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柱 王芳
雙搖跳繩又稱雙飛,是花樣跳繩基本技術的一種,也是跳繩競速比賽的主要內容,有一定的技術難度與體能要求。為了參加高層級的比賽,一些學校往往賽前突擊選苗組隊,開展階段性集訓。項目化訓練,是將跳繩技能的訓練列為內容主線,將比賽的水平提高定為任務目標,訓練中將過去側重于動作技能傳授和個體運動水平提升的專項技能訓練轉變?yōu)殛P注學生素養(yǎng)提升。改變以往強調個體分散訓練為突出合作探究,共同進步,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合作意識、探究能力與參與興趣,促進技能與學習能力的全面成長。
一、精準選材,組建項目化訓練梯隊
雙搖跳繩運動隊的隊員主要選擇身材矮小、身體輕盈、彈跳力較好、動作靈巧、反應敏捷、協(xié)調性好的學生。其中身高、體重等先天條件可以憑借身體外觀進行篩選,而彈跳力、協(xié)調性與靈敏素質則需要設計專門的測試內容進行量化選拔,如各種線路的紙杯障礙多向連續(xù)跳躍(圖1-1)、有一定高度的十字象限跳(圖1-2)等。測試中,重點觀察學生后半時段體力消耗以后的動作協(xié)調性與節(jié)奏感。由于雙飛競速比賽后半程對隊員的耐力素質要求高,所以還要將諸如50m×8往返跑、10m折返跑等兼具耐力性和靈敏性的測試作為選材的依據。
選材時還需要注意學生腳部落地動作,如果因為體重大而非認知偏差造成全腳掌著地或者是腳后跟先著地等先天性動作,建議慎重選擇,因為這種習慣性先天動作易在高強度、大運動量訓練時出現(xiàn)運動損傷。此外,如有已經掌握了雙搖跳繩基本技能的低年級學生,可以優(yōu)先入選。
按照水平段將選出的隊員以及少部分后備人選組建成3個校級梯隊社團。這些學生既是本階段的跳繩運動開展的核心力量,也是未來代表學校參加高水平跳繩比賽的后備力量。將3個梯隊社團組合起來就形成了雙搖跳繩項目化訓練團隊,一般控制在50人左右。
二、項目化訓練實施步驟
(一)舉行“建隊典禮”,設置職能崗位
利用特定場合舉行特別的具有儀式感的“建隊典禮”很有必要,用以塑造團隊凝聚力,增強集體榮譽感。榮譽感是每一名隊員未來挑戰(zhàn)自我、突破極限的動力,也是激勵小隊員長期參與運動訓練與比賽和持續(xù)推進項目化訓練任務目標的動力。此階段僅是項目化訓練的起始階段,教練員要告知項目組成員項目化訓練的整體目標、階段任務和進程脈絡,以及參與項目化訓練的主要價值。
根據年齡、性別在社團成員內劃分出多個由5~6名成員構成的項目化訓練小組,采取男女搭配兼顧運動水平的異質分組。在小組內,根據隊員的特性、特長設置不同的崗位。如,組長全面負責,配合教練員完成組內各項事務,督促階段任務計劃的落實;計時員負責所有與時間有關的工作,包括人員的出勤情況;記錄員負責與記錄相關的各項事務,并建立個人學習成長檔案;健康員協(xié)助教練員檢查每次強度練習后隊員的身體狀況,并及時反饋給每位隊員;檢查員與技術研究員負責檢查各隊員對每一個新學技術的掌握情況,探索技術改進的路徑和方法;器材管理員負責隊員個人以及學校集體提供的場地與器材的管理與維護。將原來教練員“一把抓”,轉變?yōu)槿w成員共同承擔的共管式,人人都是責任人,讓每個成員都能找到自己在集體中的存在價值,目的是在解放教練員的同時,激發(fā)隊員的主人翁意識,塑造團隊精神。
(二)設置不同階段的驅動性問題
專項競賽在整合知識與能力、指向真實情境中的問題探索與解決方面形成了“跨項目化訓練”[1]?!绊椖炕柧殹睂崉t包含多個“微項目”,雙搖跳繩訓練過程中的難點構成了訓練中的驅動性問題。
1.技能訓練開始階段
雙搖跳繩的初學階段讓隊員掌握正確的雙搖基本動作,首先要形成正確的動作定型,包括含胸拔背、微屈膝高提踵,有節(jié)奏地完成手腳協(xié)調的連續(xù)跳躍,前腳掌彈性著地并能快速完成二次起跳,這是本階段的訓練重點。學生不會跳、跳不好“雙搖”不是因為腿部力量不夠,而是由于依靠前臂甚至上臂搖繩、手持繩位置沒有相對固定在身體中位、搖繩時手位上下波動太大,以及跳躍落地時重心靠后沒有用前腳掌主動彈性蹬地、重心偏下、屈膝太多導致二次起跳動作速率不夠。此外,搖繩過程中缺少向前下方主動壓抖手腕加速繩體旋轉打地,繩至腳下時仍然勻速甚至變慢,經常絆住腳;跳繩的重量、長度不合適,整個雙搖過程繩速太慢等,這些都是技術初學階段的難點,也是本階段“微項目”的驅動性問題。
解決方案:采用直觀手段集體觀摩技術視頻、圖片、示范等,引導學生觀察并展開討論,對動作要領形成統(tǒng)一規(guī)范的認知,促成個體對規(guī)范動作的正確認知;發(fā)揮檢查員、技術員職能,檢查每一名隊員模仿練習時動作的達成度與規(guī)范性;彈力帶固定上肢,徒手模仿連續(xù)規(guī)范動作并進行小組展示賽,左右或者前后連續(xù)跳過15cm左右高度的競速賽,計算規(guī)定時間內完成的次數(shù);利用腕關節(jié)柔韌性與爆發(fā)力練習,強化腕部力量;器材管理員檢查并指導幫助調整跳繩長度,確保每一名組員都能熟練操作,將跳繩調整至適合自己的長度。
2.技能水平提高階段
這一階段即常態(tài)化訓練階段。周期較長,需要達成的目標是讓學生始終保持訓練興趣,身體綜合素質和專項技術水平穩(wěn)步提升。本階段的驅動性問題包括學生呼吸方法不正確,沒有形成與跳繩動作配合的節(jié)奏性呼吸;體力不足或者分配不合理,前半程消耗過大,后半程體力下降造成上下肢動作不協(xié)調;課堂內容與教法手段單調,學生學練興趣減弱,缺乏不斷進取的欲望;成績進入瓶頸期,始終難以突破。
解決方案:組織集體觀察與討論,認識訓練時正確呼吸方式的重要性,摒棄“一口氣一次性跳數(shù)10次,后面一個也跳不起來”的錯誤習慣,在練習中采用正確合理的呼吸方式配合跳繩動作節(jié)奏;開展組內經驗交流,掌握正確的體力分配方法,調整好心態(tài),起始階段不急于求成,學會自我調控,合理分配體力;開展關于器材的集體專題研討,引導學生了解專業(yè)器材,嘗試使用更為輕便快速、設計合理的專業(yè)競速跳繩(圖2);懂得健康生活的重要性,掌握科學合理的營養(yǎng)補充方法,學會“三分練,七分補”,通過優(yōu)質低脂的飲食攝取增強身體的耐力素質;在組內促成相互鼓勵的風氣,在隊友的鼓勵中實現(xiàn)自我意志品質與心理素質的強化;教練員在項目化訓練過程中發(fā)揮主導作用,采用多樣化的訓練方法,引進花樣跳繩動作教學,鼓勵學生不斷探索、嘗試、創(chuàng)新以雙搖跳繩為基礎的花式跳繩動作練習,如輪換單腳雙搖跳、雙搖轉身跳、單雙搖交替跳、雙人雙搖跳、交叉臂穿花雙搖跳等,讓學生充分感受到跳繩運動的魅力。
3.訓練成果展示階段
該階段對應的是體育訓練的競賽周期,目標是保持積極向上的身心狀態(tài),賽場內外表現(xiàn)良好,力爭取得優(yōu)異的比賽成績。該階段訓練的驅動性問題包括學生進入生理疲勞期,傷病情況增多;比賽心理調節(jié)不好,過度緊張或者態(tài)度懈?。蝗狈Ρ荣惤涷?,動手能力弱,各種比賽裝備與準備工作的管理混亂;來自班級、家庭的外部阻力、壓力加大。
解決方案:教練員發(fā)揮導訓作用,對各小組的訓練強度、總體運動量有效把控,遵循耐力項目的賽前訓練規(guī)律,合理調整課時密度強度,發(fā)揮健康員職能,及時反饋,便于教練員精準跟蹤隊員狀況;設置內部賽事以賽代練,組織開展組內、組間的各種花式雙搖跳繩賽,個體或小組間的競速專項對抗賽、模擬賽等,豐富比賽經驗,克服“想贏怕輸”心理,增加心理歷練,加強心理輔導,樹立正確的勝負觀;組織全員參與的課時裝備與準備專項檢查;組織討論,介紹各種困難和外部阻力的應對方法,交流處理經驗。
(三)構建圍繞成長目標的多元評價體系
雙搖跳繩的項目化訓練成果評價有兩種類型。一種是訓練過程中以提高為目的,可設計性強的內部過程性評價;另一種是參加高水平競技比賽為目的,以訓練成果展示(競賽成績)為主要依據的外部終結性評價。內部評價時,教練員在評價內容、評價主體、評價方式、評價標準、評價時機、評價情境、評價手段等方面有較大的主觀能動性,對學生的訓練行為進行觀察、診斷、反饋、引導和激勵,以判斷目標的達成度,給教練員和學生提供即時、多元的有效反饋,促使學生更積極地練與教練員更有效地教。如,項目化訓練組內的成員年齡相差較大,在開展訓練時,無論是訓練內容、難度還是運動水平的評價標準都要分層分類,不能一概而論。階段性成果匯報展示時,要重點鼓勵學生經過努力取得進步與提高的行為。
外部評價雖然主要針對的是由若干個項目化訓練小組構成的整個運動隊的成果評價,但也不能簡單就隊伍比賽成績評判。項目化訓練的主抓教練員不能只關注比賽成績,而要就學生在賽場內外的運動行為所表現(xiàn)出來的體育精神、體育道德、體育品格等進行以激勵改進為目的的綜合評價,這才是體育比賽設計與運動參與的應有之義,也是采用項目化訓練以促進學生綜合素養(yǎng)全面提升的初衷。
參考文獻:
[1]夏雪梅.項目化訓練設計:學習素養(yǎng)視角下的國際與本土實踐[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