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京市科利華中學棠城分校 韋曉晨
《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年版)》(下文簡稱《課標》)指出:“歷史課程內容由若干個學習專題組成,這些專題是教材中學習單元的組成部分,教師要基于單元主題,整合教學內容,尤其要發(fā)掘和梳理單元主題學習內容中蘊含的具有培育核心素養(yǎng)意義的要素,從而整體發(fā)揮單元學習的教育效果?!庇纱丝梢?,初中歷史教學應從碎片化、知識型的教學向整體性、素養(yǎng)型的教學轉變,通過整體構建,統(tǒng)籌整合單元學習內容,挖掘價值立意,突出單元的育人宗旨,進而真正有利于發(fā)展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那么,初中歷史如何實踐和應用單元主題教學?筆者結合課堂教學中的若干實例,談談自己的淺見。
《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大概念是指那些能夠將分散的知識、技能、觀念等聯(lián)結成為整體,并且賦予它們意義的概念、觀念。教學中的大概念是課程內容所要圍繞的核心和基石,處于教學內容的核心位置,對學生學習具有引領作用。教師要根據(jù)大概念建構學習內容的框架,設計教學過程及環(huán)節(jié),組織和開展教學活動,以大任務、大問題來統(tǒng)領整個學習過程,引領學生建構合理的歷史知識結構,避免碎片化,促進學生掌握探究歷史的方法和路徑,拓寬學生認識歷史的視野。”因此,初中歷史單元主題教學需要聚焦單元核心任務,幫助學生建構歷史大概念,從而增進學生對歷史的理解,使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真正落地。
例如,部編人教版教材九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古代歐洲文明”,包含三課內容,分別是“希臘城邦和亞歷山大帝國”“羅馬城邦和羅馬帝國”“希臘羅馬古典文化”。
在確定了單元及課時核心任務后,聚焦核心任務,依據(jù)學習結構,確定起點、思維臺階與發(fā)展路徑,設置學習環(huán)節(jié),優(yōu)選細節(jié),精準設問,形成單元及課時核心任務學習單(見表1,表2)。
表1 單元核心任務單
表2 單元核心任務學習單
根據(jù)課時核心任務學習單形成突破“單元大概念”的學習方案,通過問題激趣、任務引領,激發(fā)學生主動思考歷史事件之間的關系,從而加深對歷史人物的認識和對歷史事件的理解,生成自己的歷史感悟。
值得注意的是,從單元整體的角度設計和落實課時核心任務學習單的過程中,始終應該堅持以學情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這是實現(xiàn)以學定教、為學而教的基礎。比如,筆者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分析“以古希臘為代表的歐洲奴隸制文明有何特點?”這一問題時,設計了一個學習活動:學生閱讀伯利克里改革內容,總結雅典奴隸制民主政治的特點。本來以為學生能通過“全體公民”“抽簽”“輪流主持”這些關鍵詞,得出“主權在民”“輪番而至”“直接民主”這三個結論。結果在實際教學中,無論怎樣引導,學生都很難總結到位,最終是筆者把結論灌輸給了學生。后來筆者考慮到這一學習活動脫離本校學生的認知經(jīng)驗,也與單元主題沒有緊密關聯(lián),最后就停止了這一學習活動。
《課標》指出:“在落實單元主題教學時,教師要梳理和整合每一課時,要在明確其所涉及的范圍及重要史實的基礎上,概括和確立該課中最關鍵的問題,并將這些關鍵問題的解決與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聯(lián)系起來,圍繞關鍵問題對教學內容進行整合?!边@說明初中歷史單元主題教學,要在分析和整合教學內容的基礎上,將教學重點提煉出來,通過對重點問題的突破,以點帶面,促進學生對整體內容的有效學習。因此,教師要在仔細研究教材的基礎上,先從宏觀梳理每一歷史階段(分期)的基本特征,再從中觀,分析每個單元之間的邏輯聯(lián)系,最后從微觀解讀每課所有子目之間的關系,進而明確單元史學結構,把握每一學習主題涉及的范圍、層次、要點,通過解決核心問題,使教材的內容轉化為有利于學生學習的教學內容。
例如,部編人教版教材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與中華民國的建立”,包含四課內容,分別是第8課“革命先行者孫中山”、第9課“辛亥革命”、第10課“中華民國的建立”、第11課“北洋政府的統(tǒng)治與軍閥割據(jù)”。從單元所蘊含的史學結構出發(fā),本單元圍繞“資產(chǎn)階級革命”這一主題,通過四課內容,分別介紹了革命的準備(背景)、革命的經(jīng)過、革命的成果、革命后政局演變與走向這四個關鍵問題。在日常教學中,我們往往容易忽略這一單元的內部邏輯結構,孤立地去講解每一個知識點,造成學生無法從“面”—認識到“20世紀初,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成為中國不可阻擋的時代潮流”這一主題。
因此,筆者在進行單元主題教學時,首先引導學生關注單元主題“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然后對單元主題進行概念解釋:所謂資產(chǎn)階級革命,是指由資產(chǎn)階級領導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進而提出本單元的關鍵問題:20世紀初,中國的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是如何興起和發(fā)展的,它對中國歷史進程有何影響?引發(fā)學生思考。隨后的新課教學從單元主題出發(fā),明確每一課的核心問題,比如,第8課是革命的準備階段,先從組織準備角度梳理興中會和中國同盟會的性質,然后從思想準備角度講述革命思想傳播和革命指導思想確立的過程,最后回顧孫中山的革命探索活動,引導學生認識到孫中山是中國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第9課是革命的過程,本課內容整合成:革命爆發(fā)前夕,萍瀏醴起義等積累了革命經(jīng)驗,鼓舞了革命斗志,然后重點講述革命正式爆發(fā),也就是武昌起義的概況。接下來,傳統(tǒng)課堂一般會依據(jù)教材編排,直接讓學生分析辛亥革命的影響。但筆者認為,此時學生還不知道革命取得了哪些成果,也不知道革命后中國的歷史走向,分析革命影響只能照本宣科,或者直接從材料中提取信息。所以,筆者整合了這一部分的教學內容,先學第10課,介紹革命的成果,讓學生通過歷史閱讀,進而總結辛亥革命的兩大成果即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的成立和《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頒布。此時,還補充介紹了知識拓展部分的“南京臨時政府的改革措施”,讓學生從整體上全面了解辛亥革命的成果,再進行小組討論“你認為辛亥革命是成功了,還是失敗了?請用史實證明你的觀點。”有了知識儲備和情感鋪墊,學生的討論很熱烈,表達觀點時也有理有據(jù),進而能辯證地看待歷史事件。第11課是革命后政局演變與走向,先閱讀書本,填寫大事時間軸,引導學生了解二次革命、護法運動、軍閥割據(jù)等重大事件,然后引導學生思考: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有何特點?進而認識到革命的曲折性、艱巨性,也感悟到革命志士為了實現(xiàn)國家富強、人民幸福不斷奮斗的犧牲精神。
歷史特級教師李惠軍在《歷史的“事情” 教學的“情事”——初中歷史教育的終極訴求與教學創(chuàng)意》的報告中指出:歷史課程要通過挖掘“情事”的滋潤,為學生樹魂、立根、立志、移情;歷史課程的歷史味道就是通過借助過去的事情,在歷史教學中揭示“情事”,培養(yǎng)學生的價值判斷、情感判斷;中學歷史教學最終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理性智商、人性情商。
歷史教學要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教師需要在單元主題教學中,突出單元育人的目標,深挖每一個學習單元的價值立意,讓歷史課更具“靈魂”。
例如,部編人教版教材九年級上冊第六單元“資本主義制度的初步確立”,這個單元介紹了英、法、美三國的革命,他們同屬早期的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所以共同體現(xiàn)出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的一些時代要求,比如說自由平等、天賦人權、保護私有財產(chǎn)、實現(xiàn)公民主權和議會主權等,從單元主題教學的角度,要把每一課的教學立意與單元主題聯(lián)系起來。
教師要做史學研究,進而認識到每個不同國家的革命過程中,最具影響力的“旗幟”是不同的,英國更多是在維護傳統(tǒng)的“旗幟”下求創(chuàng)新,法國革命中最具號召力的口號是權利平等,而美國革命則更多表現(xiàn)為對自由的追求和思考。明確了每一課的核心價值取向后,筆者在設計市公開課“美國的獨立”時,以“新國家如何建立”“新制度如何形成”為關鍵問題,以“自由”為線,確立本課主題,用“理想:自由之訴求”“重鑄:自由之基石”“傳播:自由之力量”構建課堂,以《獨立宣言》和1787年美國憲法為兩個核心教學內容,整合教材,讓學生在層層設問中一步步感悟到“美國革命就是一個自由意識覺醒、追求自由和保護自由的過程”,最后教師總結和提問到從17世紀歐洲難民為了躲避政治迫害,來到美洲尋找精神的自由樂土;到《五月花號公約》,相約自由平等,共建美洲;從18世紀《獨立宣言》發(fā)表,用國家名義表達自由的訴求,再到1787年憲法頒布,用法律重鑄自由的基石。在美國紐約市的自由港,豎立著著名的自由女神像,它手捧獨立宣言,高舉自由的燈火,向全世界展示了當年美國革命的初心和理想。此時,學生能水到渠成地說出:自由是美國的立國精神。美國革命就是一個自由意識覺醒、追求自由和保護自由的過程,自由是美國的立國精神。
教師再追問并總結:即使這樣一個崇尚自由的國家有沒有實現(xiàn)絕對的自由?并沒有?!丢毩⑿浴泛?787年美國憲法的頒布,無疑證明了自由是公民權利的高位目標,但自由應該是民主和法治約束下的自由,絕對的自由是不存在的。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需要一個漸進和不斷提升的過程。歷史教師需要從單元主題的視角出發(fā),精讀課標、教材,基于學情,聚焦模塊、單元、課時核心任務,整體構建統(tǒng)籌整合教學內容,用心設計每一個課堂學習活動,突出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回歸歷史教育的原點和本真,讓歷史課堂更有廣度、深度和溫度。