了;她能在迪克生病的情況下管理雇工、打理農場,還看到了迪克經營農場的不足,給他指明出路。如此能干的女強人,何以淪落到最終婚姻不幸被黑人殺害的結局?這其中有瑪麗自身的因素,但主要的是社會性因素。在瑪麗排斥男人想要自己過一輩子的時候,外界輿論把她推向了婚姻;她從小的家庭環(huán)境給予她的生活方式使她與迪克難以真正相愛、和諧相處;迪克的無能和貧窮使她出走,然而社會對于從農場出來的已婚的瑪麗并不接受,也沒有給她一個工作的機會;瑪麗最終崩潰,在種族歧視的社會權力規(guī)訓中被殺害。瑪麗獨立的道路非常艱難,其原因就在于擺脫不掉社會的制約因素,而成為犧牲品。
2.生態(tài)主義
有學者指出,“‘生態(tài)一詞源于希臘語oikos,意為生活處所,后延伸為人類生存的自然、社會生態(tài)環(huán)境”[3]。在全球生態(tài)危機日益嚴峻的背景下,人文科學領域的生態(tài)主義思潮興起,強調人類要尊重大自然,保護環(huán)境,遵循自然生態(tài)規(guī)律和生態(tài)法則。
1924年,萊辛隨父母遷居非洲羅得西亞,并長期生活在父母的農場。這一經歷使萊辛以農業(yè)生產為切入點,深入思考人與自然之間、歐洲農場主和非洲土著人之間的復雜關系。在《野草在歌唱》這本書中,人們不難看到部分殖民者對南部非洲地區(qū)無止境地掠奪和開采。因為開礦挖金活動而使土地裂出溝壑;煙草價格的飛漲使很多農場主不顧土地的承載力而種植煙草作物,最終使土地荒蕪?!八谷R特先生的農場上簡直沒有一棵樹。這足以表明他耕耘無方;農場上犁出了一條條的大溝,多少英畝烏黑肥沃的好地都因為濫用而變得貧瘠。但是他畢竟賺到了錢,這才是正經大事?!盵2]而相反,迪克的土地還種著樹、草等防護帶,土地肥沃。多麗絲·萊辛筆下揭示的非洲南部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情況同樣值得人們注意,不僅從生態(tài)主義的角度,從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來論,人們應保護環(huán)境、熱愛腳下的土地,而不是肆無忌憚地為了利益向大自然索取,才能使人和大自然建立長久的和諧關系。
三、悲劇的超越性領域
萊辛的作品“集中反映了白人移民在非洲生活的孤立感、隔絕感,反映了他們?yōu)樵谝黄粴g迎他們的土地上扎根而做的種種努力,以及一部分善良的白人在非洲種族悲劇面前所感到的無可奈何”[1]。白人殖民者、善良的白人和黑人土著之間相互交織又疏離的關系構成了《野草在歌唱》中的種族歧視主題?!兑安菰诟璩分械娜齻€悲劇背后都具有一個隱形結構特征:種族歧視兩端的不平衡不穩(wěn)定性。迪克的悲劇涉及的是白人內部的不平等與掠奪,最終以強吞并弱來揭示這種掠奪性。而瑪麗與摩西代表著種族歧視的兩端,都以自身自然人性的特征沖擊著社會的規(guī)訓:“高高在上”的白人歧視者因為自身自然的良知與愛欲沖擊著社會種族歧視的鐵鏈;“卑躬屈膝”的黑人被歧視者卻以一個人的抗爭沖擊著社會種族歧視的習慣與偏見。另外,這種種族歧視結構形成了一種倒掛現象:被歧視的黑人卻在精神與肉體上成為權力與話語所有者——“歧視者”的依賴和向往。這種依賴于人性建立起來的“反?!爆F象與社會規(guī)訓下的種族歧視的“正常”秩序之間的沖突,是這部悲劇沖突的結構所在。
恩格斯說過:“悲劇就是歷史的必然要求和這個要求實際上不能實現之間的悲劇性的沖突?!盵4]在《野草在歌唱》這部悲劇的沖突結構中,摩西代表了歷史的必然要求這一方的力量,瑪麗在兩種沖突的矛盾中死去:相比于其他的后殖民主義批判,萊辛對非洲的思考還融入了女權主義的觀點。有學者指出,萊辛的作品“在男女關系和帝國勢力與殖民地的關系之間進行了類比”,表現出“最近的女權主義和最近的后殖民主義理論的策略是重疊的,并相互借鑒”[5]。在種族歧視的兩端中,無論哪一方都具有缺陷性。因為兩種力量各自的片面性、有限性,雙方的毀滅是必然的。但是真正的悲劇必須在沖突和沖突者的毀滅失敗中,顯示一種更高更完善的存在。這種由沖突的失敗所顯示的更完善的存在被稱作超越領域。悲劇感或者悲劇的快感就是由有限的缺陷與超越領域之間的穩(wěn)定的感性結構構成的[6]。對于瑪麗的死亡,讀者感到痛苦、惋惜、憐憫;對于迪克的毀滅,讀者會哀嘆這樣一個如此吃苦耐勞、熱愛土地的人的毀滅,讀者會為之惋惜、心痛。但是這種情感上的痛苦與憐憫把人類帶入了一個更高更完善的存在——超越領域。消除種族歧視,人人平等是人類更高層次上的追求;尊重有良知者,摒棄唯利是圖的破壞土地生態(tài)的價值選擇是人類更加堅定的信念。這種超越性領域的存在向讀者開啟了一種道路——超越片面性,走向新的更完善的存在。也是這種超越道路的啟示,使讀者將閱讀《野草在歌唱》這部悲劇時的痛苦、惋惜、悲憫之情,化作更高層次的精神超越。這也是這部著作的題旨所在。當然,這本書的結構與隱喻更加加深了這一悲劇題旨。
參考文獻
[1]? ?王佐良,周玨良.英國20世紀文學史[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8.
[2]? ? 萊辛.野草在歌唱[M].一蕾,譯.南京:譯林出版社,1999.
[3]? ?朱立元.美學大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4.
[4]?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5]? ? Ashcroft B,Griffiths G,Tiffin H.The Empire Writes Back[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2.
[6]? ?牛宏寶.美學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
(責任編輯 李亞云)
作者簡介:栗哲,福建師范大學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為中國現當代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