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無聲告白》是美國華裔女作家伍綺詩的處女作,講述了一個美國跨種族家庭的悲劇故事。小說中每個家庭成員都背負了沉重的創(chuàng)傷,女孩莉迪亞的死使這些創(chuàng)傷徹底暴露出來。莉迪亞的死亡雖然令人痛心,卻促進了親子關系、夫妻關系和社會關系的修復與愈合。本文基于創(chuàng)傷理論對存在于這三種人際關系間的創(chuàng)傷進行解讀,剖析癥狀,探究原因,尋找療愈措施。只有直面創(chuàng)傷,通過回憶與講述,并且與他人建立關系,才能走出創(chuàng)傷,擁抱新生。
[關鍵詞] 創(chuàng)傷理論? 人際關系? 《無聲告白》
[中圖分類號] I106?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2097-2881(2023)22-0055-04
一、引言
伍綺詩(Celeste Ng,1980—)是繼譚恩美、湯婷婷后最具代表性的當代美籍華裔小說作家之一。作為華人移民的第二代,她深刻關注美國少數(shù)族裔中華裔所面臨的問題,如身份認同、文化沖突、心理創(chuàng)傷等,《無聲告白》是她關注亞裔處境問題的處女作,耗時6年完成。該書出版后收獲大量好評,并獲得諸多獎項。
作為一部典型的創(chuàng)傷小說,《無聲告白》講述了一個美國跨種族家庭的悲劇。父親詹姆斯是華裔移民二代,雖然他出生在美國,是大學終身教授,但仍遭受嚴重的種族歧視。他畢生最大的愿望是融入美國主流社會,卻始終未能如愿。母親瑪麗蓮是一名白人婦女,她夢想成為一名醫(yī)生,為此努力學習,成績優(yōu)異,然而結婚懷孕迫使她中斷學業(yè),被困于家庭瑣事中,夢想破滅。大女兒莉迪亞作為這對夫婦最看重的孩子,她一方面要實現(xiàn)父親的期待,拼命融入主流白人社會,另一方面又要完成母親未竟的夢想,刻苦學習成為一名醫(yī)生。種種壓力之下,她精神崩潰,選擇了“自殺”。家中另外兩個孩子內斯和漢娜都很懂事,但因長期被父母忽視,他們性格內向敏感。小說從莉迪亞的死亡開始,通過現(xiàn)實與記憶的交織,揭示出莉迪亞死亡的原因。本文基于創(chuàng)傷理論,探討《無聲告白》中這個跨種族家庭中的親子關系、夫妻關系和社會關系中存在的創(chuàng)傷,剖析創(chuàng)傷癥狀,梳理創(chuàng)傷產生的原因以及他們?yōu)閿[脫創(chuàng)傷做出的努力,揭示創(chuàng)傷背后深層次的家庭問題、性別問題和種族問題等。
二、親子關系:遲來的真相
在外人看來,這本該是一個平淡幸福的家庭。大學教授詹姆斯和家庭主婦瑪麗蓮共育有三個子女:莉迪亞、內斯和漢娜。然而大女兒莉迪亞的死無情地戳穿了這層泡沫,原來這個家庭早已千瘡百孔,分崩離析。從這對父母與子女的關系上,我們可以窺見他們各自的創(chuàng)傷。
作為父母,詹姆斯和瑪麗蓮飽受創(chuàng)傷的困擾,詹姆斯想融入主流社會而不得,瑪麗蓮想實現(xiàn)學醫(yī)夢想?yún)s未成。父母未愈合的創(chuàng)傷會對孩子產生負面影響,他們的創(chuàng)傷傳遞給了下一代?!皠?chuàng)傷在從未說過的情況下就被傳達了出來,并如幻影一般無聲地存在于下一代中?!盵1]因為莉迪亞有一雙像瑪麗蓮一樣典型的西方人的藍眼睛,詹姆斯總是給予她很多愛和關注,希望她能融入美國社會。莉迪亞不僅是父親的寵兒,也是母親的掌上明珠。瑪麗蓮對女兒寄予厚望,希望莉迪亞能成為一名成功的醫(yī)生。她總是督促莉迪亞好好學習,可莉迪亞的成績卻越來越差。詹姆斯和莉迪亞都以愛的名義給莉迪亞施加了巨大的壓力,希望女兒能實現(xiàn)他們破碎的夢想。最終,他們過度的愛和過高的期望使莉迪亞陷入窒息和絕望,莉迪亞選擇跳河自殺。與對莉迪亞過度的愛和關注形成對比的是,詹姆斯和瑪麗蓮忽視了另外兩個孩子:內斯和漢娜。在沒有父母關愛、被忽視的情況下,兒童會感到無助。內斯和漢娜都因童年缺乏父母的關愛而受到心理創(chuàng)傷。在內斯心中,他的父母一次又一次令他失望。內斯渴望得到父母的愛和照顧,可當他高興地和詹姆斯分享自己對太空探索的興趣時,詹姆斯打了他一巴掌,甚至看著他被欺負,也沒有幫助或安慰他。最終,內斯對父母的幻想破滅,他期待逃離這個令人窒息的家庭。小女兒漢娜也同樣渴望得到家人的愛。然而,她深知自己的家庭地位,每個家庭成員都忽視她。漢娜的搖籃被放在閣樓的臥室里,里面堆滿了人們不再需要的東西。父母的關愛對孩子的性格和人生發(fā)展有影響,由于缺乏父母的愛,內斯和漢娜都是敏感和內向的。雖然這個家庭的父母與孩子都很愛彼此,但因為缺乏溝通,他們無法真正走進彼此的內心。
在莉迪亞死后,情況發(fā)生變化,這對父母開始反思。在很長一段時間里,瑪麗蓮堅信莉迪亞熱愛學習,想成為一名醫(yī)生,因為莉迪亞曾宣稱她扔掉了象征家庭主婦的食譜。然而莉迪亞死后,瑪麗蓮在莉迪亞的房間里發(fā)現(xiàn)了這本食譜;瑪麗蓮一直認為莉迪亞是個乖女孩,卻在她的書包里發(fā)現(xiàn)了煙盒和安全套。米紐琴認為,“個體可能完全不知道家庭內部的真實互動模式,他們對家庭的描述可能與真實情況完全不一致”[2]。瑪麗蓮在這一天才意識到莉迪亞愛的不是學習,而是母親的陪伴和承諾,也意識到自己完全不了解女兒的真實想法。她反思她過去的教育方式,意識到她不應該給莉迪亞這么大的壓力,且不該忽視其他兩個孩子。赫爾曼認為,在重建聯(lián)系的階段,“……對于愛人和家人,(受到創(chuàng)傷的病人)已準備好了建立更親密的關系”[3]?,旣惿彍蕚浣o內斯和漢娜更多的關注和關心。比如,以前漢娜想擁抱瑪麗蓮時,瑪麗蓮總是因為各種原因拒絕。現(xiàn)在,瑪麗蓮開始毫不猶豫地張開雙臂擁抱她的女兒。莉迪亞的死促使家人們正視創(chuàng)傷,開啟他們的創(chuàng)傷恢復之旅。
三、夫妻關系:相愛無言
華裔男子詹姆斯與白人女孩瑪麗蓮結婚,他們相愛相知在一起很多年,如果不出意外他們會一直是恩愛夫妻。但是缺乏溝通的相處狀態(tài),種族歧視和性別歧視的社會環(huán)境為他們創(chuàng)傷的形成埋下伏筆,這些創(chuàng)傷是他們婚姻關系破裂的定時炸彈,最終由莉迪亞的死引爆。
夫婦二人缺乏深度溝通。詹姆斯討厭與眾不同,瑪麗蓮一直不知道?,旣惿徬氤鲱惏屋?,成就事業(yè),詹姆斯也不知道。因為對對方的愛,他們在相處中總是默契地回避一些話題,故意繞開不想提及的,盡管這些事情很嚴重?!秳?chuàng)傷與復原》認為“避免創(chuàng)傷性記憶會導致創(chuàng)傷陷入停滯”[3]?,旣惿從赣H不贊成女兒的婚姻,當著詹姆斯的面讓她找個同種族的人。面對如此羞辱,詹姆斯沒有立刻發(fā)怒,而是把這份創(chuàng)傷埋在心里,不做回應;當瑪麗蓮的母親去世,詹姆斯很心疼妻子,但他也沒有對她進行安慰,雙方默認不溝通就讓這件事過去;瑪麗蓮早年拋下家庭去短暫學醫(yī),詹姆斯很害怕她離開,但瑪麗蓮回來后詹姆斯卻始終沒有問過她原因;瑪麗蓮也從未向詹姆斯吐露過,成為一名醫(yī)生是她最大的夢想,是她人生價值的體現(xiàn)。而詹姆斯誤以為瑪麗蓮是為了錢而工作,強迫瑪麗蓮不工作,因為他害怕自己的收入低而被別人瞧不起;莉迪亞死后,詹姆斯開始很少回家,他害怕面對歇斯底里的妻子,也害怕面對失去孩子的事實。他沉迷于婚外情,花了大把時間待在情婦的公寓里。情婦路易莎·陳是東方面孔,在她身上詹姆斯可以忘卻種族的不同。他企圖以此獲取安慰,忘記事實,逃避創(chuàng)傷。殊不知,這種做法會使創(chuàng)傷在當事人不知道的地方愈發(fā)加重,越積越深。
妻子瑪麗蓮的個人創(chuàng)傷癥狀是創(chuàng)傷記憶侵擾。赫爾曼認為:“創(chuàng)傷時刻被編碼在一種不正常的記憶形式中,它自發(fā)地進入意識……小的,看似微不足道的提醒也能喚起這些記憶,這些記憶通常會帶著最初事件的所有生動和情感力量回歸。”[3]瑪麗蓮的創(chuàng)傷源于她成為醫(yī)生的夢想破滅。因為結婚與意外懷孕,她不得不再次做她的家庭主婦,有很多人和事都能喚醒她的創(chuàng)傷記憶。例如,母親的食譜讓瑪麗蓮想起母親的悲慘生活,母親把她的一生奉獻給家務,但最終丈夫和女兒都離開了她。這也提醒瑪麗蓮,她沒有實現(xiàn)自己的夢想,也被困在全職家庭主婦的生活中,給她帶來極大的痛苦。創(chuàng)傷事件的性質也正是如此:它的影響不在于事件本身,而在于事后的痛苦回憶,因為幸存者在日后會以聯(lián)想的方式回到創(chuàng)傷的最初事件。瑪麗蓮所處的時代,第二波女權主義運動正在盛行,盡管女性積極追求自己的權利,提倡男女平等,但在男權社會中,要實現(xiàn)真正的性別平等仍然很困難。瑪麗蓮渴望脫穎而出,但當時醫(yī)生這個職業(yè)被認為只適合男人,這也注定了她逐夢之路的坎坷。她結婚后唯一的一次離家出走——去社區(qū)大學學醫(yī),又因為查出懷孕而放棄考試回到家中,而在此期間她的丈夫根本無法很好地照顧孩子,連像樣的早飯都不會做,因為在此之前都是瑪麗蓮承擔了社會認知里妻子的所有責任。出于對丈夫的愛和對家庭的責任做出了巨大的妥協(xié),這是瑪麗蓮的創(chuàng)傷形成的主要原因。
莉迪亞死后,瑪麗蓮發(fā)現(xiàn)了詹姆斯和路易莎的婚外情,他們倆爆發(fā)了激烈的爭吵,互相傾訴他們的想法:詹姆斯提到了他的種族歧視經歷,“你從來沒有去過一個沒有人長得像你的房間。從來沒有人當著你的面嘲笑過你。你從來沒有被當作陌生人對待過……你不知道與眾不同是什么感覺”[4]?,旣惿忂€談到她遭受性別歧視的經歷。她提到有一次有男孩在她的燒杯里撒尿,還試圖掀起她的裙子。通過這種爭吵與對抗,這對夫婦完成了恢復的關鍵一步,直面創(chuàng)傷,他們與過去被歧視的創(chuàng)傷經歷和解。這對夫婦還決定談論許多以前被認為是禁忌的話題,比如莉迪亞的去世,以及烹飪書的意義。赫爾曼認為:“當‘講故事的行為已經結束時,創(chuàng)傷經歷才真正屬于過去?!盵3]
最終,詹姆斯結束了婚外情,與家人重新建立聯(lián)系。赫爾曼認為:“幸存者可能會發(fā)現(xiàn)自己在重建生活的過程中出現(xiàn)強烈的新忠誠。”[3]詹姆斯在接受創(chuàng)傷后,他意識到婚外情是荒謬的,因此他決定永遠不聯(lián)系路易莎。此外,詹姆斯發(fā)現(xiàn)他的妻子對他很重要,他不想失去她。他試圖更好地理解瑪麗蓮,也意識到“不同”對瑪麗蓮意味著什么,以及她為家庭做出的妥協(xié)和犧牲。因此,詹姆斯決定對她忠誠,向她敞開心扉。通過爭論和溝通,這對夫婦的創(chuàng)傷正在逐漸愈合。
四、社會關系:“局外人”之家
根據(jù)創(chuàng)傷理論,創(chuàng)傷有很多種。李桂榮[5]認為創(chuàng)傷可以分為個體創(chuàng)傷和集體創(chuàng)傷。集體創(chuàng)傷往往指的是一群人共同經歷創(chuàng)傷性事件。這個跨種族家庭在美國社會遭受的集體創(chuàng)傷,很大程度上來源于種族歧視。
故事發(fā)生在美國20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1882年,美國國會通過了《排華法案》,這是美國歷史上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排斥特定種族移民的法律。盡管該法案在1943年被廢除,但種族歧視并沒有消失,華人移民生活普遍很艱難,他們被孤立、被攻擊。種族主義給詹姆斯帶來巨大的痛苦,詹姆斯作為第二代中國移民已經在美國生活了40多年,但他從來不覺得自己屬于這里。由于他的華人面孔,他從學生時代起就備受排擠嘲弄,如一些男孩在他換衣服時故意拿走他的褲子。畢業(yè)時,又因華裔身份就業(yè)受挫。此外,美國為確保白人血統(tǒng)純正,長期禁止跨種族婚姻。華裔與美國白人的婚姻不被保護且遭歧視。直到爭取族裔平等的民權運動時期,美國最高法院才于1967年宣布跨種族婚姻在聯(lián)邦各州合法[6]。詹姆斯雖然和一個白人女孩結婚了,但他并沒感到自己被美國社會真正接納。種族歧視帶來的創(chuàng)傷也發(fā)生在他們的孩子身上。家中最大的孩子內斯雖然學習成績很好,但人們用各種借口拒絕和他玩,例如,他太瘦太矮了,不允許他進入橄欖球隊和籃球隊,他反應不夠靈活不能打棒球;孩子們在玩游戲時取笑他,對他大喊“中國佬”[4]。家中的寵兒莉迪亞因為她的藍眼睛,被認為是最有可能融入美國主流社會的孩子,然而她也失敗了。在別的女孩聊天的時候,她總是一個人靜靜地坐在教室的角落里,其他人總是好奇甚至不友善地盯著她,莉迪亞在白人的眼中看到了自己的格格不入。以上種種表明這是一個沒有朋友的家庭,一個在美國社會中不合群的家庭。薛玉鳳指出,這些創(chuàng)傷長期困擾著美籍華人,成為一種無法磨滅的國家傷痛,影響著無數(shù)人[7]。
赫爾曼認為,受到創(chuàng)傷的人必須有勇氣面對創(chuàng)傷,然后把自己的創(chuàng)傷經歷用語言表達出來,才能克服創(chuàng)傷。詹姆斯第一次談到他的創(chuàng)傷是在警方得出莉迪亞的死因之后?,旣惿彂嵟睾暗馈叭绻前兹伺?,他們會繼續(xù)尋找”[4],這讓詹姆斯感到失望和傷害?;颊摺皩κ录淖畛趺枋隹赡苁侵貜偷摹盵4],當詹姆斯談到他的創(chuàng)傷時,他不斷重復“如果她是一個白人女孩”[4]。詹姆斯沒有詳細說明他的創(chuàng)傷經歷,但是他開始回顧他的創(chuàng)傷記憶,這有助于他從創(chuàng)傷中恢復過來,他醒悟到只做一個順從忍耐的“模范移民”并不能為自己和家人贏得平等的對待。內斯在經歷思想斗爭后終于鼓起勇氣找他討厭且避而遠之的白人男孩杰克談話,讓他“告訴我真相”[4]。他打了這個與妹妹死亡有關的嫌疑人一拳又一拳,最后兩人終于和解,一起上藥,“這看起來更血腥,傷口仿佛被重新撕開,而實際上,他們已經開始愈合了”[4]。正如《創(chuàng)傷與復原》所說,患者積極地面對恐懼,有利于從創(chuàng)傷中恢復[3]。雖然種族歧視沒有因莉迪亞的死亡而停止,但在她的死亡真相大白之后,家庭中的每個人都有了更開闊、更積極的心態(tài),更有勇氣迎接新的生活。
五、結語
《無聲告白》講述了美國一個跨種族家庭的故事,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了每個家庭成員內心的傷痛。通過創(chuàng)傷理論的解讀,我們可以看到:在父母與子女的關系上,缺少溝通加深了家庭成員彼此間的隔閡,母親的拋棄與高期待造成莉迪亞的疏離與恐懼,父親讓她融入集體的要求加重了她的孤獨,父母的忽視導致了內斯和漢娜的內斂與害羞;在丈夫與妻子的關系上,相愛的兩人因種種問題漸行漸遠,性別歧視使妻子瑪麗蓮的夢想夭折,困在婚姻中,缺乏溝通使丈夫詹姆斯在同為華裔的情婦身上尋找安慰;在家庭與社會的關系上,種族歧視使這個家庭難以融入主流社會……莉迪亞的死開啟了他們的反思之旅,亦成就了他們的創(chuàng)傷康復之旅。這段痛苦的經歷逼迫他們直視創(chuàng)傷,重拾回憶,講述自己的創(chuàng)傷,與他人建立關系,最終走出創(chuàng)傷的陰影。文中的家庭其實是一個社會的縮影,在美國光鮮亮麗的社會背后,人們承受著種族歧視、性別歧視等各種各樣的焦慮與痛苦。從創(chuàng)傷理論角度解讀《無聲告白》這部作品,或許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示:每個人都能像小說中的主人公那樣,通過主動面對創(chuàng)傷,回憶與講述創(chuàng)傷,和他人建立關系等途徑療愈創(chuàng)傷,實現(xiàn)創(chuàng)傷的修復,盡管這一過程是無比漫長而痛苦的。
參考文獻
[1] Whitehead A.Trauma Fiction[M].Edinburgh: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2004.
[2] Minuchin S.Families and Family Therapy[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4.
[3] Herman J.Trauma and Recovery[M].New York:Basic Books, 1992.
[4] Ng C.Everything I Never Told You[M].New York:The Penguin Press, 2014.
[5] 李桂榮.創(chuàng)傷敘事:安東尼·伯吉斯創(chuàng)傷文學作品研究[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0.
[6] 汪小玲,李星星.羞恥的能動性:《無聲告白》中的情感書寫與華裔主體性建構[J].當代外國文學,2021,42(1).
[7] 薛玉鳳.美國文學的精神創(chuàng)傷學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
(特約編輯 張? 帆)
作者簡介:陳潔,南京工業(yè)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