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存嶺 郭 靜
(1.山東省恒臺第一中學;2.山東省淄博第十一中學)
活字印刷在近代才取代雕版印刷成為主流印刷術,鄭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獲取藩屬國的外交認同,近代黑奴貿易中非洲自己也有很大責任,1900 年前后煤炭才成為主要能源,20 世紀60 年代石油取代煤炭成為主要能源。
史學家傅斯年認為,歷史研究應堅持有一分材料說一分話,材料之外“一點也不越過去說”。不僅歷史研究如此,歷史學習亦如此。任何歷史結論和觀點必須建立相應的歷史史實之上。雖然在歷史學科五大核心素養(yǎng)中,并沒有歷史史實這一項,但是歷史史實是極其重要的,這是組成歷史學科大廈的一塊塊磚頭。沒有具體史實的依托,歷史核心素養(yǎng)就無從談起,建立在錯誤史實基礎之上的核心素養(yǎng)也沒有任何意義。
教材受篇幅限制不可能涉及所有史實,所以我們受教材和常見史料的影響而形成一些片面的認知,這些并非冷門知識,只要稍加分析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這些認知有明顯的不合理之處。
“慶歷中,有布衣畢昇,又為活板。其法:用膠泥刻字,薄如錢唇,每字為一印,火燒令堅。先設一鐵板,其上以松脂、蠟和紙灰之類冒之。欲印,則以一鐵范置鐵板上,乃密布字印,滿鐵范為一板,持就火煬之,藥稍镕,則以一平板按其面,則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為簡易;若印數(shù)十百千本,則極為神速?!?/p>
這一段是我們大家都很熟悉的《夢溪筆談》中沈括對活字印刷的經(jīng)典描述。活字印刷相對于雕版印刷的確有很多優(yōu)點,是一個革命性的變化。這也很容易給我們產(chǎn)生這樣一種錯覺:既然活字印刷有這么多的優(yōu)點,那么宋代之后肯定是活字印刷逐步取代了雕版印刷。這么邏輯推理是沒有問題,但是活字印刷取代雕版印刷的過程跟我們想象的是完全不一樣的。讓我們產(chǎn)生錯覺的主要原因是古代的書籍印刷大環(huán)境跟我們今天完全不一樣,而且我們對活字印刷的技術也不是很了解。這就導致我們形成了錯誤的認識。
首先是中國漢字作為象形文字,數(shù)量極其龐大,一副活字就需要數(shù)萬字,再加上常用字更是需要多準備幾倍乃至幾十倍。所以這些活字的雕刻就是龐大的工程量。因為活字太多,排版的時候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挑選相應的字體。直到元代發(fā)明家王禎發(fā)明了轉輪排字盤這種情況才有所好轉。其次活字制作也非常麻煩。木活字遇水容易膨脹,泥活字容易碎,金屬活字好用,但是制作成本太高了,幾乎沒有普及的可能性。第三點,古代需要大量印刷的經(jīng)史子集千年不變,不存在改版的問題,更適用雕版工藝。雕版印刷在雕制印版的時候固然要比活字排版花費更多時間,但是一旦刻印版好之后可以長期使用,甚至長達一兩百年?;钭钟∷⒐倘槐鹊裰朴“媸〔簧倭?,但是以后再印刷每次都要重復排版,從長遠來看并不劃算。從成本的角度看,活字印刷要高于雕版印刷。所以直到明清時期,活字印刷出現(xiàn)幾百年后雕版印刷不僅沒有退出歷史舞臺,仍然是主流印刷技術。這種狀況直到近代西方傳教士帶來了鉛活字和機械印刷技術才逐步得以改變。
“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蹤跡之,且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笔恰睹魇贰む嵑蛡鳌穼︵嵑拖挛餮蟮挠涊d。所以一直到今天我們大多認為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是尋找建文帝和炫耀國威。我們固然不能百分之百排除這兩個原因,但是如果稍加分析就會發(fā)現(xiàn)其均不是鄭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
如果明成祖派鄭和下西洋是為了尋找建文帝,這從邏輯上是行得通的,畢竟朱棣上位屬于以庶奪嫡,這與當時的主流思想不符。攻破南京后建文帝不知所終,倘若建文帝在世,肯定是威脅自己皇位的主要因素。朱棣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尋找建文帝倒是符合正常邏輯。這只能說尋找建文帝可能是鄭和下西洋的一個附帶目的,而非主要目的。鄭和七下西洋,前后達30 年。鄭和第三次下西洋歸來時(1411 年),永樂朝已經(jīng)進入鼎盛時期。東南亞諸國皆朝貢稱臣;西北部的帖木兒、漠北蒙元勢力和西南部的安南等對大明帝國的威脅均已解除;國內政治經(jīng)濟實力也更為強大。建文帝在位時占盡天時地利時候倘不是朱棣對手,此時如果說朱棣還很擔心建文帝復辟,恐怕就不太可能了。
那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不是“炫耀國威”呢?這種說法其實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不準確。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就是為了炫耀一下中國富強?不要說精明過人的朱棣,就是一個普通人正常情況下也不會做這樣的事情。朱棣派鄭和下西洋炫耀國威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其主要目的是通過炫耀國威來贏得各藩屬國的外交認同,打造一個萬國來朝的局面,借以鞏固自己統(tǒng)治。眾所周知,唐宋以來形成了一個以中國為中心的朝貢貿易體系。在這個體系內存在著冊封與被冊封,朝貢與被朝貢的關系,中國處在這個體系的中心。但中國并不直接統(tǒng)治這些國家,他們承認是中國的藩屬國,接受中國的冊封賞賜、封號等,要對中國進行朝貢。同時中國要保護他們的安全,維持他們之間的秩序。比如朝鮮、安南、占城等,還有暹羅、爪哇、滿剌加、蘇門答臘、真臘、浡泥、三佛齊等國家。朱棣以庶奪嫡,姑且不論能力如何,其皇位的傳承肯定不符合傳統(tǒng)。這些藩屬國,特別那些跟明王朝關系比較緊密的藩屬國,未必承認朱棣作為皇帝的合法性。雖然這些國家承認與否并不太影響朱棣能否坐穩(wěn)皇位,但是如果這些國家不承認其皇位的合法性,對朱棣來說未免有點尷尬。所以朱棣派鄭和攜大軍下西洋,每到一國,宣讀永樂皇帝圣旨,如果跪接圣旨高呼萬歲,則對藩屬國大量賞賜,否則就兵戎相見了。鄭和下西洋后越來越多的國家來明朝貢,也足以說明這一點。鄭和下西洋對于朱棣來說,只是打造一個萬國來朝的局面來掩飾其皇位不合法的一個手段。所以朱棣派鄭和下西洋的真正目的,是獲得這些藩屬國的外交認同,鞏固自己的皇位。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歐洲人應該是黑奴貿易的罪魁禍首。歐洲殖民者如同惡魔,拿著槍炮,利用先進的武器裝備在非洲擄掠黑奴,或者脅迫某些部落或封建王國出售黑奴。通過黑奴貿易西方殖民者完成了資本原始積累,美洲也獲得發(fā)展的勞動力,這些黑奴繼續(xù)受資產(chǎn)階級的奴役和剝削??傊?,歐洲人就是魔鬼,毫無人性,是黑奴貿易罪魁禍首。歷史的真相是這樣的嗎?
非洲歷史上就有買賣奴隸的傳統(tǒng),并非新航路開辟后歐洲殖民者到來之后才開始的。到16 紀英國的航海家和探險者約翰·喀波特在他的回憶錄中寫道:“奴隸買賣是非洲國王、有錢人和大商人的買賣?!狈侵奕睡偭藛??把自己人賣給歐洲殖民當奴隸。這于情于理都不通,歐洲殖民者捕獲黑奴賣到美洲才符合邏輯!事實上,在黑奴貿易的早期,歐洲殖民者主要以擄掠的方式獲得黑奴,但隨著對黑奴需求的增大,親自抓捕奴隸明顯不現(xiàn)實,殖民者也改變了策略,先是和一個部落或聯(lián)盟私下達成協(xié)議,然后煽風點火挑動部落間戰(zhàn)爭,最后從獲勝者手中購買奴隸。還有的大部落為了占領小部落的領土,即使沒有殖民者挑撥離間,也會主動去捕獲黑奴賣給他們。在這個弱肉強食的時代,更多部落或國家為避免自己人被俘虜成為奴隸,被迫捕對方的人作為黑奴賣給殖民者,以換取槍支彈藥等先進武器。所以在近代的黑奴貿易中,歐洲殖民者固然罪不可赦,非洲各個國家或部落也不是無辜者。
1806 年英國議會通過一項法令,英國國王宣布從1807 年1 月1 日起禁止非洲奴隸貿易;1807 年美國也宣布從1808 年起禁止把奴隸輸入到美國本國。之后法國、丹麥、瑞典等歐洲也相繼宣布禁止非洲奴隸貿易。有人可能會認為這并非因為殖民者好心,是因為他們即將完成工業(yè)革命,不需要販賣黑奴進行資本原始積累了。按照這個邏輯,歐洲人宣布禁止奴隸貿易最開心的應該是非洲人才對,可讓人沒想到的是反對最激烈的也是非洲國家,馬達加斯加、馬內、達荷美等非洲國家都對英國表示抗議,認為這會切斷他們的經(jīng)濟來源。直到19 世紀中期達荷美王國仍在從事著奴隸貿易,每年將1 萬多黑奴走私到歐洲國家。
第一次工業(yè)革命發(fā)明了蒸汽機,煤炭成了主要能源;第二次工業(yè)革命發(fā)明了內燃機,石油化工業(yè)興起,石油成了主要能源。這是很多人的對近代能源變化的認識。但是只要我們稍微一思考就會發(fā)現(xiàn)這個認識是錯誤的。真實的情況是,第一次工業(yè)革命完成后,人類的主要能源仍然是木材;第二次工業(yè)革命后直到二戰(zhàn)后石油才超過煤炭成為主要的能源。
按照正常的邏輯是第一次工業(yè)革命后,由于蒸汽機的大量使用,煤炭開始大量開采,加之鋼鐵冶煉也需要大量的煤炭,所以煤炭成為主要能源。事實并非如此。直到1876 年,美國人從木材中獲取的能量是從煤炭中獲得能量的兩倍,而美國的煤炭和木材資源都很豐富。當然,工業(yè)革命發(fā)生最早的英國這個時期煤炭消費量比木材要多一些??紤]到當時很多沒有工業(yè)化的國家,所以從總體來看,當時木材在整個世界消費量絕對是超過煤炭的。但是這種情況很快就發(fā)生了迅速發(fā)生變化,到1900 年的時候,美國從煤炭獲取的能量已經(jīng)超過木材的三倍。此后,全世界從煤炭中獲取的能量逐漸超過了木材。
而石油取代煤炭成為主要能源更是經(jīng)歷了一個相當曲折的過程。1847 年世界上第一口真正意義上的油井在阿塞拜疆誕生,1859 年世界上第一口商用油井——德雷克油井,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竣工。1876 年,德國發(fā)明家奧托成功創(chuàng)制了一臺新型四沖程內燃機,只不過這個內燃機仍以煤氣為燃料。隨著石油的開發(fā),比煤氣易于運輸攜帶的汽油和柴油引起了人們的注意,首先獲得試用的是易于揮發(fā)的汽油。1883 年,德國的戴姆勒成功創(chuàng)制第一臺立式汽油機。1892 年,德國工程師狄塞爾發(fā)明了壓縮點火式柴油機。這都是我們熟知的常識,由此我們想當然認為此后石油大量使用,逐漸成了主要能源。事實上這種認識也是錯誤的。從純技術的角度看,石油的確比煤炭更具優(yōu)越性,能量值比煤炭高一倍;內燃機也比蒸汽機更有優(yōu)勢,體積小,熱效率高。然而直到1925 年只有墨西哥和蘇聯(lián)兩個國家實現(xiàn)20%的商用能源來自石油,美國是11%,西歐則更是低得可憐,只有5%。直到1953 年石油在英國的燃料消費所占比重只有10%。到1965 年,石油第一次超過了煤炭,成為人類第一大能源來源。1965 年,煤炭占比39.1%,石油占比39.4%。
煤炭和石油成為主要的能源都經(jīng)歷了一個相當長期復雜的過程,而非兩次工業(yè)革命后迅速成為主要能源。歷史的演變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任何新事物取代舊事物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能源演變也符合歷史演變的規(guī)律。
歷史史實浩如煙海,即使作為專業(yè)歷史教師的我們也不能窮盡所有的歷史知識,但是我們還是應該盡可能多掌握相關的歷史知識,特別是跟我們的教學密切相關的知識。至于如何才能獲得更多歷史知識,除了讀書別無他策,此不贅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