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英英(臨汾職業(yè)技術學院)
在我們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藝術”已悄無聲息伴隨于我們左右,它承載著“語言學”向“圖像學”轉化的過程。我們所處的新媒體時代,藝術不僅滲透了我們生活的各個角落,而且比以往更為深刻地塑造著我們對于現(xiàn)在、過去和未來的理解。藝術演化成我們所熟知的多種形式,出現(xiàn)在我們的社會生活當中,例如:建筑、雕塑、攝影、繪畫、服裝、電影、設計等藝術形式。因其在人類社會中的高參與性,“藝術”在文明發(fā)展的漫漫長河中也具有了自身的社會屬性,這些藝術形式的出現(xiàn),不僅是一種單純的美的表達,更成為文明傳播、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各種藝術形式的出現(xiàn),帶來了語言文字無法企及的震撼和力量,但其直觀性并不能減輕我們解讀的難度。理解藝術背后蘊藏的內容,如果沒有行之有效的方法,斷然不能從中汲取任何有意義的養(yǎng)分。本文結合實例探索了工藝美術形式的汝窯瓷器的不同的表現(xiàn)形式,使大眾在欣賞藝術感受藝術的同時,對藝術的解讀變得有跡可循。
通常情況下,藝術可以分為造型藝術、語言藝術、表演藝術、綜合藝術四大類。
藝術不僅是一種審美的活動,具有審美特性,而且藝術屬于社會上層建筑中的精神領域具象化體現(xiàn),具有抽象和具象雙重性質。歸根結底,藝術是人對世界的一種精神認知的方式,人們通過對藝術的解讀達到對世界的認識,也包含著人對自己的認識。
藝術中的審美性是其最根本的本質屬性,每個人個性化精神領域的特征則是隱藏在審美特性之中的,它使藝術的審美世界具有了更為廣闊和深邃的內涵,因此,我們說藝術活動是審美活動與精神領域的統(tǒng)一。
可以理解藝術在生活中,以何種形式出現(xiàn)并影響著大眾精神領域,那么獨立剖析藝術作品的形象內涵,則顯得尤為重要。在領會方法之后對藝術作品進行獨立剖析,可以提升大眾對藝術學科的興趣和審美情趣,從而也能增強對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和對民族文化的自信。
造型藝術,是眾多藝術形態(tài)之一。泛指二維平面造型藝術形式、三維立體造型藝術形式,以及半立體浮雕類藝術形式。18 世紀德國美學家萊辛在他的美學著作《拉奧孔》中,就通過對雕塑作品《拉奧孔》與詩歌(文學)的比較分析,將"造型藝術"概念放在視覺的空間藝術范疇里面,文學等非空間性的非視覺性的藝術形式則被排除在造型藝術的概念之外。那么一種藝術作品的出現(xiàn),是否存在“空間”的特性,則成為其他藝術形式進行辨別的重要特征。
映入我們眼簾的是宋代汝窯瓷器(如圖1 圖2 所示),以瓷器形制出現(xiàn)的藝術作品,具有的“空間”特性,美學價值與實用性也同時兼具,我們在看到此類藝術作品時統(tǒng)一歸類于造型藝術中的工藝美術形式。以此類作品為例,在剖析時,可以從歷史背景、具象形態(tài)、制作工藝等方面入手。
圖1 汝窯單壺(圖片來源:百度圖片)
圖2 汝窯瓷杯(圖片來源:百度圖片)
1.歷史背景
河南開封,10-12 世紀為北宋都城,是坐標位于黃河沿岸的城市,隨后逐漸發(fā)展成為人口超百萬并繁榮昌盛的商業(yè)城市。尤其是第八代皇帝,宋徽宗在位期間,是文化黃金時期,在人文之中,流行著討論詩和藝術的風氣,這個時期產(chǎn)生了大量的藝術作品,其中,就包括被認為是歷史上最高水平的汝窯瓷器。
汝窯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因窯址位于宋代時期河南汝州境內而得名。在中國文明發(fā)展史上,宋代文化有極其重要的歷史地位,汝瓷文化,又成為宋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2.具象形態(tài)
汝窯瓷器工藝精巧,造型秀美,常以瑪瑙(如圖3 所示)為釉,釉面溫潤,色澤獨特,又有“瑪瑙為釉古相傳”的贊譽,釉色也會隨著光影變化而變化,明亮而不刺眼,胚體土質細潤、釉厚而聲之如磬,以高雅、凈素的風韻獨具風采。出土的完整的汝窯瓷器形制大致有:青瓷無紋水仙盆、青瓷三足洗、青瓷梅花小洗等種類。汝窯青瓷的發(fā)掘在我國青瓷發(fā)展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
圖3 瑪瑙(圖片來源:百度圖片)
3.制作工藝
汝窯青瓷是在不通空氣和水的硬土壤上(如圖4 所示),加釉藥在超過1200 度高溫下燒制而成。
圖4 成形(圖片來源:百度圖片)
釉藥中含有植物的灰和鐵質,以及長石這種石頭的粉末,這些成分溶于水之后便形成了釉藥。燒制時,必須盡可能減少進入窯中的氧氣,如果在不完全燃燒的狀態(tài)下燒制的話,釉藥中的鐵質,會變成青色,根據(jù)釉藥的配比和燒制的溫度的變化,青色的程度也發(fā)生變化,因此,若想使青瓷器顯現(xiàn)出預想中的青色,則需要很高的技術。
這樣美麗的汝窯瓷器,燒制過程卻非常具有偶然性。因為技術的難以把握,坊間百姓也相傳,需要在煙雨過后燒制,才可實現(xiàn)。那一抹浪漫純凈的顏色,不僅需要等待一場不知何時會降臨的煙雨,更需要制瓷工匠們把握好雨的停止節(jié)點。當積云散去的朗朗天空,出現(xiàn)一抹青色時,此刻開窯,讓天色均勻地照射在瓷器的釉體上,才可形成汝瓷特有溫潤的天青色(如圖5所示)。燒制過程的偶然性,使得汝窯瓷器存世極少,全球也不過百件。因此,“天青過雨”便成了青瓷中的上品,說到這里,我們不得不感嘆,古時制瓷工匠們對汝瓷藝術美的極致追求,以及對汝瓷制作工藝的精妙把握,汝瓷上承載的這份大國工匠精益求精的匠心,值得我們每個人去學習傳承。
圖5 天青色(圖片來源:百度圖片)
說起宋代汝窯,我們就不得不再提到一個人,他就是宋徽宗(如圖6 所示),此君,好習字,自成一派,創(chuàng)造了“瘦金體”(如圖7 所示);愛繪畫,又自成“花鳥畫院體”(如圖8 所示),真是生于君王家的藝術天才和全才。
圖6 宋徽宗(圖片來源:百度圖片)
圖7 瘦金體(圖片來源:百度圖片)
圖8 花鳥畫院體(圖片來源:百度圖片)
宋徽宗在主辦汝窯燒制的過程中,也煞費苦心,他想把自己理想中的青色賦予汝瓷,那個青色是雨過天晴之時,云間露出的天空的青色,有光澤的淡青色,被叫作天青色,但實際制瓷過程中,讓青瓷顯現(xiàn)這種天青色是特別困難的。相傳官窯的制瓷工匠在燒制好汝瓷之后,呈到宋徽宗面前請他賜名時,宋徽宗一邊欣賞汝瓷,一邊望向窗外,意味深長地吟誦出詩句:“雨過天晴云破處,便以此色做將來。”于是汝瓷便有了流傳至今的雅稱“天青瓷”。
語言是人類敞開心扉的交流形式;是人類搭架心靈橋梁的快捷方式;是人類情感交集的抒發(fā)模式;是人類釋放悲喜的表達公式。如何淋漓盡致、唯美完善地運用語言這門深奧的哲學,是一種深內涵、高層次的學問。語言是一門藝術。
我們知道詩句屬于語言藝術形式范疇,同屬藝術范疇,是傳播文化的一種方式,在解讀語言文學形式的藝術作品時,更多地需要結合歷史背景以及語義寓意,通過再造想象的手法進行情景還原。
1.歷史背景
在藝術史的闡述中,宋朝是風雅的,焚香點茶,掛畫插花。而歷史上宋朝的“靖康之恥”,宋徽宗被俘的八年,無人能懂君王心中的言不由衷。
“雨過天晴云破處,便以此色做將來?!痹娋渲械摹疤烨嗌笔怯运幍纳{,能感覺到某種意義上的脆弱性,有一種非常虛幻脆弱的美感,微妙的質感里,包含了深奧的內涵。也許是宋徽宗渴望亂世平息、百姓安康的美好向往和祈求!
2.語義寓意
宋徽宗借助王朝的威信,目標是制作顯現(xiàn)出遙遠天空的天青色青瓷,上文中提到的宋徽宗詩句“雨過天晴云破處,便以此色做將來?!敝兴枋龅倪@一抹淡藍色,不是華麗的裝飾,而是一種簡單樸素的青瓷美感。令他如此的迷戀,這僅僅是對一抹顏色的浪漫主義貪戀嗎?我們透過詩句,結合歷史去解讀它,就會發(fā)現(xiàn)背后另有隱情。
3.再造想象
雨停時,云破處,眺望青色的天空,在紛爭不斷的當時,紛亂就如下雨一般時來時去,也就是說,所說的天青色指的是,打破紛亂的大雨,也就是希望的顏色,在這之中寄托了一種渴望和平的心情。在這之后,這種美學意識得到了發(fā)展,然后在宋徽宗統(tǒng)治的時代里,滲透彌漫。
表演藝術,是通過人的演唱、演奏或人體動作、表情來塑造形象、傳達情緒、情感從而表現(xiàn)生活的藝術。表演藝術通常包括舞蹈,音樂,曲藝,雜技,魔術等。
音樂通過有組織的樂音來表現(xiàn)主體情感境界,其基本構成要素有節(jié)奏、旋律、音色、和聲、音調和力度等,它們構成了無比豐富的音樂形態(tài)。貝多芬(Beethoven)曾經(jīng)推崇"音樂是比一切智慧及哲學還崇高的一種啟示",而海涅(Heine)則強調"音樂也許是最后的藝術語言"。
當代華語樂壇有一位音樂才子,曾演唱過一首歌曲《青花瓷》,曲中,那句膾炙人口的歌詞:“天青色等煙雨,而我在等你?!迸c前文提到的造型藝術工藝美術形式的汝窯瓷器的制作產(chǎn)生共鳴。歌詞中的“天青色”描寫的就是汝窯瓷器。
汝窯瓷器制作時,工藝考究,其制作過程艱辛,成功概率小,抑或如坊間所傳需要“天青過雨”的天氣環(huán)境,導致流傳至今的汝瓷成品少之又少。
透過兩句歌詞隱喻愛情,不正是在吟誦:天青瓷等煙雨天氣成色的這種碰運氣小概率事件,就像相隔萬里兩個情侶之間“我等你”一樣難嗎?這兩句歌詞,使我們深刻地感受到一種愛而不得或對美好愛情堅守和珍惜的決心,通過歌曲的傳唱也再一次對汝窯瓷器和宋代文化進行了傳承。
我們在欣賞音樂形式的藝術作品時,更多需要去感受它的音樂旋律以及歌詞內容,通過聽覺刺激,反饋大腦,隨之產(chǎn)生共鳴。
所謂視聽綜合藝術,是指同時通過視覺、聽覺感官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審美手段的共同活動來傳達和感受審美經(jīng)驗的藝術。它主要包括電影、電視、舞蹈、戲劇等。
2022 文化和自然遺產(chǎn)日系列活動之云游非遺·影像展 《清涼寺汝窯的傳承人》紀錄片,通過影視媒體的方式,向大眾傳播解讀了關于汝窯瓷器的過去、現(xiàn)在及未來。
影視紀錄片對博物館中的多個宋徽宗時期汝窯瓷器進行展示,紀錄片通過與專家游歷博物館的形式,在館中欣賞、討論、交流關于汝瓷的形制、色彩、歷史故事,以及制瓷工藝,運用全方位的動態(tài)影像對汝窯瓷器進行了傳達。使觀者在欣賞之時有身臨其境般的感受,咫尺距離享受到汝瓷的美。
和現(xiàn)代美術相似,可以說是一種簡約風格,排除一切裝飾物,只是專注地處理顏色,可以看出匠人們深厚的精神毅力。越看越會被吸引,看的人會完全忘記時間流逝,相反,有一種陷入深淵的感覺,根據(jù)看的角度、時間和旁觀者心情的不同,同一個青瓷,也會發(fā)生變化。
在片中還介紹到北宋滅亡600 年后,有一位喜愛汝窯青瓷的天青色,并收集了大量汝窯青瓷的皇帝——清朝第六代皇帝乾隆帝。
滿族出身的皇帝——乾隆,作為中國歷代王朝的正統(tǒng)繼承人,將百萬余件歷朝遺留文物及藝術品悉數(shù)收藏,乾隆收藏的北宋汝窯青瓷水仙盆,其底部刻有御詩一首,這首詩記述了他對于此物的感受,“火氣都無有葆光”。(沒有煙火氣,只有溫潤的光澤。)釉料沒有過度溶解,如果過度溶解的話,就會反射出刺眼的光澤,而汝窯瓷器恰恰相反,光澤蘊含在器物之中,這首詩表達了他獨特的審美意識,對于乾隆而言,詩句刻在上面,像是一種記號,既象征著征服,也代表著擁有,但同時乾隆致力于發(fā)掘中國文化,對古物研究非常重視,也取得了不錯成績。
可見,不論是汝窯瓷器上獨有的天青色,還是宋徽宗詩句中殷切期盼的天青色,抑或歌曲中對愛情堅守的天青色,還有紀錄片中可近距離瞻仰的天青色,無一不是寄托于具象形態(tài),進行的一種情懷表達和文化傳承。
通過一個有趣的案例“汝窯瓷器”,介紹了工藝美術作品——汝窯瓷器在造型藝術、文學藝術、音樂藝術、綜合藝術中的表達,在傳承文化時所呈現(xiàn)的不同的特點。大眾在欣賞此類藝術作品時也可以從其美學價值、歷史背景、人文情懷、旋律詞作等方面進行深入剖析,便可探索到其中的奧秘。由此也不難發(fā)現(xiàn),藝術不論以何種形式出現(xiàn),它的內在都是相互聯(lián)系、融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