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廷亮
誕生于抗日烽火年代的鹽阜大眾報賡續(xù)紅色文脈,賦能媒體融合,走出了報業(yè)發(fā)展新路徑。鹽阜報人挖掘紅色資源,傳承紅色基因,踐行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在一次次拉練式大型新聞采訪行動中,鍛造了記者隊伍,寫出了一批批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新聞作品。
2023年6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文化傳承發(fā)展座談會上強調,要以守正創(chuàng)新的正氣和銳氣,賡續(xù)歷史文脈,譜寫當代華章。今年4月25日,是鹽阜大眾報創(chuàng)刊80周年紀念日。鹽阜大眾報是我黨最早創(chuàng)辦的地方黨報之一,誕生于抗日戰(zhàn)爭的烽火硝煙中,劉少奇同志親筆題寫報名。一脈相承的紅色精神譜系,是鹽阜大眾報始終不變的政治本色。80年來,一代代鹽阜報人傳承紅色基因,賡續(xù)報業(yè)文脈,勇?lián)e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發(fā)出鹽城好聲音,為推進中國式現(xiàn)代化鹽城新實踐匯聚磅礴精神力量。
鹽城是新四軍重建軍部所在地,劉少奇、陳毅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戰(zhàn)斗生活過的地方,并團結和吸引了一大批著名經濟學家、作家、音樂家、畫家、記者等文化界人士,共同創(chuàng)造了生機勃勃的根據(jù)地紅色文化,鑄就了鹽城的紅色基因。
“為誰辦報?靠誰辦報?”這一重大原則問題,鹽阜大眾報誕生之日,就給予響亮的回答——從大眾中來,到大眾中去。那就是“一張泥腿子報,專給不識多少字的大眾看”,力求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傳遞黨的思想主張。“從大眾中來,到大眾中去”由此成為鹽阜大眾報辦報宗旨,更成為她的紅色文脈。
根植大眾,才能獲取最好的營養(yǎng)。戰(zhàn)事頻仍,鹽阜報人既是一支拿筆桿子的宣傳工作隊,又是一支拿槍桿子的武裝隊,與群眾建立起深厚的感情。被后人尊稱為“鹽阜大眾三英烈”的錢毅、胡捷、路汀便是其中杰出的代表。鹽阜大眾報始終堅持開門辦報,創(chuàng)刊后多次開展群眾性通訊運動,培養(yǎng)了大批通訊員。到新中國成立初期,鹽阜區(qū)已擁有3000多名經常寫稿的業(yè)余通訊員、280名特約通訊員,形成了健全的通訊員網絡,大大推動了工農文化翻身運動。
從一粒種子,到一棵大樹,80歲的鹽阜大眾報,如今仍枝干遒勁、茁壯成長。她的血脈里,融入了跟黨舉旗、聽黨指揮的紅色基因;她的骨骼里,植入了信仰堅定、愛憎分明的精神之鈣;她的肌體里,注入了人民至上、念茲在茲的深厚情懷。
與人民共情共鳴。鹽阜大眾報遵循新媒體傳播規(guī)律,將用戶思維、互動思維貫穿產品生產、傳播、消費與反饋全流程,不斷創(chuàng)新話語體系,豐富產品形態(tài),用匠心打造全媒體產品矩陣,技術賦能實現(xiàn)全媒體產品全案傳播,打造更多體現(xiàn)主流價值、富有時代氣息,群眾喜愛、刷屏的融媒精品,以破圈出陣的硬核新聞產品為用戶提供“精神大餐”,為推動高質量發(fā)展奏響主流媒體最強音。
輿論主場凝聚人心。鹽阜大眾報報業(yè)集團建設新型主流媒體區(qū)域平臺——“眾媒云”,轉型成為新的平臺、門戶和生態(tài)圈,在主陣地發(fā)出時代最強音,5次獲得中國新聞獎。
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tǒng)發(fā)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鹽城是革命老區(qū),烈士和紅色遺存眾多。其中,以烈士名字命名的鎮(zhèn)村就有128處。紅色資源是鹽城人民的“精神富礦”,也是鹽阜報人的“新聞富礦”。
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鹽城新聞單位開展了“傳承弘揚鐵軍精神——烈士命名鎮(zhèn)村行”集中采訪活動。鹽阜大眾報記者按照既定的日程安排,不顧刮風下雨寒冬酷暑,不顧位置偏僻路途遙遠,響應“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號召,落實“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要求,走進新聞現(xiàn)場,挖掘歷史真相,高頻次推出了系列報道。一年的時間里,記者相繼采訪了全部烈士命名鎮(zhèn)村,128篇通訊圖文并茂刊登在鹽阜大眾報要聞版顯著位置。
新四軍將士用鮮血和生命鑄就的革命精神,是鹽阜人民最寶貴的精神財富。鹽城擁有這么多以烈士名字命名的鎮(zhèn)村,這在全國都屬罕見。在采訪中,記者們由衷感到,此次活動對于挖掘鹽城獨特紅色資源、傳承紅色基因、擦亮鹽城紅色文化名片恰逢其時而且意義重大。但在實地采訪中,大家也發(fā)現(xiàn),時隔七十多年,能講述紅色故事的見證者、知情者已經難覓;有些紅色鎮(zhèn)村的村史展板和紀念設施上的記載相左;還有少數(shù)烈士命名鎮(zhèn)村已經在區(qū)劃調整撤鄉(xiāng)并村中湮沒。所以,開展“烈士命名鎮(zhèn)村行”活動,其實也是對鹽城紅色文化資源的鉤沉、搶救和保護。
通過媒體的挖掘報道,鹽城進一步深化“烈士命名鎮(zhèn)村行”活動,對烈士命名鎮(zhèn)村的紀念設施進行修繕提升,同時將這些烈士的名字更多地用到道路、廣場、小學的命名,激勵后來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繼續(xù)前行。鹽城市人大也制定出臺了《鹽城市革命遺址和紀念設施保護條例》。
在鹽阜報人的口中,錢毅屢屢被人提起。他的雕像安放在報社的一樓大廳,他的精神激勵著每一位懷揣新聞理想的記者編輯。錢毅原名錢厚慶,安徽蕪湖人,是著名作家阿英(錢杏邨)的長子。1941年,他在上海黨組織的幫助下,隨父阿英來到解放區(qū)。1944年,調入鹽阜大眾報任編輯,1945年升任副主編。1947年,他赴淮安石塘區(qū)采訪時被敵人殺害,時年22歲。
傳承烈士遺志,銘記辦報初心。近年來,鹽阜大眾報報業(yè)集團挖掘紅色資源,傳承紅色基因,在一次次拉練式大型新聞采訪行動中,踐行“四力”鍛煉記者隊伍,生產了一批批精品力作。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當年9月至11月,集團開展“追尋鐵軍足跡,牢記初心使命”大型融媒體新聞行動,組織18名融媒體記者沿著新四軍征戰(zhàn)大江南北的戰(zhàn)斗足跡,跨越8省1市,總行程11000余公里。采訪組用飽含深情的筆觸,用全息呈現(xiàn)的鏡頭,通過全媒體平臺的精準推送,“爆款”不斷,其中《鹽阜大眾報》《鹽城晚報》刊發(fā)29篇動態(tài)消息、25個整版和1個通版的深度報道,還特別策劃制作了《重溫鐵軍崢嶸歲月——紅色經典映初心》系列視頻節(jié)目,一經播出,成為好評如潮、轉發(fā)霸屏的爆款。
新四軍將士們跟黨舉旗、聽黨指揮,信念堅定、浴血奮戰(zhàn),譜寫了一曲曲驚天動地、叩動人心的英雄壯歌。他們的光輝事跡,通過鹽阜大眾報的生動報道,既感染了受眾,也讓參與前方采訪的記者和后方編輯出版的同志接受了一次次深刻的心靈洗禮。前方有3名年輕記者先后在采訪途中、在革命遺址前宣誓入黨;后方的編輯們也和前方保持同頻共振,精心處理每一篇文章、每一幅圖片、每一個視頻、每一個版面,確保做到盡善盡美,不負烈士、不負初心。
2006年10月,為了紀念紅軍長征勝利70周年,鹽阜大眾報報業(yè)集團策劃開展了“薪火相傳——重走長征路”圣地巡禮大型采訪活動。采訪組一行13人,從當年10月10日至11月13日,歷時34天,途經江西、湖南、廣西、貴州、甘肅和陜西等省區(qū),行程10000多公里,沿途采訪了23位健在的老紅軍,實地踏訪了部分長征紀念館和遺址,先后發(fā)稿、發(fā)圖累計近百篇(幅)。此項重大主題策劃當時在全國地市級新聞單位中引起巨大反響。重走長征路,不僅僅是一次主題策劃新聞活動,更是一次追尋初心、致敬先烈的心靈旅程。當年參與報道的記者,現(xiàn)在已經全部成為集團的中高層骨干力量,成為傳承紅色基因、推動融媒改革前行的硬核力量。
作者系鹽阜大眾報報業(yè)集團黨委委員、副社長
【編輯:孫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